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2-3

合集下载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2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2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π,求正四面体的体积.
A
分析:设法寻求正四面体的棱长与球的半径之间的关 系.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走
设AE为球的直径.故AD⊥DE,AE⊥O1D.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方法2:将正四面体ABCD置于正方体中. 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即为正方体的外接球,正方体的对 角线长为球的直径.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走 向 高 考
[例7]
(理)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是正三角形,
》 高 考 总 复 习
且与底面垂直,又底面ABCD为矩形,E是PD中点. (1) (1)求证:PB∥平面ACE; PB ACE (2)若PB⊥AC,且PA=2,求三棱锥E-PBC的体积.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点评:在求某几何体的体积时,经常采用“割补法” 和“等积变换”等方法,设法实现复杂向简单,未知向已 知的转化.请读者想一想,此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四、卷起、折叠与展开 [例4] 矩形ABCD中,AB=4,BC=3,沿AC将矩形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BCD折起,使平面DAC⊥平面ABC,则四面体ABCD的外 接球的体积为 ( )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2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2

第五篇 第1章 第二讲一、选择题1.(文)下列由小正方形组成的平面图形能够折成正方体的是( )[答案] A(理)如图,能作为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⑥C .①②⑤⑥D .③④⑤⑥ [答案] C[解析] ③④两图在折叠时会出现两个正方形重合的情况,故不能折成完整的正方体. 2.(文)一个空间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俯视图是一个圆,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 )A.π4B.5π4C .π D.3π2[答案] C[解析] 此几何体是底半径为12,高为1的圆柱,其侧面积为2π×12×1=π.(理)侧棱长为4,底面边长为3的正三棱柱的各顶点均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 )A .76πB .68πC .20πD .9π [答案] C[解析] 设球心为O ′,如图,球半径R =OO ′2+OC 2=4+1=5,∴S 球=4π·R 2=20π.3.(文)P 为△ABC 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 A =PC ,则P 在平面ABC 上的正投影必在△ABC 的 ( )A .A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上B .AC 边的高线上 C .AC 边的中线上D .∠ABC 的角平分线上 [答案] A[解析] 设P 在平面ABC 上的正投影为O ,∵P A =PC ,∴OA =OC ,从而O 点必在线段AC 的中垂线上.(理)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AA 1、C 1D 1的中点,G 是正方形BCC 1B 1的中心,则空间四边形AGFE 在该正方体的表面上的正投影不可能是 ( )[答案] B[解析] 在上、下两个面上投影为A ,在左、右两个面上投影为D ,在前、后两个面上投影为C ,故不可能为B.4.(文)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8个顶点都在球O 的表面上,E 、F 分别是棱AA 1、DD 1的中点,则直线EF 被球O 截得的线段长为 ( )A.21 B .1 C .1+22 D. 2 [答案] D[解析] 由条件知球O 半径为32,球心O 到直线EF 的距离为12,由垂径定理可知直线EF 被球O 截得的线段长d =2⎝⎛⎭⎫322-⎝⎛⎭⎫122= 2.(理)设棱锥的底面积是8cm 2,那么这个棱锥的中截面(过棱锥高的中点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的面积是 ( )A .4cm 2B .22cm 2C .2cm 2 D.2cm 2 [答案] C[解析] 设截得的棱锥高为h ′,中截面面积为S ′,原棱锥的高为h ,底面积为S .由性质,S ′S =⎝⎛⎭⎫h ′h 2∴S ′=14S =2cm 2.5.(文)一个封闭正方体各面分别标有A 、B 、C 、D 、E 、F 六个字母,现放成三种位置如图,则A 、B 、C 对面字母分别为 ( )A .D 、E 、FB .F 、D 、EC .E 、F 、D D .E 、D 、F [答案] B[解析] 由图(1)可知,A 、B 、C 是交于同一顶点的三个面,故由图(2)知,D 的对面为B ;由(3)知,A 的对面为F ,从而C 的对边为E ,∴选B.(理)正方体的直观图如图所示,则其展开图是 ( )[答案] D[解析] A 、C 折成正方体后,三个侧面小正方形中的线均相连,B 折起后,三条线平行,故A 、B 、C 均不对.6.(文)若圆锥轴截面的顶角θ满足π3<θ<π2,则其侧面展开图中心角α满足 ( )A.π4<α<π3B.π3<α<π2C.π2<α<π D .π<α<2π [答案] D[解析] ∵θ∈⎝⎛⎭⎫π3,π2 ∴θ2∈⎝⎛⎭⎫π6,π4, ∴sin θ∈⎝⎛⎭⎫12,22.又r l =sin θ∈⎝⎛⎭⎫12,22, ∴其侧面展开图中心角α=rl·2π∈(π,2π).(理)过圆锥顶点的所有截面中,如果面积最大的是轴截面,那么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θ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2 B . (0,π) C .(0,2π) D .(0,2π] [答案] D[解析] 由于过顶点的截面都是以圆锥的母线为腰的等腰三角形,其面积的大小将取决于顶角,如果轴截面的顶角大于90°,那么过顶点可以作一个顶角为90°的截面,它是所有截面积中的最大者.所以当且仅当轴截面的顶角不大于90°时,轴截面的面积最大.如图,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 ,母线长为l ,轴截面顶角为α则sin α2=r l,易知,当且仅当0<α≤π2时,在过顶点P 的所有截面中,以轴截面的面积为最大.将圆锥沿母线PB 剪开展平,得到扇形PBB ′,由弧长公式得θ·l =2πr ,即r l =θ2π,∴sinα2=θ2π, ∵0<α≤π2,∴0<θ2π≤22,即0<θ≤2π.7.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 =2DC =2,∠DAB =60°,E 为AB 的中点,将△ADE 与△BEC 分别沿ED 、EC 向上折起,使A 、B 重合于点P ,则三棱锥P -DCE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 ( )A.43π27B.6π2C.6π8D.6π24[答案] C[解析] 根据题意折叠后的三棱锥P -DCE 为正四面体,且棱长为1,以此正四面体来构造正方体,则此正方体的棱长为22,故正方体的体对角线的长为62,且正方体的外接球也为此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外接球的半径为64,∴V 球=43πr 3=43π⎝⎛⎭⎫643=6π8,选C.[点评] 本题以折叠问题为载体,考查多面体(正四面体)的外接球问题(多面体切接问题),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最新《考试大纲》“要构造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的数学问题”的高考命题要求.8.(文)(09·山东)一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2π+2 3B .4π+2 3C .2π+233D .4π+233[答案] C[解析] 由几何体的三视图可知,该几何体是由一个底面直径和高都是2的圆柱和一个底面边长为2,侧棱长为2的正四棱锥叠放而成.故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 =π×12×2+13×(2)2×3=2π+233,故选C.(理)(09·宁夏、海南)一个棱锥的三视图如图,则该棱锥的全面积(单位:cm 2)为 ( )A .48+12 2B .48+24 2C .36+12 2D .36+24 2[答案] A[解析] 三棱锥如图所示.AO ⊥底面BCD ,O 是BD 中点,BC =CD =6,BC ⊥CD ,AO =4,AB =AD .S △BCD =12×6×6=18,S △ABD =12×62×4=12 2.取AC 中点E ,连结AE 、OE .可得BC ⊥AE ,AE =AO 2+OE 2=5,∴S △ABC =S △ACD =12×6×5=15,∴S 全=18+122+15+15=48+12 2.9.(文)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接成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且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相等,这个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也都相等,设四棱锥、三棱锥、三棱柱的高分别为h 1、h 2、h ,则h 1 h 2 h = ( )A.3 1 1B.3 2 2C.3 2 2D.3 2 3 [答案] B[解析] 拼成三棱柱如图ABC -A 1B 1C 1,不妨设棱长为1,则三棱锥与三棱柱的高为均为63.而四棱锥A 1-BCC 1B 1的高为直线A 1A 和平面BCC 1B 1的距离22,∴22 63 63=3 2 2.(理)(08·全国Ⅱ)正四棱锥的侧棱长为23,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为60°,则该棱锥的体积为 ( )A .3B .6C .9D .18 [答案] B[解析] 如图所示,SB =23,∠SBO =60°在Rt △SOB 中,OB =3,SO =3 底面正方形边长BC =3·2= 6∴V S -ABCD =13·(6)2·3=6.10.已知各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的正四棱柱高为4,体积为16,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 )A .16πB .20πC .24πD .32π [答案] C[解析] 设正棱柱底面边长为a ,则S 底=a 2, ∴V =S 底·h =4a 2=16,∴a =2.又正四棱柱内接于球,若球的半径为R ,则 (2R )2=22+22+42=24,∴R = 6. ∴球的表面积为4πR 2=24π. 二、填空题11.(文)已知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是4cm ,侧棱长是23cm ,它的高与斜高的长分别为________.[答案] 2cm,22cm[解析] 设正四棱锥S -ABCD 的高为SO ,过点O 作OE ⊥BC 于E ,则E 为BC 中点. 所以SO ⊥OB ,SO ⊥OE . ∵BC =4,∴BE =OE =2, ∴OB =2 2.在Rt △SOB 中, SO =SB 2-OB 2=(23)2-(22)2=2在Rt △SOE 中,SE =SO 2+OE 2=22+22=2 2 ∴此棱锥的高为2cm ,斜高为22cm.(理)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2cm 和4cm ,它的侧面积等于两底面积之和,则它的斜高为________,高为________.[答案] 53cm ,43cm[解析] 设高为h ,斜高为h ′,则S 侧=12×(2+4)h ′×4=12h ′,S 底=22+42=20,由题设S 侧=S 底,∴h ′=53,∴h =⎝⎛⎭⎫532-1=43. 12.圆锥的高和底面半径相等,它的一个内接圆柱的高和圆柱底面半径也相等.则圆柱的表面积和圆锥的表面积之比为________.[答案] 2-1[解析] 设圆柱和圆锥的底面半径分别是r 、R ,根据相似得r R =R -r R .即r R =12.∴R =2r .母线l =2R ,∴S 圆柱表S 圆锥表=2πr 2+2πr 2πR ·2R +πR 2=4πr 2(2+1)4r 2=2-1. [点评] 解决组合体的问题,首先要分清切接的结构,然后画出合理的示意图,属于旋转体的一般画出它们的轴截面图.运用相似寻求各个量之间的关系.13.(08·宁夏、海南)一个六棱柱的底面是正六边形,其侧棱垂直底面,已知该六棱柱的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且该六棱柱的体积为98,底面周长为3,则这个球的体积为________.[答案] 4π3[解析] 正六棱柱的侧棱长h =986×316=3,∵球心在六棱柱的最长体对角线上,∴球的直径、正棱柱的侧棱、底面正六边形的最长对角线构成直角三角形,∴2R =(3)2+12=2,∴R =1,∴V 球=43×π×13=4π3.14.(09·辽宁)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尺寸的长度单位为m).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________m 3. [答案] 4[解析] 由三视图知,三棱锥的高为侧视图中直角三角形的竖直边,底面三角形一边上的高恰为左视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水平边,其直观图如图所示.∴PF =2,CE =3,AB =4,∴V =13×2×12×3×4=4(m 3).15.侧棱长为23的正三棱锥V -ABC 中,∠AVB =∠BVC =∠CVA =40°,过点A 作截面AEF ,求截面△AEF 周长的最小值.[解析] 沿侧棱VA 剪开,侧面展开如图,线段AA 1的长为所求△AEF 周长的最小值,取AA 1中点D ,则VD ⊥AA 1,∠AVD =60°,∴AA 1=2AD =6.16.已知过球面上三点A 、B 、C 的截面与球心O 的距离等于球半径的一半,且AB =BC =CA =3,求球的半径.[解析] 设球的半径为R ,则截面△ABC 到球心的距离d =12R .由AB =BC =CA =3,知△ABC 外接圆半径r =AB 2sin60°=33= 3.∴3=R 2-⎝⎛⎭⎫12R 2,∴R =2. 17.(09·广东)某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处的安全标识墩如图1所示,墩的上半部分是正四棱锥P -EFGH ,下半部分是长方体ABCD -EFGH .图2、图3分别是该标识墩的正(主)视图和俯视图.(1)请画出该安全标识墩的侧(左)视图; (2)求该安全标识墩的体积; (3)证明:直线BD ⊥平面PEG .[解析] (1)该安全标识墩侧视图如图所示.(2)该安全标识墩的体积 V =V P -EFGH +V ABCD -EFGH =13×40×40×60+40×40×20(3)由题设知四边形ABCD和四边形EFGH均为正方形,∴FH⊥EG,又ABCD-EFGH为长方体,∴BD⊥FH.设点O是EFGH的对称中心,∵P-EFGH是正四棱锥,∴PO⊥平面EFGH.而FH⊂平面EFGH,∴PO⊥FH.∵FH⊥PO,FH⊥EG,PO∩EG=O,PO⊂平面PEG,EG⊂平面PEG,∴FH⊥平面PEG.而BD∥FH,故BD⊥平面PEG.。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章头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章头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命题趋势 高考对本章内容的考查主要有:一是考查空间几何体 的概念、性质,以空间几何体为载体考查线面位置关系的 推理、论证.二是考查几何量(角度、距离、面积、体积) 的计算.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备考指南 (1)立足课本,控制难度,重点突出,坚持稳定,同 时改革探索是新高考的导向.课本例题具有紧扣教材,简 明扼要,难度适中,方法典型,符合“通法通性”的特点, 不少定理是以例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重视课本的作用是 能否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2)总结规律,规范训练.立体几何解题过程中常带 有明显的规律性.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本章复 习还应注意规范训练.注意作、证、求三环节交代要清, 表达要规范、严谨,要准确运用符号语言等. (3) (3)本章复习应根据定义、概念、定理多的特点进 行.重在理清各种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及相应的面积、体积 计算公式及图形的画法.
第五篇
第1章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第五篇
立体几何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A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物理,3-5-1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物理,3-5-1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问题.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 3-5
考 点 体 验
题 型 设 计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实验目的
·
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人 教 版 物 理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 3-5
考 点 体 验
实验原理 如下图所示,质量为m1 、m2 的两小球在水平方向上 发生正 碰 , 水平 方 向合外 力 为零 , 动 量守恒 : m1v1 = m1v1′ + m2v2′ , 本 实 验 在 误 差 允 许 范 围 内 验 证 上 式 成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 3-5
考 点 体 验
1.用天平测两球的质量m1、m2. 2.用游标卡尺测两球的直径. 3.将斜槽固定在桌边,调整斜槽底座,使斜槽末端
题 型 设 计
的切线水平.
4.将被碰球放在斜槽前边的小支柱上,调节小支柱 高度,使两球碰撞时一样高,且碰撞后的速度方向都在同
题 型 设 计
滚下,使它们发生正碰.重复实验10次,找出入射小球与
被碰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M、N. 9.测量入射小球碰撞前后的水平距离OP、OM,被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人 教 版 物 理
碰小球的水平距离O′N.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10.比较m1OP与m1OM+m2O′N是否相等,如果在 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就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选修 3-5
注意事项
考 点 体 验
1.入射球和被碰球m1>m2,r1=r2.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2-3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2-3

第五篇 第2章 第三讲一、选择题1.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m ⊥α,n ∥α,则m ⊥n ;②若α∥β,β∥γ,m ⊥α,则m ⊥γ; ③若m ∥α,n ∥α,则m ∥n ; ④若a ⊥γ,β⊥γ,则α∥β.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 A2.a 、b 为不重合的直线,α,β为不重合的平面,给出下列4个命题: ①a ∥α且a ∥b ⇒b ∥α; ②a ⊥α且a ⊥b ⇒b ∥α; ③a ⊥α且a ⊥b ⇒b ⊥α; ④a ⊥β且α⊥β⇒a ∥α.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为 ( ) A .0 B .1 C .2 D .3 [答案] A[解析]⎭⎪⎬⎪⎫a ∥αa ∥b ⇒b ∥α或b ⊂α; ⎭⎪⎬⎪⎫a ⊥αa ⊥b ⇒b ∥α或b ⊂α;⎭⎪⎬⎪⎫a ⊥βα⊥β⇒a ∥α或a ⊂α.3.如图,BC 是Rt △ABC 的斜边,AP ⊥平面ABC ,PD ⊥BC 于D ,则图中共有________个直角三角形 ( )A .8B .7C .6D .5[答案] A[解析] △PAC ,△P AD ,△PAB ,△PDC ,△PDB ,△CDA ,△BDA ,△CAB 共8个. 4.(文)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AB 、C 1D 1的中点,则直线A 1B 1与平面A 1EC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63B.33C.66D.22 [答案] A[解析] 连接B 1C 、A 1C ,在正方体中,A 1B 1⊥平面B 1BCC 1,∴A 1B 1⊥B 1C ,∵E 、F 分别为棱AB 、C 1D 1的中点, ∴四边形A 1ECF 为菱形,由∠B 1A 1E =∠B 1A 1F 知,A 1B 1在平面A 1ECF 上的射影为∠EA 1F 的平分线A 1C , ∴∠B 1A 1C 为A 1B 1与平面A 1ECF 所成的角,设正方体棱长为a ,则sin ∠B 1A 1C =B 1C A 1C =2a 3a =63.(理)棱长都为2的直平行六面体ABCD -A 1B 1C 1D 1中,∠BAD =60°,则对角线A 1C 与侧面DCC 1D 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12B.22C.34D.38 [答案] C[解析] 过点A 1作直线A 1M ⊥D 1C 1,交C 1D 1延长线于点M ,可得A 1M ⊥平面DD 1C 1C ,∠A 1CM 就是直线A 1C 与面DD 1C 1C 所成的角.由于所有棱长均为2,及∠A 1D 1C 1=120°,得A 1M =A 1D 1sin60°=3,又A 1C =AC 21+CC 21=(23)2+22=4,∴sin ∠A 1CM =A 1M A 1C =34,故应选C.5.(文)(09·山东)已知α,β表示两个不同的平面,m 为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则“α⊥β”是“m ⊥β”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B[解析] 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必要性成立,而当两平面α、β垂直时,α内的直线m 只有在垂直于两平面的交线时才垂直于另一个平面β,∴为必要不充分条件,故选B.(理)若平面α与平面β相交,直线m ⊥α,则 ( ) A .β内必存在直线与m 平行,且存在直线与m 垂直B .β内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 平行,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 垂直C .β内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 平行,但必存在直线与m 垂直D .β内必存在直线与m 平行,不一定存在直线与m 垂直 [答案] C[解析] 若β内存在直线与m 平行,则必有β⊥α,但α与β不一定垂直,故否定A 、D ;在β内必存在与m 在β内射影垂直的直线,从而此线必与m 垂直,否定B ,故选C.6.过正方形ABCD 之顶点A 作PA ⊥平面ABCD ,若P A =AB ,则平面ABP 与平面CDP 所成二面角的度数为 ( )A .30°B .45°C .60°D .90° [答案] B[解析] 过P 作直线l ∥AB ,则l 为二面角的棱,易证∠APD 即为所求. ∵AP =AD ,∠P AD =90°,∴∠APD =45°. 7.(09·四川)如图,已知六棱锥P -ABCDEF 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 A ⊥平面ABC ,PA =2AB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PB ⊥ADB .平面PAB ⊥平面PBC C .直线BC ∥平面PAED .直线PD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为45° [答案] D[解析] ∵PB 在底面的射影为AB ,AB 与AD 不垂直,排除A.又BD ⊥AB ,BD ⊥PA ,∴BD ⊥平面PAB .但BD 不在平面PBC 内,排除B.对于C 选项,∵BD ∥AE ,∴BD ∥平面PAE ,∴BC 与平面PAE 不平行,排除C.又∵PD 与平面ABC 所成角为∠PDA ,∵AD =2AB =PA ,∴∠PDA =45°,故选D.8.△SQD 在正四面体D -ABC 的四个面上的射影可能..是 (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 A[解析] △SDQ 在面ADC 上的射影如图③,△SDQ 在面ABD 上的射影为图④,△SDQ 在面ABC 上的射影为图①,△SDQ 在面BDC 上的射影为图②,因此选A.9.(文)(09·北京)若正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边长为1,AB 1与底面ABCD 成60°角,则A 1C 1到底面ABCD 的距离为 ( )A.33B .1 C. 2 D. 3 [答案] D[解析] 依题可知∠B 1AB =60°,平面A 1B 1C 1D 1∥平面ABCD ,A 1C 1⊂平面A 1B 1C 1D 1, ∴B 1B 即为所求距离,在△ABB 1中得, B 1B = 3.故选D. (理)(09·全国Ⅰ)已知二面角α-l -β为60°,动点P 、Q 分别在面α、β内,P 到β的距离为3,Q 到α的距离为23,则P 、Q 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为 ( )A . 2B .2C .2 3D .4 [答案] C[解析] 如图,PB 、QD 分别垂直于平面α、β,B 、D 为垂足,过B 、D 作BA 、DC 与两平面的交线垂直,连结PB 、QD ,易求得PA =2,CQ =4,10.已知a、b、c是直线,α、β是平面,下列条件中,能得出直线a⊥平面α的是() A.a⊥c,a⊥b,其中b⊂α,c⊂αB.a⊥b,b∥αC.α⊥β,a∥βD.a∥b,b⊥α[答案] D[解析]A中缺b与c相交的条件;如图(1),可知b∥α,a⊥b时,a与α可平行、可相交,相交时也可垂直,故B错;如图(2)是一个正方体,满足α⊥β,直线a可以是AC,也可以是AB,故C错.二、填空题11.直角△ABC的斜边BC在平面α内,顶点A在平面α外,则△ABC的两条直角边在平面α内的射影和斜边BC组成的图形只能是________.[答案]线段或钝角三角形[解析]当△ABC所在平面与α垂直时为线段;否则如图A′C2+A′B2<AC2+AB2=BC2,∴△A′BC为钝角三角形.12.△ABC的三边长分别为3、4、5,P为面ABC外一点,它到三边的距离都等于2,则P到面ABC的距离是________.[答案] 3[解析]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O为三角形ABC的内心,其内切圆半径r=1,则PO= 3.13.P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 A、PB、PC与平面ABC所成角均相等,又PA与BC垂直,那么△ABC形状可以是________.①正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③非等腰三角形④等腰直角三角形(将你认为正确的序号全填上)[答案]①②④[解析]设点P在底面ABC上的射影为O,由P A、PB、PC与平面ABC所成角均相等,得OA=OB=OC,即点O为△ABC的外心,又由P A⊥BC,得OA⊥BC,即AO为△ABC 中BC边上的高线,∴AB=AC,即△ABC必为等腰三角形,故应填①②④.14.已知a、b为不垂直的异面直线,α是一个平面,则a、b在α上的射影有可能是:①两条平行直线;②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③同一条直线;④一条直线及其外一点.在上面结论中,正确结论的编号是__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答案]①②④三、解答题15.已知矩形ABCD中,过A作SA⊥面ABCD,再过A作AE⊥SB交SB于E,作EF⊥SC 交SC于F.(1)求证:AF⊥SC;(2)若SD∩面AEF=G,求证:AG⊥SD.[证明](1)因为SA⊥平面AC,BC⊂平面AC,所以SA⊥BC,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AB⊥BC,所以BC⊥平面SAB,所以BC⊥AE,又SB⊥AE,所以AE⊥平面SBC,所以AE⊥SC,又EF⊥SC,所以SC⊥平面AEF,所以AF⊥SC.(2)因为SA⊥平面AC,所以SA⊥DC,又AD⊥DC,所以DC⊥平面SAD.所以DC⊥AG.又由(1)有SC⊥平面AEF,AG 平面AEF.所以SC⊥AG,所以AG⊥平面SDC.所以AG⊥SD.16.(文)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底面△ABC是直角三角形,∠ABC=90°,2AB=BC=BB1=a,且A1C∩AC1=D,BC1∩B1C=E,截面ABC1与截面A1B1C交于DE,(1)求证:A1B1⊥平面BB1C1C(2)求证:A1C⊥BC1(3)求证:DE⊥平面BB1C1C[解析]证明:(1)∵三棱柱ABC-A1B1C1是直三棱柱,∴侧面与底面垂直,即平面A1B1C1⊥平面BB1C1C,又∵AB⊥BC,∴A1B1⊥B1C1,从而A1B1⊥平面BB1C1C.(2)由题设可知四边形BB1C1C为正方形,∴BC1⊥B1C,又由(1)可知A1B1⊥平面BB1C1C,而BC1 平面BB1C1C,∴A1B1⊥BC1,又∵A1B1∩B1C=B1,且A1B1 平面A1B1C,B1C 平面A1B1C,∴BC1⊥平面A1B1C,而A1C 平面A1B1C,∴BC1⊥A1C.(3)∵直三棱柱的侧面均为矩形,而D、E分别为所在侧面对角线的交点,∴D为A1C 的中点,E为B1C的中点,∴DE∥A1B1,而由(1)知,A1B1⊥平面BB1C1C.∴DE⊥平面BB1C1C.(理)如图,已知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D⊥DC,AB∥DC,DC=DD1=2AD =2AB=2.(1)求证:DB ⊥平面B 1BCC 1;(2)设E 是DC 上一点,试确定E 的位置,使得D 1E ∥平面A 1BD ,并说明理由.[解析] (1)证明:∵AB ∥DC ,AD ⊥DC ,∴AB ⊥AD ,在Rt △ABD 中,AB =AD =1,∴BD =2,易求BC =2,又∵CD =2,∴BD ⊥BC . 又BD ⊥BB 1,B 1B ∩BC =B , ∴BD ⊥平面B 1BCC 1.(2)DC 的中点即为E 点.∵DE ∥AB ,DE =AB ,∴四边形ABED 是平行四边形. ∴AD 綊BE .又AD 綊A 1D 1,∴BE 綊A 1D 1,∴四边形A 1D 1EB 是平行四边形.∴D 1E ∥A 1B . ∵D 1E ⊄平面A 1BD , ∴D 1E ∥平面A 1BD .17.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E ∈BB 1,截面A 1EC 与侧面A 1ACC 1所成角为90°. (1)求证:BE =B 1E ;(2)若AA 1=A 1B 1,求平面A 1EC 与平面A 1B 1C 1所成二面角的大小.[解析] (1)取A 1C 1中点F ,作EG ⊥面AC 1于G ,⎭⎪⎬⎪⎫B 1F ∥EG B 1E ∥面AC 1⇒BE ∥FG ⇒B 1EGF 为平行四边形⇒FG ⊥A 1C 1⇒G 为A 1C 之中点.从而E 为BB 1之中点.∴BE =B 1E .(2)由(1)知G 为矩形ACC 1A 1的中心,过G 作直线平行于A 1C 1,交AA 1于点P ,交CC 1于Q 点,连结EP ,EQ ,则平面A 1B 1C 1∥平面PEQ ,即求平面AEC 与平面PEQ 所成的角,∵交线为EG ,∴其平面角为∠A 1GP ,因AA 1=A 1B 1,则ACC 1A 1为正方形,则∠A 1GP =45°.。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3-2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3-2

第五篇 第3章 第二讲一、选择题1.已知{a ,b ,c }是空间一个基底,p =a +b ,q =a -b ,一定可以与向量p 、q 构成空间另一基底的是 ( )A .aB .bC .cD .无法确定 [答案] C[解析] ∵a ,b ,c 不共面,∴p ,q ,c 不共面,若存在x 、y ∈R ,使 c =xp +yq =(x +y )a +(x -y )b , ∴a ,b ,c 共面矛盾.2.已知ABCD 是四面体,O 是△BCD 内一点,则AO →=13(AB →+AC →+AD →)是O 为△BCD重心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条件 [答案] C[解析] 设E 为CD 中点, AO →=13(AB →+AC →+AD →)=13AB →+13(BC →-BA →+BD →-BA →) =13AB →+13(BC →+BD →)-23BA → =AB →+23BE →,∴BO →=23BE →.即O 为△BCD 的重心而O 为△BCD 的重心时,显然有AO →=13(AB →+AC →+AD →),故选C.3.已知空间四边形OABC ,M 、N 分别是对边OA 、BC 的中点,点G 在线段MN 上,且MG GN=2,设OG →=xOA →+yOB →+zOC →,则x 、y 、z 的值分别是 ( )A .x =13,y =13,z =13B .x =13,y =13,z =16C .x =13,y =16,z =13D .x =16,y =13,z =13[答案] D[解析] ∵MG GN =2,∴MG →=23MN →,∴OG →=OM →+MG →=OM →+23(ON →-OM →)=13OM →+23ON →=16OA →+23×12(OB →+OC →) =16OA →+13OB →+13OC →. 4.已知a =(λ+1,0,2),b =(6,2μ-1,2λ),若a ∥b ,则λ与μ的值可以是 ( )A .2,12B .-13,12C .-3,2D .2,2 [答案] A[解析] ∵a ∥b ,∴存在实数k ,使b =ka ,即:(6,2μ-1,2λ)=(kλ+k,0,2k ), ∴⎩⎪⎨⎪⎧kλ+k =62μ-1=02λ=2k,∴⎩⎪⎨⎪⎧ μ=12λ=2k =2或⎩⎪⎨⎪⎧μ=12λ=-3k =-3,故选A.5.二面角的棱上有A 、B 两点,直线AC 、BD 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 .已知AB =4,AC =6,BD =8,CD =217,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 ( )A .150°B .45°C .60°D .120° [答案] C[解析] 由条件知,CA →·AB →=0,AB →·BD →=0, CD →=CA →+AB →+ BD →. ∴|CD →|2=|CA →|2+|AB →|2+|BD →|2+2CA →·AB →+2AB →·BD →+2CA →·BD →=62+42+82+2×6×8cos 〈CA →,BD →〉=116+96cos 〈CA →,BD →〉=(217)2,∴cos 〈CA →,BD →〉=-12,∴〈CA →,BD →〉=120°,所以二面角的大小为60°. 6.(08·福建)如图,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BC =2,AA 1=1,则BC 1与平面BB 1D 1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63 B.255 C.155 D.105 [答案] D[解析] 以B 为原点,直线BC 、BA 、BB 1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 (2,2,0),B 1(0,0,1),C 1(2,0,1).设平面BB 1D 1D 的一个法向量n =(x ,y ,z ),则 ⎩⎪⎨⎪⎧n ·BD →=0n ·BB 1→=0,∴⎩⎪⎨⎪⎧2x +2y =0z =0,取n =(1,-1,0),直线BC 1的方向向量BC 1→=(2,0,1),∴直线BC 1与平面BB 1D 1D 所成的角为θ,满足sin θ=|BC 1→·n ||BC 1→|·|n |=105.7.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若E 、F 分别是BC 、DD 1中点,则B 1到平面ABF 的距离为 ( )A.33B.55C.53D.255 [答案] D[解析] (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0,1),B 1(1,1,0),F (0,0,12),E (12,1,1),B (1,1,1),AB →=(0,1,0),B 1E →=(-12,0,1),F A →=(1,0,12)∵F A →·B 1E →=(1,0,12)·(-12,0,1)=0.∴AF →⊥B 1E →,又AB →⊥B 1E →.∴B 1E →⊥平面ABF .则平面ABF 的法向量为B 1E →=(-12,0,1),AB 1→=(0,1,-1).B 1到平面ABF 的距离为 8.已知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棱A 1A =5,AB =12,那么直线B 1C 1和平面A 1BCD 1的距离是 ( )A .5B.132C.6013D .8 [答案] C[解析] 解法1:∵B 1C 1∥BC ,且B 1C 1⊄平面A 1BCD 1,BC ⊂平面A 1BCD 1,∴B 1C 1∥平面A 1BCD 1.从而点B 1到平面A 1BCD 1的距离即为所求. 过点B 1作B 1E ⊥A 1B 于E 点.∵BC ⊥平面A 1ABB 1,且B 1E ⊂平面A 1ABB 1,∴BC ⊥B 1E . 又BC ∩A 1B =B ,∴B 1E ⊥平面A 1BCD 1,在Rt △A 1B 1B 中,B 1E =A 1B 1·B 1B A 1B =5×1252+122=6013, 因此直线B 1C 1和平面A 1BCD 1的距离为6013.解法2:以D 为原点,DA →、DC →、DD 1→的方向为x 、y 、z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C (0,12,0),D 1(0,0,5),设B (x,12,0),B 1(x,12,5) (x ≠0) 设平面A 1BCD 1的法向量n =(a ,b ,c ),由n ⊥BC →,n ⊥CD 1→得n ·BC →=(a ,b ,c )·(-x,0,0)=-ax =0,∴a =0, n ·CD 1→=(a ,b ,c )·(0,-12,5)=-12b +5c =0,∴b =512c ,∴可取n =(0,5,12),B 1B →=(0,0,-5),∴B 1到平面A 1BCD 1的距离d =|B 1B →·n ||n |=6013即所求.9.在直三棱柱A 1B 1C 1-ABC 中,∠BCA =90°,点D 1、F 1分别是A 1B 1、A 1C 1的中点,BC =CA =CC 1,则BD 1与AF 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 ( )A.3010B.12C.3015D.1510 [答案] A[解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设BC =1,则A (-1,0,0),F 1⎝⎛⎭⎫-12,0,1,B (0,-1,0),D 1(-12,-12,1),即AF 1→=⎝⎛⎭⎫12,0,1,BD 1→=⎝⎛⎭⎫-12,12,1. ∴cos 〈AF 1→,BD 1→〉=AF 1→·BD 1→|AF 1→|·|BD 1→|=3010.10.二面角α-l -β等于120°,A 、B 是棱l 上两点,AC 、BD 分别在半平面α、β内,AC ⊥l ,BD ⊥l ,且AB =AC =BD =1,则CD 的长等于 ( )A. 2B. 3 C .2 D. 5 [答案] C[解析] 如图.∵二面角α-l -β等于120°,∴CA →与BD →夹角为60°.由题设知,CA →⊥AB →,AB →⊥BD →,|AB →|=|AC →|=|BD →|=1, |CD →|2=|CA →+AB →+BD →|2=|CA →|2+|AB →|2+|BD →|2+2CA →·AB →+2AB →·BD →+2CA →·BD →=3+2×cos60°=4,∴|CD →|=2.二、填空题1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和N 分别是A 1B 1和BB 1的中点,那么直线AM 与CN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答案] 25[解析] 以D 为坐标原点,DA →为x 轴,DC →为y 轴,DD 1→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1,0,0),M ⎝⎛⎭⎫1,12,1,C (0,1,0),N ⎝⎛⎭⎫1,1,12,则AM →=⎝⎛⎭⎫0,12,1,CN →=⎝⎛⎭⎫1,0,12. ∴cos 〈AM →,CN →〉=AM →·CN →|AM →|·|CN →|=25.12.如图,AB 是异面直线a 、b 的公垂线段,AB =4,a 、b 成60°角,在a 上取P 点使AP =8,求点P 到b 的距离为______.[答案] 8[解析] 设PM ⊥b ,垂足为M ,由题设条件AP →·BM →=|AP →|·|BM →|·cos60°=4|BM →|. BM →·PM →=BM →·(P A →+AB →+BM →)=BM →·P A →+BM →2=0, ∴BM →·P A →=-BM →2,即BM →·AP →=BM →2=4|BM →|, ∴|BM →|=4, ∴|PM →|2=|P A →+AB →+BM →|2 =P A →2+AB →2+BM →2+2P A →·AB →+2P A →·BM →+2AB →·BM →=64+16+BM →2+2P A →·BM →=80-BM →2=64,∴|PM →|=8. 13.(08·全国Ⅰ)等边三角形ABC 与正方形ABDE 有一公共边AB ,二面角C -AB -D 的余弦值为33,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则EM 、AN 所成角的余弦值等于________.[答案] 16[解析] 解法1:如图所示,设正方形的边长为1,取ED 的中点H ,连结AH ,HN ,由题意知MN 綊EH ,∴HN ∥EM ,则∠HNA 就是所求的的异面直线的夹角. 过点A 作AP ∥FN ,使AP =FN ,连结EP , 由EA ⊥AB ,AP ⊥AB ,∴∠EAP 就是二面角C -AB -D 的平面角.又∵EA =1,AP =34,∴cos ∠EAP =12+(34)2-EP 22×1×34=33,∴EP 2=1116,又∵MN ∥AB 且AB ⊥平面EP A , ∴MN ⊥平面EP A ,MN ⊥EP ,∴EM =EP 2+MP 2=1116+116=32,∵AH =52,AN =(34)2+(34)2=32, ∴cos ∠HNA =(32)2+(32)2-(52)22×32×32=16.解法2:取AB 的中点G ,ED 的中点H ,∵△ABC 为正三角形,∴GC ⊥AB .易知GH ⊥AB .设GA →=a ,GH →=b ,GC →=c ,正方形边长为2,则|a |=1,|b |=2,|c |=3,a ·b =0,a ·c=0,b ·c =2×3×33=2.∴EM →=EA →+AM →=EA →+12AC →=-b +12(c -a ),AN →=12(AC →+AB →)=12(c -a -2a )=12(c -3a ),EM →·AN →=⎝⎛⎭⎫-12a -b +12c ·⎝⎛⎭⎫-32a +12c =34a 2+32a ·b -34a ·c -14a ·c -12b ·c +14c 2 =34-1+34=12, |EM →|=14a 2+b 2+14c 2-bc =3,|AN →|=94a 2+14c 2-32a ·c =3,∴cos 〈EM →,AN →〉=|EM →·AN →||EM →|·|AN →|=16.14.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a ,则异面直线BD 与B 1C 的距离为________.[答案] 33a[解析]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DB →=(a ,a,0),B 1C →=(-a,0,-a ).设n =(x ,y ,z )且n ·DB →=0,n ·B 1C →=0, ∴⎩⎪⎨⎪⎧ ax +ay =0-ax -az =0,∴⎩⎪⎨⎪⎧y =-x z =-x , 令x =-1,则n =(-1,1,1),又∵CB →=(a,0,0), ∴BD 与B 1C 的距离d =|CB →·n ||n |=33a .三、解答题15.在底面是菱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ABC =60°,P A =AC =a ,PB =PD =2a ,F 为PC 的中点,点E 在PD 上,且PEED=2,求证:BF ∥平面AEC .[解析] ∵BF →=BC →+12CP →=AD →+12(CD →+DP →)=AD →+12CD →+32DE →=AD →+12(AD →-AC →)+32(AE →-AD →)=32AE →-12AC →,∴BF →、AE →、AC →共面. 又BF ⊄平面AEC ,从而BF ∥平面AEC .16.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已知P A ⊥平面ABCD ,PB 与平面ABC 成60°的角,底面ABCD 是直角梯形,∠ABC =∠BAD =90°,AB =BC =12AD .(1)求证:平面PCD ⊥平面P AC ;(2)设E 是棱PD 上一点,且PE =13PD ,求异面直线AE 与PB 所成的角.[解析]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 ∵P A ⊥平面ABCD ,PB 与平面ABC 成60°, ∴∠PBA =60°.取AB =1,则A (0,0,0),B (1,0,0),C (1,1,0),P (0,0,3),D (0,2,0).(1)∵AC →=(1,1,0),AP →=(0,0,3),CD →=(-1,1,0),∴AC →·CD →=-1+1+0=0,AP →·CD →=0.∴AC ⊥CD ,AP ⊥CD ,∴CD ⊥平面P AC . CD ⊂平面PCD ,∴平面PCD ⊥平面P AC .(2)∵PE →=13PD →,∴E (0,23,233),∴AE →=(0,23,233).又PB →=(1,0,-3),∴AE →·PB→=-2.∴cos<AE →·PB →>=AE →·PB →|AE →|·|PB →|=-243×2=-34.∴异面直线AE 与PB 所成的角为arccos 34.17.如图,已知正三棱柱ABC -A ′B ′C ′的侧棱长为2,底面边长为1,M 是BC 的中点,在直线CC ′上是否存在一点N ,使得MN ⊥AB ′?若存在,请指出它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析] 假设在直线CC ′上存在一点N ,使得MN ⊥AB ′,设CN →=xCC ′→. ∵MN →=MC →+CN →=12BC →+xCC ′→,AB ′→=AB →+BB ′→=AB →+CC ′→,∴MN →·AB ′→=⎝⎛⎭⎫12BC →+xCC ′→·(AB →+CC ′→)=0, 即12BC →·AB →+12BC →·CC ′→+xCC ′→·AB →+xCC ′→2=0, 12|BC →||AB →|cos 〈BC →,AB →〉+4x =0. ∴-14+4x =0,∴x =116.即在直线CC ′上存在一点N ,当|CN →|=18时,MN ⊥AB ′.。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2-1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2-1

第五篇第2章第一讲一、选择题1.(09·湖南)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既与AB共面也与CC1共面的棱的条数为() A.3B.4C.5D.6[答案] C[解析]如图,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既与AB共面,也与CC1共面的棱为BC、C1D1、DC、AA1、BB1,共5条.2.在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上分别取E、F、G、H四点,若EF 与GH交于点M,则() A.M一定在AC上B.M一定在BD上C.M可能在AC上也可能在BD上D.M不在AC上,也不在BD上[答案] A[解析]点P在平面ABC内,又在平面ADC内,故必在交线AC上.3.(文)过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任意两条棱的中点作直线,其中与平面DBB1D1平行的直线共有() A.4条B.6条C.8条D.12条[答案] D[解析]如图,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E、F、G、H、M、N、P、Q分别为相应棱的中点,容易证明平面EFGH、平面MNPQ均与平面DBB1D1平行.而平面EFGH和平面MNPQ中分别有6条直线(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满足要求,共有12条直线符合要求.(理)(08·陕西)如图,α⊥β,α∩β=l,A∈α,B∈β,A,B到l的距离分别是a和b.AB与α,β所成的角分别是θ和φ,AB在α,β内的射影分别是m和n.若a>b,则() A.θ>φ,m>nB.θ>φ,m<nC.θ<φ,m<nD.θ<φ,m>n[答案] D[解析]∵α⊥β,AC⊥β,垂足为C,BD⊥α,垂足为D,由题设条件AC=a,BD=b,AB与平面α所成的角∠BAD=θ,AB与平面β所成的角∠ABC=φ,AB在α、β内的射影分别为AD=m,BC=n,∵a>b,∴φ>θ,m>n.[点评]在有公共斜边AB的两个直角三角形△ABC与△ABD中,其余两角直角边,若BC>BD,则一定有AC<AD,若BC<BD,则一定有AC>AD,其对的角也有相同的大小关系.4.(文)(08·四川)直线l⊂平面α,经过α外一点A与l、α都成30°角的直线有且只有() A.1条B.2条C.3条D.4条[答案] B[解析]所求直线在α内的射影必与直线l平行或重合,这样的直线只有两条.(理)(08·浙江)对两条不相交的空间直线a与b,必存在平面α,使得()A.a⊂α,b⊂αB.a⊂α,b∥αC.a⊥α,b⊥αD.a⊂α,b⊥α[答案] B[解析]a、b异面时,A错,C错;若D正确,则必有a⊥b,故排除A、C、D,选B.5.若空间中有四个点,则“这四个点中有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是“这四个点在同一个平面上”的() 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答案] A[解析]若有三点共线于l,当第四点在l上时共面,当第四点不在l上时,l与该点确定一个平面α,这四点共面于α;若四点共面,则未必有三点共线.6.将正方体纸盒展开如图所示,直线AB,CD在原正方体中的位置关系是()A.平行B.垂直C.相交成60°角D.异面且成60°角[答案] D7.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CA=90°,点D1、F1分别是A1B1、A1C1的中点,若BC=CA=CC1,则BD1与AF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3010B.12C.3015D.1510[答案] A[解析]取BC的中点E,连结EF1、EA,则可知∠EF1A或其补角为BD1与AF1所成的角,在三角形AEF1中由余弦定理可求.8.(09·江西)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若截面PQMN是正方形,则在下列命题中,错.误.的为()A.AC⊥BDB.AC∥截面PQMNC.AC=BDD.异面直线PM与BD所成的角为45°[答案] C[解析]∵MN∥PQ,∴MN∥平面ABC,∴MN∥AC.同理BD∥QM,∵MN⊥QM,∴AC⊥BD,∴A正确;∵AC∥MN,∴AC∥面PQMN,故B对;∵BD∥QM,∴PM与BD所成角即为∠PMQ,∴PM与BD成45°角,故D对.选C.9.(09·福建)设m,n是平面α内的两条不同直线;l1,l2是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α∥β的一个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 A.m∥β且l1∥αB.m∥l1且n∥l2C.m∥β且n∥βD.m∥β且n∥l2[答案] B[解析]如图(1),α∩β=l,m⊥l,l1∥l,满足m∥β且l1∥α,故排除A;如图(2),α∩β=l,m∥n∥l,满足m∥β,n∥β,故排除C.在图(2)中,m∥n∥l∥l2满足m∥β,n∥l2,故排除C,故选A.[点评]∵l1与l2相交,m∥l1,n∥l2,∴m与n相交,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α∥β;但当m、n⊂α,l1,l2⊂β,l1与l2相交,α∥β时,如图(3),得不出m∥l1且n∥l2.10.(广东揭阳)已知直线l、m,平面α、β,则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A.若α∥β,l⊂α,则l∥βB.若α∥β,l⊥α,则l⊥βC.若l∥α,m⊂α,则l∥mD.若α⊥β,α∩β=l,m⊂α,m⊥l,则m⊥β[答案] C[解析]如图,l∥α,m、n⊂α,l∥n,m∩n=P,此时,l与m异面,知C错.二、填空题11.四边形ABCD中,AB=AD=BC=CD=BD=1,当ABCD能成为空间四边形时,AC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0,3)[解析]以BD为轴转动△ABD,当A与C重合时,AC=0,当ABCD为平面四边形时,AC=3,∴0<AC< 3.12.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异面直线A1B与B1C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答案]60°[解析]连结D1C、B1D1易得∠B1CD1即为A1B与B1C所成的角,由△CB1D1为正三角形,得∠B1C1D1=60°.13.两异面直线a、b所成角为60°,直线l与a、b所成角均为θ,则θ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答案][30°,90°][解析]平移使它们均过同一点O,当l在60°角的平分线位置时,θ=30°,将L绕着O 点转动到与a,b都垂直时,θ=90°.∴30°≤θ≤90°.14.已知直线l1、l2与平面α.则下列结论中:①若l1⊂α,l2∩α=A,则l1、l2为异面直线②若l1∥l2,l1∥α,则l2∥α③若l1⊥l2,l1⊥α,则l2∥α④若l1⊥α,l2⊥α,则l1∥l2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④[解析]①错,l1、l2也可能相交;②错,l2也可能在α内;③错,l2也可能在α内;④正确,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三、解答题15.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AB 的中点,F 是A 1A 的中点,求证: (1)E 、C 、D 1、F 四点共面; (2)CE 、D 1F 、DA 三线共点.[解析] (1)如图,连接EF 、A 1B 、CD 1易证EF ∥CD 1,可知E 、F 、C 、D 1四点共面.(2)∵EF 綊12CD 1,∴D 1F 、CE 延长后交于一点P又P ∈D 1F ,D 1F ⊂平面A 1D 1DA ,∴P ∈平面A 1D 1DA 又P ∈CE ,CE ⊂平面ABCD ,∴P ∈平面ABCD 又平面A 1D 1DA ∩平面ABCD =AD ∴P ∈AD 即三线共点.16.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 求:(1)AB 与B 1C 所成的角; (2)AB 与B 1D 的距离.[解析] (1)∵AB ∥CD ,∴∠B 1CD 为AB 和B 1C 所成的角, ∵DC ⊥平面BB 1C 1C , ∴DC ⊥B 1C , 于是∠B 1CD =90°,∴AB 与B 1C 所成的角为90°.(2)∵AB ∥CD ,AB ⊄平面B 1DC ,DC ⊂平面B 1DC , ∴AB ∥平面B 1DC ,从而AB 与B 1D 的距离即为AB 与平面B 1DC 的距离, 连接BC 1交BC 于O 点,易知BO ⊥B 1C ,BO ⊥CD ,∴BO ⊥平面B 1DC , ∴BO 的长为B 到平面B 1DC 的距离,∵BO =22,∴AB 与B 1D 的距离为22.17.(文)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D 1C 1、B 1C 1的中点,AC ∩BD =P ,A 1C 1∩EF =Q ,若A 1C 交平面BDEF 于点R ,试确定点R 的位置.[解析]如图,在正方体AC1中,∵Q∈A1C1,∴Q∈平面A1C1CA.又Q∈EF,∴Q∈平面BDEF,即Q是平面A1C1CA与平面BDEF的公共点.同理,P也是平面A1C1CA与平面BDEF的公共点.∴平面A1C1CA∩平面BDEF=PQ,又A1C∩平面BDEF=R,∴R∈A1C,∴R∈平面A1C1CA,又R∈平面BDEF,∴R∈PQ,∴R是A1C与PQ的交点.(理)如图所示长方体ABCD-A1B1C1D1中.(1)判定直线D1B和直线B1C的位置关系,为什么?(2)若E、F∈B1C,G、H∈D1B,求证:直线FG和直线EH是异面直线.[解析](1)解:直线D1B和直线B1C是异面直线,因为B1C⊂平面BB1C1C,D1B∩平面BB1C1C=B,且B∉B1C,由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知,D1B和B1C是异面直线.(2)证明:假设FG和EH共面于平面α,由FG⊂α,知F、G∈α,同理,H、E∈α.由G、H∈D1B,知D1B⊂α,同理,B1C⊂α.这与已证的结论D1B和B1C是异面直线矛盾,∴FG 和直线EH是异面直线.。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推荐下载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阶段性测试题4-推荐下载

[答案] B [解析] 令 f(x)=x3-3x2-9x+2,则 f′(x)=3x2-6x-9,
令 f′(x)=0 得 x=-1 或 x=3(舍去).
∵f(-1)=7,f(-2)=0,f(2)=-20.
∴f(x)的最小值为 f(2)=-20, 故 m≤-20,综上可知应选 B. (理)已知实数 a,b,c,d 成等比数列,且曲线 y=3x-x3 的极大值点坐标为(b,c),则
3
27
27
分别将 t=0 和 t=2代入①式,得 k=-a 和 k= 4 -a,由它们互为相反数得,a= 8 . 4.(文)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x3-3x2-9x+2≥m 对任意 x∈[-2,2]恒成立,则 m 的取值
范围是
( )
A.(-∞,7]
B.(-∞,-20]
C.(-∞,0]
D.[-12,7]
( )
(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因为三次函数的导函数为二次函数,其图象为抛物线,观察四图,由导函数与
原函数的关系可知,当导函数大于 0 时,其函数为增函数,当导函数小于 0 时,其函数为减
函数,由此规律可判定③④不正确.
3.已知曲线 C:f(x)=x3-ax+a,若过曲线 C 外一点 A(1,0)引曲线 C 的两条切线,它
4
1
=3t3-t2+3, 1
令 S′=4t2-2t=0,∵0<t<1,∴t=2,
1
1
1
B.3
D.3
t

1
2
易知当 t=2时,Smin=4. 8.已知函数 f(x)=x3+ax2+bx+c,x∈[-2,2]表示的曲线过原点,且在 x=±1 处的切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

第四篇第3章第三节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青春的告别典礼——群访罗大佑叶蓉(主持人):刚才,你在后台也听到了,我们今天所有的嘉宾一起合唱了你在20世纪创作的一首老歌《野百合也有春天》,我想知道,那一瞬间,你在想些什么?罗大佑(以下简称罗):很多往事……然后是……还有那些没有收到版税的老歌!(大笑,全场大笑)戈攻(英语电视节目主持人):前几天,我和沈光远在聊天,谈到他老婆的时候,他很自豪地对我说:“在台湾,人家都说我老婆黄韵玲是‘音乐教母’。

”我相信,你也应该听到过人家称呼你是“音乐教父”,你怎么看待这个称呼?罗:其实,我不太喜欢“音乐教父”这4个字,因为如果一个音乐人到了那个位置的话,万一,我在音乐上有些什么问题,我就没办法找人问,你是教父,你问谁啊?(全场笑声)累!叶蓉:最近,你的新唱片《美丽岛》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且,在宣传中反复提到了“十年磨一剑”的说法,我想问的是……10首歌,真的要花掉你10年的时间吗?罗:其实,我10年间,一共录了30首歌,这张唱片是我从这30首歌里面挑出来的16首,再则,我写歌的确是特别慢的,也许很多人不知道,我的《童年》,光歌词就写了5年。

而且,我想说的是,《美丽岛》这张唱片对我来讲,真的是非常重要,要么就是晚节不保,要么就是保住晚节,保住晚节太重要了!(大笑,全场哄笑)叶蓉:我在这儿要给你出示一样特别有意义的纪念品,这是一个资深媒体人——星空卫视的黄平,他至今收藏着你2000年上海演唱会的票根,你看!黄平(资深媒体人):其实,我并没有收藏票根的习惯,只是很偶然地把它夹在一本书里面,当书签,而这本书始终也没有看完,所以……罗:我跟你讲,其实你珍藏的是你的记忆,而不是罗大佑的演唱会。

黄:对!我至今记得我们那次去听大佑的演唱,其实没有很多伤感,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是大家有一种欣喜,仿佛觉得自己去参加了一个青春的告别典礼!吴朝阳(资深媒体人):时代不同了,和你当年走红的方式不同,今天活跃在舞台上的很多新生代歌星,可能他的音乐我没听过,但是他今天有什么绯闻,明天有什么隐私,我想,大家倒都知道了。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4-3-2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
兴趣”表述有误;D.“不是急于创建乡村师范学校”与文 意不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四篇
触 摸 高 考
第三章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 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新 课 标 版 语 文
第四篇
触 摸 高 考
第三章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萌 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 “乡村学校做改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 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就有农夫的身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四篇
触 摸 高 考
第三章
10 年 前 , 钱 钟 书 先生 安 详 离世 。 遵 钱先 生 遗 嘱 , “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 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 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
考 点 精 析
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考 点 精 析
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 造乡村教育的问题了。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他对学习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新 课 标 版 语 文
指 点 迷 津
《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报感兴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英语,必修3-5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英语,必修3-5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必修三

Module 4-6 4-
《走
即学即用 (2006天津 天津)Fitness is important in sport, but of at 天津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least________importance are skills. A. A.fair C.equal . 答案: 答案:C B. B.reasonable D.proper .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必修三

Module 4-6 4-
5.________ n. 顾问 . 顾问________v. 建议 建议________n. 劝告, 劝告, 忠告________adj. 适当的,明智的 适当的, 忠告 6.________n. 诚实 . 诚实________adj. 诚实的 ________adj.(反义词 不诚实的 反义词)不诚实的 反义词 7.________n. 公正 . 公正________adj. 公正的 公正的________adj. (反义词 不公正的 反义词)不公正的 反义词 8.________n. 贡献 . 贡献________v. 贡献 9.________n. 争/辩论 . 辩论________v. 争/辩论 辩论 辩论 ________adj. 争/辩论的 辩论的 10.________n. 状况,条件,环境 . 状况,条件,环境________ adj. 有 条件的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必修三
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odule 4-6 4-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1

2011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第5篇1-1

9.直观图 (1)直观图:用来表示空间图形的平面图形,叫做空 间图形的直观图. (2)斜二侧画法的规则是:
①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再作Oz轴,
使∠xOz=90°,且∠yOz=90°. ②画直观图时,把Ox、Oy、Oz画成对应的轴O′x′、 O′y′ 、 O′z′ , 使 ∠ x′O′y′ = 45°( 或 135°) , ∠ x′O′z′ = 90°.x′O′y′所确定的平面表示水平平面.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6.球的概念 (1)定义:半圆以它的直径为旋转轴旋转所成的曲面 叫做球面,球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球体,简称球. (2)球的截面性质
平行投影的投影线是相互平行的. 图形的平行投影:如果图形F上的所有点在平面α内 关于直线l的平行投影构成图形F′,则F′叫做图形F在α内关 于直线l的平行投影.平面α叫做投影面,l叫做投影线.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五篇
第1章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1°当d=0时,截面过球心,此时截面积最大,此圆 叫球的大圆.或球面被经过球心的平面截得的圆叫做大 圆. 2°不过球心的截面截得的圆叫球的小圆.
7.组合体
由柱、锥、台、球等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叫 做组合体.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附录五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附录五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附录五————————————————————————————————作者: ————————————————————————————————日期: ?附录五文学知识18.文学体裁知识文学体裁是指文章的体例款式,亦即文章的体裁类型。

1.散文(1)古代散文。

为差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含经、传、史册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几种文体:①赋。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一种讲究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

主要特色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重视于借景抒怀,而于结尾处又常常发一点谈论。

经历了骚赋(战国)、辞赋(汉)、骈赋(魏晋)、律赋(唐)、文赋(宋)等发展过程。

教材选有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②论。

一种论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

作者常用来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风俗等从根本上观察、商讨,辨是非,别真伪,澄清对错。

此中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判错误,语言富裕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教材选有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

③说。

是说明事理、问题的义理文,有的重视于谈论,如《师说》《捕蛇者说》;有的重视于记述,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④书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现在天的“前言”“序言”,是说明书本著述或第一版意旨、编写体例和作者状况的文章。

也可包含对作家作品的谈论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一般写在书本或诗文前方,列于书后的称“跋”或“后序”。

教材中有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

⑤赠序。

古代送别,长辈或尊者写诗文赠予给下辈,称为赠序。

内容多为推重、赞成或鼓励。

比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⑥奏议文。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

它包含疏、表、对策、议对、封事等。

疏,为分条陈说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表,是陈说某种建议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附录五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附录五

走向高考-贾凤山-高中总复习-语文附录五————————————————————————————————作者: ————————————————————————————————日期:ﻩ附录五文学常识18.文学体裁常识文学体裁是指文章的体例样式,亦即文章的体裁类别。

1.散文(1)古代散文。

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几种文体:①赋。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

主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处又往往发一点议论。

经历了骚赋(战国)、辞赋(汉)、骈赋(魏晋)、律赋(唐)、文赋(宋)等发展过程。

教材选有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

②论。

一种论文体,最早见于诸子散文中。

作者常用来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澄清对错。

其中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教材选有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等。

③说。

是阐明事理、问题的义理文,有的侧重于议论,如《师说》《捕蛇者说》;有的侧重于记叙,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④书序。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写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一般写在书籍或诗文前面,列于书后的称“跋”或“后序”。

教材中有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等。

⑤赠序。

古代送别,长者或尊者写诗文赠送给下辈,称为赠序。

内容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

例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⑥奏议文。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类文章。

它包括疏、表、对策、议对、封事等。

疏,为分条陈述的奏章,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2)在线段AD上存在点G,使GF⊥平面PBC,且G点
是AD的中点. 取AD的中点G,连结PG、BG,则PG=BG.又F为AB 的中点,故GF⊥PB. ∵F为PB中点,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一、同一法 [例1] 已知:β⊥α,γ⊥α,β∩γ=l.求证:l⊥α.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2)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 图形叫做二面角,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O,在两个半 平面内以O为垂足作棱的垂线OA与OB,则∠AOB叫做二 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θ=
(
)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解析:本题考查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A:与两 相互垂直直线平行的平面的位置关系不能确定;B: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交线垂直,这两个平面的位 置关系也不能确定;C:这两个平面也有可能重合;D是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证明:∵∠ABC=90°,∴AB⊥BC, 又∵SA⊥平面ABC,∴SA⊥BC,而SA∩AB=A, ∴BC⊥平面SAB,又AP⊂平面SAB, ∴BC⊥AP,而AP⊥SB,
第五篇
第2章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3)性质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B.若l∥α,α∥β,则l⊂β
C.若l⊥α,α∥β,则l⊥β D.若l∥α,α⊥β,则l⊥β 解析:若两平面平行,一直线垂直于其中一个平面, 则它垂直于另一个平面,故选C.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答案:C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知识归纳 1.直线与平面垂直 (1)定义: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 垂直,则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
(2)判定方法
①用定义.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例1]
对于直线m、l和平面α、β,α⊥β的一个充分
条件是
A.m⊥l,m∥α,l∥β B.m⊥l,α∩β=m,l⊂α C.m∥l,m⊥α,l⊥β D.m∥l,l⊥β,m⊂α
(文)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D⊥底面ABCD, 底面ABCD为正方形,PD=DC,F是PB的中点.求证: (1)DF⊥AP.
(2)在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G,使GF⊥平面PBC?若
存在,说明G点的位置,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说 明理由.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第三讲 线面、面面垂直的判定及性质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误区警示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2.不要将“经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垂 直”;“经过一点有且仅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经过平面外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平行,这无数 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即经过平面外一点有且仅有一个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二、特殊点在平面上的射影 1.△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在平面ABC内射影为O, (1)若PA=PB=PC,则O为△ABC外心 (2)若P到△ABC三边距离相等,则O为△ABC内心或
旁心
(3)若PA、PB、PC两两垂直,则O为△ABC的垂心 2.∠ACB所在平面外一点P在平面ACB内射影为O (1)若∠PCA=∠PCB,则O在∠BCA的平分线上 (2)若P到∠BCA两边距离相等,则O在∠BCA的平分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线上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AP⊥平面SBC,∴PQ为AQ在平面SBC内的射影,
又AQ⊥SC,∴PQ⊥SC.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0°时两个半平面共面;0°<θ<90°时为锐二面角;θ=
90°时为直二面角;90°<θ<180°时为钝二面角.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解析:(1)取AB的中点E,则PA∥EF.设PD=DC=a, 易求得
由于DE2=EF2+DF2,故DF⊥EF,
又EF∥PA,∴DF⊥PA.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分析:给出的条件为面面垂直,故证明本题应充分利 用二面垂直的性质: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一)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 面;
(二)在一个面内取一点,过该点向另一个平面作垂线,
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为l”弄混错用.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则垂线必在前一个平面内; (三)一个平面内不在交线上的点在另一个平面内的射 影必落在交线上.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五篇
第2章
(3)性质 ①性质定理 ②重要结论
《 走 向 高 考 》 高 考 总 复 习 · A 人 教 版 数 学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要 点 自 主 归 纳 思 想 方 法 点 拨 课 堂 典 例 讲 练 课 堂 巩 固 训 练 课 后 强 化 作 业
第2章
证明:证法1:设α、β、γ三个平面相交于点A,过A 作l′⊥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