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学基础教学大纲088修订
计量基础知识培训教材(最新)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
一、测量的基本要素
1.1物理量的概念和分类
1.2计量单位和国际单位制
1.3基本测量方法
1.4比较测量和直接测量的区别
1.5重复性和准确性的概念及其关系
二、测量误差与不确定度评定
2.1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2.2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2.3误差的表示方法
2.4不确定度的概念和表达方式
2.5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及其应用
三、测量仪器与设备
3.1测量仪器的分类和特点
3.2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
3.3校准和检验的基本原理
3.4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3.5仪器的故障排除和修复
四、常见计量方法
4.1直接计量和间接计量
4.2比较法、分析法和计算法的应用
4.3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应用
4.4校正曲线的绘制和应用
4.5统计方法在计量中的应用
五、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量要求
5.1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5.2计量管理的重要性和目标
5.3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5.4计量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5.5内部和外部质量审核的计量要求
总结:。
计量基础知识培训大纲-1
一、 通用计量术语1.1 量和单位:掌握:1、(可测量的)量: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现象、物体或物质的属性。
2、(量的)数值:在量值表示中用以与单位相乘的数字。
3、量值:一般由一个数乘测量单位所表示的特定量的大小。
4、(测量)单位: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大小的约定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5、(测量)单位符号:表示测量单位的约定符号。
6、法定测量单位: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使用的测量单位。
熟悉:1、量制:按一般含义,各个量之间存在确定关系的一组量。
2、基本量:在约定地认为在函数关系上彼此独立的量3、导出量:量制中基本量的函数所定义的量。
4、(测量)单位制:按规定对给定的量制所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5、国际单位制(SI 制):名称 单位符号和量纲1.2 测量和测量结果的术语掌握:1、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2、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3、测量结果:由测量所得的赋予被测量的值4、(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连续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5、(测量结果的)复现性:在变化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6、(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的真值之差值。
7、偏差:某值与其参照值之差值。
8、(测量)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相关的参数,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值的分散性。
此参数可以是标准偏差(或其倍数),也可以是说明置信水平的区间半宽度。
9、(测量的)算术平均值: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的估计值,用∑==n i i x n 11计算。
x i ——第i 次测量值;n ——测量次数。
21)(11∑=--=n i i x x n s10、实验标准偏差:表征同一被测量的多次测量结果分散性的参数,用s 表示,可按上式计算:11、直接测量法:不必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的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12、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得到的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
计量学基础课程课件
❖
38.935
❖
─)1.005 第一块量块尺寸为1.005mm
❖
37.93
❖
─)1.43
第二块量块尺寸为1.43mmΒιβλιοθήκη ❖36.5❖
─)6.5
第三块量块尺寸为6.5mm
❖
❖
30
第四块量块尺寸为30mm
第九页,共41页。
第十页,共41页。
❖ 例如,从91块一套的量块中选取尺寸为36.745mm的量块组,
第二十三页,共41页。
❖ 3. ❖ 测量精度是测量结果的可信程度或不确定度,
一般以计量值与被计量量的实际值之间的 偏差范 围来表示。
4. ❖ 对给定计量器具,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
限值为最大允许误差,有时也称为计量器具的允许 误差限。
第二十四页,共41页。
❖ 误差指标:精度和准度
第二十五页,共41页。
❖ 2. ❖ 计量器具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称为计量器具的稳定性。通常, 稳定性是对时间 而言的。
第二十一页,共41页。
❖ 3. ❖ 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同一个
被测量,计量器具提供相近示值的能力。重复性 可以用测量结果的分散性定量来表示。
❖ 4. ❖ 可靠性是指计量器具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
多环节的计量链。计量链是计量仪器或计量装置中的 一系列单元,它们构成计量信号从输入到输出的通道。 例如由传声器,衰减器,滤波器,放大器和电压表组成的 电声计量链。
❖ 用毫伏计作为指示机构或指示单元的热电温度计, 具有这样的计量链: ① 热电偶:
第二十八页,共41页。
T 热 电 偶 E
闭 合 I 电 路
选取方法为:
❖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信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2.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3.具有进一步学习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5.可化为线性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6.含有虚拟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4第四章经典隼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课程目标1、2、31.多重共线性2.异方差性3.内生,解释变量问•苞4.模型设定偏误间愁1.掌握多重共线性的原理、后果、原因、检验及消除方法2.掌握异方是性的原理、原因、后果、检验及消除方法3.掌握模型内生性解释变号问题的原理,检验及消除方法4.了解摸型设定的偏误问题5.会用相关软件实现各过程1.理论课堂多媒体教学•用软件演示实现各个过程辅助;2.实验谡堂案例实际操作,巩固如强所学内容5时何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课程目标1、2、31.时间序列模型的序列相关性2.时间序列的平穗性及其检验3.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4.恪兰杰因果关系检验1.掌提时间序列模型的序列相关性原理、原因、后果、检睑及消除方法,并会用相关软件操作2.掌握时间序列的平德性毓念及检慈方法,并会用相关软件操作3.了解协整的慨忿及误差修正模型的原理,会用相关软件建模4.了解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原理,并会用相关软件操作1.理论深堂多蝶体教学•用软件演示实现各个过程辅助:2.实验课堂案例实际操作•巩固加强所学内容理论时+实课时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2的达成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闭卷考试、实验进行综合考评;2.教学目标3的达成度通过课堂学习、实验报告完成进行综合考评。
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验。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授课专业:统计学授课专业:统计学 学时:学时:64 学分:学分:4课程性质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专业本科必修重点专业课程。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学科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带有随机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为对象,通过对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设计、参数估计和检验,确定所研究对象的计量经济模型,实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备择方案。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等不同领域。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标为:本课程教学目标为: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2、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
有概念性了解。
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
4、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单方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单方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单方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宏观计量经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等。
模型等。
教学时数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课时分配如下:学时,课时分配如下: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理论4学时学时 第二章第二章 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 理论10学时学时 第三章第三章 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 理论12学时学时 第四章第四章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 理论8学时学时 第五章第五章 单方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单方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 理论8学时学时 第六章第六章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理论6学时学时 实践实验教学18学时,课时分配如下学时,课时分配如下序列实验名称 内容提要实验 类型实验时数 实验对象实验 地点 备注一Eviews 软件的基本操作的基本操作 1. 了解Eviews 软件软件 2. 编写自己的第一个程序编写自己的第一个程序 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 208统计计算机机房二 一元回归模型1. 基本输入数据的使用基本输入数据的使用 2. 利用SPSS 得到模型得到模型 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 208统计 计算机机房三 多元回归模型 1.给出数据得到多元回归模型.给出数据得到多元回归模型 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 208统计 计算机机房四 异方差性异方差性1. 掌握异方差性的诊断掌握异方差性的诊断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 2 08统计 计算机机房五 自相关性自相关性 1.用数组实现起泡排序、求最大值、最小值等算法最小值等算法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 2 08统计 计算机机房六 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 1掌握多重共线性的判定原则掌握多重共线性的判定原则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 2 08统计 计算机机房七 非线性普通最小二乘最小二乘 1. 掌握非线性普通最小二乘原理掌握非线性普通最小二乘原理 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 208统计 计算机机房八 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线模型 1. 掌握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的特点掌握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的特点 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 2 08统计 计算机机房九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析模型1.1.会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会建立时间序列模型会建立时间序列模型 验证性验证性 实验实验2 08统计计算机机房实验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实验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根据实验操作结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勤等方面,实验报告和实验考勤等方面,给出该课程的实验成绩,给出该课程的实验成绩,给出该课程的实验成绩,计入该课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中。
计量学大纲
计量学大纲1 计量的技术特性有哪些?一致性,准确性,溯源性,法制性,社会性2 国际上对计量学如何进行分类?当前国际上把计量学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三类,分别概括计量学的基础、应用和社会事业三方面的内容。
3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的意义是什么?用基本物理常数导出的单位的量纲,将各种物理量的测量转化为频率测量,是21世纪国际单位制的发展趋势4什么是基本量?所谓基本量是被约定地认为在函数关系上彼此相互独立的量,导出量是由基本量的函数所定义。
基本量是量制的基础,一旦选定,就可形成量制。
5量纲法则?量纲能够定性地确定量之间的关系,任何量的表达式,其等号两侧必须有相同的量纲,称为量纲法则6国际单位制是怎样构成的?有哪些优越性?国际单位制是由SI单位(SI单位、SI导出单位)和SI单位的倍数单位组成。
SI导出单位又分为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辅助单位以及各种组合形式的导出单位。
优越性:通用性,实用性,简明性,准确性7试述七个SI基本单位对应的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
SI常用的词有头有哪些?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定义长度、米、m、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质量、千克(公斤)、kg、千克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时间、秒、s、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电流、安培、A、安培是在真空中,截面积可忽略的两根相距1m的无限长平行圆直导线内通以等量的恒定电流时,若导线相互作用力在每米长度上为2*10-7N,则每根导线中的电流为1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开尔文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0物质的量、摩尔、mol、摩尔是一系统的物质的量,该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kg 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发光强度、坎德拉、cd、坎德拉是一光源在给定方向上的发光强度,该光源发出频率为540*1012Hz的单色辐射,且再次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W/sr8计量器具按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量具、计量仪器、计量装置计量器具按用途可以分为哪几类?计量基准器具(人工基准与自然基准,国际计量基准、国际计量基准、副基准和工作基准)、计量标准器具、工作计量器具9计量器具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输入部分(包括传感器、检测器或测量变换器)、中间变换部分(各种滤波器、衰减器、放大器、移相器、调制解调器、A/D、D/A等)、输出部分(也叫终端变换部分,包括指示装置和记录装置)10标准物质属于哪种计量器具?标准物质按其公认的定义均属于计量器具中的量具11量值传递与溯源有哪些方式?MAP有哪些优缺点?用计量基准及计量标准进行逐级传递、发放有证标准物质(CRM)进行传递、用发播标准信号进行传递、用计量保证方案(MAP)进行传递或溯源MAP优点:1 MAP是闭环的,由数据返回环节,所以MAP能对参加实验室的计量标准、鉴定方法、操作人员和环境条件全面进行考核2 MAP要求参加实验室必须由核查标准,因此参加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数据是可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G02014
【学时学分】36 学时; 2 学分【开课模式】选修
【实验学时】0学时【上机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开课单位】石油化工系
【授课对象】高职高专(3年制) 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要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计量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学目标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教学重点要放在“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上。
对教学难度较大的部分基础理论,做到适当删减,对实际应用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重点加强。
(二)教学任务:
《计量学基础》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量、计量单位及单位制、计量器具、量值传递、量值溯源与能力验证、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十大计量的简单内容以及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上述内容的基本概念、特性、作用和原理等。
二、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基本要求
(一)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选修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
(二)特点:本课程突出理论教学,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
(三)基本要求:
逐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计量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具有初步计量法律、法规的意识。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说明
第一章概论(2学时)
1.计量学
2.计量的范围、内容与分类
3.计量的发展阶段
4.计量的特点、作用与意义
第二章计量单位制(2学时)
1.计量单位与单位制
2. 国际单位制
3.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第三章测量误差(4学时)
1. 常用计量术语
2. 测量误差
第四章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6学时)
1.测量不确定度
2.数据处理
真值的概念、测量误差的概念;误差的分类: 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的相关内容;系统误差的分类、产生原因;实验对比法、残差观察法、马利科夫准则;掌握系统误差的消除。
测量结果的预处理方法;有效数字与数字修约。
不确定度的定义;不确定度的分类。
第五章计量器具(2学时)
1. 计量器具的定义和分类。
2. 计量器具的特点:范围、准确度、稳定度、分度值、分辨力、灵敏度、线性度和鉴别力阈等。
第六章量值传递、溯源与检定测试(3学时)
1.量值传递
2.溯源
3.检定测试
计量及其溯源性、溯源等级图;校准与检定的区别;计量检定的意义;掌握计量检定的方法和特点;计量检定的系统表的作用;
第七章计量测试的品质保证(3学时)
1.品质保证
2.量值传递与溯源的传统方法
3.新型量值传递或溯源方式—计量保证方案
第八章计量科技的主要领域(上)(3学时)
1.几何量计量
2.光学计量
3.电离辐射计量
第九章计量科技的主要领域(中)(3学时)
1.力学计量
2.声学计量
3.热工计量
4.化学计量
第十章计量科技的主要领域(下)(3学时)
1.电磁计量
2.无线电计量
3.时间频率计量
4.物理常数的测定
十大计量的概念;十大计量常用的计量器具;十大计量的方法。
第十一章计量管理(3学时)
1.管理的一般概念
2.计量管理的基本任务
3.计量管理方式
4.国际计量组织
第十二章计量发展趋势(2学时)
1. 我国的计量概况
2.计量发展趋势
计量科学发展的“四个导向”;计量技术的发展;了解全球计量体系的建立。
四、课程使用的教材及适用范围、学制
(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王立吉编著,《计量学基础》(修订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7.8第二版。
属于高等学校类的统编教材。
(二)教材的适用范围、学制:
本教材适用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三年制的高职高专学生使用,也可供质量技术监督高等学校和中专教育的学生使用。
五、本课程学时分配表
本课程安排的总学时为36学时。
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见附表。
六、主要教学任务参考书
1. 计量学基础,李东升;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7-1。
2.计量学基础,顾龙芳主编;中国计量出版社。
(高等学校类统编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