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
学习者通过观察他 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 果而受到强化。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例如:
当儿童看到同伴推倒 别的小朋友并获得了想要 的玩具,那么,他以后也 可能会尝试使用这个方法, 这就是替代强化。
学到这里,你能解释 案例导入中男童的行为是 如何形成的了吗?
——华生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 观点
环境决定人的心理发展。 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行为模式: S(刺激)-R(反应)
三、行为主义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观点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
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
形成规则 自觉遵守
快乐原则 现实原则 道德原则
二、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
是最重要的生物本能,人在 不 同 的 年 龄 , 性 的 能 量 —— 力比多,会投向身体的不同 部位,产生快乐与兴奋的感 觉。
二、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唇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潜伏期(6-11岁) 生殖器期(12岁以后)
关。 强化控制原理
行为矫正原理
三、行为主义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良好行为
今天露露表现很好 乖乖地吃完了饭
不良行为
强化
养成好习惯
人类社会认同的行为模式
不予强化 消除不良行为
但是,对一些严重违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引导教育。
三、行为主义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第一节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的心理发展观一、发展的本质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格塞尔认为支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成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决定集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因此成熟是推动幼儿发展的主要动力。
三、行为周期格塞尔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周期:2-5岁;第二周期:5-10岁;第三周期:10-16岁。
第二节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一、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895年,他和布罗伊尔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一)佛罗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佛罗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二)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说佛罗伊德将幼儿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或13岁开始)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有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经受着内外部的一切冲突。
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幼儿早期(1.5-3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惑,体验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游戏期(3-6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为: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第三节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一)强化作用要注意消极强化作用不同惩罚。
(二)幼儿行为的实际控制斯金纳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的,任何系的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
因此可以利用强化手段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程序教学:就是将学习的内容编制成一套程序,逐步提供给幼儿。
(幼儿学前教育)发展心理学理论流派简介及环境论与成熟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儿童开展心理学理论流派简介及环境论与成熟论一、要紧流派简介〔一〕成熟势力说的心理开展观成熟学说是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的理论。
成熟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科大夫阿诺德·格塞尔〔Arnold Gesell〕。
1.要紧观点〔1〕阻碍心理开展的因素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开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
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那么与外环境有关。
儿童心理开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阻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
那个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少,外环境只是给开展提供以适当的时机而已。
格塞尔认为,成熟是推动儿童开展的要紧动力,关于儿童的开展来说,学习并不是不重要,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是专门有限的。
格塞尔的经典实验“双生子爬楼梯〞,确实是这一观点专门有力的佐证。
双生子实验研究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A和双生子B 进行行为基线的观看,认为他们开展水平相当。
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A 进行爬楼梯训练,而对B那么不予相应训练。
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双生子A 比B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
到了第53周,当B到达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常,对他开始集中训练,觉察只要少量训练,B就到达了A的熟练水平。
进一步的观看觉察,在55周时,A和B的能力没有差异。
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与开展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
〔2〕开展的原那么格塞尔认为,儿童生理和心理开展遵循以下原那么。
开展方向的原那么。
要紧包括:由上至下,如新生儿的头部开展比脚部开展早;由中心向边缘,如手臂的活动由肩关节向肘关节再向腕关节最后到指关节开展;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开展,如手指抓握动作由不能太晚的一把抓到提腕的指尖对拿。
相互交错的原那么。
人体的结构和动作是相互对称的,对称的两边需要均衡开展。
在开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有一个方面占优势,过一阶段又会有另一方面占优势。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感知运动 阶段
主要图式
动作图式 符号图式
特点
以感知和动作进行反应,形成低级的动作图式(手的抓取、 嘴的吸吮)。动作图式逐渐内化为符号图式,逐渐获得客体
永久性(7个月之后)
2-7岁
前运算阶 段
表象思维 直观形象思维
思维从动作中摆脱出来,但是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物来学习理 解外部世界。不能理解守恒概念,思维缺乏可逆性,自我中
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只要运用好强 化技术,就能塑造儿童形成教育者所期 望的行为,强化的基本原理就是强化好 的行为,忽视不好的行为
4.斯金纳理论的实践运用
教学课堂管理
根据强化原理,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要 对好的行为予以强化,不好的行为予以惩罚 或忽视,用正确的行为替代不正确的行为
适合幼儿的强化物:食物、奖品、表扬、代 币、游戏、减少作业
1-3岁
自主感VS羞 怯感和怀疑 感
学饭照顾穿习自衣自己,主的爬,卫行自生走己路吃,获 秩序得和自法主制感,意志的实现,
羞怯感,怀疑 或否定自身
父母
3-6岁
主动感VS内 疚感
探索周围环境,独 立活动,尝试新事 物
获得主动感,目的的实现, 有助于未来工作上的成就
内疚感和失败 感
家人
6-12岁
勤奋感VS自 卑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主要内容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01
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02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03
皮亚杰 & 维果茨基
04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 精神分析医生,是新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序号 年龄
发展危机
对危机积极解决
1
0-1岁
基本信任—不信任
希望
2
1-3岁
自主对羞愧
意志和自我控制
3
3-6岁
主动对内疚
方向和目的
4
6-12岁
勤奋对自卑
能力
5 12-18岁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华生1878年1 月9日出生,是 美国心理学家, 行为主义心理学 的创始人。
(1)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研究对象:行为 刺激(S)—反应(R)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华生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1
图2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3
图4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图5
图6
案例:小阿尔伯特实验
第三节
1.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3.行为主义学派心理发展观
(1)华生 (2)斯金纳 (3)班杜拉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5.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6.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格塞尔是美国心理学家。 1880年6月21日生于威斯康 星州的阿尔马;1903年,格 塞尔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 1906年,获得克拉克大学的 心理学博士学位。1911年, 他任教于耶鲁大学,并于 1915年获该校医学学位。
2.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1.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获得快乐 2.自我:现实原则 3.超我:理想部分
第2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
儿童心理学
第 2 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 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 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 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 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 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艾里克森 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 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 所限制。 (积极品质,关键词:“目的”或“价值”)
儿童心理学
第 2 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 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 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 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 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 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 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 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 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 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艾里克森 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 自我抑制的决心。 (积极品质,关键词:“意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1]1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行为主义
• 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
斯金纳将行为分为:
1 应答性行为(由刺激引发)
•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
2 操作性行为(自发的)
•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 如:如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
行为
后果
行为发生频率
幼儿主动发言 获得称赞、新玩具
惩罚是由于行为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降低的现
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举例
给予惩罚 给予(+) 厌恶刺激
降低
学生迟到时,要求其打 扫教室卫生
移去惩罚 撤销(-) 愉快刺激
降低
不服从老师的安排,没 收之前奖励的小贴花
• 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1961年在斯坦福大学完成著名的 “儿童攻击行为模仿”实验,又称 “波比娃娃”(Bobo doll)实验。
幼儿主动打人 被批评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强化是指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的
现象。
名称 给予/撤销 刺激 正强化 给予(+) 愉快刺激 负强化 撤销(-) 厌恶刺激
行为发生频率 增加 增加
举例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奖励一朵小贴花
按时交作业,老师撤 销对他的处分
行为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
一、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主要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 斯金纳&班杜拉
2.主要观点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 行为主义学派注重学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外部条件对 学习的影响,又注重学习者对环境的行 为反应。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应的变化,在生活中叫做社会情境。刺激和反应都是物理或化学变化。 2.研究任务
心理学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反应之间联结规律,达到预测和控制有机
体行为的目的。 行为主义的公式: S(刺激) 社会情境 引起 适应 R(反应) 行为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反应的分类:
根据可否直接观察将反应分为内隐的(internal response)和外显的 反应(external response); 根据可否习得分为习得反应(unlearned response)和非习得反应
(learned response)。
又依照这两个标准将反应分为:
观察法
条件反射法
二、行为主义的界定
2.行为主义研究方法
(3)言语报告法
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
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他主张要设计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只能用来测验人的习惯,习
们不协调的情况中摆脱出来时,我们开始思考” 思维的分类: a)已经完全习惯化的言语的无声应用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 b)组织得很好的内隐语言过程被情境或刺激激发 艺术创作 如33*333 如音乐家浏览熟悉的曲段、
c)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遇到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情境时) 如
贡献
评价
1.自然科学方法的应用,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动物,由于这种结构,人生来就能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他把这类反应 称为非习得的行为(unlearning behavior),而非能力、“心理特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知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道德两难故事: 海因兹偷药救妻
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 师最近发明的镭。制造这种药要花很多钱,药剂师索价还要高过成本10倍。他花了200元制 造镭,而这点药他竟索价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一共才借的1000元, 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 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 “不成!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 海因兹走投无路撬开商店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及其观点; 2. 能将各理论流派的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分析、解决所遇到的具体问 题。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
(一)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的早期研究
在西方,早在古代就有些思想家提出了他们的儿童观。具有代表性的是古希腊和古罗 马的儿童观。
(二) 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分化和发展
1. 精神分析理论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① 口唇期(0—1岁) ② 肛门期(1—3岁) ③ 性器期(3—5岁) ④ 潜伏期(5—12岁) ⑤ 生殖期(12—20岁)
(2)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① 婴儿期(0—1.5岁) ② 儿童期(1.5—3岁) ③ 学龄初期(3—5岁) ④ 学龄期(6—12岁) ⑤ 青春期(12—18岁) ⑥ 成年早期(18—25岁) ⑦ 成年期(25—65岁) ⑧ 成熟期(65岁以上)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根据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观察,首次提出 了按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观点。他把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龄按每7年为一个自然阶段分为三 个时期: 从出生到7岁,7岁至14岁,14岁至21岁。这是最早的教育年龄分期,也是最早的 对儿童及青少年发展的年龄特征问题的探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斯金纳箱
•实验发现: 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 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 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
内容页
(三)强化理论 (设计好之后可以删掉这个文本
框哦)
1.什么是强化?
——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
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
儿童心理 发展的必 要条件
物理 环境
•物理经验 •数理逻辑 经验
社会 环境
平衡
包括社会生 活、文化教 育和语言等
不断成熟 的内部组 织和外部 环境的相 互作用
四、儿童认知发展的四阶段(重难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
靠感觉和动作(口尝、手抓、 敲打等)去认识周围世界的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1 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 2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说 3 第三节 社会学习理论 4 第四节 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格赛尔 1、“双生子爬梯”实验
(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2、自然成熟>后天教育
3.评价
优点:
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 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提供了一系列育儿观念。
2.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将感知动作内 化为表象,形成了运用符号表征客体的能力。
这一阶段其思维特点有: 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等。
前运算阶段特点一:泛灵论
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常把人 的意识活动、意向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
前运算阶段特点二:自我中心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各因素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关系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表现 (一)从不齐全到齐全 (二)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表现 (一)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 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二、学前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 (一)历史上有关儿童心理年龄阶段的划分依据:国 外几种划分标准 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美国心理学家柏尔曼 三时期理论 2.以种系演化作为划分标准: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 施太伦三阶段理论 3.以智力或思维水平作为划分标准:瑞士儿童心理 学家皮亚杰 四阶段论 4.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奥地利弗洛伊德 五阶 段论 5.以活动特点作为划分标准: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艾 利康宁和达维多夫 六阶段论
3.第三个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 论) 理论观点: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 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制约。 这种观点比上面的理论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 定的问题。
课程回顾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以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以0—6岁学前儿童的各种 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重在探讨其发展规律和 特点。主要包括: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旨在探讨学前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学前儿 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等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非常 迅速的,其发展过程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而影响因 素又是多方面的。
2.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 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因其明显的片面性和绝对 性而难以服人。后来,人们提出了各种折衷的观点, 这些观点后被统称为“二因素论”。二因素论认为 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如斯腾 等人的“会合论”。斯腾说“心理的发展并非单纯 是天赋本能的渐次显现,也非单纯由于受外界影响, 而是内在本性和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两种因 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 因事而异”。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 起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只是把二者看作相互 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杂 的关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和反应的相互作用来学习和发展。
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特·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形成习得行为,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
2.认知发展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将注意力放在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发展上。
他认为儿童在不同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如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他揭示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规律。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化文化理论将社会和文化因素视为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认为儿童通过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合作和引导,可以在自己的认知能力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4.心理动力学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受到内心欲望和冲突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着冲突的不同阶段,如口唇期、肛门期和阴蒂期。
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儿童可以达到心理平衡和成熟。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各有侧重,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为教育和家庭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在实践中,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涵盖了从儿童认知、情感、社交和语言发展等各个方面的理论解释,为我们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
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皮亚杰是认知发展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认为,儿童通过积极探索和经验积累来构建认知结构,并通过适应(即平衡和失衡)来实现认知发展。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Lev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维果茨基强调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儿童在社会交互中通过语言学习获取文化工具,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引导来实现认知发展。
他的“近发展区”概念指出,儿童在能力掌握的区域与潜在发展区之间存在差距,通过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他们可以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
3.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Carl Rogers' Self-Theory)罗杰斯认为,儿童的自我形成是一个动态和积极的过程,他们通过不断接受和理解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自我概念。
他提出了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概念,认为只有当儿童在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受到鼓励时,他们才能实现自我潜能。
4. 超越主义发展理论(Transcendental Developmental Theory)5. 爱因斯坦根结论发展理论(Einsteinian Sudden Insight Theory)该理论强调了儿童的突发决策和领悟的重要性。
它认为,儿童不仅通过逐步积累的学习来实现发展,还通过突发的洞察力和领悟来跨越认知层次。
以上是一些主要的理论流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可以帮助教育者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儿童的发展。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 (一)基本观点
• 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划分为顺序固定、相互关联的 八个阶段: • 1.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 •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2. 自主对怀疑与羞怯(1-3岁) • 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 3. 主动对内疚(3-6岁)
•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 (一)经典实验
• “斯金纳箱”中白鼠和鸽子的实验
• (二)基本观点
• 1、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答性行为和操 作性行为。 • 2、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强化作用是塑造人类 行为的基础
• 3、消退
(三)评价
• 1、贡献:
• (1)发现操作性条件发射,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 “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观点。
• (二)评价 • 1、贡献:
• (1)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重要基础。
• (2)他的理论学说创建了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强调自 我的作用,发展了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二)评价
• 1、贡献:
• (1)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 (2)班杜拉还强调人的自我调节,突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 2、不足:
• (1)没有解释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 • (2)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第四节
• (一)基本观点
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 一种建构过程。 • 2、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两个假设 • 2、符号: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运用语言 符号的能力。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 行。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一)从简单到复杂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1.无意向有意发展
无意心理活动,是指直接受外来影响支配的心理活动。
有意心理活动,指由自己的意识(目的,动机等)控制的心理活动。
儿童的注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最初都是无意的,以后向着有意或随意的心理活动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的制约或局限。
比如,几个月大的孩子,其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取决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
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个人特有的个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评价
• 1、贡献: • (1)华生的条件反射学说从总体上强调了研究对象 的客观化和研究方法的客观化 。 • (2)使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推进了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 2、不足: • (1)华生坚决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 该理论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
• (2)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 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 4、内化说: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个 体就是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的。 • 5、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 (二)评价
• 1、贡献:最早将历史主义原则引入了心理学,指 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的产物。 • 2、不足:把心理机能的自然发展过程与文化历史 发展过程绝对对立起来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 (一)基本观点
• 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划分为顺序固定、相互关联的 八个阶段: • 1. 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岁) • 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 2. 自主对怀疑与羞怯(1-3岁) • 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
• 3. 主动对内疚(3-6岁)
•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 4. 勤奋对自卑(6-11岁)
• 2、不足
• (1)过于夸大潜意识的意义,而贬低意识的地位 和作用。
• (2)过分注重人的本能和性本能,而陷入泛性论 的泥沼。
• (3)理论缺乏实证依据。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 发展阶段理论
• 埃里克森发展并修正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注重 “自我”的作用。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受到生理的、 心理的和社会的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评价
• 1、贡献:
• (1)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 (2)班杜拉还强调人的自我调节,突出了人的主 观能动性。
• 2、不足:
• (1)没有解释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 • (2)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第四节
• (一)基本观点
认知发展理论
•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1、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 一种建构过程。 • 2、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 3、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个:成熟、物理环境、 社会环境和平衡。
4、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 能够借助感觉和身体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 没有“客体永存性”概念。
• (2)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 语言能力迅速发展,他们开始运用符号代替客观 事物。无法理解守恒原则,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 • (3)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开始具有逻辑思维和 运算能力 ,但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
• 4、《格塞尔行为发育诊断量表》
• 5、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和学习。成熟 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 三、经典实验:
• 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 四、行为周期: • 在发展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了极强的自我调节能 力。当儿童突然向前进入一个新领域后,又会适 度退却,以巩固取得的进步,然后再往前进。所 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便形成了发展质量较高的 年头与较低的年头有序交替的现象
• (1)此时婴儿的口唇是主要的性感区,婴儿主要 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获得快感。 • (2)这个阶段的婴儿会把手指或能抓到的几乎所 有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 2. 肛门期(1-3岁) • (1)此阶段婴儿的快感来源于肛门部位,排便过 程中的轻松与快感。 • (2)父母要注意对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 过严。 • 3. 性器期(3-6岁) • (1)此时期的儿童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对 生殖器感兴趣。 • (2)这一时期的能量固着将会导致男孩成人后好 表现、竞争;女孩倾向于纯真、诱人、好表现。
成熟势力说
精神分析学派 行为主义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
第一节
• 二、主要观点:
成熟势力说
• 一、代表人物:格塞尔
• 1、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只有结构的变化才是 行为发展变化的基础。 • 2、生理、心理结构的变化按生物规律逐步成熟。
• 3、强调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强调成熟的顺序。
•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 思维更具系统系、灵活性和抽象性
• (二)评价
• 1、贡献:
• (1)以智力为研究对象,开创了智力研究的先例, 也为认知发展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2)认为人类的学习既强调遗传的作用,也注意 到后天活动的功能,对于学习过程的这种解释对 学习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 (3)对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有重要影响 ,教育与 教学应当以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特点为依据而进行。
3、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型
归因维度 内部 稳定 可控
不可控
外部 不稳定 一时努力
心境
稳定 教学质量
任务难度
不稳定 他人帮助
运气
持久努力
能力
(二)评价
韦纳的三维归因模型得到了许多实验研究结果的支 持,对于解释人们的归因行为具有其合理性和应用 价值,该理论模型已被心理学、社会学界广泛接受 和认可。
第五节
• (二)评价 • 1、贡献:
• (1)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 的重要基础。
• (2)他的理论学说创建了心理治疗的新方法;强调自 我的作用,发展了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三)评价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颇受争议。
• 1、贡献:
• (2)强调性本能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对禁欲主义进行 了有力的反驳。
• (1)该理论是第一个综合性的人类行为与人格的理论。
• (3)提出了潜意识的概念,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 • (4)提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促进了 心理学者对于早期经验、儿童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
• (2)强化规律对于行为的塑造、学生的学习控制、 课堂教学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3)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育上的运用开辟了道 路,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
• 2、不足:
• (1)具有明显的机械主义色彩。 • (2)抹煞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提出交互作用论,人的行为受个人和环境两方 面因素的影响。 • 2、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学习。 • 3、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 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 • 4、强调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第九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1. 知道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的代 表人物。
• 2.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的基 本观点。 • 2. 能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流派的基 本思想进行辨证评价。
本章目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二、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两个假设 • 2、符号: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运用语言 符号的能力。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 行。
• 3、心灵、自我和社会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 (二)评价
• 1、贡献: • (1)强调社会互动的性质与过程是该理论的最大 特色。 • (2)该理论具有辩证性、全方位性,因此,在学 术界的影响很大。 • 2、不足:附后互动论的思想带有某些主观臆测。
第六节
• (一)基本观点 •1、他把人的需要分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 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 类,依次从低级层次到 高级层次排列。
人本主义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2、各需要之间的关系:
• (1)需要各层次之间密切联系,像阶梯一样从低 级到高级逐级递升。
• (2)只有满足的低层次需要之后,才会出现高层 次需要。
• 1、贡献:重视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 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体现了发展的终身性。
• 2、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超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观 点 ,理论缺乏科学的实验证据。
第三节
• (一)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理论
• 一、华生的条件反射理论
• 1、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主观的东 西,只应该研究行为。 • 2、“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 用。 • 3、将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的刺激-反应(S-R)联 结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
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 一、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
• (一)基本观点 • 1、社会文化历史条件是人所特有的高级心理机能 的起源。 • 2、工具理论:物质生产的工具,精神生产的工具: 语言和符号。 • 3、心理发展观: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 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 能转化的过程。
• (二)评价
• 元认知概念的出现对于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元认知强调传统认知范畴之间的相似性,有助于传 统认知范畴之间的重新组合,有助于将个体作为一 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来研究。
三、韦纳的归因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韦纳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讨了个体对成 败行为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 • 2、归因应该包括三个维度:部位、稳定性和控制 性。
• 2、不足:
• (1)把智力的本质看作生物意义上的适应,把认 知视作有机体适应的延伸。 • (2)把心理内部的平衡作用看作智力发展的决定 因素,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似乎重视不足。
二、弗拉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 (一)基本观点
• 1、元认知就是个体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 2、三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
• 五、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