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
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及其解读18个要点的内涵
![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及其解读18个要点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24de82eced630b1c59eeb5f2.png)
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及其解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e of English sbject 思维能力thinking competence文化性格cultural competence学习能力learning competence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学生六大核心素养18个要点的内涵一、人文底蕴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二、科学精神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三、学会学习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14种英语课型设计框架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14种英语课型设计框架](https://img.taocdn.com/s3/m/1c57467a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b.png)
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英语课型设计框架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本文将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课型设计展开讨论,提出了14种英语课型设计框架,以期为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1. 听力训练课型通过听力训练,培养学生听懂英语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输入水平。
2. 口语表达课型重视英语口语的训练,注重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3. 阅读训练课型通过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英语的能力,拓展他们的语言输入渠道。
4. 写作表达课型强调写作训练,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
三、交际能力培养5. 交际训练课型鼓励学生进行英语交际,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6. 情景对话课型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交际,提高他们在特定情境中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7. 听力口语综合实践课型将听力和口语训练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水平,培养他们的综合交际能力。
四、文化意识培养8. 英语文化课型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9. 跨文化交际课型强调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创新思维培养10. 创意写作课型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写作,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11. 创新演讲课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进行创新演讲的能力。
六、批判性思维培养12. 辩论训练课型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问题。
13. 议论文写作课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开展议论文写作,提高他们的论证和分析能力。
七、应用技能培养14. 商务英语课型强调商务英语实际运用,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商务交际技能,提升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结语以上所述的14种英语课型设计框架,致力于通过核心素养导向,促进英语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益的英语学习体验。
(完整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完整版)“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97f3b4baa00b52acec7ca38.png)
“英语学科新课标学习体会”——对英语核心素养的理解1.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心能力。
语言能力是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础。
这四个维度中,语言能力居中,另外三个板块形成一个圈将语言能力包围在里面,说明语言能力是要放在这几个维度中去培养。
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 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活动来培养的,把听说读写贯穿在语言能力中。
现在新的学科素养除了听说读写还加进了“看”,即听、说、读、看、写,为什么要看呢?类似我们打开网站,除了读文字外还会跳出很多窗口信息,所以需要快速处理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还有多层次的立体信息,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听、说、读、看、写。
还有一点是要让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理解与表达,就是在真实的情况下理解与表达。
现在教材学习是让学生对话,但是对话只是在书面上的,其实现实环境不这么说话,所以不能这样去培养学生。
还有一个方式就是retell,我们传统的方式就是retell,以后去公司工作了,老板会让你retell 吗?不可能。
所以就必须要开发教学方式,打开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东西,不然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教学的话,学生是参加不了应试的,在应试中只能处于被动的、低分的状态,现在的考试都是考察能力了,再天天听写、默写、刷题,不让学生读新闻,不谈论生活中的话题,学生是根本没办法应试的,在应试中也就只有低分。
教师应带领学生坚持读报读新闻,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就读什么事情,是不是远远比只教那本教材、那几个语法要好呢。
而且可以看看我们现用教材出版的时间,是 2006 年出版的,都已经隔了多少年了,教学还停留在只教教材的话是教不下去的,这样的老师也一定不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英语教学应加入了很多实时的内容,学生就会很喜欢来读这些东西。
核心素养哪家强?比比才知道(各国核心素养框架大盘点)
![核心素养哪家强?比比才知道(各国核心素养框架大盘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54691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0.png)
核⼼素养哪家强?⽐⽐才知道(各国核⼼素养框架⼤盘点)1欧盟——课程改⾰指向标我们先来看看欧盟。
2005 年,欧盟正式发布《核⼼素养: 欧洲参考框架》( Key Competences :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向各成员国推荐8 项核⼼素养作为推进终⾝学习和教育与培训改⾰的参照框架。
8项核⼼素养包括使⽤母语交流的能⼒、使⽤外语交流的能⼒、数学素养与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化意识与表达,并且每⼀素养⼜从知识、技能与态度( knowledge,skills and化素养、学会学习、社会和公民素养、主动与创新意识、⽂化意识与表达attitudes) 三个维度进⾏具体描述。
欧盟核⼼素养所传达的课程理念,表现在由强调学科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的分科课程,到强调学科间的互动、共同发展核⼼素养的课程结构的改变,以及新的整合型课程(或单元) 的建⽴。
我们知道,欧盟的政策⼤多只能是建设性的建议,对各成员国的约束⼒不那么强,那么各国会执⾏吗?欧盟建构学⽣核⼼素养框架的意义在哪⾥呢?⼩编很好奇。
可以说,核⼼素养使得欧盟各项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计划有了统其实,欧盟的核⼼素养构筑了欧盟新教育的主轴,描绘了教育进步的共同愿景。
可以说,核⼼素养使得欧盟各项教育与培训政策和计划有了统⼀的“顶层设计”,也使各成员国的教育政策的制定,特别是课程改⾰,有了可供参照的框架和⽅向,各成员国或地区可以在本国境脉下发展⾃⼰的教育并与世界发展同步。
以法国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体系为例,法国在欧盟核⼼素养的基础上确⽴了本国的教育共同基础——7 项核⼼素养,并在不同内容领域课程中加以落实。
其中第3 项素养“基本的数学、科学及技术⽂化知识”的实现,作为数学、物理、⽣物、化学以及技术教育等科⽬的共同任务,在课程结构设计中,以“不同科学内容向共同素养⽬标努⼒”为导向,强调各个学科要将“科学探究”作为研究⽅法和学科思想落实在各个科⽬教学之中,并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的科学探究⼯具。
芬兰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及实施
![芬兰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及实施](https://img.taocdn.com/s3/m/a9833f2c6f1aff00bfd51e8d.png)
* 该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 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学生健康素养评价与发展策略研究”(CEEA17062)的阶 段性成果
胡玉华:芬兰基础教育核心素养框架述 了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 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 议,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和实施。作为少数几个将健 康教育作为独立课程 的 国 家 之 一 ,芬 兰 的 健 康 教 育课程备受 关注。以《健康 教育》为例,借 助于具 体 的 教 学 案 例 探 讨 如 何将抽象的理念落地于具体 课程中。
关键词 芬兰 核心素养 基于现象的学习
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具体课 程的教学之中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难题。当前,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主 要有三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素养独立于学 科课程之外并与之融合的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将 核心素养体现在课程标准内容中的模式;以芬兰为 代表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置学科课程的模式[1]。 其中“芬兰模式”被认为是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 结合最为紧密的模式[2]。芬兰《国家基础教育核心课 程》(以下简称《核心课程》)提出了学生应该发展的 七大核心素养,并在核心素养的框架内研制课程标 准、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核心素养与学科 课程一脉相承。本文从研究《核心课程》的核心素养 框架入手,以《健康教育》课程为例,分析芬兰学科 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一体化设计思路, 并介绍“基于现象的学习”教学实施路径,以期为落 实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基于核心素养框架的学科课程实施
2016 年实施的《核心课程》,认为“应对未来挑 战是每个公民必备的能力,所有的芬兰学生都应有 机会提高自身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同时提出了
围绕核心素养的发展重建教育范式,使具体的 学科教学真正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当今各国基 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使学科课程能够承载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43f923aed630b1c59eeb5e9.png)
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以及学会改变。
其中,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每一支柱里又包含各种具体的基本技能,组成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指标体系。
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2000年,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政府承诺要实现“全民教育”。
基于全民教育的优质教育普及任务驱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了学习结果指标体系,即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2-2013年,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的标准工作组初步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七个学习领域及其内涵,并对0-19岁各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和界定。
二、经合组织1997年秋,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简称DeSeCo)项目,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项目研究, 2003年发布了研究成果报告。
DeSeCo报告中指出了促进成功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核心素养的三项基本类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及能自主地行动。
DeSeCo指出三项核心素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焦点内容,但是由于素养的社会复杂性与联结性使得它们依然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三、欧盟欧盟2000年在里斯本(Lisbon)举行的高峰会中,确立了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建构一套“核心素养”作为欧盟各成员国共同的教育目标,于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
欧盟首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精简、务实的定义:一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融入社会,以及具备就业时所需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照框架》对每项核心素养进行了定义,并界定和描述了每项素养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欧盟指出,所提出的八项核心素养同等重要,因为它们中的每一项都有益于知识社会中的成功生活。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c691833bf242336c1fb95e07.png)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2015年10月23日 09:49 阅读 2378编者按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而建立质量标准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换句话说,建立核心素养模型是为建立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服务。
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国教育学会将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于2015年11月28-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
为了让您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外关于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知识和类型。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bf869d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8.png)
国外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综述高晓慧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 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自此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构建各国的核心素养框架,培养符合21世纪的人才。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方式三方面来解析美国,芬兰,日本,澳大利亚四国的核心素养体系。
2013年5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项目掀起了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帷幕。
笔者在知网上以核心素养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自2013年至今一共16721篇。
从主题上来看,主要分布在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的解读,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从时间上来看,2014年有70篇有关核心素养的文章,到2016年数量急剧上升,共有2547篇,到2018年超过一万篇,可见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此热衷,但对国外核心素养的研究主要以欧盟和OECD的核心素养为主(张娜;裴新宁;姜亚洲)。
由此,本文选取了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中,美国,芬兰,日本,澳大利亚四个典型国家的核心素养为代表,对四国的核心素养进行解析。
1 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内容瑞辰和萨尔加尼克认为:“核心素养是为了个体获得成功的生活和构建一个良好社会的能力。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强调的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的素养能力。
从具体的培养模式上看,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地学习各学科知识。
”21世纪的核心素养不仅需要个人自身的发展更需要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1.1 美国核心素养的内容2002年,美国在联邦教育部的统领下联合微软,苹果,全美教育协会等多方社会和教育机构构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对21世纪美国学生所具备核心素养做出了规定。
21世纪技能框架包括内外两层,外层包括核心素养的三大指标:生活与职业,学习与创新技能(4C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创造力,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内层包括关键学科(英语,阅读,语言,艺术,数学,经济学,科学,地理,历史,政治与公民等)和21世纪主题(全球意识,商业与创业素养,公民素养,健康素养与环境素养)。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343f923aed630b1c59eeb5e9.png)
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以及学会改变。
其中,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每一支柱里又包含各种具体的基本技能,组成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指标体系。
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2000年,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政府承诺要实现“全民教育”。
基于全民教育的优质教育普及任务驱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了学习结果指标体系,即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2-2013年,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的标准工作组初步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七个学习领域及其内涵,并对0-19岁各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和界定。
二、经合组织1997年秋,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简称DeSeCo)项目,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项目研究, 2003年发布了研究成果报告。
DeSeCo报告中指出了促进成功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核心素养的三项基本类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及能自主地行动。
DeSeCo指出三项核心素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焦点内容,但是由于素养的社会复杂性与联结性使得它们依然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三、欧盟欧盟2000年在里斯本(Lisbon)举行的高峰会中,确立了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建构一套“核心素养”作为欧盟各成员国共同的教育目标,于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
欧盟首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精简、务实的定义:一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融入社会,以及具备就业时所需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照框架》对每项核心素养进行了定义,并界定和描述了每项素养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欧盟指出,所提出的八项核心素养同等重要,因为它们中的每一项都有益于知识社会中的成功生活。
谈国内外核心素养体系
![谈国内外核心素养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66b6087650e52ea551898c0.png)
谈国内外核心素养体系作者:冯芬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在明确素养、核心素养内含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核心素养的主要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为更好地理解与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素养;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为适应21世纪新要求而提出的“核心素养”理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支柱。
1 素养与核心素养素养即一个人的修养,是通过后天训练和实践而养成的一种道德修养,而素养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核心素養。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核心素养的解释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
2 国外的主要研究成果核心素养是一个舶来品,不同国家地区由于处于相同的全球大环境中,其对核心素养的关注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此外,又因经济情况、文化背景、政策导向等影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素养体系也各具特色。
2.1 指向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OECD核心素养框架1997年,由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建构新的能力结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
2003年,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将覆盖多个生活领域并能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重要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2]。
OECD认为核心素养并不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形成体系。
但也有学者指出OECD对核心素养的描述较散乱,未形成严谨的科学性学理指导。
2.2 指向终身学习的欧盟核心素养框架2005年,为帮助欧盟成员国成为全民终身学习并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欧盟发布《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
在该框架中,核心素养被定义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需的八项素养,每项素养又细分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态度)[3]。
2.3 指向21世纪职场需要的美国21世纪技能框架为了推动和实施21世纪技能教育改革,美国“21世纪学习合作组织(简称P21)”制订了目前全球最主要的核心素养框架《21世纪技能框架》[4]。
西方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策略
![西方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b9f086e852458fb770b5669.png)
西方国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策略作者:沈章明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7年第07期学生在学校中怎样发展“核心素养”,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西方国家提出“核心素养”框架之后,针对“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讨和积极大胆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
其中,澳大利亚对教师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的强调,欧盟成员国对作为发展“核心素养”方法的形成性评价的信任,都非常值得重视。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澳大利亚是较早界定和评价“核心素养”的国家之一。
该国于1985年成立卡莫委员会(Karmal Committee),提出了五大“核心素养”,强调获取信息的能力、传达信息的能力、运用逻辑程序的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1990年,又开展了一系列“核心素养”取向的教育改革试验,希望改变知识为本位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和未来工作能力。
1991年费恩委员会(Finn Committee)发布了题为《青年人于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与训练》的报告,提出了就业导向的一般素养。
同年9月,梅尔委员会(Mayer Committee)成立。
次年,这个委员会提出了“核心素养”框架、三级水平描述以及测评办法。
澳大利亚的“核心素养”框架包含七个方面,具体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沟通观念和信息的能力,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概念和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科技的能力。
梅尔委员会(1992)将每种“核心素养”都由低到高划分出三个水平等级。
三大水平等级的基本表现如下:水平一:能够有效地承担活动任务,具备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满足任务的明确要求,能够基于既定标准对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判;水平二:能够组织需要选择、应用、整合一系列要素的活动,能够对既定标准进行选择,从而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进行评判;水平三:能够评价和重新调整活动过程,为了确定完成任务的适当方法而确立和使用原则,能够建立用以评判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标准。
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903a4b21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7.png)
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1.引言1.1 概述概述本文旨在探讨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影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支持他们在各个方面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成功。
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框架,旨在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共同的参考点,帮助他们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
该框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数学、科学和技术等,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下,OECD制定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估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状况。
这些指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还包括他们在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人际交往和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此外,这些框架和指标体系还可以帮助学生和家长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目标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规划学习路径和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的内容、作用和实施情况。
同时,我们将探讨这些框架和指标如何影响教育改革和学生的未来发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接下来的章节将分别介绍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介绍了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框架和指标体系。
文章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OECD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文章的组织结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的第2.1节,我们详细介绍了OECD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启示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2d2fe7f1ed9ad51f01df2fb.png)
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启示作者:赵茜席蓉来源:《今日教育》2016年第02期近两年来,“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词汇。
有校长甚至担心,不提核心素养是不是落伍了。
学生核心素养是否如此重要?国际上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如何?对我国研制核心素养框架有何启示?本文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一、提出学生核心素养是对教育问题的回应我国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面对教育中的这些问题,改变应试教育现状,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从教学和评价各环节开展,从考试改革到课程整合,路径多样。
但我们发现这些改革并未能完全扭转应试教育的风向。
高考、中考等高利害考试正在进行各类改革。
然而,考试内容和形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校就出现什么样的应试措施,只不过是由“应”这种“试”转变成“应”那种“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的本质未发生变化。
考试改革是从教学“指挥棒”角度进行改革,而课程的整合是从“教什么”角度进行改革。
低龄学生的认知具有整体性,分科设计将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强行分割,使教学陷入重视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的囹圄,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实践中,部分学校和地区对不同学科教材同一主题进行整合,形成“主题课”,或者对将同一学科课程的不同部分进行整合,并且教学时间也不再是传统的40分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我们发现课程整合的方向性和目的性不明。
将已有课程或教材中相同部分整合在一起,仅仅解决了课程的零散和重复性问题,对于“为什么教”“培养什么样的人”并未给予回答。
不同学科教师仍然坚守向学生传授某一科目课程的任务,难以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人格的人。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2.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241ba6556294dd88d1d26b83.png)
世界各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界定21世纪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包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以及学会改变。
其中,学会求知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每一支柱里又包含各种具体的基本技能,组成了“终身学习”的基本指标体系。
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2000年,在达喀尔世界教育论坛上,164个国家政府承诺要实现“全民教育”。
基于全民教育的优质教育普及任务驱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了学习结果指标体系,即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研究。
2012-2013年,学习成果衡量特设工作组的标准工作组初步确定了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七个学习领域及其内涵,并对0-19岁各年龄段孩子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区分和界定。
二、经合组织1997年秋,经合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简称DeSeCo)项目,并最终于2002年完成了项目研究, 2003年发布了研究成果报告。
DeSeCo报告中指出了促进成功的生活与健全的社会的核心素养的三项基本类型: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及能自主地行动。
$DeSeCo指出三项核心素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它们各有自己的焦点内容,但是由于素养的社会复杂性与联结性使得它们依然彼此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
三、欧盟欧盟2000年在里斯本(Lisbon)举行的高峰会中,确立了要立足于终身学习,建构一套“核心素养”作为欧盟各成员国共同的教育目标,于2010年欧洲将达成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经济实体的目标。
欧盟首先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精简、务实的定义:一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实现自我、融入社会,以及具备就业时所需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与态度)。
《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照框架》对每项核心素养进行了定义,并界定和描述了每项素养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欧盟指出,所提出的八项核心素养同等重要,因为它们中的每一项都有益于知识社会中的成功生活。
世界各国开发核心素养框架的路径
![世界各国开发核心素养框架的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202c5e6beff9aef8941e068d.png)
世界各国开发核心素养框架的路径作者:胡娟娟宗权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19年第05期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会上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等国家也积极开展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
英国作为一个有着独立教育体系的国家,英国较早地开始了核心素养框架的研究,并将最终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教育的各个领域。
因此,英国的核心素养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成熟性。
1979年,英国“皇家文学、制造和商业促进会”颁布《能力教育报告》,随后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资格与课程局等诸多机构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系统研究,并于1988年正式颁布《教育改革法案》。
该法案要求设立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包括学生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展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以及与学科领域紧密结合的关键能力。
1990年3月,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制定出了若干课程计划,其中所列出的核心技能包括沟通、算数能力、个人技巧、问题解决能力、资讯科技能力、熟悉现代语言这六项。
为了进一步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并提升国人在21世纪中的竞争能力。
2003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进一步强化了14~19岁年龄段学生的能力,并向议会提交了《21世纪核心素养——实现潜力》的白皮书,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个体技能,促进学生持久就业,以改善个体生活,促进社会发展。
具体措施为:学前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重点培养其沟通、合作、创新能力;小学、初中阶段重在提高学生的读写、计算、信息技术能力;14~19岁是学生进行与未来工作相关的学习,凸显以职业为导向的能力培养。
马尔代夫国家课程框架中的核心素养解析
![马尔代夫国家课程框架中的核心素养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bb6c9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2.png)
马尔代夫国家课程框架中的核心素养解析作者:陈凯孙美勤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1年第09期摘要:马尔代夫国家课程框架确定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八项:宗教信仰、自我理解与管理、健康生活、人际交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意义建构、技术和媒体的使用、实践的可持续性。
八项核心素养相互关联且相互渗透,不同教学阶段关注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
核心素养评价由同伴互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评价策略多元化,遵循全面性、多样性、统一性、指导性、科学性等原则。
关键词:马尔代夫核心素养课程框架评价策略评价原则马尔代夫共和国是亚洲最小的国家,是印度洋上的群岛国家,因为岛屿风情而被世人视为旅游胜地。
马尔代夫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是最早与我国签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之一。
马尔代夫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投入大量资金为各环礁行政区增加教学设备,并实行免费教育,全国已消除文盲,是发展中国家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
2012年,马尔代夫制定国家课程框架草案,对学生采取形成性评估[2]。
2014年正式颁布国家课程框架并于2016年更新,规定了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原则,课程愿景是培养有动力去探索和创造知识的成功人士,培养有强烈自我意识和文化认同感的自信而有能力的个体,培养对家庭、社区和全球社会负责任和富有成效的贡献者[3]。
对于如何实现这一愿景,马尔代夫将其具体化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国家课程框架设计原则马尔代夫所有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础是国家课程框架中提出的八项原则[4],分别是伊斯兰教原则,认同和文化原则,人权、民主和正义原则,整体发展原则,追求卓越原则,包容性原则,生活准备原则,相关性原则。
伊斯兰教原则受宗教信仰影响,此处不再赘述,宗教信仰核心素养下文亦不再赘述。
认同和文化原则指的是国家课程鼓励深入了解本国文化,欣赏文化遗产。
它促进对国家传统习惯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深刻理解,激发民族认同感。
人权、民主和正义原则是国家课程维护的目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a49e7f5a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3.png)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Understanding the XXX value of the English subject helps us to XXX of English。
Based on the core competency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concept。
the purpose and goals of the English curriculum are set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tool nature ofEnglish and the humanities of the English subject。
This meansthat learning the curriculum not only considers what English knowledge and skills students should learn and what they can do with English in the future。
but also considers what other aspectsof knowledge students can learn through studying the curriculum。
XXX value of the English subject。
the revised "High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be issued) have categorized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the English subject into four aspects: language ability。
cultural character。
thinking quality。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371ccbd83d049649b66589d.png)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模式有哪些2016-04-09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此处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
(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
(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
![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6e488d1b9b6648d7c0c7461d.png)
一、多种多样的称谓
标准名称是“generic skills”,还有其他称呼,例如:
英国:core skills(核心技能) key skills(关键技能) 美国:necessary skills(必要技能) workplace know-how(工作场所的专业知识) basic skills(基本技能) 新西兰:essential skills(基本技能) 澳大利亚、OECD:key competencies(关键能力) employability skills 就业能力 加拿大:employability skills(就业能力) 法国:transferable skills(可转化的技能) 德国:key qualifications(关键资格) 瑞士:trans-disciplinary goals(跨学科目标) 丹麦:process independent qualifications(流程独立资格)
三、区分硬技能和软技能
国别
硬技能
软技能
澳大利亚 信息技术
问题解决、团队合作、适应力
英国 加拿大
交流、数字运算或运用;信 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自主学习及
息技术的使用
表现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个人管理技能、团队合作技能、 交流、信息管理、数字使用、
自尊、正直、责任导向的价值观 思考和解决问题
和态度
二、普遍强பைடு நூலகம்六大通用技能
⊙基本技能(读写能力、数字运用、技术运用等); ⊙与人相关的技能(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服务顾客的 能力等); ⊙概念化技能或思维技能(收集和组织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划和组 织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创新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系统思考能力等); ⊙个人技能和特质(责任心、应变能力、灵活性、管理个人时间的能力、自 尊); ⊙商业技能(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社会技能(公民或公民权知识与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哪些
2015年10月23日 09:49 阅读 2378
编者按
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国民素质决定国家竞争力,国民的核心素养决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与
国际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
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拉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质量标准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
重要抓手。
而建立质量标准的核心首先是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换句话说,建立核心素养模型是为建立我国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服务。
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中国教育学会将以“核心素养与适合的教育”为主题,于2015年11月28-29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第二十八次学术年会。
为了让您深入了解“核心素养”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外关于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相关知识和类型。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关于素养的研究由来已久,心理学中能力模型可以看做是素养研究的前身。
近年来,随着世界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世界各国(地区)与国际组织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改革教育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框架并不相同,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
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21世纪的挑战。
自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芬兰、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等也积极开
发核心素养框架。
此处主要介绍国际组织、美国(西方国家代表)、新加坡(亚洲国家代表,与我国具有同样的儒家文化背景)所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
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1997年12月,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
(1)能互动地使用工具,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
(2)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动,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3)能自律自主地行动,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
该框架对于PISA测试具有直接影响,进而对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发的核心素养框架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2月,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
这些核心素养作为统领欧盟教育和培训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从而在全球化浪潮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能够实现个人成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想。
2013年2月,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
该报告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提出核心素养,即从“工具性目标”(把学生培养成提高生产率的工具)转变为“人本性目标”,使人的情感、智力、身体、心理诸方面的潜能和素质都能通过学习得以发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美国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02年美国制订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发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全面、清晰地将各种素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来(见图1)。
美国“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
(1)学习与创新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2)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
(3)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见图2)。
其中,核心价值观包括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
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
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包括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包括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
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包括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后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