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详]
《食品分析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SP 3127课程名称:《食品分析技术》适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教学模式:教学一体化计划学时:64一、课程性质《食品分析技术》是国家示范性建设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能根据相关的准标或检测方法,规范熟练操作典型的分析仪器,具有高水平的食品分析技术技能的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食品分析技术》课程以学生在先修基础化学、化学分析、基础分析技能训练后开设,后续通过食品检验校内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的学习,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掌握各种仪器所学样品的处理原理及方法、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操作方法、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及原子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准曲线的绘制、掌握酸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高新技术及其检测设备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更好地做好检验检疫工作。
(一)知识目标①了解食品分析技术学科的定义、性质、内容、任务和地位,了解食品分析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②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原理、使用范围、分类、结构、操作过程。
③掌握电位计的使用原理、使用范围、结构、操作过程。
④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原理、结构、操作过程及使用范围。
⑤掌握标准样品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掌握外源化学物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原理、法规、程序。
(二)能力目标①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
②掌握电位计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③熟悉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相色谱法的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④掌握标准样品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三)素质目标①职业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②道德素质: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③方法能力:继续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④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三、课程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本课程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采用“有用”的原则,即提高学生所需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提升。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实训课程标准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刘殿锋一、课程的基本要素1、课程性质食品分析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
食品分析的作用是为食品行业把好生产质量关,为改进生产工艺、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2、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行业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调研的行业企业任职岗位的要求,参照职业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教学重点和中心环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3、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以“四个结合”作保障,即教学内容——校企结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理实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本课程教学从“理论到理论、从课堂到课堂、从知识到知识”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的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食品技术标准,掌握对食品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的方法,掌握食品分析的数据处理以及分析报告的撰写。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食品分析中样品的处理方法以及食品分析的基本分析原理和检测方法,具有扎实的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并能写出食品分析检测报告。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出的学生能为食品行业把好生产质量关,能为改进生产工艺、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供依据。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食品分析与检测项目为驱动,结合食品企业生产实际,以食品质量与安全所需的各种检测项目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其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食品企业生产实际的需要来进行。
《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1、 教学内容
相对密度法:密度和相对密度,食品溶液浓度与相对密度的关系,相对密度的测定方法,相对密度法的应用实例。
折光法:折射率测定的意义,测定的原理,常用的折光计,应用实例。旋光法:测定原理,比旋光度和旋光度,旋光度测定的意义,应用实例。黏度检验法:黏度测定的意义,绝对黏度检验法,运动黏度检验法,相对黏度,条件黏度,应用实例——淀粉黏度的测定。气体压力测定法:气体压力测定的意义,罐头真空度的测定,瓶装与罐装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压力的测定,测定实例——碳酸饮料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测定的意义,测定原理,方法,适用范围,应用实例。
(3)根据蛋白质的结构特点掌握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的原理。
(4)重点掌握凯氏定氮分析法;
(5)了解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方法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重点: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难点:蛋白质的分离方法,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
任务七、维生素的测定
1、教学内容
维生素的种类及测定意义;维生素A的测定;维生素D的测定;维生素E的测定;维生素C的测定。
(3)理解食品中相关检验项目测定的原理,掌握操作要求。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有制定检验方案的能力:能根据不同的分析对象和分析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合理的检验方案。
(2)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熟练掌握食品分析检验技术,能合理安排检验工作,正确配制试剂,熟练使用分析仪器,独立完成食品常规检验和感官检验。
(3)培养学生正确处理数据的能力:能正确处理检验数据,正确评价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4)培养学生具有对生产中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并做出品质判断的能力。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与作用1.1 课程性质食品分析是一门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学科,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各类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原理、检验方法和检测技术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1.2 课程作用食品分析的任务是根据制定的技术标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检测分析手段,对食品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包装材料及成品进行监测和检验,从而对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与卫生等各方面做出评定;对生产工艺及有关的工艺参数进行监控,以掌握生产情况,保证产品质量;为工厂成本核算、成产计划的制定提供基本数据;为新资源、新产品的开发;为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食品分析是食品工业生产和食品科学研究的“眼睛”和“参谋”,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保证食品营养与卫生,防止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确保食品的品质及食用的安全,研究食品化学性污染的来源、途径,以及控制污染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量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2、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2.1 教学目标2.1.1 专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习食品分析与检验中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掌握食品基本营养成份、食品添加剂、食品中有害物质等理化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2.1.2 社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独立进行分析操作,并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的能力,能胜任食品分析岗位的工作。
2.1.3 方法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中重量法、容量法等化学分析方法的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探究法和实验教学等方法。
3、教学模式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4、教学条件4.1主讲教材及参考教材教材:穆华荣,于淑萍主编,《食品分析》,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4。
参考书:1.大连轻工学院主编,《食品分析》,中国轻工出版社,1994;2.杨严俊等译《食品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刘长虹编著,《食品分析及实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4.张水华主编,《食品分析》,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化教材4.2多媒体教学条件学院多数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适应教学需要。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表1 课程基本信息明细表本课程标准制定依据为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所架构的课程体系,食品饮料行业中质量控制岗位群以及食品研发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等所需求的知识技能,按照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确定《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目标及标准。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食品感官检验、理化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主要讲授食品检验基础知识、样品准备、感官指标评品、物理指标测定、食品主要成分及限量指标测定等内容。
从而制定该课程标准,用于指导《食分析与检验》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三、课程性质与作用《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群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基于《食品安全法》为课程思政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有机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的工作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表2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一)总体目标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重要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企业对具有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调研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以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岗位所需的新技术、新标准,融合企业真实案例进行教学内容重构,使得学生在获得食品分析检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学生以食品安全为己任、讲仁爱守诚信的公民意识,养成精益求精、严谨的科学精神。
(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可从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进行说明。
表3 《食品分析与检验》具体目标明细表表4 《食品分析与检验》教学内容及学时明细表七、课程教学设计表5 学习情境一教学设计表6 学习情境二教学设计表7 学习情境三教学设计表8 学习情境四教学设计表9 学习情境五教学设计(一)授课实施建议本课程在授课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校企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与评价过程以“四个结合”作保障,即教学内容校企结合,教师队伍专兼结合,教学环境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表1课程信息表二、课程性质和定位(一)课程性质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工作岗位,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具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能力,为后续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营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表2课程定位分析三、课程目标与内容(一)课程总目标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围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具体目标表3课程教学目标(三)课程内容及要求表4课程教学安排(四)课程学时分配表5课程学时分配表(五)实践课程安排表6教学安排表四、课程考核考核方式:考试考核类型:闭卷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
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一)校内实训室(一个实训室一张表)表7校内实训室表表8实训室表表9校内实训室表(二)校外实习基地填写本课程教学需要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
用途是指认识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
表10校外实习基地表六、教学团队建设(一)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化学、仪器分析以及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标准(2022年参考新模板)

食品检验专业课程标准(2022年参考新模板)1前言1.1课程性质《食品营养与检测》是应用食品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理论解决食品质量控制中的实际问题,要求了解当今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发展方向;了解食品营养的相关知识性;掌握食品检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流程。
以便在生产与品质管理工作中开拓思路,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具备从事食品质量管理与安全控制技术的职业能力。
1.2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社会调研并邀请行业专家对食品质量控制专业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行业发展对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及素质要求,确定本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向一致,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教学过程按项目进行,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流程为载体,设置项目;根据具体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景,整合课程内容。
陈述性知识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和够用为度,过程性知识融入到仿真实训中,使课本中枯燥的专业知识通过仿真实训鲜活起来。
在仿真实训操作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能较快的学习新知识,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
2、课程目标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教学,学生能掌握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和相关管理体系,具备能将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应用于各类食品加工中。
并熟悉食品生产操作相关的规范、检测程序之间的联系,具有必要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为专业化方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会执行与职业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熟悉质量控制的工具与常用方法.会阅读相关的技术文件.熟悉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熟悉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相关管理体系.能将食品质量控制技术应用于各类食品加工中 .能对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程序进行食品质量控制 .熟悉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3、课程内容和要求4 教学条件4.1 师资条件:双师结构职称专兼比4.2 实训条件:主要仪器设备气相色谱无菌锅5 实施建议5.1 教材编写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检测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检测技术》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理论课。
课程主研究、讨论食品生产、科研,营养学研究,卫生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所需解决食品组分、含量分析,结构、作用的确定等问题;主要的内容有: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等。
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仪器分析法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品质控制管理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
食品分析的作用是为食品行业把好生产质量关,为改进生产工艺、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食品分析的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2.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和主要的参考资料。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正确采集样品的方法。
2.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3.掌握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 样品的制备及保存方法。
了解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
第三章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熟练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理解和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原理。
第四章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水分的测定方法: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
《食品安全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安全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分析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课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食品安全与分析是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食品中各成分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这包括食品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析、各污染成分的分析、食品辅助材料的分析及食品的感官鉴定。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以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为基础,内容有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分析;各污染成分的分析;食品辅助材料的分析及食品的感官鉴定。
三、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食品中各营养成分的分析测定为重点内容。
难点在于对食品分析方法中各关键环节的掌握。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堂讲授、讨论、实践与多媒体相结合。
通过阅读主要参考书目、网上查询、资料整理和专题讨论,加深对分析测定基本原理的了解,并掌握该学科的发展动态。
通过学习,掌握食品分析基本理论及操作要点,学会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1.教学内容食品分析的研究方法与内容。
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食品分析的内容;难点是食品分析的内容。
第一章样品的采取、制备、处理与保存(4学时)1.教学内容(1) 样品的采取;(2) 样品的制备与保存;(3)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重、难点提示重点是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难点是样品的预处理。
第二章水分的测定(4学时)1.教学内容(1) 食品的水分含量及水分的存在形式;(2) 常见的水分测定方法。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重量法。
(2) 难点是重量法。
第三章灰分的测定(2学时)1.教学内容(1) 灰分的概念;(2) 总灰分的测定;(3) 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2.重、难点提示(1) 重点是总灰分的测定;(2) 难点是灰化的过程。
第四章酸度的测定(2学时)1.教学内容(1) 总酸度的测定;(2) 挥发酸的测定及pH值的测定。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的理论基础是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理论课。
课程主研究、讨论食品生产、科研,营养学研究,卫生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所需解决食品组分、含量分析,结构、作用的确定等问题;主要的内容有: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污染物等。
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化学法,物理法,仪器分析法等。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品质控制管理等。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依据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按照制订的技术标准对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进行检验。
食品分析的作用是为食品行业把好生产质量关,为改进生产工艺、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开发新的食品资源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掌握食品分析和检验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正确处理分析结果,具有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食品分析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2.食品分析的内容。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
2.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和主要的参考资料。
第二章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1.正确采集样品的方法。
2.样品的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选择。
3.掌握食品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的方法。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1. 样品的制备及保存方法。
了解国内外食品分析标准。
第三章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熟练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要求一般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有:理解和掌握比重法、折光法、旋光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原理。
第四章水分和水分活度值的测定要求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的重点内容有:水分的测定方法:干燥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
《食品分析》课程规范(讲授).doc

“三基”分析
基本知识:采样的原则、方法;样品预处理的原则、方法
基本理论:食品分析的一般程序
基本方法:有机物破坏法、溶剂提取法、蒸馏法等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与学时分配
2.1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2.0学时)
2.2样品的预处理(1.0学时)
2.3分析方法的选择(2.0学时)
2.4食品分析的误差及数据处理(1.0学时)
1.3食品分析方法及发展方向(0.5学时)
1.4食品分析的发展方向(0.5学时)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 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方式。
2. 启发引导为主,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更具体详细的讲解本章。
本章思考题
1、怎样选择一种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
2、新产品上市之前应进行哪些食品分析项目?
《食品分析》大连轻工,华南理工等八大院校和编.轻工业出版社。
备注
第三章
食品的感官检验法(3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了解食品分析中感官检验的重要性,了解食品感官的评价方法;掌握感官检验的方法、基本原理及实验要求。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食品感官的评价方法;掌握感官检验的方法、基本原理。
难点:食品感官检验的方法、基本原理。
本章思考题
1、对于难灰化的样品可采取什么措施加速灰化?
2、如何进行灰化条件的选择?
主要
参考资料
《食品分析(第二版)》主编 王永华 中国轻工出版社
《食品分析》大连轻工,华南理工等八大院校和编.轻工业出版社。
备注
第七章
酸度的测定(4学时)
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设计

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食品分析与检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以及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污染物等,让学生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技能,了解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使学生具备从事食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和控制的能力,在食品生产、销售及监管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2.1 食品分析与检测基础知识•食品样品处理方法及样品预处理设备(2学时)•食品腐败、变质与污染物(3学时)•食品成分分析方法(4学时)2.2 食品中常见的有害物质、污染物及检测方法•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及检测技术(4学时)•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及检测技术(4学时)•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检测技术(4学时)•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及检测技术(4学时)2.3 食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和控制•食品安全相关政策法规(2学时)•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评价实验(10学时)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 + 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方面,采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讲解以及案例分析等方式,全面、深入地介绍食品分析与检测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术。
在实践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种食品分析方法的特点和优缺点,理解食品检测技术的核心原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 教学评估与考核本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
实验操作占总成绩的40%。
考试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
5. 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实验器材、试剂、仪器设备等在实验室内具有相应的配备。
同时,配套的教材、多媒体课件等也将为学生提供全面、具体的学习资源。
6. 教学互动与支持教师将提供问题解答、实验技巧指导、课外辅导等服务,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与指导。
7. 参考文献•杨医达. 食品安全毒理学[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耿雁鸣. 食品化学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张玉堂,等. 食品污染控制技术[M]. 科学出版社,2015.。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案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 案课程简介《食品分析与检验》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涉及到食品营养成分、食品风味成分、有害、有毒成分等的分析检测,以及实验评价、数据处理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课程内容体系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的知识建立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物理学、食品工艺学等课程基础之上,其实质是以食品为原料,方法上应用诸多课程知识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样品的采集、制备及保存、食品分析方法、数据处理与提高分析数据的可靠性)、食品感观检验法、食品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灰分测定、食品中酸度的测定、脂类的测定、碳水化合物的测定、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维生素的测定、常见食品添加剂的测定、限量元素的测定、食品中常见农残的检验与测定等共12章内容。
本课程的内容从食品的营养成分、食品添加剂的分析测定,到食品中限量元素以及常见农残的分析检验,基本上是应用化学或者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现代食品分析科学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食品感官分析和理化分析的一般步骤及方法;初步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子天平、色谱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掌握食品理化分析方法中的样品预处理步骤和方法;掌握各项理化指标的分析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
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食品分析及检验课程英文名称:Food Analysis and Test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并修课程:仪器分析、统计学总学时:72学时总学分:4学分使用教材:大连轻工业学院,食品分析,轻工业出版社,2000;参考书目:1、张莉主编,《2004食品卫生检验新技术标准规程手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2、S. Suzanne Nielsen ,《Food Analysis》,轻工业出版社,2002;3、宁正祥,《食品成分分析手册》,轻工业出版社,1998;4、靳敏、夏玉宇,《食品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5、杨祖英主编,《食品检验》,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3;6、黄伟坤等,《食品检验与分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3;7、黎源倩,《食品理化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规划教材,2006.3;8、许牡丹、毛根年,《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9、陈福生、高志贤、王建华,《食品安全检测与现代生物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10、刘莲芳等,《食品添加剂分析方法》,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89;11、中国期刊及优秀论文网全文数据库12、Springer全文数据库13、Blackwell全文数据库14、Elsevier全文数据库教学方式:讲授与实验结合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占30%,期末考试占70% 。
《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大纲

《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059学时:68 学分:4适用对象:食品类专业先修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考核要求:理论考核和实验技能考核。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康臻主编——《食品分析与检验》,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张意静主编——《食品分析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黄晓钰等主编——《食品化学综合实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周光理主编——《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汪浩明主编——《食品检验技术(感官评价部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是食品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知道食品一般成分的测定,食品添加剂的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以及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一门技术,为今后就业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通过上述基本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够达到下列要求:1.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方法、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数据结果的处理;2.掌握食品分析与检验相关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和操作技术。
3.掌握食品一般成分如水分、酸度、脂肪、蛋白质、还原糖及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4.了解食品添加剂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测定原理。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基本内容第一节食品分析的目的和任务第二节食品分析的内容和范围第三节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第四节国内外食品分析检验技术发展动态与进展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食品分析的发展概况及食品分析在食品工业、技术监督中的重要性,明确食品分析的意义,食品分析的内容,掌握食品分析的任务。
3.教学重点难点:食品分析检验的方法4.教学建议: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实验设备的投入。
1-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食品分析》课程标准1.课程概述1.1课程的性质《食品分析》是专门研究各种食品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有关理论,进而评价食品品质的一门技术性学科。
它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食品分析》课程任务是:在学生基本了解了食品营养成分检测原理、各种分析检测仪器结构、工作原理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食品理化分析的基本知识,具有合理选用分析检测方法、分析检测仪器能力,能够制定食品中各种检测组分的检测规程,熟练掌握各种组分检测的国家第一法(即国家仲裁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应用现代分析检测方法和设备检测的能力,对在线食品生产质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具备分析、解决生产中与现代食品产品质量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1.2、课程定位1.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随着食品行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食品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食品加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的分析检测方法大量应用,根据对食品企业的调查,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所对应的岗位群主要分布在各类食品生产工艺的操作、设备的调试、食品在线品质管理、食品化验室化验、食品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及食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岗位。
因此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生产、分析检测、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能在食品企业、商检、卫生防疫等领域,从事与食品质量检验有关的技术、管理、食品生产及教学、实验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性应用型人才。
2.课程定位食品理化分析是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课程,综合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相关内容,具有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特点,该课程是学生考取中级食品检验工资格证书、毕业就业的坚实基础,该课程对学生受益面大,影响非常深远。
一名从事食品分析检验工作的人员必须学好《食品理化分析》课程的内容,无论是食品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分析、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还是食品超市,其检测分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几乎全在此课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是在学习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具备了化学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向食品检测工作岗位,培养良好职业道徳,具有够用的理论知识、较高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具备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检验、食品生产设备维护、食品生产管理和产品营销等技术应用性工作的能力,为后续食品仪器分析技术、食品营养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三、课程目标与容
(一)课程总目标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囤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弃目标,在教学设讣中积极改革教学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课程具体目标
(三)课程容及要求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五)实践课程安排
表6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
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o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实训室(一个实训室一表)
7
表9校实训室表
(二)校外实习基地
填写本课程教学需要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
用途是指认识学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
六、教学团队建设
(一)授课教师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讲教师需要具备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备化学、仪器分析以及食品科学等方面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
(二)课程开发团队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教学方法
该课程经过多年的研究、改革,课程结构合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工学结合特点。
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设讣,是课程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
课程已构建了理念先进、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丰富的网上资源库,延伸了课堂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而。
该课程师资接学团队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先进。
教学容翔实,并编写了大量的教学材料。
运用现在教学媒体进行教与学,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学理念。
教学手段使用得当,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课堂组织合理,教学效果良
好。
尤英是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等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教学策略
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是食品类专业的核心技能,是食品安全监控、营养成分分析、食品工艺改进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重要技术支撑,市场对食品分析与检验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
本课程基于市场需求,结合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紧紧囤绕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弃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积极改革教学容、教学方式,以探索建立基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八、教材、数字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