谈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的特点和境界
南京市宁海中学 刘向荣
有关爱国的话题,自有人类社会特别是人类社会产生国家的观念以后,始终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很多,但或许肇端于人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情”,后来随着阶级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变为了放大了的“家”,而不同的“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断向别国发动战争,掠夺财物,在这种情况下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些人和地区对自己的“家”处于一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状态,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于是人们的“乡情”意识扩展为国家意识。特别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统治阶级为了统治的需要,不断对之推波助澜,使之强化。就这样,人类社会的各个国家逐渐有“爱家”而形成了“爱国”的意识。可以说,“爱家”是“爱国”产生的前提,“爱国”是“爱家”的延伸和放大。
爱国是既是有共性也有个性的。爱国作为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显然,它有其共性的含义,那就是在对自己国家怀有深厚感情的基础上而表现出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某种热爱倾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作为人类“永久不变的人性”之一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感,但不同时代的爱国还有它特殊的含义。例如,中国古代也有爱国主义,不过它的爱国主义往往是同“忠君”观念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现代的爱国主义,则没有这一含义;除外,不同地区的爱国也有它特殊的含义。例如,在中美之间,中国方面的爱国更强调具有的道德内涵,而美国方面的爱国则更强调个人生命价值对国家的长远影响。
爱国是既有其固定性又其变化性的。这种特性既包括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又包括顺应时代潮流方面上。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固定性是指当它在一个王朝刚兴起和发展时,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时,人们对它的良好期许,盼望着它蒸蒸日上;变化性则是指当这个王朝已经腐败不堪,无药可救,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时,此时人们最大的爱国就是推翻它,解放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在顺应时代潮流方面,固定性是指当一个王朝处于在当时世界的发展潮流时,它具有的对自己祖国相对比较稳定的爱;变化性是指当一个社会已释放了它的进步作用之后越来越落后与后来世界发展大势时,人们的真正爱国就是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跟上时代的大潮,而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
中国的封建社会其步早结束晚。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上升时期,它的爱国更多地指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中华民族不断形成的统一。但随着专制主义不断强化,最终变为历史发展的障碍时
,此时的爱国除前一层含义外,那就是还要尽早地结束这种阻碍社会发展的专制瘤子,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具体到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一般来说,爱政府和爱国是有密切关系的,但爱政府不等于爱国。比如,李鸿章爱清政府,但并等于说他很爱国;反之,孙中山要推翻清政府,也并不等于是不爱国。李鸿章的爱国只是爱朝廷,他的爱更多地起的是维护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至于他进行洋务运动只是充当历史不自觉的工具这一点是另一回事);而孙中山的爱国则是要学习欧美,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世界潮流的爱国。
除外,爱国还要把人们的朴素性情感和理智性情感加以区分。朴素性爱国是指自自国家观念形成后人们天性的一种情感,它不管是对还是错,更多地带有一种宗教般的虔诚;理智性爱国则是超越这种朴素而更加理性的一种爱国方式。通俗地讲,正像有网友所说的那样,“爱国的理性”和“理性的爱国”(见历史教育博客中一位名叫晚凉中的杜苇)。举例说,中国近代史上的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运动是一种朴素性的爱国,也即爱国的理性,或干脆叫爱国的天性。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时候,义和团的爱国是很自然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爱国属于爱国的理性,但义和团又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区分地对外国的一切都排斥,显然这不符合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什么?那就是既要追求国家对立又要跟上世界潮流实现国家的近代化。义和团的爱国理性中显然带有不理性的成分,因而不是一种理性的爱国。也因为如此,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是很大。那么有没有将这两者同意起来的呢?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孙中山式的爱国。孙中山说: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此,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将朴素性的爱国也即爱国的理性和爱国的理性结合起来了。
爱国的这两种境界往往受民族主义的影响。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看,爱国的理性是完全对的,也是必须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爱国就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计划,此时的爱国中,民族主义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日本的打来了,并且要灭亡中国,“火烧眉毛了”,蒋介石还想因中日势力相差悬殊做“攘外必须安内”的打算,当然不会被认为是理性的爱国。
不过,今天的中国正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此时的中国还面临着一些诸如日本“右翼”思潮,极力否认侵略历史等等问题
。对于这些,中国国内在特殊时期出现的反日情绪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把民族主义情绪无限放大,而放弃了中日要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更好地面向未来,那这或许属于爱国的理性而不是理性的爱国了。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地球村”时代,如果不节制民族主义而任民族主义泛滥,进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话,那也只是爱国的理性而非理性的爱国。理性的爱国是什么?应该说是在适度的民族主义基础上的尽快地把自己的国家融入到世界发展的现代化潮流中,进而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
讲了这么多,爱国的特点和境界到底是什么?我的结论就是既要看所爱的国是否符合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否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又要在情感上有一种天然地对自己国家的一种近乎本能的热爱,将这两种结合起来,这就是我认为的爱国主义。
2006年10月9日下午草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再谈爱国主义
第一,爱国主义中的“国”的概念:当人们在谈论“我们应该爱怎样的国?”的时候,刘老师的这一论述把“国”的概念上升了,即不是指具体的大清帝国或中华民国这一形态国家,而是指栖息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土地及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精神,更包括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和谐环境、自由权利、公共秩序等。当代表国家的政府维护这一内涵的稳定与发展时,爱国与爱政府会是统一的,而政府不能维护自由、正义、和谐时,爱政府与爱国的情感就要分野,执著爱着反动腐朽极端政府者将被历史证明是落后的,而反对、推翻现政府举动者则是“大爱国者”。当我们的先辈们把爱国与忠君、爱民族、爱政府、爱党、爱社会主义混为一谈时,我们有必要来厘清这一内涵。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5分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爱国主义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正是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才有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民族
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等事迹,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未有丝毫犹豫和退缩。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贯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才智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主义精神就更加鼓舞、激励人们去为祖国争光,努力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特别是近20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实践,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就拿读书来说,大家先要想想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有些人也许会说,为自己找个饭碗而读书!这是多么卑鄙和渺小,多么无聊和可怜!你绝对不应该单是为找个饭碗而活着!找个饭碗吃饭太简单了!拿个刀子,找个人随便捅一下,绝对一辈子有了饭吃,而且还有人伺侯,还有人为你做饭,睡觉时还有人为你站岗,你的东西一样少不了!那不就解决吃饭了吗?你为什么不干呢?所以,我们要知道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读书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国家需要人才,国家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培养你是为了期盼你成才后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复兴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改革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是党带领人民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不竭动力源泉。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
工作都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既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励精图治、永不停息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它要求我们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彻始终,都要努力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依法办事,就是一切政党、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政府权力的行使严格以法律为准绳,公民的合法权益严格受法律保护,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严格受到法律的追究。面向世界,就是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内大局,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交往与合作,广泛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
参考资料:||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5分钟)(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地面临着世界列强的欺辱,但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抗争,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爱国主义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正是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才有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进步。(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等事迹,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从未有丝毫犹豫和退缩。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三)爱国主义是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贯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才智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主义精神就更加鼓舞、激励人们去为祖国争光,努力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特别是近20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实践,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就拿读书来说,大家先要想想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有些人也许会说,为自己找个饭碗而读书!这是多么卑鄙和渺小,多么无聊和可怜!你绝对不应该单是为找个饭碗而活着!找个饭碗吃饭太简单了!拿个刀子,找个人随便捅一下,绝对一辈子有了饭吃,而且还有人伺侯,还有人为你做饭,睡觉时还有人为你站岗,你的东西一样少不了!那不就解决吃饭了吗?你为什么不干呢?所以,我们要知道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读书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国家需要人才,国家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培养你是为了期盼你成才后为国家作更多的贡献。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复兴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四)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一般认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和系统性,是真的知识体系。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的。科学本身既然没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因此就具有超越性和国际性,可以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级服务。这说明,科学的确是无国界的。但是,作为创造科学知识的主体的科学家,则是社会人,他们总是出生和生活在某个国家或地区;而且现在世界上仍然存在阶级,在阶级社会中,他们属于特定的阶级;同时,他们的科学工作,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家或地区,或者说,总是要依托某个国家或地区才能进行。科学家在社会中生活,就会受到他所在社会的教育、风俗、宗教、舆论等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不打上社会和阶级的烙印。如果单从效果上讲,科学家所掌握的知识是能够为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阶级服务的,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或影响着他们更愿意为某个国家或阶级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这个祖国可能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也可能是他后来自己选择的结果。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他志愿为其服务的祖国,是他愿意为之贡献自己才智的国家。
虽然科学无国界,科学家能够在不同国家进行学术研究、开展科研工作,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或削弱科学家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怀。相反,许多科学家在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即对自己出生的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他们的爱国情怀有的是通过学成回国体现出来(如钱学森等) ,有的则是侨居国外心系祖国(如李政道、丘成桐等)。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个命题之所以能引发人们的争论和思考,是因为有些人往往在面对国家的特殊利益和人类普遍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为人类服务”与“为祖国服务”的问题。有人认为,科学家应为人类服务,或者说首先应当为人类服务;科学家应该做世界公民,而不应该做某一个国家的公民。为此,哪里的科学工作条件和环境优越,科学家就应当到哪里去,因为这样他可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承认或者只强调科学家的流动性,而忽略甚至否认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其实,抽象的所谓为人类服务,在现实世界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和美国等同盟 ;国为率先掌握核武器,而拼命争夺爱因斯坦,足以说明问题。当今世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人类”存在于不同国家,被划分为不同阶级,还有民族和种族的区别,因此,“人类”是在极不相同的世界各国中生活的人的总和。“人类”这个概念反映的是一般,一般只能存在于特殊和个别之中。人类这个一般存在于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和种族的人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世界中,科学家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有一个为人服务的问题,首先就是为哪个国家的人服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