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中学时教学基本要求(参考)

合集下载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

《理论⼒学》课程教学⼤纲72《理论⼒学》课程教学⼤纲⼀、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名称:理论⼒学课程英⽂名称:Theoretical Mechanics课程代码:0701017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2 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0课程学分:4授课对象:机械类及相近专业本科学⽣前导课程:⾼等数学⼆、教学⽬的理论⼒学为⼯程类学科的基础课程之⼀。

理论⼒学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的⼒学素质,⽽且可以加强学⽣的⼯程概念。

这对于他们向其他学科或其他⼯程领域扩展是很有利的。

是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论和设计以及⼯程设计规范的基础。

通过理论⼒学的学习可以使学⽣了解刚体的特性及其研究⽅法;了解理论⼒学基本理论以及在⼯程实际中的应⽤;了解理论⼒学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

三、教学基本要求绪论0.1理论⼒学的研究对象0.2理论⼒学的发展简史0.3理论⼒学的内容和研究⽅法0.4理论⼒学的应⽤及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基本要求:1.了解理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了解理论⼒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3.了解理论⼒学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

重点与难点:1.理论⼒学的内容和研究⽅法。

第⼀部分静⼒学第1章静⼒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分析1.1静⼒学公理1.2约束和约束⼒1.3物体的受⼒分析和受⼒图基本要求:1.深⼊地理解⼒、刚体、平衡和约束等重要概念,深⼊理解⼒的基本性质。

2.明确基本约束的特征,正确地对物体系统进⾏受⼒分析。

重点与难点:1.约束和物体系的受⼒分析。

2.物体系统的受⼒分析和受⼒图。

第2章平⾯汇交⼒系与平⾯⼒偶系2.1平⾯汇交⼒系合成与平衡⼏何法2.2平⾯汇交⼒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2.2平⾯⼒对点之矩概念及计算2.3平⾯⼒偶基本要求:1.清晰的理解汇交⼒系和⼒偶系的合成。

2.熟练解汇交⼒系的平衡问题。

3.清晰的理解⼒对点的矩,并能熟练的计算。

4.深⼊理解⼒偶和⼒偶矩的概念。

明确⼒偶的性质和⼒偶的等效条件。

重点与难点:1.汇交⼒系的平衡⽅程。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72 时学分:4 分课程类型:必修适用专业:物理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理论力学是四年制高等院校物理学专业的必修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以牛顿运动定律为基础,高等数学为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的阐述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一,对宏观机械运动规律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起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二,能较深刻的分析力学教材,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三,认识教学与物理的密切联系,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理论物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讲授与习题的比例为3:1,具体情况如下。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篇牛顿力学主要包括:质点力学、质点组力学、刚体力学、非惯性系力学等;第二篇分析力学主要包括:虚功原理、拉格朗日方程、哈密顿正则方程、哈密顿原理等。

理论力学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理论物理课程。

与普通物理力学相比,它在理论上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有较大提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理论物理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应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推理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及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并较好理解数学与物理的密切关系。

三、课程内容绪论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经典力学的运用方法第一章质点力学基本要求:(1).空间和时间,力和质量,惯性参照系是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牛顿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

它是理论力学的起点。

同时介绍现代科学的观点。

(2).重点:1.平面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中速度加速度分量式的推导和应用,也是本章的难点。

2.质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要多举几种不同类型(F=F(r,v,t))例题,学会以高等数学为工具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并求数学表达式分析其中的物理意义,从而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求学生明确质点的约束运动在加约束反力后,可按自由质点处理 4.由于质点的三个基本定律及守恒律在力学多半阐述过,要在原有基础上概括提高,对于一些问题要能正确判断一个力为保守力,并能求出相应的势能曲线。

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中学时教学大纲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理论力学B教学大纲课;它是各门力学及后续课程的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许多工程实际问题。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及其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续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课程内容:(一)绪论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学习理论力学的目的;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力学发展史简史。

(二)静力学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基本性质;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摩擦;空间力系和重心。

(三)运动学点的运动;刚体基本运动;点的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

(四)动力学动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动力学普遍定理;动静法。

总要求:对质点、质点系和刚体的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规律有较系统的了解。

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

各部分要求:(一)静力学以平面力系为重点。

1、掌握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2、掌握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和力矩。

3、掌握各类平面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简化结果;会计算主矢和主矩。

掌握各类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能熟练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4、掌握滑动摩擦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特征;会求解滑动摩擦时简单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了解滚动摩擦概念。

5、了解空间力系的简化结果及其平衡方程的应用。

6、会通过计算和查表求出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包括组合体)的重心。

(二)运动学1、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弧坐标法;会求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解与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2、掌握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

能熟练地求解与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内各点的速度与加速度有关的问题。

中学教师教学规范基本要求范本(2篇)

中学教师教学规范基本要求范本(2篇)

中学教师教学规范基本要求范本一、备课准备1. 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要求,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2. 教材研读:仔细研读教材,了解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

3. 教学资源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准备教学用具、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环境营造1. 教室准备:认真检查教室的教学设施和布置,确保教室的整洁和安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2. 学生管理:建立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自律和安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方法运用1. 灵活多样:通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讨论、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清晰明了:语言表达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连贯性,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3. 合理分配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时间,注重学习重点的深入剖析和难点的针对性讲解,确保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

四、教学互动交流1.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2. 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提高。

3. 注重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2. 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教学反思: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现问题和不足,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六、职业操守1. 严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要秉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热爱教育事业,尽职尽责。

2. 真诚待人: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和家长,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理论力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也是近代工程技术的科学基础。

本课程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运用高等数学工具,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全面系统的阐述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力学的基本内容有较完整的认识,并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时,学生应具备以下基础知识:普通物理力学,矢量代数,线性代数,微积分与微分方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处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为学习后继理论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牛顿力学和分析力学是本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牛顿力学中应特别注重矢量运算,在分析力学部分则应注意建立基本概念,变分运算,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从这部分可学到后继理论物理课所必要的概念和方法。

(一)质点力学1.质点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本课程的重点之一。

这部分的主要数学内容是矢量数学,应使学生尽快熟悉矢量运算,特别是矢量函数对时间微商的概念。

这对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有重要影响,必须给予注意。

运动学与动力学部分,学生在普通物理力学中已接触过,因此概念部分不会遇到太大困难。

这部分内容应在普通物理力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提高与系统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本部分的重点是:速度、加速度在不同坐标系上的分量表示,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算,势能的物理意义及其与作用力的关系,运动定理与守恒律,有心力的基本性质。

3.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力学中所阐述的基本物理内容,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使他们能比较灵活自如地应用基本规律处理各种类型的力学问题。

(二)质点组力学1.质点组力学是质点力学的内容向多质点体系的推广,所以与前一部分有密切联系,同时从广义上讲,力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质点组的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更有普遍意义,它也是刚体力学的理论基础。

2.由于质点组内的质点数目众多,加之内力一般都是未知的,因此决定每一个质点的运动是非常困难的。

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基本要求1.熟悉常见的约束和约束反力。

能正确地取分离体并画出物系和构件的受力图。

2.掌握力、力矩和力偶等基本概念,能较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3.掌握力系的简化方法和结果,能熟练计算平面一般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4.能较熟练地应用平面力系的平衡条件求解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

5.理解滑动摩擦的概念并能掌握考虑摩擦时简单物系平衡问题的求解方法。

6.能较熟练地应用空间力系的平衡条件求解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掌握重心的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的基本要求1.熟悉描述点的运动直角坐标和弧坐标法,能求点的运动轨迹、速度、加速度以及有关问题;2.熟悉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能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及有关问题;3.掌握点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求解速度和加速度;4.熟悉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能运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定理等方法求解与平面图形上各点速度有关的问题,能对常见的机构进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第三篇动力学的基本要求1.熟悉用质点运动微分方程分析质点动力学的两类问题;2.熟悉用刚体绕定轴转动方程解决转动刚体的动力学问题;3.熟悉掌握达朗伯原理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4.正确理解动量、动量矩、动能、冲量和功等概念;5.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能够运用这些定理求解质点系的动力学问题。

教材和参考文献1. 哈工大《理论力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

2. 同济大学《理论力学》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年。

3. 北京科技大学主编,工程力学(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年。

4. 范钦珊主编,理论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洪嘉振,杨长俊.理论力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 浙江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编.理论力学(第3版).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年。

中学教学基本规

中学教学基本规

中学教学基本规
范是指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定。

下面是中学教学基本规范的几个方面:
1. 教师要保持积极的教态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2. 教师要遵循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3.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化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师要重视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5. 教师要注重课堂管理,确保学生遵守纪律,保持课堂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6.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鞭策学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自律能力。

7.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全面,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怀。

总之,中学教学基本规范是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定。

教师应该严格遵守这些规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 1 页共 1 页。

《理论力学》实验大纲..

《理论力学》实验大纲..

《理论力学实验》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理论力学》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物体机械振动的一般规律。

《理论力学实验》是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这样一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理论力学》的工程概念,了解这门课程与工程实际的紧密关系,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理论力学》是机械类各专业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经典力学的普遍规律,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经典力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打好基础。

三、实验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本实验课程包含以下四个实验,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到撰写实验报告独立完成。

实验一、简谐振动幅值测量实验二、振动系统固有频率的测定实验三、单自由度系统自由衰减振动固有频率及阻尼比测量实验四、单自由度系统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固有频率和阻尼的测量四、教学安排及方式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报告。

五、考核方式本实验课程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每人独立完成,至少在放假前15天将报告交上来;每人4次自做实验,缺少1次,实验成绩记为0分,本课程成绩为0分。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方案本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教材。

实验一:简谐振动幅值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振动信号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学会用速度传感器测量简谐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

二、实验装置框图实验装置与仪器框图见图1。

图1 实验装置框图三、实验原理在振动测量中,有时往往不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时间历程曲线,而只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幅值。

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用位移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设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分别为x 、υ、a ,其幅值分别为X 、V 、A :s i n ()x B t ωϕ=- c o s ()dy B t dtυωωϕ==- (1) 222s i n ()d y a B t dtωωϕ==-- 式中:B ——位移振幅 ω——振动角频率 ϕ——初相位X =B故: 2V B fB ωπ== (2) B f B A 22)2(πω==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式(4-2)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理论力学 (1)》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 (1)》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220课程中文名称:理论力学课程英文名称:TheOretiCa1Mechanics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授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大学物理一、课程简介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

是各门力学的基础,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为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并为将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理论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课程教学内容:0.绪论(1)理论力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2)理论力学的研究内容: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3)理论力学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静力学部分1.静力学基础(1)静力学公理:合力法则、二力平衡、加减平衡力系、作用与反作用、刚化原理(2)常见约束类型与约束力(3)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力学模型2.平面力系(1)平面汇交力系:投影、合成与平衡(2)平面力偶系:力对点之矩及力系的合成、等效和平衡(3)平面任意力系:力线平移及力系的简化与平衡(4)物体系统的静定和静不定问题3.空间力系(1)空间汇交力系:投影、合力与平衡(2)空间力偶系:力对点之矩、力对轴之矩、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3)空间任意力系:向任一点的简化、力系的平衡(4)平行力系与物体重心4.摩擦(1)滑动摩擦(静滑动摩擦、动滑动摩擦)定律(2)摩擦系数、摩擦角与自锁(3)考虑摩擦时的物体平衡问题(4)滚动摩擦定律(-)运动学部分5.点的运动学(1)矢量法表示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2)直角坐标法表示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加速度(3)自然法(弧坐标)表示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切向和法向)加速度6.刚体的基本运动(1)刚体的平行移动(2)刚体的定轴转动:运动方程、角速度、角加速度(3)刚体的定轴转动:刚体内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4)矢量表示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矢积表示点的速度和加速度(5)定轴轮系的传动比7.点的合成运动(1)运动的分解:绝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为相对运动(速度和加速度)与牵连运动(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和(2)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绝对速度为相对速度与牵连速度的矢量和(3)点的加速度合成:牵连运动为平行移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8.刚体的平面运动(1)刚体的平面运动分解:随基点的平行移动与绕基点的定轴转动(2)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求解:基点法、瞬心法(3)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求解:基点法(三)动力学部分9.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1)动力学的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2)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矢量形式、直角坐标形式、自然坐标形式10.动量定理(1)动量和冲量(2)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3)质心运动定理与质心运动守恒定律11.动量矩定理(1)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2)动量矩定理与动量矩守恒定律(3)转动惯量的计算与平行轴定理(4)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5)质点系相对于质心的动量矩定理(6)刚体的平面运动微分方程12.动能定理(1)常见力作功:重力的功、弹性力的功、转动体上力的功、合力的功(2)动能:平移刚体、定轴转动刚体、平面运动刚体的动能(3)动能定理(4)功率方程与机械效率(5)常见势能(重力场、弹性力场、万有引力场中的势能)与机械能守恒定律课程的重点、难点:(-)静力学部分1.静力学基础重点:静力学公理难点:研究对象(分离体)和受力图2.平面力系重点:平面任意力系,力系的简化难点: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3.空间力系重点:力对点之矩和力对通过该点的轴之矩之间的关系难点:力对点之矩和力对通过该点的轴之矩之间的关系,空间力系平衡方程的应用4.摩擦重点:考虑摩擦时物体和物体系的平衡问题,平衡的临界状态和平衡范围的分析难点:自锁现象,平衡的临界状态和平衡范围的分析(-)运动学部分5.点的运动学重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形式难点:自然轴系,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自然轴系上的投影6.刚体的基本运动重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形式难点:自然轴系,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在自然轴系上的投影7.点的合成运动重点:运动的分解,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难点:牵连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动坐标系的选择8.刚体的平面运动重点:平面图形内各点的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难点:加速度分析(≡)动力学部分9.质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重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难点: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初始条件的分析和积分法10.动量定理重点: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难点:质心运动定理,质心运动守恒11.动量矩定理重点:质点系的动量矩定理,刚体定轴转动微分方程,平面运动的微分方程难点:平面运动的微分方程12.动能定理重点:质点系的动能定理。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09-10

理论力学教学大纲(64学时)09-10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开实验2个)Theoretical Mechanics学时:64 学分: 3层次:本科适用专业:机械设计、机电、汽车服务类等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理论力学》是工科大学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既是各门后续力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又是一门具有完整体系并继续发展着的独立的学科,而且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有关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推理、分析、综合等能力)、表达能力(包括运用文字和图象等的能力)、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一些简单工程实物抽象为力学模型,进行数学描述,应用力学原理求解)得到训练与提高。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篇:静力学(20学时)基本要求:熟悉力、力矩和力偶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熟悉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能熟练地取分离体并画出受力图。

掌握各种类型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能熟练地计算主矢和主矩。

能应用平衡条件和各种类型的平衡方程求解单个物体和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对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问题,能熟练地选取分离体和应用各种形式的平衡方程求解,掌握求解简单桁架、组合桁架内力的节点法和截面法。

掌握计算物体重心的各种方法。

理解滑动摩擦、摩擦力的概念,能求解考虑摩擦时简单的物体系统平衡问题。

了解滚动摩擦的概念、超静定问题概念。

第二篇:运动学(2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自然坐标法及各种方法下点的运动轨迹、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熟悉刚体平动、刚体定轴转动的概念,能求解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转动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掌握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牵连运动为平动、定轴转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及应用。

中学时《理论力学》简介

中学时《理论力学》简介

作者: 史希陶;王景涌;杨敬祥
作者机构: 山东工大
出版物刊名: 中国大学教学
页码: 27-NULL页
主题词: 《理论力学》;汇交力;动力学普遍定理;力偶系;动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质点系;平行轴;柯尼希;质点运动
摘要:为适应教改的需要,我们于1982年编写了理论力学讲义,在8个专业连续使用了几年,效果较好。

1984年底被选作中学时的通用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这本教材有如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教材体系进行了改革1.静力学部分,在讲述了公理、两种基本力系(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力偶系)之后,接着讲空间一般力系向一点的简化,然后得出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其中将。

理论力学新的课程基本要求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理论力学新的课程基本要求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求解 有关 简单 问题 :6 掌握 达 朗伯 尔 原理惯性 力 的概念, () 惯性力 系的简 化, 掌 握质 点系 的达 朗伯尔 原理 ( 动静 法) 并会综 合运用 , , 了解 定轴 转动 刚体约 束力 的概 念 以及 消除 条件 : 7 掌握 虚位 移 、虚 功 、 自由度 、广 义 坐标 和理 想约 () 束 的概念 , 掌握 质 点虚位 移 原 理, 并会 综合 应用 。 为完 成基础 部 分 内容 的讲授 提 出了建 议学 时为 6 4学 时。 B 的基础 内容 部分基 本与 A 同, 是运动 学 中的 () 类 相 只 5与动 力学 中的 () 7
没有 。建 设 学 时 为 56 学 时 。
A 的 专题有 九个 部分, 别是 :1 刚体定 点运动 ;2 碰撞 问题 () 类 分 () () 3 离散 系统 的振动 :4 运 动学 问题 的过程 分析 :5 动 力学 问题 的过程分 析 : () () () 非惯 性系 下 的动力学 :7 第 一类 拉格 朗 日方 程 :8 第 二类拉 格 朗日 6 () ()
业 。根据 专业 要求 又 分为 A 、B两大类 , 无论 A或 B都 分为 基础 部分 与 专题 部 分 。A类 主 要针 对 航 空 ( )、机械 、土 木 、车辆 等 专 业, 天 B类 适用 于 材 料 、 能 源 、化 工 环 境 等 非 机 类 专 业 。
A 基础 部分 内容有 : 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育时空
I ■
Caiedc l 】 h e hoRe isnaTn gew nccneoyv
理论 力学新 的课程基本要 求与实施过程 中的 问题
刘立厚
( 工程 技术 大学 上海 上海 2 12 ) 06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原理》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机械原理
考试科目代码:802
考试参考书目: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一、考试目的与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对机构学与机器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掌握,以及综合运用上述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一)绪论
1.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2.机构分析、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复习重点:机械、机器、机构、构件、运动副的概念。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机构的运动简图
2.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3.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方法
复习重点:机构的运动简图绘制,自由度计算,平面机构的高副低代及拆杆组进行机构的结构分析。

(三)连杆机构
1.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
2.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3.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4. 平面连杆机构的运动设计
复习重点:速度瞬心法、相对运动图解法在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利用图解法对平面连杆机构进行运动设计的方法。

(四)凸轮机构
1.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
2.凸轮廓线的设计
3.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设计
复习重点:解析法和作图法设计盘形凸轮廓线,凸轮机构的基本参数设计。

(五)齿轮机构
1.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的形成、特性及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
2.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
3. 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
4.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
5. 渐开线变位齿轮
6.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传动设计
6. 斜齿圆柱齿轮机构、蜗杆机构和圆锥齿轮机构
复习重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设计计算,直齿圆柱齿轮、斜齿圆柱齿轮机构、蜗杆机构和圆锥齿轮机构的啮合传动特性,变位齿轮原理。

(六)轮系
1.轮系的类型和应用
2. 轮系的传动比
3.轮系的设计
复习重点:混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七)间歇运动机构
1.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
复习重点: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
(八)机械系统动力学
1.等效动力学模型及机械运动方程式的求解
2.飞轮设计
复习重点:飞轮的近似设计计算。

(九)机械的平衡
1.平衡的目的和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
复习重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设计计算。

三、考试题型
1.填空题(约30分)
2. 简答题(约30分)
3.分析计算题(约9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