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思路方法
《琵琶行并序》是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大问题,字词内容的梳理甚至可以在课前完成,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熔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教学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地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形成感情的认识。另外,应该让学生在反复和诵读相互交流中弥补鉴赏方面的不足。
鉴于以上想法,在教学手段上,建议采用多媒体,通过播放与本课相关的音乐、朗读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和导学方式,通过设问、互问、探讨方式来梳理文本内容。
二、三维目标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
3.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4.赏析诗歌,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5.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毁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情景导入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二)故事导入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文本解读
(一)信息筛选
1.基础知识梳理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并序》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138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使用幻灯投影)
《琵琶行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
督看管的。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失,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把握各段大意:
1.请学生朗读诗歌,要求:借鉴配乐朗诵,读出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
2.概括序文的内容,了解故事的梗概。
明确: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作用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所以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长诗。
3.理清思路,概括每小节的大意:
学生回答(只要意思对即可,不求一致)。
明确:第一节:江头送客闻琵琶
第二节:江上聆听琵琶曲
第三节:歌女倾诉身世苦
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
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
4.概括主要内容。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娼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三)方法点拨
朗读指导:
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两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四)能力提升
重要文段分析:
1.对音乐描写文段的分析
(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多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些比喻句。
提示:第二小节是本文的重要段落,这一段落不仅在各地高考默写试题中反复出现,同时,本处巧妙地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也很重要。这里可以让学生一一找出比喻的地方,详见下文问(2)答案。
(2)这些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