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word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

2.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诗五首》诗歌的朗读。

2.《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诗五首》诗歌。

2.学生能够辨别并运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

2.教学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片,并引导学生谈论、描绘画面中的景色。

然后,教师提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一些方式可以表达出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诗歌来表达美丽的景色。

第二步:朗读《诗五首》(15分钟)教师先朗读一遍《诗五首》,然后让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语调、语速和停顿等方面的表达。

第三步: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五首》中的语言特点。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依次介绍一首诗的语言特点。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学生的观点,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修辞手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步:修辞手法学习(30分钟)教师针对《诗五首》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如比喻、拟人等等。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其他的修辞手法。

第五步: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鉴赏。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种方式来进行鉴赏,如小组成员轮流朗读、合唱等。

学生可以结合诗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发表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六、巩固与拓展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整体的复习,让学生回顾整个诗歌学习的过程。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其他的诗歌材料,让学生继续发展他们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七、课后作业1.练习朗读《诗五首》中的任意一首诗。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初一年级上册诗五首教案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下面是五首适合初一年级上册学生学习的诗歌教案:诗歌一:《故乡的月亮》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乡之情。

2. 学习理解和朗读诗歌的技巧。

3. 启发学生描述故乡的月亮的能力。

教学步骤:1. 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让他们静心聆听。

2. 然后,向学生展示《故乡的月亮》诗歌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3. 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调和节奏。

4. 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故乡,描述自己故乡的月亮,可以通过画一副图画来表达。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们。

诗歌二:《小松鼠》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3.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小松鼠的形象和行为,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向学生展示《小松鼠》诗歌的文字,带着调子朗读诗歌。

3. 教导学生背诵诗歌,并引导他们朗读时模仿小松鼠的动作和声音。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小动物诗,可以选择其他小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共同欣赏。

诗歌三:《猜谜》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解答猜谜诗。

2.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猜谜》诗歌的文字,读给他们听。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述,思考诗歌在描绘什么。

3. 给学生提供一些猜谜问题,让他们用逻辑思维解答。

4.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猜谜诗,可以选择其他物品或动物进行创作。

5. 学生互相猜谜,分享自己的作品。

诗歌四:《床前明月光》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和背诵古诗。

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 启发学生创作自己的古体诗。

教学步骤:1. 给学生展示《床前明月光》古诗的文字,让他们仔细观察。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诗五首》中的五首诗的内容和基本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美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分享即兴创作的一首小诗,并向学生展示。

随后,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第一印象。

2.呈现(时间:30分钟)教师以诗歌《悯农》为例,分别介绍诗词的读音、词义及作品背景。

然后,进行朗读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读取其他四首诗歌,分成小组进行欣赏和对比。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差异性和独特之处。

3.探究(时间:20分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诗歌的意义、抒情,找出核心要点和重要词句。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4.拓展(时间:10分钟)教师给学生展示其他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和创造力。

学生可尝试自己撰写一首小诗,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或所想进行创作。

5.总结归纳(时间: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反思《诗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对五首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的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和欣赏诗歌,逐渐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还有机会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激发了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通过此教学设计,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满了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以《诗五首》为题,向学生展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并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感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教课方案《诗词五首》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假想学习这五首诗词,应指引学生在频频朗诵中,联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偏向,来品尝诗词的语言及境界,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学生对这五首诗词要熟读成诵,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巧运用其中的名句。

教课时宜精讲多读,以读带悟,以悟促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和步骤一、朗诵导入1.学生试读。

要修业生联合说明将这五首诗词阅读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疏小组朗诵。

4.学生齐读。

二、理解五首诗词的粗心在学生频频朗诵的基础上,教师介绍本课五首诗词的有关背景知识,以加深对各首诗词主要内涵的理解。

1.《汉江临眺》开元二十八年 (740) 秋,王维 40 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域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暂时出差,不一样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愉快的。

在去桂林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远眺》即到达汉江登临瞭望。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了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首联总写汉江局势;颔联、颈联突出地描述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观。

尾联作者以山翁自喻,表达了对汉江景色的赞叹。

诗人牢牢扣住临眺之所见,即老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觉。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经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线极其宽阔,境地极其广远。

王维不不过诗人,仍是一名画家。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察看、诗人的思虑、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联合起来了。

他奇妙地描述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光景,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2.《宜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于天宝元年(742)抱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到达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两年后,因被谗毁而走开朝廷,心里十分气愤地重又开始了遨游生活。

在天宝十二年(753)的秋季,李白到达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开,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

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0课《诗五首》word教案

秋语文版语文七上第30课《诗五首》word教案

30.诗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作者、背诵、古诗常识过程与方法赏析交流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诗表达作者的情感,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背诵2、赏析诗歌【导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3.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

5.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

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二、走进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碎叶,李白便出生于那里。

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因以自号青莲居士。

早年读书学剑,游览名胜,写过许多才华横溢的诗篇。

25岁时,出蜀漫游。

42岁时,因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

因蔑视权贵,放诞不羁,不到二年离开了长安,从此过着长期漫游的生活。

“安史之乱”时,李白曾参与永王幕府,但被唐肃宗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

他走到四川奉节时,得到赦免。

最后他病死在安徽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终年62岁。

李白与杜甫齐名(比杜甫稍长),世称“李杜”。

他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他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善于向乐府学习,形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的诗歌具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等特点,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很大。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2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2

诗五首教学目的I.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重点:(l)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各自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这五首诗都属于唐诗。

唐朝时我国诗歌达到空前的盛况。

特别是格律诗的成熟,达到艺术的巅峰。

课文选的这五首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是传诵不衰的名篇。

这些诗篇,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多读一些古诗,不仅能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而且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

二、正课组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体会感情,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自由评价,激发诵读兴趣。

3、教师联系诗意,逐句指导诵读。

(一)《杂诗》1、作者简介:2、朗读这首诗,应该语速舒缓、语调轻柔,可采用“二二一”节奏断句。

两个“故乡”应重度;最后一句“寒梅着花未”,语调要轻柔而略有上扬。

3、解题“杂诗”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了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丝。

(二)《夜雨寄北》1.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和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3.内容分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意思是妻子寄信来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家,团聚,而我因事耽搁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时已入秋,年关将近。

夜里只听雨声淋漓,池水定涨了不少。

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了离别愁绪。

“何当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而今我只身独处边远异乡,什么时候回到长安,夜晚与妻剪烛夜谈我在巴山夜晚听雨思乡的愁情。

这两句是虚写,想象回家后与妻子团聚时的情景,同时也道出了离别仇恨。

4、小结这首诗抒发了游人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结合,把现实与想象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诗五首》参考教案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7课《诗五首》参考教案1

《诗五首》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二)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

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

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介绍学法现在大家是中学生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应该加强。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来锻炼锻炼。

前两首主要由老师介绍,后面就看大家的了。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的方法,小组讨论学习后,选派代表上讲台带领大家学习后面三首诗歌。

(三)范讲两首,组织诵读123(1)《杂诗》这首诗通过设问的方式,把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以及自己坚持操守的高洁品行,含蓄而蕴藉地表达出来,令人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诗开头的两句,在设问中两次出现“故乡”的字面,并不嫌其重复,倒反而觉得亲切有味。

接着进一步问道:“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动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啊?问得这样真挚,这样雅致,又这样充实。

问出了精神,问出了境界,概括了多么丰厚的生活内容和多么美好的思想情操。

赵殿成评这首诗说:“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2)《夜雨寄北》这是作者旅居巴蜀(今四川)时寄给妻子的信。

作者接到妻子询问他的归期的来信,望着窗外绵绵的秋雨,不禁心神飞驰,想象着归家后和妻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向她诉说自己在巴山夜雨时,长夜难眠思念亲人的愁苦。

句中包含着一问一答,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情。

第二句写处境与感受。

夜雨池涨,烘托了秋思。

景中透情,委婉清新。

句中以“巴山”指明地点,以“夜”、“秋”点明时间,以“雨”指出环境。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7古诗五首》word教案

编写时间撰写人周少智课型新授课题25、诗五首(《杂诗》、《夜雨寄北》)学习目标(含重点、难点) 1、了解和掌握王维、李商隐的相关文学常识,熟练背诵并整体感知诗意。

(重点)2、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题。

(难点)3、品味、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乡思亲的情感。

(难点)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理解体味教学流程:预习反馈:1、默写句子。

《木兰诗》中揭示战事惨烈、战争持久的句子:,。

表现军营艰苦、木兰刚强坚毅的诗句:,。

2、我国古代“乐府双璧”是指:、。

其中是北朝民歌,是南朝民歌。

3、解释句中加点字:愿为市.鞍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自主探究:1、了解古诗的分类及古诗朗读的技巧2、了解和掌握王维、李商隐的相关文学常识3、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杂诗》、《夜雨寄北》,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4、《杂诗》中,诗人久别遇故人,可问之事万万千千,为啥独问“寒梅着花未”?5、你认为《夜雨寄北》应该是寄给谁的,友人还是远在家乡的妻?说说你的理由看看?6、自由质疑。

合作展示:1、自学成果展示:小组竞读诗歌、分角色读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诗人为啥独问“寒梅着花未”?《夜雨寄北》应该是寄给谁的,友人还是远在家乡的妻?说说你的理由看看?3、、《杂诗》一二两句“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运用手法,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句是写(虚、实)景,想象别后相聚时秉烛长谈的景象,后句是写(虚、实)景,写眼前秋雨连绵,思念随水涨蔓延的景象。

这两句,将想象与现实巧妙融合。

5、互帮互学,解疑答难,共同提高。

拓展提升:1、、《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字有何妙用?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有何深意?达标检测:背诵并默写《杂诗》、《夜雨寄北》教学反思:。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设计(附板书)

最新语文版 七年级上册初一语文第17课《古诗五首》教案设计(附板书)

17 古诗五首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渺的意境、精炼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每一首诗,就像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一支美妙动听的歌,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如同奔涌的热血,棱角分明的脸庞。

欣赏五首古诗,感受“这边风景独好”!1.培养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各自的特点。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先播放周华健的《朋友》,后讲述友情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也是许多文人墨客歌颂的对象。

今天学的五首诗就是这样的。

二、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一)学习《杂诗》1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

2 解题“杂诗”是指写一些零星感想的诗。

不只是说诗作偶然,还流露诗人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情思。

3 内容分析诗歌一开头,诗人以近似讲话一样的语气,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一个久住他乡异地的人,一旦见到自己家里的亲友,便欲知家乡事的分外急切的心情。

那么,身在异地的异客,最想知道什么样的事呢?最令诗中主人公亲切怀念的却是花窗前那枝梅花开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情梅花那种清高超脱的品性。

全诗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

4 小结诗人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1 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2 内容分析一、二句:诗人从对方来信写起,对方问“归期”,而诗人只能以“未有期”作答,无奈之中转而写巴山秋水萧瑟之景,寄托离别愁绪。

三、四句:诗人在巴山夜雨中想象:终会有一天回家与亲人重逢的,同时也道出了离愁别恨。

这两句诗是由当时的苦况所激发出来对于未来欢乐时光的憧憬,诗人想象日后与亲人重逢,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不免因现在的形单影只而感到孤寂与痛苦。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

30.诗五首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二、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四、教法设计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五、学法指导:诵读、讨论、自主探究六、教具使用:常规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板书设计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2、解题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现代诗;2.能够鉴赏现代诗,了解韵律、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3.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4.能够自主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五首诗的题材和意境;2.掌握诗中的韵律、语言和情感表达。

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创作一首符合语言规范和诗歌特点的现代诗。

三、教学过程1. 自学学生自行阅读《诗五首》一文,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包括喜欢的句子、不理解的句子等内容。

2. 导入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引入一篇现代诗,或者通过一些诗歌知识的问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3. 阅读与鉴赏1.这时,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负责鉴赏其中一首诗,并通过小组讨论让组员对五篇诗都有所了解。

2.学生要写下自己的鉴赏体会,包括理解的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内容。

4. 创作1.鉴赏完五首诗后,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现代诗;2.教师可引导学生分阶段创作,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5. 演讲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体会,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鉴赏体会;2.学生自己的创作;3.学生对于他人的创作的评价;4.课后继续完成课堂创作,并再次进行演讲。

五、教学反思1.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和鉴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在教学中需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2.创作作品需要提前准备,如果时间不够充足,可以考虑将创作环节移到后面的课堂进行;3.演讲和交流环节要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分享自己的作品,还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教案语文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五首》教案语文版.docx

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

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1.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

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

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 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

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 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 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

四、七嘴八舌话背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word教案2篇

人教版语文七上《古代诗歌五首》word教案2篇

青岛马仙芝○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剿?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word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word教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式: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2、题解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参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

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

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独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画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漠的自然景象的描画中,做到了情景融合。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碰到骑马的侦查兵。

侦查兵告知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这首五律写作者受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独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作者简介。

2、题解: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末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

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心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

景物描述渲染出凄苦忧愁的气氛,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符合那时情事,也融情入景。

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

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

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

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

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

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

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

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

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

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

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

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

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

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

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诗五首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五首中的前两首。

请同学们背诵这两首诗。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后三首诗。

春望
1、作者介绍。

2、题解: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乱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春望,是作者亿看到的长安春天的景色,抒发了忧时伤乱,忧国思家的感情。

3、课文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京都沦落,长安一残破景象,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草木满地苍苍。

此间包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写望见花鸟时的心情。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事,国都残破,与亲人分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表达作者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

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值万金啊!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尾联写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于长安,白发更见稀少。

用手去搔,越来越短,短的几乎连发簪都插不住了。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愁,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支又叹年老力衰,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五律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精练而生动,爱国、思家、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不愧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登飞来峰
1、作者简介
2、题解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浙江杭州的灵隐山上。

相传可以看到沧海日出。

王安石早年登上飞来峰,踌躇满志的写下了这首热情洋溢,富有气魄的诗章。

表现了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立志改革政治的远大抱负。

3、课文分析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句点明了登高的地点,是在杭州灵隐山飞来峰的千寻塔。

第二句中的\'鸡鸣\'、\'日升\'一方面是写实,一方面也是作者对变法改革前景的向往,用\'闻说\'二字轻轻托出,表现了作者对前途满怀信心。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作者的抒怀言志。

是根据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反其意而用之。

作者在这里表示,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是站在浮云之上的最高层。

他坚信自己改革政治的主张是正确的,利国利民的,顽固守旧派的阻挠和反对是不足畏惧的。

作者把政敌比喻成浮云,认为它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耳目,但是最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从而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4、这首七绝借登高能望远的描绘,抒发自己作为政治改革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全诗只有句言简意赅,措词委婉而坚决,表现了作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

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
论诗是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了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课文分析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作者认为诗歌创作应该具有时代特点,应该有诗人自己的独创。

即使像千古流传的李白、杜甫的诗篇,也不能代替后人的创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作者认为每个朝代都应有才能的人出现,成为数百年后的诗坛领袖人物。

4、小结
作者运用诗歌形式阐述了诗歌应有时代感、创造性的看法。

总结:
这几首诗都是唐以来的名篇。

富有艺术感染力。

从形式上看《使至塞上》《春望》是五言律诗。

律诗分首、颔、颈、尾四联8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登飞来峰》《论诗》是七言绝句。

作业: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