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总的概括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又十分突出的地位,与矛盾、
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顶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语言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一、题材: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
1)从题材来说,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
民等不同的一系列人物。
2)老舍擅长描写北京市民尤其是下层贫民生活。老舍说过:“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条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三年写作自述》)。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认”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3)在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旧派”,保守、闭塞,“乡土”中国
的子民。在这一方面其艺术风格体现在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面的批判。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1929年写成的长篇《二马》中,老马一个“迷信、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舍有意把老马放到异国情境中去刻画,试图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背景下更明显地突出落后国民性的背谬之处。1932年的《猫城记》反应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寄托在一部寓言体小说所构设的荒诞世界中。
还有将市民生活方式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以其文化根底加以展示。这一类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张大哥的刻画。小说以开头就用夸张的笔墨介绍:“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神圣的使命:做媒人和反对离婚”《离婚》所描写的张大哥的家庭纠纷及其危机,可视为传统的民族生存方式的危机。小说辛辣的揭示了张大哥的“哲学”困境。最后,张大哥成了悲剧角色,只会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呢?招惹过谁呢?”---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老派市民与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4)“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老舍笔下的这类角色因为嘲讽的意味太浓,刻画并不算深入,又类型化的倾向。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离婚》里的张天真就这种“德行”:“高身量,细腰…….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四世同堂》里的祁瑞丰也是这类被嘲讽的“洋派青年”,不过更令人恶心的时“洋”味中又带有汉奸味。
5)批判、排拒资本主义文明的表现底层市民命运的形象。《月牙儿》,在两代人生活道路的分离与相聚背后,隐伏着精神上的分离与合一。耐人寻味的的是,老舍笔下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母亲的生活向女儿的新思潮靠拢,而是正是母亲的生活真理能够通向真正的觉醒。《骆驼祥子》的底层人民的苦
苦挣扎,却最终还是无法逃脱悲苦的命运的无奈和辛酸的刻画。这也是老舍底层市民刻画比较成功的代表作品。
6)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二马》的李子荣、《离婚》的丁二爷、《老张的哲学》的赵四、《赵子曰》的赵景纯等都是侠客兼实干家,这自然反映了中国传统小市民的理想的。
二、“北京味儿”
1.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地幼年和少年时代。他非常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种阅历有利于他日创作的平民化和“京味”风格的形成。
1)有人把”北京味”作为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重要方面,这首先体现
在他对北京市民生活题材的选取。
老舍聚集起北京的生活经验下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生活中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气度的文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生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厚的“北京味儿”。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分析:他的开篇之作《老张的哲学》便以生动的北京自然风光与人情风俗显示出浓厚的北京市民的生活气息。以后,在这一总题材下不断开拓,其中还有《离婚》中的小科员群,有《骆驼祥子》中的洋车夫群,还有《四世同堂》三教九流各式人等;解放后在《茶馆》等作品中还有新的创造。“五四”以来的新文学题材比较广泛,并不断开拓,然后最早取得丰收的是农民和知识分子题材,市民生活虽然有人描写,但是,不只是数量少,而且成就不高。老舍以描写北京市民生活见长,弥补了现代文学题材的不足。这里特别要提到对人力车夫的描写。这一题材早为现代作家注意,诗歌有胡适的《人力车夫》,小说有《一件小事》、郁达夫的《薄奠》,话剧有欧阳予倩《车夫之家等》,这些作品或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车夫生活的辛酸,或歌颂了车夫美好的心灵,可都不是长篇,所反映的生活不广,车夫形象都不丰满。只有到了《骆驼祥子》才是这一题材得到完美的反映,代表了我国现代文学中城市贫民题材作品的最高水平。
2.“京味”作为小说的风格氛围,又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
对北京文化心理及结构的提示。
讲课要涉及到的作品内容分析:
“北京文化”的“精魂”: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
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抚幼的“老规矩”;性格的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
礼仪:《二马》中老马赔本送礼,,《离婚》中老李家眷从乡下来同事们要送礼,张大哥儿子从监狱里放出来更得送礼,《骆驼祥子》中虎妞要祥子讨好刘四爷更要送礼。《四世同堂》则更直接详尽描写祈老爷“自幼长在北京,耳习目染得向旗籍人学习了许多规矩礼路”。这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表现了一种“文化”“性格”。
三.追求幽默。
老舍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1)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的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嘲解,总值,世界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
2)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是,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说得严重一些,有点像类似北京“京油子”
的“耍贫嘴”)--这主要表现在老舍早期的创作中,老舍曾为此深深苦恼过,一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的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道路: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戏剧意味,虐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
3)色调:讽刺。老舍是我国现代出色的讽刺艺术家,但与其他讽刺艺术家相比,自有特点。他没有鲁迅的深沉与冷峻,但有他的轻松与俏皮,虽然前期曾有过“为笑而笑”的油滑之弊,但就总的倾向看,老舍的讽刺深藏着内在的思想意义,浸透着辛酸的眼泪和鞭打的力量。各种喜剧人物的刻画是老舍作品的讽刺幽默意味的主要原因。上面说的语言的诙谐与俏皮,也就是老舍作品讽刺幽默的重要因素。
讲课一涉及到的作品分析:《.猫城记》(1932)以语言的形式揭露就中国的腐败,针砭保守、愚昧的民族习惯性和畏惧洋人的奴才心理。同时流露出对于国事的悲观和对于革命的误解,是一部瑕瑜互见,颇多争议的作品。《离婚》(1933)描写一群公务员的庸碌生活,对此作了嘲弄和揶揄,充分表现了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作为幽默家的特点,是一部能代表老舍风格的作品。《牛天赐传》(1934)和中篇《月牙儿》(1935),《我这一辈子》(1937),都是从街头巷尾摄下的市井细民的生活场景。前者是对世俗生活和市民心理的嘲讽,充满笑料;后两者是对与人间不平的抨击,包含着愤懑和哀悼,作品的笔调也随之变得沉重。
四.语言:“京腔京调”: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