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一一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一一适应性
2•婴儿期一一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一一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一一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一一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一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标志 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马卡连柯一一《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一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第一章结论一、基本概念1、德育原理: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现象的教育学科P12、德育规律: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二、基本理论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②4个要点;③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①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②4个要点:1)关于德育的地位和任务2)关于德育信念的形成与培养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3、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学创始人)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1)个体品德社会和道德内化过程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1)道德价值论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①班杜拉的三个观点:1)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2)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3)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②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1963年至1968年,他们通过道德判断的故事进行试验证实,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时从模仿他人行中得来的③沃尔斯的抗拒诱惑:沃尔斯特等人1963年④米切尔的言行一致:米切尔等人1966年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①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②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阶段:第一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阶段是人际间的协调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从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五阶段是民主地承认法律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就鹅蛋是普遍伦理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③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1)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儿童相结合的德育原则2)集体教育的思想3)劳动教育的思想4)纪律教育的思想三、基本知识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理想园》、《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德育的概念❖广义: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狭义: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等方面的素质的系统活动。

德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构成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道德认识(知):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中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

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决定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

道德情感(情):是在实践中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情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动力中介作用。

道德意志(意):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自觉顽强地努力的心理品质,是一种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

道德行为(行):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

德育原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

班集体: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产生巨大教育力量的教育主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模式。

2.简述德育过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其中,知是基础,情意是中介,行是关键。

德育过程应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整理版1、德育:德育是促进个体道德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2、德性:德性就是在人的生物性存在中实存的精神性。

3、新性善论: 由于人类整体社会实际的作用,人类个体已经先天地拥有某种对个体来说是先验但对人类整体实践来说是后天的社会性心理文化结构的遗传存在,它提供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正式由于先天道德禀赋的存在,道德教育才有发掘,发扬光大这一禀赋的可能。

4、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5、德育过程: 即德育活动的客观顺序或工作流程。

(也有人从单个德育任务自开始到完成的历程角度加以界定)6、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7、德育主体:在德育过程中以充分注意道德学习主体性发挥为自己道德教育活动最大主体性目标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教师。

8、德育内容: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9、德育课程:是道德教育内容或教育影响的形式方面,是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组织形式。

10、思维训练法: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11、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2、情感陶冶法: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13、品德测评:测评者设置一定的情境和标准,并观察被测评者在该情境中的反应,根据事先规定的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发展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14、习俗性德育:人类社会早期以习俗性道德为教育内容并通过习俗与生活去实施的道德教育形态.15、澄清反应::“澄清反应”亦称“澄清式问答”、“澄清式回应”,教师通过与学生就其关注的某一问题的对话,帮助学生澄清其思想以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笔记自考资料

科目:德育原理1.1.简述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1.2.简述德育规‎律的特性。

1.3.简述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的关系。

1.4.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1.5.简述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政策的关‎系。

1.6.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内‎容。

1.7.简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8.简述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思想。

1.9.简述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1.10.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1.11.简述德育原‎理研究的常‎用方法。

2.1.简述德育的‎定义。

2.2.简述德育的‎质的规定性‎。

2.3.简述学校德‎育的几个特‎征。

2.4.简述品德的‎“三维结构说‎”2.5.简述品德的‎“层次结构说‎”2.6.试对品德“三维结构说‎”和“层次结构说‎”进行简要评‎说。

3.1.原始形态德‎育有何特点‎?3.2.古代学校德‎育有何特点‎?3.3.对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应坚持的‎原则是什么‎?3.4.我国古代德‎育批判继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1.什么是品德‎发展?4.2.简述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关‎系。

4.3.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是什‎么?4.4.简述德育品‎德发展的涵‎义。

4.5.简述德育与‎儿童发展年‎龄特征的关‎系。

5.1.简述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5.2.简述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5.3.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

5.4.简述德育的‎继承性。

6.1.简述德育目‎标的概念和‎作用。

6.2.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几个方面?6.3.简述德育内‎容的意义。

6.4.简述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6.5.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内容安排的‎原则有哪些‎?6.6.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安排的模式‎有哪些?6.7.中小学不同‎教育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有哪些不‎同?7.1.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什么‎?7.2.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如‎何表述?7.3.简述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 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德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原理以及一些实践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读者提供一些复习资料。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

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感、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人。

二、德育原理1. 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激发内在动力:德育应以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为基础,而非简单地通过外在奖惩来约束学生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赞扬以及提供适当的挑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自主性: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

4. 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情商和社交能力。

5. 教育与家庭合作:家庭是学生德育的第一课堂,教育与家庭的紧密合作是德育的基础。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三、德育实践案例1. 校园志愿者活动: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服务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自治组织:学校设立学生自治组织,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德育主题教育:学校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讲座、演讲比赛、德育故事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综合考量学生的品德表现、道德素养和社会行为等方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自考00468德育原理 章节精讲课件复习资料

绪论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德育课程第七章重点重点重点重点重点第八章德育活动第九章第十章德育资源重点第十一章德育环境第十二章第一章绪论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德育问题。

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最为基本的问题是一、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选】理论指导。

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价值范畴价值问题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原理基础性研究实际德育问题的有效解决二、德育原理的特点【选】【简】联合多学科共同学科专业性例题1.】A.B.C.D.【正确答案】:A例题2【参考答案】(1(2(3谢谢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历史发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发端于等,苏格拉底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近代《教育漫话》尚未完全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态。

一、国外德育原理的发展【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论》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20世纪上半叶近代科学梁启超的《德育鉴》6蒋拙诚的《道德教育论》则独立的德育学在中国产生的标志。

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吴俊升的《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在我国产生的标志。

苏联教二、国内德育原理的发展【选】健康发展第一部德育原理教材,也例题1.A.B.C.D.【正确答案】:C例题2.A.B.C.D.【正确答案】:A谢谢第三节学习德育原理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立德树人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德育实效性提高一、学习德育原理的重要意义【选】做好德育研究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马克思主义多学科理论与实际开放创新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二、学习德育原理的主要方法【选简】例题1.】A.B.C.D.【正确答案】:D例题2【参考答案】(1(2(3(4谢谢第二章德育的概念与功能本章目标分析本章重难点分析第一节什么是德育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18世纪后半叶康德20世纪初的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教育发展中的德育概念【选】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德育原理》(华师大)复习资料整理——可直接打印

《德育原理》(华师大)复习资料整理——可直接打印

《德育原理》一、单项选择题(40分,每题10分,共4题)1、在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时,“带有规范词的祈使句”适用于(D)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以上C中学以上D以上三者2、麦克费尔开发的《生命线》教材包括( A )A《设身处地》《证明规则》《你会怎么办?》B《敏感性》《后果》《冲突》C《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D《生日》《禁闭》《逮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3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FG教师:一个你认识的人在你同别人说话时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

你怎么办?学生A: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B:我才不躲,我会叫他闭嘴。

学生C:还是让他加入进我们的谈话好,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D:我就碰到过这样的事,心里非常生气,但拿他没有办法。

学生E: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F: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G: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不要当着他的面谈论这个话题了。

4、在体谅模式中,使用上述情境问题,直接目的在于(C )A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B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C培养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敏感性D提高学生对行为后果的想象、理解和预测能力5、用《三个和尚》、《蚂蚁搬家》等传统故事,生动地向年幼的学生解释“团结合作”的道理,属于( D )A体谅情境 B 实验情境 C后果情境D说明情境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民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体现了下列哪种论点?( B )A道德天赋论B道德虚无主义 C道德相对主义 D环境自发影响论7.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 C )A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B 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C私德、公德、职业道德D家庭美德、学校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二、简答题(24分,每题8分,共3题)1.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全

德育原理绪论一、德育原理的对象与任务一、德育原理的对象1.不同观点“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规律的科学”,“德育学研究的对象是德育规律,它包含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规律,也包含品德的形成规律”。

(华中师大,1988)“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的本质,德育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德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德育目标、容、过程以与如何实施德育等问题”,“德育原理也就是研究德育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胡守棻,1996)“德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德育问题”,“德育学的分类问题……不同的德育学科研究不同的德育问题,对不同的德育问题的研究形成不同的德育学科,在众多的德育学科中,有一门德育学科叫德育学原理,它的研究对象是德育一般问题,包括普通中小学德育一般问题”。

(胡厚福,1996)2.基本观点德育原理理所当然要把德育现象和德育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1)德育现象(2)德育问题产生的过程:从心理上感受问题、从思维(或认知)上把握和澄清问题、用语言符号表达问题基本特征:客观性语境依赖性主体性二、德育原理的任务(一)认识和研究德育现象、德育问题(二)探索和揭示德育规律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科学规律和德育客观规律。

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上看,德育规律可分为德育一般规律和德育特殊规律。

(三)指导和改进德育实践二、德育原理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德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德育思想《论语》、《墨子》、《孟于》、《荀于》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论语•里仁》(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4.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与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与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现代德育原理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道德,“道”是指社会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意识,包容了“思想,政治,道德”,是社会现象;“德”指个体德行,即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社会的道个体化为德。

广义的思想品德就是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广义的德育指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政治教育(政治思想,政治态度)道德教育狭义的思想品德仅指道德品质,狭义的德育就仅指道德教育思想品德内涵:个体按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思想品德观的变化传统的思想品德观决定论(神定论,费尔巴哈生物决定论,墨子环境决定论)——主客体交互作用论传统的思想品德观主观理念的,静止的——客观的,发展的思想品德结构:个体的道德品质(德性)不仅存在于个性结构(与智、体、美…)中,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结构。

(源头: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知、情、意)五要素说: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信(道德信念)其中知、情、行三要素是普遍确认的要素。

很多新的假说:三维结构说(心理形式维,心理内容维,心理能力维)三子系统说(定向,操作,反馈系统)三结构说(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这些假说的进步表现在1、品德结构是个性心理结构整体的一部分2、突破了原有的三要素的平面思维宽假,从复杂结构(多维性,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去探讨)3、品德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发展性)人们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结构表明:1、不仅要进行表层的行为方式与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深层次的意识教育,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世界观。

2、不仅要注意社会道德内容的传授,也要注意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3、要注意到知、情、意、行等品德心理形式与品德内容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使内容促进形式的发展。

4、加深了对德育对象的认识,为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过程的安排,德育评价指标的确定都提供了依据品德发展与德育的揭示结合起来才能对品德完整、全面的认识。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一、选择题1.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A. 知识能力B. 道德品质C. 艺术修养D. 体育技能2. 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A. 课堂教学B. 家庭影响C. 社会实践D. 所有选项3. 以下哪项不是德育的内容?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C. 个人主义教育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简答题1. 简述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2. 描述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

三、论述题1. 论述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

德育原理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B. 道德品质2. 答案:D. 所有选项3. 答案:C. 个人主义教育二、简答题1. 德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道德感的公民打下基础。

2. 德育与智育、体育的关系:德育、智育和体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

智育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体育则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

德育与智育相辅相成,智育可以为德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德育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知识。

德育与体育的关系也非常重要,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而德育则可以指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

三、论述题1. 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的方法:- 确立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

- 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使之成为课程的一部分。

- 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等,增强德育的实践性。

- 强化师德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 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此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考生应根据实际考试要求和教材内容进行复习。

德育原理 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 自考资料

1.德育规律的特性: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原理的形成阶段:⑴萌芽阶段:⑵独立科学阶段:⑶真正科学阶段:3.“德”的基本涵义是指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育”指培养人的品德,即培养人的合乎“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规范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

4.德育是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修一定社会的思想形成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德育是品德的活动。

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传、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

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教育4个部分组成。

6.品德的要素:知、情、意、行。

结构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以及内部动机和外显行为等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构成的多水平、多序列、多形态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7.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是教育内容中四个相对独立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首先,它们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之中,存在于教育的整体结构中。

其次,是互相渗透的,德育中包含哲学世界观、政治、法律、道德等知识的传习、健身观念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情感的陶冶;也说明智体美育中包含有德育。

第三,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和促进的因为人的身心、品德、智力、体质、审美能力之间是对立统一的。

总之,我们应该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区别中更好地把握德育的本质又从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中更好的认识把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8.品德和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两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象。

它们密切联系是因为社会意识、社会规范是个人品德的社会前提和基础,离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就谈不上人的品德。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

德育原理考试资料(整理版)一.名词解释: 10个1. 德育目标的序列: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的德育要求按程度不同的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合理组成一个承前启后、相互照应的目标体系。

2. 澄清反应法: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反应,鼓励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以澄清其理解能力、感情、抱负、态度、信仰,检查其生活、行动和思想。

3. 德育隐蔽课程:在正规德育课程计划之外,并非教师有意设计但却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积极促动与影响的道德教育内容。

4. 公正团体法:旨在通过改变学校的道德气氛以形成一种集体协作、共同负责的精神并建立一种有利于集体发展和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方法。

5. 品德意应能力:是个体面对道德情境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意向、道德态度并推动道德行为的能力。

6. 三维结构说:班华认为,一切品德的形成都通过人的心理活动,一切品德的心理结构都包括心理内容维、心理形式维和心理能力维,每一维都有自己的亚结构,个体的品德是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统一。

7.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乃指通过德育过程使个体实现自身的道德需要与愿望,以从中体验到某种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愉悦的功能。

8. 德育:乃是教育者依据教育对象品德生成的规律,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道德认识并引导其外化为道德实践,以实现其道德人格的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教育活动。

质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9. 道德讨论法:(道德两难论法)又称为新苏格拉底法(the new-Socaraticapproach是旨在引导学生就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讨论,以诱发其认知冲突、促进其积极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发展的教育方法。

10. 道德能力:个体处理道德意识与道德活动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对自身活动予以调节和支配的一种能力,包括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意应能力、道德控制能力、道德决策能力等成分。

11. 德育过程:以促进学习者品德的生成、完善为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

《德育原理》复习提纲一、选择题⒈“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尼尔·诺丁斯B. 科尔伯格C. 苏霍姆林斯基D. 马卡连柯⒉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A. 班杜拉B. 苏霍姆林斯基C. 科尔伯格D. 杜威⒊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A. 托马斯·里可纳B. 威廉·贝内特C. 爱德华·怀因D. 尼尔·诺丁斯⒋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A. 威尔逊B. 麦克费尔C. 科尔伯格D. 纽曼⒌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A.《道德教育论》B.《德育鉴》C.《训育论》D.《德育原理》⒍德育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德育的社会性功能B.德育的自然性功能C.德育的个体性功能D.德育的教育性功能⒎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是()A.涂尔干道德教育论B.杜威的反对传统教育C.科尔伯格的认知主义D.诺丁斯的关怀理论⒏价值澄清理论诞生的标志是1966年()和他的学生哈名、西蒙合著的《价值与教学》的出版。

A.拉思斯B.萨沙C.科尔伯格D.诺丁斯⒐诺丁斯课程体系的第一步是A.对自我的关怀B.对思想的关怀C.对亲密的人的关怀D.对世界的关怀10. 我国德育课程基本上采用的是()A.综合课程形式B.活动课程形式C.隐性课程形式D.螺旋式结构⒒麦克费尔的德育课程模式是()A.“符号”课程模式B.“体谅”课程模式C.“社会行动”课程模式D. 品德教育课程模式⒓夸美纽斯将德育理论的依据奠定在()的基础之上。

A. 自然论B. 实践哲学C. 神学D. 儿童心理学⒔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的哪一个阶段()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非习俗水平⒕“关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 尼尔·诺丁斯B. 科尔伯格C. 苏霍姆林斯基D. 马卡连柯⒖以下是主张“教育的社会政治目的性和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相统一”思想的教育思想家是()A. 班杜拉B. 苏霍姆林斯基C. 科尔伯格D. 杜威⒗以下不属于“品德教育”运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A. 托马斯·里可纳B. 威廉·贝内特C. 爱德华·怀因D. 尼尔·诺丁斯⒘当代德育课程模式中的“社会行动”课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A. 威尔逊B. 麦克费尔C. 科尔伯格D. 纽曼⒙以下那一著作被视为独立的德育学产生的标志()。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与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就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得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就是德育原理得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与发端于德育问题。

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得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得——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得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得客观规律就是科学规律第二节德育原理得发展历史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得产生二、前苏联得德育理论与实践(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与纪律教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得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得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她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得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得——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主要方法:实验法1、社会学习与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与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得: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得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得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得结构与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得定义一、语源与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与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得行为规范(规律得综合)德——合乎道得思想与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就是培养人得品德得活动。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

德育原理试题及答案自考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的()教育。

A. 思想B. 道德C. 法律D. 政治答案:B2. 德育的首要任务是()。

A.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B.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C.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D.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答案:C3. 德育的实施途径包括()。

A. 课堂教学B. 社会实践C. 家庭教育D. 所有选项答案:D4.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

A. 知识水平B. 道德品质C. 审美能力D. 身体素质答案:B5. 德育的基本原则是()。

A. 以人为本B. 以德为先C. 以智为重D. 以体为本答案:B6. 德育的实施方法包括()。

A. 讲授B. 讨论C. 活动D. 所有选项答案:D7. 德育的实施主体包括()。

A. 教师B. 家长C. 学生D. 所有选项答案:D8. 德育的实施环境包括()。

A. 学校B. 家庭C. 社会D. 所有选项答案:D9. 德育的评价方式包括()。

A. 考试B. 观察C. 访谈D. 所有选项答案:D10. 德育的实施过程包括()。

A. 教育B. 引导C. 激励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德育的功能包括()。

A. 塑造人格B. 培养习惯C. 传授知识D. 激发兴趣答案:A、B2. 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A. 爱国主义教育B. 集体主义教育C. 社会主义教育D. 个人主义教育答案:A、B、C3. 德育的实施策略包括()。

A. 正面引导B. 反面警示C. 榜样示范D. 情境模拟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正确2. 德育的实施只需要教师参与。

()答案:错误3.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答案:正确4. 德育的评价方式仅限于考试。

()答案:错误5. 德育的实施过程是单向的。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德育原理复习资料

1、德国哲学家康德把遵循从道德法则培养自由人的教育称为道德教育2、英国学者塞宾斯在《教育论》中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和体育3、3、1904年王国维向国人介绍叔本华的教育思想4."大德育"的问题p09我国的“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三大板块。

所谓道德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教育;所谓思想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所谓政治教育,是形成人们一定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我国德育外延的演变P06(1)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2)从"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3)从"德育即社会意识教育"到"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2."大德育"的合理性P07合乎教育的实际情况合乎中国的教育传统与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学校生活中的“道德领域”与“非道德领域”P10学校生活中,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道德领域”,不能够从道德上进行善恶评价的领域属于“非道德领域”。

二.“教育”与“教唆”的区别P22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教唆是教的内容并不是合乎道德的,并不是善意的,不符合社会规则,教唆的后果可能是使人犯罪。

谓之‘教唆’;具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谓之“教育”"教育"的道德标准P31◎教育必须包含道德的目的或善意◎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二)德育地位的演变及性质的变化P311.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育的最高目的"2.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3.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4.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5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p37怀疑与反对意见P421.试论学校在实施德育上的优势P47(1)家庭和社会对儿童的道德影响固然大,但因其自发性而难以控制,实际效果往往正负参半。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德育原理_自考笔记自考资料德育是以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为基本目标,以优秀人格为标准,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德育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是德育的核心。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德育的直接对象。

德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不断学习、实践中,学生自己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育内容和方法,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形成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最终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目标。

因此,德育应该是与学生互动并长期持续的发展过程,需要有学生参与,教师依靠学生作用发挥,形成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

德育需要注重引导,不能只是单纯地灌输道德知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只有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让他们走出自己的道德成长之路,才能使德育真正达到目的。

二、树立优秀的道德榜样,启发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情感。

道德榜样对于德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个优秀的榜样可以唤起学生对于道德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对于德育意识的启示和德育情感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德育的过程中,应当提供丰富的道德榜样,包括历史人物、当代名人以及生活中身边的先进人物,这些榜样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道德成长的方向,塑造自己的良好的德育形象。

三、科学设计德育课程,强化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科学的德育课程设计是德育中的关键一环,德育课程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方面。

德育课程应当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需要与学科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需要强化专项德育活动,同时也需要严格把握德育教育的效果评价。

四、形成多元化的德育方式,创新德育方法与手段。

德育方法与手段是德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应当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包括教学法、活动法、讲座法、互动法等,更重要的是要创新德育方法和手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

p3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芽阶段《论语》、《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方法:实验法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德育的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

p22(一)实质是育德1. 品德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2.个性——*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内容*对象方法*形式(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过程的组织性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4.方法的合理科学三、德智体美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区别——本质不同2.联系——统一于人的培养中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第二节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宗教二、品德的定义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3.品德发展顺序——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联系: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区别: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第三节品德的结构和要素(一)品德的“三维结构”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二)层次结构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结构)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知识框架德育发展历史现代德育我国德育特点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1-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产生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德育的特点——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1.学校化组织2.阶级性和等级性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三、现代德育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第二节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发展性德育二、功能的全面性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二、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多样和层次性全面发展和兼容性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一、出发点和原则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德育思想和传统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全民性、利民性思想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知识提要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一、品德发展的含义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广义:出生到衰老狭义:出生到成熟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和条件: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一)生物因素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大环境: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小环境:家庭、邻里、社区、学校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第二节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内因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德育主导品德发展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p70第三节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顺序和阶段性: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他律到自律)(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三)不均衡和差异性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第四节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一、儿童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1.乳儿期——适应性2.婴儿期——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4个关键期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本章出题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2-7分重要程度:★★知识提要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第一节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第二节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德育方法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五)环境和人类安全(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第二节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制约德育的目标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第三节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第四节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了解第六章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3-8分重要程度:★★第一节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一、德育目标概述(一)概念——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