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了多个学派的观点和贡献。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重点介绍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名字命名。
凯恩斯主义对货币需求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和观点,对该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个体持有货币以进行日常交易而需求货币的动机;预防动机是指个体持有货币以防备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需求货币的动机;投机动机是指个体持有货币以获取未来货币价值上涨所带来的利润而需求货币的动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的变动主要受收入、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的影响,他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需求函数,表达了货币需求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还在于他对货币需求函数的建立和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是描述货币需求与收入、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它为我们理解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货币需求与宏观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货币需求理论逐渐向着宏观层面发展。
新古典主义学派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兴起,对货币需求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
新古典主义学派认为,货币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是个体对风险的考虑,尤其是个体对资产价格和货币价值波动的预期。
他们提出了“资产组合理论”,强调了个体在选择资产组合时所考虑的不同因素,从而对货币需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解释。
新古典主义学派还通过对利率和收入效应的分析,提出了对货币需求影响因素的新看法,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学派外,其他一些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货币发行、货币供给和货币政策的制定等诸多问题。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最初的货币数量论到现代的货币需求函数理论,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以期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及演变货币需求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的需求是由商品交换关系中产生的,人们需要货币来进行商品的交换,因此货币的需求是与商品的交易量成正比的,即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交易量呈线性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制度的变迁,货币数量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货币需求不仅仅与商品交易量相关,还与人们的收入、财富、利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对货币需求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维克塞尔、费雪等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需求的收入效应和财富效应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除了与交易需求有关外,还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富状况有关。
他们还提出了货币持有成本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一成本是由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决定的。
这些理论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随着货币需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20世纪后期出现了货币需求函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满足三种动机,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根据这三种动机的不同,货币需求可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这一理论对货币需求的动态变化和供给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货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主要包括货币需求函数理论、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和货币需求的数量测算等内容。
货币需求函数理论是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核心内容,它是对货币需求形成机制和变动规律的系统性分析。
货币需求函数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由一系列变量决定的,主要包括个人收入、财富、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因素。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作者:鹿瑶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10期摘要:货币需求理论是研究货币需求的动机、构成和数量的理论,自20世纪以来货币需求理论与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相比出现了新的特点:在分析方法上开始侧重于微观分析;机会成本变量被引入并成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也更加丰富多元化;更多使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经济思想,理论模型的引入也使得货币数量论越来越完善,更加能解释现实现象。
本文就20世纪的主要货币需求理论展开论述,描述其发展脉络,并就主要理论间的区别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近现代;货比需求;发展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15-0340-01一、从近代货币数量论到现代货币数量论这一阶段货币数量论的发展经历了以甘末尔费雪为主导的现代交易货币论到马歇尔庇古主导的现金余额数量论再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三个主要阶段。
甘末尔作为近代货币数量论的先驱,它的货币数量论建立起货币与物价的关系,给出一个公式MR=NEP,这是运用数学工具表示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最早公式。
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是现代货币数量论最具代表性的学说之一,起初只是为了论证物价与货币量的关系,得出费雪方程式MV=PT,而后由此得出物价的三个决定因素,即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流通的货币速度和商品的交易数量。
甘末尔和费雪都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因素,即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总交易的需要。
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需求问题时着重从微观角度分析,马歇尔认为货币数量取决于公众对于货币的需求,这种需求源自于公众对于持有货币所获得的收益和将货币用于购买投资时所获得收益的权衡,货币量、货币价值和商品价值三者之间保持一定的关系;庇古将这一想法用数学方程式表达出来,构造了著名的剑桥方程式M=kPY,他认为K系数变动的原因,在于人们收入在投资消费和货币形态三个用途的分配,这是从微观角度对货币的需求量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摘要】本文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浅析。
首先介绍了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然后详细探讨了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及其关键假设。
接着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货币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总结了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好地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过程,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货币需求理论, 经典理论, 近现代发展, 现代假设, 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 重要性, 未来研究, 经济政策, 关系, 观点,分析, 发展。
1. 引言1.1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在分析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提出了更多新颖的观点和假设,加深了对货币需求的理解。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更加注重考虑现实经济环境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力图解释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与行为,从而为实践提供更为有力的理论支持。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对于推动货币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具有积极意义。
深入探讨货币需求的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货币市场的运行规律,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更加注重货币需求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关系,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2. 正文2.1 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经典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主要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伦敦学派经济学家,如惠更斯(David Ricardo)和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这些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和行为,提出了货币需求的一些基本原理。
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作用。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也就是说,货币需求来源于人们希望进行交易和消费的需求。
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经济学家认为,货币的流通速度取决于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人们持有货币的愿望程度。
货币危机理论评述
下对货币 的进攻 . 也适合于 其它汇 率制下对货 币的进 攻。他 们
甩“ { 场 压 力 指 数 ( MP Idxo xh neMak t rs 井 亡市 E , ne f c ag r e Pe一 E
预测 的。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财政需求与维持圈定汇率和虞之
论是理论研 究. 还是确警 系统, 总是 存在各种戈缺 , 至今仍 未形 成统 一的 . 针对不同类型的货 币危机作出完整解释 的理论框架
1 #一代 货 危 机 模 型 、
代. 有过严重 的债 务危 机 ;0年 代, 币危机 连续发 生在 西歇 、 9 货
拉 美 和 东 亚 . 以说 . f国 际 金 融 危 机 主要 表 现 为 区域 性 和 垒 可 当 { :
l o .9 1 。主要工 作包括 : 、 Fod 19 ) 1 引^ 不确定 性; 、 2 放弃 资 产完 全替代性和 价格粘滞性假设 . 引^缓慢的价格谓 整过程 ; 、 3 考虑 实际汇率高估 的实物效应 ; 、 4 考虑 延缳危机 到来的不 同政 簟措 施 ;、 虑固定{ 率制度崩滞后不同汇率制 度的选 择 ;、 5考 亡 6 考虑为
间不可调和 的矛盾。在 此之后 . K ura 由 rgan—Fod—G re 模 1 o ab r 型作 为基本分析框 架发展出众多 的摊生模型 ( l d& Mai , Fo o rn o
1 9 1 9 FLo ,Ga h r& Kr me , 9 6; ∞ .Bh n a i& 9 6, 9 8; o d te a r 1 9 Ag ad r
较. 舟析其特 点、 意义乖 敞瞄, 并总结 了国际主流经济学研 究货 币危机 的基本思 路。指 出来来赀 币危 机理论 模型 可能的
两代货币危机模型的比较与评述
货币危机的根本 原因 , 是“ 观经 济政策不一致 ” 经济基 就 宏 和“
础失衡 ” 。从这一思想 出发 , 模型演绎推算 , 维持 固定汇率制度 和持续扩张 的财政政策易于造成经济基础失衡 , 进而使得货 币 危机发生 的可能性增大 , 而投机者利益最大化行为——在外 汇 储备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对其进行投 机 ,以从 中获利或规避 风 险, 则进一步加剧 固定汇 率制的脆弱性 , 从根本上动摇 固定 汇 率体 系的基础。因此在 内外矛盾 的双重夹击下 , 货币危机难 以
引入了理性政府 的假定 , 即政府会不断地对实行不同汇率制度
的收益和成本进行 比较 , 选择最 为有利的汇率制度 , 政府是一 个最优 化的政策制定者 。
货 币危机会可能发生 , 促使本 币贬值 , 在恰 当的时机 , 他们将大 规模抢购外汇 , 蓄意发动攻击 , 最终迫使 固定汇率无法维持 。 另
一
以下共同特点 :) 固定汇率或盯住 汇率制度 ;) 巨额财 1 实行 2 存在 政赤字 ;) 3呈现高通货膨胀率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的是
方 面, 投机者对本 币的贬值预期也会使政府维持汇率的成本
家经 常发生 的货币危机 ,这些 国家经济基本面存在着问题 , 宏 观经济政策不一致。 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 型是在 19 ~19 年 92 93
欧洲货 币体系危机之后 出现的, 发生货币危机 的国家经济基础 良好 , 观经济政策适 当。 宏
32 政 府 行 为 假 定 不 同 ,
了投机攻击时间 的显式解 ,使得第 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得 以完
所谓第一代货 币危机模 型 ( 国际 收支 平衡 模型 )是 由 即 K uma(9 9最早提 出 , 由Fod abr18) 以完善并 rg n17 ) 并 l 和G re( 6 ̄ o 9 形成 的。这一模型源 于对2 世 纪六七十年代拉美 地区发展 中 0
现代货币理论发展
现代货币理论发展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至关重要。
现代货币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介绍现代货币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并探讨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货币数量理论阶段货币数量理论是现代货币理论的起点,也被称为“古典货币理论”。
该理论早在18世纪就由经济学家大卫·休谟和约翰·洛克等人提出。
根据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上涨,并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在货币数量理论阶段,经济学家主要关注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当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求时,会导致通货膨胀,而货币供应量不足则会导致通缩。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稳定物价水平,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在实践中,货币数量理论的预测并不总是准确的。
这主要是因为实际的经济运行涉及到众多复杂的因素,而不仅仅局限于货币供应量和物价之间的简单关系。
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现代货币供应理论逐渐取代了货币数量理论,并成为主流的货币理论观点。
现代货币供应理论主要包括储备银行模型和货币乘数模型。
储备银行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受到储备银行的控制。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储备银行的储备要求,可以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这种模型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利率和经济活动。
货币乘数模型则认为,银行通过贷款和存款来创造货币。
在现代经济中,存款乘数是根据银行的准备金比例来计算的,准备金比例越低,存款乘数越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相应加快。
三、现代货币政策理论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复杂化,现代货币理论逐渐从对货币供应量的关注转向对货币政策的关注。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主要包括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规则等方面的研究。
货币需求理论探讨了货币的需求与利率、收入和财富等变量之间的关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实现经济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研究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况下对货币的需求和持有行为。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学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研究体系。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进行浅析,希望可以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经典经济学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凯恩斯主义时期和后凯恩斯主义时期。
(一)经典经济学时期在经典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是最早对货币需求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即货币是一种用来交换商品的媒介,人们持有货币是为了方便进行交换。
斯密主张“货币数量理论”,即货币乘数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改变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从而影响货币的实际需求量。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们主要关注货币的数量和流通速度对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但对货币需求的理论研究并不深入。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货币需求理论开始逐渐受到重视。
马歇尔、维克塞尔等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了较为完善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歇尔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利率和预期。
他认为,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支付交易和储蓄,因此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
货币还可以用来进行资本市场交易,因此货币需求还与利率和预期相关。
维克塞尔进一步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的概念,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的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弹性。
他认为,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进行现金交易、储备和预见未来的付款需求,这些都与收入水平有关。
(三)凯恩斯主义时期在凯恩斯主义时期,货币需求理论得到了深入发展。
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并建立了货币需求的理论模型。
他认为,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持有现金是为了应付意外的支出和不确定性因素。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了人们持有现金的动机和目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国际货币危机理论综述
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函数相互包合,双方均根 (M ckinnon and P ill,1998) 和 克 鲁 格 曼
据对方的行为或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1998)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金融机构
选择,而这种修正又将影响对方的行为,因 并遍有过度借债和过度投资倾向,外国金融
此经济可能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出现“多重 机构因为相信有政府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拯
行 业 垄 断 、地 区 封 锁 观 念 , 破 除 对 旧 体 制 的 依 赖 , 强 化 市 场 竞 争 意 场主 体 要 从自 身 出 发增 强 信 用意 识 。树 立良 好 得 信用 意 识 , 是 社 会
识 , 用 发 展 的 眼 光 培 育 新 的 经 济 增 长 点 , 打 开 结 构 调 整 和 战 略 性 改 信 用的 基 础 , 也是 扩 大 社会 信 用 需求 的 关 键。同 样 , 企 业也 要 自 觉地
二、第 二 代 货币 危 机 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加 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 aurice·O bstfeld 和 哈 佛 大 学 的 G erardo·E squivel和 Felipe· Larrain。该理论认为,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 发起攻击,并不是由于经济基础的恶化,而 是由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所导致的。 这一代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假定: 其一,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要最大 化其目标函数,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是政府在 “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 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政府出于 一定的原因需要保卫固定汇率制度,也会 因某种原因弃守固定汇率制。当公众预期 或怀疑政府将弃守固定汇率制时,保卫固定 汇率制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其二,引入博弈,在动态博弈过程中,央行和
货币危机频繁爆发,货币危机理论也日趋 采取了非线性形式,所以难以确定固定汇率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研究的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和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货币数量论到后来的现代货币需求理论,逐渐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现状。
一、货币数量论的兴起货币数量论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但其真正成为一种完整的经济学理论是在17世纪。
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的数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比例关系,即“货币数量论等式”:MV=PY。
M代表货币供应量,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代表物价水平,Y代表实际产出。
货币数量论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价格水平也会相应上升,而实际产出不受影响。
这一理论在18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心经济政策。
货币数量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略了人们对货币的实际需求。
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还具有存储价值和支付手段的功能。
货币的需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的大小。
货币数量论忽略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货币数量论等式的成立。
这些问题成为后来货币数量论被质疑的重要原因。
二、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建立在货币数量论逐渐失去影响力的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开始崭露头角。
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货币需求的收入效应和利率效应两大理论。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受到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的影响。
当收入水平提高时,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来进行消费,从而增加货币需求;而当利率提高时,人们更愿意持有债券而减少持有货币,从而减少货币需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使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成为了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货币需求理论还受到了卡尼曾的影响。
他认为,货币需求除了受到收入和利率的影响外,还受到风险偏好的影响。
人们更愿意持有货币是因为它相对于其他资产来说更加流动、更加安全。
现代货币理论现状、实践、争议与未来
-84-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认为,调控宏观经济与维持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两大重要使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需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使用,维持金融稳定则需要央行进行有效金融监管并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由于1980年代末至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历经了20余年宏观经济稳定的大缓和时期(Great Moderation ),很少有人挑战这套主流货币经济理论。
但与之相对照的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期间,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经济体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频发,资产价格剧烈震荡,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并引发了部分经济体的汇率制度崩溃。
在危机压力下,一些政策决策者开始反思货币金融体系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并开始警惕“明斯基时刻”的爆发。
同时,一些西方经济体也开始尝试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转型,如由控制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胀目标制。
在此背景下,一种基于主权货币体系分析的“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y Theory ,下文简称MMT )开始萌芽。
其创始人以非主流视角重新解读了货币及经济体系,在财政赤字与通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等问题上给出颠覆式思考。
a 进入21世纪后,MMT 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令这一理论得以广泛传播。
近期,出于对美国公共债务居高不下、特朗普政府大规模减税法案、传统常规货币政策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失效的广泛担忧,美国财政赤字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需要发行“第三种货币”等问题引发了学术界、政策界与商界对MMT 的持续争议。
准确了解MMT 的主要框架、发展现状及政策涵义,有助于从争议中去伪存真,拓宽对货币金融体系的理解,对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最后贷款人制度的理论前沿与实践问题研究”(16ZDA03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刘瑶(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2488)。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领域的日益复杂化,货币需求理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特别是近代以来,在贸易、金融和政策领域进行的各种变革,都为货币需求理论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讨。
本文就将围绕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历程,对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探究和总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货币需求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货币需求的行为规律性及其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早期经济学家的研究,但其正式的系统理论框架则起源于20世纪中期。
20世纪50年代,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货币需求量稳定论”,指出长期来讲,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大。
60年代末期,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卡尼斯提出了“交易动机理论”,并对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量稳定论产生了有力的反驳,强调了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在短期内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需求理论又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加速推进,货币需求呈现了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趋势。
因此,学者们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金融创新、货币替代和网络效应等因素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此外,对于货币需求是如何受到金融市场分割、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和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家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需求的多元化趋势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货币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现金使用和银行储蓄两种类型外,人们逐渐开始借助信用卡、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等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来满足交易需求。
这种新型货币需求的出现,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复杂。
学者们在探讨新型货币需求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对货币需求总量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货币市场的变化。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浅析货币是一种在经济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它也是一种储备和计价单位。
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平衡是货币政策的基础,因此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的学术争议和结论成为了现代货币政策的基石。
20世纪初期,马歇尔和维尔弗雷多·帕雷托等经济学家提出了货币的总量理论。
该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例关系,即人们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需要更多的货币。
尽管该理论描述了货币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重要联系,但在解释价格变化方面并不完全准确。
20世纪50年代,托宾在其著作《货币需求》中提出了新古典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量不只取决于收入水平,还受利率水平、预期通膨率、金融创新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约翰·霍金斯也提出了所谓的利率尤金方程,认为货币需求量与利率和货币量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20世纪70年代,弗里德里希·冯·海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货币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他们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并非像传统理论所描述的那样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增长,而是受到利率差异、优惠保存和储蓄决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已不再适用。
此时,分形市场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等新的经济学范式涌现,他们试图利用基于计算机学习的方法重新建立货币需求的理论框架。
总的来说,近现代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表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它们取决于经济增长、利率、政策干预等多个因素。
货币需求的理论研究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研究。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1979年,克鲁格曼提出了国际收支危机模型(PaulKrugman,1979),1984年,福拉德(RobertP.Flood)和加伯(PeterM.Garber)对克鲁格曼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
开创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1994年.奥布斯特菲尔德(MauriceObstfeld)提出多重均衡自我实现的危机模型,构成了策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着重分析货币危机的发展和发展机制,揭示了资本从持续流入到突然逆转的作用机理。
一、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假定与结论货币危机理论的假定是:①内部均衡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货币当避为解决赤字而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②储备可耗尽,即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外汇储备消耗殆尽;③投机者获取充分的市场信息,进行理性决策。
货币危机理论的基本结论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面临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代表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的矛盾,二者分别代表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二者冲突的结果是丧失外部均衡,而外部失衡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储备,从而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
在货币危机的发生过程中,一国经济的基本因素(economic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
也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及何时爆发。
对经济基本因素最大的威胁是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
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超过公众实际需要的货币会转化为对政府外汇储备的购买,利息平价条件支持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
出于一因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由此爆发。
事事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度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
货币危机
例3 1994年底墨西哥比索大幅贬值时,南美的阿根廷、巴西及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发生强烈 波动。稍后,远在非洲之角的南非也出现了汇率动荡。
货币危机
经济学术语
01 主要原因
03 应对方法 05 主要实例
目录
02 风险防范 04 发展比较
货币危机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货币危机汇率制)相对应, 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 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 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广义的货 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主要实例
例1九七的泰铢风波。它的严重性表现在两方面:国内一面,泰国经济将要在短期内面临一系列紧缩措施,加 税、物价控制、收缩银根等手段都将启用,已降低的经济增长率还要进一步降低;国际一面,泰铢风波传至邻国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这些国家皆出现股市汇价双跌的局势,且历时已过两月。比较六月底对美 元汇率水平,九月初,泰铢跌逾36(落幅为33%),马来西亚林吉特至2.94(落幅为17%),菲律宾比索达31.70 (落幅为20%),印度尼西亚盾过3000(落幅近24%)。一石击起千层浪,波及泰国内外经济的方方面面。
主要原因
应用文-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r\n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属于美元本位制。
一方面,美元通过经常项目失衡向世界输出大量美元,这造成了国际货币体系外围国家的流动性过剩。
另一方面,美元通过外围国家对美国金融资产的购买回流到美国,美元扩张的最终结果又会造成美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
这造成了危机不断在外围国家与中心国家发生。
如果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的流动不发生根本改变,未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一、导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所形成的牙买加体系,被称为“无体系”的国际货币体系。
之所以被称为“无体系”,是因为与先前的国际货币体系相比,在这一体系下出现了汇率制度选择的多样化、国际收支调节手段的多样化以及储备资产的多元化。
但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本质来说仍然是美元本位制。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体,在国际贸易中美元仍然是最主要的标价与结算货币三、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外围国家视角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过持续的贸易盈余(以及资本盈余),积累了规模巨大的外汇储备,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流动性压力。
以东亚为例,大部分经济体虽然在金融危机后施行了相对灵活的汇率制度,但是在实际上又大都回到了钉住美元制。
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在外汇储备增加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不得不投出本币进行干预。
尽管东亚各央行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了一定的冲销,但成本越来越大,且越来越缺乏效力。
因此,在外汇储备激增的情况下,外汇占款的增多必然带来货币供给的增加,当货币供给超过实体经济的需求数量时,泡沫将不可避免地产生。
(一)日本的经济泡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出现持续的贸易盈余,1986年达到了整个80年代的顶峰。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外汇储备开始激增,从1985年到1989年,日本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6倍。
而当这些外汇储备无法被中央银行冲销干净的情况下,它们就会进入银行体系,从而象高能货币一样进行无限的信用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7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理论一直是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有关货币危机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数量急剧增加。
在此,本文对已有的货币危机理献作一简要综述,已有的理论成果,并进行比较。
由于本文总结的是理论,因此不涉及实证研究。
\xa0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xa0Krugman),罗伯特?弗勒德(Robert\xa0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xa0M.Garber)。
Krugman在其1979年的A\xa0model\xa0of\xa0Balance-of-Payments\xa0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贝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xa0Exchange-Rate\xa0Regimes,Some\xa0Linear\xa0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
这两篇文献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
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xa0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
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
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
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
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
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xa0attack\xa0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
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
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
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xa0Obstfeld、Gerardo\xa0Esquivel和Felipe\xa0larrain。
第一代货币危机的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政策制定问题论述上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而且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可能并不是维持汇率稳定的充分条件,单纯依靠基本经济变量来预测与解释危机,显得单薄。
80年代中后期,经济学家开始从经济基本面没有出现持续恶化这一角度解释危机,并探讨货币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就是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这一代理论有两个重要的假定:1.在该捻论中,政府是主动的行为主体,最大化其目标函数,汇率制度的放弃是央行在“维持”和“放弃”之间权衡之后作出的选择,不一定是储备耗尽之后的结果。
政府出于一定的原因需要保卫固定汇率制,也会因某种原因弃守固定汇率制。
当公众预期或怀疑政府将弃守固定汇率制时,保卫固定汇率制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2.引入博弈。
在动态博奔过程中,央行和市场投资者的收益函数相互包合,双方均根据对方的行为或有关对方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而自身的这种修正又将影响对方的行为,因此经济可能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出现“多重均衡”。
其特点在于自我实现(self-fulfilling)的危机存在的可能性,即一国经济基本面可能比较好,但是其中某些经济变量并不是很理想,由于种种原因,公众发生观点、理念、信心上的偏差,公众信心不足通过市场机制扩散,导致市场共振,危机自动实现。
所以,这类理论模型也被称为“自我实现式”危机模型。
这个典型代表是Obstfeld。
在其Models\xa0of\xa0Currrency\xa0Crises\xa0with\xa0Self-Fulfilling\xa0Features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以简洁明了的形式展示了动态博奔下自我实现危机模型的特点,并表现出其“多重均衡”性质。
以0bstfeld为首的一些学者在模型中仍然注重经济基本面,在其理论论述中勾勒出基本经济变量的中间地带。
他们认为,在经济未进入该地带时,经济基本面决定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此时,危机完全不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而当经济处于这一中间地带时,主导因素就变成投资者的主观预期,危机是否爆发就不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所能解释的。
该理论认为问题主要仍然在于内外均衡的矛盾,政府维持固定汇率制是有可能的,但是成本可能会很高,政府的愿望与公众的预期偏离越大,维持固定汇率制的成本越高。
因此,当公众产生不利于政府的预期时,投机者的行为将导致公众丧失信心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
该理论认为,从这一角度而言,投机者的行为是不公正的,特别是对东道国的公众来说,是不公正的、不道德的。
除了这类主流理论外,另有少数学者认为货币危机可能根本不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受冲击国家所出现的宏观经济的种种问题是投机行为带来的结果而非投机行为的原因。
总的说来,这类文献对危机的解释一般从两个角度出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羊群行为和传染效应。
1.羊群行为(herding\xa0behavior)提出由于市场参与者在信息不对称下行为的非理性而使金融市场不完全有效(这是该理论与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以及第二代货币危机的主流理论的区别所在,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与第二代货币危机的主流理论均假定市场参与者拥有完全信息,从而金融市场是有效的),花车效应(bandwagon\xa0effect)和市场的收益与惩罚的不对称容易造成羊群行为。
由于存在信息成本,投资者的行为建立在有限的信息基础上,投资者各有其信息优势,投资者对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包括谣言)的敏感度极高,任何一个信号的出现都可能改变投资者的预期。
花车效应会导致经济基本面可能并没有问题的经济遭受突然的货币冲击;同时,花车效应会人为地创造出热钱(hot\xa0money),加剧危机。
另外,市场收益和惩罚的不对称会造成投资基金代理人消权规避风险,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有会导致羊群行为。
政府在考虑是否保卫固定汇率制时应充分估计到这一点。
2.传染效应(contagion\xa0effect)主要从国家间的关联角度出发解释危机。
由于全球一体化以及区域一体化的不断加强,特别是后者,因此区域内国家之间经济依存度逐渐增高,危机将首先在经济依存度高的国家之间扩散。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会给出一定的市场信号,改变投资者对与其经济依存度高或者与其经济特征相类似国家的货币的信心,加大这些国家货币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甚至导致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式危机的发生。
经济学家认为,在金融市场中存在着市场操纵(market\xa0manipulation)。
不论是在由理性预期导致的自我实现的危机或非理性的羊群行为造成的危机中,都存在着大投机者操纵市场从而获利的可能,大投机者利用羊群行为使热钱剧增,加速了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危机的深度与危害。
概括起来,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注重危机的“自我实现”性质,该理论认为仅仅依靠稳健的国内经济政策是不足以抵御货币危机的,固定汇率制的先天不足使其易受投机冲击,选择固定汇率制,必须配之以资本管制或限制资本市场交易。
三、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Kaminsky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并非一场“新”危机,原有的理论成果具有说服力。
而另一些学者,例如克鲁格曼(Krugman)则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在传染的广度与深度、转移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与以往的货币危机均有显著的区别,原有的货币理论解释力不足,应有所突破。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
克鲁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
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
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
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
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
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况大大恶化了的公司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
克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加了商品对进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与效应。
总的说来,克鲁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