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一、语言幽默。
老舍开始创作时,抱有"不管是谁与什么吧,反正要写得好笑好玩","立意要幽默"(《我怎样写〈赵子曰〉》)的态度。
他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的笔调。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一度还有"幽默大师"、"笑匠"之称。
他的早期作品中夹杂一些纯粹为了逗笑、缺少思想意义的穿插。
他那"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的性格,使他的讽刺,缺乏鲁迅的冷峻和锋利,更多一些温情和轻松,由此形成他的独特的幽默风格。
从30年代中期起随着对于国家的灾难和生活的严酷有了更多的体验,老舍的笔调变得激愤严肃起来,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调,为人称道的也不再都是幽默作品,但在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中,仍然经常出现机智俏皮的语言,将嬉笑怒骂融合在一起的笔墨,使人发笑或者哭笑不得,有时还会催人泪下,或者发人深思。
后期作品中,作家让不少人物笑着向昨天告别。
所有这些,都具有一种内在的妙趣——升华了的幽默。
二、京味十足。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
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关于自然风光的色彩鲜艳的渲染和关于习俗人情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情趣。
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是现代中国文坛上杰出的风俗、世态(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画家。
作为一位大家,他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能不够辽阔,但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却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老舍的写作特点及风格一、老舍的写作特点老舍一生因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文学作品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写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手法简单明快,情节有自然流顺,语言质朴自然,充满幽默诙谐,颇具文学性和艺术性。
1、刻画人物性格优美生动老舍的作品大量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把人物的性格、品行、本质及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老舍的笔下的人物朴实亲切,看似简单,实则又具有深刻的内涵。
2、反映社会生活真实老舍以“活动描写”、“人物对白”、“人物心理描写”等作说,真实的描写当时社会中人物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生活中的苦乐,工作中的艰辛,家庭中的欢乐,老舍看似平淡的文字,却是一派热烈的活动气氛。
3、文学手法具有艺术性老舍有着独特的文学手法,他穿插说笑、调侃及幽默,语句变化自如,抒发了热情会友的情感,常用仿古文,对比文,有言尽意的运用语言,使得文章颇具艺术性。
4、独特的风格流畅有自然老舍的文章风格温和,文情并茂,文笔流畅自然,把原始中国文化和现代思想完美结合起来,新的文化思想在文字中被以有趣、温馨的方式体现出来。
二、老舍的风格老舍的作品通常以典型的情景描写开头,接着主要人物的思想、行动,最后取得生动的结果,以抒发特定情绪的温馨而又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和风格,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传统特色。
1、冷嘲热讽式幽默老舍的叙事风格常涉及生活,他采用冷嘲热讽式的幽默,对作品里的人物的性格、行为及言行,以及社会上的现象,进行了调侃与批评的同时,勿忘把人物的精神内核及行为原理描述出来,及表达风趣的言语和手法,把一种新的文学生活态度和文艺风格表达出来。
2、人物形象的显现老舍的文学形象丰富且耐人回味,尤其是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看出老舍借助文学的手段,把人物形象的复杂内涵表现出来,使人物们更加生动、真实,从而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倍增。
3、社会生活的描绘老舍对社会生活的描绘非常了得,他采用简单而生动的笔触,真实地描述老百姓的生活,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图解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给读者以真实的视角,使思想更为深刻。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北京市的底层人民为主要背景,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特征。
作者通过对人物形象、场景和语言的刻画,演绎出贫苦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阶层间的矛盾冲突。
2. 塑造了深刻的人物形象。
小说主人公骆驼祥子是一个富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形象,他是一个充满向上力量的人物,具有坚强、敏感、善良、开朗等多种性格特点,也有着人类中存在的弱点和缺点。
其他人物形象也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各具代表性,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部世界和生存境遇。
3. 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说表达出对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思考,对人的欲望、信仰、决策、道德和社会规范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
作者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类存在等问题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和思考。
4. 采用了语言和风格的现实主义手法。
作者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语言干净利落,真实地反映了小说背景下的生活和环境。
同时,作者在语言中加入了北京方言和口音,为小说增加了本土性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文化背景。
总而言之,《骆驼祥子》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
老舍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社会现实主义倾向分析在老舍的小说中,社会现实主义倾向是一种明显的文学风格和创作倾向。
通过对老舍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描写和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倾向在他的作品中的显著特点。
首先,老舍的小说着重描绘了上个世纪中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经常将触目惊心的贫困和困境置于故事的核心,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距和人民生活中的不幸境地。
比如,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生活在社会底层,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最终成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这种描写展示了社会现实主义所关注的弱势群体的困境,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批判。
其次,老舍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普通百姓,他们身上有着真实的生活痕迹和社会角色。
通过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塑造,老舍成功地刻画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展示了社会中主流和非主流群体的关系和冲突。
例如,在《春天里》中,老舍通过对小商贩李义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善良和真诚。
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代表着一类人群的形象,使读者对社会现实问题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此外,老舍小说中的主题多与社会现实主义密切相关。
他关注的问题涵盖了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社会结构等多个方面。
在《骆驼祥子》中,主题主要是关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和冲突。
祥子的命运陷入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中,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的束缚,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老舍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对社会现实主题的关注,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老舍的小说中明显呈现了社会现实主义的倾向。
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呈现,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批判。
他以真实而对人性的关怀与社会现实的关注去展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使其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老舍的写作风格与社会现实主义的核心精神相吻合,既注重现实社会问题的揭示,又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人们对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为后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与启示。
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试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其小说中所运用的幽默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深入探讨老舍小说的幽默创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文学大师的艺术风格和人文情怀。
幽默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它通过诙谐、戏谑的语言和荒诞、滑稽的情节,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小说中,幽默往往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能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
幽默在老舍的小说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作品增色不少。
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体现在多个方面。
老舍擅长运用讽刺手法来展现人物的矛盾与荒谬。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描写祥子与虎妞的婚姻生活,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祥子身陷婚姻的枷锁,却又幻想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用戏谑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矛盾,使读者在捧腹之余,也能深入思考社会的现实问题。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还体现在诙谐的语言上。
他常常运用轻松幽默的对话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
在《猫猫神和喇叭花》中,作者用“拦路抢劫”来形容两位老妇人争夺一只鸡的情景,使人忍俊不禁。
这种诙谐的语言为紧张的情节注入了轻松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乐趣,又能在轻松的语境中体味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老舍还运用滑稽手法来表现小说的幽默艺术。
他常常刻画一些荒诞滑稽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作品中的“笑点”。
在《小坡的生日》中,小坡的妹妹把自己打扮成“女皇”,摆出一副神气十足的架子,而小坡则扮演“臣子”,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作者通过这种荒诞的情节设计,以滑稽的手法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童真与憨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忍俊不禁。
老舍小说的幽默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的作品常常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使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愉悦和享受。
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讽刺,也使人们在欢笑之余能够受到启发和教育。
老舍的幽默艺术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思考性,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享受。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
简述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总的说来,老舍的语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1)幽默风趣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特色。
这种幽默风趣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老舍的小说、戏剧、散文中无不充满幽默风趣的色彩,尤其在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如《离婚》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可谓不胜枚举:写张大哥全身整个儿是显微镜和天平,“在天平上,麻子和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写老李嫌弃自己的老婆,然而自己却是“穿上最新式的西服会在身上打转,好像里面絮着二斤滚成蛋的碎棉花”等等。
(2)俗白精致老舍的语言俗白优美、雅俗共赏,并不是通俗易懂且不加修饰,直白浅露地对大众口味完全趋附、投合,而是在俗白中体现出艺术性、审美性,具有雅的色彩。
老舍的“俗”不是“庸俗”之“俗”,而是通俗,即普通老百性的日常用语;老舍的“白”就是不做过多修饰的白话,清浅通畅。
如《月牙儿》的语言就是“俗”且“白”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辞,但又于俗白中体现出一种精致之美。
(3)饱含温情老舍作品的语言温和而不过激,虽婉而多讽,但蕴涵心酸、饱含同情。
特别是对小人物的描写,老舍的语言是宽厚温和的善意的奚落。
老舍的温情在《济南的春天》一文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作者笔下的冬天没有那么寒冷,而是温暖可爱。
(4)富含潜台词主要体现在戏剧中,如《茶馆》的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舌战,充满了刀光剑影。
这些潜台词调动人们的兴味与深思,耐人咀嚼。
(5)浓郁的北京风味老舍的作品多用富有生命力的北京口语词汇,使作品充满独特的北京韵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如《离婚》中充满了“敢情”“瞎掰”“吃劲”以及“莲花白”酒、“杏仁茶”、“酸梅汤”等市民日常生活用语;《骆驼祥子》中关于洋车夫的描写体现了独特的北京地方风味等。
(6)“谈话风”式的语言老舍“谈话风”式的语言平易自然、简练明白、朴素随性,多用白描、极少雕琢。
关于老舍的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下列表
关于老舍的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老舍(Lao She)是中国20世纪的一位著名作家,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写实主义: 老舍的作品以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观察和写实描绘为特征。
他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各种阶层和风土人情。
幽默讽刺:老舍的作品常常夹杂着幽默和讽刺,他通过夸张和寓言手法,对社会弊病和人性弱点进行讽刺,以此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语言的抒发:老舍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他擅长运用北京方言和口语,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更贴近生活。
他的语言表达既具有文学艺术性,又充满了通俗感。
关注人性: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关注是老舍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通过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包括善恶、悲欢、苦乐等方面的方方面面。
社会批判: 老舍对社会现象和制度进行了敏锐的批判,他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作品呼吁社会改革和进步。
总体来说,老舍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幽默的艺术手法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些特色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备受尊重的作家。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老舍的作品以京味儿、简洁、幽默,著称于世,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卓尔不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立起了一块丰碑。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除了保持他一贯的艺术特点外,因为选择题材的角度和艺术处理方式的某些变化,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一、严峻、深沉、朴实的风格,透露着强烈的悲剧气氛。
这首先是由题材决定的。
作家就是要通过祥子一生的悲剧来反映黑暗的社会,这是严峻的,而作家不单从祥子物质上的贫困、更主要是从他的心理上展示人间的地狱,这又不能不是深沉的。
除了这一点,作家新的艺术处理的方式和对幽默看法的变化也是一个因素。
《骆驼祥子》中,老舍以祥子一生的沉浮为主线结构,以心理描写与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来推进故事进程;以准确、鲜明、通俗、独到的语言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和事件。
二、老舍善于用多种表达手法,塑造了成功的人物典型。
老舍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和心理活动及其心理变化。
如祥子第一次买车的细节描写,“他手哆嗦得厉害,几乎要哭出来”,这是以动作、情状写心理。
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抢走后,他紧攥着拳头,只说了一句话:“我招谁惹谁了?”这是从语言写心理,托出祥子在恶势力面前的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
在祥子眼看无法实现买车的理想时,对于车,他不再那么爱了,这表现出祥子对生活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这种心理描写,是真实而生动的。
对虎妞的心理描写也十分逼真,她对祥子是又哄又骗,对刘四是又拉又抗,性格十分鲜明,栩栩如生。
在老舍的笔下,刘囚的卑鄙自私,狡猾阴险,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独具艺术魅力。
三、幽默与浓郁的“京味儿”,是小说的一大特色。
《骆驼祥子》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学风采和大众风格。
作家恰当地使用北京土语,使作品加浓了地方色彩;注意长短句的配合,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讲究字调顿挫配合,读起来极富音乐美;注意人物对话的个性化,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
骆驼祥子 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
《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可谓是独具匠心,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北京味儿。
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贴近生活,读来仿佛能听到老北京胡同里传来的吆喝声,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北京风情。
首先,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运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这种语言风格不仅让读者容易理解,而且更能够深入人心。
他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同时,老舍还善于运用北京的地方性词汇和俚语,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富有地域特色,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生活场景之中。
其次,《骆驼祥子》的语言还充满了幽默和讽刺。
老舍通过幽默的笔触,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得读者在欢笑之余,也能够对人物的性格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深思。
最后,《骆驼祥子》的语言还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
老舍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北京传统文化元素,如京剧、曲艺、民俗等,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传承了北京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韵味的融入,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骆驼祥子》的语言特色独具匠心,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北京味儿。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易于理解,而且更能够深入人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小说《骆驼祥子》看老舍的艺术风格
从小说《骆驼祥子》看老舍的艺术风格《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重要地位。
老舍的作品素以“京味儿”、简洁、幽默而著称于世,这种鲜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卓尔不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立起了一块丰碑。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除了保持他一贯的艺术特点外,因为选择题材的角度和艺术处理方式的某些变化,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艺术风格。
在“京味儿”、简洁、幽默之中,平添了严峻、深沉和朴实的艺术格调。
一、严峻、深沉是《骆驼祥子》在艺术格调上的新的特点。
这同老舍以前写的《老孙的哲学》《赵子曰》《离婚》等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艺术格调上的差异,同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的加深和对幽默看法的变化有关,使作家从新的角度选取题材和处理题材。
《骆驼祥子》以一个车夫一生的沉浮的命运,写出了一个劳苦社会,这在老舍的创作中以及在新文学史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作家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精细描绘,为新文学在表现城市劳动群众生活方面,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正如樊骏在《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把城市底层社会这个不怎么为人们熟悉的世界,把城市贫民这个常常为人们忽视的社会阶层的命运,引进艺术领域,并且取得了成功——就这方面看,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用,有些类似狄更斯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英国文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之于同一时期的俄国文学… … ”这种评价对老舍是相宜的。
从一个人力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究竟是什么样子,从他一生的悲苦生活反映出劳苦社会、贫苦市民穷困的生活全景,《骆驼祥子》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重大的开创意义。
人力车夫作为社会底层群众的一部分进入短篇小说的领域,有鲁迅的《一件小事》,有郁达夫的《薄奠》,而在长篇小说中成为主人公,唯有老舍的《骆驼祥子》。
在老舍以前的长篇小说中虽然也有人力车夫的形象,但只作为陪衬人物,而作家对他们的看法往往是片面的,过多地嘲笑与戏弄他们的弱点,将他们说成“人形而兽面”,而作家所赞扬的那些具有“侠气”、不同凡响的车夫,也不具有典型意义。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老舍其笔下的小说自然朴实、笔风幽默独特、辞藻言简意赅,不娇柔造作,略带浓厚的北京韵味。
一、通俗易懂老舍小说风格的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他作品的绝大多题材,均取决于市民生活,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崇尚白话文,努力从人民群众的口语交谈中提炼正宗纯正的文学语言。
讲究浓缩精华,避免随意捏造凑合;脱离粗糙的自然形态、防止照搬方言俗语。
1951年,他宣言般指出了:“必须相信白话的万能性,否则,我们便不会全心全意去学习并在实践中运用,只有我们下功夫去运用白话,不让它打折扣,它才会对我们负上全部的责任。
”《离婚》中有一个片段,描绘张大哥:“他须用心读书,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意见的妥当性”。
他有一对阴阳眼,左眼上皮特别长,把眼珠永远囚禁掉一半;而右眼无特色可言,每日照常办公,右眼所略闻的一切,都要经过左眼的筛选,因为被囚禁的半个眼珠是指向自己的内心的,是内心真正的想法。
他的意见是最妥善完备的,因为不合分想法早已让囚禁的左眼筛选下去了。
简短有力的代表性片段是多么耐人深思,回味无穷。
二、简洁准确老舍小说风格特点二是:精准简练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话语让你朗朗上口,倍感亲切与自然。
小说的诱惑力极大,感染性极强,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不知不觉着迷,深陷其中,《骆驼祥子》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中,据统计数据报道,仅使用了大约十一万字,而全文只用2400个汉字,仅需要小学的阅读水平便可通晓全文,可见其笔风的犀利与简洁。
同时,老舍擅长使用地方语言,加剧了文章的可读性和通读性。
例如,写刘四的说一不二,用的是“放屁崩坑儿”,写祥子的身体健康,用“挺脱”、“硬棒”,再如描绘祥子穷途末路,病体奄奄地为人家做丧事时,美其名曰为“在马路边上缓缓的蹭”,这些极具地方色彩的口语,让读者犹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形象生动仿佛置身于其中。
简洁明了的对白,将小说中人物的特点显现无遗,“懦弱、泼辣、粗俗、工于心计”的性格浸透下的封建宗法观念的中下阶层小市民,寂寞,不知所措的可笑行为跃然于纸上,让读者的心境伴随故事情节动荡起伏。
老舍写作风格
老舍写作风格老舍写作风格:平易、朴实、自然。
主要特点是通俗浅显,亲切感人。
老舍以喜剧见长,善于刻画市民的精神面貌,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又注意突出人物语言和行动上的细节,从中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的喜剧形象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
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等。
内容上:平淡而不单调,通俗而不庸俗。
老舍的作品是以描写市民生活为主的,但他并没有将笔墨只停留在对市民的刻画上,而是尽力展现他们身上美好的东西。
《四世同堂》的语言诙谐生动,通俗易懂,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北京,日本侵略者在飞扬跋扈、横行霸道之后被赶出了北京城。
在无比沉痛的现实背景下,各色人等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坚持着抗战,努力保全着北京这座古城,以及这座古城里的每一位居民。
其间,还穿插着各种小人物的琐碎故事。
我喜欢老舍的散文,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平易自然,没有装腔作势的矫揉造作,也没有声嘶力竭的嚎啕大哭,而只是静静地叙述着眼前的一切。
语言非常简练,也非常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读起来充满了幽默、风趣,却又不乏真挚感情。
我最喜欢的就是《春风》一文,让我如沐春风。
文章开头“天气暖和了”,结尾“天气还是那么冷,并且一天比一天冷起来了”,“年年有春风,有年年的春风”,用“春风”串联全篇,构成了一幅画面,春风在门前舞蹈,带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却也带走了人们过去一年的辛酸与悲伤。
老舍在小说创作方面成绩卓著。
早期作品主要描写市民生活,幽默风趣,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
他还曾写过长篇历史章回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文博士》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等。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
他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 短片佳作:《月牙儿》、《微神》、 《柳家大院》、《断魂枪》、《黑白 李》、《上任》。
三、老舍作品的艺术特色
老舍作品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艺术风格, 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艺术特色:
1、语言幽默。 2、京味十足。 3、题旨鲜明。 4、语言通俗。
四、作品分析
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 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心理 描写就补充了祥子不善言语的个性。以 动作、情状写心理。从语言方面写心理。 通过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 变化。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的心理。 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
• 3、自身的性格局限是悲剧人生形成的主 要因素
• 祥子自身性人生悲剧造成了不 可忽视的影响。
• (1)、乐观与盲目
• ( 2)、勤快与保守
• (3)、外刚与内软
• ( 4)、有较强的生活欲望却又不能看清社会 的本质
• 4、超自然的因素也是祥子悲剧人生的另一因 素
6、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时期的主要作品有长 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小说集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 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话剧 《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
主要代表作品
• 《骆驼祥子》是老舍小说创作第二时期 (回国后到抗战爆发前)的代表作。
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
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
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
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
浅谈老舍小说艺术导语: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作家。
他的文学创作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体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老舍先生的创作非常广泛,有大量享誉中外的话剧,有为数可观的和通俗文学作品,但更能集中体现作家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的还是他的创作。
一、京味幽默小说的典型18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出生在乱世之中的北京。
他的诞生日是旧历小年,第二天就逢立春,所以他的父亲给他取名舒庆春。
老舍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他的父亲就是被侵略军烧残致死的。
老舍后来回忆道: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孩子的恶魔,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
童年的记忆给作家留下一生都无法抹灭的印象。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童年记忆是一个人精神品格的基石,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
老舍的童年给他带来心灵的创伤,加之他天生敏感好思,悟性高,从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以便抚平心灵深处的伤口。
(一) 老舍小说的京味渊源。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等等,是受这个人所处的地域影响的,就像北方人吃面南方人吃饭一样。
作家的语言习惯,创作风格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置身的语言氛围相关联。
老舍的青少年时期,是在北京度过的,在这里学习、生活。
他在私塾里念过“四书”、“五经”,在新式学校里念完小学、中学,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小学教员、校长、员、教育部的公务员等。
因不满教育界的黑暗现状,愤然辞职。
他的文学创作天赋,在读小学时就已暴露出来,得到老师较高的评价。
在北京起源后波及全国的“五四”运动,让老舍在思想上产生“大地震”,并决定了他以后的人生方向。
这给他创造了成为作家的条件。
他回忆道:“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作这样的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敬敬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此而已。
我绝对不会忽然想去搞文艺。
”老舍成了一名作家,是历史的必然和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结果。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骆驼祥子》是中国作家老舍(舍贝思·桑巴尔)于1939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写祥子这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贫困,以及个体在现代城市中的困境。
以下是《骆驼祥子》的一些艺术特色:
社会写实主义:老舍以社会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20世纪初期北京的社会风貌。
小说通过祥子的经历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苦难和挣扎,以及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展现了祥子这一底层人物的善良、坚韧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同时,通过描绘其他人物,展示了社会对人性的磨难和考验。
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小说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个体生活的冲击。
祥子为了迎合社会的变革而努力奋斗,但最终还是未能摆脱贫困的困扰,表达了对现代化进程中底层人物处境的深刻关注和反思。
人物刻画的深度: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丰满而深刻,每个角色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
祥子的形象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呈现出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个体,使读者更容易对他产生共鸣。
语言表达的简练:老舍的语言表达简练而贴近生活,通过对白话的运用,使小说更具有通俗性和亲近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情感。
总体而言,老舍的《骆驼祥子》通过对底层人物的生活困境的描绘,以及对人性、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展示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深刻的洞察力。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
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
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幽默的修辞手法
幽默形象仅赖于揭示事物内涵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老舍深谙个中奥妙,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艺术效果。
2.幽默的人物语言
老舍擅长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3.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幽默技巧不仅在语言表达,在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所显现。
4.俗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
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5.简洁准确的词语
老舍把简洁凝练作为其遣词艺术的追求目标:“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
”
6、浓郁的民族色彩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小说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雅俗共赏。
恰似一坛老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
对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不仅使我们了解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索我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个性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试论老舍小说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
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
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
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及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
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
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舍执著地描写城及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及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及文化的表现者及批判者。
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及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及他相比。
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
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及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
老舍的文笔特点
老舍的文笔特点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号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笔风格而闻名于世。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一是朴实,他善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描写。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以朴实的文字展现了祥子这个角色的艰辛和悲惨的生活,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同时,老舍的朴实文笔也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上。
他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使读者深刻地反思社会问题。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二是幽默。
他擅长运用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够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又能够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
他的幽默往往体现在对人物的描写和对话的表达上。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祥子和其他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同时,老舍的幽默也体现在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上,他善于通过对细节的描述,揭示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滑稽和荒诞,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三是生动。
他能够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话的塑造,使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描写往往细腻入微,富有画面感。
例如,在他的小说《四世同堂》中,他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场景的刻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物的命运。
同时,老舍的生动描写也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他善于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老舍的文笔特点之四是深入。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他通过对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动机和行为。
例如,在他的小说《骆驼祥子》中,他通过对祥子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的矛盾和挣扎,使读者能够对他的命运产生共鸣。
同时,老舍的深入描写也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上,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深入地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
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
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三年写作自述》)。
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
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
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
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
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
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
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
《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
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
《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苦挣扎,却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悲苦的命运的无奈和辛酸的刻画。
这也是老舍底层市民刻画比较成功的代表作品。
6)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
《二马》的李子荣、《离婚》的丁二爷、《老张的哲学》的赵四、《赵子曰》的赵景纯等都是侠客兼实干家,这自然反映了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的。
二、“北京味儿”
1.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
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创作的平民化和“京味”风格的形成。
1)有人把”北京味”作为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这首先体现
在他对北京市民生活题材的选取。
老舍聚集起北京的生活经验下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厚的“北京味儿”。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他的开篇之作《老张的哲学》便以生动的北京自然风光与人情风俗显示出浓厚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气息。
以后,在这一总题材下不断开拓,其中还有《离婚》中的小科员群,有《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群,还有《四世同堂》三教九流各式人等;解放后在《茶馆》等作品中还有新的创造。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题材比较广泛,并不断开拓,然后最早取得丰收的是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市民生活虽然有人描写,但是,不只是数量少,而且成就不高。
老舍以描写北京市民生活见长,弥补了现代文学题材的不足。
这里特别要提到对人力车夫的描写。
这一题材早为现代作家注意,诗歌有胡适的《人力车夫》,小说有《一件小事》、郁达夫的《薄奠》,话剧有欧阳予倩《车夫之家等》,这些作品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车夫生活的辛酸,或歌颂了车夫美好的心灵,可都不是长篇,所反映的生活不广,车夫形象都不丰满。
只有到了《骆驼祥子》才是这一题材得到完美的反映,代表了我国现代文学中城市贫民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
2.“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
对北京文化心理及结构的提示。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内容分析:
“北京文化”的“精魂”: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
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的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
礼仪:《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里放出来更得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要送礼。
《四世同堂》则更直接详尽描写祈老爷“自幼长在北京,耳习目染得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
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三.追求幽默。
老舍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1)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的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嘲解,总值,世界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
2)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是,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说得严重一些,有点像类似北京“京油子”
的“耍贫嘴”)--这主要表现在老舍早期的创作中,老舍曾为此深深苦恼过,一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的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道路: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戏剧意味,虐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
3)色调:讽刺。
老舍是我国现代出色的讽刺艺术家,但与其他讽刺艺术家相比,自有特点。
他没有鲁迅的深沉与冷峻,但有他的轻松与俏皮,虽然前期曾有过“为笑而笑”的油滑之弊,但就总的倾向看,老舍的讽刺深藏着内在的思想意义,浸透着辛酸的眼泪和鞭打的力量。
各种喜剧人物的刻画是老舍作品的讽刺幽默意味的主要原因。
上面说的语言的诙谐与俏皮,也就是老舍作品讽刺幽默的重要因素。
讲课一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猫城记》(1932)以语言的形式揭露就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惯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
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
《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了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家的特点,是一部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
《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从街头巷尾摄下的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
前者是对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与人间不平的抨击,包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四.语言:“京腔京调”: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
精致而不雕琢。
这也是京味得标。
(老舍是语言大师)
1)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的“原味儿”来;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这也是北京文化的特征),写出”简单的、可爱的、有力的而且美好的文章”。
2)老舍的语言还有其他的特点,其一,叙述语言的谈话式,干净利落,句式很短,生活味浓。
其二,诙谐,俏皮,或大词小用,以庄写谐,或半文半白,半洋半土,或语出奇特滑稽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