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的疗效与定位
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
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一、耳穴的定位在中医理论中,耳朵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集中区域,通过刺激耳朵上的穴位可以产生全身疗效。
下面列出一些常用的耳穴及其定位:•耳尖穴:位于耳朵最上方的尖端,直接按压;•霞尾穴:位于耳尖下方,耳壳尾部突出处;•阳白穴:位于耳甲后方,与耳尖相对的地方;•眼点穴:位于耳壳上1/3处,与眉毛连线上方一指宽处;•鼻点穴:位于耳壳上1/3处,眼点穴向上1/2指宽处;•唇点穴:位于耳壳上1/3处,鼻点穴向下1/2指宽处。
以上只是耳穴中的一部分,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其他穴位。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刺激。
二、耳穴的功能主治耳穴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功能及其主治:1.调节内分泌系统: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达到调节内分泌的目的,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比如,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
2.缓解疼痛:耳穴中一些穴位可以刺激神经末梢,调节体内的疼痛传递,从而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比如,头痛、颈椎病等。
3.改善睡眠:通过刺激耳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多梦等问题。
4.减肥瘦身:耳穴中的一些穴位可以刺激胃肠道的蠕动,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5.调节情绪:根据中医理论,刺激耳穴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达到平衡体质、调节情绪的作用。
比如,抑郁、焦虑等。
三、注意事项在刺激耳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温和刺激:刺激耳穴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伤皮肤或造成疼痛。
2.卫生:在刺激耳穴之前,要保持耳朵干净,避免感染。
3.坚持:刺激耳穴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效果,不要急于求成。
4.专业指导:非专业人士刺激耳穴时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免误伤。
四、总结耳穴的定位及功能主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刺激耳穴,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减肥瘦身以及调节情绪等。
但需要注意卫生和刺激力度,最好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穴位详解
穴位详解模块一:头正面(1)印堂穴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健脑醒神,安神定志,明目开窍。
适用于前头痛、目眩、眼疾、感冒、精神疲乏、失眠、鼻炎、高血压等病症。
感觉:按压有酸胀感。
(2)迎香穴位置:鼻翼外旁开5分,鼻唇沟内。
主治:清热散风,宣通鼻窍,预防感冒。
适用于感冒、鼻炎、鼻塞、嗅觉不灵、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胀感。
鼻子不闻香臭,经按压有“通气”感。
水沟穴(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
主治:常用于小儿惊风、中暑、中风、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的治疗与急救。
(3)睛明穴位置:目内眦旁上方0.1寸处。
主治:常用于目疾病的治疗与保健。
(4)攒竹穴位置:在眉头,当眶上切迹处。
主治:常用于头痛、目眩、眉骨痛、目赤肿痛、视物不清、流泪、口眼歪斜等病症的治疗与保健。
(5)太阳穴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移1寸凹陷处。
主治:醒脑明目,袪风镇痛,清堵除烦。
适用于头痛头晕、偏头痛、神经衰弱、感冒、视物不清、口眼歪斜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感,重按较痛,有时向四周发散。
(6)下关穴位置:颧弓下缘,下颚切迹之间的凹陷处,闭口取穴。
主治:下颚关节炎、面颊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上牙痛、耳鸣耳聋等病症。
(7)四白穴位置:四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指压该穴道,能提高眼睛机能,对于近视、色盲等眼部疾病很有疗效。
名解:四白。
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
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
四白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
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穴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四白穴。
模块二:头背面(1)百会穴位置:头顶正中,两耳尖直上与头正中线交叉点处。
穴位治百病
瘦身——滑肉门
这个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中医说胖人多痰湿,痰湿往往是由于饮食过于肥厚、甜腻等伤了脾胃引起的,另外内分泌失调也很容易形成痰湿。滑肉门最大的作用就是润滑,将没用的东西分泌出去,所以,痰湿体质、脾虚、想要减肥的人一定要多利用这个穴,平时没事就多按摩摩。
可以在工作间隙来做,先将右手搭到左肩,四指尽量展开,抓牢肩部,掌心紧贴肌肉,做旋转按摩,同时其余四指做抓提的按摩动作。另外还有一个方法,效果更好,那就是拔罐。可以去除人体的寒气,对于因为气血不通和寒凉形成的冻肩有很好的作用。
落枕——悬钟
引发落枕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肩部受凉、寒气侵袭导致的。悬钟穴在外踝尖上3寸的地方,同时刺激手上的后溪穴和脚上的悬钟穴,等于双管齐下,手脚并用,给我们的颈椎一个有力的支撑。
痔疮——长强
对于中气下陷,如脱肛、痔疮、便秘等,可以通过按摩长强穴来防治。趴在床上,让家人帮忙艾灸长强穴,每次20分钟左右,长强处感到发热就可以了。也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将双手搓热,然后趁热顺着腰椎尾骨往下搓,搓100下,让长强穴处感到发热就可以了。
脚气——委中、委阳
侧卧,弯曲膝盖,在腘窝中点的位置就是委中,委中旁边就是委阳。在腘窝内抹一点点润肤油,将腿伸直,用食指和中指在腘窝内用劲按摩。长期坚持,不仅可以防止脚癣毒气的深入发展,也是防治膝盖、腰背疼痛的好方法。
玉枕穴在后脑勺,很不好定位,所以将先前推荐过的“手指犁”改造一下,变成“五指梳”,也就是将五指自然放松,散开,像一把梳子一样。然后从前额梳到后脑勺,用指腹的位置,这样不容易伤到头皮,要稍微用劲一点,这样头皮才能受到刺激,梳个50次左右,一直到头皮有酸胀的感觉为止。
穴位按摩——肩颈腰椎疾病
降低血脂——丰隆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
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经络穴位上刺激,调节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以下是对其中几个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进行的介绍。
1. 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二趾骨之间凹陷处。
太冲穴具有安神、缓急、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焦虑不安、头疼、牙痛等症状。
2.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即太阳穴和眉毛外缘的连线上。
太阳穴具有舒肝理气、清热明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眼疾等症状。
3. 风池穴:位于颈后头颈交界处有凹陷的地方。
风池穴具有活血化瘀、镇痛祛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颈椎病、头晕目眩等症状。
4. 阳陵泉穴:位于脚背外踝尖上方凹陷处。
阳陵泉穴具有利尿通淋、健脾和胃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水肿、泌尿系统疾病等。
5.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腓骨下缘,距膝关节下缘三寸处。
足三里穴具有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疼痛等症状。
6. 阴陵泉穴:位于足底凹陷处。
阴陵泉穴具有补肾养肝、缓解疲劳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疲劳、性功能障碍等问题。
通过针灸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的作用与疗效在很多病症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仅如此,针灸经络穴位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经常按摩太冲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让人更容易入睡;按摩足三里穴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的问题。
此外,经络穴位的刺激还可以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总之,中医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合理的选择穴位和施用针灸技术,可以对多种疾病及其相关症状进行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日常保健中,也可以通过按摩经络穴位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因此,学习和了解针灸经络穴位的作用与疗效对于我们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都有着积极意义。
经穴释义汇解
经穴释义汇解摘要:一、引言二、经穴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经穴2.经穴的分类三、经穴的分布与作用1.经穴的分布规律2.经穴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四、经穴的定位与主治1.经穴的定位方法2.经穴的主治疾病五、经穴的保健与按摩1.经穴的保健方法2.经穴按摩的注意事项六、结语正文:【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经络穴位疗法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经穴的基本概念、分布与作用、定位与主治以及保健与按摩进行详细的阐述。
【经穴的基本概念】经穴,又称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运行气血、沟通内外、抗御病邪的作用。
经穴是中医学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经穴的分类】经穴分为十四经穴和奇经八脉穴。
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上的穴位,共计361 个;奇经八脉穴是指分布于奇经八脉上的穴位,共计8 个。
【经穴的分布与作用】经穴的分布规律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结构密切相关。
经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脏腑功能:经穴通过调节脏腑气血的运行,使脏腑功能保持平衡。
2.运行气血:经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穴可以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沟通内外:经穴是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窗口,通过经穴可以调整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4.抗御病邪:经穴具有抗御病邪的功能,通过对经穴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侵袭。
【经穴的定位与主治】经穴的定位方法主要有骨度法、同身寸法和简易取穴法。
经穴的主治疾病与其所归属的经络、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经穴可以治疗肺系疾病,手阳明大肠经的经穴可以治疗大肠疾病等。
【经穴的保健与按摩】经穴保健按摩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健方法,可以缓解疲劳、预防疾病。
但在进行经穴按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适当的按摩工具:如按摩球、按摩棒等。
2.掌握正确的按摩手法:如揉法、按法、掐法等。
人体十大养生穴位
人体十大养生穴位经过数千年的钻研和沉淀,穴位养生的神奇疗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人体养生的穴位,希望对你有用!人体养生的穴位明目醒脑穴:风池。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
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
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养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
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关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
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
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
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
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内关。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
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
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治疗呕吐的6大穴位
治疗呕吐的6⼤⽳位
治疗呕吐有疗效的⽳位:⾓孙⽳、⽔沟⽳、章门⽳、劳宫⽳、期门⽳、委中⽳。
取⽳技巧及按摩
(⼀)⾓孙⽳:正坐,举起两只⼿,⽤⼤拇指的指腹由后向前将⽿翼摺屈,并顺势向上滑到⽿翼尖的部位,两个中指的指尖恰好相连于头顶正中线上,⽤⼤拇指的指腹揉按这个⽳位,会有胀痛的感觉。
两侧⽳位,每天早晚各揉按⼀次,每次揉按1⾄3分钟,也可以两侧⽳位同时揉按。
(⼆)⽔沟⽳:正坐或仰卧,伸出左⼿或者右⼿放在⾯前,五指朝上,⼿掌⼼向内,⾷指弯曲放在⿐沟中上部,此部位就是该⽳位,⾷指弯曲,⽤指尖揉按⽳位,有刺痛感。
两只⼿先左后右,每次各揉按1⾄3分钟,如果急救就⽤指甲掐按1⾄3分钟。
(三)章门⽳:正坐或仰卧,两只⼿的⼿掌⼼向下,指尖朝下放在双乳下、肋⾻上,⽤⼤拇指、⾷指直下掌根处像鱼⼀样的⾁厚处部位,即鱼际,揉按⽳位,并有胀痛的感觉。
左右两侧⽳位,每次揉按1⾄3分钟,也可以两侧⽳位同时揉按。
(四)劳宫⽳:正坐,⼿平伸,微屈约45度,⼿掌⼼向上,轻轻握掌,中指尖所指掌⼼部位即是该⽳,⽤另⼀⼿轻握,四指放在⼿背,⼤拇指弯曲,⽤指甲尖垂直掐按⽳位,有刺痛感。
先左后右,每天早晚两⼿⽳位各掐按⼀次,每次1⾄3分钟。
(五)期门⽳:正坐或仰卧,举起双⼿,⼿掌⼼向下,指尖相对,放在双乳下、肋⾻上,⽤⼤拇指和⾷指直下掌根处像⼀条鱼的部位,揉按⽳位,有胀痛的感觉。
左右两⽳位,每次揉按1⾄3分钟,或者两侧⽳位同时揉按。
(六)委中⽳:端坐垂⾜、双⼿轻握⼤腿两侧、⼤拇指在上,其余四肢在下,⾷指放在膝盖⾥侧,就是腿弯的中央部位,⽤⾷指按压所在之处,有酸痛感。
⽤⾷指的指腹,向内⽤⼒揉按,每次左右两侧⽳位各揉按1⾄3分钟,也可以双侧同时揉按。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资料
60个常用穴位定位、主治、操作1.急性腰椎痛穴位:人中。
特点:开通闭塞,清热祛风。
用针:2寸针,在腰椎痛部位的对侧向迎香穴水平运针。
方法:站立位,进针1.5寸,轻轻用针刺激,直至患者感到疼痛。
边捻针边让患者弯腰,至最大幅度时再回到直立位,同时向相反方向运针。
反复操作2—3次,疼痛很快就会消失。
按:本人不同意这种所谓穴性的说法,穴位不像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偏性及以偏治偏达到治病目的,穴位主治跟腧穴不同分布、机体功能状态、施用工具甚至医师功夫水平等等关系很大。
个人认为以药性定穴性是歧途!本人常用手背部腰痛一、二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立竿见影,两穴同用效更大。
2.急性视神经炎穴位:光明。
特点:清肝明目,消肿镇痛。
治疗眼睛发痒疼痛、白内障、夜盲症、青盲及偏头痛。
用针方法:采用2寸针,直刺1.5寸,提插捻转,轻运针以导气,留针15—20分钟。
3.急性咽炎有两种治法:(1)耳背静脉放血,在耳背选取最明显的静脉,用指端搓揉以引气,拇食指固定该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几滴血即可。
按:耳尖放血亦极效,配少商商阳点刺出血效更佳。
(2)穴位针刺额中穴,在印堂和神庭的中点。
采用1.5寸针,刺向印堂。
进针3/4寸,提插20秒钟,患者平卧留针30分钟。
按:本法疗效确彰,有人以此法治疗白喉极效!4.急性结膜炎用针方法:患侧耳尖,用三棱针刺耳尖,挤出3—5滴血即可。
5.闭经穴位:上窷。
用针方法:用1.5寸针,直刺入骶后孔。
尽可能确定行经的时间,如果不能,建议选择女性感觉不舒服或感觉心情不好的日子。
患者站立,双脚微分,双肘支于桌上,以使耻骨和下腹部不受任何挤压,进针前医生应按压患者腹部5—8次,按下时要缓,放开时要快,这样可以对子宫产生有效刺激。
进针1寸,顺时针捻转至最大幅度,留针,直至患者感到子宫收缩,反复操作3次。
两侧穴位都要针刺。
注意月经后25天再进行治疗。
按:与后面22痛经的治疗互参,二者操作有何异同之处?另长强治疗闭经亦极效,二者应都是针对继发性者,原发性闭经难治。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平衡针灸38个图解穴位1.升提穴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局部解剖:血管分布有帽状腱膜和左右颞浅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神经分布有枕大神经分支。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原则:定位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或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cm(2寸)左右,一只手向前进针,另一只手可摸着针尖不要露出体外。
针刺手法:采用滞针手法,待针体达到一定深度时,采用顺时针捻转6圈,然后再按逆时针捻转6—10圈后即可将针退出。
针感: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麻胀紧沉为主。
(30分钟左右自动解除)功能:升阳固托,益气固本,助阳止泻,穴健脾,调节内脏,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临床还用于治疗穴,穴,穴,遗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肠炎,慢性肠炎,低血压,宫颈炎,穴炎,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体质过敏,偏瘫等。
按语:升提穴是以主要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内脏下垂,中气下陷性疾病为主。
均有补气穴,穴穴之称。
同时对生殖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都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是中医用于益气穴的首选穴位。
亦可作为中老年人的保健穴位。
还可作为一切慢性病的辅助穴位。
对滞针后留下的针感一般30分钟自行解除。
歌诀中提到的肠风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肠炎。
歌诀:升提穴位头顶中,枕神分支额神经,向前平刺4厘米,穴早泻遗尿精,脱肛脱垂胃下垂,前列腺炎与肠风。
(三寸毫针向前平刺2寸,百会穴上一寸)2.腰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局部解剖:分布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原则。
针刺特点:其刺以滑车上神经或左右刺以眶上神经出现的正为宜。
手法:针刺手法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要求针感时,即可出针。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足三里穴位是人体治疗和保健中常用的一个穴位,其定位在腓骨前肌腹外侧的凹陷处,具体位置为膝盖外侧突出的骨刺上,向下移动四横指。
足三里穴位也被称为肠俞穴、肥肠俞穴,属于胃经的穴位。
在中医理论中,足三里穴位的主要作用是调节脾胃功能、益气健脾、补益中焦,对于胃肠功能失调、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足三里穴位还具有活血化瘀、祛湿通经的功效。
下面将详细介绍足三里穴位的定位及应用。
足三里穴位的定位:足三里穴位的准确定位十分重要。
在寻找足三里穴位时,首先需要确定膝盖外侧的骨刺,这是一个突出的骨头。
然后,从这个骨刺向下移动四横指的位置,在这里就是足三里穴位的准确位置。
一般来说,足三里距离膝盖外侧骨刺约为四横指的宽度。
应用:1. 调节脾胃功能:足三里穴位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脾胃功能,补益中焦。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被认为是消化系统的核心,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多种消化问题。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刺激脾胃经络,调节脾胃功能,增加消化能力,改善胃肠道问题。
2. 提高免疫力:足三里穴位的刺激可以增加机体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和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3. 补益气血: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刺激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生成和循环。
这对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加能量、改善疲劳非常有益。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提高机体能量水平,增加体力和精力。
4. 缓解胃肠道问题:中医理论认为,足三里穴位可以通过刺激脾胃经络,缓解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胀、腹泻等。
通过按摩足三里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改善胃肠道功能,减少相关症状。
5. 改善气血循环:足三里穴位的按摩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改善气血循环问题。
通过刺激足三里穴位,可以扩张血管、加快血液流动速度,增加血液和氧气供应,改善器官和组织的营养供应。
人体穴位详解
人体穴位详解一:头部穴位(正面)头维寻找方法:取头维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此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主治病征:头维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头维可以治疗脸部痉挛、疼痛等面部疾病。
阳白寻找方法:取穴时患者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阳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
主治病征:阳白穴的主治病征为:对于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等病征的治疗都有显著的效果。
印堂寻找方法: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姿势,印堂穴位于面部,两眉头连线中点即是。
主治疾病:印堂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前头痛、失眠、高血压、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目眩、眼部疾病等。
睛明取穴方法:找寻此穴道时患者应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睛明穴位于眼部内侧,内眼角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疾病:睛明穴的主治疾病为:迎风流泪、偏头痛、结膜炎、睑缘炎、眼睛疲劳、眼部疾病、三叉神经痛、近视等。
此穴同样是治疗眼部疾病常用的穴道之一,尤其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士来讲,更应该熟练准确的掌握此穴的取穴方法,只要简单的按摩一两分钟,就可以明显的缓解眼部疲劳,对于学生而言,更是不可多得的预防近视的穴道之一,此外,还有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承泣穴、鱼腰穴等眼部重要穴道一起配合来做,效果会更佳。
瞳子髎寻找方法:取穴时可以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侧一厘米处(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主治病征:瞳子髎穴的主治病征为:指压此穴,可以促进眼部血液循环,治疗常见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皱纹。
承泣取穴方法:定位此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仰靠、仰卧的姿势,承泣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下方,眼球与下眼眶边缘之间。
参看:人体穴位图.主治疾病:承泣穴的主治疾病为:近视、夜盲、眼颤动、眼睑痉挛、角膜炎、视神经萎缩、眼睛疲劳、迎风流泪、老花眼、白内障等常见的多种眼部疾病,当然需要采用其他相关穴道一同治疗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手腕部三个重要穴位: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
手腕部三个重要穴位: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手腕部位三个重要穴位:太渊穴大陵穴神门穴1:手太阴肺经太渊穴太渊穴归属于手太阴肺经,位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肺之原穴,百脉之会。
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主治病症:此穴的主治病症为:指压太渊穴,对于腕部疾病有疗效。
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1穴名析太渊穴又名大泉(《千金翼方》),“太”者“大”也;“渊”者“深谷”也。
言太渊说明此处为肺经经气甚为博大而且深也。
在中医的四诊中,脉诊由三部九候法发展成为独取寸口法,也正说明了太渊在人体气血循行中的重要性。
2穴性析太渊穴属于手太阴肺经腧穴。
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呼吸,气为血帅,本穴开于寅,得气最先,故在人体穴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2.1输穴太渊在肺经的五输穴中居于第三位,位于腕关节部位,属肺经,为肺经经气渐盛之处,五输穴中“输主体重节痛”,故而本穴对于因肺经或肺脏病变所导致的肢体沉重,关节酸痛等证有良好疗效,如外感风湿肢体酸困疼痛,咳嗽气喘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
2.2原穴、肺经母穴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原穴是指脏腑元气经过、输注和留止的部位;太渊为肺经原穴,故而是肺经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的动力之所在。
另外,根据五输配五行,阴经以输代原,可以推出,太渊在肺的五输穴中性属土,而肺在五行中属金,故太渊又可称肺经母穴,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基本原则,凡是对于肺脏或肺经的虚损性疾患,如久病体虚易感,肺虚流涕,久咳所致的胸胁隐痛气喘卫外不固,汗出畏风等具有良好的疗效,中风患者气息微弱或声鼾并有间断。
2.3八会穴在八会穴中,脉会太渊。
脉象为气血在脉中运行时的外在表现,肺朝百脉,主人一身之气,气为血帅,故而本穴对于无脉证以及由于气血不足所致的疾病,凡表现为脉象细、微、弱等均有一定疗效。
3临床应用:3.1针法析:关于太渊穴的针刺方法,鉴于局部解剖情况,比较适合采用指切进行法行捻转补泻法,尤其对于脉象微弱的患者,在进行捻转补法的同时,以左手食、中、无名三指在局部体验脉象的变化情况,从临床观察来看,脉象虚弱无力者,在连续施以捻转补法3~5分钟,脉象均会变得粗大有力,而对于因体质虚弱者,如中风患者属本虚标实,脉象表现为洪大有力但中空的患者,经用捻转补法后,脉象会变得虚、细、弱,而伴随着患者呼吸变得平稳深沉。
(完整版)常用穴位的定位和疗效表
(完整版)常用穴位的定位和疗效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疗效表
以下是一份常用穴位的定位和疗效表,供参考:
头部
1. 咬肌穴:位于下颌角后缘,对缓解头部紧张和颈部痛有疗效。
2. 迎香穴:位于鼻翼两侧,可缓解头痛和鼻塞。
颈部
1. 风池穴:位于颈椎第一椎骨两侧,对缓解颈部疼痛和肩膀紧
张有效。
2. 天突穴:位于颈椎第七椎骨的后突处,可缓解颈部痛和头晕。
肩部
1. 肩井穴:位于肩胛骨下缘中央,对缓解肩部酸痛和僵硬有疗效。
2. 臑俞穴:位于肩胛骨上缘与脊柱之间,可缓解肩部痛和肩关节炎。
背部
1. 腰阳关穴:位于背部正中线腰椎骨的凹陷处,对缓解腰痛和腰肌劳损有效。
2. 脊中穴: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四胸椎棘突下方,可缓解背部疼痛和肩颈部不适。
手部
1. 颈椎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凹陷处,对缓解颈椎痛和手臂酸痛有效。
2. 太冲穴:位于足底第一、二跖骨之间,可缓解头痛和手指关节炎。
足部
1. 阳陵泉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凹陷处,对缓解腰腿酸痛和足部肿胀有效。
2. 太溪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可缓解腰痛和足底筋膜炎。
这份定位和疗效表只是供参考,具体的使用方法和疗效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差异。
在使用任何穴位疗法时,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
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祁三针针灸+神奇的刺血疗法+治病----一个穴位的神奇疗效2011-06-11 09:32:11|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本文转载自古本堂绿疗馆《祁三针针灸》一、四神针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0.8—1寸。
二、智三针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部位: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0.8—1寸深,捻转针法。
三、脑三针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位置:脑户穴在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
脑空:在脑户穴左右各旁1.5寸处。
主治:肢体活动障碍,躯体不平衡,后头痛。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
四、舌三针位置: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
流涎、吞咽障碍。
五、颞三针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
老年性痴呆。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六、定神针穴组: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位置:印堂,两眉间中点。
阳白,眉上1寸直对瞳孔。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七、晕痛针穴组:四神针、印堂、太阳。
位置:太阳在颞侧,瞳子髎穴外0.8寸凹陷中。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针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神阙的定位 主治及操作方法
神阙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
神阙是人体穴位之一,位于人体的颈部,具体位置为颈椎第七椎骨和胸椎第一椎骨的连接处。
它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多种疗效和作用。
主治:
1. 舒缓颈项肩部疼痛:神阙穴位于颈部,通过刺激神阙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
2. 改善胸闷气短:适当按摩神阙穴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胸闷和气短等不适症状。
3. 调节心理状况:神阙穴位与心神活动有关,适当刺激可以调节心理状况,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
4. 提升免疫力:刺激神阙可以调节体内阳气,提升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操作方法:
1. 找准位置:用手指在颈椎第七椎骨和胸椎第一椎骨连接处的凹陷处进行按摩。
2. 刺激方法:可以用拇指按压按摩、旋转按摩或轻轻推拿,根据个人的感觉选择适合的按摩强度。
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
3. 注意事项:刺激神阙时要注意适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疼痛或不适感。
对于存在颈椎病、高血压、心脏疾病等情况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按摩操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具体操作方法,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或按摩师。
中诸穴的功能主治
中诸穴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中诸穴?中诸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足阳明胃经的第36个穴位,属于胃俞穴。
它是人体上的一个特定点,针刺或按摩该穴位可以产生一定的疗效。
2. 中诸穴的位置中诸穴位于胫骨前肌肉的外侧,脛骨结节之下,胫骨前的腓骨约2寸处。
具体定位方法如下:•坐位定位:坐位时将腹股沟的髌骨划线与胫骨前缘的内侧边缘的中点连接为一条直线,中诸穴位于这条直线的外侧4寸处。
•卧位定位:卧位时将脚背与小腿呈垂直状态,中诸穴位于小腿外侧2寸处,腓骨头下缘的下2/3与胫骨外侧髁为正中线的交点。
3. 中诸穴的功能和主治•调节胃气:中诸穴位于胃经的胃俞穴位,针刺或按摩中诸穴可以调节胃气,增强胃的消化功能,缓解胃部不适感。
•缓解胃脘疼痛:中诸穴与胃脘有直接的循环关系,通过刺激中诸穴可以缓解胃脘疼痛、胃胀和恶心等症状。
•促进食欲:针刺或按摩中诸穴可以刺激胃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加食欲。
•调节心情:按摩中诸穴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放松,改善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疏通经络:中诸穴位于足阳明胃经,通过刺激中诸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流动,增强全身的免疫力。
•缓解眼疲劳:中诸穴与眼部有循环关系,按摩中诸穴可以缓解眼疲劳,提高视力。
4. 中诸穴的按摩方法按摩中诸穴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手指掌心向上,用拇指指腹揉搓,使其温热。
2.右手按揉或按压左腿外侧,找到中诸穴的位置。
3.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轻轻按压中诸穴,以适当的力度按摩2-3分钟。
4.按摩时可以轻轻转动拇指指腹或中指指腹,增加刺激的效果。
5.右手按摩完左侧的中诸穴后,换手按摩右侧的中诸穴。
5. 注意事项针刺或按摩中诸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针刺中诸穴时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切勿自行进行针灸治疗。
•按摩中诸穴时需注意力度适中,过重的按摩力度可能会导致不适感。
•孕妇、孩童、体弱者和老人在进行中诸穴的按摩前应咨询医生。
•针灸治疗和按摩疗法应在干净、安静的环境中进行,避免受到干扰。
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临床应用技巧
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临床应用技巧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理论中,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以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恢复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对于中医师来说,准确地辨识穴位,并运用正确的技巧进行针刺非常重要,下面将介绍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临床应用技巧。
一、穴位辨识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是中医师的基本功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脉的运行路径:中医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沿途穿行经过各个穴位。
掌握经脉的走向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是判定穴位位置的基础。
2. 经穴的比对辨识:根据经水穴比对的原则,通过比对经脉的走向及与体表表浅的经穴的关系,确定其他穴位的位置。
3. 穴位的定位方法:包括指识法、测量法、按摩法等。
其中,指识法是通过敲击或按压相关的骨骼突起或解剖标志,找到特定穴位的位置。
4. 穴位的名称和属性:掌握穴位的名称和属性,特别是其特定的功能作用,能够更准确地辨识穴位,并应用在临床中。
二、临床应用技巧1. 针刺技巧:选择合适的刺激方法,如插刺、扎刺、转刺等,根据病情、疾病类型和患者的反应,确定刺激的力度和速度,以达到最佳疗效。
2. 穴位选择:根据病情和针灸治疗原则,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
常用的穴位包括经络上的主穴、络穴、合穴、备穴等,以及其他特定功能的穴位。
3. 穴位刺激方法: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如激发法、冷热刺激法、电针、艾灸等,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
4. 针刺层数和深度:根据针刺目的和穴位的特点,确定刺入的层数和深度,以达到针刺的期望效果。
5. 针刺时间和频次:根据病情、身体状况和患者的耐受性,制定合理的针刺时间和频次,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6. 针刺后的处理:在针刺结束后,按摩或扭转穴位,以增强刺激效果。
同时,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疾病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处理。
三、重要注意事项在中医针灸穴位的辨识与临床应用技巧中,中医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事项:1. 遵循无痛针刺原则:根据个体差异,合理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法和穴位刺激力度,在不造成不适或疼痛的情况下,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穴位注射技巧概述
穴位注射技巧概述穴位注射技巧概述观点和理解:穴位注射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利用针具直接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调养或保健的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提供一个概述,介绍穴位注射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相关注意事项。
1. 穴位选择和定位穴位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根据具体的病症或调养目的来确定。
对于不同的病症,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注射。
在选择穴位时,可以参考经典的经络穴位图和相关的医学文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选择。
定位穴位时,可以使用传统的中医腧穴定位方法,如按摩、寻找寒热反应等。
2. 针具选择和准备在进行穴位注射前,需要选择适当的针具。
一般来说,选择细针适宜,这样可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针具的材质也需要注意,一般采用不锈钢或银质的针。
3. 注射技巧在注射时,需要保持良好的手法和卫生习惯。
首先要进行局部消毒,可以使用医用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皮肤。
用正确的角度和深度插入针具,同时要注意力道的适度,避免伤到血管和神经。
在插入针具后,可以通过轻拨或旋转针具来增强刺激效果。
注射药物时,要把握好注射的速度和药液的剂量,避免过快或过多。
4. 注意事项穴位注射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注射过程中需要保持平稳呼吸,尽量放松身心,以减轻疼痛感。
注射后,还需要观察病人的反应和身体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另外,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需要特别注意选择穴位和控制注射药物的剂量。
5. 经验分享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穴位注射不仅适用于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还可用于调节身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
注射药物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中药、西药或维生素等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穴位注射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的健康和康复。
参考文献:1. 丁道先,傅金钗,周朝晖.《穴位注射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 王浩,《穴位注射50问50答》.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3. 陈凤毅,《经络穴位学百问百答》.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穴位注射是一种重要的中医治疗方法,其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的疗效与定位
一、常用保健穴位
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一橫指(犊鼻穴: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一橫指是指中指)
1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等胃肠病症2下肢痿痹3癫狂等神志病
4虚劳诸症,为强壮保健要穴
曲池:曲肘,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1 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2 热病
3 高血压
4 癫狂5腹痛吐泻等
胃肠病症 6 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骨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指间的指蹼上,当拇指尖下是此穴
1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五官疾患
2 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
汗 3 经闭、滞产等妇科病证
百会: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1 痴呆、中风、失语、失眠、健忘、癫狂等神志病症
2 头风、头痛、眩晕、
耳鸣等头面病证 3 脱肛阴挺胃下垂等气失固摄而致的下陷病证
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共四穴
1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证
2 目疾
内关: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和肘横纹之间十二寸,取中点,再与腕横纹三等分,第一个等分点就是该穴)
1 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
2 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
3 中
风 4 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5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5 肘臂挛痛
涌泉: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三分之一凹陷处,即人字凹陷处
1 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等急症及神志病证
2 头痛头晕目眩失眠3
咯血咽喉肿痛喉痹等肺系病证4 大便难小便不利 5 奔豚气6 足心热
养老:先以手掌掌心朝下,取尺骨茎突最高点,再掌心面向胸,此时摸到的凹陷即为此穴
关元:前正中线,脐下三寸
1 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气虚损病证
2 少腹疼痛疝气
3 腹泻痢疾脱肛
便血等肠腑病证 4 尿血尿闭尿频等泌尿系病证 5 遗精阳痿早泄白浊等男科病 6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
1 虚脱乏力等气虚病证
2 水谷不化绕脐疼痛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
3 小便不利遗尿等泌尿系病证
4 遗精阳痿疝气
5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
带下阴挺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橫指的凹陷处
1 头痛
2 目疾
3 面瘫
靳瑞老师的靳三针:所在部位的主治作用
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上肢痿痹不遂
定位曲池:同上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1热病2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3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合谷:同上
肩三针:肩髃巨骨臂臑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
定位:肩髃: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
简便取穴法: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一个凹陷处为肩髃,后一个凹陷处为巨骨
臂臑:三角肌止点处
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等痹症
定位: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鼻三针:迎香(左右各一个)印堂
主治:鼻子相关疾患,如鼻渊鼻衄
定位: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
主治:耳聋耳鸣等耳疾齿痛口眼歪斜等头项五官疾患
定位: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完骨:耳后,乳突后下方凹陷处
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
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证项强胸背痛
定位: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定位: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肌腱的中间
膝三针:梁丘血海膝眼(即犊鼻穴)
主治:膝关节疾患
定位:梁丘: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膝眼: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主治:下肢痿痹胃疾妇科病证
定位: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一橫指(犊鼻穴: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一橫指是指中指)
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
踝三针:解溪昆仑太溪
主治:踝关节及下肢疾患
定位:解溪: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
主治:胃疾
定位:中脘:前正中线,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
内关: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和肘横纹之间
十二寸,取中点,再与腕横纹三等分,第一个等分点就是该穴)
足三里: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一橫指(犊鼻穴: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
中,又名外膝眼,一橫指是指中指)
四总穴歌: 后人增
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
腰背委中求小腹三阴谋
头项寻列缺痠痛阿是穴
面口合谷收急救刺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