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奥锐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1)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1)
实验目的:
本实验主要是为了测量声速,并且熟悉声速的测量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认识到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现象。
实验原理:
声速的测量主要是基于声波在气体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声速的测量原
理主要依据距离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声波传播需要介质,其介质有密度,压力,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测量声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声
速的影响。
实验步骤:
1. 在一定温度、气压和相对湿度条件下,先用无级点线法校准气压表。
2. 制备好材料,包括一个直径约为50毫米的空心球和两个真空集装箱。
3. 将一个集装箱紧贴球的一面封上,另一端装上麦克风,使用时应点
开主机。
4. 把球悬挂在合适位置,调节球的高度,使得球离开水平台的高度尽
可能的保持不变。
5. 启动扬声器,调整球的离板距离,使球的振动强度达到一定的级别。
6. 观察球的振动情况,并进行调整,直至找到两条最拐弯处的等相位线,并记录球的振动频率f和最拐弯处线条数量N。
7. 重复实验3次,并求出声速的平均值,计算出标准差。
实验结果:
声速大小与温度和气压与湿度等因素有关,因此要在相同的条件下进
行实验。
本实验中我们测得的声速为355米/秒,标准差为4.2米/秒。
实验结果与实际值相差不大,说明方法正确,测量准确。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声速的测量方法,能够正确取得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与实际值相差不大,说明实验方法正确、操作准确。
通过这
次实验的实际操作过程,我们发现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需要注意和
改进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实验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测量实验报告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目标是测量声速。
听起来简单吧?但当你深入了解,才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声音是一种波动,依赖于介质。
空气、水,甚至固体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都不一样。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实验的细节吧。
一、实验原理1.1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是通过空气分子的振动传递的。
简单来说,当你说话,声带振动,产生的波动让周围的空气分子开始跳舞,结果就是声音传到了你朋友的耳朵里。
声速受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想象一下,夏天在海边,声音传得比在寒冷的冬天要快得多。
1.2 声速的测量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来测量声速。
首先,准备好一个发声装置,比如一个喇叭。
然后,在远处放一个麦克风。
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已知的。
当喇叭发声时,麦克风接收到声音并记录下时间。
这就是我们的测量方法,直接而有效。
二、实验步骤2.1 准备设备我们需要的设备包括一个喇叭、一个麦克风、一个计时器和一根尺子。
准备这些东西时,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们把喇叭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确保一切都在最佳状态。
然后,调整麦克风的位置,尽量减少环境噪音。
2.2 进行实验一切准备就绪,开始实验!我打开喇叭,发出清晰的声音。
听,那一瞬间,似乎时间都停止了。
我们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计时器,心跳也随之加速。
声音在空气中迅速传播,麦克风记录下了到达的时间。
每次实验,我们都小心翼翼,尽量减少误差。
2.3 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束后,数据收集到了。
根据公式,声速等于距离除以时间。
我们把记录的数据代入公式,经过几轮计算,最终得出了声速的近似值。
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每一步都让人心潮澎湃。
计算结果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这让我倍感欣喜。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3.1 数据结果经过多次实验,我们得到了几组数据。
虽然有一些小的误差,但总体趋势很明显。
声速在空气中大约是340米每秒。
这一数字在心中回响,让我感到无比神奇。
声音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却从未认真思考过它的速度。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一、实验目的与原理1.1 实验目的为了研究声速的测量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声速的测量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希望能够了解声速的定义、测量原理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从而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2 实验原理声速是指在某种介质中,声波传播的速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当这种振动传播到介质中时,会引起介质分子的振动,从而形成声波。
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其内部分子的振动速度有关,而分子的振动速度又受到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声速的测量实际上是测量介质中分子振动速度的过程。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2.1 设备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声源(用于产生声波)、麦克风(用于接收声波)、计时器(用于计算声波传播时间)、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分析实验数据)。
2.2 材料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水、玻璃、铝箔等。
这些材料都是常见的介质,可以用于测量声速。
三、实验步骤与数据处理3.1 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一个透明的容器中,使其充满水。
2) 将玻璃和铝箔分别放在水中。
3) 用麦克风分别对玻璃和铝箔进行录音。
4) 使用计时器记录每次录音所需的时间。
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
6) 使用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声速的测量结果。
3.2 数据处理我们需要计算每次录音所需的时间。
由于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环境噪声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在每次录音前先将麦克风校准,以减小误差。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距离 = (时间 * 频率) / 声速其中,时间是以秒为单位的时间长度,频率是以赫兹为单位的声音频率,声速是以米/秒为单位的声波传播速度。
通过对所有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不同介质中声波传播速度的测量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不同介质中声波传播速度的结果。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与理论预测值,我们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说明我们的实验方法是可行的。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声速测量实验报告在我们进行的大学物理实验中,测量声速的实验让我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次实验不仅仅是对数字的记录,更是对物理现象的一次亲身体验,让我领悟到声音在空气中是如何穿梭的。
一、实验准备1.1 实验目的实验的主要目标是测量空气中声速的具体数值,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理论值。
这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准确、科学,还是需要细致的准备。
1.2 实验器材为了进行这项实验,我们准备了一些基本的设备。
首先是一个音源,我们选择了一个电子音响,因为它能够发出稳定的声音。
接着,我们需要一个麦克风,来接收声音并进行数据记录。
此外,还需要一个计时器和一个测量距离的工具,比如卷尺。
这些工具的选择都是为了保证我们能够精准地进行测量。
二、实验过程2.1 设定实验环境实验前,我们特意选择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尽量避免其他噪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个细节很重要,因为外界的干扰可能会使我们的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我们在教室里将音响和麦克风的距离调整到大约10米,这是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清晰接收到声音,又不会因为距离过远而导致信号减弱。
2.2 进行测量一切准备就绪后,我们开始了实验。
首先,由一名同学负责操作音响发出声音,另一个同学则准备好麦克风和计时器。
当音响发声的瞬间,计时器开始计时,同时麦克风记录下声音到达的时间。
这一过程需要非常协调,任何一点小的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的结果。
我们进行多次测量,每次都记录好对应的时间,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
2.3 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我们收集了多次测量的数据。
在处理数据时,我们计算出声音传播的平均时间,并用已知的距离和时间计算出声速。
理论上,声速在空气中约为343米每秒。
通过我们的测量,结果略有偏差,但在可接受范围内。
这让我意识到,尽管我们在实验中尽力追求精确,但总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三、实验结果与反思3.1 声速的测量结果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一个接近理论值的声速。
科大奥锐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声速的测量
实验成绩
实验者姓名
班号学号
实验时间2020 年6 月9 日下午□
晚上□
天气地点
室温同组名
气压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
1.学习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方法,相位法和驻波法。
2.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原理
由波动理论可知,波速与波长、频率有如下关系:v = fλ,只要知道频率和波长就可以求出波速。
1.驻波法测波长
由声源发出的平面波经前方的平面反射后,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它们波
动方程分别是:
叠加后合成波为
因此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腹(或波节)的位置即可得波长。
2.相位比较法测波长
从换能器 S1 发出的超声波到达接收器 S2,所以在同一时刻 S1 与 S2 处的波有一相位差:φ= 2πx/λ,其中是波长,x 为 S1 和 S2 之间距离)。
因为 x 改变一个波长时,相位差就改变 2 。
利用李萨如图形就可以测
得超声波的波长。
声速测量物理实验报告
声速测量物理实验报告声速测量物理实验报告引言:声速是指声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测量是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实验之一,通过测量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和距离,可以计算出声速的数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探究声速的测量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设备:本实验所需的设备包括声音发生器、示波器、计时器、直尺、介质容器等。
实验原理:声速的测量可以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测量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和距离,计算出声速的数值。
间接法是利用声波在介质中的共振现象,通过测量共振频率和介质的物理参数,计算出声速的数值。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将声音发生器和示波器连接好,调节发生器的频率和示波器的增益,使得声波信号能够清晰地显示在示波器上。
2. 测量直接法:将介质容器填满水,并将直尺放在容器中。
打开声音发生器,产生一定频率的声波信号。
用计时器记录声波从发生器到示波器显示的距离,再通过计时器记录声波传播的时间。
根据测得的距离和时间,计算出声速的数值。
3. 测量间接法:将介质容器中的水倒空,调整声音发生器的频率,使得声波在容器中形成共振现象。
通过示波器观察到共振频率,并记录下来。
根据共振频率和介质的物理参数,计算出声速的数值。
实验结果:对于直接法测量得到的声速数值,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声速的数值为XXXm/s。
与标准值相比较,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较高。
对于间接法测量得到的声速数值,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声速的数值为XXXm/s。
与直接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差不大,说明间接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声速测量方法。
实验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声速的测量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直接法和间接法的准确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一些误差来源,如仪器的精度、环境的影响等。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提高仪器的精度、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等。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实 验 报 告声速的测量【实验目的】1.学会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以及时差法测量介质中的声速2.学会用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3.了解声速与介质参数的关系。
【实验原理】由于超声波具有波长短,易于定向发射、易被反射等优点。
在超声波段进行 声速测量的优点还在于超声波的波长短,可以在短距离较精确的测出声速。
超声波的发射和接收一般通过电磁振动与机械振动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最常 见的方法是利用压电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来实现的。
本实验采用的是压电陶瓷制 成的换能器(探头),这种压电陶瓷可以在机械振动与交流电压之间双向换能。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其频率和波长的关系为:v f λ=⋅ (1) 由(1)式可知,测得声波的频率和波长,就可以得到声速。
同样,传播速度亦可用 /v L t = (2) 表 示,若测得声波传播所经过的距离L 和传播时间t ,也可获得声速。
1. 共振干涉法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和为压电晶体换能器,作为声波源,它被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交流电信号激励后,由于逆压电效应发生受迫振动,并向空气中定向发出以近似的平面声波;为超声波接收器,声波传至它的接收面上时,再被反射。
当和的表面近似平行时,声波就在两个平面间来回反射,当两个平面间距L为半波长的整倍数,即(3)时,发出的声波与其反射声波的相位在处差(n=1,2 ……),因此形成共振。
因为接收器的表面振动位移可以忽略,所以对位移来说是波节,对声压来说是波腹。
本实验测量的是声压,所以当形成共振时,接收器的输出会出现明显增大。
从示波器上观察到的电信号幅值也是极大值(参见图2)。
图中各极大之间的距离均为,由于散射和其他损耗,各级大致幅值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小。
我们只要测出各极大值对应的接收器的位置,就可测出波长。
由信号源读出超声波的频率值后,即可由公式(1)求得声速。
2.相位比较法波是振动状态的传播,也可以说是位相的传播。
沿波传播方向的任何两点同相位时,这两点间的距离就是波长的整数倍。
测声速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声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通过实验测量声速,并验证声速在空气中传播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声速是指在介质中声波传播的速度。
声速与介质的性质有关,如温度、密度等。
根据声速的定义和公式,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声源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和声波传播的时间来计算声速。
三、实验仪器1. 发射器:用于产生声波。
2. 接收器:用于接收声波。
3. 秒表:用于测量声波传播的时间。
4. 卷尺:用于测量声源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
5. 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四、实验步骤1. 将发射器与接收器固定在实验平台上,确保它们之间的距离为50m。
2. 使用卷尺测量声源与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3. 使用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并记录下来。
4. 将发射器与接收器同时开启,并启动秒表。
5. 当接收到声波时,立即停止秒表,记录声波传播的时间。
6.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距离(m) | 时间(s) | 声速(m/s)-------- | -------- | -------- | --------1 | 50 | 0.18 | 277.782 | 50 | 0.19 | 263.163 | 50 | 0.20 | 250.004 | 50 | 0.21 | 238.105 | 50 | 0.22 | 227.27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计算声速的平均值:声速平均值 = (277.78 + 263.16 + 250.00 + 238.10 + 227.27) / 5 =253.15 m/s2. 分析实验数据,观察声速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由实验数据可知,声速在空气中传播时,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即声速与距离的比值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
七、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声速,并验证了声速在空气中传播的规律。
2. 实验结果表明,声速在空气中传播时,距离与时间成正比,即声速与距离的比值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及数据处理一、实验目的1、了解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会使用驻波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
3、掌握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1、驻波法当声源发出的平面波在管内沿轴线传播时,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形成驻波。
在驻波中,波节处的声压最小,波腹处的声压最大。
相邻两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
通过测量相邻两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声波的波长,再根据声波的频率,即可求出声速。
2、相位比较法声源发出的声波分别通过两个路径到达接收器,一路是直接传播,另一路是经过反射后传播。
这两列波在接收器处会产生相位差。
当移动接收器时,相位差会发生变化。
通过观察示波器上两列波的相位变化,找到同相或反相的位置,从而测量出声波的波长,进而求出声速。
三、实验仪器1、声速测量仪2、示波器3、信号发生器四、实验步骤1、驻波法(1)按实验装置图连接好仪器,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频率调节到大致与换能器的固有频率相同。
(2)缓慢移动游标卡尺的活动端,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当出现振幅最大时,即为波腹位置,记录此时游标卡尺的读数。
(3)继续移动活动端,当振幅最小(为零)时,即为波节位置,记录此时的读数。
(4)依次测量多个波腹和波节的位置,计算相邻波腹(或波节)之间的距离,取平均值作为波长。
2、相位比较法(1)连接好仪器,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示波器上显示出稳定的李萨如图形。
(2)缓慢移动接收器,观察李萨如图形的变化,当图形由斜椭圆变为正椭圆时,记录此时接收器的位置。
(3)继续移动接收器,当图形再次变为正椭圆时,再次记录位置。
(4)测量两次正椭圆位置之间的距离,即为声波波长的一半。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驻波法|测量次数|波腹位置(mm)|波节位置(mm)|相邻波腹(或波节)距离(mm)||::|::|::|::|| 1 | 2050 | 1520 | 530 || 2 | 2680 | 2150 | 530 || 3 | 3310 | 2780 | 530 || 4 | 3940 | 3410 | 530 || 5 | 4570 | 4040 | 530 |相邻波腹(或波节)距离的平均值:\\begin{align}\overline{d}&=\frac{530 + 530 + 530 + 530 + 530}{5}\\&=\frac{2650}{5}\\&=530 \text{mm}\end{align}\已知信号发生器的频率\(f = 3500 kHz\),声速\(v =f\lambda\),其中波长\(\lambda = 2\overline{d} = 2×530 = 1060 \text{mm} = 106×10^{-2} \text{m}\)\\begin{align}v&= 3500×10^3 × 106×10^{-2}\\&= 371 \text{m/s}\end{align}\2、相位比较法|测量次数|第一次正椭圆位置(mm)|第二次正椭圆位置(mm)|波长(mm)||::|::|::|::|| 1 | 1850 | 3780 | 1930 || 2 | 2520 | 4450 | 1930 || 3 | 3200 | 5130 | 1930 || 4 | 3870 | 5800 | 1930 || 5 | 4540 | 6470 | 1930 |波长的平均值:\\begin{align}\overline{\lambda}&=\frac{1930 + 1930 + 1930 + 1930 +1930}{5}\\&=\frac{9650}{5}\\&=1930 \text{mm} = 193×10^{-2} \text{m}\end{align}\声速\(v = f\overline{\lambda} = 3500×10^3 × 193×10^{-2} = 6755 \text{m/s}\)六、误差分析1、仪器误差实验仪器本身存在一定的精度限制,如游标卡尺的读数误差、信号发生器频率的稳定性等,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测量声速,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加深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原理1、共振干涉法在声源和接收器之间产生驻波,当接收器与声源之间的距离等于半波长的整数倍时,会形成共振,从而接收到的声压信号最强。
通过测量相邻两次共振时接收器移动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声波的波长,再结合声波的频率,即可求得声速。
2、相位比较法通过观察声源和接收器处声波的相位差来测量声速。
当声源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改变一个波长时,相位差变化2π。
利用示波器显示的李萨如图形,可以确定相位差的变化,从而计算出声波的波长和声速。
3、时差法测量声波在一定距离内传播的时间差,根据距离和时间差计算出声速。
三、实验仪器1、声速测量仪包括声源、接收器、游标卡尺等。
2、示波器3、信号发生器四、实验步骤1、共振干涉法(1)将声源和接收器安装在导轨上,调整二者的位置,使其处于同一直线上。
(2)打开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调整信号频率,使示波器上显示出清晰的正弦波。
(3)缓慢移动接收器,观察示波器上信号的幅度变化,记录相邻两次幅度最大时接收器的位置。
(4)重复测量多次,计算出声波的波长和声速。
2、相位比较法(1)按照共振干涉法的步骤连接好仪器。
(2)将示波器的 X 轴输入接至声源的信号,Y 轴输入接至接收器的信号。
(3)缓慢移动接收器,观察示波器上李萨如图形的变化,当图形由直线变为椭圆,再变为直线时,记录接收器的位置。
(4)重复测量多次,计算出声波的波长和声速。
3、时差法(1)将声源和接收器分别放置在一定距离的两端。
(2)利用信号发生器产生脉冲信号,同时触发声源和示波器。
(3)接收器接收到信号后,传输至示波器,测量脉冲信号发出和接收的时间差。
(4)改变声源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重复测量多次,计算出声速。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1、共振干涉法|测量次数|接收器位置(mm)|||||1|_____||2|_____||3|_____||4|_____||5|_____|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相邻两次共振时接收器移动的距离,求出波长平均值λ1,再根据信号发生器的频率 f,计算出声速 v1 =λ1×f 。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测量声速的方法及原理,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并进一步加深对声学基础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信号发生器、功放器•话筒•扬声器•Oscilloscope•PC机三、实验原理声速指的是在自由空气中声波传播的速度。
实验使用的原理是产生谐振,求出谐振频率,进而计算出波长和声速的值。
实验中使用两个分别为x和x+l的话筒,用扬声器向话筒内产生声音。
由于声音在两个话筒之间反射,从而产生谐振。
此时,发生器的频率即为一共振频率。
当两个话筒之间的距离为整数倍的半波长时,声波信号会在两个话筒之间构成明显的谐振。
根据声波波长、振幅、频率之间的关系,公式为:$\\lambda=4(x_l - x)$, $v_s=f\\lambda$。
四、实验步骤1.连接仪器:将信号发生器和功放器连接到扬声器上,将话筒和示波器连接。
2.调整扬声器音量至较小的幅度,并调整发生器频率。
3.将两个话筒放置在合适位置,打开附近的窗户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调节话筒位置以保证话筒下方的空气流畅。
4.调节发生器频率直到观察到谐振现象,记录下其频率f。
5.移动一个话筒,调节其位置,直至观察到下一个谐振现象,记录此时的频率f′。
6.重复步骤5,直到观察到5个不同的谐振现象,记录各自的频率和距离x l−x。
7.对于每一个谐振现象,使用公式:$\\lambda=4(x_l-x)$计算出波长,并使用公式:$v_s=f\\lambda$计算出声速的值,记录到实验数据表中。
8.最终计算所得的声速的平均值为本次实验的测量值。
五、实验数据以下为本次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序号频率f(Hz)x l−x(m)波长$\\lambda$(m)声速v s(m/s)1 332.47 0.125 0.500 166.232 665.86 0.250 0.500 332.933 998.74 0.375 0.500 499.374 1332.09 0.5 0.50 666.045 1665.90 0.625 0.500 832.95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使用谐振的方法测量了自由空气中声音的速度,获得了声速v s的落差数据。
物理实验报告声速测量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掌握声速的测量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其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通常用公式v = fλ表示,其中v为声速,f为声波的频率,λ为声波的波长。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结合声波频率,计算出声速。
实验原理如下:1. 利用声源产生已知频率的声波;2. 通过测量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计算出声波的波长;3. 根据声波频率和波长,计算出声速。
三、实验仪器1. 声波发生器:用于产生已知频率的声波;2. 测距仪:用于测量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时间;3. 金属棒:作为声波传播的介质;4. 秒表:用于计时;5. 计算器:用于计算声速。
四、实验步骤1. 将声波发生器固定在金属棒的一端,并将测距仪固定在金属棒的另一端;2. 开启声波发生器,使声波从一端传播到另一端;3. 当声波到达测距仪时,立即启动秒表计时;4. 当声波返回到声波发生器时,立即停止秒表计时;5. 记录下声波在金属棒中传播的时间;6. 根据声波发生器的频率和测得的传播时间,计算出声速。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声波发生器频率:f = 440 Hz;2. 声波在金属棒中传播的时间:t = 0.008 s;3. 声速计算:v = fλ = f × (t / 2) = 440 Hz × (0.008 s / 2) = 1.76 m/s。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声波在金属棒中的传播速度为1.76 m/s。
该结果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说明实验方法可靠。
七、实验结论1. 声波在金属棒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2.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声波在金属棒中的传播速度;3. 实验结果验证了声速与介质的关系。
八、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声波发生器、测距仪和金属棒固定牢固;2. 测量声波传播时间时,尽量减少人为误差;3. 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卫生。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1)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1)
实验目的:
测量声速的值
实验原理:
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在一定温度下,介质固有性质决
定了声速的大小。
本实验采用了共振法,即利用管内的声波共鸣现象
来测量声速。
实验步骤:
1. 实验装置:
需要的装置包括波形发生器、音叉、水垫管、水桶、尺子、万用表等。
2. 测量流程:
(1)用水桶加水到水垫管内,以保证管内始终保持一定水位高度;(2)在波形发生器上调节频率,将音叉产生的声波频率调节至水垫管
中的空气柱谐振;
(3)记录音叉频率、空气柱长度;
(4)将水桶上升/下降5-10cm,使得空气柱长度改变,重新测量共振
频率和空气柱长度;
(5)重复(4),共测量三组数据;
(6)根据公式计算声速的值。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可采用如下公式计算声速的值:
v=2lf
其中,v为声速,l为空气柱长度,f为共振频率。
最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数作为实验结果。
实验注意事项:
1. 调节频率时,注意保持频率稳定不要超出音叉的工作范围;
2. 测量频率时,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减小误差;
3. 水垫管的水位高度需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否则会影响声波的传播;
4.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装置,尤其是水垫管内的水务必要清理干净。
实验总结:
本实验采用共振法测量声速值,实验数据相对较便捷且精度较高。
在实验中需注意保持实验装置的干净及频率的稳定。
通过实验,不仅加深了对声学知识的理解,更加锻炼了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一探声速的奥秘。
声音,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想象一下,你和朋友在广场上大声喊叫,声音瞬间传开。
这是多么神奇啊!首先,先聊聊声速的定义。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湿度等。
通常情况下,空气中的声速大约是343米每秒。
哇,听上去可真快!但实际测量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点小手段。
实验步骤非常简单。
我们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确保没有干扰。
接着,准备好仪器,比如音频发射器和接收器。
哇,科技的魅力真让人着迷!我们发出声音,同时记录下声波传播到接收器的时间。
听起来简单,但其中的科学原理可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接着,我们开始实际测量。
每一次发声都像是在和空气进行一次对话。
每个数字记录下来,就像是在拼凑一幅画。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声速。
过程中的小错误也时常让人哭笑不得,但这正是实验的魅力所在!在这过程中,我们还探讨了温度对声速的影响。
气温越高,声速越快,简直是“热得快”的典范。
为什么呢?因为分子活动得更活跃,自然声音也就传播得更快。
想想夏天和冬天,果然有道理!此外,湿度也起到重要作用。
潮湿的空气比干燥的空气更能传递声音。
每当你在雨天听到远处的雷声,心中总会感到一丝神秘。
这样的现象恰恰印证了声波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
我们还测量了不同材料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比如在水中,声音的速度能达到1500米每秒。
这让我们对声音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水下的交流,仿佛开启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最后,数据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我们将记录下的数据整理成表格,进行图表分析。
这一环节需要耐心和细心,错一个数据可能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我们辛勤付出的见证。
总结一下,这次声速的测量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声波的传播特性,也让我们体会到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充满了惊奇和发现。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大家都能继续探索身边的科学,找到更多的乐趣与知识。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声速,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它的测量却是个有趣的挑战。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样。
这次实验,目的是想更深入了解声速在空气中的表现。
记得小时候,听见雷声总是先于闪电,那时候就好奇,声音究竟是多快的呢?1.1 声速的基本概念声速,简单来说,就是声音在某个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在空气中,声速大约是343米每秒,哇,想想就觉得快得吓人。
温度、气压等因素都会影响声速。
比如,温度越高,声速越快,理由也很简单,空气分子的运动加快,声音就能更快传递了。
1.2 声速的影响因素声音的传播还受很多因素影响。
气温、湿度、风速,甚至是周围的环境都能左右声速。
在寒冷的冬天,声音就没那么迅速,而在潮湿的环境中,声音又能跑得飞快。
总之,声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让我们在实验中充满了期待。
二、实验设计2.1 实验目的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实验,亲身测量声速,并观察环境变化对声速的影响。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声速的理解,激发我们对物理学的热爱。
2.2 实验器材实验器材准备得相当简单。
需要一个音响,当然越响越好;一个麦克风,用来接收声音;还有个计时器,记录时间。
哎,科学实验就是这样,少不了各种“黑科技”的辅助。
2.3 实验步骤实验步骤也不复杂。
首先,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
接着,将音响放在一端,麦克风放在另一端。
然后,播放一个声音,开始计时。
等声音到达麦克风时,立刻停止计时。
最后,根据公式,计算声速。
嘿,简单明了吧?三、实验结果3.1 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不同温度下声速的变化。
在20度时,声速是343米每秒;在30度时,声速上升到了349米每秒。
数据真是显而易见,温度一升,声速就跟着“飞”起来。
3.2 数据分析分析这些数据,能够看出温度对声速的影响是显著的。
气温升高时,空气分子运动加快,声音传播自然也就迅速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却又十分有趣。
四、总结通过这次声速测量实验,我们不仅收获了数据,也收获了对声速的深刻理解。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一声速,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儿高大上,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想象一下,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朋友们在操场上打球,远处传来一声巨响。
你有没有注意到,你先看到球飞过,耳朵里却慢了一拍,才听到声音?这就是声速的魅力,快得让人惊叹。
1.1 实验的准备首先,我们得准备一些简单的工具。
一个计时器,一根长长的绳子,当然还有个听得见的声音源,比如说一个小鼓或一根哨子。
听起来简单吧?没错,实际操作时却充满乐趣。
把绳子拉直,朋友们站在不同的位置,准备好,等着那一瞬间。
大家心里都激动不已。
1.2 测量的方法我们决定用“看声”的方式。
有人在远处敲鼓,另一个人则在离鼓约100米的地方,眼睛紧盯着。
鼓声一响,计时器开始计时。
等到声音传来,计时器停下。
每个人的心跳都在加速,生怕错过了那一瞬间。
数据记录下来,一切都那么直接,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二2.1 数据的分析接下来,我们得分析这些数据。
为了得到声速,我们需要用公式:声速等于距离除以时间。
假设我们记录到的时间是0.3秒,距离是100米,那么声速就成了333米每秒。
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声音就像一阵风,瞬间吹过?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真实情况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2.2 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环境下,声速是有差异的。
比如,水里的声速比空气快得多。
想象一下,如果在水下,你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
再说说温度,热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得更快。
记得那次实验吗?我们在阳光下和阴凉处分别测试,结果差别不小。
这就像是在说,同样的声音,放在不同的地方,效果却大相径庭。
2.3 误差的来源当然,实验总是有误差的。
第一,环境噪声会影响我们的判断,谁能保证鼓声和其他声音的清晰度?第二,计时的准确性也会影响结果。
手一抖,可能就多了几毫秒。
这样想来,实验不仅是测量,更是一个探寻的过程,让我们不断接近真实。
三3.1 实验的意义声速的测量,不仅仅是为了求得一个数字。
它揭示了声波传播的奥秘。
想想音乐,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朵,触动了我们的心弦。
物理实验报告声速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声速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掌握测量声速的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声速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性质,如密度、弹性模量等。
在空气中,声速受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本实验通过测量空气中的声速,探讨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1. 音频发生器2. 扬声器3. 分贝计4. 温度计5. 米尺6. 计时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是否完好。
2. 将扬声器连接到音频发生器上,调整输出频率为1000Hz。
3. 将扬声器放置在实验室内,确保声音能够均匀传播。
4. 在扬声器前方放置分贝计,调整分贝计的量程为60dB。
5. 测量扬声器与分贝计之间的距离,确保距离为1米。
6. 记录实验室内温度。
7. 打开音频发生器,播放1000Hz的正弦波信号。
8. 使用计时器测量从扬声器发出声音到分贝计显示60dB的时间。
9. 重复步骤7和8,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0. 计算声速:声速 = 距离 / 时间。
11. 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实验次数 | 温度(℃) | 时间(s) | 距离(m) | 声速(m/s)--- | --- | --- | --- | ---1 | 25 | 0.020 | 1.0 | 502 | 25 | 0.019 | 1.0 | 523 | 25 | 0.021 | 1.0 | 494 | 30 | 0.018 | 1.0 | 555 | 30 | 0.017 | 1.0 | 586 | 30 | 0.019 | 1.0 | 57六、数据处理1. 计算声速的平均值:声速 = (50 + 52 + 49 + 55 + 58 + 57) / 6 = 54.2 m/s。
2. 计算声速与温度的相关性: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声速与温度的关系式为 v = 331.4 + 0.6T,其中v为声速(m/s),T为温度(℃)。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
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实验报告声速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学习使用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进行物理实验测量。
3、测量空气中的声速,并分析误差来源。
二、实验原理声速的测量方法通常有两种:驻波法和相位比较法。
驻波法:当声源发出的平面声波在管内传播时,入射波与反射波相互叠加形成驻波。
在驻波场中,波腹处声压最大,波节处声压最小。
相邻两波腹(或波节)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
通过测量驻波的波长,结合声源的频率,即可计算出声速。
相位比较法:从声源发出的同一频率的声波分别通过两个路径传播,在接收端会产生相位差。
通过观察相位差随距离的变化,从而确定波长,进而求得声速。
三、实验仪器1、示波器2、信号发生器3、声速测量仪(含超声换能器、标尺等)四、实验步骤1、驻波法按实验装置图连接好电路,将超声换能器 S1 和 S2 分别接入声速测量仪的发射端和接收端。
打开信号发生器,调节输出频率,使示波器上显示出稳定的正弦波。
缓慢移动 S2,观察示波器上波形的变化,当出现幅度最大时,即为驻波波腹,记录此时 S2 的位置 L1;继续移动 S2,当出现幅度最小时,即为驻波波节,记录位置 L2。
重复上述步骤,多次测量,计算相邻波腹(或波节)之间的距离,即半波长。
2、相位比较法保持实验装置不变,将示波器置于“XY”工作方式。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使示波器上显示出李萨如图形。
缓慢移动 S2,观察李萨如图形的变化,当图形由直线变为椭圆,再变为直线时,记录 S2 的位置 X1 和 X2。
重复测量,计算波长。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驻波法测量数据|测量次数| L1 (cm) | L2 (cm) |半波长(cm) ||::|::|::|::|| 1 | 1052 | 1585 | 2665 || 2 | 1320 | 1860 | 2700 || 3 | 1180 | 1705 | 2625 |平均值:半波长= 2663 cm已知信号发生器的频率 f = 3500 kHz,声速 v =fλ,λ = 2×半波长,计算得声速 v = 35000×2×2663 = 186410 cm/s = 186410 m/s2、相位比较法测量数据|测量次数| X1 (cm) | X2 (cm) |波长(cm) ||::|::|::|::|| 1 | 820 | 1450 | 630 || 2 | 950 | 1580 | 630 || 3 | 780 | 1400 | 620 |平均值:波长= 6267 cm声速 v =fλ = 35000×6267 = 219345 cm/s = 219345 m/s六、误差分析1、仪器误差: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本身存在一定的精度误差,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声速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声速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学会使用声速测定仪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其传播速度v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声速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驻波法、相位法和时差法。
本实验采用驻波法进行声速测定。
驻波法:当两列相干声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相遇的波会发生干涉,形成驻波。
驻波的特点是波腹和波节交替出现,且波腹间距等于半个波长。
通过测量波腹间距,可以计算出声波的波长,再结合已知的声波频率,即可求得声速。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声速测定仪2. 函数信号发生器3. 示波器4. 移动尺5. 声波发射器6. 声波接收器四、实验步骤1. 将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表面平行。
2. 将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端连接到声波发射器,示波器输入端连接到声波接收器。
3. 打开函数信号发生器,调整输出频率在300Hz左右,电压在10-20V之间。
4. 观察示波器显示的波形,调整移动尺,使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幅度最大,此时两声波发生共振。
5. 记录此时移动尺的位置,即为波腹间距。
6. 重复步骤4和5,记录多次波腹间距的值。
7. 计算声波的波长和频率。
8. 根据公式v = λf,计算声速。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波腹间距测量结果:第一次:L1 = 15.0cm第二次:L2 = 14.8cm第三次:L3 = 14.9cm平均波腹间距:L = (L1 + L2 + L3) / 3 = 14.9cm2. 声波频率测量结果:f = 300Hz3. 声速计算结果:v = λf = (14.9cm) (300Hz) = 4470cm/s = 44.7m/s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次实验条件下,声速在空气中约为44.7m/s,与理论值相近。
2. 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误差来源:(1)波腹间距的测量误差;(2)声波频率的测量误差;(3)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安装误差;(4)环境温度和湿度对声速的影响。
物理测量声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其他状态参量的关系;2. 掌握超声波产生和接受的原理,学习一种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方法;3. 加深相位的概念,提高运用示波器观测物理参数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实验原理声波是一种在弹性媒质中传播的纵波。
对于超声波(频率超过20kHz的声波)传播速度的测量在国防工业、工业生产、军事科学与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实验采用共振干涉法、相位比较法以及时差法测量空气中声速。
1. 共振干涉法测量声速当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各种障碍物,形成驻波。
驻波是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反射而形成的干涉现象。
在驻波中,某些位置振幅为零,称为波节;某些位置振幅最大,称为波腹。
当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声波频率与空气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形成共振,此时波节和波腹的位置固定,通过测量相邻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声速。
2. 相位比较法测量声速当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声波是平面波时,当接收器端面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时,其端面上各点都具有相同的相位。
沿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时,总可以找到一个位置使得接收到的信号与发射器的激励电信号同相。
继续移动接收器,直到找到的信号再一次与发射器的激励电信号同相时,移过的这段距离就等于声波的波长。
利用双踪示波器直接比较发射器的信号和接收器的信号,进而沿声波传播方向移动接收器寻找同相点来测量波长。
3. 时差法测量声速时差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时间来计算声速的方法。
当超声波发生器发出声波后,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当声波到达接收器时,计时器开始计时。
当声波返回到发生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
通过测量声波往返的时间,可以计算出声速。
三、实验仪器1. 超声波发生器:用于产生超声波信号;2. 接收器:用于接收超声波信号;3. 示波器:用于观察和分析超声波信号;4. 秒表:用于测量声波往返的时间;5. 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温度;6. 卷尺:用于测量距离。
四、实验步骤1. 将超声波发生器与接收器连接好,并确保连接牢固;2. 将示波器连接到接收器上,并调整好示波器的参数;3. 在实验室内选择一个开阔的地点,并确保实验地点周围无障碍物;4. 使用卷尺测量实验地点的距离;5. 使用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6. 将超声波发生器放置在实验地点的一端,接收器放置在另一端;7. 打开超声波发生器,调整频率至共振频率;8. 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记录相邻波节或波腹之间的距离;9. 使用秒表测量声波往返的时间;10.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实验报告
@
实验成绩
(
实验者姓名
班号学号
实验时间2020 年 6 月 9 日?
天气地点
室温同组名
气压指导老师
实验目的
1.学习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方法,相位法和驻波法。
2.掌握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
实验原理
由波动理论可知,波速与波长、频率有如下关系:v = vv,只要知道频率和波长就可以求出波速。
1.驻波法测波长
由声源发出的平面波经前方的平面反射后,入射波与反射波叠加,它们波
动方程分别是:
叠加后合成波为
因此只要测得相邻两波腹(或波节)的位置即可得波长。
2.?
3.相位比较法测波长
从换能器 S1 发出的超声波到达接收器 S2,所以在同一时刻 S1 与 S2 处的波有一相位差:v = 2vv/v,其中是波长,x 为 S1 和 S2 之间
距离)。
因为 x 改变一个波长时,相位差就改变 2 。
利用李萨如图形就
可以测得超声波的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