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者的社会责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一文的看法——与何怀远先生商榷

合集下载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义的启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义的启示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义的启示五四运动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呈现出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生动局面,社会主义成了公认的、最流行的一种新思潮。

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之外,产生、流传于西方世界的许多社会主义流派,如无政府主义包括无政府共产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以及合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都披着一层社会主义的面纱,在中国大地上竞相传播。

互助论也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流派。

当时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毛泽东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

互助论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其中既有国情因素,也有文化心理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随着工读互助团实验的失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抛弃了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幻想,最终实现了从激进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

一互助论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社会主义流派,是无政府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其创立者是俄国的克鲁泡特金(Kropotkin)(1842—1921)。

克鲁泡特金宣称自己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

在其代表作《互助论》(Mutual Aid)(原名《互助:一个进化的因素》)中,他根据许多事实,反复申明:动物同种里没有自相残杀的情形,只有互助维持的趋势,各各相助,合力抵抗环境的严刻。

互助的利于生存,则因少费能力而能保持极大的公益。

因此,大概能互助的动物多繁衍,强盛。

……所以动物的互助,也正是进化的公例。

在此基础上,克鲁泡特金断言:达尔文说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不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互助才是一切生物进化的真正因素。

“不论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中,竞争都不是规律。

”恰恰相反,不要竞争、避免竞争才是“自然的倾向”。

(克鲁泡特金:《互助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76、77页。

)把生物界的互助进化规律套用来考察人类社会,克鲁泡特金认为,互助不仅是动物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人类依靠互助的本能,毋须借助权威和强制,就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生活,并在人类互助进化中实现正义、平等、自由等“永恒”的原则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原讲座听后感

马原讲座听后感

马原讲座听后感
在我参加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我有幸听到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讲座。

这场讲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使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在讲座中,讲师详细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即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他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社会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讲师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即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社会主义则是消除阶级剥削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最终目标。

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真正进步和发展。

此外,讲师还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理论,更是一种指导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

它提供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通过参加这场马克思主义原理讲座,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将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目标努力奋斗。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教育]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教育]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当前,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本本主义的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

前一种态度,使我们吃过大亏;坚持后一种态度,才能使我们党永葆新的生机与活力。

用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应当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基本原理与个别论断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不坚持就丢了根本,就会在政治上迷失方向。

个别结论是把基本原理运用于特定条件下的具体问题或运用于考察特殊对象得出的结论。

有些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现在仍然符合实际;有些结论虽然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客观实际或对象本身发生了变化,现在过时了;有些结论由于对情况的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对事物的本质认识不够透彻,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

我们不能因为一些具体结论的错误,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就认为经典作家所说一切都不可改变。

对某些结论和个别观点进行修正和突破,丝毫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是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

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创新精神。

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说新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是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建立在认真学习、正确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执政以来的经验教训。

创新来源于实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就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三是理论和实际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读后感

马克思读后感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读《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有感学号:3214000042姓名:刘淑欣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本到高中甚至大学的思想教育课堂,老师们传授给我们的观点不约而同的都是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甚至不允许我们对此提出异议,以致我很不情愿的形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式:马克思主义都是正确的。

所以当我看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书中论述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时,顿时感觉眼前一亮,也对此充满好奇,于是决定去探究这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到底是什么?末了,我发现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并不是完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带着我们以一种批判且更加客观的眼光去看待马克思主义,这让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理解,仿佛看到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在众多的反对马克思主义观点的章目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比较喜欢第三章《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观点之三》,开篇作者给我们论述了一种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论不过是世俗版的天命论。

它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统治的国家一样,都是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冒犯。

奠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调。

然后讨论“马克思主义的独到之处是什么?”从中作者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经常提到的“革命”,“共产主义”,“革命党”,“社会阶级”这些概念甚至是构成了马克思思想核心的两条重要的原理:经济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历史上各种生产方式的不断交替,都并非是马克思的原创而是来自他处。

之后作者以“阶级斗争”为例,批判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之处,虽然“阶级斗争”的概念最早并不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且在某些定义上存在歧义,但是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不亚于那些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力量。

正是阶级斗争不断推动着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以及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恰恰是各种各样的分化。

人类社会充满了互不相容的利益,而它的逻辑不是凝聚,而是冲突。

这些观点都是前所未有的。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阶级斗争塑造了许多事件、机构和思想形式,虽然这些事件、机构和思想乍一看都与阶级斗争没有半点关系;另一方面,阶级斗争在风云跌宕的历史变迁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站在新时代之巅 为马克思主义鼓与呼

站在新时代之巅 为马克思主义鼓与呼

龙源期刊网 站在新时代之巅为马克思主义鼓与呼作者:徐艳玲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12期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初心是在立德树人中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理想火种。

立德树人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没有從事过这种事业,你不知道它的艰辛;没有体会过这种艰辛,你不知道它的快乐;没有享受过这种快乐,你不知道它的坎坷。

你要问我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学生是我一生最得意的作品。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我的初心是追踪时代的脚步,做时代的发言者。

因为,越是时代的,越是历史的;越是时代的,越是未来的。

要站在新时代之巅,为马克思主义鼓与呼,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人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担当。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的情怀和担当,就是要把自己的研究和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不仅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还要身体力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境界;要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和境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血脉之中。

这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有了它支撑着站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站在建国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当其时。

初心不变,但要传承;使命不同,但要承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是为了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而是为了寻求新时代继续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强调不忘初心,也不仅仅是说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更是为了探求今天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再出发,因而是一种未来取向的思维方式。

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仅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情怀。

以初心,求幸福;为使命,永不歇,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品格,也是我们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强大的精神动能。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仰望共产主义星空的同时我们也要脚踏实地。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徐孟献马克思主义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文章回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判断正确与错误的标准不是理论!“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

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因此,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这就是说,“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实践论》)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不仅如此,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命题:“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文章认为“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

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

”既然是任何理论,它就不应当是专门针对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也是理论,它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一个理论具有普遍地必然性,放之四海而皆准,那就不用接受实践的检验,既然“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那说明理论具有不确定性,它是正确的,但又可能是错误,所以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文章说“革命导师们不仅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就是许多事例当中的一个生动的例子。

读书报告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读书报告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读书报告——《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前,我也想问一句“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因为自己对马克思了解不多,所以这个疑惑一直萦绕心头,通过一学期的马原课,我对马克思的世界观和一些基本理论有了一些认识。

这本书进一步引发了我的思考,让我去思考并明白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自己应该持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从这本书中,我首先了解到了当前世界尤其是西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和否定,通过伊格尔顿的阐述,我对这些否定和批判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

可以说马克思的理论的确触及了资本主义者——当今社会主流人群的利益,因而这些批判是情有可原的,但同时也是无知和无理的。

马克思,这一伟大的思想者,被严重的曲解了,许多人咬文嚼字的揣测马克思的意思,并予以嘲笑和反驳,他们不了解马克思,只是一味的想把马克思给否定掉,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就有了存在的基础,不能不说这是批判者的历史局限和认知局限。

下面是我自己对一些批判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主义结束了吗?不少身边的人都说感觉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而资本主义者也在模糊着阶级界限,用所谓的民主来模糊人们的阶级存在感。

马克思主义不存在了么?当然存在!中国几十年的发展,源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很好的体现了马克思不迷恋过去也不幻想未来的方式。

阶级依然是存在的,工人和资本家的平等体现在地位上,在生产方式和收益方式上,这种根本的差别是改变不了的,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就必然适用,城市中的富豪和贫民窟这么强烈的对比,怎么能被所谓民主给掩盖?阶级不是由态度决定的,而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冷静而客观的人,会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

有人批判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看也许还有些道理,不过一旦将其付诸实践,结果往往是无法想象的恐怖、独裁和暴政。

我想说的是,社会革命不是恐怖主义。

恐怖只是资本主义者自己的感受,社会革命诚然要经过斗争,甚至是流血牺牲,但革命是手段,不是目的,将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是为了消灭阶级差异,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期间必然有斗争,但绝非恐怖。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精品模板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精品模板

当代大学生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2902107005 杨林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

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

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

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

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

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高一读后感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高一读后感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都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一个生活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英国人特里.伊格尔顿于2011年4月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专著回答了这个问题,并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这也是当前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为什么能风靡世界,深受中国读者所喜爱?主要是因为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对否定和反对马克思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实践检验的与时俱进的真理。

特里.伊格尔顿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先后担任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教授。

在本书中,他对于当前西方社会十个典型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文字酣畅浅白,易于理解,深入浅出,为读者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视角。

特里.伊格尔顿认为本书所提出的十个观点之所以是错的,一是既经不起历史考验,也经不起实践检验,有悖历史,不合事实。

二是这些观点,或是出自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而别有用心地曲解马克思,或是由于无知和肤浅误解了马克思,都有失公允,远离真理。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受到广泛质疑,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曾经在西方遭遇冷落的马克思主义重新被人提起。

社会主义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力量,在金融海啸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正是基于多年对马克思主义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认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

反对和否定马克思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作者以申辩式的写作手法提醒了人们,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驳斥,马克思以科学、辩证的方法诠释历史,但着眼点仍是人类的未来,马克思所要颠覆的正是资本主义带来的人与物质异化的事实而这正是资本主义越成功、道德就越败坏的原因。

本书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当今社会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其对资本主义制度全面彻底的揭露,还在于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今社会同样适用。

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对待这一理论体系的应有态度。

通过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基本原理,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思想体系。

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积极学习,更要批判思考,不盲从,不偏激,不片面。

科学态度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促进我们思想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

最终,我们应当意识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重要性,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为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认识历史、基本原理、学习方法、态度、作用、重要性、学习、研究、推动应用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造。

马克思、恩格斯等先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代社会,也影响了未来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超越了国界和种族,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当珍视和尊重马克思主义,积极学习和传承其精神,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 科学态度的重要性科学态度是人们在处理问题、探索未知、进行研究时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态度。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体系时,科学态度更是至关重要的。

科学态度能够帮助人们客观地分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原理,避免将个人偏见和主观意识引入到学习过程中。

科学态度有助于人们正确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遵循科学规律和方法论,实现真正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

科学态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保持求实、开放的心态,不固步自封,不盲从跟风,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的有益和不足之处。

浅谈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

浅谈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

浅谈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两个看似离得很远的事物之间也必然有其联系。

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也是一种对话,而意识形态之间的缓和也未尝不是一种对立,如何给予不同意识形态以恰当合理的定位就成为了必然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中国当今时代主流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作为传承民族精神的中国哲学之间也是如此。

本文主要是关于如何恰当合理定位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思考。

一、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地位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了中国,使其在中国扎根、成长、开花和结果,并且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在此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斗争、此消彼长,但同时也相互借鉴吸收,并且最后走向融合。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继续、深化以及不断地升温,引发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地位大讨论。

大致分为两大观点:“马冠儒心〞和“儒冠马心〞。

1.“马冠儒心〞很多学者在“中学强于西学〞或者“中学不输于西学〞的理念支撑下,希望能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人文精神严重贫乏的时期,能够从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向传统,寻求精神寄托,重建民族文化。

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看中国哲学,并把它当做一种“主义〞,用来作为指导思想:一方面是希望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以为今用;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复兴中国传统思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状况。

他们认为要坚持“马冠儒心〞,确立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单纯的外来文化,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就必须要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主体。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如果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就会失去了它的存在载体,没有依托的中国传统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吗?所以,国学者们认为应该是“马冠儒心〞,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优秀成果来激活和开展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使传统文化再度复兴起来,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代表。

2.“儒冠马心〞作为当今主流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开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要有守有为有担当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要有守有为有担当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要有守有为有担当作者:杨璐伊来源:《求知》2015年第09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高校作为社会组织、教育机构和学术单位,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还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渠道,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

高校只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能坚持和稳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

守土有责是根本,也是高校的使命所至,一定要提高认识、守住阵地;守土负责是关键,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一定要积极作为、各尽其职;守土尽责是核心,也是高校的担当使然,一定要勇于担当、落实责任。

一、守土有责是高校的使命所至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人才是民族的希望,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祖国的未来,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高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和重要职责。

人才培养德为先,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和优良的品德。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互联网技术影响日益深远的今天,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的重要性,能否扭住理想信念这个着力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学生,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传承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和崇高使命,高校要在教书育人中传承和发展先进文化,在科学研究中继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在服务社会中传播和推广先进文化,真正以科学的态度传承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文化的积极成果,引领国内多样的文化思潮,就必须要保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本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自身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思想体系,强调人类的尊严和平等,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情怀不仅体现在对社会、对群体的关怀上,更体现在对每个个体的关爱与关注上。

作为真正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他们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行动和思考中,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一、人文关怀的展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劳动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情怀驱使我们关注并关怀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贫困和困苦中的人们。

我们将人文关怀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通过各种努力,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奋斗。

首先,我们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致力于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机会。

例如,在政府工作中,我们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扶贫政策,努力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我们还关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努力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我们关心弱势群体,努力为他们争取权益和尊严。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关注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

我们倡导平等、包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最后,我们关注社会中的道德风尚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我们鼓励人们表现出真诚、友善和关爱的态度,传递温暖和希望。

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善和自我批判的能力,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社会责任的践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意识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因此,我们将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行动中,通过不懈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首先,我们坚持良心和正直的原则,在各个领域中担任起守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色。

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我们都努力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反对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严于律己,并积极呼吁他人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共同守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与马克思主义同行读后感

与马克思主义同行读后感

与马克思主义同行读后感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聂海洋老师的引领下,我拜读了顾海良教授的《马克思与世界》一书,在这本书中我深刻了解了顾教授对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阶级理论的阐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铭记、唤醒和重构,纪念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事件和伟大思想,与马克思同行,让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走向未来可以依傍的力量。

发表于1848年年初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不仅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失色,反而随着实践发展越发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并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深刻影响。

172年来,历史见证了伴随《共产党宣言》而来的思想变革和实践飞跃,见证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见证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见证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也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共产党宣言》吹响了工人阶级革命的号角,成为革命运动的先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没有《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理论指导,就没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迅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多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题,先后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目的是通过重温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马克思还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单独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把流通过程和过度竞争撇开不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直接处于人类社会实行自觉改造以前的历史时期,实际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费个人发展的办法,来保证和实现人类本身的发展。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作者:姚正楠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本书始于“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错误的?即便这些论调并非一无是处,也至少是站不住脚的?”这一疑问。

作者罗列了十种最常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并一一反驳这些批评的错误之处。

本书作者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正确地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原著中的原理。

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理论;个人所有权;消灭私有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和东欧垮台以后,国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怀疑,责难、误解、甚至任意对马克思主义加以歪曲、污蔑、恶意诋毁。

但是他作为一名生活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学者,能够以明确、冷静、客观、公正而且通俗的语言对马克思的学说做出正本清源的说明,恢复了马克思理论学说的本来面目,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他反驳反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辩护的观点,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长期以来被西方政客和学者歪曲和丑化的观点。

比如那么多年来,西方一些人不断地宣称马克思主义结束了,污蔑马克思主义意味着恐怖、独裁和暴政,胡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或乌托邦,歪曲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问题上辩证法,等等,特里·伊格尔顿在书中一一给以正名了。

二是由于我们曾经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解读给世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是苏联模式在世界上造成消极影响的观点。

对此,特里·伊格尔顿在书中也进行了分析,以事实证明这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过错。

三是马克思提出过的一些富有远见的科学观点,由于过去的历史条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今天一些人以新的实践为由头来批评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观点。

比如,他讲到马克思关于“位于工人和资本家中间”的“数量持续增长的中产阶级”的论述,长期来被我们所忽视;再比如,他讲到马克思说过“一般的社会知识正在变成一种直接的生产力”,可以说几乎预见到了今天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等等。

(完整word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完整word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他在人类思想史上树立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现在,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以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基本原理的理解,掌握马克思基本原理的根本内容,这对于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几乎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并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这种世界观去待人处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正确地解释了整个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科学地阐明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可以在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哲学思想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关怀人类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马克思主义和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过停滞不前的。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是学生接受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更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使命.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的基本观点的阐述能够帮助大学树立以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为原则的价值观;同时能够引导大学生注重精神追求。

陶冶一种以人文精神,注重精神神文明,反对急功利,重物质轻精神的人生态度,避免沦为“经济动物”或“科技奴隶"。

读书报告--《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读书报告--《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读书报告----《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经马原老师推荐,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带着对马克思的崇敬,带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疑惑,更带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我第一次翻开了这本书。

时隔一年,在青马工程推荐书单中再次看到了这本书,亲切之余多了一份再读的愿望。

读完之后,掩卷长思,不禁感慨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著作之所以成为著作,关键在于他们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伟大真理的不懈追求。

生活在中国这样单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里的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是不陌生,相信它所描绘的美好愿景,并义无反顾跟着它的使者一路前进。

但就目前中国在实际的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反腐败、贫富分化、社会道德滑坡、价值观流变、城乡差别等,显然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不得不重新审视和了解马克思。

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按照马克思的路径朝着共产主义美好目标而前进呢?社会主义是否真的要不资本主义好?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可以为中国人民带来幸福呢?处于这样一系列的好奇和疑问,我决定带着疑问重读这本书。

关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这里不再赘述,重点说一下重读这本书与第一次读这本书的不同认识。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在知识上,了解了当代西方对马克思主义存在的误区,也意识到自己对于马克思存在的各种片面的理解。

重读之后对于开始心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自己清晰的辨识。

上述社会问题产生是社会主义在发展、成熟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不能因为社会主义中存在问题,就直接全盘否定马克思,这是不对的。

任何一个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关键所在。

其次,在学术上,文风犀利,旁征博引。

全书文风犀利,既有文学色彩,又有批判精神,读起来既痛快又过瘾。

书中引经据典,跨科学、跨时空的典故、名著、寓言、案例、数据随手拈来,用起来游刃有余、恰到好处。

看到作者收集的充分的材料以及合理是论证逻辑都是以后写论文可以借鉴的,树立了一定的学术规范意识,明白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论证更有力,要有客观的态度去审视和分析问题,做到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学者的社会责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中国不高兴》、《C型包围》和《中国梦》的商榷

学者的社会责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与《中国不高兴》、《C型包围》和《中国梦》的商榷

作者: 何怀远[1]
作者机构: [1]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03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
页码: 129-14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0期
主题词: 国家安全;忧患意识;爱国主义;和谐世界
摘要: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强国梦"、中国需要和美国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四个方面,分十七个问题,批评了《中国不高兴》、《C型包围》和《中国梦》在上述重大问题上表达的荒谬观点和错误主张,认为他们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批评和指责是轻浮的,对重要国际关系的认识和主张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信仰、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其理想追求,其极端言论在意识形态策略上是极不明智的,在实践效果上也必将是事与愿违的。

文章呼吁学者应当具有正当的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角色与担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角色与担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角色与担当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然而近年来,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有些高校的学生并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主要体现在思想上不够成熟、态度上不够端正、目标上不够明确、品德上不够高尚,等等。

本文将首先阐述一下当前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现状,然后再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方面,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校,现状,建议引言: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可见年轻人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先要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正所谓: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只有首先具备优秀的品德,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1.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由于当代社会世态浮华、物欲横流,到处充斥着对金钱、权利、身份、地位的追求,而且这些追求往往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高校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责任感缺乏当代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是2000年之后出生的年轻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00后”。

这些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很少会为别人考虑。

在离开了父母的庇护,进入高校之后,便明显地表现出了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的特点。

比如说,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不懂得尊重师长、不主动打扫宿舍、不爱护公共设施、不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等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者的社会责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一文的看法——与何怀远先生商榷作者:石冀平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89 更新时间:2011-3-10何先生的《学者的社会责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10期)一文的主旨是对《中国不高兴》、《C型包围》和《中国梦》三本书的批评。

笔者虽然也不完全认同这三本书的一些观点和提法,但是读毕何先生的文章后,还是认为有必要就何先生的文章做一些商榷。

首先,何先生的文章并不是与三本书的作者商榷,估计这些作者也不看《马克思主义研究》这样的专业研究性刊物。

因此该文的主要功用应是消除这三本书对读者产生的由何先生认定的不良影响。

那么这种文章就应当让读者看得懂,要有的放矢,逻辑上要自洽。

其次,何先生的文章作为体制内重点课题的成果,为体制辩诬无可厚非完全可以理解,但既然是学术性课题,就要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

再次,何先生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立场相标榜,但文章中的一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立场相悖,有些甚至与基本的社会认知和良知相悖。

由于何先生的文章分为几部分,笔者以下的商榷也依此而行。

一、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忧患意识?”的商榷何先生在文章的这一部分首先批评了《C型包围》一书中关于“中国当前的安全形势如同晚清时的中国,非但缺少朋友,而且被狼群围困,狼烟四起”的判断。

何先生是如何批评的呢?何先生说在书的作者看来:“中国近百年来,一直和世界上几个大国进行着‘生死纠缠’,一百年前的清朝是和英国及其代表的欧洲纠缠;六十年前是民国与日本纠缠;三十年前新中国与苏联纠缠;最近三十年又和美国进行纠缠。

‘这种地位让中国受尽欺凌和暗算。

时至今日,这种局面仍然未有根本的改观’”。

随后,何先生对此论提出批评,在这一大段批评中,有如下问题值得商榷:首先,何先生说:“只要是自己办国防,就谁都会防,既‘防人之心不可无’,区别只在于重点防谁。

确定防谁的依据不完全是谁强谁弱,关键是国家之间有无矛盾、多少矛盾以及矛盾的性质。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国家都被其他国家所包围,可能是C型包围,也可能是O型包围,由于地球是圆的,严格说来,都是O型包围”。

何先生认为从国家间矛盾意义上讲,“每个国家都被其他国家所包围”。

这是把矛盾概念混同于包围概念。

从国际地缘政治上讲,包围是一种敌对性概念,而矛盾则分为敌对性与非敌对性。

因此不能说由于国家间有矛盾而且“地球是圆的”,每个国家就“都被其他国家所包围”,并且还“都是O型包围”。

从何先生前面所引的《C型包围》一书的表述看,这种包围显然指的是敌对性矛盾,而且是特有所指。

何先生如果不同意这种判断,就应当拿出论据证明不存在针对中国的敌对性矛盾,特别是要证明当今最大的帝国主义势力(虽然一再声称在意识形态领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现今连“帝国主义”的概念都不愿用,而用霸权主义代之,这倒真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问题)在亚太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战略布局对中国不具有敌对性,这样的论证才有针对性。

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格局是具体的现实的,对它们的判断要以实证分析为基本论证路向,靠扯什么“地球是园的”来做论据不符合学术规范,也毫无意义。

在另一批评段落中谈到战争的可能性时,何先生说:“国家发动战争一般是要有胜算把握的,同时也要权衡利弊得失,如果没有胜算把握或弊大于利,得不偿失,理性的领导者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世界战争史上发动战争,尤其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的决策者,在他们发动战争时一般都认为有胜算把握或得大于失,罕有判断战必败并且失大于得还发动战争的,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经过所谓“理性”判断的。

希特勒发动战争是不是如此?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不是如此(当时他们认为很快就可征服中国)?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是不是如此(当时美国称越南是光着屁股的四等小国,美国必胜)?结果这些战争既未打胜又得不偿失。

这就是说所谓“理性”判断是会出错的。

因此将和平的希望建立在领导者的所谓“理性”判断上是极不靠谱的,他们有时恰恰会“轻举妄动”,历史不是一再证明这一点吗?何先生作为军人更不应当将和平寄托于“理性领导者是不会轻举妄动”上。

因为任何国家的军队建设都要假定外部决策者的所谓“理性”是不确定的,既要准备应对非“理性”的战争狂躁,也要准备应对“理性”判断出错。

何先生在此段中还批评了《C型包围》一书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朋友”的看法。

这一看法是有些偏颇,但何先生的辩驳似乎也不到位。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应当给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一个定义,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

可是何先生并没有给出这个定义,并且也没有说明该书作者是否给出定义。

那么如果两者对“真正的朋友”的概念有完全不同的理解,那么这种辩驳就没意义了。

如果按中国的道德传统,将“真正的朋友”理解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永不破裂”。

那么按现实国际关系中公认的“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认知,中国有没有“真正的朋友”还真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

我们曾经有多少“牢不可破的友谊”破裂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真正的朋友”的含义是什么。

至于何先生拿出我国与“东盟十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四国”等国的关系证明我们有真正的朋友,也不准确。

我国与上述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关系实际属于正常的国家关系,或者是某些共同的利益关系。

它与“真正的朋友”的关系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所以,何先生在这个问题上的辩驳不太到位,难以完全令人接受。

何先生在该部分的第三点中,概括了三本书作者认为的最大的危险来自四点内部原因:一是中国人不行;二是中国军队不行;三是经济结构不行;四是意识形态不行。

随后何先生提出了三点商榷,在第三点商榷中何先生认为:“我们要居安思危,但不能杞人忧天。

三本书的作者都表现了很强的忧患意识和居安思危的思维路向,但是,居安思危本是一种健全的忧患意识,它在常态下看到矛盾和问题,甚至危险和危机,目的是让人们有备无患。

但是,‘居安’要清醒,‘思危’同样也要清醒,思危的清醒在于:思危要有度,思危要客观,居安思危要看到‘安’和‘危’两个方面,因为有‘安’这一前提条件,思危、言危就要以不动摇、不瓦解人们对现实和未来的基本信心为度,如果居安思危‘思’到杞人忧天、人心惶恐,则‘忧患’就变成‘涣散’行为”。

何先生这种商榷建立在对三本书的作者们的原意的误读基础上,从而失去了商榷的意义。

因为从何先生大段引用的以上四点原因的具体内容(由于篇幅过大,笔者没有引用。

读者可看何先生的原文)来看,书的作者们并不认同居安思危,而是认为现在无“安”可居,完全处于危险状态。

而何先生则认为现在“有‘安’这一前提条件”。

所以,何先生的商榷如果要具有针对性的意义,就应当直面作者们所认定的各种现象,拿出论据来论证这些现象不存在,或不构成危险状态,从而证明我们现在有“安”可居。

例如,书的作者们认为:“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核心产业都是‘空心产业’”。

那么何先生应当拿出论据证明情况不是这样,这才符合国家级学术课题应有的学术规范,也才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但何先生没有这样做,我想也不可能做到。

因为目前中国28大产业部门中有21个部门为外资执牛耳,中国产业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从而几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等现象,是官方都承认的事实。

又如在精英问题上,书的作者们认为:“‘精英已经腐朽’,经济精英,除了名车就是豪宅,有点钱就泡妞泡赌场;政治精英在升官图上马走日象飞田,成天测量上级领导黑白眼珠的比例;知识精英左手抱官右手抱钱,嘴里喋喋不休,谁都不知道他说什么”。

在任何社会中,精英都是社会导向群体,是国之栋梁。

如果精英真是普遍如此,国家焉能有“安”可居?可这到底是不是普遍现象,何先生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但从何先生认为有“安”可居来判断,何先生应当认为这不是普遍现象,可这又似乎与普遍的社会感知相悖。

那么作为学术研究,就要拿出实证性的研究结果来证明,不能凭个人的自我感知来判断。

当然,这些书的作者们也没有拿出实证研究结果证明那是普遍现象,但是他们的书不是学术著作。

而何先生的文章则是国家级学术研究项目,要求应当不一样,要有国家级课题应有的学术风范和规范,不能无据而论,更不能无据而断。

再如,在意识形态方面,书的作者们“普遍认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出了问题”。

他们认为这表现在“主流舆论和自由知识分子”对洋人的奴性心态。

而“意识形态上的问题与文化的管理者有关,今天的思想文化管理群体,比例越来越大的是所谓‘技术官僚’。

技术官僚的特点是理性、事务主义,自己没有意识形态,没有立场,没有激情,所以他们管不了”。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问题关乎社会主义国家之安危,这已为苏东剧变所证明。

这方面出了问题岂会有“安”可居?从何先生对书中的这种看法不以为然来判断,何先生显然认为目前这方面也是处于有“安”可居的状态,但同样未加证明。

笔者不揣冒昧,举出一些案例和现象给何先生有“安”可居的判断添一些“彩头”。

数年前,一家以全国青年为主要对象的主流报纸用整版篇幅刊登一位自由知识分子的文章,该文以学术为幌子公然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者辩护,认为中国挨打是自找的,是因为不遵守所谓国际规则所致。

这类东西连解放前国民党的三青团报纸都不可能用,现今居然登在共青团的主流报纸上。

而且登载该文的这个报刊专栏,一直以只刊载自由主义的思想文化作品而闻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从来不登。

再有,属党报系统的某南方报系,多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宣传阵地,以至于西方大国的领袖都专门接受它的专访。

专访内容无法刊载,该报居然祭出当年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对付国民党检查机构的招数,给报纸开了“天窗”。

又如以代表数万名老干部自居的某刊物,长期以揭露所谓毛泽东同志和共产党的阴暗面为己任(顺便问一下何先生,他们这种行为算不算“涣散”行为?),最后公然提出违宪的民主社会主义主张,要求改旗换帜。

这些都是公开的众所周知的案例。

还有相当一些有影响的文化类刊物,长期以随笔,读书笔记等文体形式表达自由主义取向,不断揶揄所谓极权主义和专制主义,矛头所指已是路人皆知。

唯一被允许在内地落地的某境外电视台,和被允许在大陆发行的某境外刊物,长期以来鼓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和政治改革,虽然他们标榜“为全球华人提供独立意见”,实际上只允许自由主义一种意见出镜和刊出,它们已俨然成为自由主义的宣传阵地。

再从具有高度意识形态意蕴的一些学术领域的现象来看,起码在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三大领域中,西学已成无可争议的主流。

何先生的课题是“意识形态新变化对策研究”,这些情况应当知道吧?这说明当今的思想文化管理群体具有什么样的作为?再讲一个笔者亲历的小案例:笔者是大学政治理论课教师,该课有所谓社会实践环节。

最近有关部门在这个环节上搞了个“创新”,将学生的阅读、观影视、演小品都算作社会实践(实际上与政治理论课挂钩的社会实践是有特定含义的,这样做是角色混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