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背景和创作背景。

2.理解《琵琶行》的主旨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2.把握《琵琶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材:白居易《琵琶行》全文。

2.复制教材材料。

3.播放设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张古代画作,画中有一位漂亮的女子正弹琵琶,问学生是否听过《琵琶行》。

了解学生对于琵琶的了解和印象。

2.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解读《琵琶行》创作背景,并重点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解读全文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全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欣赏诗歌朗诵(10分钟)教师播放名家朗诵版的《琵琶行》,让学生聆听并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4.答疑解惑(10分钟)学生自由提问,解答学生有关课文的疑问。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情感交流(1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针对课文进行讨论,并分析《琵琶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感和主题。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提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复习课文,提出对《琵琶行》的个人见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一首短诗表达自己对琵琶的感受。

七、拓展延伸(20分钟)1.阅读白居易的其他诗歌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2.研究唐代音乐和乐器,了解琵琶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演奏技巧。

3.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以琵琶演奏和朗诵《琵琶行》为主题,展示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艺术表达。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琵琶行》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特点,理解了诗歌的背景和内涵。

通过欣赏、解读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鉴赏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和诗歌的兴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提高了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和音乐的认知水平。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让学生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特色和历史背景。

2.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乐器演奏,并能分析其音乐特点。

3.帮助学生理解散文和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并掌握文章阅读和分析的方法。

4.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结构,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

2.学会欣赏古乐器演奏,分析其音乐特点。

3.掌握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特点,学会欣赏古乐器演奏。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读书方法,提高应对文言文文章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琵琶行并序》全文及其翻译,学生分发课堂笔记。

2.教师准备中国古乐器演奏视频,或请古乐团前来演出。

3.教师准备文言文阅读材料,包括句子分析和辞藻解析等。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介绍琵琶在唐代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步:全文阅读与讲解1.教师宣读《琵琶行并序》,让学生跟着阅读文本。

2.分段讲解文本内容,重点介绍琵琶、琵琶曲、王昭君和李白等人物。

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序言和琵琶行的关系。

第三步:欣赏古乐器演奏与分析1.播放中国古乐器演奏视频,或请古乐团前来演出。

2.带领学生欣赏古乐器演奏,分析其音乐特点和艺术魅力。

3.帮助学生了解乐器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欣赏琵琶曲的美妙音乐。

第四步:文言文阅读与分析1.分段阅读《琵琶行并序》原文,辅导学生翻译文言文,理解句子含义。

2.分析句子结构和辞藻用法,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意境和文言文的韵律美,体会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第五步:作文练习1.给学生出具体的作文题目,如《琵琶行并序》的感悟、古乐器演奏的特点和价值等。

2.指导学生写作,重点是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文笔优美。

3.带领学生相互交流,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全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2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3.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4.2 课文理解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背诵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琵琶行(并序)》。

5.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文化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白居易及其作品《琵琶行并序》。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2)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2.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有问题,如何改进。

3. 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反思,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长安城的图像和音乐,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琵琶行并序》所描述的情境中。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标题: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与作者;2. 理解《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介绍;2. 《琵琶行》的课文解析和理解;3. 课文的情感表达分析;4. 阅读活动与拓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3.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琵琶行》及其序言;2. ppt课件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与引入(15分钟)1. 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引起学生对这位著名诗人和他的作品的兴趣;2. 预测性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叫《琵琶行》吗?第二节:课文解析与理解(3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琵琶行》;2. 解读生僻词语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琵琶行的情节,主题以及李白的写作意图。

第三节:情感表达分析(20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琵琶行中表达的情感,并作简要总结;2. 学生个别发言,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情感与诗人李白自身的经历和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阅读活动与拓展(30分钟)1.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琵琶行,并分别发表个人观点;2. 提出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在班级内分享;3. 引导学生发展兴趣,扩大自己的文学素养,鼓励他们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

第五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2. 老师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以《琵琶行》为主题,谈谈你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李白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与主题的理解能力;3.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间对彼此短文的阅读与评论。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学生能够:1. 理解并能够正确朗读和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了解唐代文化背景,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正确朗读《琵琶行(并序)》并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来解读诗歌。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琵琶行(并序)》2. PPT或黑板3. 相关资料和动手实践材料(例如琵琶、音乐片段等)4. 诗歌鉴赏方法的教学资源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入《琵琶行(并序)》的背景,介绍诗歌的作者白居易、诗歌创作背景。

2. 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你们听说过《琵琶行(并序)》这首诗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第二步:朗读与分析(10分钟)1. 老师、学生朗读诗歌,学生可以跟读或背诵。

2. 分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主题和情感,了解诗人对李白的赞美和对琵琶的描写。

第三步:诗歌解读(15分钟)1.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一些表达手法和意象。

2. 分析诗歌中的典故和象征,例如琵琶的象征意义、诗歌中的叙事结构等。

3. 进一步展开讨论,比如探讨诗歌背后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以及诗歌与唐代文化的关系。

第四步:互动实践(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例如学唱《琵琶行(并序)》的曲调,或学习琵琶的基本动作和弹奏方法。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写诗、绘画、创作音乐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观摩和互动交流。

第五步:课堂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发表个人反思和感想,分享对诗歌和课程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延伸阅读其他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继续学习唐代文化和文学,比较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会或艺术展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审美能力。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古代著名文学作品《琵琶行并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诗歌韵律、诗意内涵以及对古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道《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

2.理解和掌握《琵琶行并序》的诗歌韵律和诗意内涵。

3.能够通过解读《琵琶行并序》中的有关古代音乐、文学、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4.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中的部分诗句,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意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琵琶行并序》的诗歌韵律。

–探讨《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对古代文学的贡献。

2.教学难点–理解和阐释《琵琶行并序》的深层次意蕴。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为学生将来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我会给学生讲述《琵琶行并序》的故事背景,并播放一段古曲音乐,用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感知环节教师利用音频或视频资料带领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中的部分诗句,让学生感知其中的诗歌韵律。

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唱古曲《高山流水》和《阳关三叠》,以感知《琵琶行并序》中音乐表达的重要性。

3. 讲解环节教师先介绍《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然后逐句讲解《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诗意内涵。

4. 练习环节让学生分组,针对选定的诗句进行解读,并就其中的细节部分展开讨论,力求达成共识。

最后,为了检验学生对诗意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构思并用现代语言重新组织选定的诗句,再展开交流和比较。

5. 总结环节通过一系列练习,学生已经对《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诗歌韵律、诗意内涵以及对古代文学的贡献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五、板书设计编号教学内容1 导入活动2 感知环节3 讲解环节4 练习环节5 总结环节琵琶行并序音乐与文学古代文学的贡献诗歌韵律诗意内涵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半小时内自行用现代语言重新组织选定的《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句,再就其中的琴音、细节、场景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发挥和深入探讨。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商人重利轻别离”、“同是天涯沦落人”等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多舛的感慨。

(2)体会诗人对音乐、艺术的热爱的关注社会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2)如何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你们听说过琵琶这个乐器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描绘的音乐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人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琵琶行(并序)》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诗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意境。

(3)能够解读并分析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了解音乐与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琵琶女的音乐艺术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难点:1. 诗歌中涉及的史实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解读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音乐感受诗歌,分析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表演,展示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以及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琵琶曲、展示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创设情境: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思考,体会诗中蕴含作者的迁谪之意。

2.引导探究,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3.建构思维,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4.植根情怀,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2、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教学方法:情境引导、点拨启发、共研共学、辩证思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诗题音乐是人类最富有灵性的创造。

一千多年前,一个夜晚,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用音乐演绎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琵琶行(并序)》,听琵琶女之高超技艺,品江州司马之泪失青衫。

二、问题导引、合作探究上节课我们已对诗歌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并对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了鉴赏。

今天,我有这么几个问题,想继续和大家交流一下。

问题一:作者在诗前序中提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意”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予以概括。

(自主研讨,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分享答案)明确:谪居卧病、不闻丝竹、黄芦苦竹、杜鹃啼血、取酒独倾、杂音难听。

(自我状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孤独、苦闷、失意(开放回答)问题二:“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始觉”是什么意思,作者以前有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让诗人有了这种感觉?明确:“始觉”开始觉得,以前没有这种感觉。

是琵琶女的琴声、技艺让他有了这种感觉。

三、深入探究、把握形象问题三:仅仅是琵琶女的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就能拨动作者的心弦吗?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音乐,还有什么?(深层思考)明确:不是的。

除了音乐,产生共鸣之处——还有相似的遭遇。

试想一下,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又怎能演奏如此动人心弦的乐章。

没有感同身受的相似遭遇,又怎能感受到华美乐章中的悲愤之情?问题四:于是作者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的意义何在?“同在哪里”?(身世相通、心灵相通、对音乐的理解也是相通的)“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播放一段琵琶演奏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琵琶的世界 ,激发学生对琵琶和《琵琶行》的兴趣。
03
总结词:温故知新
04
详细描述: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唐诗,引出白居易这位唐代伟大诗人 ,进而引出《琵琶行》这首诗。
新课学习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总结词:朗读与感知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朗读《琵琶行》这首诗,强调朗读的 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内容解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对《琵琶行》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重点讲解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全诗通过描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美妙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 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琵琶女高超的 演奏技巧和美妙的音乐,表达对 琵琶女的同情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
难点
理解诗人被贬官后内心的悲苦和 自我宽解的情感。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 学生对琵琶和白居易的 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
详细描述:通过分析《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内涵和形式 ,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四:仿写或创作一首诗歌
01
总结词:实践应用
02
详细描述:仿写或创作一首诗歌 ,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文学技巧 和思想情感应用于实践中,提高 文学创作能力。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深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较高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2)理解琵琶女的故事,体会人生百态;(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的鉴赏;(3)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琵琶行并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解决生僻词语的问题;(3)指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2)探讨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形象描绘;(3)交流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2)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绘;(3)阐述作者情感态度及其内涵。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自己赏析文本;(3)挑选学生代表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3. 选择一位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与同学交流。

五、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 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难点:1.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提问:请大家谈谈对琵琶行的了解。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

2.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4.1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4.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课堂小结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5.2 布置课后作业: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朗读和背诵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教学步骤1.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琵琶行(并序)》,注意语调和节奏。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背诵这首诗,以增强语感和对诗歌韵律的把握。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

示范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3)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及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2)学会通过诗歌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的人文情怀;(2)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2. 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及表现手法;3. 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寓意;2. 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与情感;3. 品味白居易的语言风格,领会其诗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诗意及表现手法;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3. 鉴赏法:欣赏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语言风格;4. 背诵法: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白居易及《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语言风格;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5. 课堂练习: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位古代诗人,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及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背诵和默写《琵琶行(并序)》的情况,以及课后感悟文章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琵琶行(并序)》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入手,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和典故的理解。

(2)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入手,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

(2)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课堂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诗文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讲解生僻字词和典故。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感。

4. 课堂互动:(1)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人的生活背景。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内容。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诗中情感的作文。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人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致远曾依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一)听录音,诵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北京市高中师范大学语文必修《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北京市高中师范大学语文必修《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字义,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掌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够准确默写。

2.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加深课文理解。

(2)合作探究: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启示法:多角度思考问题。

(4)比较阅读法: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体等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树立审美情趣。

【设计思路】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依据的是文本、课后练习、教参和单元目标。

【教学重难点】诗歌的叙事艺术以及音乐描写特色。

【设计思路】主要基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并参考多方资料,提取了这两个核心要点。

【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设计思路】课时安排为2课时,前提是有课前预习。

【教案概述】《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是唐代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诗歌艺术特色,既注重时代横切面,亦注重纵向比较,这也是需要师生共同树立的单元观。

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所以,此次课的教学设计要紧扣单元目标。

此外,教学设计要事先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里的相关要求,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就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必修三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高一学生初具理性思维,也有相关的诗歌学习基础,所以这次课以教参为辅助资料,侧重文本逻辑层次,题目设计多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文本内容主要是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沦落天涯”的悲慨。

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叙事和音乐描写上。

【教学过程】第2课时问题合作探究一、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思路方法《琵琶行并序》是第二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

学生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大问题,字词内容的梳理甚至可以在课前完成,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熔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教学者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地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形成感情的认识。

另外,应该让学生在反复和诵读相互交流中弥补鉴赏方面的不足。

鉴于以上想法,在教学手段上,建议采用多媒体,通过播放与本课相关的音乐、朗读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主要采用诵读和导学方式,通过设问、互问、探讨方式来梳理文本内容。

二、三维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

3.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4.赏析诗歌,品味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

5.了解中唐时代歌女的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情况,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摧毁人才的黑暗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情景导入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二)故事导入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并序》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文本解读(一)信息筛选1.基础知识梳理(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并序》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138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可以使用幻灯投影)《琵琶行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失,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把握各段大意:1.请学生朗读诗歌,要求:借鉴配乐朗诵,读出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

2.概括序文的内容,了解故事的梗概。

明确: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

作用说他被贬到九江一年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

所以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长诗。

3.理清思路,概括每小节的大意:学生回答(只要意思对即可,不求一致)。

明确:第一节:江头送客闻琵琶第二节:江上聆听琵琶曲第三节:歌女倾诉身世苦第四节: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节:重闻琵琶青衫湿4.概括主要内容。

《琵琶行并序》这首诗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这里,诗人把一个娼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三)方法点拨朗读指导:请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读一段,并正音;然后放课文磁带(最好是配乐朗读),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诵读指导诵读这首诗要注意诗中的叙事脉络和诗人的体验。

必须化身为诗人,设想自己亲历其事,亲闻其音,亲见其人,这才能深入诗的意境,读得凄楚动人。

1.前六句要读出悲凄的气氛。

“忽闻水上琵琶声”后应作稍长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下句“主人忘归客不发”应作一顿,表示主客俱已进入音乐境界中,忧伤暂被驱散。

2.关于音乐描写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3.关于琵琶女自叙身世部分:可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当前心境划分层次,每层后宜作一顿。

4.关于诗人倾诉内心部分:“同是”两句点明全诗主旨,宜用叹惋之声,要读得慢些;“我从”以下六句为下文铺垫,可轻读;“其间”以下六句述心情,也要用叹惋之声;“今夜”以下四句表祈请,应读得恳切。

5.结尾部分:开头两句承上叙事,要读得平缓些。

中间两句转入抒情,当用低沉声调。

最后两句用问答式,问后宜作稍长停顿,然后徐徐作答,这是全诗抒情的高潮。

诵读不单纯是为了记诵,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一种鉴赏手段来运用。

(四)能力提升重要文段分析:1.对音乐描写文段的分析(1)诗的第二段连续用了多个比喻描写音乐,请同学重点研读第二段,找出这些比喻句。

提示:第二小节是本文的重要段落,这一段落不仅在各地高考默写试题中反复出现,同时,本处巧妙地运用比喻的写作方法也很重要。

这里可以让学生一一找出比喻的地方,详见下文问(2)答案。

(2)这些比喻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提示:比喻特征变化急促——愉悦轻快——停顿(3)这些比喻有什么特点?明确: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善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诗中凭借形象的比喻,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婉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音乐描写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跟白居易精通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曾流传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人将一幅乐队演奏《霓裳羽衣曲》图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说这是演奏曲中某个乐句的情形。

那人不信,就找一个乐队来试验,当奏到那个乐句时,白居易叫停,再拿图来对照,所有演奏者的姿态及指法都跟图上一样。

可见他在本诗中所描绘的音乐形象是完全可信的。

)2.鉴赏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认为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同”在何处?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之点:a.来自京都;b.出色才能;c.落泊失意。

分析: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作者始终将这两者进行对比,并寻找出共鸣之处。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对全诗主旨即“同是”二句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五)规律总结诗文中描写音乐普遍采用的手法。

1.巧妙地运用比喻。

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即以声喻声。

它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

除了《琵琶行并序》中使用的以外,元稹的《琵琶歌》中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中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都是运用的这种手法,它们虽然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

2.妙语点睛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

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欢乐或哀愁。

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

白居易就是这样的行家。

正是他的遭遇和琵琶女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所以,当琵琶女演奏时,他就直接为乐曲解说。

他的解说犹如画龙点睛,点到了妙处,揭示出了乐曲的无穷含蕴。

除此之外,《明湖居听书》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如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六)分析鉴赏《琵琶行并序》艺术结构分析这首诗的结构艺术很值得欣赏。

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

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断定它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

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这是诗的主体部分。

先用叙事引入,然后浓墨重彩地写她演奏的内容,以证明她技艺的高超。

由此自然转入琵琶女自叙身世,完成了这一形象的塑造。

而琵琶女的自叙又引起了诗人的强烈共鸣,原来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

接着诗人便讲起自己的“沦落”,但主要是围绕着音乐讲的,讲心境的低沉,而关于“沦落”的原因,则仅以“辞帝京”“谪居卧病”两语轻轻带过。

这显示了诗人的温柔敦厚之风,但我们不难看出,他和琵琶女的“沦落”都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只说调子悲凄,与《霓裳》《六幺》不同,而从侧面写听众“掩泣”,更以“江州司马青衫湿”作结,这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句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