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你是否同意此说?请结合诗中的某一句来鉴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价此诗意境恢弘,气势磅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3.这首诗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2分)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4.赏析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的妙处。
(2分)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
5、首联叙写了怎样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托物起兴、颔联的象征、尾联的烘托,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请你选取其中一种来简要地分析一下情景交融的效果。
(3分)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秋兴八首_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 翻译及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暮年为躲避战乱而借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 年),时 56 岁。
全八首连任,前呼后应,脉络贯穿,组织严实,既是一组完满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重视。
每篇都是能够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在《评比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情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边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感触不得志的一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素。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惹起的国家兴衰、出身蹉跎的感触;写长安盛世的回想,今昔对照所惹起的悲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击国家残缺而不可以有所为、只好遥忆京华的忧虑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境界。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悲凉境界深宏,读来令人勾魂摄魄,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景。
用阴森萧瑟、动乱不安的光景环境烘托诗人忧虑抑郁、伤国伤民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直截了当叙写光景之中点明地址时间。
玉露即白露,,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境界笼盖着没落情景,氛围阴森,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睁开气萧森的悲壮情景。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暗萧森之状。
万里滔滔而来,波浪汹涌,翻天覆地,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光景也寓时势。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到处是灰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光景描述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势那种动乱不安、前程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滚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暮秋、个人出身、国家沦丧囊括此中,风起云涌,哀感深邃。
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黄叶落尽秋色深,
江楼归照月影依。
沙头渔火对愁眠,
山月隐没人行迷。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
作者以黄叶落尽、江楼归照月影、沙头渔火对愁眠、山月隐没人行迷等句子,把秋天的萧索景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抒发出深深的愁绪,表达出思乡之情。
诗中黄叶落尽,秋色深,把秋天的萧索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秋天的悲凉景象,让人感受到秋意深沉;江楼归照月影,月光在江楼上闪烁,把景色渲染的更加的梦幻而神秘;沙头渔火对愁眠,把晚上的渔火与抒情的愁眠融合在一起,把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山月隐没人行迷,把山月和人们迷失在月光下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抒发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悲昭君以自悲也”(前人评)作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诗 三 首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 年(766)秋天。当时,安 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 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 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 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 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 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 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 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 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 境界。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
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孤帆一系
二、《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 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 群山万壑赴荆门,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咏怀古迹 (其三)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 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一、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生长明妃尚有村。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 统 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 治 一去紫台连朔漠,远嫁异邦 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三、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 者 独留青冢向黄昏。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远葬他乡 的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 昏 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庸 环珮空归月夜魂。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千载琵琶作胡语,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 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分明怨恨曲中论。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1《秋兴八首·其一》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1《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
my《秋兴八首(其一)》

“凋落”好不好?
“伤”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玉露、枫树
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 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 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 情感。
丛菊两开他日泪
有人认为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
认为“残菊”更能体现出凄凉、萧条、 残败的感觉,你认为呢?
丛菊:写诗讲究对偶,
1、本诗运用了 哪种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首联、颔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诗人看到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
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漂泊寂寥 的一生,秋勾起作者感慨,作者的人生之 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这是何等 哀伤。此处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 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
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 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
暗含感情,意蕴丰富。
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
因情而深。
2、炼字
“文字上推敲 就是在思想感 情上进行推敲”
(动词、形容词、 色彩词)
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
“凋伤”改为
尾联: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
含蓄蕴藉,韵味绵长。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j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的译文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对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2.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3.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涌:波浪滔天。
5.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6.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7.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8.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9.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10.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原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白话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奉节县)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
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起联直点秋景。
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三一文库()〔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diāo wū sēn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yīn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xì xīn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cuī zhēn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情感…… 二、抓作者: 人生经历 生活年代 社会背景 写作风格 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怎么写? )意象/意境、技巧、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浊酒杯。
一生忧国忧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创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
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 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6个 年头了,此后几年病死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 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 之乱”已结束几年了,但地方军阀 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 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 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 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又称寒砧、清砧、砧声 常见象征意义: 一、妇女思念远行之人 二、游子思念家乡
(1)(2)(3):游子思念家乡 (4)妇女思念在外戍边的丈夫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杜甫《秋兴》全八首通译与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通译与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优势云接地阴.丛菊两开异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冬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枫树在暮秋露珠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覆盖在萧瑟阴沉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寰宇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不曾回家,就不免悲伤落泪.划子还系在岸边,固然我不克不及东归,漂荡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冬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曩昔了,我对家乡的怀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邃深挚……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流浪.怀念故园的心境. 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沉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颔联写江上波浪很大,关塞上的风云衔接大地,四周一片阴晦.这两句所写的天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颈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凋谢(即已是两年),花上凝集着本身回想曩昔岁月的眼泪,一只孤单的划子紧系着我回籍的心.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家乡的怀念情感.尾联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冬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示岁月催人的感叹.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哀痛.2.【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夕照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喷鼻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译文】孤城夔府夕照西垂的时辰,我经常依凭北斗星思恋遥远的京城.在巫峡听到猿猴的哀鸣让我也禁不住泣下沾襟,未能像汉朝张骞乘着八月的木槎随严武如期还,因病我没能去装潢着画墙,供奉着喷鼻炉的尚书省供职,笳的悲鸣经由矮墙隐约传白帝城.过了许久,请君看!藤萝上面的月光已经延长映照至洲前的芦荻花.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首联承上首末联,由傍晚入笔.颔联,把怀念京华与出身之感慎密交错.颈联承“每依北斗望京华”.“奉使虚随八月槎”来.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远景物.3.【秋兴八首(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全苦衷违.同窗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洗澡在秋天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葱的山岳.持续两夜在船上住宿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候,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汉朝的匡衡向皇帝切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前人尚且如斯,我更是不必说了,年少时一路肄业的同窗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邻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涯.第三首紧接三首“洲前芦荻花”的夜色转摹夔州秋天朝景.前四句写清白的秋色与烦扰的心境.每当千家万户还沉静在山郭朝晖中,本身却孤身一人坐在江边山楼上,看捉住宿江中的渔船,燕子老是在高低翻飞.“汛汛”.“飞飞”连用暗示动作反复;“还”.“故”,吐露诗人懊末路的心境.颈联连用典故,自比匡.刘,深感命运蹇厄,事与愿违.尾联用同窗多不贱反衬本身的落拓,不得志.“五陵此处代指长安;轻衣肥马代指显贵.这联感怀出身,悲忿沉郁,如诉如泣.引出第四首.4.【秋兴八首(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堪悲.贵爵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军书驰.鱼龙热闹秋江冷,祖国平居有所思.【译文】据说长安政局变更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度和小我所阅历的骚乱与亡命,有说不尽的哀思.贵爵第宅都换了新主人,文武官职也和往朝大不一样了.关山的战鼓震天,征讨吐的军书飞奔不断.秋江里玉石镌刻的鱼龙热闹地静卧,回想起祖国长安的如烟旧事,我思路翩翩,难以入眠.第四首以安史之乱为中间,写长安现状,是八首的枢纽.首联因据说长安政局变更很大(指长安先破于安史,后陷于土蕃,而反思国度和小我所阅历的骚乱与亡命,有说不尽的哀思.中四句承首联,皆“闻道”之事,具体写“似弈棋”的内容.颔联感叹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侧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尾联写在这国度完整.秋江清凉.出身凄苦.晚年潦倒的情形下,往日在长安的生涯经常呈如今怀想之中.5.【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仙境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译文】蓬莱宫北据高原,南望爽垲,天晴和日朗,南望终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如在槛内.西望仙境栖身着王母娘,老聃骑牛从洛阳而来,紫气刹那溢满了函谷关.雉尾扇开合像祥云移动,日照耀在皇帝的衮袍上,我看清了圣上的尊容.老病的我独卧孤舟惊愕年纪已高,早年为数不久不多列队上朝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第五首写长安宫阙之盛,回想帝居的巍峨绚丽,早朝的肃穆肃静,回想本身曾在中心政权中任右拾遗职“识圣颜”的光辉阅历.极写玄宗在位的宁靖气候,气候万千,激情万丈,以衬托如今的国危平易近困.穷途落拓.晚年流散的快乐和抑郁.前四句写殿远景物.后四句追溯当年上朝之事.这首写对京都长安宫阙的想望,经由过程回想当年早朝的盛况与今日的长江岁晚相比较,抒发了浓厚的今昔之感.6.【秋兴八首(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回想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译文】从瞿塘峡口至曲江头,万里景致都换了秋装.花萼楼经复道直达曲江与蓉园,通的是皇帝的御气,在芙蓉苑游兴正浓的玄宗却失望地听到安禄山兵变的告.宫殿里珠帘绣柱环绕着临空欲飞的黄鹄,锦缎做揽,象牙做桅杆的游船乘风破浪,惊起一群群白鸥,回想那歌舞泰平承平之地曲江,关中自古就是帝王之洲,惋惜眼下却成为干戈相见,狼烟连天的疆场.第六首抒写对曲江的怀想,首句直承上首的尾联“一卧沧江惊岁晚”,写本身在瞿塘峡口联想曲江.瞿塘峡口的秋色,是面前的风景,而曲江头的秋色是心里想象.用“万里风烟”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过感时的庞杂情感交错成一派渺茫而又深挚壮阔的艺术境界.本篇慨叹安史之乱以来,长安城满目疮痍.诗人在万里之外的瞿唐峡口,回想往日玄宗游幸曲江的盛况,对自古帝王州的今昔盛衰变更,不堪感叹.7.【秋兴八首(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旗子在眼中.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金风抽丰.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译文】开凿昆明池是汉时之功,汉武帝的旗子还在面前猎猎作响.池里的石像为织女,却不克不及趁月纺织,鲸鱼石刻造型活泼,鳞甲传神,几乎要舞动金风抽丰.江面上沉没的菰米似乎沉沉黑云,白露至,粉红的莲花纷纭凋零,露出了莲蓬.关塞高入云天,只有一线天容鸟飞过,我独自四处流浪于江湖,却无一己安身之地.第七首抒写对昆明池的怀想.既展示当年唐朝国力隆盛.景物绚丽.物产富裕的汗青画面,又慨叹旧事不堪回想,长安远离,苦衷茫然.8.【秋兴八首(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喷鼻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候,白头吟望苦低垂.【译文】昆吾御宿这些亭台楼阁逶迤而来,紫阁峰的倒影映入渼陂.喷鼻稻,鹦鹉之有余;碧梧,凤凰栖之至老.春天的丽人采花拾草,互相问候,游伴天晚仍然棹他游,游兴不减.老汉的如椽文笔曾气候凌云,惋惜回望往日长安的繁荣生,再想今日贫病潦倒,白首低垂,不堪哀叹.第八首经由过程对昆吾山和美陂一带的回想想象,抒发今昔兴衰之感,也是对这一组诗的总结.美陂是当时长安郊区的一大景不雅.旅游盛地.诗人曾与岑参等人在此泛舟.喝酒.吟诗.作乐,并有《渼陂行》一诗记录当时盛况.【综述】全诗境界在夔州与长安之中推移,祖国之思与沉沦之感交错,写夔州为所见,写长安为所思,虚实相生.八首一气贯通,满是抒情,是格律诗扩展表示规模的测验测验.格律精工,章法周密而又富于变更,字句锤炼,辞彩华茂,说话鲜艳,思惟沉郁,乐律顿挫顿挫,与《咏怀事迹》五首作风近似,代表诗人晚年律诗的审美新偏向.。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对偶)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意象)
赏析:
背景:大历元年(766年),安史之乱基本结束但局势仍动荡,作者时年55岁,正寄居夔州,此前已漂泊了近6年,老友已相继亡故。
翻译:时序为日暮。
秋天来了,霜降枫林,枫叶凋零败落,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
峡中的江水波浪滔天,好像连天也一起涌过来似的,大概是边塞干戈,扰攘接合了地上的阴气吧。
两度菊开,自己仍然漂泊在他乡,不禁伤感落泪,孤独的小舟,还长系着怀念故园的一颗心啊!天逐步冷了,处处有人移动刀尺在赶制过冬的寒衣,晚上从白帝城的高处传来急促的捣衣裳的砧杵声。
情感:天地间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异变和不安的前途。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一、原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三、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四、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完整版)秋兴八首其一用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 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 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 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 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 郁顿挫为主。
有“诗圣”美誉的杜甫,因其生活在唐由盛 而衰的动乱年代(安史之乱),又饱受动乱带 来的离乱之苦,杜诗像一面镜子,照射出安史 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成为中国 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回顾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诗句:(三么: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怎么写? )意象/意境、技巧、
情感…… 四、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
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 感 ……)。
一、抓题目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 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 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 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 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 有八首,“玉露凋伤枫 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题解
杜甫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35岁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作品赏析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作品赏析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和纲领,写夔州(今为奉节县,包括县东之白帝城)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枫树在深秋露水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
巫山巫峡气萧森。
——巫山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江间波浪兼天涌,——巫峡里面波涛汹涌,连接天际。
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山上空的乌云像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杜甫离开成都,原打算出峡。
然而被滞留在夔州等地已经两年,他见到丛菊开了两次,。
秋兴八首(其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 巫山 “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兼 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颔联用互文手法,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氛: 颔联用互文手法,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氛: 骇浪滔天,阴云匝地。 骇浪滔天,阴云匝地。 这里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 这里明写对江间波浪、塞上风云的感知,实写诗人 对时局的担忧: 对时局的担忧: (1)骇浪滔天,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 )骇浪滔天, 不息; 不息; (2)阴云匝地,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 )阴云匝地, 情的阴沉郁闷。 情的阴沉郁闷。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 (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 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 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 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 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 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 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 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 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在这黯 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 孤独、忧伤之感。
景
玉露、枫树林、波浪、 风云、菊花、孤舟、白 帝城
丛菊
两开
1、菊花开 、 2、泪眼流开 、
他日泪 他日泪,
“泪”字托出焦灼
无奈的思乡之情
孤舟
“孤”字表 孤 现漂泊无依
一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诗歌鉴赏
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
4.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
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
6.《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的布套。
7.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8.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9.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参考答案
1.C
【解析】
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2.B
【解析】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
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4.“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位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不是。
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
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故诗文与诗题是非常相配的。
【解析】3.从“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得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
4.“一”与“独”数字对仗,“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写出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不是。
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巩义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7.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8.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荫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9.示例: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
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
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中,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
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
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
“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
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攒动着。
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10.①③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
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本题中,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秉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