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贸易行为和相关规则。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研究贸易的原因、影响和规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指导。
国际贸易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成本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优势是指在相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绝对优势是指在绝对成本方面的优势,即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比较成本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提出的,主张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具有较低机会成本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补性生产的产品交换。
比较成本是指某一国家在生产某一产品时所需放弃的其他产品数量的较低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充分发挥资源的机会成本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发展。
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国际企业理论、产品寡头理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理论。
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更多关于国际贸易的动因和影响,强调了技术水平、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和国际企业竞争等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新贸易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国家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技术转移,提高产品差异化和创新能力,推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国际贸易理论3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一、新贸易理论的突破点1、强调比较优势的传统贸易理论难以解释“北北贸易”(1)世界上大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他们有着相似的人均收入、技术和禀赋。
(2)而李嘉图和H-O模型认为贸易模式有技术和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决定。
2、北北贸易的特征:大量的行业内贸易;产品差异化(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参与贸易的企业通常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3、传统贸易理论的关键假设包括: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和产品同质;而新贸易理论则恰恰认为引起贸易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外部、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倾销)和产品差异化二、不完全竞争和贸易1、国内垄断均衡(1)假定:国内X由垄断厂商生产,而国内Y产品却是竞争市场。
(2)垄断的边际收益:给定“逆需求函数”P X=P X(X),当然有dP X(X)/dX<0。
总收益为TR= P X(X)X边际收益为MR=dTR/dX=[dP X(X)/dX]X+ P X(X)=P X[1+(dP X/dX)(X/P X)]又由于X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 X=-(dX/dP X)(P X/X),则MR=P X(1-1/e X)< P X(3)X部门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要满足MR X=MC X,即MR X=P X(1-1/e X)=MC X。
由此可知,P X=MC X+ P X(1/e X)(4)一般均衡条件下,有MRT= MC X / MC Y,于是有MR X/MR Y= MC X / MC Y =MRT因此,MRT=MR X/MR Y= P X(1-1/e X)/P Y< P X/P Y总结:a、垄断者将X的产出限制在完全竞争水平之下;b、垄断者将X的价格提到完全竞争水平之上;c、由此可知,垄断者导致福利下降。
2、通过贸易加强竞争的得益假设本国是小国经济,世界市场价格固定,这意味着一旦开放贸易,X商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为无穷大。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5.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迅速,但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 占据统治地位,且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迅速上升。
在战后的世界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的绝对 规模大大增加。但相对而言,世界贸易中增长最迅速的还是发达国家相互问 的贸易。而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贸易发展的迅速,也是当代世界贸易发展的重 要特征。
第二节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仅限于土地、劳动和资 本三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 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和开发、信息等 新型生产要素。新要素理论从要素的国际移动、要素密集性的转变等方面 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
6. 国际贸易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FTA发展迅猛。
FTA建立和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
(1)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 (2)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 (3)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7. 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 8. 在贸易政策上,管理贸易盛行
2. 人力资本要素说
(1)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真正作用和意义没有给予充分的 重视,对人力资本也没有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定义。直到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 经济学年会上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 资本是指人通过获取技术和知识对生产发展产生影响的能力,是资本的一种类型, 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是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周密投资的产物。 (2)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正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 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 重要影响。 (3)人力资本赋予状况对国际贸易格局、流向、结构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 影响作用。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引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逐渐形成,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随之产生。
主要包括要素禀赋理论,需求偏好理论和里昂惕夫悖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一)定义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
要素合作型FDI是该理论的扩展,其基本原则是转移可流动要素与不可流动要素的结合,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
要素禀赋则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
虽然对国际贸易“货币”理论(或古典的交换机制理论)的经验检验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无论是李嘉图的解释还是俄林的解释,他们的国际贸易纯粹或“真正”理论直到1951年都仍然完全没有得到检验。
(二)代表人物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提出了要素禀赋论的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的两个条件。
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的学生伯尔蒂尔·俄林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
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
(三)简介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没有试图去解释国际间生产率的重要差异,这种差异致使各国间比较成本的不同,并由此引起国际贸易。
在现代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中,这些生产率差异本身被归因于各国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这种初级要素拥有量的差异实际上肩负了解释国际贸易的全部重任:比较明显的对外贸易商品构成的原因,如要素质量的国际差异以同一产品生产函数的差异等,都通过假设前提而精心排除了。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俄林—赫克歇尔定理与里昂惕夫 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统计错误。不过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解释; 要素密集转换。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 口国,但与同样出口粮食的泰国相比,美国的粮 食生产显然是属于资本密集型的,然而与美国生 产的机器制成品相比却又是劳动密集性的。这样, 虽然从世界看来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 但从美国看来她出口的却是劳动密集的商品。 需求方面的影响。认为里昂惕夫之谜是由美国人 对资本要素密集产品的强烈偏好而产生的。
(2)要素丰饶(充裕)度----针对国家而言 要素丰饶(充裕) ----针对国家而言 针对国家 a.用物质单位表示 a.用物质单位表示
TK TK < TL A TL B
b.用价格表示 b.用价格表示
r r > w A w B
俄林—赫克歇尔定理与里昂惕夫 之谜
贸易保护。认为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其缺 乏国际竞争力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人力资本密集。美国相对其它国家来说,它不仅 有较为充裕的资本要素,而且也具有较为充裕的 人力资本。因此,美国出口的商品并不是一般意 义上的劳动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而是人力资本要 素密集型的商品。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俄-赫定理一开始所强调的要 素禀赋对于现代国际贸易来说其实并不很重要。 这一新解释开始把人们的注意力转向新的研究领 域。
Figure 4-5: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两要素经济模型
Increasing LF 生产粮食使用的劳动
OF
生产布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一、国际货物贸易的主要理论
一、国际货物贸易的主要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说)⏹亚当.斯密(英国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派的奠基者,也是自由贸易理论的创立者)⏹《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绝对优势理论的观点:1)各国均有自己的绝对优势2)国际分工与绝对优势3)自由贸易是有效的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成本说)⏹大卫.李嘉图(英国经济学家,古典经济学派的完成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比较优势理论的观点:⏹即使是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而另一个国家都处于不利的地位时,只要绝对有利的程度或绝度不利的程度不同,两国之间就可以进行分工,前者专门生产对自己最有利的产品,后者专门生产对自己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
这样,双方都能从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3. 要素禀赋理论(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理论,国际贸易产生需要两个条件:1)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即所谓资源禀赋不同2)各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不同。
⏹基本观点: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产品价格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4.新贸易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需求相似理论⏹动态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二、国际货物贸易政策1.关税措施⏹关税(Customs Duty, Tar iff):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国家税收。
⏹征收关税的目的:1)增加本国政府财政收入2)保护和调节本国企业的生产⏹关税的分类1)按照征税商品的流向分类A. 进口税(Import Duty)B. 出口税(Export D uty)2)按照征税的目的分类A. 财政关税(Revenue Tar iff)B. 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C. 收入再分配关税(Redistribution Tariff)⏹ D. 过境税(Transit D uty)3) 按照征税的计算方法分类A. 从量税(Specific Duty)B. 从价税(Advalorem Duty)C. 混合税(Compound Duty)D. 选择税(Alternative Duty)4) 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情况分类A. 进口附加税(Import Surtax)反补贴税反倾销税(Counter-vailing Duty) (Anti-dumping Duty)B. 差价税(Variable Duty)C. 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y)D. 普遍优惠制(GSP)2. 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Non-Tar iff Barrier): 指除关税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新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章新贸易理论第⼆章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产业内国际贸易)偏好——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的⽣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新贸易理论产⽣的时代背景根据关贸总协定(GATT)及世贸组织(WTO)的统计资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约2/3甚⾄更多的世界贸易是发⽣在技术、资源和偏好均⽐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重则不⾜1/3。
新贸易产⽣的理论背景绝⼤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且⼤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产业内进⾏的性质,甚⾄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这些都是要素禀赋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所⽆法解释的。
新贸易理论的产⽣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等⼈进⼀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需求偏好。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国同时存在着进⼝和出⼝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产业所⽣产的产品。
同类产品指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产上⼜投⼊相近或相似的⽣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性质完全⼀致因⽽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果、砖等。
国际贸易交易同质产品的原因:1、运输成本(靠近原材料地)2、季节性问题(⽔果)3、经济合作需要(海峡两岸的农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
垂直差异:产品的质量不同(⽐如特殊的⽣产⼯艺所致)。
⽔平差异:质量相同,特征不同(颜⾊、款式、性能、售后服务)。
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运输成本等⼀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赫⼀俄学说加以说明。
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政府政策:政府授予的垄断地位(专利)对进⼊的限制(许可证);信息:潜在竞争者缺乏技术信息会阻碍它们的进⼊(可⼝可乐);消费者缺乏新进⼊的产品的信息使他们对购买新产品没有积极性(361)规模经济:对⾃然垄断⽽⾔,规模经济使⼀个⾏业只有⼀家⼚商是最有效率的。
《国际贸易》讲义之第十四章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二、H-O模型及其重要推论 三、实证检验 四、H-O模型的拓展
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假定各国生产技术相同,产生国际贸易的 前提条件可以概括为相互进行交换的国家之间 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即生产要素的相对 价格)和不同产品中所用生产要素的不同比例。
(14.4)
5、求导得出:
аKx
аKy
d(X/Y) d(K/L)
· =аLx·аLy
аLx - аLy
(14.5)
(аKx -аLx·K/L)2
结论
(1)假如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导数为正,意味着K/L 越大,商品X与商品Y的产出比率越高;
(2)假如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导数为负,意味着K/L 越小,商品X与商品Y的产出比率越高。
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技术都相同,贸易 必然继续发展直到各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 价格出现均等化。这种均等化既是相对的又是 绝对的,虽然迄今为止这一命题远未被证明, 但这是贸易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俄林(Bertil Ohlin)
MPL1X = MPL2X
MPK1y = MPK2y
MPL1y = MPL2y
由于要素在国内各部门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则
MPK1 = MPK2
MPL1 = MPL2
H-O-S定理的重要意义
1、解释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伙伴国收益分配 的格局。
2、在H-O模型的基本假定:各国要素价格存在 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 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 代要素的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 资源的最佳配置。
国际贸易第三章 新贸易理论
3、知识外溢
马歇尔在其论著中曾写道:当同行业中 的许多公司集中在一个地区时,“业务 中的秘密将不再是秘密,会在人群中流 传„„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应有的评价 ;机器、生产流程,以及业务组织上的 发明与改进也能够得以迅速论证——如 果某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构想,它将被其 他人采纳并揉入他人的想法。这就是新 构思的源泉。”
第三节
规模经济理论
第二,经营者在从材料的流进流出到生产本身的组 织方面学会了如何将生产过程安排得更有效率。 第三,原先对产品设计十分谨慎的工程师们也掌握 了能够估计设计中不增加缺陷而节省成本的经验 。更好的和更专业化的工具以及工厂组织也能降 低成本。 第四,材料供应者可能学会如何处理企业所需的原 料,并且可能将此优势以较低的材料成本的方式 传递给该企业。
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产业内贸易指数 公式:
A
美国计算机出口价值450亿,进口550亿,计算产业内贸易 指数。
当X=M时,A取极大值,A=1,表明全部贸易 都是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工最高。 当只有X,M=0时,则A=0,表明完全出口专 业化 当只有M,X=0时,则A=0,表明完全进口专 业化 完全的出口专业化和完全的进口专业化表示水 平分工最低,垂直分工最高,进行产业间的贸 易。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与假设前提 (一)问题的提出
本国的厂商可以生产这类产品,满足本国的需求, 为什么还要从国外进口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呢?
第二节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
人们从已有的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事实出发,发现 当代禀赋相似国家间的双向国际贸易似乎并没有 引发大规模的资源的国内、国际的重新配置和收 入的再分配。 产业内贸易理论有很多的模型,其中格林纳威 (D.Greenaway)、格鲁贝尔(Grubel)、劳埃德 (Lloyd)、迪克西特(A.Dixit)和克鲁格曼 (P.Krugman)理论观点都颇具代表性。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二、有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 • 生产要素在一个地区中 (factor 的天然供给状况 endowment):
2、要素丰裕度 • 不同国家或地区几种要 (factor TK A TK B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 abundance)
TL A TLB
3、要素密集度 (factor intensity)
1944年聘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 由党的主席,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 长.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 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 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1977年与 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德一同获得了当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主要著作有:《对外贸易与贸易政 策》(1925),《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 (1931),《国际经济重建》(1936), 《资金市场与利率政策》(1941), 《稳定就业问题》(1949),《对外贸 易政策》(1955)等等.
(三)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要素禀赋理论较好地分析了生产要素在 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国生产 要素状况对国际分工的影响,比李嘉图的比 较成本学说中的分工理论更加深入、更为全 面实用(如投资决策、贸易结构战略)。要 素禀赋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问世,实际上 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自由贸易的需 要,其影响至今仍然广泛地存在着。
决定贸易模式的 因素
生产技术绝对不同 (绝对劳动生产率差) 生产技术相对不同 (相对劳动生产率差)
绝对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
H-O模型
新古典 贸易理 论
赫克歇尔 俄林
资源禀赋不同
特殊要素贸 易模型
保罗.萨缪尔森
当代贸 易理论 模型
规模经济贸 易模型 国际产品生 命周期贸易 模型
保罗.克鲁格曼
1.产品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2.不完全竞争的商品市场 3.竞争的要素市场
国际贸易(4)
为什么提供曲线会呈弯曲形态
商品的价值由效用决定。当某国大量出口某一 产品而进口另一产品时,出口产品在国内的数 量就会减少,从而效用提高;而进口产品在国 内的数量就会增加,从而效用降低,这时出口 同样数量的产品就会换回越来越多的进口产品。 商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随着出口规模的 扩大,产量必然增加,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即 成本上升,这决定了只有贸易条件越来越有利, 才能继续扩大进出口数量。
3. 评论
俄林的假设不符合现实,但是这些假设强调了模 型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思想:自由贸易倾向于世界 产量的最大化。 赫克歇尔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考察的是要素构成问题,这是 古典比较优势论所没有的。与古典理论不同,赫 克歇尔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国内价值理论不能用于国际 贸易,并且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劳 动率的国民差异,而是因为要素禀赋的国民差别。 后来萨缪尔森详细阐述了多种因素和多种商品价 格的均等化问题,发展了赫克歇尔格的均等化问题,发展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使 分析更加周密,有学者将赫克歇尔分析更加周密,有学者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改称 为“赫为“赫-俄-萨理论”。
四、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扩展 赫克歇尔-
1.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斯托尔帕StolperTheorem)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
假设技术不变,生产持续进行,随着贸易 的开展,出口产品的价格会相对地提高, 而进口产品的价格会相对地降低;出口产 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那种生产要素价格提 高,出口产品生产中非密集型使用的那种 生产要素价格下降。
第四章 新古典贸易理论
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赫克歇尔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里昂惕夫之谜 赫克歇尔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扩展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一、马歇尔的提供曲线
国际贸易新理论
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许多商品市场中完全竞争不是经常存在的,而不完全竞争则经常存在,少数垄断企业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而获得市场地位,从而导致国际分工,而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对此贸易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因此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国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第二阶段: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第三阶段:二战(1945年)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Part1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也就是包括各民族经济活动在内的世界市场上,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
换言之,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意义。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同样由价值规律来支配。
评价: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
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
Part2 比较成本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
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
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国外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假定:(1)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2)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呢绒和酒(3)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旧的生产成本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第三章 国际贸易新古典理论
3
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
英国经济学家穆勒: 英国经济学家穆勒:认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只能确定国际贸易的范围, 只能确定国际贸易的范围,不能确定贸易条件 本身即实际交换比率。 本身即实际交换比率。他提出国际价值论和相 互需求理论, 互需求理论,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取决于国际 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 贸易条件,而贸易条件取决于国际需求方程, 即国际相互需求均等规律。 即国际相互需求均等规律。
16
6、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原理)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原理) 原理 [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也称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 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赫克歇尔:《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俄林: 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 提出生产要素禀赋, 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经过后来者发展充实 成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 后,成为主流国际贸易理论。 俄林获得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四个方面对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获得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比较成本学说作了新的发展, 比较成本学说作了新的发展,从而证明比较利益 与自由贸易是有效的。 与自由贸易是有效的。
5
2.2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的主要内容
(一)互惠贸易的范围 相互需求论认为, 相互需求论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 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 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这 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对贸易双方均有利。 (二)贸易利得的分配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 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 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 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益 中的孰多孰少,决定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 中的孰多孰少,决定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 (三)相互需求法则 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 在两国间互惠贸易的范围内,贸易条件(两国间商品交换比 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 例)是由两国对对方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的;如果两国的需 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必然要发生变动。 求强度发生变化,则贸易条件必然要发生变动。
国际贸易 第3章 要素禀赋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要素密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是 指同一种产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如果两 种商品的替代弹性有较大差异时,要素相对价格变化, 就将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的现象。
又称要素禀赋论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312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对新古典贸易中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产生福利的观点提出了置疑
论断准确率* 0.70 0.67 0.63 0.70 0.52 0.70
3.3.2 列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1. 要素密集度逆转 2. 要素需求逆转 3. 人力资本 4. 自然资源 5. 贸易壁垒(关税结构)
H-O模型并没有错
3.3.2 列昂惕夫悖论的解释
1.素密集度逆转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假定7中,对于要素密集度,认
雷布钦斯基分析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 国要素数量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即当商品价格不变 时,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导致需密集使用该要素的 商品产出量以更大比例的增加,同时会减少其他产品 的产出。如土地增加,食品的相对供给会更大幅度增 加。
OX、OY直线的斜率分别表示均衡时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 比例。X部门偏向于K坐标轴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部门偏 向于L坐标轴,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K K* X'
X
O
E' E
Y Y'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首先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其经典论文的解析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启示,认为我国应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04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二、产业内贸易定义及分类
1.定义 具有相同或相似生产要素禀赋的国家间开展 的贸易,并且相互贸易的是同一部门或类别 的制成品。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 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 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 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 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 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3.微型面包车行业 IIT 1 700 200 1 500 44.44%
700 200 900
4.电影电视行业
IIT 1 300 97 1 203 48.87% 300 97 397
三、发展及特征
1.发展 (1)大多数国家IIT上升; (2)发达国家IIT较高; (3)相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IIT较低。 2.特征 (1)一国经济、技术越发达,其制造业产业
1987
61.0 28.0 66.4 83.8 80.0 63.9 71.6 67.4 65.3
1999
81.1 62.3 85.4 97.7 91.9 86.0 92.8 86.7 85.5
发展中 1970 国家 印度 22.3 巴西 19.1 黑西哥 29.7 土耳其 16.5 泰国 5.2 韩国 19.4 阿根廷 22.1 新加坡 44.2 平均 22.3
β 高消费档次
品质等级
P 人均消费
C
α 低消费档次
B A
I1
I2
Y 人均收入
问题: 为什么高科技产品总是首先在发达
国家出现?
提示:
从需求和供给 两个方面来回答
(四)评价
贡献: 1.很好的揭示了战后发达国家工业品贸易的现象; 2.补充了原有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从需求角度解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地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地托马斯·孟(Thomas Mun).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地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地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地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地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地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 Quesnay).重农学派地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地重要机制.(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地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地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地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地绝对优势理论.在《国民财富地性质及原因地研究》中,他指出国际贸易地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地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地生产条件.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地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地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地资源得到最有效率地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四)比较优势理论鉴于绝对优势理论地局限性,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地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分工地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地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地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地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地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地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地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地差异,构成国际贸易地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地模式.(五)保护贸易理论1841年,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政治经济学地国民体系》中提出基于国家主义地贸易保护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地发展程度相适应,又称幼稚产业保护论.与重商主义不同地是,他从保护生产力地高度把贸易和国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以国家主义为基调地贸易保护理论,在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方面也更加客观实际.(六)相互需求理论李嘉图地比较优势理论只论证了建立在各国专业化生产前提下地互利贸易基础和利益所在,没有说明总地贸易利益如何在贸易双方进行分配.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相互需求角度出发,确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地价格问题,以解释两国间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地.相互需求理论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地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地完善和补充.该理论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地上下限解释双方获利地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在利益地分配中双方各占地比例;用相互需求强度来解释贸易条件地变动.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要素禀赋理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埃利·赫克歇尔(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地基本观点,指出产生比较优势差异必备地两个条件.1930年代,这一论点被他地学生伯尔蒂尔·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实论证,其代表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因而这一理论又称为H-O理论.与古典贸易模型地单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较优势为贸易基础并有所发展,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框架下分析产品地生产成本,用总体均衡地方法探讨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地相互影响.其核心内容为:在两国技术水平相等地前提下,产生比较成本地差异有两个原因:一是两国间地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产地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地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地产品.这样地贸易模式使参与国地福利都得到改善.20世纪40年代,保罗·萨缪尔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数学方式演绎了H-O模型,指出国际贸易对各国收入差距地影响,将必然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流动地条件下,仅通过商品地自由贸易也能实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地有效配置.和这一理论相关地还有另外两个基本定理.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收益地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地要素(本国充裕要素)地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地要素(本国稀缺要素)地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罗勃津斯基定理认为,在两种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对价格固定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长会减少另一种商品产量.表明要素禀赋地变化决定着资源配置地变化.这些定理均对H-O理论进行了重要拓展.(二)里昂惕夫悖论按照H-O理论,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相对稀缺地国家,其对外贸易结构应该是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20世纪50年代初,美籍苏联经济学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据H-O理论,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地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地结论,这一难题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悖论虽没有形成系统地理论观点,但它对原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地挑战,引发了对国际贸易主流思想地反思,推动了二战后新地国际贸易理论地诞生.三、国际贸易地当代理论——新贸易理论二战后,国际贸易地产品结构和地理结构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地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地国家间地经典理论是相悖地.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地,这与当代国际贸易地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地国际环境下,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一)新生产要素理论该理论赋予了生产要素除了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外更丰富地内涵,认为它还包括自然资源、技术、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信息、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从新要素地角度说明国际贸易地基础和贸易格局地变化. 1.自然资源理论1959年,美国学者凡涅克(J. Vanek)提出了以自然资源地稀缺解释里昂惕夫悖论地观点,认为美国进口自然资源地开发或提炼是耗费大量资本地,会使进口替代产品中地资本密集度上升.扣除资源地影响,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地进口就会小于其出口.2.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以基辛(D. B. Keesing)、凯南(P. B. Kenen)、舒尔茨(T. W. Schultz)为代表,对H-O理论作了进一步扩展,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新地生产要素引入.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提高其素质和技能,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充裕地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流向上,往往趋于出口人力资本或人力技能要素密集地产品.3.研究与开发学说格鲁伯(W. Gruber)、维农(R. Vernon)认为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出口产品地国际竞争能力和该种产品中地研究与开发要素密集度之间存在着很高地正相关关系.各国研究与开发能力地大小,可以改变它在国际分工中地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国际贸易格局.4.信息要素信息虽然是一种无形资源,但它能够创造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生产地影响越来越强,对信息地利用状况会影响一个国家地比较优势,从而改变一国地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地位.(二)偏好相似理论1961年林德(S. B. Linder)在《论贸易和转变》一书中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方面寻找贸易地原因.他认为,要素禀赋学说只适用于解释初级产品贸易,工业品双向贸易地发生是由相互重叠地需求决定地.该理论地基本观点有:产品出口地可能性决定于它地国内需求;两国地贸易流向、流量取决于两国需求偏好相似地程度,需求结构越相似则贸易量越大;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地最主要因素.(三)动态贸易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主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地原因.1.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波斯纳(M. U. Posner)和胡弗鲍尔(G. G. Hufbauer)将技术作为一个独立地生产要素,侧重从技术进步、创新、传播地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地基础,扩展了资源禀赋论中要素地范围.技术差距指一国以技术创新和控制技术外流而形成地一种动态贸易格局,会对各国要素禀赋地比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贸易格局地变动.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将市场营销学中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阐述国际贸易地形成和发展.这一产品生产地国家转移理论,假设国家间信息传递受到一定地限制、生产函数可变以及各国地消费结构不同,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地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地需要是不同地,而不同国家具有地生产要素富饶程度决定了该国地产品生产阶段和出口状况.该理论将比较优势论与资源禀赋论动态化,很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从某些产品地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地现象.3.“技术外溢”与“干中学”学说这种观点将技术作为内生变量,罗默提出地“干中学”式地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地,即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输入了技术.经克鲁格曼(Krugman)论证,若引进国将外溢国地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假设国内技术外溢地速度高于国际技术外溢,国家原先地领先产业有加速发展地可能,原有地比较优势会增强.技术地传播使各国地差异不断扩大,强调了技术变动对国际贸易地动态影响.4.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林毅夫等提出,一个国家地产业和技术结构从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其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地基础.资本存量地变化对一国要素禀赋地影响最大.资本存量地增加来自于积累,积累取决于储蓄倾向和经济剩余地规模.制度性决定地储蓄倾向是固定地,因而影响资本存量地关键是经济剩余地规模.如果一国地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够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地优势,则其生产成本就较低,竞争能力就较强,进而创造更多地经济剩余,积累量也就越大.因此,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较快地实现资源结构地升级,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四)产业内贸易理论该理论又称差异化产品理论,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规模经济为前提,从动态角度出发考虑需求情况,更符合实际.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地不断扩大,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1.新张伯伦模型在产业内贸易理论地发展过程中,克鲁格曼(Krugman)地模型具有开创性作用,他将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地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地垄断竞争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模型证明了当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地时候,即使两国间没有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产品水平差异性和规模经济也可推动国际贸易,增加两国地福利.2.兰卡斯特模型这一基于简单地水平差异产品地产业内贸易模型,以产品特性和消费者偏好地唯一占优选择性为基础解释两国贸易.兰卡斯特(Lancaster)认为,在具有相同特点地经济体之间,如果不存在贸易壁垒和运输成本,在规模收益最大化和消费偏好差异地影响下,两个经济体间仍能进行产业内分工和贸易.3.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此模型基于垂直产品差异,弗尔维(Falvey)等人通过对H-O模型假设前提地调整,将产品差异与劳动和资本等要素地不同组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但仍用要素禀赋来预测贸易,因而又称为“新要素比例学说”.这一理论认为,资本相对充裕地国家出口同种产品中资本密集地高质量品种,劳动力相对充裕地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地低质量品种,由此形成地产业内贸易实质上还是垂直分工地结果,在对传统贸易理论地最小偏离下,同时解释了产业间和产业内地贸易模式.4.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为解释标准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现象,布兰德(Brander)和克鲁格曼构造了一个“相互倾销模型”.指出各国开展贸易地原因只在于垄断或寡头垄断企业地市场销售战略,国际贸易地结构既不受要素禀赋、产品成本差别地限制,也不受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差异产品追求地限制.此模型表明,贸易是扩大竞争地一种方式,不完全竞争地企业可以通过贸易向别国地国内市场倾销以扩大销售,即使存在运输成本,也会存在双向贸易,并由两国间需求弹性地预期差异决定贸易量.这就为两国相互倾销地行为提供了解释途径.5.垂直差异产业内贸易模型与新H-O模型所不同地是,该模型以寡头垄断市场假定为前提.弗尔维研究认为,一个产业包括依质量高低排列地一个“产品链”,即垂直差异性产品.弗尔维和凯克斯基(H. Kierzkowski)建立地F-K模型表明,在完全地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与完全没有这类贸易之间有许多过渡类型,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地程度与特性依赖于要素禀赋、技术和收入分配情况对不同国家地相对影响.费莱姆(Flamand)和赫尔普曼(Helpman)建立地费—赫模型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假设有两国均生产某种产品,生产效率不同,劳动是唯一地生产要素.国际分工以产品差异性地形式体现,一国生产高质量地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另一国相反,决定产品质量地是劳动投入,这里指“人力资本”.如果两国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吻合,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el E. Porter)提出地这一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一微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弥补了比较优势理论在有关问题论述中地不足.波特认为,一国地竞争优势就是企业与行业地竞争优势,一国兴衰地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地形成有赖于主导产业具有优势,关键在于能否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源泉就是国家是否具有适宜地创新机制和充分地创新能力.波特提出地“国家竞争优势四基本因素、两辅助因素模型”中,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机遇都是国家竞争优势地决定因素.波特根据以上各大要素建立了钻石模型,说明了各个因素间如何相互促进或阻碍一个国家竞争优势地形成.从发展阶段来看,一个国家优势产业地发展可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即生产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该理论对当今世界地经济和贸易格局进行了理论上地归纳总结.四、新兴古典贸易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杨小凯为代表地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地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该理论使研究对象由给定经济组织结构下地最优资源配置问题,转向技术与经济组织地互动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力图将外生地比较利益因素引入到基于规模报酬递增地新兴古典经济学地贸易理论模型中,把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框架之内.此理论地内生分工和专业化新兴古典贸易模型(Sachs, Yang and Zhang,1999)表明,随着交易效率从一个很低地水平增加到一个很高地水平,均衡地国际和国内分工水平从两国都完全自给自足增加到两国均完全分工,在转型阶段,两种类型地二元结构可能出现.经济发展、贸易和市场结构变化等现象都是劳动分工演进过程地不同侧面,贸易在交易效率地改进过程中产生并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两者之间有一个内在一致地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OM0
OM1
F E
L1
大国经济
❖ 莱布辛斯基定理与大国经济
莱布辛斯基定理不能推广到大国经济模型,这是 因为,莱布辛斯基定理依赖要素价格不变与商品 价格不变这个非常严格的前提假定,而这种假定 只有在小国经济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要素可以互换的偏向性生产:土地增加
粮食产量Qf
2
Qf2
Increasing
生产粮食使用的劳L动F
OF
Increasing 生产布的土地
Increasing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TC
1
C
TF
F
OC
生产布使用的劳动 LC
Increasing
Rybczynski 定理:
❖ 一国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将使得密集使用该 要素的产品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种要素的产 品减少.
价格不同造成的。 ❖ 假定要素需求相同,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它们
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不同造成的. ❖ 各国生产要素的不同丰裕度和各种产品所需要的要素
比例的不同,使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分别在不同 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或成本优势。 ❖ 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 度是各国比较利益形成的基础。
布的相对价格,Pc/Pf
RS* RS
RD
布的相对产量,(Qc+Qc*)/(Qf+Qf*)
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 贸易使一国出口品国内相对价格上升,进口 品国内相对价格下降。相应地,出口品密集 使用的要素价格会上升,而进口品密集使用 的要素价格会下降。
❖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种商品相对价格 的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 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 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模型结论的逻辑推理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 原因
例题:
(T/L )棉花 =1/2 (T/L )鞋子 =1/5 (T/L )计算机 =1/10
问题:
美国土地价格便宜,养牛业的土地劳动力比例高于小麦种 植业种土地劳动力比例。但在一些人口众多但土地较少的 国家,土地价格高昂而劳动力便宜,相对于美国的小麦种 植,这些国家养牛使用较少的土地而使用较多的劳动力。 此时是否可以说在这些国家,相对于小麦种植而言,养牛 业也是土地密集型产业?为什么?
二、H-O定律
1.基本概念
(1)要素密集度----针对产品而言
K K L X L Y
X为劳动密集型商品, Y为资本密集型商品
w/r
(w/r)*
棉花
粮食
F
(T/L)棉花 (T/L)粮食
T/L
要素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T/L)棉花 < (T/L)粮食 棉花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
在给定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使各国 同质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例如: 假设中(A)和美(B)两国,生产机械X(资本密集型)与布 Y(劳动力密集型),假定中国是劳动力L充裕型国家, 而美国是资本k充裕型国家,所以:
(PX/PY) B< (PX/PY)A
贸易后 中国:将大部分生产要素用于生产布,在要素市场上, 要较多使用劳动力,则劳动力需求上升,则w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资本稀缺,减少机械的生产而依靠进 口,资本的需求下降,r下降。 美国:由于L稀缺,减少对布的生产,劳动力需求下 降,w下降;K丰富,增加机械的生产,则资本需求 上升,r 上升。
(2)要素丰饶(充裕)度----针对国家而言
a.用物质单位表示
TK TK TLA TLB
b.用价格表示
r r wA wB
如何判断要素充裕/稀缺?
Home:2千万工人, 2千万亩土地 TL:TT=1:1
Foreign:8千万工人,20亿亩土地 TL:TT=1:2.5
Home:劳动力充裕,土地稀缺; Foreign:土地充裕,劳动力稀缺。
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Hecksher- Ohlin Model)
• 首先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her) 在1919年提出,但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后来他的学生俄林(Ohlin)在30年代再次提出, 并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被称为赫克歇尔- 俄林模型,也叫做资源禀赋论。
1 Qf1
Qc2 Qc1
布的产量Qc
各国倾向于出口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 本国劳动充裕,外国土地充裕。布是劳动密集型的, 粮食是土地密集型的。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布偏 向,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本国布对粮食的相对 产出高。对于任意一个给定的布对粮食的相对价格, 本国布的相对供给要比外国的大。因此,本国布的相 对供给曲线在外国布的相对供给曲线的右下方。
2.H-O定律的内容
一国应该出口本国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进 口本国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
商品X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商品Y是资本密 集型产品;A国劳动力要素充裕,B国资本 要素充裕.
则A国应该出口X,B国应该出口Y.
两要素经济模型 Figure 4-5: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土地供给的增加会增加粮食的产量和减少布的产量
Increasing 生产布使用的土地
Increasing 生产粮食使用的土地
Increasing生产粮食使用的劳动
L2F
L1F
O2F O1F
T1C T2C
1C 2
TT12FF
F2 F1
OC 生产布使用的劳动 Increasing
L2C
L1C
劳动要素的增加会减少粮食的产量和增加布的产量
一、基本假设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 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在两国,两种商品的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在生产中实行不完全的国际分工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两种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要素在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以及其它限制自由贸易的壁垒 两国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两国的贸易都是平衡的 贸易使两国产品价格趋向于均衡等化
• 此模型由一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发展为一 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L,K),从生产要 素密集的分析方法解释国际贸易。
俄林—赫克歇尔模型
❖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预测:一国出口较密集使用该国丰 裕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稀缺生产要素 的产品。
❖ 推理: ❖ 各国生产同种产品时的成本不同,是由于生产要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