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1. 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探讨了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产业布局、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问题。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特征和规律,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现象,为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1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会影响到产业布局、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

2.2 资源分布:资源分布是指地球上各种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资源分布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3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指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产业布局受到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差异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2.4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是指货物、人员在地理空间中的流动和交换。

交通运输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加快地区间的交流和贸易。

2.5 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地理空间中的扩展和变化。

城市发展受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异。

3.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3.1 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到研究对象所在地进行观察和数据收集。

实地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等问题,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3.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指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计算等操作,从而得出有关经济地理问题的结论。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地理空间中的规律和趋势。

3.3 模型建立:模型建立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经济地理现象。

模型建立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问题的逻辑关系,预测和评估不同政策和措施对经济地理的影响。

4. 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4.1 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学可以为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帮助规划者合理规划地区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城市发展等,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性。

1.4区域经济联系-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湘教版)

1.4区域经济联系-课时作业  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必修三(湘教版)

1.4区域经济联系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居世界之首,同时,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西部大开发可以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据此回答1-3题。

1.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是( )A.生态环境良好,草原广布B.资源丰富,交通运输比较方便C.国境线长,邻国较多,沿边经贸有较大优势D.水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资源丰富2.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农业基础薄弱C.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不足3.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②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③保护西部地区的工业不受外部的影响④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

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

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5.关于汉江和渭河的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B.②为技术C.③为劳动力D.④为市场7.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第三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D.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下图为皖电东送工程线路示意图。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答几个与经济地理学相关的问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

问题一:什么是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

经济地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地理环境决定论、地域差异理论和空间联系理论等。

问题二: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而内陆地区则更适合农业发展。

其次,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交通运输的便利性。

交通运输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地理环境则决定了交通运输的成本和效率。

最后,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进而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问题三: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有哪些?经济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活动会导致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经济活动还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例如,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变会导致农田的减少,而城市化的发展则会导致土地的城市化。

此外,经济活动还会导致地理空间的不平等。

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经济落后地区则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问题四: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决定了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

例如,沿海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运输的便利性,因此适合发展渔业和海洋经济。

其次,地理环境还影响了气候和土壤条件,从而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气候适宜的地区适合发展粮食生产,而气候干燥的地区则适合发展畜牧业。

此外,地理环境还影响了交通运输的成本和效率,从而影响了地区的经济联系和贸易活动。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作业1、2、3、4及答案

作业1一:名词解释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

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

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

习题经济地理学(供参考)

习题经济地理学(供参考)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一、选择题(不定项)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B.商业地理学C.农业地理学D.工业地理学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 B.奇泽姆 C.罗蒙诺索夫 D.葛茨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经济活动的内容B.经济活动区位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二、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 1889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和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

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三、判断题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作业8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

2022-2022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作业8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

课时作业8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选择题(2022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结合珠三角图示信息,回答1-2题。

1.珠江三角洲成为**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与其无关的优势条件是( )A.区位优势B.政策优势C.矿产资源优势D.侨乡优势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位置优越,**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多侨胞,但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缺乏,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C2.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三者之间关系是( )A.无关系,相互**B.互促进、相适应C.工业化决定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D.三者之间关系是相互排斥解析: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城市化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乡镇型向城市型转化的社会历史进程。

同时,城市化也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过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推进与相互促进,成为实现各个产业间、地域间以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B(2022年北京市朝阳区期末考试)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

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

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

港珠澳大桥总长55千米,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22.9千米的桥梁组成。

沉管隧道是由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的隧道。

据此完成3-5题。

3.港珠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 )A.服装、家电、建材、旅游、商贸等产业发展水平高B.湾区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经济发展的空间较大C.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D.集中了全部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基础设施较好解析:港珠澳大湾区能够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要条件是地处珠江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C对。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选择题⼀、选择题1、⾃然条件和⾃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泛接受是因为其有⼀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第⼆次产业。

3、区位论由()⾸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

A.⼯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特性是()。

A.易⾏性 B.先⾏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 D.运输成本⾼10、中⼼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最优 D.⾏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门学科。

A.⽣产(⼒)布局(分布)规律B.⽣产地域综合体C.⽣产⼒布局和⽣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产的特点。

A.经济再⽣产和⾃然再⽣产交织在⼀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物作⽤和⽣物⼯程的活动14、下列⼯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业布局。

经济地理学作业

经济地理学作业

2.1判图题•提示:三次产业产值之和为GDP,所占比例之和=100%•1.图中A国的三次产业比重各是多少;B国呢?•2. A国和B国的三大产业构成有何不同?答:1、A国的三次产业比重为:20%、20%、60%B国的三次产业比重为:30%、50%、20%2、A国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说明经济发达。

B国的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工业比较发达,但经济不如A国发达。

2.2判图题-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图•提示:核能为新能源。

其余为传统能源•从图中,可以阅读到哪些能源信息,最后可以得到什么绪论。

答:由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煤炭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随后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与20年代相比,70年代的消费量下降了近50个百分点。

而50年代后,石油和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取代煤炭而居于首位。

作为新能源的核能自60年代在能源消费中出现之后,消费比重不断上升。

水能消费变化较小,自50年代起有所增加。

最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图示时间段内,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3判图题•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和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统计图•从该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推断出哪些信息?•查阅相关资料,试做我国某一时间段城市人口比重和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的统计图1、 这是一个柱状图2、 横坐标表示 1800年、1900年、1950年、1990年四个年份;左纵坐标表示城乡人口所占比例,右纵坐标表示人口百万以上城市数。

然后分析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只有1个;到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13.6%,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到11个;1950年,这两个指标仍在增长;到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已达44%,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长到281个。

从图中可以看出,前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增长了约1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10个;后10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30%,人口百万以上的城市增加了270个。

新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4-1-1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新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4-1-1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新高中地理第4章区域经济发展4-1-1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课时目标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工业、商业发展的影响。

2.理解东北农业布局特点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课前预习(10分钟,10分)读图,完成1~2题。

1.东北的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主要原因是( )①收获期,降水量少,光照条件好②土壤肥沃,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③降水多,热量条件比南方地区好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A.①④ B.①②C.②③ D.③④2.图中A表示的地形区是( )A.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B.东北重要的谷物农业区——松嫩平原C.东北主要的玉米生产区——三江平原D.东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区——三江平原答案:1.A 2.D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水热配合好,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上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使用农药,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第2题,考查东北地区农作物的分布情况及土壤类型。

图中A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处,是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从土壤类型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

因为纬度较高,生长期较短,所以三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玉米已较少种植。

读下图,完成3~4题。

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答案:D解析:由图示可知甲、乙、丙分别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松嫩平原地区和大兴安岭北部,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和林地。

4.图示区域中,粮食商品率高于太湖平原,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答案:D解析:东北地区因开发历史晚,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高。

5.关于东北地区林业和特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有( )A.这里有我国第二大林区,主要的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白桦、樟树B.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C.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盛产麂茸、人参等珍贵药材答案:C点题训练(20分钟,30分)知识点一地理条件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北地区就是指东北三省B.东北地区跨三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带C.三面环山,是我国最大林区D.耕地面积广大,但人均耕地少答案:C解析: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东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人均耕地面积较多,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最大的林区。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促进区域产业集群构建和结构优化
优势产业群代表着区域经济特色,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区域工业结构,可以化比较优势为竞 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区域经济学作业
武汉城市圈发展发展启示
建设现代机械制造产业群
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武汉城市圈工业的主导行业,也是 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加工度高、产业链长、带动作用大的行业。2004年,武汉城 市圈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位居第3位,占圈域工业的比重 为8%,但行业区位商仅为1,行业优势并不突出,因此优先建立和发展以汽车
区域经济学作业
武汉城市圈形成前后基本情况对比
2004年,武汉城市圈贡献了全省59.4%的GDP,65.3%的财 政收入,吸纳63.4%的投资,承载62.5%的社会商品零售总 额,是湖北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区域。
2007年12月26日随着武汉阳逻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连通 武汉城市圈的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武汉与城市 圈8个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这对加快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改革试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鄂湘合力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
区域经济学作业
湖北的区域空间结构(二)
空间结构 湖北省北接河南省,东接安徽省,东南和南邻 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主要 城市有武汉市、十堰市、襄阳市、随州市、荆门市、孝 感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天门市、潜 江市、洪湖市、荆州市、宜昌市十五个市及一个恩施土 家族自治州。武汉是本省最大的城市,位于江汉平原东 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武汉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 市人口382.1万人。根据2005年央视公布的全国城市综合 实力的排名来看,武汉排在第七位。武汉通向外界的交 通非常便利,通过水陆交通,武汉可与四川、陕西、河 南、湖南、贵州、江西、安徽、江苏以及湖北九省相通, 武汉处于交通枢纽地位,所以,武汉素有“九省通衢” 的美称。区域经济ຫໍສະໝຸດ 作业武汉城市圈发展发展启示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3篇第5单元第5课时主要的省级行政区与经济区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3篇第5单元第5课时主要的省级行政区与经济区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第三篇第五单元第5课时一、单项选择题大兴是北京新的产业集聚区(图1),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公共服务等功能。

国际氢能示范区项目于北京大兴选址建设,旨在建设氢能产业创新中心。

为了亦庄新城居民出行更便捷,需设置一个轨道交通站点,交通部门设计了沿宏达路和荣华路的两条轨道线路,并分别提供了地下方案和高架方案(图2)。

据此完成1~2题。

1.国际氢能示范区在大兴选址建设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C )A.地价较低B.环境优美C.产业基础好D.劳动力丰富2.为提升站点运营效率,亦庄新城轨道交通最应选择的线路及方案是( A )A.荣华路地下方案B.荣华路高架方案C.宏达路地下方案D.宏达路高架方案[解析]第1题,氢能示范区位于大兴产业集聚区,周边毗邻中日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产业发展基础好,协作条件好,故选C。

第2题,荣华路为城市主干道,临近居民区和商业区,人口众多,客流量大。

位于地下,空间独立,站点受其他交通因素的影响小,可以保持独立、高效运行,故选A。

干旱是对台湾岛生产和生活危害最大的气象灾害。

2021年3月以来,台湾日月潭因缺水“见底”的新闻频频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台湾旱灾的关注。

如图示意台湾岛多年降水的月平均分配状况。

据此完成3~5题。

3.台湾岛干旱灾害使水循环环节( B )A.降水量增多B.下渗量减少C.蒸发量增大D.径流量增大4.造成台湾岛干旱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D )A.年均降水量较少B.生产用水总量大C.气温高蒸发量大D.降水季节变化大5.以下缓解台湾旱灾的措施中最不可行的是( A )A.大规模开采地下水B.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C.修建水库调节径流D.发展节水农业[解析]第3题,干旱灾害发生时当地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A、D错误,B正确;干旱发生时土壤中水分不足,蒸发量较小,C错误。

故选B。

第4题,由台湾岛多年降水的月平均分配状况可知,台湾岛是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频发,D正确;由图可知,台湾岛全年均降水量较大,不是台湾岛干旱的原因,A 错误;生产用水总量大不是自然原因,B错误;气温高蒸发量大,但不一定出现干旱,C错误。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作业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作业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答复1~2题。

1.图中①~⑤跨区域调配的资源分别为(D)A.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B.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C.能源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D.矿产资源、水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能源资源解析:根据资源跨区域的调配方向以及调出地和调入地的经纬度位置,可判定①为西气东输线,②③为南水北调路线,④⑤分别为西电东送的中线和南线。

2.上述跨区域的资源调配(C)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状况B.增强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C.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展D.前提是市场需求解析: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展。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

以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

据此完成3~4题。

3.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B)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据图可看出,图中北部地区河流较多,且处于40°N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多;居民点中部和南部地区比拟密集,生产、生活活动应该较多。

应选B项。

4.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D)A.节水技术改良,用水效率提高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解析:依据表格中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1992年和1994年水价一致,都有交易,而1993年“水银行〞没有运作,说明与水价、节水技术、产业结构无关,最大的可能应是该年降水量丰沛,水资源充足。

5.读我国局部地区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

(1)填写地名:a是新疆轮南;b是上海。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8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8

2024春《区域经济学》作业三_0001一、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B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A. 政治B. 经济C. 科学D. 生活满分:3 分2. (D)探讨了在人口分布不匀称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3.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A )比重明显偏高。

A. 固体能源B. 液体能源C. 气体能源D. 电力满分:3 分4.经济区是(C )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B. 企业C. 政府D. 团体满分:3 分5.(D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B. 英国C. 法国D. 日本满分:3 分6.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A)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7.(B)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

A. 美国B. 德国C. 英国D. 法国满分:3 分8.(C)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B. 石油C. 电力D. 煤炭满分:3 分9.(C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B. 韦伯C. 廖什D. 艾萨德满分:3 分10.(A)是指由多个电站共同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和用电组成的网络。

A. 电网B. 通信网络C. 水利D. 交通运输满分:3 分二、多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我国(ABC)对地理中心偏离程度很大。

A.人口重心B.经济重心C.工业重心D.农业重心E.文化重心满分:3 分2.基础设施包括(ABCDE )。

A. 交通B. 电力C. 供水D. 通讯E. 运输满分:3 分3. 我们依据人均GDP标准的大小将全国分为(ABC )三类地区。

A. 核心区B. 外围区C. 过渡区D. 经济区E. 贫困区满分:3 分4.邹家华提出的我国七大经济区的区划方案包括(ABCDE )。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

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读“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1~2题。

1.箭头Ⅰ表示的是( )①资金②信息③劳动力④自然资源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 B2.如果该图表示我国近十年来东、西部间的产业转移,则( )A.箭头Ⅱ不可能表示高技术产业B.区域甲有廉价资源和低成本的优势C.区域甲将先进入高科技产业阶段D.区域乙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迅猛发展【解析】图甲中城市数量少,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在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能源、廉价劳动力优势,东部地区则向西部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等,从而促进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答案】 B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

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资源的调配,正确的是( )A.由京广、京九线向南输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和磷B.广西向广东输送的能源主要是火电C.我国能源输送方向,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D.东北地区调往华北地区的资源有石油、煤和水资源【解析】主要考查我国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我国北方多煤矿、南方多磷矿。

广西向广东输送的是水电。

目前,受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影响,华北的水资源主要从南方调入,东北没有向华北输水。

【答案】 C4.有关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源主要来自我国最大的盆地B.输气管线经过地势三级阶梯并三次穿越黄河C.工程建设的最大困难是沿线气候条件恶劣D.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有百利而无一害【解析】西气东输一线管道经过地势两级阶梯,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如跨越多种地形复杂地区,跨越江河建桥梁等问题,气候条件并不是最大的困难,管道沿线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保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答案】 A有关专家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以把“调水”变为“调电”,即把川、渝电网和西北电网相连,把川、渝电网丰富的电力引到西北,减少黄河上游水电站发电量,从而变“水从地上流”为“水从空中走”。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作业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B.基础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B.运费C.集聚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B.先行性C.服务性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B.带状C.星状D.组团式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B.中央商业区C.高技术园区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B.植物C.动物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B.灵活性强C.运载量小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B. 佩鲁C.克拉克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15、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

人教地理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作业 含解析

人教地理必修三同步导练作业:第4章 区域经济发展 课时作业 含解析

课时作业7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2019年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结合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均耕地多,夏季雨热同期,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充足C.丙地光、热、水充足,土地集中连片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解析:甲地纬度位置较高,光热相对不足,但可以满足一年一熟的需求,甲地优势为人均耕地多,夏季雨热同期;乙地深居内陆,气候的大陆性强;丙地人口稠密,地块狭小,生产规模小,土地的集中性不足;三地的光、热、水差异明显,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A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当地人的食物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解析: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与其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有关,这应从耕地面积减少和农业结构调整分析,城市化使得耕地减少,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农业结构调整,更多的土地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D 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D3.东北平原耕作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特点是()A.玉米:由南向北减少B.春小麦:由南向北减少C.水稻:只分布在盘锦地区D.大豆:由南向北减少解析:东北地区玉米分布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A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答案:A(2019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高二下学期优生联考)红芸豆为山西特产,颗粒饱满、色泽鲜艳,有英国红、熊猫豆等多个品种,兼有营养药用价值。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2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2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一、单选题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鼓励农民种粮的惠农政策,引起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的分异。

下图是1999~2011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图。

读图回答下列1—2题。

1.1999~2011年间我国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 )A。

耕地面积加速下降B。

粮食产量持续上升C.2003年以前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同步下降D。

2003年以后耕地面积下降速度趋缓,粮食产量持续上升2。

2003年以后影响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B。

转基因技术广泛使用C.耕地面积减少趋缓D。

农业生态显著改善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

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是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B。

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C。

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4.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A。

①水库大坝. ②果林. ③耕地。

④水土保持林B。

①水土保持林。

②耕地。

③果林.④水库大坝C.①果林.②耕地。

③水库大坝.④水土保持林D.①耕地.②水土保持林。

③水库大坝。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作业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

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

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区域经济地理学课程心得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地理学
姓名郭付友学号2013200345
专业人文地理学年级 2013
院、所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2013年11月25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学科,也可以说,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域及其系统的发展机制、条件要素、结构网络、构造类型、系统调控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区域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两者的交叉学科。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用地理学的传统,采用地域综合性的思想,以区域为研究核心,以地域性与差异性为研究思路,以经济地域与经济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结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系统类型为表现形式,以区域关系与协调为最终目的,遵循条件环境—结构功能—系统类型—区域关系与协调的研究路线。

学习《区域经济地理学》首先使我更深入的明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即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按地域进行的分工,即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与外区交换,又从其他地区进口其所需要产品。

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区域差异基础上的,正是由于各人类经济活动区域在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劳动力状况和历史基础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才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了前提条件。

离开了这个前提,劳动地域分工也就无从谈起,而且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也必然表现在一定地域上。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充分揭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学科的一条理论主线,全面而深刻地联系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学的相关诸理论,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经济地域运动是指经济地域系统的成分(物质成分与非物质成分)、结构(部门结构与空间结构)、功能规模(经济实力与地域范围)、等级(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结构演变的层次)性质等在不可逆时间序列中有机的空间演变过程。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对地域运动机制和规律的认识,它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基础要素,地域运动的载体和轨迹,物资流动和组合,企业和部门组合,地域运动和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地域之间的物质运动、地域的分化与组合和地域系统整体运动的机制和规律。

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地理学者、区域经济学者、城市规划学者以及经济学者等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使我知道了条件论,并且可以运用条件论分析区情。

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具体而言,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人文三个方面。

确切来说,包括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和科技条件、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五个方面。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任何经济地域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部门门类、规模、形式,对区域的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乃至区域的发展方向等,均有直接影响;人口劳动力和科技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力保障与动力源泉,也是区域消费的主体,任何一个经济地
域,如果没有一定的人口和劳动力作保障,其经济是难以发展的。

在现今世界,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层次、水平及其经济效益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直接反映出区域的科技进步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区域基础,同时也是区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对于促进区内与区际的劳动地域分工和加强地域间的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主要包括区域发展阶段、区域现有经济基础和区域市场条件与金融条件以及经济发展软环境;社会条件是经济地域形成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条件包括管理体制、政策、计划、法律和国内外政治环境等。

诸条件对经济地域影响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作用于经济地域;同时,诸条件不是平均地作用于经济地域,而是依据不同经济地域的特点及其发展水平作用于经济地域。

有的条件起主导作用,有的其次要作用,但随着区域的发展变化,影响区域的条件也在发生着动态性变化。

再次使我对产业部门结构和产业空间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产业部门结构是指一定地域的产业诸部门的组合关系,即结构关系,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一是离不开具体地域,与区域的条件特点密不可分;二是离不开具体部门,研究具体部门的结果组合关系,对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三次产业的一般比例与组合关系上;三是要以大的部门地域系统为背景,研究具体地域的部门结构;四是从动态上研究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提高科学依据。

产业空间结构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具体说,就是指经济地域的诸经济内容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态,即空间结构是指区域经济的核心,外围、网络诸关系的总和。

对产业空间结构的理解应该包括:一是区域条件与区域空间格局和框架的关系;二是区域的产业布局与产业空间组合关系;三是各级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域的关系,包括城乡关系、核心区与周围地区的关系以及城镇体系关系;四是区域结构网络关系;五是区域关系;六是空间结构类型。

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空间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在:各产业部门都要落实在具体地域上,与区域诸条件结合,形成区域特色;区域产业部门水平与区域空间结构水平紧密相联,两者呈正相关。

主要区别表现在两者组合规律不完全相同:产业部门结构主要是通过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比例与组合关系表现出来;产业空间结构通过核心、外围、网络的地域组合关系反映出来。

最后使我对经济地域系统有了更深入的明晰。

经济地域系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和地域运动不断扩展作用下所形成的多功能、多层次、结构复杂、网络发达的空间地域体系。

它是由经济地带系统、经济区系统、城市地域系统、规划区系统、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和网络地域系统等所组成的庞大的复合地域系统。

经济地带是指具有世界意义或区际意义的大面积并呈条带状分布,具有特定
结构、功能、层次的综合性的经济地域,其形成发展机制:一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二是地理位置作用;三是生产地与燃料、原料地和消费区三者的宏观地域变化的影响;四是自然条件的作用;五是经济利益的推动作用。

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经济地带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性;二是经济地带间产业结构的明显差异;三是经济地带地域层次、类型的多样性;四是经济地带间存在着能源流、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等特有的移动规律。

其主要功能为:一是集聚功能;二是传输功能;三是梯度推移(扩散)功能。

经济区系统是经济地域系统中的重要地域组织形式,也是最早形成的地域系统,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地域专门化为主要标志,以区域综合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广泛的区内外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经济地域。

其形成发展机制:一是地域分工机制;二是城市吸引机制;三是条件因素的作用。

其基本特征:一是一地域专门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地域单位;二是经济地域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劳动地域分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三是地域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统一体;四是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强烈吸引的地域。

其主要功能:一是促进区域专门化的不断发展;二是发挥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三是发挥交通、信息的网络作用;四是促进区域的综合发展。

城市地域是指一定地区内相互之间形成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城市(镇)群及其职能区域共同组成的一种经济地域。

其形成发展机制为:一是地域分工与地域运动规律的作用;二是位置、交通、信息条件的作用;三是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作用;四是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其基本特征:一是区域的高度集中地区;二是可以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类型;三是城市地域经济活动形成网络。

规划区系统是经济地域系统中具有许多独自特点的子系统,是为了进行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国土整治和建设而重点选择并进行规划的区域体系。

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综合性的地域系统,而不是单项的规划地域;二是不同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区、治理区;三是类型多样性以及各自主要功能的明显性;四是地域范围的随机性和地域界限不全面覆盖;五是政策和领导人决策在规划区系统形成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地缘经济地域系统是在地缘政治影响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过程中,由地缘相近的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经济合作与联系的地域组织形式与体系。

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特点为:一是互补性;二是集团性;三是层次性;四是复杂性。

其形成发展机制为:一是地域分工与地域运动是地缘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的总机制;二是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与地缘经济地域系统的互为作用;四是区域互补与规模经济的需求。

其主要区域功能为:一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二是协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三是不断协调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地缘经济区协调发展;四是带动外围地域的经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