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震数据

合集下载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

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

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

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

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

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

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中国地震历史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中国地震历史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中国地震历史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地震是指地球内部的岩石断裂、滑移或爆炸等过程所引起的地震波。

作为一个活跃的地震带,中国地震频繁且具有较高的破坏性。

因此,对中国地震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与模型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地震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地震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构建相应的模型,以期提高地震灾害防范和减灾能力。

一、地震历史数据分析地震历史数据是研究地震活动规律的基础数据。

通过对中国地震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规律:1. 地震分布特点:中国地震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四川、云贵、青藏、海南和台湾等地。

山东、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相对较多的地震活动。

2. 地震活动规律:中国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季节性表现为春季相对活跃,而冬季较为冷静;周期性表现为近几十年的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规律。

3. 破坏性地震频率: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等。

这些地震对当地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高度关注。

二、地震模型构建基于对中国地震历史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模型来预测未来地震活动和潜在的地震灾害。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地震模型构建过程:1. 数据准备:收集和整理中国地震历史数据,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等信息。

并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验证,剔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2. 特征提取:从历史地震数据中提取出一些关键特征,如地震发生的季节、地区、震级等。

这些特征对于地震活动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地震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和潜在因素。

可以使用时间序列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建模和预测。

4. 模型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构建适合中国地震活动的预测模型,如地震发生概率模型、地震灾害预警模型等。

通过模型,可以对未来的地震活动进行预测和评估,提前做好地震灾害的防范和准备工作。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及风压数据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及风压数据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及风压数据全国主要城市搞震烈度(度)及风压数据q0(KN/m2)和质量参考值北京市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北京市8 0.45 通县平谷县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7延庆县昌平县7门头沟区房山区燕山区大兴县8上海市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上海市7 0.55 近郊区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7 奉贤县7金山县 6 松江县青浦县嘉定县宝山县崇明县 6县天津市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天津市7 0.5 塘沽0.55汉沽宁河县静海县武清县宝坻县县大港区7内蒙古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呼和浩特市0.55 集宁市0.6 二连浩特市包头市8 0.55 临河市乌海市8东胜市海拉尔市0.65 满洲里市0.65 牙克石市赤峰市7 0.55 锡林浩特市乌兰浩特市8 0.55 通辽市7 0.55 霍林郭勒市扎兰屯市7山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太原市8 0.4 榆次市7忻州市8 大同市7 0.55 临汾市7 0.4 侯马市运城市7 阳泉市7 0.55 长治市7 0.5 晋城市河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石家庄市7 0.35 南宫市辛集市衡水市7邢台市7 0.3 沙河市邯郸市7 沧州市7 0.4 泊头市任丘市7唐山市8 0.4 秦皇岛市 6 0.45 北戴河承德市 6 0.4 保定市7 0.4 涿州市7定州市张家口市7 0.55 廊坊市8辽宁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沈阳市0.55 辽阳市铁岭市铁法市抚顺市0.45 鞍山市0.5 海城市营口市0.6 大连市0.65 瓦房店市本溪市0.45 丹东市0.55 锦州市0.6 锦西市兴城市朝阳市北票市阜新市0.6 盘锦市吉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长春市0.65 扶余市吉林市0.55 桦甸市延吉市图门市龙井市敦化市通化市0.5 集安市浑江市梅河口市四平市0.55 公主岭市辽源市白城市洮南市黑龙江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哈尔滨市0.55 阿城市肇东市绥化市0.55 伊春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双鸭市同江市牡丹江市0.5 绥汾河市鸡西市齐齐哈尔市0.45 大庆市北安市黑河市五大连池市江苏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南京市0.4 仪征市镇江市0.4 丹阳市常州市0.4 无锡市0.45 宜兴市江阴市苏州市常熟市徐州市0.35 连云港市0.55 淮阴市淮安市宿迁市盐城市东台市扬州市泰州市0.4 兴化市南通市安徽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合肥市0.35 淮南市蚌埠市0.35 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毫州市六安市巢湖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州市黄山市马鞍山市铜陵市黄山市安庆市0.4 山东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济南市0.45 聊城市临清市德州市0.45 淄博市0.4 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诸城市青州市烟台市0.55 威海市0.65 青岛市0.6 泰安市莱芜市新泰市济宁市曲阜市荷泽市临沂市日照市枣庄市藤州市浙江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杭州市0.45 萧山市绍兴市湖州市嘉兴市海宁市舟山市临海市椒江市金华市0.35 兰溪市丽水市衙州市0.35 江山市温州市0.6 义乌市东阳市瑞安市江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南昌市0.45 九江市景德镇市0.35 上饶市鹰潭市伊春市新余市萍乡市赣州市0.3 吉安市井冈山市抚州市临川市福建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福州市0.7 莆田市南平市邵武市厦门市0.8 泉州市石狮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永安市湖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长沙市0.35 湘潭市湘乡市株洲市益阳市岳阳市0.4 汨罗市常德市津市市吉首市大庸市娄底市连源市冷水江市怀化市洪江市衡阳市0.4 来阳市永州市冷水滩市湖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武汉市0.35 麻城市天门市孝感市应城市安陆市仙桃市洪湖市沙市市石首市荆门市黄石市0.35 鄂州市武穴市咸宁市襄樊市蒲昕市随州市老河口市丹江口市十堰市宜昌市0.3 枝城市恩施市利川市河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郑州市0.45 新乡市0.4 焦作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许昌市0.4 缧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周口市平顶山市洛阳市0.4 三门峡市义马市南阳市开封市0.45 商丘市广东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广州市0.5 清远市东莞市韶关市梅州市汕头市0.8 潮州市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深圳市0.75 湛江市0.8 茂名市肇庆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阳江市海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海口市0.75 三亚市0.85 通什市广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南宁市0.35 凭祥市百色市钦州市北海市0.75 玉林市桂林市0.3 梧州市0.3 柳州市0.3 台山市河池市贵州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贵阳市0.3 六盘水市铜仁市凯里市都匀市安顺市兴义市遵义市0.3 赤水市四川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成都市0.3 乐山市西昌市0.3 攀枝花市得阳市绵阳市雅安市广元市遂宁市重庆市 6 0.4 万县市达县市南充市华鉴市内江市0.4 自贡市宜宾市0.3 泸州市0.3 涪陵市云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昆明市0.3 东川市曲靖市照通市开远市个旧市大理市0.65 楚雄市宝山市陕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西安市0.35 咸阳市渭南市韩城市延安市宝鸡市0.35 汉中市铜川市甘肃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兰州市0.3 白银市0.65 临夏市武威市0.55 张掖市0.5 酒泉市0.55 嘉峪关市玉门市金昌市天水市0.35 平凉市西峰市宁夏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银川市0.65 吴忠市青铜峡市石嘴山市青海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西宁市0.35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新疆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乌鲁木齐市0.6 昌吉市石河子市奎屯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0.9 塔城市伊宁市阿勒泰市吐鲁番市哈密市0.6 库尔勒市0.45 阿克苏市喀什市0.55 阿图什市和田市西藏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拉萨市日喀则市质量参考值名称笼式扶梯开式扶梯钢制平台圆泡罩塔盘形泡罩塔盘单位质量40kg/m 15~24kg/m 150kg/m2150kg/m2150kg/m2名称舌形塔盘筛板塔盘浮阀塔盘塔盘充液重单位质量75kg/m265kg/m275kg/m270kg/m2全国主要城市搞震烈度(度)及风压数据q0(KN/m2)和质量参考值北京市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北京市8 0.45 通县平谷县顺义县怀柔县密云县7延庆县昌平县7门头沟区房山区燕山区大兴县8上海市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上海市7 0.55 近郊区上海县川沙县南汇县7 奉贤县7金山县 6 松江县青浦县嘉定县宝山县崇明县 6县天津市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天津市7 0.5 塘沽0.55汉沽宁河县静海县武清县宝坻县县大港区7内蒙古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呼和浩特市0.55 集宁市0.6 二连浩特市包头市8 0.55 临河市乌海市8东胜市海拉尔市0.65 满洲里市0.65 牙克石市赤峰市7 0.55 锡林浩特市乌兰浩特市8 0.55 通辽市7 0.55 霍林郭勒市扎兰屯市7山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太原市8 0.4 榆次市7忻州市8 大同市7 0.55 临汾市7 0.4 侯马市运城市7 阳泉市7 0.55 长治市7 0.5 晋城市河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石家庄市7 0.35 南宫市辛集市衡水市7邢台市7 0.3 沙河市邯郸市7 沧州市7 0.4 泊头市任丘市7唐山市8 0.4 秦皇岛市 6 0.45 北戴河承德市 6 0.4 保定市7 0.4 涿州市7定州市张家口市7 0.55 廊坊市8辽宁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沈阳市0.55 辽阳市铁岭市铁法市抚顺市0.45 鞍山市0.5 海城市营口市0.6 大连市0.65 瓦房店市本溪市0.45 丹东市0.55 锦州市0.6 锦西市兴城市朝阳市北票市阜新市0.6 盘锦市吉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长春市0.65 扶余市吉林市0.55 桦甸市延吉市图门市龙井市敦化市通化市0.5 集安市浑江市梅河口市四平市0.55 公主岭市辽源市白城市洮南市黑龙江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哈尔滨市0.55 阿城市肇东市绥化市0.55 伊春市佳木斯市鹤岗市七台河市双鸭市同江市牡丹江市0.5 绥汾河市鸡西市齐齐哈尔市0.45 大庆市北安市黑河市五大连池市江苏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南京市0.4 仪征市镇江市0.4 丹阳市常州市0.4 无锡市0.45 宜兴市江阴市苏州市常熟市徐州市0.35 连云港市0.55 淮阴市淮安市宿迁市盐城市东台市扬州市泰州市0.4 兴化市南通市安徽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合肥市0.35 淮南市蚌埠市0.35 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毫州市六安市巢湖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州市黄山市马鞍山市铜陵市黄山市安庆市0.4 山东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济南市0.45 聊城市临清市德州市0.45 淄博市0.4 滨州市东营市潍坊市诸城市青州市烟台市0.55 威海市0.65 青岛市0.6 泰安市莱芜市新泰市济宁市曲阜市荷泽市临沂市日照市枣庄市藤州市浙江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杭州市0.45 萧山市绍兴市湖州市嘉兴市海宁市舟山市临海市椒江市金华市0.35 兰溪市丽水市衙州市0.35 江山市温州市0.6 义乌市东阳市瑞安市江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南昌市0.45 九江市景德镇市0.35 上饶市鹰潭市伊春市新余市萍乡市赣州市0.3 吉安市井冈山市抚州市临川市福建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福州市0.7 莆田市南平市邵武市厦门市0.8 泉州市石狮市漳州市龙岩市三明市永安市湖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长沙市0.35 湘潭市湘乡市株洲市益阳市岳阳市0.4 汨罗市常德市津市市吉首市大庸市娄底市连源市冷水江市怀化市洪江市衡阳市0.4 来阳市永州市冷水滩市湖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武汉市0.35 麻城市天门市孝感市应城市安陆市仙桃市洪湖市沙市市石首市荆门市黄石市0.35 鄂州市武穴市咸宁市襄樊市蒲昕市随州市老河口市丹江口市十堰市宜昌市0.3 枝城市恩施市利川市河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郑州市0.45 新乡市0.4 焦作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许昌市0.4 缧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周口市平顶山市洛阳市0.4 三门峡市义马市南阳市开封市0.45 商丘市广东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广州市0.5 清远市东莞市韶关市梅州市汕头市0.8 潮州市惠州市汕尾市河源市深圳市0.75 湛江市0.8 茂名市肇庆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阳江市海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海口市0.75 三亚市0.85 通什市广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南宁市0.35 凭祥市百色市钦州市北海市0.75 玉林市桂林市0.3 梧州市0.3 柳州市0.3 台山市河池市贵州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贵阳市0.3 六盘水市铜仁市凯里市都匀市安顺市兴义市遵义市0.3 赤水市四川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成都市0.3 乐山市西昌市0.3 攀枝花市得阳市绵阳市雅安市广元市遂宁市重庆市 6 0.4 万县市达县市南充市华鉴市内江市0.4 自贡市宜宾市0.3 泸州市0.3 涪陵市云南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昆明市0.3 东川市曲靖市照通市开远市个旧市大理市0.65 楚雄市宝山市陕西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西安市0.35 咸阳市渭南市韩城市延安市宝鸡市0.35 汉中市铜川市甘肃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兰州市0.3 白银市0.65 临夏市武威市0.55 张掖市0.5 酒泉市0.55 嘉峪关市玉门市金昌市天水市0.35 平凉市西峰市宁夏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银川市0.65 吴忠市青铜峡市石嘴山市青海省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西宁市0.35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新疆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乌鲁木齐市0.6 昌吉市石河子市奎屯市博乐市克拉玛依市0.9 塔城市伊宁市阿勒泰市吐鲁番市哈密市0.6 库尔勒市0.45 阿克苏市喀什市0.55 阿图什市和田市西藏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地区抗震烈度风压数据拉萨市日喀则市。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 及风压数据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 及风压数据

地区 湘潭市 株洲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吉首市 娄底市 冷水江市 洪江市 来阳市 彬州市 冷水滩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4
湖北省
地区 武汉市 天门市 应城市 仙桃市 沙市市 荆门市 鄂州市 咸宁市 蒲昕市 老河口市 十堰市 枝城市 利川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35
地区 麻城市 孝感市 安陆市 洪湖市 石首市 黄石市 武穴市 襄樊市 随州市 丹江口市 宜昌市 恩施市
0.5 0.6 0.55
0.6
地区
长春市 吉林市 延吉市 龙井市 通化市 浑江市 四平市 辽源市 洮南市
吉林省
抗震烈 度
风压数据
0.65
0.55
0.5 0.55
地 区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扶余市 桦甸市 图门市 敦化市 集安市 梅河口市 公主岭市 白城市
黑龙江省
地区
哈尔滨市 肇东市 伊春市 鹤岗市 双鸭市 牡丹江市 鸡西市 大庆市 黑河市
地区 西安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陕西省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35
地区 咸阳市 韩城市 宝鸡市 铜川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35
甘肃省
地区 兰州市 临夏市 张掖市 嘉峪关市 金昌市 平凉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3
0.5
地区 白银市 武威市 酒泉市 玉门市 天水市 西峰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65 0.55 0.55
0.35
宁夏
地区 银川市 青铜峡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65
地区 吴忠市 石嘴山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地区 西宁市 德令哈市
青海省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35
地区 格尔木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地震是一种具有摧毁性的自然灾害,为了提早预警和应对地震灾害,许多国家致力于发展地震预警系统。

本文将对地震预警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减少地震灾害中的作用。

一、国内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现状在我国,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的地震预警技术是基于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距离来进行预测的,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该系统只能提供很短的预警时间,并且存在较大误报率。

近年来,借助于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和信息处理技术,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我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实现了全国覆盖,并且能够在地震发生之前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内发出预警信息。

这一成就离不开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和技术的进步。

我国地震台网已覆盖全国范围,并通过实时数据传输和高精度仪器设备的使用,能够准确监测地震活动,并将监测数据快速传递到地震预警中心。

地震预警中心则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发出准确的预警信息。

二、国外地震预警系统发展现状与我国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日本是全球地震频发的国家之一,其地震预警系统已经成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能够提供准确的预警信息,并且在发生强震时能够启动自动化的安全措施,比如关闭电梯和停止高铁等。

美国也在地震预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发地震预警系统,并逐步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地震监测台网。

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等地进行了实际应用,并为公众提供了可靠的地震预警服务。

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墨西哥、土耳其、意大利等,也在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这些国家都重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并且希望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三、地震预警系统的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地震预警系统对减少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宝贵的预警时间,让有关部门和公众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应对措施。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及风压数据

全国主要城市地震烈度及风压数据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7
7
0.4
7
6
0.45
6
0.4
7
7
0.55
地区
沈阳市 铁岭市
辽宁省
抗震烈 度
风压数据
0.55
地区
辽阳市 铁法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抚顺市 海城市 大连市 本溪市 锦州市 兴城市 北票市 盘锦市
0.45
0.65 0.45 0.6
鞍山市 营口市 瓦房店市 丹东市 锦西市 朝阳市 阜新市
65kg/m2 75kg/m2
圆泡罩塔 盘 150kg/m2 塔盘充液 重 70kg/m2
形泡罩塔 盘 150kg/m2
全国主要城市搞震烈度(度)及风压数据q0(KN/m2)和质量参考值
北京市
地区 北京市 平谷县 怀柔县 延庆县 门头沟区 燕山区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8
0.45
地区 通县
顺义县 密云县 昌平县 房山区 大兴县
地区 湘潭市 株洲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吉首市 娄底市 冷水江市 洪江市 来阳市 彬州市 冷水滩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4
湖北省
地区 武汉市 天门市 应城市 仙桃市 沙市市 荆门市 鄂州市 咸宁市 蒲昕市 老河口市 十堰市 枝城市 利川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0.35
地区 麻城市 孝感市 安陆市 洪湖市 石首市 黄石市 武穴市 襄樊市 随州市 丹江口市 宜昌市 恩施市
7
0.55
7 6
地区 近郊区 川沙县 奉贤县 松江县 嘉定县 崇明县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7 6
地区 天津市
汉沽 静海县 宝坻县 大港区
天津市
抗震烈度 风压数据
7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中国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对地震进行及时预警和准确响应,中国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地震监测工作。

本文将对中国地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它在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方面的应用。

一、中国地震监测体系中国地震监测体系是由国家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各省级地震局和地震台网组成的网络。

其中,地震台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陆地地震台网通过布设在全国各个地区的地震仪器和设备,能够实时收集和传输地震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震的发生时间、震级、震源深度等关键信息。

二、地震数据的分析地震数据的分析是根据收集到的地震监测数据,对地震的规律和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

主要方法包括震相分析、地震波形分析、震源机制研究等。

1. 震相分析震相是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和速度。

通过分析震相,可以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地震波传播路径等信息。

震相分析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人工观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 地震波形分析地震波形是指地震产生的地面振动信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图像。

通过分析地震波形,可以确定地震的震级、震源特性等信息。

地震波形分析是地震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震源机制研究震源机制是指地震发生时的破裂面和破裂方式。

通过研究震源机制,可以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

震源机制研究对于地震预测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震数据的应用地震监测数据在地震预警和防灾减灾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地震预警地震监测数据可以用于实时地震预警,及时告知可能受到地震影响的地区,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和精确预警的关键在于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

2. 地震灾害评估通过对地震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的程度和影响范围。

这对于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合理调配救援力量和资源。

3. 地震科学研究地震监测数据是地震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用于研究地震发生的规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震预测等。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近十年重大自然灾害

2010年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

由最先的贵州现已渐渐扩散到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

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

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北京时间),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

太原无震感,西安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2月25日云南楚雄5.1级地震3月6日:唐山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北京有震感3月4日:台湾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

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台湾和日本。

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4月14日早晨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

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

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

地震 表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震 表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地震表格-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标题: 地震数据分析:揭示地震的规律和趋势引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社会和环境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的规律和趋势,我们需要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本文将通过对地震数据进行表格化的整理和解读,揭示地震的一些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表格1: 过去十年全球重要地震数据一览月份地震级别地震发生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亿美元)1月7.2 尼泊尔924 67 2月 6.4 台湾16 10 3月8.9 日本15,893 360 4月 5.6 智利2,056 30 5月 6.2 意大利301 126月7.9 印度尼西亚2,183 71 7月 6.8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57 50 8月7.3 秘鲁510 269月 6.5 墨西哥98 810月7.6 巴基斯坦86 13 表格2: 不同地震级别下的震中分布情况地震级别震中分布总数国家/地区5-6级250,000 世界各地6-7级45,000 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7-8级8,000 环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8级以上300 地中海地区和环太平洋地区分析与讨论:1. 从表格1可以看出,地震在全球范围内发生频率较高,每个月都有至少一次地震。

虽然大部分地震对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造成的影响较小,但也有少数重大地震对当地造成巨大的灾害。

2. 表格2显示地震级别与其发生地的相关性。

较小级别的地震分布广泛,而较高级别的地震集中在特定地区,特别是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地区。

3. 环太平洋地区被称为“地震带”,其集中的地震活动和较高级别的地震可能与板块相互碰撞和地壳运动有关。

地震带的存在提醒我们该地区的社会和建筑物需要加强对地震的防范和准备。

结论: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并整理成表格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地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且地震级别与震中分布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这些数据和趋势的揭示,对于制定地震预警系统和采取有效的地震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灾害数据库汇总表

国内外灾害数据库汇总表

国内外灾害数据库汇总与灾害相关得各类数据就是进行灾害预测、灾情评估、灾后救援等工作得基础,国内外相关组织机构与部门对灾害数据库得建设非常重视,纷纷启动数据库建设项目,组织专门机构与人员开展灾害数据库建设工作。

据统计,网上可检索到得灾害数据库就有40个,国外组织机构建设与维护得灾害数据库有26个,中国有14个(刘耀龙等,2008)。

国外尤其就是发达国家特别重视灾害数据库建设及灾害数据信息共享,已建成得灾害数据库一般都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

表1列出了15个国外主要得灾害数据库,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欧盟(EU)、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比利时等国际组织与国家组织建设得各类灾害数据库(含全球性得或本国内得)。

美国对灾害数据库得建设贡献甚大,不仅建成了全球性得综合灾害数据库,还建成了包括海啸、地震等在内得各类专题灾害数据库。

国外尤其就是发达国家得灾害数据库在建设时就考虑到了数据共享得需要,在数量、可访问性到记录灾害种类(复合灾害群)、检索条件及查询结果等得设计上均有利于灾害信息在本国及国际范围得流通与共享,灾害数据库建设较为规范,灾害数据信息共享程度高。

不统一,数据来源得可靠性与广泛性有待商榷,数据管理范式,包括灾害特征类、字段名称、对应数据类型等规范得确定、典型得关系数据库结构应用与国际同类数据库不一致,互访与接轨中存在明显得不协调,难以实现有效共享。

并且,已建成并在网上发布得这些灾害数据库一般就是依托某个项目进行,数据得后续更新与维护不及时,甚至某些数据库中得数据截止某个时间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表2列出了国内8个主要灾害数据库得基本情况,其中大部分在线发布得数据已不再更新。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周怀东曾建议,我国应建立一个地震灾害得数据库,对灾后环境安全进行综合评估,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称“数据库得建立对今后发生类似灾害时得预警预报很有帮助”。

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数据 (-1831年至1969年)

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数据 (-1831年至1969年)

中国历史地震目录日期时间(北京时)纬度(度-分)经度(度-分)深度(km)震级烈度-780/00/00::.34°30"107°48" 6.5-280/00/00::.34°24"108°48"5VI-231/00/00::.39°54"114°36" 6.5VIII-193/02/00::.35°24"103°54" 6.5-186/02/22::.33°48"105°06" 6.5-143/06/10::.32°06"110°06"5VI-70/06/01::.36°18"119°00"7IX-47/04/17::.34°54"104°42" 6.75IX-35/07/11::.34°24"109°00"5-26/00/00::.28°48"104°36" 5.5VII46/10/23::.33°00"112°30" 6.5VIII128/02/23::.34°42"105°24" 6.5VIII138/03/01::.35°48"103°30" 6.75IX143/10/00::.34°42"105°18"7IX147/00/00::.34°42"112°24" 4.75VI294/07/00::.32°36"116°48" 5.5VII294/09/00::.40°18"116°00" 5.5VII319/06/17::.34°06"105°18" 4.5344/00/00::.35°24"114°18" 5.5373/08/00::.36°36"101°48" 4.75VI406/06/00::.36°06"104°12" 5.5408/00/00::.36°48"118°18"5408/00/00::.39°00"100°30" 4.75VI416/00/00::.34°18"105°30"5VI421/00/00::.41°36"120°24"5VI462/08/16::.35°00"116°48"6VIII495/03/31::.37°30"121°30" 5.5VII499/08/04::.32°06"118°48"5VI506/08/30::.37°54"102°36" 4.75VI512/05/21::.39°24"113°18"7.5X575/01/14::.37°54"102°36" 5.5VII600/12/13::.34°18"108°54" 5.5VII625/08/15::.27°54"102°12" 4.75VI638/02/11::.32°36"103°36"5VI649/09/12::.36°06"111°30" 5.5VII692/00/00::.37°24"117°36"5VI734/03/19::.34°36"105°36"7IX756/11/27::.39°12"99°30"6VII777/00/00::.37°48"115°12"6VIII788/03/08::.32°30"109°24" 6.5VIII793/05/27::.34°30"109°42"6814/04/02::.27°54"102°12" 6.5835/04/11::.34°18"108°54" 4.75VI836/02/25::.34°18"108°54" 4.75VI839/00/00::.34°24"104°00" 6.5865/12/00::.35°54"111°24" 5.5VII867/02/14::.35°54"111°24" 5.5VII876/07/14::.37°48"105°54" 6.5VIII879/03/00::.34°12"109°18" 4.75VI880/02/00::.34°30"107°48" 4.75VI886/00/00::.25°42"100°06" 5.5VII929/00/00::.30°18"120°30"5VI 953/11/00::.36°18"115°06" 4.75VI 999/10/00::.31°48"119°54" 5.5VII 1011/08/00::.38°12"114°36" 4.75VI 1022/04/00::.39°48"113°06" 6.5VIII 1038/01/09::.38°24"112°54"7.25X 1046/04/18::.37°48"120°42"5VI 1057/00/00::.39°42"116°18" 6.75IX 1067/11/00::.23°36"116°30" 6.75IX 1068/08/14::.38°30"116°06"6VIII 1069/01/18::.38°18"116°48" 4.75VI 1076/12/00::.39°54"116°24"5VI 1092/00/00::.37°54"102°36" 4.75VI 1111/00/00::.25°42"100°12"5 1125/08/30::.36°06"103°42"7IX 1143/04/00::.38°30"106°18" 6.5VIII 1169/01/24::.31°54"104°24" 4.75VI 1209/12/04::.36°00"111°48" 6.5 1213/06/26::.29°36"118°54" 4.75VI 1216/03/17::.28°18"103°36" 6.5 1219/06/02::.36°00"106°12" 6.5 1227/07/00::.38°30"106°18" 5.5VII 1290/09/27::.41°36"119°18" 6.75IX 1291/08/25::.36°06"111°30" 6.5VIII 1303/09/17::.36°18"111°42"8XI 1304/02/00::.36°06"111°30" 5.5VII 1304/09/03::.37°30"112°36" 4.75VI 1305/05/03::.39°48"113°06" 6.5 1306/09/12::.35°54"106°06" 6.5 1307/00/00::.34°30"107°48"5VI 1314/10/05::.36°36"113°48"6VIII 1316/00/00::.36°24"111°06" 5.5VII 1322/00/00::.40°36"115°00" 4.5 1327/09/00::.30°06"102°42" 4.75VI 1332/06/00::.24°42"102°48" 5.5 1336/00/00::.30°06"115°54" 4.75VI 1337/09/08::.40°24"115°42" 6.5VIII 1338/08/02::.40°24"115°12"5VI 1342/04/15::.29°30"114°30" 4.75VI 1342/05/05::.37°54"112°36" 5.5VII 1343/05/00::.38°54"113°48" 4.75VI 1346/04/00::.37°06"118°00" 4.75VI 1351/05/14::.37°18"113°00" 5.5VII 1352/04/18::.35°36"105°18"7IX 1361/00/00::.28°48"115°18"5VI 1368/07/08::.37°36"112°30"6VII 1372/08/16::.32°00"118°48" 4.75VI 1372/09/17::.23°06"113°18" 4.75VI 1378/04/30::.38°30"106°18" 5.75VII 1399/04/29::.31°48"118°54" 4.75VI 1407/11/00::.31°12"112°36" 5.5VII 1425/03/07::.31°42"116°30" 5.75VII 1427/00/00::.27°54"102°12"5 1433/00/00::.30°30"115°12" 4.75VI 1440/10/26::.36°42"103°18" 6.25VIII 1440/12/16::.36°12"103°24" 5.5VII1445/12/12::.24°30"117°36" 6.25VIII 1446/00/00::.23°36"102°48"5 1448/09/30::.38°18"109°48"5 1458/08/00::.25°06"99°06"5 1467/01/19::.27°06"101°30" 6.5VIII 1467/06/09::.39°36"112°18" 5.5VII 1469/11/04::.31°12"112°36"5 1474/10/27::.26°36"100°12" 5.5VII 1474/12/11::.37°54"106°18" 5.5VII 1477/03/19::.35°12"104°12"5VI 1477/05/13::.38°30"106°18" 6.5VIII 1478/08/17::.27°30"101°36" 5.5VII 1481/07/15::.26°30"99°54"6VIII 1484/01/29::.40°30"116°30" 6.75 1485/01/17::.34°48"110°18"5 1485/05/27::.40°12"117°54"5VI 1487/08/10::.34°24"108°54" 6.25VIII 1488/00/00::.25°42"101°18" 4.75VI 1488/09/16::.31°42"103°54" 5.5 1494/03/24::.25°30"103°48" 5.5VII 1495/04/10::.37°36"105°36" 6.25VIII 1497/02/17::.36°18"112°54" 4.75VI 1498/11/14::.26°06"99°54" 4.75VI 1499/07/17::.25°18"100°18" 5.5VII 1500/01/04::.24°54"103°06" 6.75IX 1501/01/19::.34°48"110°06"7IX 1501/06/01::.26°30"99°54" 5.5VII 1502/01/17::.34°48"110°06"5VI 1502/10/17::.35°42"115°18" 6.5VIII 1502/00/00::.33°24"120°06" 4.75VI 1505/07/10::.37°48"105°54" 5.5VII 1505/10/16::.35°12"110°54"5VI 1506/03/19::.35°18"110°06" 5.5VII 1506/04/27::.25°24"103°18" 5.5VII 1506/08/28::.36°18"120°42" 4.75VI 1507/11/04::.24°36"102°30" 5.25VI 1509/00/00::.28°36"112°24" 4.75VI 1511/05/12::.25°00"101°30" 5.5VII 1511/06/01::.26°36"100°42" 6.75IX 1511/11/17::.26°36"100°00" 5.75VII 1512/10/08::.25°00"98°30" 6.5VIII 1514/00/00::.26°12"99°24" 4.75VI 1514/05/29::.25°42"100°12" 6.25VIII 1514/09/00::.25°06"99°06" 5.5VII 1515/06/17::.26°36"100°12"7IX 1515/10/00::.25°42"100°12"6VIII 1516/09/00::.25°06"118°12" 4.75VI 1517/07/12::.24°06"102°36" 5.5VII 1518/07/02::.25°24"101°42" 4.75VI 1519/00/00::.23°42"117°12" 4.75VI 1519/00/00::.25°42"100°12"5VI 1520/03/26::.25°18"100°18" 5.5VII 1520/06/08::.26°36"100°12"5VI 1520/08/18::.24°24"100°48" 5.5VII 1522/01/28::.34°06"114°06" 5.75VII1524/02/04::.34°00"114°00" 5.75VII 1524/04/05::.19°12"110°30"5VI 1526/05/21::.25°48"105°12"5VI 1526/05/30::.25°48"105°12"5VI 1527/00/00::.39°48"118°06" 5.5VII 1528/00/00::.37°54"114°36"5VI 1531/01/00::.30°42"117°30" 4.75VI 1532/11/06::.40°00"116°54" 5.5VII 1535/05/00::.25°48"116°24" 4.5 1536/03/20::.28°06"102°06"7.25X 1536/10/22::.39°48"116°48"6 1537/05/13::.33°36"117°36" 5.5VII 1538/00/00::.38°00"115°36"5VI 1539/08/08::.23°36"102°48" 5.5 1540/00/00::.36°36"110°00" 4.75VI 1542/00/00::.39°00"111°06"5VI 1542/11/19::.34°42"104°54"5VI 1548/09/13::.38°00"121°00"7 1549/04/00::.37°00"111°54"5VI 1551/00/00::.25°48"105°12"5VI 1556/01/23::.34°30"109°42"8XI 1556/12/03::.38°48"101°06"5VI 1558/06/00::.37°30"112°12"5VI 1558/06/00::.23°24"111°30" 5.5VII 1558/11/21::.34°30"109°42" 5.5VII 1560/00/00::.24°12"102°42" 5.5VII 1560/04/00::.24°54"103°12" 5.5VII 1561/02/21::.38°48"101°06"5VI 1561/07/25::.37°30"106°00"7.25IX 1562/00/00::.25°48"116°00"5VI 1562/00/00::.38°30"106°18"5VI 1562/06/00::.39°36"118°42"5VI 1567/00/00::.39°42"119°12" 4.75VI 1568/01/00::.34°12"109°18"5VI 1568/04/00::.34°24"109°12" 5.5VII 1568/04/01::.38°30"106°18" 5.75VII 1568/04/12::.33°06"107°00"5VI 1568/04/25::.39°00"119°00"6 1568/05/15::.34°24"109°00" 6.75IX 1569/00/00::.32°42"109°00"5VI 1569/00/00::.34°36"110°18"5VI 1571/05/26::.23°48"113°30"5VI 1571/09/09::.24°06"102°42"6VIII 1572/00/00::.26°12"104°06"5VI 1573/01/10::.34°24"104°00" 6.75 1574/00/00::.27°36"119°06" 5.5VII 1574/08/19::.26°06"119°18" 5.75VII 1577/03/13::.25°00"98°36" 6.5VIII 1578/02/17::.25°06"110°12" 4.75VI 1578/07/17::.40°24"115°42"5VI 1579/12/21::.25°06"99°06"5VI 1580/09/05::.39°30"112°18" 5.5VII 1581/05/18::.39°48"114°30" 5.75VII 1581/07/00::.33°00"104°36" 5.5VII 1582/03/00::.40°06"113°18"5VI1584/00/00::.38°24"111°54" 4.75VI 1585/03/06::.31°12"117°42" 5.5VII 1586/04/02::.25°18"100°18" 5.5VII 1586/05/26::.39°54"116°18"5VI 1587/04/10::.35°18"113°30"6VII 1587/10/04::.35°12"110°48"5VI 1588/07/00::.38°24"112°42"5VI 1588/08/09::.24°00"102°48"6VIII 1589/00/00::.24°48"110°30" 4.75VI 1590/07/07::.35°24"103°54" 5.5VII 1591/00/00::.36°36"110°00"5VI 1591/11/21::.38°48"101°06"5VI 1592/01/00::.25°00"98°30" 5.5VII 1596/00/00::.42°36"124°00"5VI 1596/10/00::.25°00"118°42" 4.75VI 1597/02/14::.31°54"104°18"5VI 1597/10/06::.38°30"120°00"7 1599/00/00::.35°36"109°12"5VI 1599/08/00::.25°30"110°24" 4.75VI 1599/10/16::.25°18"103°00"5VI 1600/07/00::.21°36"110°18" 4.75VI 1600/09/29::.23°30"117°12"7IX 1602/10/23::.26°06"99°54"5VI 1602/00/00::.25°48"105°12" 4.75VI 1603/05/30::.31°12"112°36" 4.75VI 1604/10/25::.34°12"105°00"6 1604/12/29::.25°00"119°30"8 1605/07/13::.19°54"110°30"7.5X 1605/12/15::.19°54"110°30"6VIII 1606/11/30::.23°36"102°48" 6.5 1607/00/00::.25°00"119°30"5VI 1608/09/23::.37°42"105°48" 5.5VII 1609/07/12::.39°12"99°00"7.25X 1610/02/03::.28°30"104°36" 5.5VII 1610/03/13::.32°18"104°42" 5.5VII 1611/04/00::.24°00"97°48" 4.75 1611/09/09::.21°30"111°18" 5.5VII 1612/06/00::.25°24"103°12" 5.5 1612/06/03::.25°30"103°54"5VI 1614/10/23::.37°12"112°30" 6.5 1615/03/01::.32°00"120°54"5VI 1615/07/20::.38°48"106°18" 5.5VII 1615/08/24::.25°00"101°30" 5.5VII 1616/02/10::.37°42"105°54" 5.75VII 1616/10/10::.40°42"116°06"5VI 1618/00/00::.20°00"110°06"5VI 1618/00/00::.25°48"99°12"5VI 1618/05/20::.37°00"111°54" 6.5VIII 1618/11/16::.39°48"114°30" 6.5VIII 1620/10/19::.37°06"117°30" 4.75VI 1620/12/00::.25°36"103°18"5 1621/00/00::.31°00"120°42"5VI 1621/03/00::.39°30"116°42" 5.5VII 1621/05/00::.39°06"110°54"5VI 1622/03/18::.35°30"116°00"6VIII1622/10/25::.36°30"106°18"7IX 1623/05/04::.25°30"100°30"6 1623/12/26::.36°06"115°12" 4.75VI 1624/02/10::.32°24"119°30"6VII 1624/03/26::.26°30"99°54" 5.5VII 1624/04/17::.39°48"118°48" 6.25VIII 1624/07/00::.26°54"100°12"5VI 1624/07/04::.35°24"105°54"6 1624/07/19::.38°48"115°30" 5.25VII 1624/09/01::.31°12"121°30"5VI 1624/10/00::.33°12"107°30" 5.5VII 1624/00/00::.38°24"112°42"5VI 1625/04/00::.38°18"116°48"5VI 1626/06/28::.39°24"114°12"7IX 1626/10/08::.26°54"109°42"5VI 1627/02/16::.37°30"105°30"6VIII 1627/00/00::.37°48"113°36" 5.5VII 1628/10/06::.40°36"114°12" 6.25VIII 1629/03/00::.36°06"103°48" 5.5VII 1630/01/16::.32°36"104°06" 6.25VIII 1630/02/04::.31°54"119°12" 4.75VI 1630/00/00::.30°42"113°30"5VI 1630/10/14::.30°12"113°12"5VI 1631/00/00::.33°42"106°00"5VI 1631/07/00::.35°30"107°48"5VI 1631/07/21::.35°18"104°18"5VI 1631/08/14::.29°18"111°42" 6.5VIII 1631/09/00::.25°48"105°12" 4.75VI 1631/09/01::.28°18"110°12"5VI 1632/00/00::.32°24"109°42"5VI 1633/00/00::.37°18"111°48"5VI 1634/01/00::.34°00"105°12"6 1634/03/00::.30°42"115°06" 5.5 1634/12/00::.35°06"107°42" 5.5VII 1634/00/00::.32°54"104°42" 5.5VII 1635/10/26::.33°12"107°30" 5.5VII 1636/00/00::.33°06"107°00" 5.5VII 1636/00/00::.36°48"108°48" 4.75VI 1638/01/00::.36°36"105°30" 5.5VII 1640/05/00::.34°42"112°24"5VI 1640/09/00::.30°24"114°54"5VI 1641/06/21::.34°18"105°30"5VI 1641/11/26::.23°30"116°30" 5.75VII 1642/00/00::.33°00"118°30"5VI 1642/06/30::.35°06"111°06"6VIII 1642/12/00::.25°30"101°18"5VI 1643/12/00::.25°42"101°06" 5.5VII 1644/02/08::.32°54"117°30" 5.5VII 1644/05/00::.25°30"102°24"5VI 1651/02/16::.26°12"116°36" 5.5VI 1652/02/10::.31°24"116°18" 5.5VI 1652/03/23::.31°30"116°30"6 1652/07/13::.25°24"100°30" 6.75IX 1652/08/00::.33°24"104°48" 5.5VII 1653/08/12::.21°42"110°12" 4.751654/07/21::.34°18"105°30"8XI 1654/09/15::.36°06"115°36" 5.5VII 1655/00/00::.23°00"120°12" 5.5VII 1655/04/17::.24°24"102°30"5 1656/03/00::.22°36"112°48" 4.75VI 1657/04/21::.31°30"103°36"6VIII 1658/02/03::.39°24"115°42"6 1661/02/15::.23°00"120°12"6 1662/00/00::.33°24"120°06" 4.75VI 1662/10/11::.33°12"114°48" 5.5VII 1663/04/00::.26°06"99°54"5VI 1664/00/00::.38°42"112°42" 5.5VII 1664/04/01::.39°54"116°42" 4.75VI 1665/00/00::.37°54"102°36"5VI 1665/04/16::.39°54"116°36" 6.5VIII 1665/09/19::.22°42"111°36"5VI 1668/07/25::.35°18"118°36"8.5XII 1670/07/00::.25°12"102°12" 5.5VII 1671/09/00::.35°18"118°00"5VI 1673/03/29::.31°48"117°18"5VI 1673/10/18::.40°30"114°06" 5.75VII 1674/04/00::.24°30"103°42" 4.75VI 1675/00/00::.34°06"114°48" 5.5VII 1675/06/00::.34°48"111°06" 4.75VI 1675/07/00::.35°36"116°48"5VI 1676/11/10::.38°00"114°00" 4.75VI 1677/09/00::.33°24"104°48" 5.5VII 1677/12/00::.25°30"101°18" 5.5VII 1677/00/00::.37°48"113°36"5VI 1678/05/26::.30°30"121°00" 4.75VI 1678/00/00::.40°42"115°18"5VI 1679/09/02::.40°00"117°00"8XI 1679/10/00::.37°30"112°30" 5.5VII 1679/12/16::.31°24"119°30"5 1680/09/09::.25°00"101°30" 6.75 1681/00/00::.35°48"109°24" 5.5VII 1683/10/10::.23°06"113°12"5VI 1683/11/22::.38°42"112°42"7IX 1686/00/00::.37°06"106°24" 5.5VII 1686/05/12::.23°30"120°24"5 1688/06/14::.26°30"99°54" 6.25VIII 1692/09/12::.24°30"103°48" 5.5VII 1693/04/25::.23°00"115°18"5VI 1694/05/00::.25°00"121°30" 5.5 1695/05/18::.36°00"111°30"8X 1698/00/00::.41°30"121°12"5VI 1699/00/00::.39°48"99°30" 4.75VI 1701/00/00::.25°12"102°30" 5.75VII 1704/09/18::.38°00"116°30" 5.5VII 1704/09/28::.34°54"106°48"6 1708/10/26::.36°42"114°42" 5.5VII 1709/10/14::.37°24"105°18"7.5IX 1710/00/00::.28°30"117°36" 4.75VI 1710/04/16::.27°48"111°18" 5.5VII 1711/10/22::.23°30"120°00" 6.5VIII 1713/02/26::.25°24"103°12" 6.75IX1713/09/04::.32°00"103°42" 6.5VIII 1718/06/19::.35°00"105°12"7.5X 1720/07/12::.40°24"115°30" 6.75IX 1720/10/31::.23°00"120°18" 5.5VII 1721/01/05::.23°00"120°18"6VIII 1722/02/00::.24°12"102°24"5VI 1724/00/00::.40°24"115°12"5VI 1725/01/08::.25°06"103°06"6VIII 1725/08/02::.30°06"101°54"6VIII 1725/12/05::.36°36"107°18"5VI 1729/08/10::.25°36"100°18"5VI 1730/09/30::.40°00"116°12" 6.5VIII 1730/00/00::.36°54"117°54"5 1732/01/29::.27°42"102°12" 6.75IX 1732/11/00::.23°42"102°30"5VI 1733/08/02::.26°12"103°06"7.5X 1734/03/00::.30°18"103°30"5VI 1736/01/30::.23°06"120°18"6VIII 1737/09/30::.35°06"114°24" 5.5VII 1738/00/00::.33°18"96°36" 6.5VIII 1738/05/19::.33°12"104°12" 5.5VII 1739/01/03::.38°48"106°30"8X 1739/02/23::.38°30"106°18" 5.5VII 1741/11/14::.23°42"102°30"5VI 1742/00/00::.32°06"110°48"5VI 1743/06/30::.30°42"118°24"5 1746/07/29::.40°12"116°12"5VI 1748/02/23::.31°12"103°18" 5.5VII 1748/03/06::.30°06"101°54" 5.5VII 1748/05/02::.32°54"103°36" 5.5VII 1748/08/30::.30°24"101°36"6VII 1748/11/21::.36°24"106°06" 5.5VII 1749/02/28::.22°54"112°00"5VI 1750/09/15::.24°42"102°54"6VIII 1751/00/00::.23°42"102°24"5VI 1751/03/00::.23°48"106°54" 4.75VI 1751/05/25::.26°30"99°54" 6.75IX 1753/00/00::.31°24"79°42" 5.5VII 1754/05/00::.37°42"112°30"5VI 1754/06/00::.25°00"101°30"5VI 1755/01/27::.24°42"102°12" 6.5VIII 1755/02/08::.23°48"102°42"6VIII 1757/06/13::.25°00"98°30" 5.5VII 1761/05/23::.24°24"102°30"6VIII 1761/11/03::.24°24"102°30"6VII 1763/12/30::.24°18"102°48" 6.5VIII 1765/02/09::.44°42"82°54"6 1765/03/15::.41°48"123°24" 5.5VII 1765/05/01::.35°18"103°54" 5.5VII 1765/09/02::.34°48"105°00" 6.5 1770/09/26::.24°36"99°54" 5.5VII 1772/03/01::.38°18"114°24"5VI 1776/12/00::.23°30"120°30" 5.5VII 1781/10/03::.25°54"101°06"5VI 1782/04/30::.26°12"111°42"5VI 1783/00/00::.25°36"103°48"51785/04/18::.39°54"98°00"6VIII 1785/00/00::.30°30"101°30"5VI 1786/00/00::.29°06"110°24" 4.75VI 1786/06/01::.29°48"102°06"7.5IX 1786/06/18::.44°00"80°48"6 1786/07/00::.25°00"98°30"5VI 1787/12/13::.31°00"103°42" 4.75VI 1789/06/07::.24°12"102°48" 6.5IX 1789/11/07::.34°36"110°18"5VI 1791/00/00::.31°00"95°00" 6.75IX 1791/02/11::.38°00"115°30" 5.5VI 1791/03/00::.23°30"116°42"5VI 1791/04/08::.24°30"117°42" 5.5 1792/04/00::.27°24"114°36" 4.75VI 1792/08/09::.23°36"120°30" 6.75IX 1792/09/07::.31°00"101°30"6VIII 1792/11/30::.30°36"101°30" 5.5VII 1793/05/15::.30°36"101°30"6 1795/08/05::.39°42"118°42" 5.25 1796/03/00::.36°00"119°24"5VI 1797/00/00::.23°00"120°12"5VI 1799/08/27::.23°48"102°24" 6.5 1803/02/01::.25°36"100°36"6 1804/00/00::.24°54"115°36"5VI 1805/06/25::.37°06"114°30"5VI 1805/08/05::.39°42"119°12" 5.5VII 1806/01/11::.25°18"115°42"6 1811/03/18::.25°12"121°18" 6.5 1811/09/27::.31°42"100°18"6 1812/03/08::.43°42"83°00"7.5 1812/04/02::.34°36"110°36"5VI 1813/00/00::.36°00"111°24" 5.25 1813/10/17::.28°00"120°42" 4.75 1814/01/10::.34°36"113°24"5VI 1814/02/04::.35°48"114°24" 5.25VII 1814/11/24::.23°42"102°30"6 1815/07/11::.24°42"121°48" 5.5VII 1815/08/06::.39°00"117°30"5VI 1815/10/13::.25°12"121°12" 6.5VIII 1815/10/23::.34°48"111°12" 6.75IX 1816/00/00::.24°48"121°48" 5.5VII 1816/12/08::.31°24"100°42" 6.5VIII 1819/02/24::.36°06"102°18" 5.75VII 1819/09/14::.26°30"107°12" 5.75 1820/08/03::.34°06"113°54"6VIII 1820/10/00::.34°48"111°12" 4.75VI 1822/06/18::.33°00"104°36" 5.5VII 1823/08/00::.32°30"107°54"5VI 1825/10/00::.25°54"119°00" 4.75VI 1827/03/23::.34°54"111°06" 5.25 1829/04/00::.37°30"111°12" 5.25 1829/08/18::.34°36"110°36" 4.75VI 1829/11/18::.33°12"117°54" 5.5VII 1829/11/19::.36°36"118°30"6VIII 1830/06/12::.36°24"114°12"7.5X1831/09/28::.32°48"116°48" 6.25VIII 1832/01/00::.24°18"117°00"5VI 1832/08/00::.39°54"96°48" 5.5VII 1833/09/06::.25°12"103°00"8XI 1833/12/13::.24°42"121°48" 4.75VI 1834/00/00::.28°36"87°06"6VIII 1834/16/00::.33°00"97°00" 5.5VII 1834/04/11::.24°54"103°00"5VI 1835/06/06::.36°18"116°24"5VI 1837/16/00::.34°36"103°42"6VIII 1839/02/07::.26°06"99°54"6VIII 1839/02/23::.26°06"99°54"6 1839/06/27::.23°24"120°24" 6.5VIII 1840/11/00::.23°48"120°30"5VI 1842/06/11::.43°36"93°00"7IX 1845/02/00::.24°06"120°30"6VIII 1845/11/03::.26°00"100°06" 5.5VII 1847/00/00::.28°24"92°24" 6.5 1847/03/00::.34°48"111°48" 4.75VI 1848/12/03::.24°06"120°30" 6.75IX 1850/00/00::.34°42"104°54"5VI 1850/09/12::.27°48"102°18"7.5X 1852/05/26::.37°30"105°12"6VIII 1853/02/08::.24°54"111°42" 4.75VI 1853/11/00::.39°00"76°12" 5.5VII 1854/12/24::.29°06"107°06" 5.5VII 1855/12/11::.39°06"121°36" 5.5VII 1855/00/00::.29°12"108°06" 4.75VI 1856/01/15::.30°06"120°00" 4.75VI 1856/04/10::.39°06"121°42" 5.25 1856/06/10::.29°42"108°48" 5.5VII 1857/01/29::.22°42"110°18" 4.75VI 1859/09/19::.40°42"122°12"5VI 1861/07/00::.24°18"102°54" 4.75VI 1861/07/19::.39°06"121°42"6VIII 1862/02/00::.25°42"100°06" 5.5VII 1862/06/07::.23°24"120°06" 6.5VIII 1862/12/23::.35°30"111°30" 5.5VII 1863/04/00::.25°54"100°06" 5.5VII 1863/08/30::.29°12"114°06"5VI 1863/09/25::.43°48"87°36" 5.5VII 1866/09/21::.28°00"119°36" 4.75VI 1867/09/00::.30°30"120°48" 4.75VI 1867/12/18::.25°30"121°42"6 1868/10/30::.32°24"117°48" 5.5 1870/00/00::.22°24"120°36" 5.5VII 1870/04/11::.30°00"99°00"7.25X 1870/07/05::.24°06"102°00"5 1874/06/23::.23°00"115°18"5VI 1875/06/00::.26°18"109°18"5VI 1876/08/05::.25°30"99°30"6 1876/00/00::.25°42"100°06" 4.75VI 1877/10/00::.25°30"102°24" 4.75VI 1878/08/07::.27°42"100°48" 5.5VII 1879/05/12::.31°48"104°48"5VI。

地震科学数据 数据发布规范

地震科学数据 数据发布规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一、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二、地震科学数据一级数据发布规范三、地震科学数据二级数据发布规范四、地震科学数据三级数据发布规范五、地震科学数据四级数据发布规范六、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1 总则适用范围1.1.1为了规范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更好地提供地震科学数据服务,制定本规范。

1.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范。

发布原则1.2.1有利于地震科学数据使用效益最大有效发挥的原则;1.2.2尊重国际约定,保护国家利益的原则1.2.3促进部门和行业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原则地震科学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承担为社会共享的责任和义务1.2.4与国家级数据共享发布策略一致的原则各级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单位必须在数据分级、用户分级的方法上和国家级的共享发布策略基本保持一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或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本规程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B/T11.1-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DB/T11.2-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地震科技数据分级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网站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语言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

元数据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基础数据basic data与地震观测数据获取相关的数据,包括观测环境、观测场地、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观测网络等方面的数据。

原始数据raw data由观测仪器直接产出的数据。

加工数据processed data对原始数据作必要的转换、规范化处理和质量检查订正后产出的数据。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地震勘探是一种常用的地质勘探方法,通过监测地下的地震波传播情况,可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并加以解释。

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是指对地震勘探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地下地质结构、油气资源潜力、地震活动等信息。

一、地震勘探数据概述地震勘探数据是通过在地表或井口发射人工地震波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以获取地下结构和特征的一种手段。

地震勘探数据通常包括地震道集、剖面图、地震剖面和速度模型等。

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是将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去噪、时距转换、成像等一系列处理步骤的过程。

首先,需要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滤波,以去除来自仪器、环境和地下杂乱的噪声信号。

然后,对地震道集进行叠加处理,以增强地震信号的强度和有效地震反射的分辨率。

最后,通过速度模型的建立和匹配,对地震道集进行成像和解释,得出地下地质结构和特征。

三、地震勘探数据解释方法1.地震剖面解释地震剖面解释是指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资源潜力的方法。

地震剖面解释需要结合速度模型、反射系数和地震波传播规律等因素,进行地层定位、反射解释和结构分析等工作。

2.地震偏移解释地震偏移解释是一种高级处理技术,通过对地震道集进行时距转换和折射成像,可以提高地层的分辨率和垂向分辨能力。

地震偏移解释在确定细节构造、油气藏位置和密度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速度建模和反演速度建模和反演是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通过使用地震数据和地层解释结果,建立准确的速度模型,并进行速度反演,可以提高地震数据解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应用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在油气勘探开发、地质灾害评估、地下水资源调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油气勘探中,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分布;在地质灾害评估中,可以预测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滑坡等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在地下水资源调查中,可以判断地下水层的厚度、埋深和含水层的连通性。

地震监测总结汇报

地震监测总结汇报

地震监测总结汇报地震监测总结汇报一、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地震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报告旨在总结近期地震监测工作的成果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二、地震监测概况目前,我国地震监测网络已经初步建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各级地震监测站点的数量不断增加,监测仪器设备的性能也得到了提升。

地震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确保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到地震监测数据。

三、地震监测成果1. 确定地震发生的时刻、震级和震源位置,提供了关键性的数据支持。

这对于研究地震活动规律和预测未来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地震警报,提醒民众进行地震应急避险措施。

这有助于减少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3. 地震监测数据的积累和整理,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地震学家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数据,探索地震规律和地震预测方法的改进。

四、地震监测问题虽然地震监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地震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慢,无法满足科学研究和预测的需要。

需要加大对地震监测设备的研发和采购投入。

2. 地震监测网络的覆盖面还不够全面,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高山地区,监测站点缺乏,导致数据采集不完整。

3. 地震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处理能力有限,需要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以便能够实时发布地震警报。

五、地震监测的发展和改进建议为了进一步改进地震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对地震监测设备的研发和推广投入,尤其是对新技术的采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这将有助于提高地震监测的灵敏度和误报率。

2. 加强地震监测网络的建设,特别是在偏远和高山地区增加监测站点的数量。

同时,加强监测站点之间数据的传输能力,确保数据实时传输。

3. 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数据中心,加强地震数据的整理、分析和共享。

这将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地震监测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和理论第五章地震观测数据的应用(测震数据)

第一部分基本知识和理论第五章地震观测数据的应用(测震数据)
M 13 M 23 0 M 33
因此,对于剪切错动源,地震矩张量的6个独立分量中只
有4个是真正独立的。这等价于用 数加上M0来表示剪切错动源。
ФS、δ、λ这三个断层参
在上式中的标量M0称作标量地震矩,简称地震矩。地震矩与断层面 面积A和断层面上的平均位错D成正比:
M0 DA
式中为震源区介质的剪切模量。
事例之一(美国地调局快速矩张量解)
事例之二(中国地震局矩张量解)
本节需要了解的震源理论
(1) 震源模型与地震矩张量表示方法 (2) 地震断层与震源机制解 (3) 震源谱与相关的震源参数
(一)震源模型
天然地震是由于地球介质承受应力的能力骤然降低而自 然地发生于地球介质内的一种快速破裂现象。
一般情况下
135° 右旋走滑
180° -180°
-135°
逆断层 90°
-90°
45°
左旋走滑 0°
-45°
正断层
对于δ剪和切滑错动动角源λ,有地如震下矩关张系量:与描述断层错动的走向ФS、倾角
M11Mo(sindcolssin2s sin2dsinlsin2s)
M22Mo(sindcolssin2s sin2dsinlsin2s)
双力偶点源与剪切错动源的等价性
在均匀弹性介质中,若在一个小的平面断层上发生一 个突然的纯剪切错动(没有垂直于断层面的突然位 移),则会产生地震波辐射,这样的剪切错动源产生 的远场(震源距>>震源尺度)地震波与在震源处突然 有一个双力偶的作用产生的地震波相同,即剪切错动 源与双力偶点源在产生远场地震波的意义上是等价的。 因此,当可将震源近似看成点源时,双力偶点源模型 就成为描述剪切错动源的常用模型。利用双力偶点源 模型可以求出描述断层错位的参数ФS、σ、λ,此即 地震的断层面解(震源机制解)。

关于地震的一组数据

关于地震的一组数据

2011.04.1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5.3级地震2011.04.07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7.2级地震2011.03.24 缅甸7.2级地震2011.03.11 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9.0级地震2011.03.10 云南盈江5.8级地震2011.03.09 日本本州东海岸近海7.3级地震2011.01.19 巴基斯坦7.1级地震2011.01.14 洛亚尔提群岛地区7.2级地震2011.01.08 吉林珲春5.6级地震2011.01.03 智利中部7.1级地震2011.01.01 阿根廷7.1级地震2011.01.01 新疆乌恰5.1级地震2010.12.30 西藏尼玛5.0级地震2010.12.25 瓦努阿图7.6级地震2010.12.22 小笠原群岛地区7.4级地震2010.11.30 西藏当雄5.2级地震2010.11.21 台湾花莲5.6级地震2010.11.06 新疆且末、若羌交界5.0级地震2010.10.25 苏门答腊西南7.3级地震2010.10.22 加利福尼亚湾7.0级地震2010.09.07 中、塔、吉交界5.6级地震2010.09.04 新西兰7.2级地震2010.08.14 马里亚纳群岛7.0级地震2010.08.12 厄瓜多尔7.1级地震2010.08.10 瓦努阿图7.4级地震2010.07.24 棉兰老岛附近海域7.1级地震2010.07.24 棉兰老岛附近海域7.2级地震2010.07.18 新不列颠地区7.0级地震2010.07.18 新不列颠地区7.2级地震2010.07.09 台湾宜兰海域5.0级地震2010.06.26 所罗门群岛7.0级地震2010.06.16 印度尼西亚7.0级地震2010.06.15 台湾花莲海域5.5级地震2010.06.13 尼科巴群岛7.6级地震2010.06.10 新疆乌恰5.1级地震2010.06.03 青海玉树5.3级地震2010.05.29 青海玉树5.7级地震2010.05.28 瓦努阿图7.0级地震2010.05.25 四川成都江堰市、彭州市交界5.0级地震2010.05.09 苏门答腊7.4级地震2010.04.17 西藏聂荣5.2级地震2010.04.14 青海玉树6.3级地震2010.04.14 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0.04.11 所罗门群岛7.0级地震2010.04.07 苏门答腊北部7.8级地震2010.04.05 墨西哥7.1级地震2010.04.04 山西大同4.5级地震2010.03.24 西藏5.5级地震2010.03.24 西藏5.7级地震2010.03.11 智利7.2级地震2010.03.04 台湾高雄6.7级地震2010.02.27 智利8.8级地震2010.02.27 琉球群岛7.2级地震2010.02.25 云南楚雄5.1级地震2010.01.31 四川重庆交界5.0级地震2010.01.24 山西运城4.8级地震2010.01.13 海地地区7.3级地震2010.01.04 所罗门群岛7.2级地震2009.12.19 台湾花莲海域6.7级地震2009.12.14 新疆哈密5.1级地震2009.11.28 四川什邡、彭州交界5.0级地震2009.11.09 斐济群岛7.0级地震2009.11.08 西藏昂仁5.6级地震2009.11.05 台湾南投5.9级地震2009.11.05 青海海西5.1级地震2009.11.02 云南宾川5.0级地震2009.10.08 瓦努阿图7.7级地震2009.09.30 印尼苏门答腊南部7.7级地震2009.09.30 萨摩亚群岛地区8.0级地震2009.09.19 陕西宁强5.1级地震2009.09.02 印尼爪哇7.3级地震2009.08.31 青海海西5.9级地震2009.08.28 青海海西6.4级地震2009.07.24 西藏尼玛5.6级地震2009.07.16 台湾花莲海域5.2级地震2009.07.15 新西兰7.8级地震2009.07.14 台湾花莲海域6.7级地震2009.07.10 云南姚安、祥云交界5.2级地震2009.07.09 云南姚安6.0级地震2009.06.30 四川什邡、绵竹交界5.0级地震2009.06.30 四川绵竹5.6级地震2009.01.04 印尼7.7级地震2008.11.10 青海海西6.3级地震2008.10.05 新疆乌恰6.8级地震2008.05.12 四川汶川8.0级地震2011年01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记录到5.0级以上地震51次(初步计算)2011年01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完成地震速报53次2010年01月份,中国地震台网共记录到全球地震6851次(据中国正式地震目录)2010年02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完成地震速报58次2010年02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记录到5.0级以上地震37次(初步计算)2010年01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完成地震速报50次2010年01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记录到5.0级以上地震13次(初步计算)2009年,国家地震台网共完成地震速报950次2009年10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记录到5.0级以上地震73次(初步计算)2009年10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启动地震速报应急91次2009年09月份,国家地震台网共记录到地震6133次截至到2009年11月04日,国家台网共监测到汶川地震余震64288次2009年上半年,国家台网共启动地震速报应急415次2008年7月1日到2009年1月31日,全国发生M3.0以上地震1052次自1970年至2007年12月31日,全球共发生M5.0级以上地震45779次。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一、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二、地震科学数据一级数据发布规范三、地震科学数据二级数据发布规范四、地震科学数据三级数据发布规范五、地震科学数据四级数据发布规范六、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1 总则适用范围1.1.1为了规范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更好地提供地震科学数据服务,制定本规范。

1.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范。

发布原则1.2.1有利于地震科学数据使用效益最大有效发挥的原则;1.2.2尊重国际约定,保护国家利益的原则1.2.3促进部门和行业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原则地震科学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承担为社会共享的责任和义务1.2.4与国家级数据共享发布策略一致的原则各级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单位必须在数据分级、用户分级的方法上和国家级的共享发布策略基本保持一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或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本规程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B/T11.1-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DB/T11.2-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地震科技数据分级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网站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语言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

元数据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基础数据basic data与地震观测数据获取相关的数据,包括观测环境、观测场地、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观测网络等方面的数据。

原始数据raw data由观测仪器直接产出的数据。

加工数据processed data对原始数据作必要的转换、规范化处理和质量检查订正后产出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地震数据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中国历年来所发生的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

220受伤,1人死亡。

2002年3月31日14时52分台湾发生7.5级强烈地震。

2003年8月内蒙古发生6.1级地震,造成4人死亡,40多人重伤,60多万受灾。

2003年10月25日甘肃张市民乐、山丹县之间先后发生6.1级、5.8级地震。

造成10人死亡,40多人受伤。

2003年12月新疆伊犁发生6.1级地震。

造成10死亡,47受伤。

2005年1 月,黑龙江大庆林甸县发生5.1 级地震。

造成1人死亡,12受伤。

2005年3月起台湾宜兰发生多次地震。

共发生5.9级地震两次构成罕见双主震。

共发生8 次地震,相当于0.8颗原子弹爆炸。

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38.6 秒江西九江发生5.7级地震。

2008年05月14日星期三15:33震级最大的地震
据仪器纪录,中国最大的地震为1950年8月5日发生的西藏察隅地震。

震级Ms8.6级,震中烈度十一度,极震区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八度区破坏范围广达20余万平方公里。

烈度最高的地震
1920年2月6日傍晚发生于宁夏海原的8.5级地震,震中烈度高达十二度。

断层破裂长度最长的地震
海原8.5级地震时形成的巨大地表断层,长约230公里,断层走向N50~70W,自东而西,呈孤形展布,左旋逆断层,最大水平位移据最新研究为14米。

断层位移最大的地震
1931年8月11日新疆富蕴8级地震时形成的断层,走向北西,右旋水平位移达14.6米,垂直位移1~3.6米。

震中附近,沿山麓断层形成的重力陷落陡坎高达60米。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若以地震及其随后?、冻、瘟疫致死的总数论,则首推1556年1月23日(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子夜发生在陕西华山的8级地震。

死亡人数,“其奏报有名者83万有奇;不知名者复不可数计。

”而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直接死于地震(房屋倒塌砸死、压死)的人数为24.2万人,伤16.4万人。

破坏和损失最大的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是我国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首次发生于现代工业城市底下的”直下型”地震。

直接经济损失,即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各种工程设施,设备被破坏损失的价值,超过百亿元。

整个唐山市区,约6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震毁1034万平方米,占77%,邻近各县农村房屋倒塌240万间。

地震造成的破坏与损失都是空前的。

全国最大的煤矿??-开滦煤矿的所有地面建筑物,井下照明、通风、提升、排水系统均被破坏,万名夜班工人被困在井下。

矿井大量涌水,全矿70%的生产能力和60%的采煤工作全被水淹,估计井下给水达1.6亿吨。

重要铁路干线??京山线受到严重破坏。

唐山地区和天津的公路大、中桥梁倒塌或严重破坏的占3%和5%,分别达到20座和10座;所有正在冶炼的高炉、平炉、转炉、化铁炉均发生铸炉事故;化工企业发生毒气泄逸、爆炸和火灾达58起。

密云水库白河主坝迎合水面、防浪墙以下的护坡发生大面积滑塌;唐山陡河水库大坝产生裂缝。

大面积沙土液化和盆喷水冒砂,烈度六度区面积达2.4万平方公里,最大的喷砂孔子达18米。

农用机井破坏达6万眼。

天津市的破坏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

伤亡人数最多的矿山震灾
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广东海南岛文昌、琼山一带发生7.5级地震,澄迈番念银矿矿坑岩崩,“压人夫以百计”。

延烧时间最长的地震火灾
1870年4月11日(清同治九年三月十一日)四川巴塘发生级地震。

上午十时地震山崩,居民家中都在生火做饭,屋宇倒塌,“四处火光倏起,加以疾风,烟焰飞腾,延烧甚猛。

……连日地震人难驻,兼之河水暴竭,直至17日始得将火救熄。

被压之衙署、仓库、卷宗及军民房屋多成灰烬。


焚失规模最大的地震火灾
1925年3月16日晚云南大理7级地震,大理、凤仪、宾川、邓川起火。

大理全城官署民房庙宇,同时倾圮。

火起多处,风助火威,延至17日午方熄,被毁店铺数百家。

附近各村之草房全部烧毁。

风仪城内同时火起多处,绣衣街、十字街一带全被烧毁。

宾川县城灾情稍轻,唯海东玉龙村和海南耆内南村尊庄等处火灾,共烧毁瓦草房86所。

据“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
编”(第一卷)记载,1367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太原大地震,凡四十日。

又震裂坏民舍,火从裂地中出,烧死者数万人。


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水灾
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四川康定南发生7.5级地震。

大渡河沿岸泸定、汉源等地发生巨大山崩,壅塞大渡河,断流10日。

6月11日大渡河溃决,高数十丈的水汹涌而下,河沟回水数十里。

乐山、宜宾、泸州、沿江一带人民漂没者10万众。

最大的地震海啸
1867年12月8日(清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台湾基隆北海中地震。

基隆金包里沿海山倾地裂,海水暴涨,溺数百人。

这是迄今我国仅有的数次地震海啸灾害中,灾情最重的一次。

最大的地震湖啸
1951年12月21日云南剑川发生6.3级地震,震时剑湖水浪高达四五尺,涌上湖岸达一公里,冲毁柳营等湖滨村落与田地。

规模最大的地面陷落成海
1605年7月13日(明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广东海南岛琼山,文昌一带发生7.5级地震,今海南岛琼州海峡海许多村庄陷落成海。

琼山县城东南调塘等地田沉为海者计若干顷,县城东新溪港(今东寨港与文昌县交界)沉陷数十村,文昌县南五图石村平地突陷成海,居高近海之地多龟裂,马袅场盐田没于海中。

地震地面陷落形成的最大湖泊
1511年(明正德六年五月初六日),云南永胜地震。

城?西北,倒塌房屋1500余间,近屯西安山下田陷百余顷(原系明初军民垦田),成为西山草海,湖周约20里,历年积水为患。

规模最大的地震山崩
1950年西藏察隅8.6级地震,在2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大量的山崩塌方,巨石纷飞,村庄被掩埋和坠毁,破坏田地和道路,堵塞江河,引起雪崩,洪水泛滥和大片森林被毁。

沿雅鲁藏布江的多雄拉山,南木冬山,金珠山严重山崩,地震时形成的波密西北-加马其美沟的继发性岩崩,至今每年崩塌的土石方量仍达1000立方米,促成了泥石流的活动。

规模最大的地震黄土滑坡群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时,形成大规模黄土滑坡群。

据不完全统计,海原,西吉,固原三县9度地震区内的严重滑坡面积即达3800多平方公里,上述三县以外地区,约有657处大滑坡。

滑坡堵塞大大小小的河沟,形成星罗棋布的堰塞湖。

最大的地震黄土滑坡
1718年6月19日(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甘肃通渭7.5级地震形成的赵家窑滑坡和通渭滑坡,不仅滑坡体大,且伤亡惨重。

清康熙年间巩建中写的“地震记异”,详细记述了赵家?滑坡埋藏永安镇的情景:“震时天暗淡,光雾撩,震声轰轰不绝,过迅雷十倍。

北山一带山崩土飞,壅渭而奔,直扑于南山腰,将环镇二十里属人压之,其平地冲为高阜,倾陷坳垤,淤泥若漆,令人怵目而惨心重,一如通渭也。


最大的地震黄土滑坡堰塞湖
1654年7月21日(清顺治十一年六月八日)夜半,甘肃天水发生8级地震。

地震使罗家堡七十峪两山拽成一体,木门里一带山崩水塞,桑田沧海,压埋村落近十里,至雍正四年(1726年),水涸复变为良田。

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
修建在某些特殊地质条件下的高坝大库,由于巨大的水体改变了地下水的运动条件,破坏了地壳的平衡,从而诱发了水库地震。

迄今有26个国家报道了112起水库诱发地震事例,其中我国占14例。

以广东省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最大。

该水库坝高105米,库容115亿立米,于1959年10月蓄水后频繁发生小震,当即对大坝进行了加固。

1962年3月19日发生强烈地震,震级6.1级,震中烈度8度。

大坝在整体稳定方面经受住了地震考验,仅在右岸坝段顶部出现长达82米的水平裂缝,左岸坝段也有不连续裂缝。

最大的地震溃堰事件
1933年8月25日,在四川北部岷江上游茂县叠溪城,发生7.5极大地震,死亡6800余人。

同时,叠溪、大桥、银屏崖发生崩塌、滑坡,堵水形成三大“堰塞湖”。

地震后45天(即12月9日)江水骤涨,叠溪堰由盈溢导致溃决,洪水在大定以上高达20丈,势如建瓴,将沿岸的茂县、汶川、灌县大部分村镇席卷而去,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也遭洗劫。

据不完全统计,次生水灾又夺去了2500余人的生命,“岷江上游之精华,于此沦失殆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