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合集下载

坚持以人为本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范文

坚持以人为本范文什么是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全面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一直过着农业文明的生活。

改革开放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量农村人口进人城镇,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这将引起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满腔热情地组织中国 13亿民众投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依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东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基层组织,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组织群众搞好本地区建设。

东部地区党组织,要组织群众积极奋斗,率先实现现代化。

中部地区党组织,要解放思想,领导和组织群众促进中部的崛起。

西部地区党的基层组织,要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组织群众创造西部辉煌。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社会环境。

社会发展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包括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方面,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等。

同时,我们还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学习促进工作。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理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追求也日益增加。

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人的角度出发,讨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途径。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人是社会的根本动力,只有让人们体验到生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的健康和幸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发展的目的也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的。

当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社会不稳定时,经济的增长也将受到限制。

只有在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的重要路径。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和自由的追求越来越强烈。

而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路径。

只有以人为本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有以下几点关键路径。

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给予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权利,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政府应当尊重人的主导地位,保障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中实现自我目标。

必须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

经济的增长不应当是以资源的耗竭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

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我们必须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只有实现了经济的绿色发展,才能够让每个人都享有清洁的环境和健康的生活。

必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现代社会中,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不公平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只有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教育医疗水平,保障每个人的权利,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摘要: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指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角度论证和谐社会构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一、从本体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般而言,本体论又称存在论,它是研究存在的学说。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载体和本源,它是从人的社会意义回答了人在生活的世界中,什么是最值得、最根本、最重要的人类关注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人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人活动的影响和决定,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的时候,首先支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人作为世界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同时也是在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因此,人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

为了谁、依靠谁、相信谁,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史观和唯心主义史观的区别,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党在90多年的奋斗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取得了战争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的依据,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些都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宗旨的体现,诠释着以人为本思想具体内涵。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二、从认识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展开对人的认识看法的探讨,总体上来看,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重大关系[论文摘要]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一、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按照《决定》的精神,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我们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社会经济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

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

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

鼓励创造,才有活力和效率;扶贫济困,才有安定与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充满发展活力、各方面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与公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个体的权益和福祉,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积极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

一、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价值与尊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将人的尊严置于首位,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

人人平等、人权尊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机会,使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社会公平与公正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的发展中,不平等现象和社会脱钩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我们需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结构。

我们要坚持“一人一票”,保证每个人的参与权和公民权利。

三、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和谐要求我们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冲突和矛盾。

要推动公民道德和素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需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四、推动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员工福利,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公民也要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增进社会和谐。

五、促进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处理经济分配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同时,我们要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文和谐社会是我国人民的伟大梦想,每个人都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供大家参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一:《试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摘要】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内在活力与发展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关键词】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互动统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充满活力、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一、关于和谐社会古往今来,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

“和为贵”、“和而不同”、“兼相爱”、“爱无差等”、“均贫富”、“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等思想无不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这些传统的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他们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是他们关于未来和谐的理想社会的核心思想。

八十多年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积极进行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探索。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式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试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形成的重要思想,是一种发展观、价值观和指导思想的统一体。

它既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文将详细论述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途经。

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

它强调人民对发展的根本性地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

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注重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关注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指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再次,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它强调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求在发展过程中依法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时,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推动科学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

最后,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全面发展。

它强调发展要有全局观念,注重协调各个方面的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区域发展的协调,注重城乡发展的协调,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同时,科学发展观也强调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科学发展观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篇一: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摘要: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文关系等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同愿望。

关键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经济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
谐发 展创 造 良好 的 社 会环境 。
依 靠人 的创 造 , 进人 与 自然之 间的和谐发 展 。 促 人
5 豳 29第 期 0 0年 5 0
( 遭
: 二
坚持以人为本 , 以促进诚信求和谐 。 要 和谐社会也 是依靠诚实 、 责任和信任准则有效维系的社会。 目前 在一些方面出现的不 同程度 的信任危机 , 不仅影 响了 社会和谐 , 而且增加 了不稳定 因素 , 必须依靠道德和 法治的双重力量 , 大力 治理违 背道德 、 不讲信誉的行 为; 大力弘扬讲道德 、 重信誉 的中华传统美德 , 讲诚 使 信的人受到普遍的尊重 , 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 的 良好 社会 风气 , 进 和谐 社会 建设 。 促 坚持 以人为本 , 以激发活力求和谐 。创造 良好 要 的人才环境 , “ 使 人人 皆可成才 ” 不仅要成 为一种普 遍 的观念 , 且 要成 为一种 制 度 、 种机 制 , 正做 到 而 一 真 使 每 个 人都 能在 社会 中找 到 自己的位 置 , 自已 的才 使 华、 创造 、 成果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 自己的潜能得 使 到 最 大发 挥 , 正 营造 出那 种人 尽 其 才 、 尽其用 、 真 才 团 结和谐 、 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 。有了这种环境 , 就能促 进人 的全 面发 展 , 反过 来 , 人越是 得 到 全 面发展 , 就越
同样 , 只有 构 建 和谐 社 会 , 能更 好 地 保 证 人 的发 展 才 本 质 和 目的 的实 现 。 以人 为 本是 和谐 社 会 的本 质 要
以 人 为 本
。 。
求,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主体 , 二者都统一于全面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奋斗 目标之 中 , 统一 于促 进 人 的全 面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文篇1浅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目标。

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适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局而的新发展,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建设一个既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又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内涵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凋,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凋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总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份个层面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在把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水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凋统一;社会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区域之间的和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和谐等;人自身的和谐即人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索质、科学文化索质和健康索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2、“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实性上,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实现“以人为本”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局部利益或以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施政倾向。

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内涵和地位。

接着从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政策和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如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结合必然趋势、重要性和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为实现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人为本、核心价值观、政策与措施、建设、共建、必然趋势。

1. 引言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发展的事业,也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事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个体自由的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和谐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关系亲和和睦,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也促进了社会全面发展,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发展,更在于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昌盛提供根本保障。

只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实现“人人共享、人人幸福”的美好愿景。

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经济方面。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和力量源泉。

要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坚定不移地把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谋发展、促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坚持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精神。

只有为人民群众而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而发展,以人民群众为发展之本,才是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发展之路,才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原则,不断推进以人民当家做主为本质内涵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政治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只有在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建立起来。

在我国社会,民主与法治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

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而且在于可以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纷争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证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的地位,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人的发展、福祉和幸福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

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人的需求和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一个能够满足人民愿望的社会体系。

首先,实现和谐社会需要关注人的需求。

人们对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应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推动教育的普及和质量提升,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确保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实现和谐社会需要维护人的权益和尊严。

人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社会应该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防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削。

司法体系应当公正、高效地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让人们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此外,实现和谐社会还需要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

社会应该保障人们的平等机会,消除贫困和贫富差距的不平等现象。

应该推动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障,减少社会不公现象。

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参与和共建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当主动倾听人民的声音,积极回应人民的关切,推动社会治理的参与和共治。

同时,公民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公正的社会。

总之,以人为本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们应该关注人的需求,维护人的权益和尊严,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体系,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积极推进社会和谐普惠区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积极推进社会和谐普惠区建设
互 动 、 调发 展 。 协
强 。 照 “ 城 ” 略 思 路 , 一 步抓 好 人 按 抓 战 进 口聚 集 ,通 过 人 口聚集 ,抓 好 产 业 支 撑 点 , 而带 动 小 城镇 建 设 步 伐 。 进
物 质 基 础 和 基本 要求 。农 场 应 坚 持 以发 展 为 第 一要 务 . 面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 全 立
( )加 快发 展 社 会 事 业 为社 会 和 二 谐普 惠 区提 供 持 久 的 动 力 全 面 发 展 、协 调 发 展 是 社 会 和 谐 普 惠 区 的基 本 内涵 之 一 。 构 建 社 会 和 谐 普 惠 区 既 要 促 进 经 济 发 展 和 社 会 全 面 进 步 .又 要 推 进 社 会 各 个 层 次 系 统 的 和 谐
化 、 会 服 务 有 待提 高 。 社
三 、 创 建 社会 和谐 普 惠 区的 主 要 措

1 展 教 育 是 社 会 和 谐 的 基 础 。 以 . 发 建 立 教 师 专 业 化 和 教 育 信 息 为 主线 , 努 力构 建人文校 园、 态 校园 、 谐校 园。 生 和 不 断 强 化 素 质 教 育 。加 强 职业 教 育 和成 人 教 育 , 善 幼 儿 教 育 . 一 步 提 高 中小 完 进
四 是 干 部 结构 不合 理 , 少 专业 性 、 缺 复 合 性 人 才 。 分 干 部还 存 作 风 不 实 , 部 效 率 不 高 , 行 不 力等 突 出问 题 。 谋 事 、 执 “ 干
事 、 事” 成 意识 和主 动 探 索 意识 不 强 。 五 是 社 会 事业 不 能适 应 经 济 发 展 要 求 。 会 职 能有 待 完 善 、 会 管理 有 待 强 社 社
2推进 畜 牧 业 健 康 发 展 。 按 照 实 施 . 畜 牧 业 “ 增 计 划 “ 发 展 战 略 . 山 农 倍 的 云 场 坚 持依 托 资 源优 势 ,加 强 政 策 引导 和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 付荣
作者机构: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副院长政治学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页码: 3-6页
主题词: 人本主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 执政能力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
摘要:以人为本,是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认真学习和把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人各尽所能,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使人各得其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使人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2、“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实性上,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反过来说,只有坚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给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最可靠的保证。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实现“以人为本”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局部利益或以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施政倾向。

(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随心所欲地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作为处在生产力和社会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如何发展时强调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

年版,第515页)人只能在特定的历史与现实所形成的制度范围内发展自己,依靠这一制度确保人们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历史发展是新陈代谢的不息过程,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是一个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前进的过程。

正因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水准与交往程度的限制,人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孤立的行为,它必须与社会和群体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是互动的。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互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两者相互促进、逐步提高,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中。

事实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要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中才能实现。

3、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

而人在本质上是社会的人,人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不成熟。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民主与法治注重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关注全民素质的提高,以求促进社会和谐,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

1、“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

“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本"思想,也不同于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曾提出了十分丰富的“民本”思想,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

但是,这种“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麻痹被统治阶级幌子,其真是目的在于更好地“役民”、更顺利地实现其统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就是这种“民本”思想的样板,它实质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君本”思想。

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学说反对神本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捍卫人的自由和权利。

这种人本主义思想是建立在虚构的、无差别的、抽象的“共同人性”的理论预设基础之上的。

而“以人为本”是建立在群众史观基础上的、以保障人民社会主人翁地位为前提的、以维护人民权利为根本的价值观。

它不仅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人民的国家主权地位,而且成为支配全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力量。

2、“以人为本”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价值标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

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党和国家各项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都必须着眼于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的政治口号,它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设计上,反映在政策、法规和实际工作之中。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认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阶段,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不同的是把实现阶级利益的终极目标转变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牺牲个体利益,集中体现制度优越转变为创新体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把检验发展的标准从以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转变为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既要保障人民群众宪法权利,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一个社会和谐的主要标志是人与人之间是否能和睦相处,反映在社会关系上就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是否协调的问题。

《十一五建议》把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要求我们党在十一五期间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不同阶级和阶层。

改革二十多年来,我国不同利益群体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分化的,具体表现在:(一)当前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态势和特点社会阶层结构演进是由人们对资源占有形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对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与组织资源占有的数量,决定了其所处的社会地位。

拥有三种资源数量越多的阶层,其阶层位序就越高,反之越低。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农民是最大的社会阶层,占总人口的绝对多数,地主、官僚、手工业者、小商小贩在人数上只占人口的很小比例,阶层结构相对简单。

这种社会结构是在封闭状态下,自生自发地演变的超稳定性社会。

建国后,中国对过去私有制进行了革命性改造,资源的国家占有消除了阶级产生的基础,结果只剩下仅具有象征意义的职业身份的“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其中农民阶级占绝对多数,仍然保留着传统社会的阶层特征。

由于我国的社会利益结构是建立在单一所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这种整体性社会否认利益差别和利益矛盾、弱化利益群体的能动性,使作为利益主体的群体和个人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向度,也使得整个社会的发展缺乏动力,停滞不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型社会转变为开放型社会的转变。

市场经济具有瓦解整体性社会,突出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作用。

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不但产生了新的利益群体,而且使新的群体内部、旧的群体内部、新旧群体之间的差别和差距越来越大。

本世纪初,经过长期的非均衡发展,形成倒“丁”字型社会结构。

不仅扭曲了社会结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使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

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益矛盾凸显。

在计划经济时期,分配上带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个人利益的实现主要由集体和国家直接调控,收入差距也不大;加之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和集中精力搞阶级斗争,使得人民内部矛盾多集中在政治思想领域,淡化了物质利益矛盾,或者说,物质利益矛盾处于隐性状态,不普遍、突出。

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已经使人们逐渐接受了差异性、个性化的社会,群众的生活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于受市场作用的驱使,经济利益、物质利益成为生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人们更重视和追求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功利主义价值取向逐渐凸显,从而使经济利益矛盾和物质利益冲突成为引发矛盾纠纷的核心内容。

诸如失业、下岗、协保、医保、动/拆迁、物业管理等等,都是由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引发的矛盾纠纷,而且相当多的矛盾纠纷的发生都具有其合理性,极易引起社会的同情。

二是群体性矛盾增多。

社会转型期不少利益矛盾都是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因此,一旦出现利益矛盾,就不单单是个体性利益矛盾,而是群体性利益矛盾,这种群体性利益矛盾,往往造成群体性事件的增多。

特别是很多矛盾都是由于政策性因素所引起,涉及的对象也往往是一个群体,他们住在同一地区或在同一单位,有相同的利益受损的背景,只要有人挑头,马上就群起响应。

比如,企业倒闭破产、职工下岗待岗、拖欠职工工资、打白条、农民负担过重、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医保改革等,这些问题往往带有普遍性,涉及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一些人的组织串联或煽动下,酿成群体性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