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承重墙

合集下载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设计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设计

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稳定性设计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很多地区建筑水平不发达,砌体结构仍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砌体结构设计成熟且较容易满足规范设计要求,但一些较小的问题却容易引起结构设计师的忽视,比如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计算。

本文结合现行的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对自承重墙的稳定性计算进行深入剖析,并阐述其合理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砌体自承重墙稳定性高厚比砌体结构自承重墙稳定性在《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1节有明确的计算要求,但是因为规范表达的简单凝练,设计者经常在不经意间,错误的引用了规范公式,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稳定情况,误认为已经满足了规范要求。

自承重墙稳定性影响因素包含计算高度、墙体厚度等,提高稳定性措施包含增设构造柱、壁柱、圈梁等。

从满足规范的要求来看,高厚比限值属于结构专业范畴,从调整高厚比的措施来看,采用壁柱、圈梁等,对建筑专业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从规范条文入手,介绍砌体墙稳定性设计的方法,并深入探讨解决方案。

1.自承重墙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情况1.1自承重墙计算高度H的确定规范第5.1.3条指出,构件需根据相应部位采用相应的构件高度H,进而根据表5.1.3的房屋类别和构件支撑条件来确定计算高度H的取值。

自承重墙计算高度H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基本规则:1.1.1自承重墙砌至楼盖或屋顶:H= H式中,H —自承重墙的构件高度。

1.1.2自承重墙上端为自由端:H= 2H1.1.3自承重墙两侧有横向支撑,且自承重墙上端为非自由端时,设自承重墙两侧的横向支撑间距为S ,当S>2H时,认为横向支撑无作用,仍按上述1.1.1规则确定计算高度H= H ;当S≤H时,可以认为是横向支撑起控制作用,规定H 0 = 0.6S ;当2H≥S>H时,高度方向与横向支撑共同起作用,规定H=0.4S+0.2H 。

1.1.4自承重墙两侧有横向支撑且自承重墙上端是自由端时,规范对此没有明确规定,笔者建议可以将H定义为墙高的2倍,再用前面所述规则确定自承重墙计算高度。

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判断方式

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判断方式

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判断方式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判断方式墙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之一,其作用是承受楼板,屋顶等负载,并将其传递到地基上。

根据结构的需要,墙可以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

承重墙负责承受楼层和楼顶的竖向荷载,传递到地基上承受,同时还负责侧向稳定和抵抗地震等荷载的作用。

而非承重墙则主要用于隔墙、间隔和装饰等,其承重作用较小。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识别承重墙和非承重墙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几种判断承重墙和非承重墙的方法。

一、从建筑图纸中判断在建筑图纸中,承重墙用实线或粗实线绘制,非承重墙用虚线或细实线绘制。

除此之外,承重墙通常会在墙体内部设置一些钢筋加固,以增强墙体的承载能力。

通过观察图纸,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墙体的性质。

二、从墙体厚度和材质判断一般来说,承重墙的厚度要比非承重墙要大,一般在200毫米以上。

同时,承重墙所使用的材质一般为砖、混凝土等重质材料。

而非承重墙所使用的材质一般为轻质材料,例如石膏板、石膏砖、轻质砖等。

通过测量墙体厚度和观察材质,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墙体的性质。

三、从墙体位置和布局判断承重墙通常会沿着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布局,负责承担大部分的荷载。

非承重墙则主要用于隔墙和间隔。

对于一些开放式的建筑,例如超市、商场等,在室内需要分隔开不同的区域,一般使用非承重墙来做分隔。

通过观察墙体的位置和布局,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墙体的性质。

四、从墙体开洞情况判断承重墙不宜开洞,如果必须要开,则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而非承重墙开洞相对灵活,一般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进行操作。

通过观察墙体开洞情况,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墙体的性质。

总体来说,判断承重墙和非承重墙主要通过观察墙体的位置、布局、厚度、材质和开洞情况等方面进行判断。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装修房屋时需要拆改墙体,应当请专业人士进行评估和设计。

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了解建筑墙体的属性和设计要求,确保墙体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自承重墙

自承重墙

自承重墙承自重墙多指砖、石等砌块墙,解释为下部墙体承受了上部墙体的重量,容易和“承重墙”混淆。

“承重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承受上部楼层荷载的墙体,承重墙的设计需经过计算,如果拆除承重墙会破坏整个建筑结构。

“非承重墙”或“承自重墙”起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上部楼层的荷载,拆除它不会影响结构安全。

1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编辑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采用自承重墙是常见的事,除去彩钢板、石膏板等用钢龙骨做骨架的轻质隔墙外,还大量采用由砌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自承重墙,包括外围护墙与内隔墙。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的第6.1节通过允许高厚比的方式来规范各类墙的稳定设计问题。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规范的用词比较简洁,当设计人不注意时,会将不同的词义误解为词义相同,在错误引用规范公式的情况下,会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设计,误认为是已经满足了规范的要求。

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有时能见到一些自承重墙设计,要到快出图的阶段才发现并不满足规范要求。

而且加构造柱、加圈梁也不能满足要求,最后只有加壁柱才能解决问题。

最终影响与各专业间的配合条件,各专业修改涉及的图纸较多,造成被动。

上述问题与结构、建筑专业均有关系。

从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来看,肯定属于结构专业的职责范围。

从能早期发现哪一部分自承重墙需要认真复核这个角度来看,建筑专业的机会更大一些。

本文试图从概念设计入手,探讨在常见的设计中哪些比较容易处理,哪些比较难处理。

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

期望能够减少最后阶段修改时造成的被动。

有些概念对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可能很简单,但为了使建筑专业设计人员也能有轮廓的概念,还是适当的提了一下。

2自承重墙的构造编辑第一部分1.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的自承重墙1.1高厚比计算中计算高度H0的取值规范第6.1.1指出,计算高度H0的取值,应按第5.1.3条采用。

按规范第5.1.3条确定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时,可表达成下面几个基本规则。

墙体承重结构的布置方案有哪些?

墙体承重结构的布置方案有哪些?

.
.
墙体承重结构的布置方案有哪些?
墙体承重方案指的是承重墙体的布置方式,民用建筑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案:横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垂直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横墙组成。

楼面荷载依次
通过楼板、横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由于横墙起主要承重作用且间距较密,建筑物的
横向刚度较强,整体性好,对抗风力、地震力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有利,但是建筑
空间组合不够灵活。

纵墙只承受自身的重量,主要起围护、隔断和联系的作用,因此
对纵墙上开门、窗限制较少。

适用于房间的使用面积不大,墙体位置比较固定的建筑,如住宅、宿舍、旅馆等。

纵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平行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纵墙组成。

把大梁或楼板
搁置在内、外纵墙上,楼面荷载依次通过楼板、梁、纵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其特点
是内外纵墙起主要承重作用,室内横墙的间距可以增大,建筑物的纵向刚度强而横向
刚度弱。

为抵抗横向水平力,应适当设置承重横墙,与楼板一起形成纵墙的侧向支撑,以保证房间空间刚度及整体性的要求。

适用于对空间的使用上要求有较大空间以及划
分较灵活的建筑。

双向承重体系:承重墙体由纵横两个方向的墙体混合组成。

这种布置方式可获得较
大的内部空间,平面布局灵活,但建筑物的刚度不够,常用于空间较大的大厅,如医院。

局部框架体系:当建筑需要大空间时,采用内部框架承重,四周为墙承重,楼板自
重及活荷载传给梁、柱或墙。

常用于沿街底层为商店,或底层为公共活动的大空间,
上面为住宅、办公用房或宿舍等等建筑。

住宅承重墙拆除加固方案

住宅承重墙拆除加固方案

住宅承重墙拆除加固方案
住宅承重墙拆除加固方案
在进行住宅装修过程中,有时可能需要拆除一些承重墙,这是一
个比较常见的情况。

但是,承重墙的拆除涉及到建筑结构的安全问题,如果不加以处理,可能会给住户带来巨大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承重
墙拆除前,必须先制定合理的加固方案。

首先需要确定承重墙的位置和结构,了解其对建筑整体结构的影响。

然后通过进行墙体加固的方式来确保墙体在撤除之后仍能承担原
有的负荷。

通常加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打开墙壁,封闭中间钢结构
该方法比较适用于整个房间的重构和建筑内的超大隔断。

该方法
需要先在墙体内设置钢筋结构,以保证拆除掉墙体之后整个房间仍然
处于平衡状态。

2.在平行于承重墙的另一侧设置支撑
在承重墙的另一侧设立支撑是更加常用的一种方式。

可以采用梁
或者桁架等支撑材料,根据其材质和长度的不同,选用相应的材质来
增强建筑的结构安全。

此外,可在现有的墙体内加入混凝土柱,以增
强承重墙的支撑能力。

3.需要拆除的位置加钢筋和混凝土
对于承重墙上需要拆除的位置,可以采用加入钢筋和混凝土的方
式来加固。

在拆除这些位置之前,需要建立一个临时支撑结构。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加固承重墙的方式,但是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情况,需要根据其特点确定适宜的解决方案。

因此,在进行承重墙拆除
之前,必须事先进行调查和评估,并由专业工程师提供建议。

这样才
能保证墙体拆除后的结构安全和稳定性。

墙稳定

墙稳定

:[转贴]: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采用自承重墙是常见的事,除去彩钢板、石膏板等用钢龙骨做骨架的轻质隔墙外,还大量采用由砌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自承重墙,包括外围护墙与内隔墙。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的第6.1节通过允许高厚比的方式来规范各类墙的稳定设计问题。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规范的用词比较简洁,当设计人不注意时,会将不同的词义误解为词义相同,在错误引用规范公式的情况下,会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设计,误认为是已经满足了规范的要求。

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有时能见到一些自承重墙设计,要到快出图的阶段才发现并不满足规范要求。

而且加构造柱、加圈梁也不能满足要求,最后只有加壁柱才能解决问题。

最终影响与各专业间的配合条件,各专业修改涉及的图纸较多,造成被动。

上述问题与结构、建筑专业均有关系。

从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来看,肯定属于结构专业的职责范围。

从能早期发现哪一部分自承重墙需要认真复核这个角度来看,建筑专业的机会更大一些。

本文试图从概念设计入手,探讨在常见的设计中哪些比较容易处理,哪些比较难处理。

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

期望能够减少最后阶段修改时造成的被动。

有些概念对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可能很简单,但为了使建筑专业设计人员也能有轮廓的概念,还是适当的提了一下。

1. 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的自承重墙1.1. 高厚比计算中计算高度H0的取值规范第6.1.1指出,计算高度H0的取值,应按第5.1.3条采用。

按规范第5.1.3条确定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时,可表达成下面几个基本规则。

1.1.1. 自承重墙砌至楼盖或屋顶H0 = H 。

式中H为自承重墙的高度。

1.1.2. 自承重墙上端为自由端H0 = 2H 。

1.1.3. 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隔墙联系(自承重墙上端不是自由端)设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墙联系的间距为S 。

自建房结构形式以及承重墙的区分和住宅抗震注意事项

自建房结构形式以及承重墙的区分和住宅抗震注意事项

欢迎关注建筑圈网农村住宅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以其承重结构所用的材料来划分,通常可以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等。

建筑结构形式有许多种类型,也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所用的材料分类和按结构平面布置情况分类。

建筑物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分类A、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房屋的主要承重结构如柱、梁、板、楼梯、屋盖用钢筋混凝土制作,墙用砖或其它材料填充。

这种结构抗震性能好,整体性强,抗腐蚀耐火能力强,经久耐用,并且房间的开间、进深相对较大,空间分割较自由。

目前,多、高层房屋多采用这种结构。

其缺点是工艺比较复杂,建筑造价较高。

B、框架结构住宅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蛙石、陶粒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而成的住宅。

C、砖混住宅砖混结构住宅中的“砖”,指的是一种统一尺寸的建筑材料。

也有其它尺寸的异型粘土砖,如空心砖等。

“混”指的是由钢筋、冰泥、砂石、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的钢筋混凝土配件,包括楼板、过粱、楼梯、阳台、挑檐,这些配件与砖作的承重墙相结合,可以称为砖混结构式住宅。

由于抗震的要求,砖混住宅一般在5~6层以下。

D、钢混结构住宅这类住宅的结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即钢筋、水泥、粗细骨料(碎石)、水等的混合体。

这种结构的住宅具有抗震性能好、整体性强、抗腐蚀能力强、经久耐用等优点,并且房间的开间、进深相对较大,空间分割较自由。

目前,多、高层住宅多采用这种结构。

其缺点是工艺比较复杂,建筑造价较高。

E、砖木结构住宅承重结构是砖墙木制构件,分隔方便,自重轻,工艺简单,材料单一,防火防腐能力差耐用年限短,在农村及城市旧区普遍存在城市不提倡。

因此对于6层以下的农村住宅来说,大多数采用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

建筑结构类型名称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为木材更多访问fwsjwk :房屋设计图/注明转载单层建筑:主要使用混合结构,承重材料为砖石,楼板、层顶为钢筋混凝土;单层或多层建筑:主要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多层、高层、超高层建筑:主要使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材料国型钢和混凝土;超高层建筑:主要使用钢结构,主要承重构件所使用的材料为型钢。

承重墙拆除加固方案

承重墙拆除加固方案

承重墙拆除加固方案承重墙是建筑物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结构元素,它承担着分离空间、支撑楼板和分担荷载的重要功能。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拆除或加固承重墙,以满足不同的建筑需求。

本文将介绍承重墙拆除和加固的方案和步骤。

一、承重墙拆除方案拆除承重墙需要经过仔细的计划和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拆除承重墙的一般方案:1. 调查和评估:在拆除承重墙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包括了解承重墙的类型、位置以及与其他结构元素的关系。

还需要了解承重墙下方的地基和土壤条件,并评估拆除承重墙可能对整体结构造成的影响。

2. 施工计划: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制定拆除承重墙的施工计划。

这包括确定拆除的顺序、使用的工具和设备,以及保护周围结构元素的措施。

3. 周围结构的支撑:在拆除承重墙之前,需要提供临时支撑结构,以确保周围的建筑物不会受到影响。

这可以通过添加钢梁或承重柱来实现,以分担原本由承重墙承担的荷载。

4. 拆除承重墙: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按照施工计划逐步拆除承重墙。

确保在拆除过程中保持周围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5. 结构补强:在拆除承重墙后,可能需要对周围结构进行补强,以弥补原有承重墙的功能。

这可以通过添加钢梁、加固楼板以及使用其他结构材料来实现。

6. 检测和评估:在拆除承重墙完成后,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得到有效地保持。

二、承重墙加固方案有时候,我们需要对承重墙进行加固,以满足建筑物的增加荷载或改变结构的需求。

以下是承重墙加固的一般方案:1. 调查和评估:首先,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承重墙的现状和荷载情况。

评估现有承重墙的结构是否足够强固,能否承受新的荷载。

2. 动力分析和设计:根据调查和评估结果,进行动力分析和设计,确定承重墙加固的具体方案。

这可能包括增加承载能力、加固结构部件或增加支撑结构等。

3. 结构加固:根据设计方案,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

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

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1. 自承重墙的概念自承重墙,顾名思义,就是那些能独立支撑自己重量的墙。

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墙壁像是坚强的保镖,承载着上面的重压,不让任何东西倒下。

这样的墙可不是普通的墙,它们在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像是个可靠的朋友,始终支持着你的房子。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问,这样的墙到底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叫“高厚比”的修正系数。

2. 高厚比的修正系数2.1 什么是高厚比?高厚比其实就是墙的高度与厚度的比值。

简单说,就是墙有多高和有多厚的关系。

如果你把墙比作一个人,高度就像是身高,厚度就像是体重。

一般来说,墙越高,越需要厚一点,这样才能稳稳地站着,不被风吹倒。

不过,这个比值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得遵循一些规则,才能保证墙的安全性。

2.2 为什么需要修正系数?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修正系数呢?这就像是烘焙蛋糕一样,配方虽然重要,但有时候根据气候和材料的不同,还得做些微调。

自承重墙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可能会因为材料、气候、荷载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修正系数就像是这个“微调”的法宝,它帮助我们确保墙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如泰山。

3. 如何应用修正系数?3.1 计算过程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这个修正系数可不是那么简单。

首先,你得知道墙的高度和厚度,接着查阅相关的标准,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有些情况下,你可能还得考虑墙的材质,比如混凝土、砖块或者钢材,不同的材料会影响墙的承载能力,毕竟铁打的墙和泥土墙可不是一个级别的。

3.2 实际案例说到这里,举个例子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

假设你正在建一个三层的别墅,墙高大约是三米,厚度却只有15厘米,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墙应该很结实。

但如果在计算中发现,实际的高厚比超出了标准,那么可就要小心了。

为了保证安全,可能就得考虑加厚墙体,或者重新设计。

4. 总结总结一下,自承重墙的高厚比修正系数在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

它就像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确保我们的家不被大风或重压撂倒。

承重墙注意事项范文

承重墙注意事项范文

承重墙注意事项范文承重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起到支撑和分隔作用的墙体。

它对于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承重墙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守一系列注意事项,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使用效果。

首先,承重墙的设计应符合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并经过专业结构工程师的计算和审核。

设计时需要考虑承重墙所承受的荷载、地基条件、墙体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等因素,并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

合理的设计可以使墙体具有足够的抗压和抗剪强度,以承受荷载并保证整个建筑结构的安全性。

其次,在承重墙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墙体的基础施工要注意地基的夯实和排水,墙体的砌筑要注意墙体的垂直度、水平度和墙体砌筑时采取的钢筋加固措施等,以确保承重墙的稳定性和强度。

同时,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检测和处理墙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裂缝和不平整现象,以避免墙体强度的降低和墙体的失稳。

另外,承重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不得在承重墙上进行改造和挖洞等工作,以免破坏墙体的结构完整性。

其次,要避免在承重墙上安装大型挂件和重物,以免超出墙体的承载能力。

此外,要经常检查承重墙的墙面和墙脚的状态,及时处理墙体出现的裂缝、渗漏等问题,确保墙体的稳定和正常使用。

承重墙在日常维护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定期检查承重墙的表面和墙体的状况,包括墙面的裂缝、变形、颜色的变化等。

对于有裂缝和渗漏现象的墙体要及时进行处理,以保持墙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其次,要保持承重墙的干燥和通风,及时清理墙面上的灰尘和污物,防止墙体出现霉变和潮湿等问题。

另外,要定期清理水管和电线等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同时,要避免人为破坏和碰撞,以免影响墙体的稳定和使用寿命。

总之,承重墙是建筑结构中重要的承重和支撑元素,需要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要求。

只有保证承重墙的设计合理、施工规范和日常维护,才能保证墙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寿命。

12墙2不能为承重墙的标准

12墙2不能为承重墙的标准

12墙2不能为承重墙的标准
按照建筑设计和施工的相关规范,以下情况下墙壁通常不应作为承重墙:
1. 长度过长:通常,墙壁长度超过12米时不宜作为承重墙,
因为长度过长的墙壁容易导致结构不稳定,增加结构变形和倾斜的风险。

2. 高度过大:墙壁高度过大时,容易造成侧向压力和倾斜,增加结构的不稳定性。

3. 墙体材料不符合要求:一些不具备足够强度和承重能力的材料,如轻质砖、空心砖等,通常不适合作为承重墙。

4. 存在大开口或开门/窗洞口:如果墙体中存在较大的开口,
如门洞、窗洞等,将导致墙体的强度减弱,不适合作为承重墙。

5. 位置不适合承重:根据建筑设计要求,某些位置可能需要更加坚固的结构来承载上层的重量,所以这些位置的墙壁也不能作为承重墙。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仅为一般情况下墙壁不能作为承重墙的情况,具体是否适用承重墙需根据具体工程要求、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纸等综合考虑。

建议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咨询专业人员,以确保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安全要求。

承重墙开槽后果法律(3篇)

承重墙开槽后果法律(3篇)

第1篇一、引言承重墙是建筑物中承担主要承重功能的墙体,其结构安全对整个建筑的安全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业主为了满足个人需求,擅自对承重墙进行开槽、拆除等行为,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承重墙开槽的后果,以提醒广大业主尊重建筑结构,维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承重墙开槽的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筑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建筑物的基础、主体结构、屋面、防水、保温、隔热、通风、采光、消防、安全等设施,应当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不得擅自改变、拆除或者损坏。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住宅建筑的承重墙、柱、梁、板等主要结构构件,不得擅自拆除、改动。

”3. 《城市房屋安全管理条例》《城市房屋安全管理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结构,影响房屋安全。

”三、承重墙开槽的后果1. 建筑物安全隐患承重墙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擅自开槽、拆除会破坏承重墙的完整性,降低其承载能力,从而引发建筑物安全隐患。

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2. 法律责任根据《建筑法》、《住宅设计规范》和《城市房屋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擅自对承重墙进行开槽、拆除等行为,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行政处罚《建筑法》第六十九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擅自改变房屋结构、设施,影响房屋安全的,由建设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2)刑事责任如果因承重墙开槽导致建筑物坍塌,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涉嫌刑事责任,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经济损失承重墙开槽、拆除等行为可能导致以下经济损失:(1)维修费用:建筑物损坏后,需要进行修复,可能涉及高额的维修费用。

(2)赔偿费用:因建筑物损坏导致他人财产损失或者人身伤害的,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费用。

四、防范措施1. 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尊重建筑结构,不得擅自对承重墙进行开槽、拆除等行为。

自承重墙高厚比

自承重墙高厚比

唯独没有规定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言外之意是否可以理解为
自承重墙高厚比
墙分为自承重墙和承重墙, 验算高厚比的时候, 规范规定了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修正系数取值
自承重墙的厚度会出现大于240mm的吗?如果存在怎么取值呢? 唯独没有规定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修正系数,言外之意是否可以理解为:承重墙验算高厚比根本就不需要要修正 但是还要用这个公式,u1只能取1.0了。 同时规范也没有说明无窗口墙体高厚比验算u2的取值, 同样的理解也应取1.0

自承重墙

自承重墙

特别提示
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看起来是小问题,但很容易疏忽。在施工图设计的早期就应注意,对一些迟早会 出现的问题,还是早一点确定一下思路为好。建筑专业与结构专业配合得好,可以避免出图阶段对各相关专业造 成配合条件的影响,避免被动。写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目的,是想让建筑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就能发 现那些对结构专业来说可能是需要动一些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对结构设计人员来说也需要尽可能减少判断 方面的失误。
2.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的自承重墙 2.1.构造柱的作用 构造柱可以增加墙的允许高度,但作用有限。 有构造柱时,墙的允许高厚比〔β〕可乘以提高系数μC : μC = 1+γ b c/l。 式中 γ—系数。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γ=1.5 ;对混凝土砌块砌 体γ=1.0 ;对细料石、半细料石砌体γ=0; b c—构造柱沿墙方向的宽度; l —构造柱的间距。 当b c = 500mm、l =3000mm且采用砖砌体时,μC = 1.25。在常用范围内这已经是比较密的构造柱设置, 一般来说采用比较密的构造柱也就能使墙高的允许值能提高25%。 当构造柱宽度为500mm,间距为3m,砂浆强度等级为M5时,允许墙高的参考值:
比如:一个人举重,他承受了杠铃的重量,可以称之为“承重”。另一个人空手站立,可以称之为“不承 重”。你认为他虽然空手,但他的腿还支撑着上身,他是“承自重”,那也可以。可是你再说他“承重”,那就 出问题了,试想:体重越大承自重越大,“承自重大就是承重大”,举重比赛改成体重比赛了!
设计问题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采用自承重墙是常见的事,除去彩钢板、石膏板等用钢龙骨做骨架的轻质隔墙外,还 大量采用由砌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自承重墙,包括外围护墙与内隔墙。《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2011)的第 6.1节通过允许高厚比的方式来规范各类墙的稳定设计问题。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规范的用 词比较简洁,当设计人不注意时,会将不同的词义误解为词义相同,在错误引用规范公式的情况下,会将不满足 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设计,误认为是已经满足了规范的要求。

名词解释自承重墙

名词解释自承重墙

自承重墙是一种结构体系,指在建筑物中起到支撑和承受垂直荷载的墙体。

与传统的房屋结构中需要独立的柱子或梁来承担荷载不同,自承重墙通过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来承担上部楼层和屋面的荷载,从而减少了对其他结构元素的依赖。

自承重墙通常由混凝土或砖块等材料建造而成,其厚度和加固方式会根据设计要求和荷载计算进行确定。

自承重墙可以沿着建筑物的纵向或横向方向设置,并通过地基将荷载分散到地下。

自承重墙在建筑设计中具有以下优点:
1. 提供较好的结构稳定性:自承重墙作为整体结构的一部分,能够有效地抵抗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力,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 降低结构成本:自承重墙可以减少建筑物中柱子和梁的数量,简化结构,降低施工成本。

3. 增加空间利用效率:自承重墙可以作为室内空间的隔断,不仅起到支撑荷载的作用,还能够满足功能和美观的需求。

4. 提供良好的隔声和隔热效果:自承重墙由于其较高的密度和厚度,能够有效隔绝声音和保持室内温度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自承重墙的设计和施工需要遵循相关的建筑
规范和标准,确保其结构安全可靠。

在实际应用中,工程师和建筑设计师会根据具体场地条件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布置。

墙的承重方案

墙的承重方案
3.砌体施工应采用合适的施工工具,确保砌体垂直度、平整度及灰缝厚度符合规范要求。
4.墙体拉结筋施工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确保拉结筋的位置、长度、直径及焊接质量。
5.墙体与混凝土构件连接部位,应加强施工质量控制,确保连接牢固、可靠。
五、验收与维护
1.砌体施工完成后,应进行质量验收,包括砌体垂直度、平整度、灰缝厚度、拉结筋施工质量等。
墙的承重方案
第1篇
墙的承重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紧张,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发展趋势。在高层建筑中,墙体作为承载上部结构荷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重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舒适及使用寿命。为此,针对墙体的承重方案进行研究,确保墙体的结构安全、合理、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砂浆:采用水泥砂浆,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
2.墙体构造
-砌体厚度:根据墙体承重要求,确定合适的砌体厚度。
-墙体拉结:采用双向布置,设置拉结筋以增强整体稳定性。
-墙体与构件连接:采用预埋件或后置螺栓等连接方式,确保连接牢固。
四、承重方案设计
1.墙体布局
-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要求,设计墙体的布局,确保承重体系的合理性和均衡性。
第2篇
墙的承重方案
一、引言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墙体承担着重要的承重功能。为确保墙体的结构安全、经济合理,并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特制定本墙的承重方案。本方案依据现行国家及地方的建筑设计规范,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旨在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承重体系。
二、设计依据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二、设计原则
1.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标准。
2.确保墙体的结构安全、合理、经济。

承重墙知识

承重墙知识

承重墙知识
筒承式重力墙是指墙体断面呈筒形(圆筒或椭圆筒),可抵御重力载荷而保持稳定的竖
向建筑物结构。

它是一种重力墙,也叫有重力限制结构,它可以抵抗水压和陆地斜坡上的
自重,从而维持墙体稳定。

它主要由混凝土或砌块组成,其结构上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

筒承式重力墙的重力垂
直荷载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发挥作用:垂直受力杆的弯曲形状;墙上的垂直梁;墙上的
附着挂点。

由于重力垂直荷载会产生压力和抗力,所以筒承式重力墙的墙体需要特别设计,使其能够抵抗压力以及抗拉力,也可以对断面尺寸进行分析和估算,以确定筒承式重力墙
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筒承式重力墙很少需要桩基,因为它的自重非常大,能够非常好地利用自重来维持墙
体的稳定性和抗变形性能。

此外,筒承式重力墙的装配和维护都非常简单,也不需要吊装
或支撑结构。

筒承式重力墙有很多优点,如结构强度大、抗变形性能强和易于装配维护等。

这种重
力墙可以用于地下室、乱工处理或支撑浅河床等地方。

另外,它还常用于抵御矿山垮塌,
建造交通枢纽和建造地铁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

农村自建房的地基的分类

农村自建房的地基的分类

农村自建房的地基的分类农村自建房的地基分类一、地基的意义和作用地基是指建筑物的基础部分,承载建筑物的重量并将其传递到地下,起到稳定建筑物的作用。

在农村自建房中,地基的选择和建设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关系到居民的安全。

二、地基的分类根据不同要求和地理条件的不同,农村自建房的地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承重墙地基承重墙地基是指将建筑物的重量通过墙体承担并传递到地下的地基形式。

这种地基适用于建筑物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例如多层或高层建筑。

承重墙地基常见的类型有单孔墙地基、连续墙地基和扩展墙地基等。

2. 砖石地基砖石地基是指使用砖块或石块垒砌而成的地基形式。

这种地基适用于土壤较为均匀、稳定的地区,其优点是施工简单、成本较低。

砖石地基常用的类型有砖垫地基、石垫地基和砖石混合地基等。

3. 桩基桩基是指将桩体打入地下,通过桩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和桩底部的承载力来支撑建筑物的地基形式。

桩基适用于土层较松散、承载力较低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

常见的桩基类型有木桩基、钢筋混凝土桩基和预应力桩基等。

4. 框架基础框架基础是指将地基分成若干格子状的小块,每个小块内填充不同材料,以达到均匀承载建筑物重量的地基形式。

框架基础适用于土层较为均匀、承载力较高的地区。

常见的框架基础类型有钢筋混凝土框架基础、木质框架基础和砖石框架基础等。

5. 基坑基础基坑基础是指将地基挖成坑状,挖掘深度与建筑物高度相当,然后在坑底和坑壁上进行处理以增强稳定性的地基形式。

基坑基础适用于土层较为坚硬、稳定的地区。

常见的基坑基础类型有软土改良基坑、刚性基坑和加固基坑等。

6. 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指在原有地基的基础上进行加固,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的措施。

常见的地基加固方式有地基加固灌浆、地基加固桩和地基加固梁等。

三、地基选择的考虑因素在农村自建房中选择适当的地基形式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 土壤性质土壤的类型、含水量、承载力等特性将直接影响地基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承重墙自承重墙的稳定设计问题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采用自承重墙是常见的事,除去彩钢板、石膏板等用钢龙骨做骨架的轻质隔墙外,还大量采用由砌体和砂浆砌筑而成的自承重墙,包括外围护墙与内隔墙。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的第6.1节通过允许高厚比的方式来规范各类墙的稳定设计问题。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只是因为规范的用词比较简洁,当设计人不注意时,会将不同的词义误解为词义相同,在错误引用规范公式的情况下,会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自承重墙设计,误认为是已经满足了规范的要求。

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有时能见到一些自承重墙设计,要到快出图的阶段才发现并不满足规范要求。

而且加构造柱、加圈梁也不能满足要求,最后只有加壁柱才能解决问题。

最终影响与各专业间的配合条件,各专业修改涉及的图纸较多,造成被动。

上述问题与结构、建筑专业均有关系。

从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来看,肯定属于结构专业的职责范围。

从能早期发现哪一部分自承重墙需要认真复核这个角度来看,建筑专业的机会更大一些。

本文试图从概念设计入手,探讨在常见的设计中哪些比较容易处理,哪些比较难处理。

然后再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

期望能够减少最后阶段修改时造成的被动。

有些概念对结构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可能很简单,但为了使建筑专业设计人员也能有轮廓的概念,还是适当的提了一下。

1. 不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的自承重墙1.1. 高厚比计算中计算高度H0的取值规范第6.1.1指出,计算高度H0的取值,应按第5.1.3条采用。

按规范第5.1.3条确定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时,可表达成下面几个基本规则。

1.1.1. 自承重墙砌至楼盖或屋顶H0 = H 。

式中H为自承重墙的高度。

1.1.2. 自承重墙上端为自由端H0 = 2H 。

1.1.3. 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隔墙联系(自承重墙上端不是自由端)设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墙联系的间距为S 。

当S>2H时,认为横向的联系不起作用,仍按上述1.1.1.的规则确定计算高度H0 ;当S≤H时,可以认为是横向联系的距离起控制作用,规范规定H0 = 0.6S ;当2H≥S>H时,高度方向与横方向共同起作用,规范规定H0 =0.4S+0.2H 。

1.1.4. 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隔墙联系且自承重墙上端是自由端规范对此未做明确规定,作为一个思路可考虑将H定义为墙高的2倍,再应用上面的规则确定自承重墙的计算高度。

1.2. 自承重墙的高厚比验算,不同厚度自承重墙的允许计算高度1.2.1. 自承重墙的允许高厚比的基准值〔β〕自承重墙允许高厚比的基准值〔β〕与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有关,如下所示:砂浆强度等级M2.5 M5 ≥M7.5〔β〕 22 24 26为了建立基本的概念,下面的讨论均取砂浆强度等级为M5 。

1.2.2. 自承重墙验算时的最终允许高厚比值自承重墙验算时的最终允许高厚比值,还需乘以修正系数μ1与μ2 。

1.2.2.1. μ1修正系数与墙厚相关:墙厚 h > 240mm时,μ1 = 1.0 ;h = 240mm时,μ1 = 1.2 ;h = 90mm时,μ1 = 1.5 ;240 > h > 90mm时,μ1可按插入法取值。

按此规定,可以列出几个不同墙厚的μ1值:墙厚(mm) 100 120 200 240μ1值 1.48 1.44 1.28 1.20上端为自由端的自承重墙,除按上述规定提高外,尚可再乘以修正系数1.3 。

1.2.2.2. μ2修正系数μ2的值与门窗洞口相关,主要取决于墙宽范围内门窗洞口的总宽度。

设墙宽范围内门窗洞口的总宽度为b S ,自承重墙两侧与主体结构柱或横墙联系的间距为S 。

μ2 = 1-0.4按公式算得μ2的值小于0.7时,取0.7 。

当洞口高度等于或小于墙高的1 / 5时,可取μ2等于1.0 。

μ2的取值范围为0.7~1.0 。

≥ 0.75时μ2=0.7,无洞时μ2=1.0 。

1.2.2.3. 自承重墙不同墙厚时允许墙高的参考值(砌筑砂浆M5)墙厚(mm) 100 120 200 240μ2=0.7(洞口大)时,允许墙高参考值(m) 2.49 2.90 4.30 4.84μ2=1.0(无洞口)时,允许墙高参考值(m) 3.55 4.15 6.14 6.91上端为自由端的自承重墙,应综合考虑H0 = 2H及附加的修正系数1.30,其允许墙高参考值应为上述允许墙高参考值乘以修正系数0.65 。

2. 考虑构造柱、壁柱及圈梁作用时的自承重墙2.1. 构造柱的作用构造柱可以增加墙的允许高度,但作用有限。

有构造柱时,墙的允许高厚比〔β〕可乘以提高系数μC :μC = 1+γ。

式中γ—系数。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砌体,γ=1.5 ;对混凝土砌块砌体γ=1.0 ;b c—构造柱沿墙方向的宽度;l —构造柱的间距。

当b c = 500mm、l =3000mm且采用砖砌体时,μC = 1.25 。

在常用范围内这已经是比较密的构造柱设置,一般来说采用比较密的构造柱也就能使墙高的允许值能提高25% 。

当构造柱宽度为500mm,间距为3m,砂浆强度等级为M5时,允许墙高的参考值:墙厚(mm) 200 240μ2=0.7(洞口大)时,允许墙高参考值(m) 5.02 6.05μ2=1.0(无洞口)时,允许墙高参考值(m) 7.17 8.64注:墙厚200mm时,按混凝土砌块考虑,μC = 1.167 ;墙厚 240mm时,按砖砌体考虑,μC = 1.25 。

2.2. 壁柱的作用壁柱对提高墙的允许高度可以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壁柱凸出墙面部分的尺寸愈大作用愈明显。

验算带壁柱墙的高厚比时,采用带壁柱墙截面的折算厚度hT :hT = 。

式中 I—截面惯性矩;A—截面面积。

例如:240mm厚的墙,每3m设一壁柱,壁柱宽490mm,凸出墙面250mm,其折算厚度为388mm 。

相当于以240mm厚墙为基准时,提高系数为1.62 。

与构造柱1.25的提高系数比较,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hT的计算有点麻烦,但有些可以查表,见苑振芳主编《砌体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表14—14。

2.3. 构造柱与壁柱的比较构造柱与壁柱对提高墙的允许高度的作用是相似的,只是在规范中采用了不同的公式来表达。

构造柱用的是提高系数,壁柱采用增大折算厚度的办法。

其实,折算厚度与原始墙厚的比值也可理解为是提高系数。

构造柱的作用有限。

按照规范的规定,构造柱的宽度达到500mm,构造柱的中距3m时,提高系数才能达到1.25 。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提高系数也只能达到1.375 ,此时3m中距的构造柱就要做成750mm宽,采用1.375 的提高系数不应该是可取的方案。

壁柱可以明显提高墙的允许高度。

如前所述,采用壁柱后墙的允许高度可以比不加壁柱提高1.62倍,如有必要,再加大壁柱的尺寸墙的允许高度可以提得更高。

缺点是,工艺或建筑专业往往不喜欢出现壁柱。

2.4. 圈梁的作用2.4.1. 圈梁没有作用的条件自承重墙的两侧没有横向支承或仅一侧有横向支承时,圈梁对提高墙的允许高度没有任何作用。

2.4.2. 对规范条文可能引起的一点误会在进一步讨论横向支承的问题前,有必要先澄清一些容易引起误会的概念。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的第6.1.2条,叙述了3点。

前两点涉及到墙的整体稳定性,第3点谈的是墙的局部稳定性。

不应在整体稳定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讨论墙的局部稳定性,更不能因为仅仅是局部稳定满足规范要求就误认为整体墙的稳定性自动满足要求。

请注意规范中上述3点中用词的区别:第1点是“验算带壁柱墙的高厚比” ;第2点是“验算带构造柱墙的高厚比” ;第3点是“验算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的高厚比” 。

2.4.3. 对规范条文更容易引起的一点误解在实践中发现,规范条文中最容易引起误解的是这样一句话(见规范6.1.2-3):“设有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带壁柱墙或带构造柱墙,当b/s≥1/30时,圈梁可视作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的不动铰支点(b为圈梁宽度)” 。

注意,这里指的是“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 ,而不是“带壁柱墙”或“带构造柱墙” 。

规范的条文应该按照下列顺序解读:“带壁柱墙”或“带构造柱墙”要满足上述第1、2点的高厚比要求;满足要求后,“壁柱”或“构造柱”已能视为“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的侧向支点;如果此时“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 的局部稳定还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可以通过设圈梁来解决问题,“此时s应取相邻壁柱间或相邻构造柱间的距离” ,只要上下圈梁间的距离能满足“壁柱间墙”或“构造柱间墙” 的高厚比要求即可。

3. 几种常见的自承重墙稳定设计的思路3.1. 框架或排架结构的砌体外围护墙3.1.1. 讨论的范围由彩钢板、钢龙骨等组成的外围护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常见的讨论范围内的外围护墙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混凝土砌块等。

本文以240mm、200mm 厚的砌体墙为例探讨其稳定设计思路。

3.1.2. 层高较低时当层高较低,如果能满足本文1.2.2.3.中的允许高度要求时,可不做特别处理;如果略超过一些,200mm厚超过8 %左右,240mm厚超过12 %左右时,可用设构造柱的办法来解决,不必再做其他的特别处理。

需注意本文1.2.2.2.中门窗洞口对μ2值的影响,当0.7<μ2<1.0时,可使用插值。

3.1.3. 层高不低时当符合规范表5.1.3“带壁柱墙或周边拉结的墙”中的2H≥S>H的要求时,可按表中的公式0.4S+0.2H确定计算高度。

式中,S为框架柱的间距,H为层高。

设计思路是,保证按公式确定的计算高度能满足规范要求。

3.1.4. 层高较高时3.1.4.1. 横向能满足高厚比要求在H≥S的条件下,如果规范表5.1.3中的计算高度0.6S能满足高厚比要求,也可不做特别处理。

需注意,此时设构造柱并不能将允许高度乘以提高系数,因为计算高度的方向已经转了90度。

下面分别情况讨论:3.1.4.2. 横向不能满足高厚比要求可通过增设圈梁解决在层高很高,例如是很高的单层厂房,0.6S又不能满足高厚比要求时,可以寻求圈梁的解决方案。

按照规范中6.1.2-3的规定,只要b/S≥1/30时,所设的圈梁就可视为框架柱间外围护墙的不动铰支点。

这样,即使H很高,例如20m高,都可以通过设若干道圈梁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只要任意两个相邻圈梁间的距离能满足允许高厚比的要求即可。

如果框架柱的间距为6m,200mm厚的墙上的圈梁宽度b=200mm,正好满足b/S=1/30的条件。

3.1.4.3. 横向不能满足高厚比要求但能通过增设“加高”的圈梁解决同样的墙厚(200mm),如果框架柱的间距为7.5m就不能满足规范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