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学派修改
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
第4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4 No.12 2006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06收稿日期:2006-11-12作者简介:龙佳红 女(1971-)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讲师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430070)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从翻译的界定看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龙佳红摘 要:简要梳理了译界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围绕翻跨语际转换性质来界定.当代译论则主要围绕跨文化转换性质来阐释翻译。
对翻译界定的演进中还折射出翻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以原语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转向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从微观语言层面的内部研究转向宏观文化层面的外部研究。
关键词:翻译 翻译学 传统译论 现代译论 当代译论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6)12-0190-03对翻译这一概念的界定,是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对翻译的界定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翻译活动性质、目的、过程和作用的认识。
传统和现代译论主要从语言学的角度将翻译视为语言转换活动。
而当代译学由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及借鉴了西方当代多种文论思潮,主要从文化和权力等宏观层面将翻译界定为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传播行为,从而凸显出翻译背后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权力因素。
这一核心概念的演进,折射出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即翻译内涵逐步扩大,翻译研究疆域不断拓宽。
翻译研究也从单一视角微观层面的内部研究转为多维视角宏观层面的外部研究;从静态的以翻译结果(文本分析)为中心的研究转为以动态的翻译过程为中心的研究;从以原语为依规的规定性研究转为以译语为中心的描写性研究。
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类是参照潘文国“按学科意识的自觉与否,将翻译理论分为传统、现代、当代三大类。
”(2002:34)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的发展,翻译研究者纷纷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来研究翻译,翻译研究告别了传统经验漫谈式的模式,从而走以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的科学模式,代表人物有费道罗夫、奈达,卡特福德等。
书写翻译研究学派:一部没有割裂的断代史——《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评述
2 1年 第6 0 0 期
( 总第 12 ) 8期
书写翻译研究学派 :一部没有割裂的断代史
— —
《 翻译 学的学科建构 与文化转 向》评述
( 天津科技大学外 国语学 院
天津
30 2 ) 022
摘
要 :本文通过评述 《 翻译 学的学科建构 与文化转 向》这部翻译研 究学派 “ 断代史”的学术成果及其争议 ,重点
ta sa in is l wi eul ma eg a o s r et e Ch n s r n l t n s d e . r n lto te f t t t t o l e v h i e e ta sa i t i s hh i t o u
K e w o ds rve ;h c o l f r n lto t is ad n si it r; eee c y r : e iw t eS h o T a sain Sude ; y atchsoy rfrn e o
o a s t nSu i o crigteeouino eSh o f rn l inSu i h s tepp r i t f r gsmeis hsit fT nl i tde c ne n vlt fh co l a s t tde i teWet h ae ms f i o i t no r ao s n h o t oT ao sn , a a o en ng
( 总第 12 ) 8期
对从文化视角审视翻译现象的各种理论的译介 。 按 照 事 物 发 展 的 演化 逻 辑 , 当下 应 该 有 一 个 新 的阶段性 的理论 “ 沉寂期 ”或 “ 寂静期” ( 陈吉
荣 ,20 :3 0 8 7),也 就 是逻 辑发 展上 的 “ 定之 否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 乔姆斯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围绕着形式属性的“深度”以及基础结构或 短语结构是否是一种普遍属性这两点而展开的。 • 在认为所有语言都具有形式普遍现象(formal universals)的同时,乔 姆斯基坚持认为这些形式属性并不是某种语言所特有的。
• 尽管在奈达的心目中,两种不同语言的句子可以具有同样的深层结构, 但乔姆斯基不认为深层结构具有普遍性。据他看来,一种语言的形式不 一定非要等同于另一种语言的形式。乔姆斯基警告说:
• 再则,无论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将生成表层结构的生成规则描述得如何 精确,仍然会有一些语言现象不受其约束。人们完全可以假想地认为 没有一个句子会完全没有错误,语言的活力正是来自语言内在的不稳 定性。转换生成语法忽略所有可能的错误或认为错误与语法无关的倾 向使其试图揭示的语言结构再次变得模糊不清。 • 尽管文学翻译者对乔姆斯基理论持保留态度,而且乔姆斯基本人也曾 予以警告,但奈达仍围绕乔姆斯基所提供的模式着手建立一门翻译的 科学,他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这一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 而且,乔姆斯基将说话主体(speaking subject)理想化,赋予其创造 性使用语言的特别能力。在理想化过程中,一些错误、意外及口误等 均被排除在乔姆斯基的模式之外,但是福科认为这些因素对于了解说 话主体及其内在性质具有和“正确的”表达同样的重要性。
• 尽管对乔姆斯基的理论存在许多批评意见,但翻译科学派学者仍运用 他的理论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 斯坦纳认为需要重视乔姆斯基的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 奈达本人认为自己的理论基于一种与乔姆斯基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模 式类似的模式,但他或许只是简化了乔姆斯基的模式以适应自己的需 要。 • 著名的德国翻译科学派学者威尔斯就认为他自己的模式并不是以乔姆 斯基的模式为基础,但他无意中对乔姆斯基理论的借用已远远超过了 他愿意承认的程度。
翻译研究派
Theo Hermans has addressed this spirit of discovery in the section called “An Invisible College” in
Translation in Systems (1999).
During the early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sonal network and the exchange of ideas was crucial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field.
Translation studies, which began with a fairly modest proposal, that of focusing on the translations themselves and better 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has discovered that the task will be much more complex than initially conceived.
Translation studies’ place in literary history
《天演论》翻译研究
《天演论》翻译研究引言严复是中国翻译界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信达雅‛长期以来认为是翻译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和‚金科玉律‛。
然而也有人对严复提出批评,认为他自己的译文就不‚信达雅‛。
其实,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英国文艺批评家理查兹谈翻译时说过: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种活动。
翻译涉及很多因素对,于翻译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在文本上,要把翻译放到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研究。
一.文化翻译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几个世纪里,翻译学者仅仅是从语言的角度研究翻译。
直到1976年,在比利时勒芬学术会议的召开宣告了翻译研究学派的成立,在其后的20多年里,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
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在1990年出版。
他们在研究翻译时关注更为广泛的历史、文化问题,比如翻译文本的选择、译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的作用、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文本在译入语系统中的接受情况。
玛丽?斯内尔?C霍恩比把这种翻译由文本转向文化和政治的研究,称之为‚文化转向‛,最终形成了文化学派。
勒菲弗尔提出了翻译的四个层面,在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会出现问题。
‚但是,在话语体系、诗学和意识形态层面也会出现问题‛(Lefevere 1992:87)。
‚勒菲弗尔最初只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世界观’,但他也赞同弗德雷克•詹姆逊对意识形态的看法,即‘指导人们行为的形式、惯例和信念的体系’‛(Hermans 2004: 126)。
再后来勒弗维尔将其定义为‚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接受的观念,其中包括观点和态度,并且读者和译者通过它来解读文本‛(Bassnett&Lefevere 2001:48)。
勒弗维尔认为诗学是人们对于文学的看法,或者在某个社会中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
在20世纪80年代,赫曼斯编辑了《对文学的操纵》,他指出‚从译入语的角度,所有翻译为了特定的目的,都包含了对原文本的某种程度的操纵‛(Hermans 11)。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wang
目录
1.简介和背景
2.发展历程 3.代表人物
简介和背景
20世纪60年代后期 字,词,句 → 语 篇
70-80年代
多元系统与规范理论 文本→ 文化,社会, 历史,政治
翻译研究,描述翻译学,多元系统理论, 操纵学派,低地国家学派
霍 姆 斯
→
描 述 翻 译 学
描述翻译学派
使翻译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化, 更富有成果,而翻译研究向纵 深深入,也扩大了文化的内涵。
主要代表人物
苏姗·巴斯内特
安德烈·勒菲弗尔
韦努蒂
苏姗·巴斯内特
苏姗·巴斯内特
简介:苏姗·巴斯内特是国际知名翻译理论学者、
比较文学家和诗人。她于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华 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创建了翻译与比较 文化研究中心,并担任教授。她曾在世界多个大学 任教,最早在意大利,又从美国辗转到现在的华威 大学。现任英国华威大学副校长、“翻译与比较文 化研究中心”主任。在欧洲多国的教育背景,给她 奠定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基础。她是一位多产 的翻译理论家。
1976在比利时鲁汶举
行的翻译研讨会。 《文学与翻译》论文 集。
A
1978年在以色列特拉
维夫举行的研讨会。 在《今日诗学》发表 专刊。
B
1980年在比利时安德卫普
举行的研讨会。 在符号学系统杂志《系统》
(disposito, 1982)发表
专刊。
C
多元系统理论与操纵学派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苏珊•巴斯内特为首的翻译研究学者,
文化翻译思想提出的意义:
1.巴斯内特文化翻译思想的提出标志者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巴斯内特忠实翻译评判的文化介入与译者的服务对象;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学术派别,主要关注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翻译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翻译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加莱、拉德利和阿普尔等。
翻译功能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本。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法结构来传达这一意义。
因此,翻译功能学派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的语境和目标文化的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调整。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他们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翻译应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总之,翻译功能学派通过对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的深入研究,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他们强调翻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
翻译功能学派的研究为翻译界的发展和翻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霍尔姆斯
霍尔姆斯认为, 描写、理论和应用是翻译研究的三大分支,它们之间的 关系是辩证的、平等的:任何一方都在为另两方提供资料,也都在吸取和 利用另两方的研究成果。 霍还指出,在三大分支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尚未提及,那就是翻译史 研究和方法论(元理论)研究。元理论研究关心的哪些方法、那些模式最 适用于哪个方面的研究(如翻译理论如何构建才最有效;用哪种分析方法 才能取得最客观、最有意义的描写结果等) 霍尔姆斯在早期的翻译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他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 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 多个交叉相叠的系统组成,所以他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一术语。
多元系统派与左哈
1. 多元系统论对文化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强调,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 令翻译研究摆脱了应用导向,提高了它的 理论性和学术性;
1. 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
2. 理论研究更加深入。
多元系统派与左哈
左哈: 以色列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及翻译理论家,是特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 学院教授。但严格说来,他是文化理论家而不是翻译理论家,但他 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而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 ,左哈在研究希伯来文学的过程中建立了多元系统假说。 该假说主要反映在收集了他从1970年到1977年间撰写的论文的论文集 《历史诗学论文集》。
2. 在多元系统理翻译作品的轻视;
3. 多元系统理论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选择研究对象的准则,主张对中心和 边缘系统一视同仁,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直接提高了翻译的文化地位,并且 间接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描写学派与图里
西方翻译研究, 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 研究,都是规定性的。 规定性研究的显著特点: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不分工作 对象, 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在他们的翻译 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这些研究 的缺陷:没有认真分析和研究大多数译者究竟在干什么,究竟是 如何翻译,翻译的过程到底如何。
翻译文化研究与改写理论解析
翻译文化研究与改写理论解析摘要:翻译研究学派的学者们从文化角度研究翻译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其代表人物Lefevere 提出了改写理论,认为翻译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改写;意识形态;诗学一、翻译研究的学科发展20 世纪70 年代以前,西方翻译理论界主要采取文艺学和语言学两种研究模式,前者视翻译为艺术,强调译作的文学价值,后者视翻译为科学,把翻译理论和语义、语法作用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从语言的使用技巧上论述翻译。
两者都是要把原文和译文进行文本对照。
70 年代以后,翻译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他们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认为翻译是译入语社会中一个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文学行为,而译本是译者在译入语社会的诸多因素作用下的结果。
从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有着明显的优势,研究者借用各种当代文化理论去考察、剖析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译入语社会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从而展现出翻译研究的巨大空间和发展前景。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翻译研究学派”。
1972 年,客居荷兰的美国学者Holmes 发表了重要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首次提出了“翻譯研究”的概念,他认为翻译研究应当被视为一门独立学科,Holmes 也成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奠基人。
翻译研究在20 世纪80 和90年代得以迅猛发展。
我们从维也纳大学教授、知名学者Snell-Hornby 的论述中能看出其发展轨迹。
1987 年Snell-Hornby 指出翻译研究无疑是属于未来的学科,到了1995 年她在《翻译研究——综合法》修订版的前言中已经把翻译研究称为一门发展速度惊人的独立学科了。
很多学者为翻译研究后来的发展做出了贡献,Lefevere 就是翻译研究学派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改写理论对翻译的文化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改写理论改写这一概念是Lefevere 提出的,他认为翻译、编史、选集、批评、编辑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改写,它们都从某种程度上对原文进行了改变和操控,其中翻译是最为明显、最有影响的改写,因为它在另一种文化中树立了作者或者作品的形象,让他们突破了原文化的界限。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wang
1976在比利时鲁汶举
行的翻译研讨会。 《文学与翻译》论文 集。
A
1978年在以色列特拉
维夫举行的研讨会。 在《今日诗学》发表 专刊。
B
1980年在比利时安德卫普
举行的研讨会。 在符号学系统杂志《系统》
(disposito, 1982)发表
专刊。
C
多元系统理论与操纵学派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苏珊•巴斯内特为首的翻译研究学者,
巴斯内特提出并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
1.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语篇
之上; 2.翻译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解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 是一个交流的行为。 3.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 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 4.在不同历史时期,翻译的原则和规范会有所差别。
他提出了影响翻译的三要素:作为“文化转向”的领军
人物,勒菲弗尔将翻译活动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 察研究,突出强调了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要素成 为影响翻译文本的关键因素。 意识形态:指的是译者的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加之于译者 的意识形态; 诗学:指的是主题、人物、情节、象征以及文学手段、 文学样式等文学的基本特征; 赞助人:指的是能够控制翻译活动的各种团体、机构、 部门及个人。
3.翻译与语言学研究。研究在音位、词素、词汇
和句法等层面上原语和译语的比较、等值翻译的问 题、语言本身的语义研究、语言不可译性、机器翻 译以及非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 4.翻译和诗学研究。涉及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整 个领域的研究,可以是一般研究,也可以是具体文 学领域的研究,还可以研究具体译者的风格、研究 风格的形成、风格对比研究,还可以研究原文与译 文的关系以及作者-译者-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翻译中的文化学派研究
The Translation Turn in Cuiturai StudiesIn 1990, André Lefevere and 阿I edited a collection of essays entitled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We co-wrote the introductory essay to the volume, intending it as a kind of manifesto of what we saw as a major change of emphasi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We were trying to argue that the study of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had moved on from its formalist phase and was beginning to consider broader issues of context, history and convention:Once upon a time, the questions that were always being asked were 'How can translation be taught?' and 'How can translation be studied?' Those who regarded themselves as translators were often contemptu- ous of any attempts to teach translation, whilst those who claimed to teach often did not translate, and so had to resort to the old evaluative method of setting one translation alongside another and examining both in a formalist vacuum. Now, the questions have changed. The object of study has been redefined; what is studied is the text embedded in its network of both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al signs and in this way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been able both to utilize the linguistic approach and to move out beyond it. (Bassnert & Lefevere, 1990)1990年,勒菲弗尔和我编了一本名为“翻译、历史和文化”的论文集。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三、 翻译研究学派
主要代表 • •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二)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
•
(三)描写学派与图里
(四)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
(五)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霍姆斯(Holmes)
1、翻译研究派的创始人,其著作《翻译研究的名与实》是该 派的成立宣言。
(五) 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 1747-1814 )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对翻译学的跨学科性与学科独立性的几点思考
1 .引 言
2 0 世纪8 0 年代初 ,中国开始较大规模 引进西
方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也开启了国内对翻译学
学科性质的讨论 ,受西方语言学派译论 的影 响 , 翻译学被认为是应用语言学或对比语 言学的一个 分支 学科 。8 0 年代 中后 期和 9 0 年 代末 、新 世纪 初 ,国内曾出现过两次关于翻译 学的大讨论 。随 着 国内对翻译学学科性质的深入讨论 ,一种普遍
行 。针对 这些 观 点 ,谢 天振 ( 2 0 0 8 ) 指 出要 区分
“ 翻 译本体 研 究”与 “ 翻译 研 究本体 ”两 个概 念 ,认为前者是语 言问的转换过程本身 ,后者则 是包含 了语言文字转换过程本身及其之外的其他 因素 ,正是后者决定 了翻译学不可能成 为一 门单
纯的语言学科 ,而是一 门综合性 、边缘性和交叉
的认识是 ,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 的、综合
来研究翻译吗? 本文尝试对这三个 问题进行简要
的讨 论 。
性学科 。这个认识指出了翻译 学的两个性质 ,一
个是学科独立性 ,一个是跨学科性 。可以说 ,翻
2 .翻译学有 自己的本体研 究吗?
译学的跨学科性与其学科独立性便成 为一直伴随
中国翻译学建设的两个关键性 问题 。当前 国内的
认识翻译学的跨学科性和 学科独立性及其两者 之 间的关系是确保 翻译研 究健康发展的前提。这里 涉及的理论 问题 是 :翻译 学如何既是独立的 ,又 是开放的和综合性的? 与此相 关的具体问题 是 : 翻译学有 自己的本体研 究吗?翻译学的跨学科性 如何不影响其学科独立性?任何学科都可以借 用
对翻译学的跨学科性与学科 独立性的几点思考①
张 思永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马晨晨(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中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随着交际理论逐渐渗透进翻译理论,使得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的转换转移到了文化的转换上,即更注重文本以外的研究。
这种从对纯文本转向对文本之外的研究催生出了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学派——翻译的文化学派。
文章通过对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以及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评述,突出翻译的文化学派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文化学派和“文化转向”确存有些不足之处,但是瑕不掩瑜,仍有其存在的意义,文化学派创新了翻译理论,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文化学派;代表人物;翻译思想;存在意义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2-0036-021引言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对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从字、词、句为单位转化为以语篇为单位。
从最初的翻译的功能学派兴起,到目的论学派的大行其道,一直再到70年代至80年代,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这一理论被提出后“文化转向”从此成了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此时,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开始从文本转移到文本以外的影响因素,例如文化、社会、历史及政治等因素,因此,多元系统理论可以说是“文化转向”的前奏。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苏珊·巴斯奈特为首的翻译研究学者,在多元系统理论及操纵学派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翻译研究的学科范围和使命。
1990年,她与勒菲弗尔共同编译了《翻译、历史与文化》,在该书中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
因此,她们二人也理所应当成为文化学派的先锋人物。
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看来,特定的文化阶层可以体现特定的文化世界,和特定的文化观点。
翻译的文化学派并不故步自封,相反它也广泛学习其他各种文化理论的观点,并吸收它们的精华,由此对翻译的概念、定义及其过程做出新的探讨和描述,研究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其中最典型最主要的就是文化社会的因素,与此同时,翻译的文化学派还致力于研究翻译的反作用,即对目的语社会的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反作用,这也顺理成章地形成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
翻译流派之功能翻译学派
例:About 1993, however, it was accidentally introduced into Florida, where the climate allowed it to survive over winter and establish populations. 译文:但是,大约在1993年,这种螺旋锥蝇意外传入到佛罗 里达州,那儿温暖的气候使他们得以平安过冬导致种群大 量繁殖。
翻译学派之 功能翻译理论
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 功能的研究(Functionalist means focusing on function or functions of texts and translation—Nord, 2001:1), 是对此类研究方法产生的多种理论而使用的一个“广义术语”(a broad term)。
功能翻译理论
1 2 3
文本类型 和语言功 能
赖斯
翻译行为 理论
目的论
霍尔兹-曼塔利
维米尔
文本分类——赖斯V.S 纽马克
赖斯的文本分类
信息型文本
表情型文本
操作型文本
视听型文本
不同类型的文本的功能特征及翻译方法
语篇类型
语言功能 语言维度 语篇重点 译文功能 翻译方法
信息类
信息性(描述物体 和事实) 逻辑性 关注内容 传递指示的内容 传递原语指示性或 概念性内容。语言 应直白无冗余,病 根据需要使用明晰 化技巧。
例:--共同纲领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人”、“一边
倒”三大决策法律化。 --中国农村一直流行“养儿防老”的说法。
译:--The Common program gives the force of law to the three major polic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978年,勒弗维尔将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后来国际上称该学派 为“翻译研究派”。
2、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形成 (2)70年代:发展 (3)80年代:广为人知 (4)90年代:巩固、扩展与更新期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1、霍姆斯简介
4、埃文-佐哈尔理论的价值 埃文(1)他基本确定了翻译文学跟译入语文化文学 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关系。 (2)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入语文化里的各个 系统所决定。他认为,翻译不再是个其性质和 界限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化的东西,而是依赖于 一定文化系统中各种关系的一种活动。他对翻 译性质的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新见解:a)把翻 译看作只不过是系统间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们能以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待翻译问题。b)人 们可以把译本看作是存在在目标系统中的一个 实体,来研究它的性质,而不再纠缠于原文和 译文间的等值问题。c)人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系 统间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翻译。
应用翻译研究
译员培训:方法、测验、技巧、课程规划。 翻译辅助手段:指词汇、术语、语法方面的辅助 工具。 翻译政策:解释译者的翻译工作以及译本的角色 和地位;研究某社会应引进和翻译哪些作品;研 究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批评:对评价的诠释和评价。
3、 霍姆斯的贡献
(1)提出了翻译学科的构架,为翻译研究派的 创立树立了丰碑。 (2)是第一个关注到翻译过程的。 (3)在诗歌翻译研究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独特 的观点,丰富了诗歌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2、《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内容
(1)霍姆斯提出研究翻译学科的命名问题。他建 议把这门学科称为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2)霍姆斯拟定了翻译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翻译的性质:翻译属于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 的经验科学。 翻译的范围:图里1995年把霍姆斯提出的译 学构想在《描写翻译研究及其他》描绘成图形 (如下图)。 (3)霍姆斯还对其构想的翻译学进行了详细地解 释。
3、埃文-佐哈尔的观点 埃文(1)他认为,多系统必须包含文学这个系统, 因为翻译对文学的发展影响重大。 (2)他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系统”的一个 系统,在有些情形下,翻译在文学多系统里占 主要的位置,即翻译在塑造多元系统的中心部 分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3)当原来文学系统处于强势,发展完备,无 须依赖翻译来输入外来元素,翻译处于次要地 位,即翻译文学在多元系统里是指能形成一个 边缘系统,其文学模式往往是次要的。
3、图里主要翻译思想
(1)描写性研究至关重要 a)在理论上分析了描写研究对翻译研究学科 的重要意义。 b)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以经验方法进行的描写 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 c)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密切联系 实际,使理论研究更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和实 践性。
(2)以译入为导向研究方法 a)图里进行描写翻译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发现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实际抉择,从中得出在某 一多元系统中主导控制翻译的系统规则。 b)图里在发展翻译理论的探讨中,发现以原 语为导向的理论模式存在着缺憾,他认为翻 译的概念应该大大拓宽。他认为,只要在译 入语文化读者的眼里把一个文本视为翻译, 它就是翻译。
三、描写学派与图里
1、描写翻译理论的产生
(1)原因 20世纪50年代之前,规约性的翻译理论 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规约性翻 译研究的显著特点: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 者,不分时代,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 者的认知环境,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 执行。翻译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描写翻译理论 (descriptive translation)便应运而生 。容 在西方,令翻译研究取得学科地位并走到学 术研究系统的中心的,是多元系统论以及其他 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和研究模式。 (2)原因 a)多元系统论对文化和历史文化因素的强调, 扩大了翻译学的研究范围,令翻译研究摆脱了 应用导向,提高了它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b)在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所作的描述性翻译研 究,证明了翻译对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改变 了文学界对翻译作品的轻视。 c)多元系统论反对以价值判断作为选择研究对 象的准则,主张对中心和边缘系统一视同仁, 在意识形态的层次上直接提高了翻译的文化地 位,并且间接提高了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d)如果说多元系统对中心系统一视同仁,因此 是非精英主义,那么,其他一些文化理论,则 是反精英主义的,因为它们所关注的多元系统 中认同边缘系统而反对中心系统。
6、翻译研究的变化
(1)翻译研究范围的扩大。 (2)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二、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1、埃文-佐哈尔简介 埃文埃文-佐哈尔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文化 研究学院教授。他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反映在 他1978年出版的《历史诗学论文集》中,对翻 译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被视为“翻译研 究学派的先驱之一”。 以色列学者图里和赫曼斯又对“常 规”( norms)和“翻译常规”(translation norms)进行了深入研究,拓宽和深化了多元系 统理论(Polysystem) 。
局部理论研究
翻译手段:研究涉及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机助 翻译、口译和笔译。 翻译范围:任何两种或多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 译。 翻译等级:就是翻译单位,词、词组、句子和语 篇都可以作为翻译单位。 文本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的文本翻译中的特殊问 题。 不同时期的翻译研究:研究当代和过去的翻译。 特殊问题研究: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论证。
翻译研究学派
郑仰成
2008年 2008年5月
一、 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二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佐哈尔 、多元系统学派与埃文三 、描写学派与图里 四 、文化学派与勒弗维尔和巴斯奈特 五 、综合学派与斯奈尔-霍恩比 、综合学派与斯奈尔六 、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殖 民主 义翻译研究
总论
1、 翻译研究学派的产生
(2)定义 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 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是把翻译放到政 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相对 于规约性的翻译理论,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宽 容。 (3)任务 描写性翻译研究的任务是要按照翻译活动 和翻译在我们经验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描述翻 译。
(4)性质 描写性翻译研究被看成是“经验性”和 “重目标文本”的研究方法。 (5)优点 描写性翻译研究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 而规约性翻译从微观上研究翻译,两者应该 结合起来,这样的翻译研究才能解释翻译的 全部。
2、多元系统理论
(1)产生原因 埃文-佐哈尔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 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由相 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 统,而是由多个相交甚至相叠的系统组成。 (2)定义 “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 -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系统的集成,用以解 释该文化中全部的书写。系统是分层级的,该理论 就是要解释在某种特定文化中各种系统的功能。
翻译研究
纯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研究
描写翻译研究
理论翻译研究
译员培训
翻译辅助手段
翻译政策
翻译批评
产品导向研究
普遍理论
过程导向研究
局部理论
功能导向研究
翻译手段
翻译范围
翻译等级
文本类型
不同时期翻译
特殊问题
描写翻译研究
过程导向研究(process-oriented):是对翻译行 为本身的研究。 功能导向研究(function-oriented):是对翻译 作品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功能描写。 产品导向研究(product-oriented):对翻译成品 进行研究,包括对个别译本进行描述和对同一作 品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译本比较可以是历时或 共时的。
(3)他的理论更适宜探究某一时期的整体翻译 面貌,因为他是从整个译入语文化的多元系统 入手来研究翻译文学,他认为应该对大量的译 文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个别译本跟原文进行对 比。
5、埃文-佐哈尔理论的缺陷 埃文埃文-佐哈尔对翻译文学与译出语文化及 译入语文化的关系以至翻译方法的分析,究 竟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境况,有值得商榷之处。 (比如他的理论是否适宜论述所有翻译文学 跟译出及译入语文化的关系。)
2、图里简介
图里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教授,当今世界著 名的翻译理论家。他提出了有创建性的观点,在 翻译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 做出了贡献。他的描写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 《翻译理论探索》(1980)和《描写翻译研究及 展望》(1995)中,后一本专著体现了他的主要 翻译思想,是翻译学涉及面最广,系统性最强的 专著。
(6) 发展 a)描写学派的思想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麦 克法兰指出,对于同一部作品常常有不同的读 法,绝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翻译,由于原文有 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 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 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捉摸,我们便不 可能从中得出绝对翻译的绝对标准。
(4)他认为,以上两种情况是一个很有趣的矛 盾现象:翻译这个可以引进崭新的意念、项目、 特色的媒介,竟然成为保守传统口味的工具。 (5)他还指出,翻译文学在多系统中占主要或 次要位置,不一定等于说整个翻译文学都处于 同一个位置。 (6)翻译文学所处的位置也成为影响译者采取 何种翻译规范或方法的重要因素。
(1)根茨勒把1976年比利时洛文(Leuven) 会议 的召开看作是翻译学科成立的标志。 (2)贝克(Mona Baker)等人认为,翻译学之所以 成为“学科” 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 (3)人们常说翻译学从“低地国家”兴起。 (4)国际上人们认为翻译研究派的开山祖师是霍 姆斯。他在1972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标志着翻译研究派的开始。
b)到20世纪60年代,卡特福德响应麦克法兰, 于1965年宣称它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是描 写性的,但描写译学于1972年霍姆斯发表论文 《翻译的名与实》后被基本接受。 c)描写翻译学派理论的形成归功于三次小型的 会议:1976年的列维会议、1978年的特拉维夫 会议与1980年的安特卫普会议。 d)80年代,该学派有了长足发展。 e)90年代,描写翻译学派的文章大量发表,越 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学派的队伍中来。而 且,该学派出现了文化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