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第一章(无)第二章1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 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 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 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 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 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课件49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课件49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要这样要那样”的“要”,是先 于行为的,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
第12篇 血缘与地缘
本章主要讲述乡土社会的关系特性。缺乏变动的社会会用生育产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 这样的社会就是血缘社会。最原始的社区是血缘与地缘结合的。地缘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所谓
“生于斯,死于斯”。就算人口增多需要扩张,迁移的新地方与原来也有血缘关系,且人常常通过起 原来的名字来否认空间的分离。血缘社会中是无商业的,只有人情往来,商业在血缘之外发展。因此, 虽然血缘社会中外人很难融入,但这些人无血缘的特点使其找到了一个特殊的职业——钱上的往来。 也就是说,外来人正好成为商业的媒介。现代社会从商业里发展出了地缘的社会关系。如果说血缘是 身份社会的基础,那么地缘就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社会也就带来了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以及法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B.“人 口是没有流动”理解错误,原文是说“人口是不需要流动的”。
4.根据《乡土中国》中的《血缘与地缘》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的一项是( C ) A.在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有等级,长幼有次序,年长的对年幼的拥 有强制和权力,这就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B.乡土社会中,离开老家漂流到其他地方的人们,虽能设法在其他已经 形成的社区立足下来,但很难融入进去。 C.寄居社区边缘上的人们不能真正成为村落社群中一员,因此他们得不 到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不为人所信托。 D.亲密的血缘社会中,人们之间虽发生交易,却不存在商业行为,一般 采用相互馈赠的方式,依靠中国乡土人情来维持。
整本书 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
A.血缘社会是依靠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一生育,来维持其结构的稳定。 B.只有在血缘和地缘合一的乡土社会里,村落这个概念才可以说是多 余的。 C.自足自给的乡土社会的人口是没有流动的,家族这个社群包含着地 域的涵义。 D.离开老家漂流到别的地方去的一般都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 成新村落。

(重要)《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精读提纲(教师版)(1)

(重要)《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精读提纲(教师版)(1)

部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精读提纲目录1.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05)2.第二章《文字下乡》阅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08)3.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10)4.第四章《差序格局》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13)5.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16)6.第六章《家族》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19)7.第七章《男女有别》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22)8.第八章《礼治秩序》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25)9.第九章《无讼》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28)10.第十章《无为政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30)11.第十一章《长老统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32)12.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36)13.第十三章《名实的分离》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38)14.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精读提纲(学生版+教师版) (41)第一章《乡土本色》精读提纲一、章节阅读指导《乡土本色》作为《乡土中国》的第一章,对全书内容具有统领性作用。

“乡土”即家乡的土地,可借指家乡。

“本色”即事物的本来面目、性质或品质。

“乡土本色”可以理解为“家乡的本质”“家乡的特点”。

结合首段文字看,这里的“家乡”并非指某人或某类人的故乡,而是指“中国社会”。

作者在首段提出了全书的核心观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即中国社会的本色是乡土性的。

作者认为,要理解中国社会的乡土性,首先要从乡下人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

中国拥有大量的农业人口,“乡下人” (农民)才是中国社会的根基。

农民以种地为生,靠泥土生活,在泥土中创造文明,也受泥土的束缚。

“土”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农业社会的结构特点又使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

从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言,乡村人口相对固定,极少流动;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中国农民因现实的需要聚村而居。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第一章绪论 (3)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四、人种 (10)五、民族 (10)六、民俗 (10)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一、农业类型 (10)二、农业景观: (11)三、农业区位论 (11)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一、城市化概念 (11)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三、城市化机制 (12)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五、城市地域 (12)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七、城市体系 (14)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二、宗教的传播 (16)第十章旅游地理 (17)一、旅游文化 (17)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三、国家权利 (19)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可持续发展 (22)第一章绪论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人文地理1章

人文地理1章

日本人文地理学

二战后获得较大发展,受欧美尤其是美 国影响大,在城市地理、中心地理论、 地志学、经济地理等方面较突出;
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萌芽于本世纪初,后随着 西方人文地理学理论的传入和民族地理学的推 进,在三、四十年代得以发展,不仅部门研究 广泛,而且兼有理论探讨;从50年代到70年 代,由于历史原因,人文地理学遭到批评和摒 弃;直至1978年后,人文地理学才得以全面 复兴。 强调区域研究,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地 理方面有一定发展。
以双脚丈量人生
《徐霞客游记》

自《禹贡》开始的地方志;
《禹贡》是《尚书》中的名篇之一。大禹在治 水的同时,对当时(先秦)的地理环境进行描 述,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进行了区划调整,划 分为“九州”,正是这篇记载,使“九州”的 概念和观念深入人心,并且后来一直用“九州” 代指中国。
对古代人文地理学的评述:



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文地理发展史。中国儒教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地理学。 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山海经》、《禹贡》及各种 地理志等。 秦汉时期: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司马迁《史记》 ;《汉书.地理志》; 晋代:高僧法显(约337-422年)西行12年经印度、锡兰、苏门答腊 绕行南海回国,著《佛国记》; 唐代:名僧玄奘(602-664年)于627年西行求法,18年游历110多 个国家,著《大唐西域记》; 宋代:罗盘用于航海,海上交通贸易十分发达,从海上通往东南亚、南 亚、西亚、非洲及欧洲; 元代:成吉思汗的远征使欧亚大陆的中西交通十分便利; 明代:郑和(1371-1434)七下西洋,访问南洋诸岛、印度、阿拉伯、 东非等几十个国家,详细记述了沿途的自然与人文;

人文地理习题集

人文地理习题集

人文地理习题集习题一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地理学有那两种分类体系?你意下如何?原因何在?2、人文地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内涵?3、如何理解人文地理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间的关系?4、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内核如何,如何理解?5、人文地理的三大特性,如何理解?6、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第二章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学1、文化的探源(中外)。

2、如何理解泰勒的文化概念?3、如何理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4、你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试举例说明。

5、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何?6、制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7、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具体可划分为哪些层面?8、文化的结构如何?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三位一体”?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什么是人口分布。

2、人口分布的类型?3、人口密度的含义?4、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在农业革命以前的人口有什么特征?2、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怎样?3、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何?4、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怎样。

5.简要回答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分为哪二类?你倾向与哪种?2.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3.关于农业发展有哪几种趋势?4.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是什么?2、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3、简述工来扩散的过程?4、工业是如何继续发展的?5、论述工业革命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1、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3、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4、简述世界主要民族迁移的基本路径。

5、讨论: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6、民俗的概念与特点。

7、民俗的基本分类。

8、讨论:流行文化与民俗变迁。

第八章语言地理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英语的形成。

3、国外美国英语概况。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031301010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英文名称:Human Geography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学分: 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本科二年级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研究为核心,涵盖经济、人口、宗教、语言、民族、民俗、行为、自然、政治等诸多内容,且涉及到现实社会中许多重大热点、焦点问题,如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人口流动、宗教信仰、文化产业化和新经济等。

同时,由于它所探索的是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因而受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大。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还需要人们从发展中来考察人文现象。

所以,与一般学科不同,人文地理学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综合特征,在研究视角上又具有鲜明的时空性。

由于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综合性和交叉性强,人文地理学对丰富学生知识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大有裨益。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也是本科教育地理科学主干课程、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该门课程实践应用较强,发展空间较为广阔,对学生视野的开阔,求知欲的激发和创新力的启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一般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以及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

2.了解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时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各阶段特点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动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主要人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和空间差异,以及各部门人文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掌握文化和内涵和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人文事象的能力。

3.牢固掌握人地关系基础理论,以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优化协调对策。

4.应所学理论知识,对当代全球人地矛盾和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人地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以讲授为主,客观许可时运用多媒体,另外也可适当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来弥补单一讲授法的不足。

人文地理学pdf

人文地理学pdf

人文地理学pdf 参考书目: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高教出版社第一章绪论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
2. 中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过程
3.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流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2.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
1. 实证主义
2. 结构主义
3. 人本主义
第四章人口地理学
1. 人口转型
2. 人口原产与搬迁
3. 人种
4. 民族
5. 民俗文化
第五章农业地理学
1.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
2. 中国和世界农业生产布局
3. 农业区位论
第六章工业地理学
1. 三次工业革命
2. 工业区位论
3. 劳动地域分工与生产网络
第七章城市化与乡村
1.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2. 发推-扎理论
3. 城市区位论
4. 城市空间结构
5. 城市体系
6. 村镇体系
7. 村落布局与村庄形态
第八章语言与宗教
1.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2. 语言传播与影响因素
3. 地名景观
4. 宗教的传播与原产
5. 宗教仪规与地理环境
第九章旅游地理
1. 旅游系统
2. 旅游研发的区域影响
第十章政治地理
1. 政治与政治地理
2.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3. 国家权力
4. 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十一章犯罪行为地理
1.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 人类活动的区位挑选
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1. 全球化与本土化
2.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人因工程学学习指导与习题

人因工程学学习指导与习题

目录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 (1)第二章人的因素 (6)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12)第四章环境照明 (17)第五章色彩环境 (23)第六章噪声及振动环境 (27)第七章空气环境 (35)第八章体力工作负荷 (42)第九章人的信息处理系统 (54)第十章脑力工作负荷 (65)第十一章人体测量 (69)第十二章作业空间设计 (75)第十三章人机系统 (81)第十四章人机界面设计 (100)第十五章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107)第一章人因工程学概述一、要点与要求本章的内容主要是了解学习人因工程学,以及应用人因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些共性知识。

1.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命名、起源与发展。

虽非本章的重点,但应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2.掌握人因工程学的定义。

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在众多定义中,要求能认知和表述《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的人因工程学定义。

3.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

了解它有助于理解人因工程学的定义,所以了解人因工程学的研究任务是必要的。

4.了解人因工程学的内容与应用领域。

了解它将有助于了解学习的目的。

5.掌握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掌握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步骤,是应用本学科的基础。

6.人因工程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这是本章的又一个重点。

希望能学会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7.了解人因工程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这将有助于拓展相关学科的学习。

本章主要是基本概念,考核将以单项选择题、判断改正题和名词概念解释为主,其次是少量的简答题。

二、重点与难点分析1.人因工程学的命名。

由于世界各国人因工程学的发展存在差异,以及研究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故导致学科名称的使用亦不相同。

如,该学科在美国称为“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人的因素工程学)或“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西欧国家称为“Ergonomics”(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是希腊文,意为“工作法则”。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1P)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1P)
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
美国约翰·劳维曾研究 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 邻境地区的迁移情况, 绘制了不同迁移类型的 分布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图。从图上可看出,几 乎所有类型迁移者的迁 移距离都不超过30km, 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迁 移受距离影响较小。这 表明迁移空间行为有随 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 律性,即迁移空间行为 的距离偏移。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A.Prid)详 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 工业区位的影响,发 展了美国史密斯 (D.M.Smith)的空 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 际理论,认为许多工 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 位上,这与企业家个 人行为因素,掌握信 息的数量和质量,以 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 关。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 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 映在人们头脑中的 形象(映象)。它 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当然, 地理物象与客观地 理环境并不完全一 致。英国学者格尔 德曾提出一个认知 体系(见图)。
格尔德提出的环境认知体系
二、地理物象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 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 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 行为。
《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 与行为空间(21P)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 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所以环境认知对人 类决策行为的影响比环境知觉更直接一步。 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 制。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美国学者林其(K. Lynch)认为心理图谱 由五个要素所组成:
• 路径(Paths)。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 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
• 界线或边沿(Edges)。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 碍),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 斜坡、铁路。
• 区或区域(Districts)。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 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
• 对研究人类空间行为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戈尔德认为:
• 某对象地域的人类集团,虽然有个人差异,但 存在具有共同空间类型的意境地图;
• 意境地图反映了具体对象地域的自然环境、地 域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类型主体相似性。
•人们大脑中产生的心理图谱复杂程度 不一,但都是以空间的形状要素来表达 的,如道路、地物等。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 行为特征 • 商业环境 • 居住环境 • 社会环境
•交际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城市生活行为空间
环境认知
•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 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是 指识记(记忆)再现的一种形态。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 的形象(映象)。
特点
• 物象与客观事物是不同构的。 •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 • 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
三、物象评价和行为
• 枢纽或节点(Nodes)。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 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
• 标志(Landmarks)。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 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 和物象评价过程后将作出决策行为,从而 表现出外在的行为活动。

人类行为和行为空间

人类行为和行为空间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和行为空间一概念:行为地理学、地理现象(一)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行为地理主要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想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和过程。

(二)地理现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1、地理现象是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2、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地理现象,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决策行为。

3、地理现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即距离观察者越近的地理事物,观察者对其了解得愈详细、具体;反之,则模糊。

影响地理现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价格距离。

4、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在发生变化,这样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二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区别:1、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与有机结合的产物。

知觉是对环境性质认知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人类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2,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环境认知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记忆的开始)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做出知觉判断。

联系: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建立的,强调通过以往感知过的环境刺激再现大脑的再认识。

知觉和认知具有相互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制。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范文,欢迎阅读点评!第一章乡土本色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靠种田讨生活。

这种谋生的方式塑造了基层社会多方面的特征,也影响着中国的其他社会制度。

(回想起来,我上大学时我妈也是拿红布包了点儿土放我行李里,说是水土不服的话,拿水泡点儿土,喝点儿就能管用,现在大概都把这些当是封建迷信了吧)2、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对他们来说,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土气的特征之一就是不流动。

当然,如果人口达到饱和,就得有人负起锄头去另辟天地。

3、不流动导致了以村落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这种小农经营的模式,与国外的几人所经营的大农场有所不同。

一是因为每家所耕面积小;二是需要水利的地方,有合作的需要;三是可以保卫安全;四是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遗业,一代一代积起来成了相当大的村落。

4、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是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大家讲规矩,但未必要法律。

第二章和第三章文字下乡1、土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愚。

在作者看来,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是知识结构的不同。

如果说乡下人到了城里不知如何应付汽车,东避西让慌里慌张是愚,那城里人分不清包谷和麦子,一听狗吠脸变色又作何解呢?2、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是因为人和人的接触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障碍。

但文字所能表达的意思是不完全的。

3、乡下人不使用文字不是因为愚,一是因为不需要,二是没有学习文字的环境。

从空间上看,农村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有事情大家可以多种方式交流,甚至可以用声气辨人,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从时间上看,文字是为了让后人从中得到经验。

而在乡土社会,语音是足够传递时代间的经验了。

只有在常常变动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到自己记忆力不够时,才需要文字这些外在的象征。

4、要推行文字下乡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838-综合地理学

838-综合地理学

838-《综合地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综合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地质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地理学》考试力求全面涵盖现代地理学专业分支的基础知识,突出核心内容,更科学、客观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选拔专业基础与发展潜力兼备的优秀考生,为地理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服务。

二、考试要求测试考生对与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学基础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分析能力。

三、考试分值本科目满分150分。

四、试题结构1.名词辨析题(16题中选做8题,每题5分,总分40分)2.简答题(12题中选做6题,每题10分,总分60分)3.论述题(4题中选做2题,每题25分,总分50分)五、考试内容第一章地质与地貌第一节地质作用一、地质作用的概念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三、地质作用的类型第二节地球的结构与物质组成一、地球圈层结构与地球系统科学二、地球的化学组成三、地球的矿物组成四、地球的岩石组成第三节大地构造学说与地质构造一、大地构造学说二、褶皱构造三、断裂构造第四节地壳演化一、岩层与地层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三、地质年代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四、地质年代表第五节地貌一、地貌形态与成因二、重力地貌三、河流地貌四、喀斯特地貌五、风成地貌六、冰川冻土地貌七、海岸地貌八、湖泊与沼泽地貌第二章大气和气候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二、大气的结构三、地球的辐射平衡四、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一、大气湿度二、蒸发和凝结三、水汽的凝结现象四、大气降水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一、大气的水平运动二、大气环流1.全球环流2.季风环流3.局地环流三、主要天气系统1.气团和锋2.气旋和反气旋第四节气候的形成一、气候和气候系统二、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原因三、气候带和气候型第三章海洋和陆地水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一、地球上水的分布二、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第二节海洋及海水的运动一、世界大洋及其区分二、海及其分类三、海水的组成四、潮汐与潮流五、海洋中的波浪六、洋面流和水团运动第三节河流一、河流、水系和流域二、水情要素三、河川径流四、河流的补给1.降雨径流的形成过程2.径流计量单位3.正常径流量4.径流的变化5.特征径流五、都市化的水文影响第四节湖泊与沼泽一、湖泊的成因和类型二、湖水的运动三、水库(人工湖泊)及其环境效应四、沼泽的成因五、沼泽的分类第五节地下水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三、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四、不同含水介质中的地下水第四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土壤与土壤圈一、土壤与土壤肥力二、土壤圈的地位和作用三、土壤形态四、土壤物质组成五、土壤组成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一、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二、土壤的水分与空气三、土壤胶体与土壤溶液四、土壤剖面形态五、土壤其它特性与指标第三节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一、成土因素学说二、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三、主要成土过程第四节土壤类型与分布一、土壤分类二、主要类型土壤及其分布三、土壤分布规律第五节植物区系一、植物区系的概念二、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三、植物区系分析四、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第六节植物与环境一、植物的生态适应二、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三、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第七节植物群落一、植物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二、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三、植物群落功能四、植物群落的动态五、植物群落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第八节主要陆地植被类型一、热带的植被类型二、亚热带的植被类型三、温带的植被类型四、寒带的植被类型五、隐域性植被第九节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一、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三、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四、人与植被第五章人文地理学学科特性、理论、方法及面临的问题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特性和发展过程一、反映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念1.人文地理学2.人文现象3. 人地关系二、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三、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1.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现——文化区2.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3.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4. 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部运动5.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二、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1. 人地关系论2.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3.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 经验主义方法论2. 实证主义方法论3. 人本主义方法论4. 结构主义方法论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2.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3.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时间地理学方法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第四节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2. 区域可持续发展二、全球化与本土化1.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本土化3. 地理环境、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六章人口、人种和民族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相关概念1.人口增长2.人口转变3.人口转变模式4.人口容量二、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三、人口转变模式研究四、人口与发展1.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2.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相关概念1.人口分布2.人口迁移3.人口密度二、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规律2.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4. 人口迁移的机制与后果第三节人种与民族一、人种与民族的概念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二、民族的分布1.民族形式分布区2.民族机能分布区3.中国民族分布的主要特点第四节民俗一、民俗的概念二、民俗与环境第七章农业与工业地理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与发展一、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农业发展类型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3.现代农业三、农业的形成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第二节农业景观与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第三节工业的出现、扩散和发展一、现代工业的出现和扩散二、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第四节工业分布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二、工业区位论1.韦伯的工业区位论2.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第八章聚落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聚落的概念二、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基本概念1.城市化2.逆城市化二、城市化的机制三、当代城市化的特征第三节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动力二、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2.扇形模型3.多核模型第四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基本概念1.城市体系2.农村聚落体系二、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三、城市景观第九章语言地理、宗教地理与旅游地理第一节语言的传播与影响一、语言的传播与环境二、语言扩散及其后果三、语言景观第二节宗教传播和宗教景观一、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与主要形式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三、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四、宗教景观第三节旅游地理概述一、旅游业二、旅游者三、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四、旅游资源的概念第四节旅游地文化特征一、旅游地文化概念二、旅游地文化要素三、旅游地文化特征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社会的影响四、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第十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三、政治地理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研究一、国家的空间特征1.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2.国家中心性区域3.边界与边疆二、国家权力1.国家权力(国力)概念2.国家权力要素3.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第三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概念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第十一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行为地理概念二、环境感觉、知觉与认知三、地理物象四、物象评价1.心理图谱2.地理物象简图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模型第十二章地理信息系统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一、地理信息系统概述1.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3. 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学科系统间的关系4. GIS的基本组成和功能模块5. GIS的典型应用二、空间数据结构1. 栅格数据结构2. 矢量数据结构3. 地理数据的显式和隐式表示4. 栅格数据结构和矢量数据结构的特征,以及两种数据结构的优势和劣势三、空间参照系统和地图投影1. 地图投影的概念和分类2. 地理信息系统中地图投影的配置与设计3. 地图投影的应用与转换四、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入1.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2. 数据的规范化和标准化3. 数据输入途径与方法4. 数据质量、空间数据误差的来源与类型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1. 数据编辑2. 空间数据的误差分析和校正3. 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光滑4. 图形变换5. 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的相互转换6. 属性数据的处理与管理六、空间数据管理1、数据库的概念2、数据模型3. 地图数据模型概论4. 矢量数据模型5.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6. GIS的地理分析模型7. 海量空间数据的组织与管理七、空间分析1. 空间分析的概念2. 缓冲分析,线、面缓冲分析的基本算法3. 叠置分析4. 网络分析的概念和常规网络分析功能5. 数字高程模型的概念与应用八、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输出与数字制图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模型分析2. 地理信息系统的输出、地图符号库、字库及颜色库3. 数字制图4. 数据的标准化和格式转换九、地理信息系统工程1. 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概念2. 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步骤和方法3. 需求分析4. 系统设计5. 系统的开发和实施6.系统的评价与维护十、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 系统集成(3S集成与多S集成)2. WebGIS3. 组件化地理信息系统4. 3DGIS5. 互操作地理信息系统6. GIS的可视化7. GIS与数字地球。

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积累

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积累

论语十二章文学常识积累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子思想和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第十二章是关于文学常识的积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这一章节,探讨其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第一节中提到:“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指出了诗的数量之多,但其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却可以概括为“思无邪”。

这显示了诗歌作为文学形式的独特之处,它可以通过简洁的表达传递深刻的思想。

第二节中谈到:“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在文学领域,阅读和学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只有通过学习他人的作品,才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产生独特的创作。

第三节中提到:“子曰:‘我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句话虽然表面上与文学无关,但实际上却揭示了人性的一面。

文学作品往往以人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们的欲望、情感和冲突等来反映人类的内心世界。

第四节中谈到:“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展现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增进读者对人性的理解和认知。

第五节中提到:“子曰:‘不逆诈,不儿戏,近于亲者其为仁矣’。

”这句话强调了真诚和善良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塑造和行为表现往往是通过对道德准则的体现来进行评判的。

只有真实地描写人物的善恶和情感,才能使作品更加真实和有说服力。

第六节中谈到:“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表明了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的重要性。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往往通过对自身经历和思想的反思,来塑造和刻画人物形象。

只有通过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才能够创作出真实和深入的作品。

第七节中提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和家庭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家庭常常是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背景。

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描写,可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增加作品的情感共鸣和吸引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如家庭阶段性对购物行为的作用表现,初婚家庭、 生育家庭等。 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收入状况和职业 消费者周围的社会群体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交际与闲暇活动行为空间
朋友、同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重 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行为空间也有其规律性。 通常情况下,非专职交际人员的交际活动受工作时间限制, 只能在闲暇时间进行。人们利用每周的闲暇时间就近进行 邻里或同事间的交际,交际行为空间范围较小;周末、节 假日的闲暇时间较多,这样既可进行邻里、同事之间的交 际,也可进行友人、亲属之间的交际,交际行为空间的菹 围明显扩大。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锚点理论模式图
商店
非主要连接线 主要连接线
商店
主要结节点 第二结节点 非主要结节点
商店
家庭
娱乐场
商店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在现代社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意愿、爱 好等对区位决策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那 些消耗原料、燃料较少,有机构成高而运 量小、附加值大的产业布局,决策者往往 在原料、燃料、劳动力,甚至市场均看来 不利的区位获得高额利润度,研究人类活 动空间场所选择和优化问题。


由于人们的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 点,这样上班和下班、上学和放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 点就构成了人们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 方面的因素因此居住地和工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 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有随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律。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由于迁移受迁移机 会、地点、环境效应的影响,迁移活动 在某些方向比其他方向迁移的更远。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锚点理论
即在某一个城市,新迁移来的人,为了在该城市 生存而假设他是怎样认识新城市环境的过程。 人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居住,首先熟悉居住的家、 买食品的商店和工作场所。以第一次的交接点为 起点,认知了三点相连的路线,沿此路线逐步形 成各种要素。这样,在城市环境认知中,以生存 的重要程度产生了阶层性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 移,将逐步掌握各类交接点的关系。
购房者心理与行为分析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空间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购物行为从 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 消费型、弗洛伊德消费型、维布雷宁消费型)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的特点:

地理物象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 学历、经历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变。 观察者地理客体的了解随着距 离的增加详细程度逐渐降低,形成的地理物象越模糊。 物象距离有三种:物理距离、时间距离(接近地理客 体所需时间)、价格距离(接近地理客体所需经费)。 地理物象的动态性。不同时代,人们对地理客体认识 的改变,地理物象也在改变。
时空棱柱体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 也反应个人工作、 生活环境的状况, 级个人爱好、态度 等限制因素(能力 限制因素、共轭限 制因素和权威性限 制因素)
时 间
t2
t1 距离
时 间 t2
t1
距离
a
b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空间

购物时间与购物距离往往不是固定不变的,购 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引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 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 素有关。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像是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 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地理环境通过直接获间接 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是通过稳 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地理物像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与 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经过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 和物象评价的过程后将做出决策行为,从 而表现出外在的行为活动。 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中, 在不同的环境信息作用下,人类各种活动 的行为空间具有差异性,并且表现出不同 的空间行为规律性。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感觉:外界环境刺激,给人类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料,形成 各种各样的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是对事 物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把各方面的感觉信息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即是客 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 综合反映,是对地理客体 的全面认识与综合解释。 认知:依赖于感觉或知觉进行推理和思考,进一步了解事 物的实质。把以前已经识记过的形成感觉的刺激(即在感 觉的基础上)再现于大脑的再认识。 认知过程: 感觉-------知觉-------认知--------决策-------行为
第十二章 行为地理学
框架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 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 外在行为(表现行为或社会行为)之间的 关系,探讨人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 地理物象、物象评价和外在行为等机制的 作用过程。 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 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三、物象评价与外在行为

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地理物像为基础的,人们所 做出的决策行为是人们对地理物像评价后而产生 的相应结果,这一评价过程往往从心理图谱(意 境地图)的分析入手。 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对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 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地理物像简图是人们对地理物像进行知觉评价和 认知过程的成果。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活动空间的特性:距离衰减规律。即距
离愈近的地方,活动的机会越多,随着 距离的增加,活动的机会也逐渐减少。
活动空间的时空特性:时间和空间是人
类活动受约束的根源。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们的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 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行为规律,从而形 成不同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从总体上看,邻里、同事、友人之间的交 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次数减少;亲 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
交 际 次 数
友人
亲属
邻里
距居住地距离
O
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即迁移空间行为具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包括两个方面: 1、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 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即人们直接了解或到过的 空间。 2、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了解的空间即间接活 动空间。指人们通过见解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 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联系以及通过报纸杂志、 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了解的空间。 通常情况下,直接活动空间与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关系极 为密切,间接活动空间则激励人们进一步的空间探索欲望, 从而产生迁移行为活动。
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认 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 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 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报偿矩阵模型(自学) 消费行为空间模型(自学)
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2)商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构及周围设施状况等。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空间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居住地的位置条件、交通条件和自然条件等。
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