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
影响今天中国人这种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禅让制2.公元前817年,周宣王立鲁武公的少子为鲁国嗣君,鲁人不从,宣王起兵伐鲁,终使鲁屈服。
这表明当时()A.分封制度走向瓦解B.礼乐秩序受到挑战C.兼并战争日益频繁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3.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4.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反映了()A.科举制下知识分子以安定天下为己任 B.古代知识分子以读书为唯一理想归宿C.古代知识分子不愿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D.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社会意识5.隋唐时期,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
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
这意味着()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 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6.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发生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7.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
这说明察举制()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8.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5小题,总分70分)1.(2分)2019年9月至今,考古专家对宁波余姚井头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等人工遗物和少量炭化米、稻谷壳等早期稻作遗存。
经研究表明,井头山遗址文化层的年代最早距今8300多年。
这可以用来说明( )A.当时的长江流域已广泛栽培水稻B.长江流域进入文明时代稍早于黄河流域C.河姆渡文化时期江南已得到开发D.新石器时代宁波先民已经从事原始农业2.(2分)据《史记》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师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中的“齐”()A.是首先得到分封的异姓功臣封国B.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C.主要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免和考核D.被秦灭于公元前2世纪3.(2分)有学者认为,商鞅变法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削弱奴隶主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了封建地主阶级,从而改变了秦国内部的阶级结构。
下列措施与之相符的是()A.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行政上普遍推行县制D.统一货币和度量衡4.(2分)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了“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A.老子B.墨子C.荀子D.韩非子5.(2分)秦朝国内形势基本稳定后,秦军继续向周边的匈奴、越族地区用兵,并迁徙了大量华夏族平民到新占领地,许多移民在当地扎根落户。
这一举措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是()A.推动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B.导致了秦朝社会矛盾的严重激化C.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D.促进了秦朝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6.(2分)西汉时,针对废除盐铁官营的呼声,桑弘羊指出“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绝并兼之路也”。
可见,他主张盐铁官营的理由有()①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①平抑全国各地物价①提升全国盐铁产量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2分)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根据官爵高卑确定鲜卑族的门阀序列,选官上严格根据门阀的标准,“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诏”。
2019年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A、C、D三项的表述均与西周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诸侯官位和领土可以世袭的史实不符,故排除;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理念,有利于秦汉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本题应选B项。
2. 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A.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 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C. 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D. 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中外朝制度,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唐朝三省制度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故B项错误;中外朝制度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内容“尚书令、侍中、常侍”,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认识到这属于西汉中外朝制度,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监督”,说明北宋设立转运使的作用是控制地方财政,故排除BC,选A;政府设立转运使并非是监督地方官规范行政,排除D。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新版-人教版
2019年秋期末联考高一历史(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称之“义门”。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2. 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A.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确立了一套等级制度D. 促进了民族的交融3.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奠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B. 开始实行郡县制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D. 确立了皇帝制度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B. 设立三公九卿制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5.清代光绪时期的荒灾救助集前代之大成,近乎完备周密。
但据《申报》记载,1906年湖南发生水灾,江西安义县等地出现禁止米谷出省救济湖南事件。
几年后,湖南邻省发生水灾,湖南巡抚也下令限制省内粮食流入邻省灾区。
这反映了( )A. 灾荒造成省际矛盾逐渐激化B. 地方政府赈灾能力的下降C. 吏治腐败破坏荒灾救助机制D. 封建朝廷的权威面临挑战6.《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
”实质上是(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7.《十二铜表法》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规定“凡以他人的木材建筑房屋或支搭葡萄架的,木料所有人不得擅自拆毁而取回其木料。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及答案(共10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一)【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就气流状况而言,下图为()A.低气压B.高气压C.气旋D.反气旋2.关于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中心气流下降②中心气流上升③过境时多阴雨天气④过境时多晴朗天气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3.与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有关的天气系统是()A.准静止锋B.快行冷锋C.反气旋D.气旋4.下图是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后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B.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5.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A.紫外线区B.可见光区C.红外线区D. X射线区6.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具有选择性B.太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都无选择性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无选择性,散射作用有选择性D.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7.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其主要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A.吸收作用B.散射作用C.反射作用D.保温作用8.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太阳光穿过大气层时()A.直接到达地面的蓝光比重大B.空气分子使蓝光发生散射作用C.高层大气分子大量吸收蓝色光D.到达地面的蓝色光又完全被反射到高空9.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厚度也愈大B.大气密度愈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10.大气的保温效应是因为()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作用B.地面的反射作用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11.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日较差小,原因是()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12.在晚秋或寒冬,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A.增强太阳短波辐射B.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C.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13.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B.地区之间存在热量差异C.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差异14.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B.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C.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成直角D.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5.下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①A点比B点气压低②B点比D点气压高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④C点比D点气压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6.下图为“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风向正确的是()17.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他的()A.左前方B.右前方C.左后方D.右后方18.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A.温度比赤道附近地区低,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B.温度比赤道地区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C.赤道上空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不能前进,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D.从高纬度来的冷空气在300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19.在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中,有两支冷暖性质不同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A.赤道附近B.南北纬300附近 C.南北纬600附近D.极地附近20.关于中纬西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北半球为西南风②南半球为西南风③在中纬西风影响下降水较少④中纬西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1.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A.赤道低压带B.极地高气压带C.极地东风带 D.信风带22.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①夏季北移②冬季南移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A.亚洲低压副热带高压带B.印度低压副极地低压带C.亚洲高压副极地低压带D.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副热带高压带25.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C.反气旋的影响D.气旋的影响26.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的是()A.东亚的东南季风B.东亚的西北季风C.南亚的东北季风D.南亚的西南季风27.关于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B.锋面总是倾斜在暖气团一侧C.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别不大D.锋面过境时一定出现云雨、大风天气28.冷锋过境时,当地的气温和气压变化情况是()A.气温下降,气压升高B.气温、气压均下降C.气温气压都升高 D气温升高,气压下降29.当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A.连续性降水B.天气晴朗,气压下降C.气温湿度骤降,天气晴朗D.狂风暴雨30.我国华北地区某地,几天内天气变化情况如下:开始两天晴转阴,接着出现强大的西北风,风停后转晴,气温下降,判断是()A.冷锋过境天气B.暖锋过境天气C.准静止锋影响下的天气D.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二、综合题31.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后回答:(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__(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33.根据下图中所给内容,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_____辐射,②____辐射,③_____辐射。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历史考试试卷及其答案(共10套 )
人教版2019学年高一地理考试试卷(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是()A.太原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B.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D.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2.南京大屠杀的遇害者达()A.20多万人B.30多万人C.40多万人D.5O多万人3.抗战时期,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在()A.陕甘宁边区B.南京C.重庆D.河北平山县西柏坡4.抗战相持阶段,日军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是()A.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B.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C.单纯军事打击为主D.单纯政治诱降为主5.抗战时期,汪伪政权的性质是()A.资产阶级政权B.汉奸傀儡政权C.亲英美派政权D.官僚资产阶级政权6.下列各项,不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A.晋绥B.晋察冀C.皖东D.海陆丰7.抗战以来,取得最大胜利的台儿庄战役发生在()A.淞沪会战中B.太原会战中C.徐州会战中D.武汉会战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有()①具有空前的广泛性②国共两党采取党外合作的形式③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成文的共同纲领④国共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9.抗战初期,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抵抗日本侵略B.是否依靠人民群众C.是否合作抗战D.是否积极抗战10.日本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方式有()①强占耕地②掠夺工矿资源③掠夺金银现款④掠夺劳动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1.徐州会战的主要指挥者()A.谢晋元B.李宗仁C.何应钦D.张自忠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西安事变和平解决B.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C.中共改编所辖部队D.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3.抗战初期,国共两个抗日战场的共同点是()A.积极抗战B.进行会战C.实行全面抗战路线D.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方法14.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中国取胜的根本是()A.国共两党精诚合作,维护统一战线B.反对“亡国论”和“速胜论”,坚持持久抗战C.利用中国战争的正义性,争取外援D.发动全国人民,实行人民战争路线15.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几次战役接连失败,最主要原因是()A.国民党军队的将领指挥不力B.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C.国民政府的战略指导思想错误D.国共两党的军队没有很好的配合作战16.下列战役中国军队取胜的有()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战役③枣宜会战④豫湘桂战役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7.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A.宣传法西斯主义B.培训反共人员C.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D.促进中日亲善18.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抗日力量的壮大B.维护英美在华利益C.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D.防止抗战成为人民的抗战19.我党在敌人后方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是()A.晋察冀B.晋绥C.晋冀豫D.井冈山20.下列对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分析,不正确的是()A.国共双方分别指挥军队在正面和敌后同日军交战B.敌后战场一直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两战场的作战方式截然不同D.两战场的爱国官兵都作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21.下列对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的解释,正确的是()A.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抗战B.以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歼敌手段C.反对以阵地战阻击敌人D.突出人民作用而不要以军队作战22.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目的是()A.实行粮食统治B.增加苛捐杂税C.掠夺地矿产D.肃清抗日力量23.抗日战争中,下列城市失守的先后顺序是()①上海②徐州③北平④武汉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④①②D.③①②④24.下列关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政局的表述,不正确是()A.亲日派彻底投降B.国民党放弃抗日,反共投降倾向日益增长C.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D.日伪加剧对沦陷区的掠夺和残暴统治,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25.国共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是()A.社会性质决定的B.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C.两党的阶级性质决定的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题,共25分。
2019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 新人教版
2019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新人教版本试卷考试内容为:必修一1~5单元。
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英语科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4.保持答题纸纸面清洁,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自行保存,答题纸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全球通史》评论说:“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国王与臣属之间的关系。
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
导致这种现象的制度因素是A.民主制、元首制B.宗法制、分封制C.郡县制、行省制D.皇帝制、中央集权制2.春秋政治家管仲说:“利出于一孔(源于铜钱的小孔,后喻为途径)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半)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管仲A.意识到中央集权的重要性B.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C.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D.认为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3.打破“官有封建”,从而确立起“官无封建”的制度设计是4AC5.某一个朝代地方上出现洪灾,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下令工部全速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同时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
有关官员根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情况出现在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6.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②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③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④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②①④③D.①④②③7.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2019-2020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 “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实践始于
A.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B. 南昌起义
C. 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D. 八七会议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反映的是不走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道路,而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相反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确。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发生在1922年,与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排除A。南昌起义属于城市中心论,与材料强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符,排除B。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与材料强调“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不符,排除D。
点睛: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15.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对人民权利和自由实行保护的是
A. 《资政新篇》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1954年宪法
D. 《共同纲领》
4.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唐太宗
A. 调动宰相等大臣参政议政
B. 注重君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
C. 将中央的决策权转移给宰相
D. 从纷繁的事物中解放了出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太宗希望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发挥议政的职能,故选A;材料中并未提到君权的内容,与君权和相权的制衡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宰相等大臣的权力,并未涉及到中央和地方权力,排除C;唐太宗作为大唐国君,不可能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曾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的最高行政职务。
有一次在放逐投票的时候,被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在陶片代写上“阿里斯提德”的姓名投入票柜。
阿里斯提德问这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不认识他;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公正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该故事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 )A. 直接性B. 盲目性C. 随意性D. 公正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甚至还不认识他、实在听烦了却要放逐他”等字眼均是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不是公正性,当然雅典民主政治也不具备广泛性,因为是少数人的民主,但是材料并没反映这个特性,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性2.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 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答案】D【解析】“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说明罗马法统治了帝国的基础,故D正确;皇帝是帝国统治者,故A错误;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极度的混乱与实际不符,因此B项错误;罗马帝国是屋大维建立,不是罗马法官,故C错误。
3. 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得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 完善王位继承制度C.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
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考生注意: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请在答题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在非答题区位置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1. 下列对于美国三权分立理解不正确的是A. 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形成三权鼎立之势B. 每个部门都能通过某种方式牵制其他部门,以防止其中任何一个部门滥用权力C. 总统的权力力量最大,受到的制约和限制最小D. 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美国的政体模式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来构建的,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彼此制衡而又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尽管总统为权力的中心,但并不能说明总统的权力最大,凌驾于国会和最高法院之上或受到较小的约束,故C项表述错误,与美国史实不符。
考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点评:此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是美国政治中最突出的两点,成为美国政体的象征,它来源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并严格照此执行,成为继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后有一个有开创性的政体。
2. 禹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主要是A. 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行之有效的制度B.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C. 推行禅让制D. 发明了甲骨文【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是在秦朝;C是在原始社会后期;D是在商朝时期;禹建立夏朝,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因此选B.考点:王位世袭制点评: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袭制度.据说尧年老时,经民主推举和自己长期考察,确认舜才德出众,将首领位置让给舜;舜老时,如法炮制,传位于禹.禅让制实际上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选举首领制度.后被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世袭制.3. 翻开美国历史,包括克林顿在内,共有九位美国总统曾在美国众议院被提案弹劾。
其中包括泰勒、强森、克里弗兰、胡佛、杜鲁门、尼克松、里根、老布什和克林顿,民主党和共和党领袖都未能幸免。
精版2019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每小题2分,共60分)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王位世袭制2.网上书店这样介绍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一书: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对上述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B.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制度C.隋朝开始形成科举制,宋朝出现八股取士D.明成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3.“……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4.《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据此判断,元代行省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5.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7.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人教新版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5个小题)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权威 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2、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3、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4、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世胄蹑高位,英雄沉下僚”C.“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5、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B.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C.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2019年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必修一的历史内容快学完了,期末考试也快到了,由于高一的学生对高中的考试不熟悉,所以我们不妨在考前自己找份历史试题,提前熟悉考试题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用!历史必修一期末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 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 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愧树下老鸦窝。
”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京津冀鲁豫及江淮地区广为传唱,妇孺皆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寻根文化。
影响“寻根文化”的主要因素是A. 神话传说B. 世袭现念C. 地理位置D. 宗法制度【答案】D【解析】宗法制度注重血缘关系,而“寻根文化”也是受血缘关系的影响,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寻根文化”和神话传说、世袭现念均毫无关联,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寻根文化”也不涉及地理位置这个因素,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 事权的过分分制B. 科举制的完善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皇权专制削弱【答案】A【解析】“无效率”是由于官员过多,事权的过分分制而导致的,而不是科举制的完善、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因素,皇权专制是加强的而非削弱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A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事权的过分分制往往会导致行政效率过低。
3. 《明史》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殷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A. 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 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C. 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D. 大学士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答案】C【解析】大学士的确是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太祖时期尚未正式设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没有丞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大学士一直未正式统率六部百司,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最新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定远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和第II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卷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题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卷上对应的答题区内。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 汉代颁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其目的是A. 壮大皇族力量B. 加强中央集权C. 保证列侯利益D. 笼络王侯人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初实行郡县并行体制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它的实施极大削弱了诸侯势力,所以答案选B。
A、B、C选项是起到的作用,而不是目的,因此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推恩令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 中央集权制形成B. 神权与王权结合C. 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 王位世袭制确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A正确。
B神权和王权的结合发生于商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项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于商周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
D项王位世袭制确立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3.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 ①③B. ②③C. ②④D. ①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②正确;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故④正确;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秦朝就有,故①排除;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在秦朝郡县制就有,故③排除。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 人教版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每小题2分,共60分)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后世称为《大学》的“八条目”,强调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这种从个人到“家”再到“天下”的层次扩展的关系源头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王位世袭制2.网上书店这样介绍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一书: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对上述说法理解正确的是A.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B.秦朝创立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制度C.隋朝开始形成科举制,宋朝出现八股取士D.明成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3.“……造成了一个弥漫着书香的世界,使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最具书卷气的民族,甚至目不识丁者也知‘敬惜字纸’,普遍有一种对于文字、文献的崇拜。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科举制度的推行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学东渐的影响4.《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
”据此判断,元代行省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5.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六部所掌主要是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7.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在答题卡、答案纸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请将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黑色中性笔正确填写在答案纸上。
第I卷(选择题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依法治国方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他们参政议政,这体现了材料中的“一党体制”,与“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相符,故B项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的政党制度无关,排除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强调的政党制度无关,排除C。
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方略,而是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
点睛:本题以新中国的政治制度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独特的纵向民主”等,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方面思考,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2. 德国是20世纪前半期两次世界大战主要发动者,这与其当时政体的哪一特征有关A. 民主主义B. 军国主义C. 自由主义D. 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德国政体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20世纪前半期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政体,但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故B项正确;德国政体没有明显的民主主义特征,故A项错误;自由主义与理性主义也不符合史实,故CD项都错误。
故选B。
3. 《人民日报》某年6月发表了题为《力争高速度》的社论,指出:“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实业的根本方针问题。
”“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不久,在这条建设路线的指引下掀起了A. 社会主义改造B. 改革开放C. “文化大革命”D. “大跃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58年党和政府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
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因此选D。
考点: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点评: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它忽视了客观规律,导致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
4. 《世界文明史》说:“后来,(罗马)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法律、法官们所制定的法律、皇帝所颁布的法律如此之多,以致最有学问的法律家也常常被难住了”。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A. 统治范围扩大,罗马法不断充实B. 为维系帝国统治,颁布万民法C. 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法律不断制定D. 帝国建立,开始以法治国【答案】A【解析】统治范围扩大导致罗马法不断充实,罗马法不断充实才导致了法律如此之多,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到万民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统治范围扩大法律才不断制定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帝国建立之前也是以法治国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下列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其中属于同一类受封对象的是①“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太王之子,丽王季历之兄也。
”②“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③“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④“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答案】C【解析】由第①项中的“皆太王之子”可知其应为王族;由第②项中的“师尚父”可知其应为功臣;由第③项中的“与周同姓”可知其应为王族;由第④项中的“舜后”可知其应为先代贵族。
①③都属于王族,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项。
6.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A. 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 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 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 惩办反帝爱国官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内容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故选A。
BCD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的能力。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8. 1937年8月9日《申报》文艺副刊《春秋》刊登了一则重要启事,宣布“本刊从今天起,转变以往作风,重新订正取材范围: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这一现象不能说明A. 时势改变《春秋》的宣传主题与选材B. 《春秋》显示媒体社会宣传责任意识C. 《春秋》的报导宣传立场是抗日救国D. 《春秋》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办的报刊【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
1937年8月9日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民族矛盾愈益尖锐,故《春秋》重新订正取材范围,A项表述正确;题目中的信息“如何摧毁万恶的侵略者?如何激发前方的战士?如何唤醒后方的民众?如何达到我们的最后胜利?”体现了《春秋》社会宣传责任意识和抗日救国的立场,故B、C两项正确;均与设问要求“不能说明”不符;《申报》由英国商人于1872年创办,故D项的表述错误,本题应选D项。
9.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 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民生的改善C. 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开展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题干中“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和“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如的地步”的信息可知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B项符合题意;A体现不防护斯大林模式; C和D均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排除。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10.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 三省六部制各存实亡B.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 有效避免了个人专断D. 权力制约进一步明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等,说明过去的三省六部制各存实亡,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三省六部制11. 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这一修改A. 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B. 彻底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C. 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D. 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指导思想的变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关键词是材料中将“镇压他反革命的活动”改为“镇压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体现了中国法制的完善和进步。
民主与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与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双翼。
民主为法治奠定基础,法治为民主提供保障,这也正是现代民主法治所追求的目标,故A正确。
B项“彻底”说法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的政党制度和共产党执政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C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12. 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A. 谏诤权B. 审计权C. 司法权D. 弹劾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
如教材中提到的唐谏官魏征是给事中。
他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时唐太宗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故A项错误;它是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井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
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代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
到明清尤其是清代,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帐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故B项错误;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