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_论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特点与价值

合集下载

史观取向与理论属性_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思想探论

史观取向与理论属性_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思想探论

史观取向与理论属性———霍布斯鲍姆整体社会史思想探论梁民愫【提要】 整体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属性与史学观念的价值取向是霍布斯鲍姆新社会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构筑了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部分。

就融合其社会历史观、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一体的史学理论与实践来说,他关于整体社会史研究的深邃见解,体现了其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史学观念价值。

通过细致解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厘定其整体社会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史学价值目标和学科特性。

这种整体社会史的理论架构就是借助结构模式与综合分析,构筑整体的社会历史。

【关键词】 霍布斯鲍姆 史学思想 整体社会史 社会的历史作为融合社会历史观、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一体的史学理论与指导整体社会史研究实践的史学观念,霍布斯鲍姆在整体社会史研究方面的真知灼见和学术理想体现了其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并不只需改造旧的社会史研究,而且要在整体社会史基本结构上实现调整和转型。

一、整体社会史的理论属性、价值目标和学科特性伴随着传统社会史观的更替、传统社会史研究类型的解体和新社会史合理化的发端,我们当从理论上探讨整体社会史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和来源。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家追求整体社会史学的目标是社会总体性决定的。

马克思社会理论的核心则是社会总体性思想或整体观念的假设理论。

它涉及的含义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系统。

马克思认为,社会显然可以表现为包括相异元素的多元体,具体包括技术设备、人类技能、所有制关系、权力结构、超阶级因素和从属因素、生产方式、分配和消费、政治制度、法律、伦理学、美学以及宗教观念、意识形态等。

①任何社会都是按一定社会方式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整体系统。

对这样的社会整体系统,马克思历来都是以总体性的观点来分析与理解的。

后来他再次明确指出,“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②按此观点,如果说个体在本质上是由社会关系总和所决定的,那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2页。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齐格蒙特·鲍曼是20世纪后期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其思想触及现代化、全球化、流动性等诸多领域,其思想代表作为《现代性的死亡》、《流动的现代性》等。

其中,他对“流动的现代性”做了深入阐述,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住所经常变动,人际关系也频繁变化,形成了一种流动性的社会现象,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特征。

这种现代社会的新特征也引发人们对现代社会的认识问题及政治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对社会正义这一核心议题的思考。

二、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探究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剖析其对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的认识,探讨其为何要倡导“多元一体化制度”;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剖析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内涵及其理论要素,探究其当代价值,以求丰富和深化对当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三、研究内容1. 流动的现代性及其政治诉求鲍曼提出的“流动的现代性”面临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多元一体化制度如何解决“流动的现代性”?2. 多元一体化制度的实现路径如何在保持局部多元性的同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彼此互动和联动,实现多元一体化制度的最终目标?3. 流动的现代性的当代价值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流动的现代性产生的社会问题有哪些?鲍曼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正义和全球治理有何启示?四、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和探究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思想的政治诉求及其当代价值,对于当下探讨全球治理和社会正义问题、推动全球化与多元一体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也有助于加深对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理解,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和跨国合作具有参考性。

试述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思潮的主要内容。

试述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思潮的主要内容。

试述20世纪下半叶西方史学思潮的主要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当代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国际史学也发生了一次新的转向。

就西方史学而论,这种重新定向大体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战后西方史学的重新定向有其深刻的社会与时代动因,也有其学科自身发展的原因。

整个战后世界形势的急速变化,尤其是5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技术革命的浪潮,引发对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观念形态乃至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历史学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涌现一批新史学思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史学流派的兴起,如年鉴派、社会史派、心理历史学、精神史学、结构主义史学、知识史、历史人类学、计量历史学、新经济史学、新叙述史学、大众史学、比较历史学、追溯考古史学、地理文化史学等等。

由于这些史学流派与传统史学差距甚大,故被统称为“新史学”。

一、新史学的“史学观念”所谓史学观念,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本质上来说,它主要指历史学家对历史与历史学的基本看法,如对现实与过去关系的认识、对史学研究中主体(历史学家)与客体(研究对象)关系的认识等。

传统史学认为,历史主要就是政治史,历史研究的着重点在于搞清政治事件、政治法律制度的背景和后果,主要在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等方面作史料调查,再现和说明主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问题。

新史学在回答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着更广泛的理解,认为历史就是以往人类的全部活动。

它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心理与情感等方面的关系。

在回答历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上,新史学与传统史学距离更大。

传统史学是一种记叙与归纳性的描述史学,而新史学则是一种分析性史学。

新史学认为:历史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描绘过去,而是为了回答问题。

它象其它学科一样,应有理论性思维和方法验证,具体说来,应有理论指导,分析模式,研究设想,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假设、证实或证伪,以及定量定性分析。

在以年鉴学派为代表的新史学家看来,历史研究是一个认识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历史学家对过去构建的过程;历史学家写过去,同时也是在写现在,他是以过去来反映当代,亦即年鉴学派奠基者之一布洛赫所云:“通过过去来理解现在,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霍布斯鲍姆

霍布斯鲍姆

霍布斯鲍姆作者:张献军来源:《世界文化》2010年第03期刚刚逝去的20世纪可谓是一个奇迹与灾难共生的“极端的年代”。

一方面,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物质文明达到有史以来的巅峰。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革命、战争、屠杀和贫困等问题也空前凸显。

始创“极端的年代”提法者,是著名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他一生以马克思主义为信条,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和各种社会活动,赢得广泛的国际声誉。

霍布斯鲍姆在西方世界素有多种称号,如“左派雄狮”,“头号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屈服的共产主义者”,“最后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乃至“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等等。

从这些称号中,我们不难想见他的思想特点和学术成就。

霍布斯鲍姆于1917年出生在埃及亚历山大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

1931年,他在客居柏林期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学生协会,确立了一生中从未动摇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1933年,霍布斯鲍姆来到英国,并于1936年加入英国共产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布斯鲍姆加入英国军队服役,但是由于共产党员的身份而受到诸多限制。

1946年“冷战”爆发前夜,霍布斯鲍姆开始了真正的学术生涯。

他在共产党员被排斥于教育领域之前获得教职,所以他自称“刚好来得及”进入学术界。

此时英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小组在伦敦成立,霍布斯鲍姆积极参加了该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1956年,西欧国家因苏联入侵匈牙利而出现共产党员退党风潮,包括爱德华.P.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内的大批知名人士退党。

在英国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成员中,只有霍布斯鲍姆还留在党内,而且他的共产党员身份直到1991年才最后终止。

作为俄国“十月革命”的同龄人,他的人生经历堪称20世纪的一幅缩写。

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希特勒“第三帝国”的兴起和灭亡,体验了冷战的开始和结束,目睹了美国的“一超独大”和全球恐怖主义的蔓延。

这些经历使他的历史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霍布斯鲍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信仰的影响,直到1970年才得以晋升教授。

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史学研究综述

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史学研究综述

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史学研究综述作者:颜英何爱国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第05期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1917-2012),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他与“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过去与现在》期刊社的同仁们开创了新社会史学派。

在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除了“时代四部曲”等一些著作涉及民族主义研究之外,还有一些关于民族主义的专门论著,如《民族与民族主义》(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Programme,Myth,Reality,1991)、《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1983)、《全球化、民主与恐怖主义》(Globalisation, Democracy and Terrorism ,2007)等。

在这些论著中,霍布斯鲍姆对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化过程、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方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他的“民族主义”史学。

一、“民族主义”史学的基本评价作为一个倡导“社会历史”研究与“全球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注重深入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形成了他的“民族问题”史学,或“民族主义”史学。

但是,学术界对他的“民族主义”史学存在某种忽视或轻视。

布莱克·埃尔科特(Blake Alcott)特别推崇他的“民族主义”史学研究。

他强调指出,霍布斯鲍姆的研究者把注意力都集中到霍布斯鲍姆的个人历史、马克思主义和史学成就,几乎忽视了霍布斯鲍姆倾注了大量兴趣的另一个主题——民族主义,在世界民族与人权问题丛生的时期,更应该认可和称道霍布斯鲍姆的反民族主义思想,即他认为民族国家是存在问题的。

霍布斯鲍姆虽然是一个犹太人,但他终身反对犹太复国主义(锡安运动),强调他的超民族主义——世界大同主义。

或许由此我们可以深入理解霍布斯鲍姆的政治智慧,他试图把人类从狭隘的种族和民族身份中超拔出来,进入一种真正的大同主义和人道主义境界。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霍布斯鲍姆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历史的研究深入而广泛,主张历史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产物。

霍布斯鲍姆历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一种深刻发展和创新,其基本思想是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以人类实践为基础的解放斗争的历史。

首先,霍布斯鲍姆对历史的解读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学。

历史是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中的阶级斗争,阶级是人类社会中相互对立的阶层,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伴随着阶级的斗争,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类社会才能够实现历史发展的目标和最高价值,即人类自由解放。

其次,霍布斯鲍姆的历史学思想强调了历史的人类实践性。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的。

人类社会实践是历史的根源和动力,是一种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实践活动。

他强调历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

人的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是人类能动性的不断增强。

第三,霍布斯鲍姆的历史学思想强调了历史的解放性。

他认为历史是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是一个抗争的历史。

他强调历史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人类的解放,是对人类本质的全面展现和实现。

他认为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人类历史的解放,消灭人类的痛苦和苦难,让人类真正得到自由。

综上所述,霍布斯鲍姆的历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他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具有解放性的历史。

这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认识是一致的。

同时,他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进行了深刻的发展和创新,强调了历史的实践性和人类解放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一种有益补充和发展。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霍布斯鲍姆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其著作在历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历史思想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底色,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观。

本文将探讨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霍布斯鲍姆对历史的态度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霍布斯鲍姆也反映了这一观点。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推动的。

在他的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工人阶级权利的呼吁都可以看出其深刻的阶级斗争观。

霍布斯鲍姆对历史学方法论的贡献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和对社会变革的关注,而霍布斯鲍姆在他的著作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他的《资本主义的时代》和《民主的世纪》等作品,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家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呈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思维模式。

霍布斯鲍姆对历史的解释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

而在霍布斯鲍姆的历史观中,也可以看到这一影响。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形态。

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关注,使得霍布斯鲍姆的历史解释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体现在他对历史的态度、对历史学方法论的贡献以及对历史的解释上。

他的历史观强调了阶级斗争的作用,关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解释了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些都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契合。

霍布斯鲍姆的历史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对于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唯物史观释读霍布斯鲍姆技术价值思想的多重意蕴

从唯物史观释读霍布斯鲍姆技术价值思想的多重意蕴

第19卷第4期2017年7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19,N o .4J u l .2017d o i :10.15936/j.c n k i .10083758.2017.04.004 收稿日期:201612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15Z D B 052)㊂作者简介:王圆圆(1988),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㊂从唯物史观释读霍布斯鲍姆技术价值思想的多重意蕴王圆圆(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169)摘 要:霍布斯鲍姆,作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认为技术作为人类实践活动之一,它绝非中立的,而是必然寓于一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目标之中㊁始终无法逍遥于人类价值观念之外技术是荷载价值的㊂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哲学立场,以 自下而上 的历史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底层历史与人类实践的微观史实,将技术复位于工业生产史与人类发展史相统一的 总体史 之中加以说明其价值,强调技术价值应以人类的工业活动为实践经验基础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旨归㊂他提出技术价值主要包括技术的生产力价值㊁社会革命价值㊁文化价值与人本价值㊂关 键 词:霍布斯鲍姆;唯物史观;技术价值;人的自由解放中图分类号:N 031;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7)04-0349-07M u l t i p l eI m pl i c a t i o n s o f E r i c H o b s b a w m s V i e w o f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V a l u e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mWA N GY u a n -yu a n (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 ,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16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 a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p e r s o n a ge o ft h e B r i t i s h N e w M a r x i s m ,E r i c H o b s b a w mr e g a r d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as o n e o f t h e h u m a n p r a c t i c e s ,w h i c h i s n o t n e u t r a l b u tm u s t r e s i d e i n t h e g o a l o f h u m a n s o c i e t yi n a c e r t a i n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w h i l e i t c a n t w a n d e ro u t s i d eo fh u m a n v a l u e si nt h a tt e c h n o l o g y isv a l u el o a d e d .H e c o n s t a n t l y h e l dt h es t a n d po i n t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 a l l a l o n e ,a n dr e s e a r c h e d t h e m i c r o c o s m i c 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s o f s o c i a l u n d e r c l a s s a n d h u m a n p r a c t i c e s b ya d o p t i n g t h eh i s t o r i c a lb o t t o mu p a p p r o ac h .T oH o b s b a w m ,t e c h n o l o gi c a l v a l u e s h o u l db e r e s e t t ot h e t o t a lh i s t o r y c o v e r i n g b o t hi n d u s t r i a lh i s t o r y an dh u m a n h i s t o r y ,w h o s e e m p h a s i s s h o u l d b e b a s e d o n t h e p r a c t i c a le x pe r i e n c e o ft h e m a n k i n d sa c t i v i t i e s a s w e l la s t h e u l t i m a t e a i m of h u m a n b e i ng s f r e e a n d c o m p r eh e n si v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v a l u e s h o u l d i n c l u d e p r o d u c t i v i t yv a l u e ,s o c i a l r e v o l u t i o nv a l u e ,c u l t u r a l v a l u e a n dh u m a n -o r i e n t e dv a l u e .K e y w o r d s :E r i c H o b s b a w m ;h i s t o r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m ;t e c h n o l o g y v a l u e ;f r e e d o m a n d l i b e r a t i o no f h u m a n k i n d作为英国著名左派史家㊁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霍布斯鲍姆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哲学立场,认为技术伴随人类社会的需求而产生,人类社会又伴随技术的进步而发展;技术本质上是客体之功能性于主体之需求性而产生的某种效应或所具备的某种意义,同时体现着表征为自然属性的工具理性与社会属性的价值理性㊂他以现实的人作为首要着眼点,视 人类赋予技术以价值 为对 技术社会 或亦称为工业化社会进行哲学反思的前提基础,并将技术回归历史话语体系以实现技术的价值转向,通过史实透射出技术在人类实现其本质过程中的现实境遇,进而研究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探索其理性意义与人本意义㊂他以解构实现建构,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探索以社会主义替代英国资本主义的理想方案,最终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旨归㊂本文立足唯物史观,以多维度探究霍布斯鲍姆的技术价值思想,力求展现其作为经济发达且已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技术价值论,对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借鉴意义㊂一㊁生产力价值:工业化的关键基础在于技术每当提到人类文明史上出现过的生产力大爆发这一命题时,诸如 工业 工业化 机器大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 等词汇首先映入脑海㊂在对于历史的考察中,霍布斯鲍姆打破史学家 以史料为证 的惯性思维,认为词汇往往是比史料文献更加有力的证言[1]1㊂因此,研究技术的生产力价值,就必定要追溯到工业文明的开端18世纪80年代爆发的英国工业革命㊂霍布斯鲍姆将1789年法国大革命与同时期英国工业革命称为 双元革命 (D u a lR e v o l u t i o n),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以技术批判㊁文化批判㊁社会批判为有力武器,对这场 双元革命 推动世界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作出历史的分析与描述㊂他坚持人类社会经济史实质上就是技术史的观点,曾直言不讳地指出: 从工业革命开始,一部世界经济史,根本上就是一部科技不断加速进步的历史 [2]㊂1.技术推动生产力诸要素变革,由 起飞进入自我成长霍布斯鲍姆继承了马克思技术生产力理论,并体现于自己的技术价值思想之中,认为生产力价值是技术最基本的价值㊂在他看来,18世纪80年代开始爆发的英国工业革命,实质上是起源于以技术创新提升动力为目标的劳动工具改革㊂英国的棉纺织业有别于其毛织业等民族工业,是新型工业部门㊂为了抵御进口印度白(棉)布,根深蒂固的毛织业采取措施实行进口限制;同时,利物浦等殖民贸易港口的兴起也为棉纺织业的 起飞提供了更大的国内市场㊂棉纺织业不断引进新技术㊁发明新机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㊁扩大生产规模㊁增强市场竞争力㊂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引擎正是开始于棉纺织业㊂自然科学的进步与生产技术的创新,直接作用于劳动工具的变革,有效推动自在的自然物质力量转化为自为的劳动生产力量,进而成倍提升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拓展了劳动实践范围,实现生产领域内的 自我成长 [1]35㊂ 带动棉纺织业革命的新发明珍妮纺纱机㊁水力纺纱机㊁骡纺纱机以及稍后的动力织布机简单方便,投资低廉,通过增加产量,几乎马上就能回本 ,而其利润率 不是5%或10%,而是100%,百分之几千 [1]44㊂正如马克思所说: 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㊂ [3]427由发动机㊁传动机㊁工具机等组成的机器,体现着工业化社会的核心技术基础,是此时的劳动资料的代名词㊂随着生产规模的急速扩大,原有的动力机器已不能满足生产过程的需求,蒸汽机的革命便应运而生㊂1815年后,在棉纺织业中,蒸汽机已得到推广并投入生产㊂另外,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工厂的工人与包括后来加入机器化大生产的独立工匠㊁农闲时的农民等,应生产活动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技能与个人素质,使劳动者学习新知识㊁掌握新技术,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㊂19世纪30年代,棉纺织业的机器化大生产已初具规模,由技术革新引发的生产力诸要素变革带动其产量比重㊁出口数量㊁所需劳动力数量与机械化水平直线上升㊂2.技术变革直接引发生产力结构变化,促进社会产业结构革命化众所周知,生产力三要素包括劳动者㊁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㊂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大陆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㊁手工业与商业为辅,社会生产力水平主要依靠劳动者的规模与数量判别㊂在以手工工具为主的生产工具整体落后的背景下,产品的多少取决于参与生产的劳动者的多少㊂然而,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人类文明中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核心在于解决动力问题㊂这表现为在05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以动力强劲的先进机器为劳动资料投入生产的同时,劳动者为应对技术发展而不断提升个人业务水平,由此,技术革新推动生产力结构已由单一的劳动者数量为主要动力转变为先进劳动工具与优质劳动者共同作用,使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㊂煤炭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在采矿与冶金的生产实践中所使用的鼓风机㊁辗压机㊁抽水机㊁凿井机等,都是经过改制的蒸汽机的多种应用,大大提高了英国钢铁业发展所需煤炭的供给量㊂由于采矿业除开采需求外,还有亟待解决的运输需求,因此进一步改进运输手段势在必行㊂铁路的应运而生,符合采矿业特别是采煤业发展的要求㊂霍布斯鲍姆高度评价铁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指出: 铁路是人类经由技术而取得巨大胜利的标志, 还没有其他发明能够如此富有戏剧性地向世人昭示新时代的力量和速度 [1]54㊂它是打破被阻断的世界市场㊁推动各国对外开放㊁将整个地球连接成为经济共同体的重要象征㊂同时,铁路 昂贵的开销 正是其优势所在,其广泛应用,还促进了资本产业的发展与变革㊂据资料显示,铺设一英里铁路平均需要300吨钢铁,因此,在英国广泛铺设铁路以保证工业化进程持续的同时,使得钢铁的生产量激增并第一次实现大规模化生产,对于钢铁业㊁采矿业㊁重型机械生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意义㊂到19世纪40年代,标志着英国真正的工业化经济,随着铁路的广泛修建与重工业的大规模建设而正式建成㊂霍布斯鲍姆认为,技术革新确立了机器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地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工业化进程是以蒸汽机与铁路为引擎的,二者相连的统一体共同开启了全球化经济的新纪元㊂二㊁社会革命价值: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客观物质力量霍布斯鲍姆的技术价值思想将以技术进步为关键的社会工业化进程置于人类实践历史之中,技术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就犹如工业化之于人类历史㊂可以说,工业发展史就是社会进步史,人类社会每一次变革都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物质性的革命力量㊂社会的现代性,不仅体现于技术革新与经济基础之上,还建立在政治制度与上层建筑之上,这是技术的社会革命价值的重要表征㊂1.技术推动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变革霍布斯鲍姆以工具机的发明与利用作为工业革命的开端,指出手工工具本质上仅是变化了形态的自然物,是人类的义肢或 器官投影 ;而机器是人们在工业生产实践中 形成了某种内在性能要求的观念,并以此为功能目标设计制作出来的 [4]人工物㊂工业革命正是依靠机器化大生产而逐步实现的,人类由此开始告别单个手工工具生产的劳动形式,迎来了机械化㊁自动化的精细分工劳动㊂技术是促使生产方式革命化的重要因素,这是霍布斯鲍姆技术价值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㊂一方面,从技术与生产力关系问题的角度着眼,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发展进步必然引起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使劳动实践与人类生活均发生巨大变化;而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以继续适应现有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了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内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引发社会形态的转变,最终实现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㊂另一方面,从技术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着眼,技术作为一种客观物质力量,自其诞生以来就负荷人类一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全部社会关系,以机器㊁装备等物化形式决定了劳动产品交换方式㊁分配方式甚至人类阶级划分等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并且通过生产力变革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㊂换言之,技术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内容,推动着生产关系变革;技术通过生产力性质的集中体现,进一步对现有生产方式加以否定㊂正如马克思指出: 技术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㊂ [3]210霍布斯鲍姆之所以将技术史(工业史)置于人类社会的总体史中加以仔细考察,其目的并不在于解释说明某项技术本身的功能与作用,而是更注重于探索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着重揭示技术发生改变必将导致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关系的变革㊂2.技术的价值只有在社会革命中才能充分体现霍布斯鲍姆形象地形容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 孪生火山口 ,英国工业革命决定了19世纪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经济,法国大革命决定了其政治制度革命的性质,此二者共同推动了当时世界的根本性巨变㊂他以双元革命间的相互促153第4期王圆圆:从唯物史观释读霍布斯鲍姆技术价值思想的多重意蕴进作用来透视技术价值问题,提出工业革命的应然意义只有在社会革命的实然实践中才能充分体现;也就是说,技术具有推动社会革命的价值㊂首先,在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的部分地区已得到较好发展,借由技术的进步与广泛应用,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普遍存在㊂资产阶级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其羸弱的政治地位之间的冲突,使得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进而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㊂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历时五年,依靠最广泛的人民力量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㊁最彻底的群众性社会革命,以‘人权宣言“与‘拿破仑法典“㊁科技组织劳动模式与公制统一度量衡等人类社会发展成果颠覆了古老的封建文明㊂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互作用㊁互为补充,为社会主义的诞生凝聚了力量㊂法国大革命中产生雅各宾派,正是在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伴随无产阶级及其政治运动而开展革命事业的,如派发雅各宾主义的报纸㊁组织公众集会㊁游行示威㊁捣毁生产机器等㊂雅各宾时期还为法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革命后过渡时期中超越资产阶级政权的治理可能性无产阶级专政[5]㊂霍布斯鲍姆始终认为,要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就一定要在工业史与社会史有机统一的总体史上下功夫㊂他坚持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化是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工业革命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君主制度的关键力量,工业技术水平是造成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 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在经济和政治上予以强化 [6]㊂最后,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还明确指出,技术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的核心要素,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广泛应用是共产主义在未来社会中完全取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应更加重视诞生于工业革命的㊁具备广泛革命性与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历史与实践作用㊂三㊁文化价值:技术决定文化的自由程度随着生产力水平飞跃式提升,技术的直接实用性效能从根本上克服了物质资源匮乏㊁体力劳动苦重㊁生产效率低下等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难题㊂这时,人们传统上只重视技术物质价值的观点有所转变,使技术所荷载的深层次精神性价值即技术的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出来㊂关于技术文化价值的事实存在的问题,霍布斯鲍姆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技术伴随人类社会而产生,其内部始终蕴含着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所处的时代精神㊂因此,技术是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从来不曾独立于文化之外㊂一定的文化及其存在方式,必定与某一特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㊂霍布斯鲍姆十分重视作为生产力关键要素的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即技术文化价值如何作用于人类社会㊂一方面,技术对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㊂他认为 双元革命 铸就了自人类创造农业与冶金术㊁文字与城邦那遥远时代以来历史上最伟大的转变,就是推动资本主义的工业文化扩散全球[7]㊂同时,他借史实例证进一步阐释这两次革命的广泛性与深刻性以技术的物质诉求发端,以文化的精神诉求推广,共同作用于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双重进步㊂另一方面,文化对于技术具有一定的规约作用㊂人类将社会的理念㊁习俗㊁价值观等都融合到技术的设计㊁制造㊁推广过程之中,它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对技术进行陶染与规范,使技术具有时代特征与民族㊁地域特色㊂要科学地理解技术的本质及其表征为文化的命运,就必然要深入认识技术所根植的文化背景,理解技术的文化选择㊁价值取向与权力格局对技术的强大解释力[8]㊂霍布斯鲍姆强调要以新技术生成新文化,以新文化引领人类社会新发展,这里的新文化主要包括大众文化与共生文化㊂1.倡导大众文化,以技术关切新主体文化的生存方式面对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数量与规模均急剧扩大,面对现代主义充分发展后的潜在危机和资本主义进步意义的逐步消解,人类对于社会主体文化公平正义化的需求愈显紧迫㊂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在广泛实践中渐渐形成了 人类生存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的基本思想,霍布斯鲍姆也十分认同这种文化㊂他始终坚持唯物史观的哲学立场,以 自下而上 的历史研究方法去探寻人类工业史与社会史的真容㊂他以技术进步与社会工业化为切入点,特别重视着眼于社会小人物与普通民众的历史实践,认为由普通大众主导的文25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9卷化才可以成就非凡;资本主义的文化是 高贵化 的精英文化,其受众群日趋减少以致目前仅剩 年事已高㊁附庸风雅㊁沽名钓誉的有钱人 [9]序言Ⅸ,应严肃批驳如此腐化㊁虚伪㊁错误的主体文化,指出 资产阶级文明遭遇的威胁来自被排除在精英阶层之外的大多数人 [9]序言Ⅷ㊂霍布斯鲍姆肯定社会下层与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否定精英文化,表现了他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现实关怀意识㊂同时,社会化大生产使得工人数量不断增多,推动大众文化的主体规模逐步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改革,使工人熟练操作技术的技能日益精进,推动大众文化的主体素质逐步提高;技术成果的发明与广泛利用,推动非工业劳动人民再次扩大了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㊂霍布斯鲍姆将推进工业化后的大众文化作为技术价值研究的重要内容,并曾直抒胸臆地表达道: 资产阶级评价性的批评意义上的 文化 正逐步让位于纯描述性的人类学意义上的 文化 [9]18㊂借以说明他认为的人类新主体文化的生存方式是大众文化,技术文化的大众化转向体现了文化与生活之统一㊁工作与休闲之统一㊁身体与精神之统一的现实特征㊂2.倡导共生文化,以技术推进人类共同体文化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㊂19世纪70年代,可将科学理论直接转化为现实机械技术的革新广受欢迎,世界经济的扩张进程直接受工业化与生产资源全球性流动影响[10],世界市场初步形成㊂由于工业生产能力的悬殊,各国间产生了贫富悬殊;由于政治与军事实力的差距,各国间形成了强弱悬殊㊂铁路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原料地区㊁生产区(工业区)㊁人口聚居地连接成线,除南极洲以外的六大洲主要工业领域连接成网,是全球化进程中规模最大的公共服务事业㊂随后,技术又推动了新的发明创造,如电报㊁电话㊁无线电广播等让地理上的偏远地区也融入到整体世界之中,产生更加直接㊁便捷的联系㊂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球开始取代国家成为独立的经济运作单位,整个世界日益发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㊂2000年,霍布斯鲍姆在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上公开发表演讲,综合分析当时国际形势与发展大势,明确提出21世纪是文化共生的世纪,文化共生要靠技术来推动㊂他以人类文化融合为例进而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由于技术原因,(人类文明)目前提供给我们的只是多种不同文化的共同特征㊂再过几年,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作用下,情况会大为改观㊂ [9]24依靠技术实现的相互融合㊁互为发展的共生文化,就是全球化时代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㊂无论以个人为单位还是以国家㊁民族为单位,在共同体文化内部,皆与其他个体处于平等㊁互惠㊁互利的和谐文化关系之中㊂这样一个以技术为现实基础的共同体文化,既是被共同创造,也需要被共同维护,亦可以被共同批判,其内部所有有关差异性的讨论都是以平等成员关系为前提的㊂以 同 兼容异 ,强调差异性的和谐共存,而非苛求同一性的联合一致㊂霍布斯鲍姆的共生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和谐性,在当今如此差异性㊁多元性极强的国际环境中,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㊂四㊁人本价值:人的自由解放是技术的逻辑起点与最终旨归在技术的本体论意义上,技术的内在价值体现为自在的对人的直接效用性;而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受制度与文化影响而间接表现出来的价值,则是技术的现实价值[11]㊂在人类的技术实践活动中,技术的价值分别展现为生产力价值㊁社会革命价值㊁文化价值,最终统一于技术的人本价值之中㊂霍布斯鲍姆技术价值思想的逻辑起点与最终旨归,都直指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即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完善人的本质㊁克服技术异化㊁实现技术人化,进而使人成为真正的人㊂1.技术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外在体现人在自由自觉地劳动中表现出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 类特性 ,生产劳动是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简言之,劳动是人的本质㊂在人认识世界㊁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技术是人类肢体的延伸,其产生与发展的初衷就是以作为人的无机身体参与人与自然交互作用过程进而使人本身得到解放的㊂马克思将以技术发展为核心的工业发展过程看做是 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生动地将 工业的历史与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 [12]比喻为已被翻阅的关于人类本质力量的书㊂由此可见,技术体现着人的本质㊂一方面,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霍布斯鲍姆在考察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时,强调历史学家的重任除了追溯工业化的动力来源以外,还应关照经济资源的动员㊁配置与353第4期王圆圆:从唯物史观释读霍布斯鲍姆技术价值思想的多重意蕴。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霍布斯鲍姆是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的史学思想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底色。

在霍布斯鲍姆看来,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揭示出这种阶级斗争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它对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意义。

本文将从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出发,分析其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影响。

霍布斯鲍姆强调历史的阶级性。

他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他看来,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和斗争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影响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他主张将阶级斗争视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内容,揭示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它们对于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影响。

霍布斯鲍姆重视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对历史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它们影响着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塑造着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

他主张将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揭示出它们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它们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霍布斯鲍姆强调历史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不同社会和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规律。

他主张将历史视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揭示出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以及不同时代之间的联系和转变。

霍布斯鲍姆重视历史的解释和批判性。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记录,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解释和批判,揭示出历史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价值。

他主张将历史视为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揭示出历史的真相和本质,以及它对于当代社会和现实的启示和警示。

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底色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他强调历史的阶级性,重视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影响,强调历史的过程性和动态性,重视历史的解释和批判性,这些思想观点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历史事实和揭示历史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简评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观念

简评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观念
从霍布斯鲍姆的民族这个概念来看他 的民族主义观点,霍布斯鲍姆关于民族的 阐释主要是通过三个角度来进行的。第一 个角度是从理论化的“民族”概念来分析 民族的。第二是从“民族”这种语言学的 考证来进行的对于民族概念本身的历史演 变的研究。而的历史时 期来进行的探究。
正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由民族主义而延伸出来的诸如民族分裂主义种族清洗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宗教民族主义等等正在逐渐破坏世界的正常的秩序而如何解决这种民族主义的变异则成为了我们现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问题的研究的当务之急
社会治理与服务
区域治理
简评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观念
王颖钰滕楠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
参考文献: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 主义『M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21. 『21颜英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 论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特点与价 值U】理论与现代化,2叭2(5):31—37. f31暨爱民.民族与民族主义概念的阐 释f11民族论坛,20()8(4):21—23.
就目前的现实的情况来看,民族国 家正在遭遇~种困境。这种困境来自于集 体主义的高涨或者自我意识的高度集中进 而走向于一种集权主义之中。一些有野心 的政客们也会歪曲民族主义这个观念来使 其走向极端化。正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 由民族主义而延伸出来的诸如民族分裂主 义、种族清洗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宗 教民族主义等等正在逐渐破坏世界的正常 的秩序,而如何解决这种民族主义的变异, 则成为了我们现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相关问 题的研究的当务之急。
摘要:霍布斯鲍姆通过撰写一系列的著作,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与民族主义学术观念,而其进行分析,特别侧重于历时性的分析, 强调时间点对于这二者形成的重要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

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

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

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作者:颜英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05期摘要: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从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维度进行审视,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理论的高度。

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三者均具有现代性,现代性是其本质特征。

但民族主义存在现代性悖论,即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强化剂,而全球化则是民族主义的溶解剂。

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在方法论上对全球史和新社会史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在战略对策上对于民族国家的建设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现代性;全球史中图分类号:D0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5-0031-07霍布斯鲍姆(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新社会史学派的重要代表。

他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学养和深切人类关怀的历史学家。

其民族主义研究,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从政府、知识分子和民众三个主体维度,从唯物史观、全球史观和新社会史三个方法论维度,使得民族与民族主义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具体的理解。

民族主义在塑造和再造现代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1]霍布斯鲍姆在《对民族主义的一些思考》(1972)一文里指出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的不相称性。

霍布斯鲍姆本人高度重视民族主义这一现代社会现象,他以一个社会历史学家的眼光,在综合分析各种民族概念与民族主义观点的基础上,严肃认真地审视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并以全球化的视野展望其未来。

一、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理论特点(一)“民族”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与现代性霍布斯鲍姆在比较分析了各种“民族”概念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民族”概念具有不确定性。

“民族”概念到今天,已被滥用到足以混淆是非,不具任何严肃意义的程度。

不论是民族的主观认定还是客观标准,都不能令人满意。

霍布斯鲍姆本人对“民族”概念没有给出确切定义,而是认为,当任何一个足够大的人群宣称他们属于同一民族时,就可以接纳他们的自我认定,视为他们对“民族”的暂时假设。

全球化的悖论

全球化的悖论

唤醒 , 我转 到 对理 性本 身 的批 判上 来 , 使 以便 消 除 理性似乎与 它 自身矛 盾这种怪 事 。” 但 是, 这种怪
事 是消 除不 了 的; 因此必 须 承认 “ 律 背反 ” 永 二 的 恒性 。 “ 全球化 ” 的悖论 的表 现和表述 到处可见 , 们 我 关注的主要是 以下 四个方面的悖 论 。 第一 , 全 球化 ” 能掩盖和代 替 国际政 治中的 “ 不 以强凌弱 以及霸权主义, 国际政治从来都是 “ 强权政 治 ” 当然 , 。 从另一面看 , 国际政治也不能掩盖和代替 “ 全球化 ” 的客观进程。正在逝去 的一百年的历史经 验告诉世人 , 哲人 向往 的 “ 永久和平 ” 仍只 是离人世 极其遥远 的理念 。2 世 纪除了最大 的两次世界战争 0 之外 , 大小规模 的地 区性 的战争 几乎不 曾断过 ; 临近 世 纪末 还 发 生 了美 国和 北约 空袭 南 斯 拉夫 联 盟 的 “ 战争 ” 这些大大 小小的战争 , 。 动用 的武器 装备 , 无
和; 再一种 是人类 生活 的方 向。 前一种 属于一般所说
的世 界历史; 一种 则是人类 的文明史。通常把这两 后
的世界无 政府 状态还 不知 道要延 续到何 年何 月哪 。
维普资讯
嗣 思想空 间 s 焱G
撇瓣
克思和恩格斯在 1 9世纪 中叶的 《 共产党宣 言》中提 出了各地区各 民族在各方面 的相互往来和 相互依赖 的著名 论点和 将 出现 以 “ 界文学 ” 替地 区文学 世 代
然而不幸的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这种属于道德哲学的崇高理念往往会受到人为的曲解和干扰其中最常见的是同外交的斗争纠结在一起成了国与国政治斗争的工具致使它的自身价值和对社会的推动意义受到了污染和扭曲

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论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特点与价值

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论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特点与价值

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论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
特点与价值
颜英
【期刊名称】《理论与现代化》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从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维度进行审视,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理论的高度.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三者均具有现代性,现代性是其本质特征.但民族主义存在现代性悖论,即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强化剂,而全球化则是民族主义的溶解剂.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在方法论上对全球史和新社会史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在战略对策上对于民族国家的建设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7页(P31-37)
【作者】颜英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91.5
【相关文献】
1.论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史学的特点 [J], 颜英;何爱国
2.不同视野中的历史与民族主义关系——霍布斯鲍姆与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的差异 [J], 唐书明;刘锋
3.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史学研究综述 [J], 颜英;何爱国
4.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历史变迁、阶层互动与叙事建构 [J], 许多娇;王文奇
5.解读霍布斯鲍姆的“民族”概念——以埃里克·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为文本 [J], 陈献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霍布斯鲍姆与近代世界

霍布斯鲍姆与近代世界
术论著
历史是人们从教士、中小学教师、历史著作者和文章杂志的编辑者以及电 视节目那里学到的东西。
——Hobsbawm, “Outside and Inside History”, in On History, p.8.
——《革命的年代》
二、年代四部曲的观点价值
双元革命:
法国的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
关于冷战:
冷战的结束并没有为我们留下一个摆脱了各种过时的教 派激情的和平世界,人们以为这些激情通过当代的“乌 特勒支条约” 已经冷却下来,但事实远非如此:冷战 终结将我们推向不可预见的暴力与社会绝望的洪流之中。
三、年代四部曲的拓展价值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
•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派的代表人物
• 当代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家的旗手
• 劳工运动、农民起义、 民族问题和国际关系等 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霍布斯鲍姆的著作
▪ 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 ▪ 民族与民族主义 ▪ 传统的发明 ▪ 革命的年代 ▪ 资本的年代 ▪ 帝国的年代 ▪ 极端的年代
——必修一《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 的生活却相对贫困。
——必修二《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增长, 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弊端明显暴露,无产阶级的 民主权利根本没有保障,工人运动再度高涨起来。
法国大革命——苏联解体 Modern History
《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
材料价值 观点价值 拓展价值
一、年代四部曲的材料价值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埃⾥克·霍布斯鲍姆2019-08-092012年10⽉1⽇,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埃⾥克·霍布斯鲍姆辞世,宣告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代⼈的结束。

回顾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如果世界史三部曲《⾰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和《帝国的年代》,研究农民运动的《最初的反叛》《斯温⼤尉》和《盗匪》,以及研究⼯⼈运动的论⽂集《劳⼯界》《劳⼯们》还算历史著作的话,苏联解体之后他所写的世界史著作《极端的年代》《霍布斯鲍姆看21世纪》等,则完全是对现当代世界尖锐问题的理论探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霍布斯鲍姆不仅是历史学家,也是敏锐的思想家。

他还是⼀位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奉者,⼀⽣不改其志。

去世前⼀星期,霍布斯鲍姆在病榻之上语重⼼长地告诫⼥⼉:让孙⼉始终抱有好奇⼼,因为好奇是“⼀个⼈能够拥有的最⼤财产”;让他多读书,如奥登的诗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还有最重要的是《共产党宣⾔》。

霍布斯鲍姆出⽣在1917年,在当时的许多知识⼈看来,⼗⽉⾰命似乎给世界带来新希望,他在这个特殊年代中成长,⼜因为个⼈的坎坷际遇,从青年时代起就成为苏联和马克思主义的忠实⽀持者。

这曾给他惹来不少争议,也给他带来许多⿇烦,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这⼀⽴场。

另⼀位左派⼤思想家托尼·朱特曾评论道,这并不⾄于损害他的荣誉,却是他个⼈的悲剧。

事实上,霍布斯鲍姆的政治执念正是由他个⼈许多不幸际遇所造就。

他出⽣在埃及亚历⼭⼤,⽗亲是⼀位英国商⼈,母亲是奥地利籍犹太⼈。

1929年,他的⽗亲因⼼脏病去世,两年后母亲也撒⼿⼈寰,留下霍布斯鲍姆孤哀⽆助,只好投奔远在柏林的亲戚。

当时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魏玛共和国摇摇欲坠,霍布斯鲍姆见证了纳粹上台。

在环境影响下,作为犹太⼈的霍布斯鲍姆⼩⼩年纪就决定投⾝政治运动,⽽他所能选择的要么是希特勒,要么是共产党,最终他接纳了共产主义思想。

在柏林度过的时光,将他打造为⼀名共产主义信徒。

1933年,他随亲戚⼀家迁居英国,但新的环境并未改变他的政治⽴场,1936年,霍布斯鲍姆正式成为共产党员,直到1989年前后。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

文化研究导论(复习资料)

●文化定义1.爱德华·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2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文化研究特点:跨学科和多元化:涵盖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如历史、社会学、文化和传媒研究、妇女研究、经济学、人类学等等第一章文化与现代性一、现代性问题♦1.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现代性阶段,从启蒙运动到19世纪中叶,现代性问题逐渐形成第二个阶段是盛现代性阶段,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期,社会的分化进一步加剧,专业社会和大众社会渐趋形成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时期。

与之对应的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阶段。

发达国家进入了信息社会和消费社会,一方面是高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入侵,另一方面则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合流。

♦2.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英国社会学家,“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以后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现代性特征一:断裂性首先,是现代性时代到来的绝对速度。

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变迁的程度却是更加神速。

这一点在技术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它还渗透进了所有其他领域。

其次,断裂体现在变迁范围上。

当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与其他地区发生相互联系时,社会巨变的浪潮实际上已席卷了地球的整个层面。

第三,是现代制度的固有特性。

某些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不能简单地从此前的历史时期里找得到。

现代性特征二:两重性(双刃剑)3.现代性“现代性”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双重的现代性--既是希望,也是末日♦现代性带给人们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实惠: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饿死人口的减少、重大疾病的根除、不同背景和不同收入者享受平等地待遇等。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该作品不仅对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 对现实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对于读者认识当今 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作者的看法总结
霍布斯鲍姆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 的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他对历史的研究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注重从全 球的角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他对20世纪历史的总结和分析,反映了他的敏锐 观察力和深刻思考能力,为读者认识和理解这个
作者的写作风格
霍布斯鲍姆的写作风格严谨、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他的作品通常会结合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通过对历史 事件的细致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客观的历史画面 。
作品概述
《极端的年代》主题
这部作品主要探讨了20世纪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从两次世界大战到冷战结束这个 时间段内的事件和人物。霍布斯鲍姆通过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揭示了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潮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和影响。
社会变革
霍布斯鲍姆认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通过不断的变革才能 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6
总结
主要观点的总结
01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对20世纪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 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极端变革的年代,从战争、革命到社会巨变,整个世界都处 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02
他强调了20世纪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并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揭示了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战争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影响。
3
战争的教训
各国应该摒弃战争,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读书报告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讨论在历史学研究包括社会学研究中一直经久不衰,在21世纪这个全球化时代民族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吞没的情况下就更显得意义非凡。

而作为全球化时代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代表作,安东尼史密斯先生的这本《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不可不读。

一直以来,民族主义是学界聚讼纷纭的话题。

从艾利•凯杜里、霍布斯鲍姆到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对民族主义褒贬不一。

同情民族主义的学者汤姆•奈伦在《不列颠的崩解》一书中如此写道:“‘民族主义’是现代历史发展中的病态。

如同‘神经衰弱’之于个人一样的不可避免;它既带有与神经衰弱极类似的本质上的暧昧性,也同样有着退化成痴呆症的内在可能性——这个退化可能性乃是根源于世界上大多数地区所共同面临的无助的两难困境之中(这种痴呆症等于是社会的幼稚病),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是无药可医的”。

厄恩斯特•盖尔纳在《思想与改变》中则如是说:“民族主义不是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民族主义发明了原本并不存在的民族”。

有人说,民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实体。

也有人讲,民族是一个想像的共同体。

这两种说法巧妙地避开了为民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因为人们发现,民族是一个如此难以把握的对象。

尽管语言、人种、领土、宗教或者文化等因素被用来定义民族,但都无法将民族完好无缺地盛入概念的器皿。

它在定义上惊人的不确定性,使人甚至怀疑它本身空无一物。

当然,这一猜测不能推出民族虚无主义的结论,空洞无物并不意味着没有价值。

毕竟,归属一个易于确认的群体是人类的自然要求。

这样的群体,无非就是家庭、部落、等级、宗教、政党、国家以及民族。

不过,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同意,民族(nation)是一个近现代产物,在古代并不存在。

在西方,“nation”源于拉丁文,在演变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前,指的是种类、种族、人群。

其意思与现在所谓的民族相去甚远。

汉语中原没有“民族”一词,它是明治维新之后由日文转译而来。

在宋朝,没有人会用“民族英雄”来称呼岳飞和文天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人为因素的重要性。这些人为因素包括激发民族情感 的宣传与制度设计等。霍布斯鲍姆指出,民族并非天 生的,也不是上帝对人类的分类,而是民族主义的建 构。民族主义时而利用文化传统作为凝聚民族的手 段,时而因应新民族成立的需要而将文化传统加以革 新,甚至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调。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 明》一书中指出了民族主义者的“发明传统”对于民族建 构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醒历史学家不要 被这些“被发明的传统”误导,因为这些关于民族的概 念“本身必须包含一种建构的或是‘发明’的成分”。[5]
理论特点。民族主义的现代性悖论是,民族国家是民 族主义的强化剂,而全球化则是民族主义的溶解剂。 正是民族国家创建和激发了民族主义,而全球化却不 断侵蚀和消解民族主义。就民族主义而言,影响其发 展的力量主要是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这两个现代性的 基本要素。其中,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主要建构力 量,基于自身的建立、维护、巩固和壮大的需要,推动 民族主义发展;而全球化则是主要的抑制和消解力 量,使得民族主义得以缓和、冷却和逐渐消散。吉野耕 作不同意霍布斯鲍姆的民族消解说,提出“民族活性 化”说,认为情感归属与人际纽带需要“民族复兴”。[7] 与霍布斯鲍姆一样,海斯也认为民族主义具有现代性 悖论,但其表现为民族主义与普世化的现代性一体两 面。海斯揭示出“ :工业革命虽则具有世界主义的可能 性,事实上却是大半民族主义化的。”[4](228)
(六)民族主义具有历史性与阶段性 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只 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是现代性的一个表现。 民族既须具备客观基础,但也需要国家建构和维护, 更需要人民认同。民族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社会实 体。霍布斯鲍姆指出,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 而且是一种相当晚近时期的人类发明。“民族”不是凭 空创造的,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霍布斯鲍姆指 出,民族问题,实则牵涉到政治、科技与社会转型。民 族并不只是领土国家或民族情操的产物,同时也深受 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如标准化的民族语言,无论 是口语或书写文字,若不借助于印刷术的发明、识字 率的普及,还有公立学校的广泛设立,将不可能出现。 民族以及相应的民族活动,都应该纳入国家体制、行 政官僚、科技发展、经济状况、历史情境与社会背景下 进行讨论。 19~20 世纪是民族主义的盛世,当前,民族主义已 经被全球化所严重侵蚀,未来的民族主义将被边缘 化,再难以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与国际政治话语的主 流。霍布斯鲍姆从历史角度考察了民族概念与民族主 义演化的历史,勾勒出六个基本阶段:1780 年以前,属
(四)全球化是民族主义的溶解剂 民族主义的溶解剂乃是全球化的力量。霍布斯鲍 姆观察到,全球化在近几十年来的深入发展,对人类 的流动性和移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二者的规模都 是史无前例的。20 世纪末全球航线每年运输 26 亿人 口,全球化的国际大迁徙,在经济富裕且执行宽松移 民政策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类国家, 尤其明显。1974- 1998 年这三个国家大约接受了 2200 万移民,比 1914 年以前的“伟大移民时代”的总和还 要多,且年均涌入人数是 1914 年之前的 2 倍。单是 1998- 2001 年,这三个国家就流入移民 360 万人。长 期以来大量输出移民的欧洲也开始大量吸纳国际移 民。1999- 2001 年,大约 450 万移民进入欧盟 15 国境 内。富裕国家的大都市的国际化现象令人咋舌。国际 运输和全球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移民无须切断 与故乡的联系,不必在两国之间作出永久性选择。21 世纪代表一个人的身份的不再是民族国家的出生证 明,而是代表国际身份的文件— ——护照。民族国家认 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均受到考验。大规模的 合法和非法迁徙,促使国家控制境内事务的能力日益 衰弱,甚至对其境内的人口数也越来越无法明确掌 握。全球化的新迁徙运动,也已经强化了长久以来大 众对于大规模移民的仇视,并对群体文化的认同产生 威胁感和抗拒心理。[6] (五)民族主义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现代性悖论 现代性悖论是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观最重要的
关键词: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现代性;全球史 中图分类号:D0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5-0031-07
霍布斯鲍姆(Eric John Ernest Hobsbawm),是英国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新社会史学派的重要代表。他 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学养和深切人类关怀的历史学 家。其民族主义研究,从历史、现实与未来三个时间维 度,从政府、知识分子和民众三个主体维度,从唯物史 观、全球史观和新社会史三个方法论维度,使得民族 与民族主义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具体的理解。民族主 义在塑造和再造现代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是显而易见的。[1]霍布斯鲍姆在《对民族主义的一些思 考》(1972)一文里指出了民族主义的重要性与人们对 它的重视程度的不相称性。霍布斯鲍姆本人高度重视 民族主义这一现代社会现象,他以一个社会历史学家 的眼光,在综合分析各种民族概念与民族主义观点的 基础上,严肃认真地审视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并 以全球化的视野展望其未来。
反思民族主义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是战后西 方民族主义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1962 年 7 月《过去 与现在》杂志在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Birkbeck College)召开了一次关于欧洲与非洲民族主义的会议,霍 布斯鲍姆作了题为“19 世纪的民族主义和民众观点” 的报告。会议的目的旨在探索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问 题,特别检讨了西方学术界民族主义研究的一个共同 假设,即西欧民族主义的历史,能够提供理解新兴世 界的民族主义的普遍模式。[9]霍布斯鲍姆虽然努力践 行全球史观,但也受到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并限于 所获得的史料与知识背景而没有完全展现。霍布斯鲍 姆虽然明确表示反对西方人的种族中心论、种族优越 论以及西方人“完全不合理的自我满足感”,但也承认 西方国家在 19~20 世纪成为“人类的主人”。20 世纪历 史发展的动力主要仍然是外源性的。非西方民族国家 极力模仿的仍然是西方民族国家的社会进步模式,而 此外则没有其他的可操作性模式。[10]19 世纪虽然创造 了真正的世界历史,但却是“欧洲时代”, “对于世界上 其他民族来说,在这个时代,其以往的所有历史,不论 有多悠久、多杰出,都到了必须停止的时候。”[11]同时, 霍布斯鲍姆还承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主题仍然是 倾向欧洲中心观点,甚至可以说是特别针对发达地区 的讨论。[2](1)整体看来,霍布斯鲍姆的社会历史观经历 了一个由“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历史观”的思想转变 过程。但难免表现出全球历史观和欧洲中心主义的矛 盾与冲突。[12]
一、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理论特点
(一)“民族”概念具有不确定性与现代性 霍布斯鲍姆在比较分析了各种“民族”概念之后,
得出的结论是“ ,民族”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民族”概 念到今天,已被滥用到足以混淆是非,不具任何严肃 意义的程度。不论是民族的主观认定还是客观标准, 都不能令人满意。霍布斯鲍姆本人对“民族”概念没有 给出确切定义,而是认为,当任何一个足够大的人群 宣称他们属于同一民族时,就可以接纳他们的自我认 定,视为他们对“民族”的暂时假设。但霍布斯鲍姆也 指出,我们不能只从政治人物宣称他们是在为“民族” 奋斗,就假定那个“民族”的人们已认为他们属于同一 民族,对此需要进行具体的和历史的探讨。霍布斯鲍 姆认为“民族”这一概念并非“与人类历史共久长”,直
2012 年第 5 期 NO.5,2012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2-09 Se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012
现代性悖论与全球史观
—— —论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的特点与价值
颜英
摘 要: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研究从现代化与全球化双重维度进行审视,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理 论的高度。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三者均具有现代性,现代性是其本质特征。但民族 主义存在现代性悖论,即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强化剂,而全球化则是民族主义的溶解剂。霍布斯鲍姆的 民族主义研究,在方法论上对全球史和新社会史的研究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在战略对策上对于民族国家 的建设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于“民族主义原型”时期,民族主义尚未成型。 1780~1870 年,属于“民族”与“民族国家创建”(在西 欧)时期,自由民族主义占主导地位。1870- 1918 年,属 于“民族主义转型”时期,自由民族主义观点逐渐被放 弃,非国家民族主义、右翼民族主义等主导了民族主 义潮流。1918~1950 年,属于“民族主义最高峰”时期, 民族认同等于国家认同的观念已经得到普遍认同。民 族运动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且陆续衍生出欧洲民 族主义的新变形。欧洲民族主义的主流,是老牌民族 国家的民族主义以及各民族的恢复国土主义。右翼民 族主义得势,与经济大萧条有密切关系。1930 年代中 期,民族主义与左派逐渐结盟,一直影响到 1970 年代 之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1950~1989 年,属于 强权体系下的民族国家的相对稳定时期。1989 年冷战 结束和苏联解体以来,随着世界体系重组和全球化加 剧,民族主义尽管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还会继续发挥作 用,但已经过了其鼎盛期,而处于日益受到全球化力 量的侵蚀和衰退时期。关于民族主义的未来,霍布斯 鲍姆预言“ :虽然民族主义耀眼如昔,但它在历史上的 重要性已逐渐西斜。它不可能再现 19 世纪或 20 世纪 早期的风采,再度化身为全球各地的政治纲领。它至 多只能扮演一个使历史复杂化的角色,或充任其他发 展的触媒。”[2](183)霍布斯鲍姆认为,强权体系瓦解、苏联 解体与深度全球化,决定了民族主义在未来历史中难 以再充当显要角色。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大部分 地区的民族国家出现了明显的碎片化,民族分离主义 有所加强。
31
到 18 世纪,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才出现。[2]现代民族国 家是民族概念的主要建构者,民族概念既需要主观认 同,也需要注意其历史实践。划分民族既有客观标准, 也有主观标准,有时用单一标准,有时则交杂着各种 标准,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