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

合集下载

滇西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官房铜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证据

滇西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官房铜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证据

滇西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官房铜矿床成因:流体包裹体及年代学证据陈莉;王立全;王保弟;刘函【摘要】The Guanfang copper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 part of Yunxian-Jinggu volcanic arc. Disseminated Cu ores and veinlets are hosted in the Xiaodingxi Formation almond-shaped basalt, basaltic breccia and associated fractures. We first report a precise zircon U-Pb age of 234. 3 ± 0. 8Ma of the basalt from the Xiaodingxi Formation. This age indicates that the Xiaodingxi Formation is Middle Triassic, different with previously accepted of Late Triassic. Petrography, microthermometry and Laster Raman spectra studies on fluid inclusions in quartz and calcite indicate that at least two mineralizing episodes occurred in the Guanfang Cu deposit; the volcanic-subvolcanic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during Middle Triassic and the groundwater hydrothermal ( possibly genozoic) overprint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Yunxian-jinggu volcanic arc, we conclude that the Middle Triassic Xiaodingxi basalt and Manghuai rhyolite formed bimodal volcanic rock assemblage. The Guanfang Cu deposit occurs in the mafic volcanic rocks in rift basin with marine-continent-alternating sedimentary conditions. It has VHMS features in the early mineralization stage. Due to lack "brine pool" , the place that hydrothermal ore-forming fluids accumulation, the Guangfang Cu deposit only occurs veinlet, networks and breccia bodies in volcanic path at the deposit bottom but no massive stratiformed ore bodies at thesurface. The deposit overprinted by groundwater hydrothermal fluids at the late mineralization stage.%官房铜矿位于云县-景谷火山弧带北段,矿体主要呈浸染状、网脉状赋存于小定西组杏仁状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岩及其断裂破碎带中.本文采用LA-ICP-MS方法,首次获得小定西组玄武岩锆石U-Pb年龄为234.3±0.8Ma,表明赋矿地层小定西组形成于中三叠世,而不是前人一直认为的晚三叠世.通过矿石中石英、方解石的流体包裹体形貌特征、均一温度和成分的研究,并结合矿区矿石矿物特征,认为官房铜矿至少存在两期不同的成矿作用,即中三叠世火山-次火山热液成矿和后期(可能为新生代)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结合云县-景谷火山弧的形成演化过程,认为区域中三叠统小定西组玄武岩和芒怀组流纹岩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官房铜矿产于中三叠世裂谷盆地的基性火山岩中,受海陆交互相的古地理环境制约,早期成矿具有VHMS型成矿特征,由于缺乏火山热液成矿流体聚集的“卤水池”,仅发育典型VHMS矿床下部火山通道相中的脉状-网脉状-角砾状矿体,缺少上部厚大的层状矿体,并经历了后期地下水热液的叠加改造.【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3(029)004【总页数】11页(P1279-1289)【关键词】锆石U-Pb年龄;流体包裹体;官房铜矿;云县-景谷火山弧;滇西【作者】陈莉;王立全;王保弟;刘函【作者单位】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3;P618.41图1 官房铜矿区域地质略图(据云南省地质局,1977a① 云南省地质局.1977a.1∶20万云县-景谷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修改)1-下白垩统南星组;2-下白垩统景星组;3-中侏罗统和平乡组;4-中三叠统小定西组;5-中三叠统忙怀组;6-上二叠统;7-花岗岩岩体;8-闪长岩岩体;9-不整合接触界限;10-铜矿床(点);11-地质界线和岩层产状;12-断层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 of Guanfang copper deposit“三江”造山带南段条块相嵌的构造格局中,兰坪-普洱地块西缘的南澜沧江结合带及东侧的云县-景谷火山弧,记录了晚古生代南澜沧江弧间洋盆扩张→俯冲消亡→弧弧碰撞过程的演化历史(潘桂棠等,1997,2003,2004;Pan et al.,2012)。

滇西澜沧岩群钠长浅粒岩锆石U- 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构造意义

滇西澜沧岩群钠长浅粒岩锆石U- 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构造意义

(Zhai Mingguo etal.,1990; Wang Leietal., 2017;WangFangetal.,2017)。
在地理上,澜 沧 岩 群 北 起 昌 宁,南 经 临 沧、双 江 至勐 海,延 入 缅 甸 境 内,长 约 330km,宽 约 25~ 50km,呈 南 北 向 带 状 、断 片 状 分 布 (图1a),构 成 了 巨 型的俯冲增 生 混 杂 带 (SongRenkuietal.,1997a; XuDongetal.,2011),对 研 究 特 提 斯 造 山 带 构 造 演化具有重要的 地 质 意 义 (WangDongbingetal., 2016;Zeng Wentaoetal.,2017)。 澜 沧 岩 群 地 质 构 造 较 为 复 杂 ,由 多 个 岩 组 组 成 ,经 历 了 多 期 构 造 叠 加 ,各 岩 组 之 间 均 为 构 造 接 触 ;岩 石 以 变 砂 泥 质 岩 为 主 体 ,夹 大 量 的 变 火 山 岩 、变 中 酸 性 侵 入 岩 等 组 成 。
第94卷 第4期 2020 年 4 月

Hale Waihona Puke 质学报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94 No.4
Apr.2020
滇西澜沧岩群钠长浅粒岩锆石 犝犘犫测年、 犎犳同位素组成及构造意义
韩文文1),彭智敏2),张辑1),关俊雷2),胡金锋1),刘云鹤1)
1)核 工 业 二 八 研 究 所 ,四 川 广 汉 ,618300;2)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成 都 地 质 调 查 中 心 ,成 都 ,610081
澜沧岩群主体为一套不同岩性组合的中浅变质 岩 系 ,其 物 质 组 成 和 变 质 变 形 存 在 差 异 性 :由 变 砂 泥 质碎屑岩的云母石 英 片 岩 、二 云 母 片 岩 等 ;变 中 酸 性 火 山 岩 或 变 凝 灰 岩 的 绿 泥 钠 长 片 岩 、钠 长 白 云 母 绿 泥 片 岩 、富 斜 长 绿 泥 片 岩 等 ;变 基 性 火 山 岩 的 绿帘 阳 起 片 岩 、绿 帘 绿 泥 钠 长 片 岩 等 (LiuZengchi, 1985;ZhaiMingguoetal.,1990;NieXiaomeiet al.,2015;XingXiaowan,2016,2017),并 出 现 蓝 闪 石 、多 硅 白 云 母 和 硬 绿 泥 石 等 高 压 变 质 矿 物 (PengXingjieetal.,1982;Zhang Ruyuanetal., 1990;ZhaoJingetal.,1994)。 通 过 调 查,澜 沧 岩 群还夹杂变中酸性 侵 入 岩 的 钠 长 浅 粒 岩、斜 长 片 麻 岩等不同岩块,丰富 了 澜 沧 岩 群 的 物 质 组 成 和 构 造 演化。

滇西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沉积物源分析及盆地形成和演化探讨

滇西思茅盆地西缘早白垩世沉积物源分析及盆地形成和演化探讨
征如下:
( 1 ) 思茅盆地在平 面上为狭长形态 , 呈北西一南东 向展布 , 且夹于 澜沧江造山带和哀 牢山造 山带之 间。 ( 2 ) 思茅盆地早 白垩世沉积物 主要 为陆源碎屑岩 , 无碳酸盐 岩沉
积。
序列沉积 , 盆地边缘沿澜沧江带及金沙江一 哀牢山带有强烈 的中基性
火山活动 。 晚三叠世 晚期 , 由于班公湖一怒江中特提斯 洋的打开 , 所产 生的 向东 的推挤使 本区逐渐抬升 ,该 裂谷 盆地进入萎缩期 ,形成海
未发生过构造运动。
中侏 罗世 , 由于雅鲁藏布 江的快速扩张 , 导致怒江 中特提斯洋 于 中侏罗世开始 逐渐 闭合 , 其结果一方 面使怒江洋以东的保山陆块 逐渐 隆起缺失上侏罗统 ; 另一方 面也使 本区受挤压 , 在隆起 的背景下产生
相对坳陷 , 发育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 并且在 盆地西侧 , 由于靠 近隆起 剥蚀 区, 出现有边缘相砾岩沉积。晚侏罗世 , 由于怒江洋 的最终封闭 , 致使本区又一 次全 区抬升 , 形成 了 J 3 与K 之间的平行不 整合 面。 白垩纪 , 本 区主要为 陆相 碎屑岩沉积 , 岩性 、 岩相 变化不大 , 但盆
0 山地块沉积岩相似 , 表明其物源区为保 山地块边缘构造上升 的沉积岩
沙江洋 , 并将分裂 出的思茅地块与扬子地块母体隔开 。因思茅地块西 侧 为澜沧 江洋 , 即思茅 地块实为古特提斯洋 中的一微 型“ 陆块” , 该陆 块将古特提斯洋分隔 ,形 成东部 的金沙江洋盆和西部 的澜 沧江洋盆 。 壳则 由西 向东往思茅地块下俯 冲 ,滇藏古陆和扬 子古 陆逐 渐靠 近 ; 二 叠纪末 , 滇藏 古陆和扬子古陆及其所夹 的思茅地块碰撞在一起 , 从此 开始思茅 陆相盆地 的演化[ 9 1 。 早一 中二叠世表现为强烈的造山作用 , 思茅地 区普遍缺失下一 中 三叠 统 , 局部地区发育少量 中、 酸性火 山岩 。晚三叠世初 , 区内发生广 泛海侵 。 晚三叠世早期发育海陆交互相碎 屑岩一浅海相碳酸盐岩海进

云南省景谷县地区铜矿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浅析

云南省景谷县地区铜矿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浅析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云南省景谷县地区铜矿成因类型及找矿标志浅析杨 红,彭加旭(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六队,云南 昆明 650217)摘 要:研究区位于云县-景洪火山岩型铜矿成矿带,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复杂。

文章通过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地层特征、含矿岩石物性特征、矿体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类型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主要找矿标志。

希望对该地区寻找铜多金属提供指导。

关键词:景谷县;铜矿;找矿标志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9)17-0074-2Analysis on the origin type and prospecting sign of copper mine in jinggu county,yunnan provinceYANG Hong, PENG Jia-xu(Team 306,yunnan nonferrous geology bureau, Kunming 650217,China)Abstract: The stud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yunxian-jinghong volcanic-type copper mineralization belt with frequent magmatic activities and complex structures.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ore-bearing strata characteristics,the main ore-prospecting indicators in this area are put forward.Hope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earch for copper polymetals in this area.Keywords: jinggu county; copper mine; prospecting signs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二个Ⅰ级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合部,属于澜沧江火山岩带中南段火山岩岛弧带。

河南省栾川县脉石英矿特征及找矿远景

河南省栾川县脉石英矿特征及找矿远景

第33卷第3期化工矿产地质V ol.33 No.3 2011年09月GEOLOGY OF CHEMICAL MINERALS Sep.2011河南省栾川县脉石英矿特征及找矿远景X谢朝永*韩江伟巴燕郭晓燕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郑州,450001提要河南省栾川县脉石英矿体赋存在长城系熊耳群火山岩地层内,总体呈近东西向和北西西向展布,矿石为致密块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集合体,新鲜面为乳白色、灰白色、白色,半透明状,SiO2平均含量超过97%。

脉石英矿体的分布表明该区脉石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和岩浆活动控制,大多数脉石英矿围绕构造穹隆外缘的裂隙分布,栾川县这类构造穹隆短轴背斜众多,岩浆活动发育,因而具有较好的脉石英矿找矿远景。

关键词脉石英矿 成因 找矿远景 栾川县中图分类号:P61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296(2011)03–0161–05除了作为一种重要类型的金属矿类型,如石英脉型金矿【1~3】、钼矿【4】和黑钨矿【5】等,大型的石英脉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矿产。

因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优质高纯硅质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大,而天然水晶资源的日趋枯竭【6】,由于脉石英矿相对其他硅石矿(如沉积成因的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等),具有矿石成分单一,SiO2含量高(一般大于99%)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天然水晶的优良替代品。

笔者对栾川县的脉石英矿的特征、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研究区脉石英矿的成因,进而对该区脉石英矿的资源前景进行了评价。

1 地质概况研究区行政区划属栾川县北中部的白土乡-潭头镇,大地构造处于华北陆块南缘,地层具有明显的地台型基底和盖层二元结构,基底由太古宇岩石(太华岩群及古侵入体)构成,盖层由中元古界长城系熊耳群、蓟县系(官道口群、栾川群)组成。

其中长城系熊耳群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是本区金、银、钼矿的重要赋矿层位。

脉石英矿也广泛发育在熊耳群中。

研究区岩浆活动发育,可分为中元古代长城纪、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岩浆活动阶段。

滇西_三江_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_段建中

滇西_三江_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_段建中

滇西/三江0地区新生代地质构造格局及其演化段建中,薛顺荣,钱祥贵收稿日期:2001-03-07 基金项目:省(云南省)院(中科院)合作项目(96S007). 作者简介:段建中(1950~),男,云南昆明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基础地质及矿床地质研究.(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11)摘 要: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陆内裂陷、断裂走滑活动及会聚构造带的形成、陆内岩浆活动、强烈的抬升等一系列构造运动。

关键词:新生代;构造:演化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01)03)0243)091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及新生代构造单元划分滇西/三江0地区通指程海、红河断裂以西地区。

本文研究范围为澜沧江断裂以东,红河、程海断裂以西的中)新生代陆内环境的两个菱形块体地区(图1)。

滇西/三江0地区在全球构造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欧亚古陆块南部边缘与冈瓦纳古陆块(含印度、掸邦板块)相碰撞的场所。

从挽近造山带的动力场看,是特提斯构造带东部向南突出的弧形岛弧的组成部分,即濒临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交切带,靠特提斯构造带弧形山脉向南突出到向北突出的反向转折地区。

111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滇西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其陆壳的不同部分,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进程。

据沉积建造、生物演化、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地层接触关系等资料,最早的构造运动可追索到中元古代的晋宁运动。

加里东运动使滇西古构造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地壳受拉张、裂陷作用一度形成裂陷沉积,随后又在不同阶段转化为陆表海环境。

古生代特提斯洋亦可能在此阶段形成。

构造运动以升降运动为主,未见强烈褶皱。

在丽江-宁蒗地区,表现为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呈假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基底断裂活动明显,如金沙江-红河断裂,构成次级构造分区的边界。

华力西运动是滇西古地理、古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泥盆纪)二叠纪,滇西地壳活动性增强,由于强烈的拉张、裂陷导致滇西北地区地台边缘张裂,沿断裂带发生大规模的中酸性)基性岩浆侵入)喷发。

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

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

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是中国最为复杂的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地区之一。

由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和欧亚板块的相撞,该地区经历了多次的构造变革和地壳演化。

本文将从不同的时间期段出发,系统地阐述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的构造演化历程。

约2.5亿年前,古特提斯洋的开始闭合引起了多次的洋脊分离。

在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新生代的中—新元古代岩浆活动造成了一系列的玄武岩、花岗岩等侵入和喷发,形成了鸡街、先锋、黄田三个大型岩体,其中最重要的是鸡街岩体。

这些岩浆活动表明了当时该地区处于板块边缘的“垂向受挤”地质环境下,由于洋盆的不断闭合,强烈的挤压造成了地壳的裂解和变形。

在晚三叠纪时期,澜沧江洋开始闭合,板块碰撞带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构造变形。

在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褶皱构造带,主褶皱为南北走向的大规模褶皱。

该褶皱事件表明了两个板块碰撞的剧烈程度以及其所造成的强烈挤压和变形作用。

在中生代晚期,恢复性拉张的在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的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展开。

该展开事件主要是由断裂构成的,由东向西方向伸展的昌宁—孟连展布带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而在澜沧江带中则产生了多条北南向的展布带。

这次展开事件是新生代构造发展的预热,为下一次构造运动埋下了伏笔。

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发生了强烈的碰撞,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区域再次经历了一次剧烈的地壳变形。

该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逆冲褶皱,倾向北北西走向,南部断层产生的压力扭转等。

经过了这一次的运动,该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构造特征进一步明朗化,详细的地质调查和研究也在此时展开。

总的来说,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的构造演化历程相当复杂,漫长而多样化。

这对地质学家对该地区的构造、岩相、矿床等重要地质事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后的观察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滇西南团梁子岩组分异石英脉锆石UPb年龄——晚三叠世澜沧江构造带区域变质变形的时代制约

滇西南团梁子岩组分异石英脉锆石UPb年龄——晚三叠世澜沧江构造带区域变质变形的时代制约

第38卷第1期2019年1月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Vol.38,No.1Jan.,2019收稿日期:2018-06-20;修订日期:2018-08-20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栏杆含金刚石母岩及金刚石矿床指示矿物特征研究》(批准号:41402075)、《滇西南原特提斯及其与古特提斯演化关系研究》(批准号:41672222)、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云南区域地质调查片区总结与服务产品开发》(编号:DD20160345-02)和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西南“三江”叠合成矿作用与成矿预测》(编号:2013HA001)作者简介:刘桂春(1982-),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和造山带地质学研究。

E-mail:liuguichun15@ 通讯作者:冯庆来(196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地层古生物学和造山带地质学研究。

E-mail:qinglaifeng@滇西南团梁子岩组分异石英脉锆石U-Pb 年龄——晚三叠世澜沧江构造带区域变质变形的时代制约刘桂春1,2,孙载波1,冯庆来2,陈光艳1,刘军平1,俞赛赢1,田素梅1LIU Guichun 1,2,SUN Zaibo 1,FENG Qinglai 2,CHEN Guangyan 1,LIU Junping 1,YU Saiying 1,TIAN Sumei 11.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昆明650216;2.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1.Yun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Kunming 650216,Yunnan,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Hubei,China 摘要:在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东侧、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团梁子岩组含有大量的平行于区域面理(S2)的构造热液石英脉,利用LA-ICP-MS 对3件石英脉和1件绿片岩中的锆石进行206U/238Pb 测年,获得3组明显的组合年龄:395~461Ma 、240~260Ma 和222~228Ma ,大部分集中于222~228Ma 。

昌宁-孟连杂岩带澜沧岩群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演化及其对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

昌宁-孟连杂岩带澜沧岩群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演化及其对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示

昌宁-孟连杂岩带澜沧岩群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演化及其对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启

孟连杂岩带位于省内滇西北部的澜沧江上游,是省内特提斯构造活动的典型表征,由岩浆岩及其变质岩构成,具有地质时代及构造演化的显著意义。

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孟连杂岩带形成于特提斯构造活动中,而其变质过程代表着对特提斯构造演化起决定作用的各种地质情况。

孟连杂岩带的岩石学分析表明,其主要包括花岗闪长岩、斜长片麻岩、角闪片麻岩、泥质片麻岩、中央灰晶粒磁铁矿岩及火成性喷岩等类型。

花岗闪长岩更明显地表现了特提斯构造活动的特征,其火山岩侵位在角闪片麻岩、斜长片麻岩上,表明其形成与特提斯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由地球化学分析可知,孟连杂岩带类型多样,成因复杂,主要属于花岗岩和碱性玄武岩,特别是花岗闪长岩更明显地反映了花岗岩特有的特征。

孟连杂岩带的变质演化反映了特提斯构造活动的演化过程,变质主要包括高温热量-压力变质、中低温地球化作用、强烈侵蚀和低温再生作用。

变质程度也由此反映出特提斯构造活动具体演化史,因此,变质演化为解释特提斯构造变形活动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总之,孟连杂岩带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变质演化特征反映着特提斯构造活动中具有显著意义的地质情况,为地质学家提供了一种研究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的新途径。

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

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

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和澜沧江带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演化滇西南是全球著名的多岛洋构造带之一,其中最显著的三个构造单元:昌宁一孟连带、澜沧江带和古特提斯洋构造带陆续形成于晚古生代至中生代。

这些构造单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交错,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演化历史。

昌宁一孟连带是滇西南地区最老的一条岩石带,大约产于泥盆纪末至下石炭纪时期。

它被认为是一个古洋盆的海底扩张中心,形成于古特提斯洋开阔的东部。

孟连岛是最明显的岩石单元,由安山岩、玄武岩、海相沉积岩、变质岩等构成。

昌宁带主要由板岩、粉砂岩、石英岩、石英质砂岩、灰岩等组成,其局部追溯到三叠纪晚期。

昌宁一孟连带在下二叠统之前的演化已经被深部变质作用所改造,最明显的是侵入变质成为角闪岩或麻粒状片麻岩。

昌宁一孟连带对澜沧江带的成因和演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澜沧江带形成于下三叠统至下侏罗统时期,是滇西南地区的次老一层构造单元。

该岩石带的多岛洋构造特征较为明显,为含少量火成岩、变质岩的砂岩、岩屑砂岩及泥盆系、石炭系海相屑积岩。

其中,岩屑砂岩主要分布于中间岛上;泥盆系和石炭系沉积岩主要分布于阿木山山麓;熏堆岛则岩石组成比较复杂,包括变质岩、火山岩和海相沉积岩等。

在澜沧江带的构造演化过程中,隆起形成和断裂改造是其最主要特征。

这些隆起或者丘陵带在晚侏罗纪时期进行新一轮活动,并且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变质岩。

古特提斯洋构造带是滇西南地区最后形成的一条多岛洋构造带。

其多岛洋构造特征随空间演变而不同,彼此交替、交错。

在滇西南地区,特别是在昆明东北、宜良和嵩明等地区,重力梯度高区与短程重力异常断裂是最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

此外,该带也广泛分布于瑞丽隆起和德宏丘陵等地。

古特提斯洋构造线在滇西南可以展现出类似关键架构的状态,其中的一些岛弧和隆起区域被认为是中生代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部分。

总而言之,滇西南昌宁一孟连带、澜沧江带和古特提斯洋构造带是一个复杂的多岛洋构造演化系统。

其演化历史包括了晚古生代的海底扩张、中生代隆起和断裂改造等多个阶段的演化。

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

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

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梁晓;王根厚;杨广全【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09(28)9【摘要】滇西景谷县澜沧江沿岸出露的下古生界内发育一套构造片岩,空间上呈NNW-SSE向展布,岩性以绢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为主.岩石发生了强烈的塑性流变,大量发育有细脉状、透镜状的石英脉.石英脉的宏观与显微构造变形特征反映其为同构造分泌结晶脉,形成机制与韧性剪切带中物质的溶解、迁移、重结晶作用密切相关.石英原生气液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表明.石英脉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T=500℃,p=0.498GPa,反映构造片岩的变质程度达到了中、高绿片岩相.【总页数】8页(P1342-1349)【作者】梁晓;王根厚;杨广全【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P588.34+4;P588.13【相关文献】1.滇西澜沧江构造带中段新生代多期构造变形特征及时代约束 [J], 吉风宝;戚学祥;常裕林;张超;赵宇浩;韦诚2.滇西南2014年景谷中-强震群的地质构造成因--茶房-普文断裂带贯通过程的构造响应 [J], 吴坤罡;吴中海;徐甫坤;孙玉军;张寿庭;刘杰;黄小龙3.滇西西盟地区前泥盆纪变质岩系的变形构造格架 [J], 张伟恒;李景平4.滇西南团梁子岩组分异石英脉锆石U-Pb年龄\r——晚三叠世澜沧江构造带区域变质变形的时代制约 [J], 刘桂春;孙载波;冯庆来;陈光艳;刘军平;俞赛赢;田素梅5.滇西南南澜沧江构造岩浆岩带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发现——兼论云南省境内印支构造旋回的上限 [J], 吕留彦;李静;曾文涛;俞赛赢;孙载波;王晓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

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

收稿日期:2009-06-22;修订日期:2009-07-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802019)资助作者简介:梁晓(1984-),男,在读硕士,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专业。

E-mail:happyboy8429@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28卷第9期2009年9月Vol.28,No.9Sep.,2009滇西澜沧变质带和西临的昌宁-孟连褶皱带在中国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2]。

研究区地处澜沧江流域,位于令人瞩目的澜沧江构造带内[3](图1)。

传统意义上的澜沧群①分布于临沧花岗岩基西侧,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和2期区域变质作用,发育3期面理S 1、S 2、S 3(区域性面理为S 2)。

陈炳蔚等[4]认为,澜沧群原岩为一套具有复理石特征的砂泥质碎屑岩,微体古生物指示其时代为震旦纪—寒武纪,牙形刺指示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Rb-Sr 年龄为715Ma 和585Ma 。

赵靖等[1-2]认为,澜沧变质带中的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原岩为一套浅变质的古生代沉积岩系,代表了被动陆缘环境下的复理石建造,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和2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形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79Ma ,形成了同斜紧闭的褶皱及透入性的流劈理S 1,第二期变形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14Ma ,形成了区域性的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梁晓1,王根厚1,2,杨广全1LIANG Xiao 1,WANG Gen-hou 1,2,YANG Guang-quan 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2.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摘要:滇西景谷县澜沧江沿岸出露的下古生界内发育一套构造片岩,空间上呈NNW —SSE 向展布,岩性以绢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为主。

滇西点苍山杂岩中混合岩的地质年代学分析及其区域构造内涵

滇西点苍山杂岩中混合岩的地质年代学分析及其区域构造内涵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 2 + * 1 % 3 3 % 3 $45 6 0 4% + $. 7 % 3 * 8+ 1 % 3 9 :0 4$ ; 40 < % + 3 0 # '* , % * 3 1 0 % 41 % 3 = % 0 > 0 4/ !===>? 9 :0 4$ # !"# + $# % /0 1 7 % 3 % $+ 1 :9 % 4# % + * , 6 0 4% + $. + % 3 * 8+ 1 % 3 9 :0 4% 3 % ? 1 $5% @ ' * , % * . * /0 1 $. "1 0 % 41 % 3 = % 0 > 0 4/ !===?@ 9 :0 4$ #==@ A !! A ## 收稿 #==> A =# A #A 改回!
` [!#A=@ 中国地质调查局 !#!#=!=AA!?!! 资助和科技支撑计划 #==A` ` 1 !=? 资助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 _@? 计划 #==#0 第一作者简介 刘俊来 男 !_A= 年生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和构造物理学: V G * + I b I + (cC (D S< ; 8(< C )
! " #$! %&' () $ * &+ , . +#/

滇西三江构造带西部腾冲地块内印支期岩浆热事件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滇西三江构造带西部腾冲地块内印支期岩浆热事件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滇西三江构造带西部腾冲地块内印支期岩浆热事件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李化启;许志琴;蔡志慧;唐哲民;杨梅【摘要】Sanjiang Orogenic Belt is located geographically in the area of Nujiang, Lancangjiang and Jinshajiang, SW China. The region east to the Lancangjiang-Changning-Menglian suture is a typical Paleo-Tethyan tectonic domain. But the western Tengchong block is generally thought as Yarlung-Tsangpo-MyitkyinaNujiang Neo-Tethys tectonic domain and to be of the stable epi-continental sea setting in Neopaleozoic-Early Mesozoic epoch. However, discovery of Indosinian magmatites (219 ~ 206Ma) indicates that the Tengchong block is in fact not of stabl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in Neopaleozoic-Early Mesozoic epoch, but with many magmatic activities occurred then. Combined with granites of the same ages in the Lhasa and Bomi region, all these magmatites should occurred in a similar tectonic setting, which shows that the newly discovered Indosinian orogenic belt (represented by Sumdo eclogite belt) has extended to the Tengchong area.%西南“三江”(怒江,澜沦江,金沙江)构造带中的澜沧江-昌宁-孟连带及其以东的区域被认为是典型的古特提斯构造域,而构造带西部的腾冲地块则更多的被认为处于雅鲁藏布-密支那/怒江新特提斯的影响之下,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时段内一直被认为属于稳定的台地型陆表海环境.然而,本文的研究确证腾冲地块内存在印支期(219~206Ma)的中酸性岩浆岩,表明腾冲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并不是简单的被动大陆边缘,其内部存在丰富的海西-印支期的岩浆活动的记录.这些岩浆事件与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单元的拉萨地体腹地和藏东波密地区的同时代岩浆热事件可以对比,说明拉萨地体内新发现的以松多榴辉岩带为代表的印支期造山带的影响范围已向南延伸并直达滇西的腾冲地区.【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1(027)007【总页数】8页(P2165-2172)【关键词】腾冲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印支期造山带;构造环境【作者】李化启;许志琴;蔡志慧;唐哲民;杨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上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上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上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上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37;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8.122;P597.3图1 腾冲地区区域地质图及采样位置JSJ-ALSB-金沙江-哀牢山带;LCJ-CMB-澜沧江-昌宁-孟连带;NJB-怒江带.1-新生代地层;2-中侏罗世地层;3-三叠纪地层;4-C-P地层;5-早古生代地层;6-Pt3-变沉积地层;7-高黎贡群变质基底;8-中新生代花岗岩;9-推测的海西-印支期花岗岩范围;10-超基性岩;11-研究区范围;12-韧性剪切带;13-海西-印支期花岗岩采样点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mapof the Tengchong area and location of the testing samples滇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哀牢山地区的三江地区是一个世人瞩目的重要构造带和成矿带,作为特提斯构造域的一部分,其构造演化研究具有全球意义,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该区的构造格架和地质过程作过系统的研究工作(Burchfiel and Wang,2003;Leloup et al.,2001;Bertrand et al.,2003;Jolivet et al.,2001;Harrison et al.,1992;Tapponnier et al.,1990;Sato et al.,2001;Funahara et al.,1993;Morley,2002;Jian et al.,2009;莫宣学等,1993;钟大赉,1998;李兴振等,2002;刘本培等,2002;冯庆来等,2004;季建清等,2000;邓万明等,1998;侯增谦等,1996;刘俊来等,2006;金小赤等,2008;张进江等,2006;陈福坤等,2006;杨启军等,2009)。

石英脉型金矿床:概念-背景-特征与成因

石英脉型金矿床:概念-背景-特征与成因
刘树文等,2011 杨朋涛等,2013
孟旭阳等,2013 刘树文等,2011
吴峰辉等,2009 刘树文等,2011
孙卫东等,2000 王天刚等,2010
国阿千等,2011 王天刚等,2010 国阿千等,2011 李佐臣等,2013 秦江峰,2010 孙卫东等,2000
孙卫东等,2000
西秦岭-甘南金矿床的分布图
显生宙金矿床主要产于增生的洋壳系列和大陆边 缘 ( Mother Lode, Russian Far East, Tasman, Central Asia, Alaska)
绝大多数超大型成矿省位于绿片岩相变质地体中。造山 型金矿床都产在变质地体中,这是众多明显相似特征中 最为突出的。
金矿床受构造控制,产于超岩石圈断裂带的二级或 更低级的断层羽中。这些构造具有高角度倾斜位移, 常有反向滑动,但也有伴随一些横推断层。
中国地质图书馆学术报告 北京-2018-06-26
石英脉型金矿床
--概念、背景、特征与成因
毛景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石英脉型金矿是指呈脉状、由热水溶液交代和沉淀 而形成的一种类型矿床;围岩可以是变质岩、沉积 岩和岩浆岩;成因上抑或与岩浆作用抑或与变质作 用有关。
研究历史复杂:热液脉状金矿床 → 剪切带型金矿 →
玲珑金矿田暗色岩墙与金矿脉
台上(左图)和三山岛 (上图)金矿剖面图
分别代表石英脉型和蚀变 岩型金矿特点及蚀变分带
胶东地区成岩成矿时代 玲珑式花岗岩: 153-160 Ma 郭家岭式花岗闪长岩:126-130 Ma (钠化) 暗色岩墙:110-120 Ma (钾化) 金矿化:114-123 Ma, 118-120 Ma为峰值 石英脉型矿床: 117-123 Ma 破碎蚀变岩型矿床: 114-121 Ma 角砾岩型矿床:117-118 Ma

澜沧江断裂中段雪山河变质岩群 的岩石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澜沧江断裂中段雪山河变质岩群 的岩石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 =< < : <>; < : 6’ < : <’> + : 8> < : <96 > : 8+ < : !>
> : ’; < : !<9 < : +< < : <+= + : <! < : !>! > : !> < : ’’’
第 !" 卷 第 # 期
戴塔根等: 澜沧江断裂中段雪山河变质岩群的岩石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砂岩和杂砂岩区 。
’!(变余结构中各类变余沉积结构发育。如变余
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以及胶结物的变余结壳状 结构、 变余基底胶结结构, 其他类型原岩的变余结构 未发现,岩石中发育有石英—云母—石英—云母的 显微韵律构造, 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变余斜层理构造。 黑云母 . 石英为主要组合, 石英 ’#( 常见岩石中, 含量远大于长石, 黑云母含量一般大于#%/。石英颗 粒往往具陆缘碎屑特征。在变质较深的岩石中出露 富铝矿物堇青石。 从矿物组合来看, 本区岩石中普遍 富含铁, 并以 01!. 占 优 势 , 故此黑云母大量出现, 堇 青石、 黝帘石在某些岩层中富集, 而绿泥石和绿帘石 等富01.#矿物很少出现。 由于变质作用中, 即使在高温条件下, 氧也不易 成完全活动组分, 岩石中的 !2!值主要受原始沉积物 成分的控制, !2!和岩石的氧化率还可作为判断原岩 建造环境的标志,雪山河变质岩群中的氧化率表明 本区原岩形成于还原环境。
"##" 年 ’ 月
HIJEJHK LM NOLM,
澜沧江断裂中段雪山河变质岩群 的岩石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滇西地区板块_地体构造

滇西地区板块_地体构造

第24卷 第1期 昆 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Vol.24No.1 1999年2月 JOURNAL OF KUNMIN G UN IV ERSIT 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 GY Feb.1999滇西地区板块-地体构造Ξ李 峰段嘉瑞(昆明理工大学国土开发与城乡建设系,昆明 650093) (中南工业大学,长沙 410083)摘要 滇西三江地区处于冈瓦纳(印度)和欧亚(扬子)两个超级大陆的汇聚带,由兰坪-思茅、保山、昌宁-孟连和腾冲等四个微板块拼贴而成,其间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柯街-南汀河等主要汇聚带.各微板块内又可进一步划分出变质地体、裂谷、陆架裂陷、后碰撞裂陷、岛弧、蛇绿混杂岩带等12个次级单元.该区古生代存在古特提斯,三叠纪存在中特提斯,但中生代的新特提斯仅存在于怒江汇聚带.古-中-新特提斯的开与合,控制了整个滇西地区的构造演化.关键词 微板块;地体;汇聚带;特提斯;滇西中图分类号 P542滇西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三江地区是一个世人瞩目的重要构造带和成矿带,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系统研究,先后提出地洼区(陈国达,1972)、青藏川滇歹字型构造体系(李四光等,1978)、印支褶皱系(黄汲清,1977)等多种大地构造观点.80年代以来,以板块-地体理论为指导,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认识,主要的如李春昱(1980)、王凯元(1983)、王义昭(1983)、范承钧(1982)、李继亮(1988)、任治矶(1989)、罗君烈(1990)、段嘉瑞(1990)、邓晋福(1996)等等,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该区的大地构造认识水平.但是,由于该区构造格架及演化历史极为复杂,对板块一地体的划分、特提斯的特征及其演化、两大古陆的主要汇聚带的位置等重大基础问题的认识不一.这些问题涉及全球构造与演化,对其深入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演化的角度,将滇西三江地区构造单元由东往西划分如图1,它们的演化历史见图2.1 扬子板块扬子板块是欧亚古陆块中的一个板块,于晋宁运动形成陆壳基底,震旦纪进入地台阶段,开始独立的板块活动.与研究区相邻,属扬子板块的次级构造带有丽江-元江陆架裂陷、中咱-石鼓地体和金沙江-红河汇聚带.金沙江-红河汇聚带是扬子板块与兰坪-思茅微块板的汇聚拼接带,也是古、中特提斯最东缘的消亡带,汇聚边界为金沙江-洱海-红河断裂.从红河断裂面东倾,东盘第三系逆冲于西盘老地层之上,基底变质岩系隆起(大红山、岔河等地),并发生碱性斑岩及花岗岩侵入,而西盘古生代地层强烈消减,说明该汇聚带具有向东俯冲的特点.Ξ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97D031M)资助收稿日期:1998-12-10图1 滇西三江地区板块-地体构造图・03・昆 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1999年图2 滇西板块-地体构造演化模式图古地磁测量表明(表1),兰坪-思茅微板块与扬子板块在晚三叠世之前分离,二者纬度差19~37°.三叠纪后,二者才沿金沙江-红河汇聚带拼贴并漂移至现代的位置.表1 兰坪-思茅微板块与扬子板块古地磁测量结果地区古纬度时代S D C P T 1T 2T 3J 2K 兰坪-思茅微板块[1]1718°S 1715°S 1715°S 1813°S 1611°N [3]1413°S 21°N 33°N 29°N 扬子微板块[2]20°N 17°N 24°N 32°N 27°N [1]据梁其中,[2]据任治矶,[3]据谭雪春;转引自罗君烈(1990)・13・第1期 李 峰等:滇西地区板块-地体构造2 兰坪-思茅微板块是古特提斯东缘的一个陆块,界于金沙江-红河断裂和澜沧江断裂之间.一般认为向南与印支板块相联[1,2],可进一步划分为六个构造单元(图1).211 苍山-哀牢山早元古代原始陆壳变质地体其东界洱海-红河断裂,西界乔后-哀牢山断裂,分南北两段.由早元古代的哀牢山群和苍山群为主体的深变质岩系组成,主要岩性有混合岩、眼球状片麻岩、斜长角闪片岩、大理岩等,近似绿岩建造组合,同位素年龄在2300Ma 以上[3].苍山-哀牢山变质地体可能是原始古陆核的残体,古生代时期,在其陆缘发生地槽活动,然后又在其上增生年轻陆壳,即兰坪-思茅洼陷的加里东褶皱基底.苍山-哀牢山变质地体经历了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以及多次开合作用.晚元古代和加里东-早海西期均发生过较大的裂解-闭合.带内的辉长岩(K -Ar 年龄910Ma )和蛇绿混杂岩为其开-合的残体.中-新特提斯期的区域性开合,在该地体内引起岩浆侵入、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和逆冲推覆构造,使地体内同时存在时代跨度大的多组同位素年龄值.并表现为一个巨型逆冲推覆体.212 安定-藤条江古生代蛇绿混杂岩俯冲带该带夹持于哀牢山与安定-藤条江两大断裂之间,断续分布着一系列大小不一的超镁铁质及镁铁质构造侵位岩体,因强烈变形,属无序蛇绿岩,锆石U 2Pb 年龄为256Ma (张旗,1991).安定-藤条江蛇绿岩是兰坪-思茅微板块古生代洋壳的残体,与其相伴的是一套复理石建造(O -S )、细碧角斑岩-硅质岩建造(Pz 2)等.据石炭系粗玄岩和多斑玄武岩的岩石化学、REE 地球化学研究[4],属大洋中脊玄武岩.说明在苍山-哀牢山古陆边缘,古生代时期曾发育由浅海-次深海-洋岛或扩张洋脊组成的古海洋,是古(特提斯)澜沧江洋的一部分.海西晚期,古洋壳向苍山-哀牢山古陆壳俯冲汇聚,形成蛇绿混杂岩和大型韧性剪切带.213 维西-弥沙与墨江-绿春印支大陆边缘裂谷该裂谷分南北两段,北段称弥沙-维西裂谷,南段称墨江-绿春裂谷,整体形态似一把打开的剪刀,向北、南渐宽,中段苍山-东洒之间未见形迹,似未打开,裂谷内发育中、上三叠统的巨厚火山沉积岩系,由下至上依次为磨拉石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火山建造-碳酸盐岩建造-含煤建造,反映裂谷经历了初始裂陷-扩张-深切-平稳-收缩的演化过程.作为裂谷的标志,还表现在该时期的“双峰”系统为主的火山-侵入活动强烈;在南段发育长达30余公里的枕状玄武岩及岩墙群;前裂谷期的地层均被撕裂成片块状等.该裂谷是印支期区域引张的产物,是中特提斯在滇西的重要组成部分.晚三叠世末至侏罗纪早期,由于印度板块向扬子板块的汇聚,裂谷夭折.214 澜沧江印支岛弧澜沧江印支岛弧沿澜沧江东岸近南北向延伸约700km ,其标志是出现一套厚达6500余米的三叠系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岩性为以安山岩类为主的橄榄玄武岩-钠长玄武岩-安山岩-粗安岩-流纹岩等,在环境分析图解中均落入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区内.印支期,岛弧东侧的兰坪-思茅地区为弧后边缘盆地,沉积了中、上三叠统的碳酸盐岩建造、碎屑岩建造和含煤建造.再往东相继为维西-弥沙、墨江-绿春裂谷和苍山-哀牢山・23・昆 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1999年陆隆.它们由西至东构成了印支期中特提斯的洋-弧-盆-边缘裂谷-陆隆的构造系统(图2).三叠纪末至侏罗纪初,随着中特提斯澜沧江洋的关闭,弧-盆系发生挤压、褶皱、逆冲,结束发展历史.215 澜沧江汇聚带该汇聚带是兰坪-思茅微板块与保山微板块、昌宁-孟连微板块的汇聚拼贴带,也是古-中特提斯澜沧江洋的消亡带.该汇聚带边界位置的认识至今尚不统一,一种认为沿北澜沧江-昌宁-双江断裂[2],另一种认为沿澜沧江断裂[4].作者认为,澜沧江断裂具有统一的结构、构造和演化历史,不应划分为南北两条,汇聚带应为统一的澜沧江断裂带,而且作为古特提斯和中特提斯主海洋一部分的澜沧江洋是存在的,主要证据:一是沿澜沧江断裂北段的白济讯-营盘街一带分布着C -P 的洋脊型火山岩-堆晶岩和蛇绿岩带,南段景谷江边也断续出露辉长岩、蛇纹岩等超镁铁质岩,它们应是古洋壳的残体;第二,澜沧江汇聚带与上述的澜沧江岛弧及其弧后盆地共同组成一完整的沟-弧-盆系;第三,古地磁测量表明,古生代至中三叠世,兰坪-思茅微板块与保山微板块之间,纬度差达15°~35°(表2),据计算其间的澜沧江洋的宽度至少有1000km [4],石炭纪大洋中线位于南纬20°S ;第四,澜沧江汇聚带是石炭纪冈瓦纳古陆冷水生物群及冰碛岩的分界,虽然近年在其东侧也发现少量冷水生物混生现象,但大量冷水生物仍未超过保山微板块;第五,沿澜沧江断裂带还分布着巨大的构造混杂岩带和大型韧性剪切带,其中混杂岩中包括了C -T 3的灰岩、火山岩、碎屑岩等大小不一的岩块,韧性剪切带包括了以构造片麻岩和构造片岩为特征的高温韧性剪切带和由糜棱岩为主的深层韧性剪切带,宽数百至3千m.表2 保山微板块与兰坪-思茅微板块古地磁测量结果地区古纬度时代S D C P T 1T 2T 3J 2K 兰坪-思茅微板块1718°S 1715°S 1715°S 1813°S 1611°N 1413°S 21°N 33°N 29°N 保山微板块4312°S 3411°S 21°N 2217°澜沧江洋壳的俯冲应是双向的(图2),即往东俯冲于兰坪-思茅微板块之下,并导致澜沧江火山岛弧的形成,往西俯冲于保山和昌宁-孟连两微板块之下,形成崇山和临沧两个海西-印支期岩浆弧.印支期末澜沧江洋基本消减殆尽.燕山-喜山期,新特提斯在区域上张开,澜沧江汇聚带虽处于拉张松驰状态,但未打开分离,仅引起东侧兰坪-思茅地区裂陷.白垩纪至老第三纪,印度板块与扬子板块最后拼贴,澜沧江汇聚带再次发生挤压,形成强烈的澜沧江逆冲推覆构造带、韧性剪切带和褶皱带,并伴随热动力变质作用和岩浆作用.216 兰(坪)-思(茅)中、新生代后碰撞裂陷界于澜沧江断裂和乔后断裂-阿墨江断裂之间,为近南北延伸的地堑.盆地自海西末期陆壳基底固结后,曾经历了弧后边缘海盆(T 2+3)-海盆关闭隆起(T 33-J 11)的演化.随后,在西部新斯提斯打开及区域性拉张动力学条件下,兰坪-思茅地块才整体裂陷,形成大型裂陷盆地,沉积了以红色碎屑岩为主的J -K 地层.白垩纪末盆地上隆收缩,至老第三纪,沿中轴隐伏深断裂发生轴部拉张,形成第三纪堑沟式裂陷带.第三纪末的喜・33・第1期 李 峰等:滇西地区板块-地体构造山运动,新特提斯关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完成最后拼贴,盆地内再次发生陆内碰撞造山,形成强烈褶皱及大规模的逆冲推覆构造(图2).3 昌宁-孟连微板块该微板块东界澜沧江断裂,西界柯街-南汀河断裂,西南延入缅甸,与掸帮板块关系密切.澜沧群和西盟群为其陆壳基底,特征与保山、腾冲等微板块的基底岩系相似,可能彼此曾相联.从奥陶纪起,昌宁-孟连微板块与保山、腾冲微板块沿柯街-南汀河断裂-线裂解分离,并处于漂移上隆的剥蚀状态,缺失下古生界地层.微板块内C 3-P 1的鱼塘寨组和草坝头组等均含冰碛层及冷水生物群,表现出与保山、腾冲微板块相似的特点,说明晚古生代它们分而不远,都位于冈瓦纳古陆边缘,但与澜沧江以东属欧亚板块范畴的兰坪-思茅微板块是完全分离的.昌宁-孟连微板块可以划分为下列单元:311 临沧-澜沧变质地体属微板块陆壳基底的一部分,由澜沧群和西盟群变质岩系(Pt 2-∈)组成,经历多期构造-岩浆-变质作用,东部临沧-勐海一线,叠加着海西-印支期岩浆弧.312 昌宁-孟连裂谷系由昌宁裂谷、耿马裂谷和澜沧裂谷三段组成,该大陆边缘裂谷的发展演化为:早古生代上隆减薄-泥盆纪裂开(红色碎屑岩、硅质岩)-早石炭世剧烈扩张沉陷(碎屑岩)-早石炭世晚期扩张深切(碱性玄武岩、超镁铁质岩)-中晚石炭世和缓稳定(碳酸盐岩)-二叠纪收缩(含膏盐白云岩、碳硅质碎屑岩),构成一个完整的裂谷旋回[5].二叠纪末裂谷封闭,并伴随花岗岩类侵入和逆冲推覆及堑垒构造活动[6].中生代沿裂谷边缘深大断裂有后碰撞裂陷形成.从裂谷中断续分布有无序蛇绿岩(铜厂街)、基性和超基性岩带(老厂-曼信)看,裂谷已扩张到洋壳阶段,是古特提斯的重要组成部分.313 柯街-南汀河汇聚带是昌宁-孟连与保山二微板块汇聚拼贴带,汇聚带边界沿柯街-永康和南汀河断裂延伸,构造上表现为一条线形展布的中-新生代后碰撞裂陷(T 、J 、E ),伴随着花岗岩及基性岩侵入活动.汇聚带两侧的保山与昌宁-孟连二微板块可能具有相同的元古代陆壳基底,但古生代起二微板块分离,并开始独立发展,在构造性质与演化、沉积与生物特征、岩浆活动等出现明显区别,且不存在过渡带.从保山微板块三叠系十分发育,而昌宁-孟连微板块基本缺失三叠系分析,二者是印支运动后才沿柯街-南汀河汇聚带拼贴的.4 保山微板块保山微板块西界怒江断裂,东界澜沧江断裂,南界柯街-南汀河断裂,往北由于澜沧江和怒江断裂汇拢而消失.该微板块在早、中寒武世之前形成陆壳基底(崇山群、公养河群),并开始板块活动.古生代为地台沉积.虽然在石炭纪、三叠纪及侏罗纪都出现火山岩,但内部未发生大的裂解,中-新生代形成局部的断陷盆地.总体可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图1).411 崇山变质地体由中元古界崇山群变质岩系构成,是澜沧江汇聚带和崇山断裂在海西至喜山期多次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向东逆冲的构造地体.・43・昆 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1999年412 保山陆架裂陷是具陆壳基底的古生代沉陷区,沉积了一套以浅海-半深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笔石页岩为主夹火山岩(C 3,T )及冰碛层(C 3)的地层.各地层总体连续稳定,整体沉陷特征明显.413 怒江汇聚带是腾冲微板块与保山微板块的汇聚拼贴带,沿怒江大断裂延伸,往北可与班公湖-丁青断裂相连.班公湖-丁青一带的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和潞西一带的20多个中侏罗世超镁铁小岩体,应属怒江洋的残体和俯冲带标志.怒江洋是新特提斯的一个分支,它可能于古生代晚期至三叠纪打开,将保山与腾冲两微板块分离.燕山-喜山运动,随着新特提斯的关闭,保山与腾冲两微板块汇聚,怒江洋消减殆尽,并形成沿怒江大断裂展布的大型韧性剪切带、滑脱断层、热动力变质带及以花岗岩类侵入体为主的碰撞岩浆弧.5 腾冲微板块它分布于怒江断裂以西的腾冲-贡山地区,可能属于拉萨板块的南延部分,向南西延入缅甸.腾冲微板块陆壳基底以高黎贡山群和公养河群为代表,最后固结时间约为500~600Ma.古生代时,它与保山微板块相连,属印度板块东北缘的陆缘浅海环境,位于南纬高纬度区,发育冰碛层(C 3)及典型的冷水生物群.中生代因怒江洋打开,腾冲与保山两微板块分离,分别演变为以浅海为主和以滨海或陆相为主的环境.燕山-喜山运动期间,两微板块随怒江洋关闭重新汇聚.腾冲微板块可分成下列构造单元:511 高黎贡山变质地体分布于怒江断裂以西,它以中元古界高黎贡山群片麻岩夹大理岩、变粒岩和混合岩等深变质岩为主体,含一些晚期地层及岩体,强烈多期的构造变形,多期岩浆活动及变质作用,以及多组同位素年龄,说明该地体经历过多次开合作用的复杂构造演化历史.512 腾冲陆架裂陷中元古代的陆壳硬结后,于震旦纪至中寒武世处于强烈沉陷的环境,沉积了巨厚的公养河群,经晚泛非(兴凯)运动褶皱变质,与高黎贡山群构成板块基底.奥陶纪起转变为地台,但地处南纬高纬度区,勐洪群(C 3)冰碛层很发育.中生代可能有一些与新特提斯相连的海槽.燕山-喜山运动,随保山微板块与腾冲微板块碰撞拼贴及新特提斯关闭,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变质和花岗岩侵入,形成东河、古永和槟榔江三个花岗岩带,至今仍有高热异常和频繁的地震活动.参 考 文 献1 罗君烈.滇西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及基本特征.云南地质,1990,(4):247~3362 王铠元等.滇西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青藏高原地质论文集(12).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87~2013 范承钧.滇西区域地质特征.云南地质,1982,(4):323~3364 莫宣学等.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50~1055 王增润等.滇西澜沧裂谷成矿作用兼论老厂大型铜铅银矿床成因.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2,(4):207~2156 段嘉瑞等.澜沧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研究.云南地质,1993,(4):357~366(下转第54页)・53・第1期 李 峰等:滇西地区板块-地体构造The Analysis of Mineral Inclusions on the MetalsSulf ide Deposit of Xiaotieshan of B aiyinchang ,G ansuG ao Jianguo Zhuang Fengliang Ran Chongying(Department of Land Exploration and City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Abstract Xiantieshan deposit is one of the east deposits of the orearea pytite type metals in Baiyinchang.On the basis of deposit observation ,measuring temperature and saltiness and estimating the pressure of rock and ore formation on all rocks in field and all type mineral inclusions under microscope indoors ,the authors expound systematically the near ore neighbour rocks ,orebodies ,ores of forming temperature ,saltiness and pressure ;make inquity into the conditions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formation ;put forward new ideas on ore genesis and ore forming 2process ;thus enrich the ore forming in Baiyingchang orearea.K ey w or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neral inclusions ;tem perature ;saltiness and pressure ;ore genesis ;metals sulfide deposit.(上接第35页)Plate 2terrane T ectonics of the West YunnanLi Feng(Department of Land Exploration and City Plann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93) Duan Jiarui(Department of G eology ,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Abstract Tectonically ,the west Yunnan in the Sanjiang area is situated at the conjunction belt between the super 2scale G ondwana (or Indian continent )and Eurasia (or Yunnan continent ),and is composed of several converged and assembled microplates.Based on its tectonic feature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micro plates (i 1e 1Lanping 2Simao ,Baoshan ,Changning 2Menliang and Tengchong )and four main convergent 2assemble belts (i 1e 1Jingshajiang 2Honghe ,Lancangjiang ,Nujiang and K eje 2Nandinghe ).Furthermore ,the former can be divided into 12secondary tectonic units which include metamor phic terranes ,rifes ,continental shelf ta phrogens ,post 2collision taphrogens ,island arcs ,ophiolite 2melange belts etc.For the latter ,the Lancangjiang bel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vergent 2assemble one.Various data show that paleo 2Tethys in paleozoic ,mid 2Tethys in Trassic existed extensively in the west Yunnan ,but the new 2Tethys only appeared along Nujiang convergent belt.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anjiang area was controlled by the pleo 2,mid 2and new 2Tethys spreading and assembling.K ey w ords microplate ;convergent 2assemble belt ;Tethys ;west Yunnan・45・昆 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1999年。

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

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

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
赵靖;钟大赉;王毅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1994(29)4
【摘要】研究表明澜沧变质带由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和澜沧变质混杂带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

前者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与2期变质作用,形成了呈南北向展布的区域性流劈理S1以及冲断-褶皱构造,主期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以蓝闪石、3T多硅白云母及黑硬绿泥石等高压相矿物为特征。

后者在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变质变形之前业已普遍发育近东西向的褶皱构造及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尔后又经历了与前者相同的变形与变质历史。

二者主期变质与变形作用发生在279—214Ma,与古特提斯构造发育密切相关,并形成了本带如今呈南北向展布的构造格局。

【总页数】8页(P366-372)
【关键词】变形序列;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澜沧变质带
【作者】赵靖;钟大赉;王毅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3
【相关文献】
1.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J], 赵靖
2.西天山造山带双变质带变质变形序列分析--以新疆昭苏县察汗乌苏一带为例 [J],
程培起
3.辽宁省新宾县徐家堡子韧性变形变质带的特征及变形变质作用 [J], 王天武;郑常青
4.滇西南团梁子岩组分异石英脉锆石U-Pb年龄\r——晚三叠世澜沧江构造带区域变质变形的时代制约 [J], 刘桂春;孙载波;冯庆来;陈光艳;刘军平;俞赛赢;田素梅
5.滇西澜沧变质带中白云母b_0值特征及其多期变质作用意义 [J], 赵靖;钟大赉;王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西昌宁-孟连带海西-印支期成因地层学分析

滇西昌宁-孟连带海西-印支期成因地层学分析

滇西昌宁-孟连带海西-印支期成因地层学分析崔春龙;曾允孚【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年(卷),期】2000(20)4【摘要】地层层序和地层分区研究是造山带地质研究的关键之一。

过去通常以古生物及其古地理资料为主要依据划分对比地层 ,对哑地层则采用岩石地层方法。

由于昌宁 -孟连带构造地层状况复杂 ,利用单一方法进行以上工作有困难 ,故采用了沉积环境分析、大地构造背景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古生物地理分析和物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昌宁 -孟连带的地层成因及地层格架进行了探讨 ,按地层在沉积盆地中的原始位置 ,把昌宁 -孟连带地层分为东区、中区、西区。

东区为大陆边缘地层区 ,包括南段群 (组 ) (D3- C1 )和拉巴群(C2 - P2 ) ;中区为洋盆地层带 ,包括准洋脊玄武岩及相应的硅质岩 (D3- P2 ) ,也可能包括部分腊垒群的硅质岩 ;西区地层区包括火山岩—碳酸盐台地地层序列 (C1 - P)、大陆边缘沉积的南皮河群 (D3- T1 )和腊垒群 (D1 - T2 )【总页数】6页(P31-36)【关键词】成因地层;地层分析;造山造;岩石地层;大地构造;沉积环境【作者】崔春龙;曾允孚【作者单位】西南工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2;P539.2【相关文献】1.滇西澜沧江碰撞带海西-印支期花岗岩类的特征和成因 [J], 徐夕生2.昌宁——孟连带海西印支期硅岩沉积学 [J], 崔春龙;曾允孚3.初论滇西古特提斯带海西中晚期一印支期火山活动与威尔逊旋回 [J], 赵大升;周德进4.滇西昌宁—孟连带南段组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崔春龙;曾允孚;黄志勋;段丽兰5.滇西昌宁—孟连带西区两个地层问题——兼论昌宁—孟连带的闭合造山过程 [J], 方宗杰;王玉净;周志澄;王成源;郭震宇;肖荫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滇西南澜沧江带老毛村小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与构造环境

滇西南澜沧江带老毛村小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与构造环境

滇西南澜沧江带老毛村小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时代与构造环境张彩华;刘继顺;刘德利;杨松【期刊名称】《矿物学报》【年(卷),期】2006(26)3【摘要】南澜沧江带老毛村小岩体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

ω(SiO2)为77%,ω(Al2O3)为12.08%~14.33%,A/CNK(分子比)〉1.1(平均1.68),K2O/Na2O平均为4.54,里特曼指数(σ)为0.75~1.34(平均1.14),分异指数(DI)为90.2~92.2,∑REE在2O4.27×10^-6~274.17×10^-6之间,∑LREE/∑HREE在3.43~5.44之间,δEu为0.47~0.60之间,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显示出Sr、P、Ti、Eu负异常和K、Rb、Ba、Th、U正异常,具明显的分异结晶作用特征。

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其围岩之一的中三叠统忙怀组碰撞型酸性火山岩非常相似,属于高硅、富钾、过铝、钙碱性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

岩体的Rb-Sr同位素年龄为(169±5)Ma。

经多种相关图解判别.老毛村岩体为后诰山花岗岩娄(POG).形成干后造山的构诰环境。

【总页数】8页(P317-324)【关键词】南澜沧江带;花岗岩;构造环境;滇西【作者】张彩华;刘继顺;刘德利;杨松【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院物化探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81;P612【相关文献】1.滇西南澜沧江结合带中段云县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形成环境 [J], 李宪坤;刘德利2.鲁西中生代盆地演化、迁移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形成背景研究/鲁西铜石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粤北下庄铀矿田鲁溪--仙人嶂辉绿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赣南车步辉长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中国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深海沉积物中的碲异常 [J],3.三江地区澜沧江带南段半坡杂岩体锆石U-Pb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板块构造环境 [J], 李钢柱;苏尚国;段向东4.滇西南澜沧江结合带北段云县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形成环境 [J], 刘德利;刘继顺;张彩华;周余国5.滇西南澜沧江带官房地区三叠纪火山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J], 张彩华;刘继顺;刘德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9-06-22;修订日期:2009-07-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9802019)资助作者简介:梁晓(1984-),男,在读硕士,区域构造与构造年代学专业。

E-mail:happyboy8429@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第28卷第9期2009年9月Vol.28,No.9Sep.,2009滇西澜沧变质带和西临的昌宁-孟连褶皱带在中国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2]。

研究区地处澜沧江流域,位于令人瞩目的澜沧江构造带内[3](图1)。

传统意义上的澜沧群①分布于临沧花岗岩基西侧,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和2期区域变质作用,发育3期面理S 1、S 2、S 3(区域性面理为S 2)。

陈炳蔚等[4]认为,澜沧群原岩为一套具有复理石特征的砂泥质碎屑岩,微体古生物指示其时代为震旦纪—寒武纪,牙形刺指示时代为寒武纪—奥陶纪,Rb-Sr 年龄为715Ma 和585Ma 。

赵靖等[1-2]认为,澜沧变质带中的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原岩为一套浅变质的古生代沉积岩系,代表了被动陆缘环境下的复理石建造,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和2期变质作用,第一期变形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79Ma ,形成了同斜紧闭的褶皱及透入性的流劈理S 1,第二期变形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14Ma ,形成了区域性的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梁晓1,王根厚1,2,杨广全1LIANG Xiao 1,WANG Gen-hou 1,2,YANG Guang-quan 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1.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2.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摘要:滇西景谷县澜沧江沿岸出露的下古生界内发育一套构造片岩,空间上呈NNW —SSE 向展布,岩性以绢云母石英构造片岩为主。

岩石发生了强烈的塑性流变,大量发育有细脉状、透镜状的石英脉。

石英脉的宏观与显微构造变形特征反映其为同构造分泌结晶脉,形成机制与韧性剪切带中物质的溶解、迁移、重结晶作用密切相关。

石英原生气液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表明,石英脉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T =500℃,p =0.498GPa,反映构造片岩的变质程度达到了中、高绿片岩相。

关键词:石英脉;变形;气液包裹体;韧性剪切带;澜沧江;滇西中图分类号:P534.4;P588.34+4;P588.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552(2009)09-1342-08Liang X,Wang G H,Yang G Q.Genesis and deformation of quartz veins in the Lower Paleozoic tectonic schists along the bank of Lancang River,Jinggu area,western Yunnan,China.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009,28(9):1342-1349Abstract:Along the Lancang River in Jinggu County,Yunnan Province,a series of Lower Paleozoic schists which are dominant by sericite and quartz tectonic schists distribute in NNW-SSE direction.The schists have undergone intensive rheology,and abundant lentoid and veinlet quartz veins are well developed.It ′s indicated from both the macro and micro tectonic deformation structure that the quartz veins are syn-tectonic recrystallized,and the forming mechan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mineral dissolution,transfer and recrys -tallization in ductile shear belts.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quartz inclusion experiments,these quartz veins were formed under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 of 500℃and 0.498GPa,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middle to high greenschist facies.Key words:quartz vein;deformation;gas-fluid inclusion;ductile shear zone;Lancang River;western Yunan第28卷第9期图1研究区地质简图及大地构造背景[4]Fig.1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and the geo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areaⅠ—波密腾冲褶皱系;Ⅱ—左贡耿马褶皱系;Ⅲ—三江褶皱系;Ⅳ—松潘-甘孜褶皱系;Ⅴ—扬子准地台;Ⅵ—华南褶皱系;Ⅲ2—江达-普洱褶皱带:Ⅲ2-1—结隆-钦领褶皱束,Ⅲ2-2—兰坪-思茅坳陷,Ⅲ2-3—临沧-景洪褶皱束,Ⅲ2-4—墨江-全平褶皱束,Ⅲ2-5—哀牢山褶皱束褶劈理S2,第三期变形表现为共轭型的膝褶及宽缓状褶皱,前2期变质都与古特提斯洋盆由西向东的俯冲消减有关,并形成了近南北向的构造格局。

景谷县澜沧江沿岸出露的下古生界变质岩系呈近南北向展布,东与二叠系大新山浅变质岩组相接触,上部被上三叠统火山-沉积岩系及中生代红色沉积层角度不整合覆盖。

云南地勘局区调队第七研究室将其从二叠系大新山变质岩组[3]中解离出来,建立了下古生界团梁子变质岩组,恢复其原岩为一套半深海、深海相砂泥质碎屑岩。

笔者等依据该变质岩系的宏观与显微构造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构造片岩类,结合石英包裹体显微测温实验,认为其变质条件达到了中高绿片岩相。

本文意在从宏观、显微尺度分析这套构造片岩和石英分泌脉的构造变形特征,划分其变形序列,揭示其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意义;也力图从显微测温数据反映出的变质温压条件与矿物变形机制之间的联系,阐明石英分泌脉的成因。

1构造片岩的变形特征1.1构造片岩的宏观变形特征构造片岩经历了2期区域变质和3期变形作用,发育有3期面理S1、S2、S3,区域性面理为S2。

沿面理S1及S2分布有绿泥石、绢云母等变质矿物,沿面理S3分布有绢云母、铁泥质①。

露头中第一期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已很难识别,S1多被褶劈理S2置换。

第二期变质变形作用主导了构造片岩的形成,岩石普遍发生变质分异作用,形成了细脉状的同构造石英分泌脉。

石英脉卷入了递进的右行剪切变形,被改梁晓等:滇西景谷地区澜沧江沿岸早古生代构造片岩中石英脉的成因与变形1343地质通报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2009年造为柔流褶皱或眼球状碎斑,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实验反映此期变质相达到了中、高绿片岩相。

第三期构造变形改造了褶劈理S2,形成了宽缓的褶皱,S2在施密特极点等密图(图2-A)上显示出明显的2组优势方位,分别代表了褶皱的两翼,小褶皱轴F3倾伏向表现为近南北向,倾伏角较小(图2-B)。

构造片岩主要矿物为绢云母和石英,绢云母充分结晶成片状,(001)面定向排列构成了褶劈理S2,叶理面上发育良好的矿物生长线理;石英呈细脉状充填于面理S2间,或呈σ型、δ型残斑,发育细长的托尾。

1.2石英的宏观变形特征1.2.1同构造石英脉构造片岩受压溶作用发生了明显的变质分异,绢云母定向排列构成劈理域,石英则充填结晶于M 域之间的张性空间中,形成了细长条带状的分泌脉。

在递进剪切变形中,先形成的细脉不断旋转趋向剪切面C,其两侧富SiO2的流体则沿C面继续充填,形成了不对称的托尾,分泌脉宏观上则会呈S状(图版Ⅰ-A)。

1.2.2石英碎斑系石英脉在形成后卷入了递进的变形之中,形成了σ或δ型碎斑(图版Ⅰ-B),类似于糜棱岩的眼球状构造。

石英脉相对绢云母表现出了较高的能干性,单剪变形中逐渐香肠化,其两侧沿拉张方向被变质流体所充填,形成了楔形的托尾;绢云母发生了显著的固态流变,充分重结晶成片状,平行排列的(001)面代表了剪切面C,其与碎斑的XY面,即S面之间存在一定的锐夹角,指示出了右行剪切的力学性质。

1.2.3柔流褶皱构造片岩宏观上表现出塑性流变的特征,同构造石英脉和绢云母在固态条件下发生了类似粘性流体的流动,形成了柔流褶皱(图版Ⅰ-C),而在某些部位则发生了类似流体不规则的紊流,石英脉的变形不再遵循简单的剪切褶皱作用,不对称的S、Z形褶皱复合形成了箱状的弯曲(图版Ⅰ-E)。

石英、绢云母的塑性流变特征也反映出第二期变形变质作用发生在较深的构造层次,其变质相已高出了石英、绢云母的固态流变限。

1.2.4尖棱状褶皱由于能干性的差异,褶皱变形中软弱的绢云母起到了层间润滑的作用,强硬的石英脉位于彼此的接触应变带上,受挤压作用形成了尖棱状的相似褶皱(图版Ⅰ-D),其两翼长短不一,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而在某些部位,构造片岩中石英脉各层间距较小,受挤压形成了不对称的膝褶现象。

1.2.5无根钩状褶皱在固态流变中,强硬的石英脉在递进的单剪变图2褶劈理S2施密特等密图(A)(下半球,等密线每1%面积为5.1%、10.2%、15.3%、20.4%)和F3褶皱轴施密特图(B)(下半球)Fig.2Schmidt density diagram(A)of crenulation S2(lower hemisphere,contours at5.1,10.2,15.3and20.4(%)per1%area)and Schmidt diagrams(B)of F3axes(lower hemisphere) 1344第28卷第9期图3构造片岩的显微构造变形特征Fig.3Microstructural deformations of schistsA 、B —绢云母的褶劈理现象(微劈石为面理S 1,劈理域为面理S 2);C —石英的核幔构造及波状消光现象;D —石英消光带形中发生弯曲变形,其核部逐渐紧闭且明显加厚,两翼则受剪切拉伸而不断减薄,最终被塑性流动的绢云母基质拉断,石英脉被改造为无根钩状褶皱(图版Ⅰ-F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