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板块构造学说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自然地理学讲义 - 副本

自然地理学讲义 - 副本

关于大地构造的几种学说一、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有一块联合古陆(即泛大陆),海洋也只有一个泛大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被分离。

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于水面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有的海陆分布轮廓。

(这一假说激起了“漂移”与“反漂移”的热烈争论。

由于漂移说当时还缺乏洋底地壳性质的了解,对驱动力的解释也不够有说服力,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海底扩张说在六十年代初,赫斯(H. Hess)和迪茨在大陆漂移说和地幔对流说的基础上,根据洋底的新资料提出了有名的海底扩张说。

该学说认为,大洋中脊和裂谷体系正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由于不断涌出和冷凝,结果便导致洋底向两侧不断扩张。

海底扩张的原动力主要来自地幔物质的对流。

所谓大陆漂移也正是由于海底扩张引起的。

这种解释与魏格纳的也有所不同,即软流圈的物质对流是作用于岩石圈的下部,使洋底发生更新;而岩石圈下部的移运带动了上层大陆地壳的漂移。

所以大陆不是独立、主动地漂移,而是被洋壳载运着在地幔对流体上移动。

(三)板块构造说1、历史背景:六十年代后期,有一批学者在新资料新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简称板块构造说)。

它把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震与火山活动、山脉的形成等许多地质现象,纳入一个比较符合逻辑的理论体系之中,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来解释全球性的构造运动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它对地球科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基本观点:板块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的,而是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和裂谷、海沟、转换断层等分割成相互独立的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或岩石圈的块体,称为板块。

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区域,各板块之间的接合处则是相对活动的地带。

注:新生代:7000万年前。

第三纪,第四纪。

(1)地质历史上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阶段。

被子植物,哺乳动物与现代没有根本区别。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1. 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的地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

这些板块相对独立,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板块之间通过板块边界相互连接。

2.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边界,分别是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扩张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边界;转换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边界;扩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边界。

3. 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运动,分别是构造运动、转换运动和扩张运动。

构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挤压或拉伸形成的运动;转换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相对滑动的运动;扩张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发生拉伸形成的运动。

4. 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

板块之间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质活动,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等。

5. 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会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因此,研究板块构造对于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6. 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构造与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地球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通过研究板块构造,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包括地球外部由多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存在不同类型的边界和运动,板块构造是地球表面地质现象的主要原因,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和地球演化的关系密切。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演化,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

板块构造学说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然而他们提出的证据未能使地学界相信大陆漂移的真实性。

60年代初H.Hess 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并得到古地磁学、地球年代学以及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一系列新证据的支持。

三种不同的现象:熔岩序列中磁极性转向的年代;深海岩心中剩余磁化转向的深度,以及平行于海洋中脊的线状磁异常的宽度,都以同样的比率变化着,都是由于扩张海底的地壳从洋中脊迁移而造成的。

地学界普遍接受了活动论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板块之间为俯冲、碰撞带,中洋脊,以及转换断层等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断层活动来完成,而板块边界之间的宽阔的块体变形很小,在全球尺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可以认为板块是刚性的。

板块运动认为刚性的岩石圈(包括大陆与大洋的地壳)的薄板在上地幔中粘性较小的软流圈上移动。

它是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而却不同于大陆漂移说。

它们的差别主要为:(1)魏格纳等把大陆只包含大陆硅铝层;而板块学说中岩石圈板块包含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2)魏格纳等把大陆看成是主动的单元,而板块学说中大陆是被动的。

大陆漂移说认为大陆是穿过壳下硅镁层而漂移的;而板块学说引入了象在传送带上被携带的被动大陆的概念。

由于它们在组成上密度较低,通常较有浮力并能逃脱被消减的命运,成为输送带上稳定的被动浮性块。

(3)魏格纳等把大陆硅铝层看成是与地幔硅镁层互相独立的、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板块学说认为陆地是地幔分异产生而上浮的化学产物,陆地与其下伏的部分地幔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块构造为地幔对流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中国板块运动演化历史的复原再造 洪汉净 马宗晋 程国良 刘培洵 陶 玮岩石圈包括地壳与软流圈之上的岩石圈(岩石圈地幔)。

从热力学观点来看,它相当于岩石固相线之上的部分。

从力学观点看,它是能承受长期应力的地球表壳。

大陆板块知识点

大陆板块知识点

大陆板块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这一学说认为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将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状态:汇聚型板块边界、分离型板块边界和转换型板块边界。

2. 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名为“泛古陆”的庞大陆地,后来由于地球表面的变动,泛古陆开始破裂、漂移、碰撞和聚合,形成了现今的大陆和洋盆。

3. 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是由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蒙德·赫斯于1960年提出的。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大洋地壳是由一系列不断移动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新海底生成的地方扩张,然后在老海底消亡的地方收缩。

这一过程使得地球上的大洋地壳不断更新。

4.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地球表面板块的移动过程,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移,导致地壳变形、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垂直运动是指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下方向的移动,导致地壳升降、山脉隆起或地壳下沉等现象。

5.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指板块之间的接触区域,分为汇聚型、分离型和转换型三种。

汇聚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靠近、碰撞的地方,如欧亚板与阿拉伯板的交界处。

分离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地方,如东太平洋板与纳斯卡板的交界处。

转换型边界是指两个板块相互交错的地方,如太平洋板与北美板的交界处。

6. 地壳构造:地壳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地壳的组成、结构和分布。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根据成因和成分可分为花岗岩地壳和玄武岩地壳。

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壳的构造单元包括地壳块、地壳带和地壳分区。

7.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表面板块运动、地壳构造变化等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 板块构造的定义。

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质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层是由大面积的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彼此之间可以沿着活动边界来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的移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来驱动的,这种热量和压力会使板块发生变形,并且会导致地质构造的变化。

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理: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由一系列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地壳和地幔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移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貌。

板块构造的运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拉伸、滑动和撞击。

拉伸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向外拉伸,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滑动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滑动,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撞击是指板块在地壳和地幔的活动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相撞,形成新的板块和新的地质构造。

3. 板块构造的应用: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构造的理论,它把地质构造分为一系列的板块,每个板块都有独特的性质和运动趋势。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学家可以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研究地质构造的发展历史,从而更好地了解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

2.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分析和预测地质构造的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3. 板块构造学说也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发现和开发新的矿产资源,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4. 板块构造的优缺点优点:板块构造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进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它还有助于政府对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以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综合素质。

缺点:板块构造可能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这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

板块构造学说的名词解释在地质学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解释地球地壳和上部地幔构造演化的理论框架。

它认为地球上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大型和小型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被认为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刚性片段。

这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我们对地球的构造和动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将对板块构造学说中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解释。

1. 板块:板块是指地球上外部岩石圈上的一个刚性片段,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板块是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形成)的主要动力学驱动力。

世界上目前已经确认的主要板块包括太平洋板块、欧亚大陆板块、非洲板块等。

这些板块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相对运动,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

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不同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根据板块相互之间的运动方式,构造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边界、边界和边界。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远离的边界,这种边界一般伴随着新的地壳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互靠近和碰撞的边界,这种边界常常伴随着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边界是两个板块相对滑动的边界,这种边界常见于地震带。

3. 版内作用:版内作用是指同一个板块内部发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

在一个板块内部,可能存在内部的构造边界,这些边界由于板块内部的应力和应变而形成。

内部构造边界可以导致地震、火山活动和地质变形。

4. 版间作用:版间作用是指不同板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的碰撞、相对滑动和远离。

碰撞型作用常伴随着山脉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所致。

相对滑动型作用常伴随着地震活动。

远离型作用发生在两个板块相对远离的边界,常伴随着新的地壳或岛弧的形成。

5. 热柱与地幔对流:热柱是指地球地幔中一种热辐射物质上升形成的热点。

地幔对流是指地幔内部发生的流体运动,它是地球内部热力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柱和地幔对流是导致板块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热柱上升和地幔对流造成了地壳板块的远离和靠拢,从而形成了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学地理教案2.板书设计专题5板块运动一、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2.依据3.观点二、海底扩张学说1.依据2.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2.基本内容1)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海洋(大西洋)板块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海岛弧(日本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1.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1. 在下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2.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地形名称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东非大裂谷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红海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喜马拉雅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马里亚纳海沟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阿留申群岛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生长界(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1)地球岩石圈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2)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学生要能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而不是仅仅记住结论。

学习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通过阅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3.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对生命的关爱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按照以下要点和步骤把握教学:(1)讨论大地是运动变化的还是稳定不变的;(2)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提出它们原来是否在同一块大陆的问题;(3)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说;(4)展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5)设疑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6)板块的划分,板块交界处地壳特点;(7)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的证据——高大的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由于自身的特点、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等等不同,应扬长避短,设计出各式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PPT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PPT
看一看
看一看
大 西 洋
第二篇 专题5 板块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魏格纳 (1880-1930)
• 德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天文学家
一、大陆漂移学说-起源
大陆漂移演示
一、大陆漂移学说-依据
一、大陆漂移学说-依据
一、大陆漂移学说-观点
1.大陆曾发生过漂移;
2.全世界的大陆曾连接成一体,称为泛大陆;
3. 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或山脉。 正确!
4. 喜马拉雅山是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印度洋板块)
5. 大洋板块的生长界可形成海沟。 (消亡界)/(海岭或洋脊)
作业
• 练习册P10
• 填空题、选择、连线、读图分析的第一答题。
下课!
围绕它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
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突破
提出科学设想 验证科学设想
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科 学 探 索 之 路 还 在 继 续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假设 验证科学设想
魏格纳(1880-1930)
海底探测 技术发展
海底扩张学说
H.H.Hess 赫斯 R.S.Dietz 迪茨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类型 红色界限与绿色界线分别穿过了哪些地形?
阿留申群岛 地中海 日本群岛 海沟 美拉尼西亚 北岛 海沟
喜马拉雅山
红 海 大 西 洋 海 岭
菲律宾群岛
马来群岛
印 度 洋 海 岭
海沟
南岛
太 平 洋 海 岭
三、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的结果
板块的生长边界: 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的消亡边界: 形成海沟、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专题5_板块运动_知识点

专题5_板块运动_知识点

专题5 板块运动
①亚欧板块
②非洲板块
⒈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③美洲板块
④印度洋板块
⑤南极洲板块
一、板块构造学说⑥太平洋板块
①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板块内部相对较稳定
②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海洋(如大西洋)
Ⅰ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形成岛弧、海岸山脉和海沟(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弧链)
⒉板块在软流层上运动③板块碰撞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喜马拉雅山脉
Ⅱ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形成巨大的山脉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阿尔卑斯山脉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安第斯山脉
Ⅱ震中:震源到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①要素Ⅲ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
Ⅳ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间的距离
⒈地震
Ⅵ地震烈度:地震的破坏程度
二、地震与火山②分布Ⅰ环太平洋地震带
Ⅱ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Ⅰ环太平洋火山带
⒉火山:①分布Ⅱ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
Ⅲ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Ⅳ洋底火山带高二(1)班江彩霞、李仲麟、戴佳睿、侯博轩。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教案

中学地理教案2.板书设计专题5板块运动一、大陆漂移学说1.创始人2.依据3.观点二、海底扩张学说1.依据2.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及其划分标志2.基本内容1)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3)板块运动机制及结果海洋(大西洋)板块张裂——裂谷(东非大裂谷)陆——陆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碰撞海沟(马里亚纳海沟)陆——海岛弧(日本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附:学习任务单任务一: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1.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1. 在下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2.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地形名称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东非大裂谷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红海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喜马拉雅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马里亚纳海沟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阿留申群岛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生长界(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是唯一的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
•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 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 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 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 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 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 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 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 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
板 块 构 造 学(Plate tectonics)
• 板块构造学是研究地球岩石圈板 块的成因、运动、演化、物质组 成、构造组合、分布和相互关系 以及地球动力学等问题的地质学 的一个分支学科。
板块构造学说
•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是在 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 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 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 (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 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转换断层
• 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 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 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 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 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地缝合线
• 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 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 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
板块的活动性
•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 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 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 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 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板块“边活内稳”
•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边界则是岩石圈相对 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断裂等活动频繁 板块因地幔对流的驱动而运动。以后有人进 一步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如中国板块、 菲律宾板块等。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解释了 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分布规律,因 而得到了地学界的广泛接受。但仍然存在一 些问题,特别是在大陆内部板块构造理论的 应用还待进一步研究。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学习任务单

专题5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任务一 :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独立完成) 1. 在下图中找出大陆漂移的证据:(至少找出3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寻找大陆漂移的原动力(合作完成) 1. 在右图的方框中分别填写“海岭”、“海沟”; 2.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将下图的箭头补充完整,尝试用自己的话阐述海底扩张的过程,并填空:洋壳的诞生处是_______;洋壳的消亡处是________。

(海岭、海沟)(提示:物质受热,遇冷发生怎样的运动)任务三 : 发现板块运动对地表产生的影响(合作完成)1. 对照书本44页的“板块分布示意图”和地图册第4页的“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表格:边界类型 地形名称 成因分析________边界 东非大裂谷 非洲内部次一级小板块发生____ ________边界 红海 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 ________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 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 ________边界 马里亚纳海沟 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 ________边界 阿留申群岛 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 ________边界落基山脉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发生____2. 根据上表所得结论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到下表中:板块运动形成地形举例 生长界 (板块_____)大陆板块张裂 大洋板块张裂消亡界 (板块_____)喜马拉雅山脉马里亚纳海沟、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

板块构造学说承

板块构造学说承

板块构造学说承板块构造学说(platetectonicstheory)是地球科学的基石,它是由一系列独立的研究工作最终形成的一种完整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地球内部质量分布、地壳运动、大陆配置变化以及地壳上地质过程等方面。

它为研究地球和其他行星机制提供了一个更完整而又更清晰的视角。

第一个“板块构造”理论是在1960年由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及哲学家等学者提出来的,它将地球表面分割成一些独立的板块,并认为这些板块是以相对速度移动的。

据此,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便可以更为清晰的理解,从而使当时的地质学家扫清了古生物史中的许多谜团。

由此,“板块构造”理论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成为现今的地球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地球表面的水平运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特征。

通过对地壳的内部构造,特别是对其上不断活跃的地质构造运动,科学家们发现了由板块碰撞所产生的热能,从而使地球表面产生了构造变形,以及火山活动、地震等强烈的地表行为。

这些活动都与板块构造有关。

板块构造学说也有助于解释世界上许多不同时期的大陆漂移。

据科学家们推测,大陆最初是从一块大陆拼图上漂移而来的,而随着板块的活动,大陆运动的轨迹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形成了现今的洋流模式。

此外,板块构造也可以解释控制海洋深度分布的大陆构造运动,以及大气、水文和地质活动所产生的全球变化。

另一方面,板块构造学说也为人类活动带来极大的好处。

由于地壳运动的存在,岩石的构造变形就变得更加活跃,从而使资源的开采及其转移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而这些可能性又帮助人类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并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总之,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今世界地质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不仅可以解释大陆及海洋地质活动的机制,还能够解释地质变化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人类不仅可以利用它来改进技术,还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由于地壳运动所造成的灾害,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大地构造是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演化及其运动变形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学科,是研究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不仅对深入认识地球发展史和地壳、岩石圈运动史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研究成矿条件、地表成因及预测矿产资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特提斯构造带的丁字接合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地构造特征。

“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质力学”、“多旋回构造”、“地洼说”和“断块构造说”是老一辈地质学家对我国大地构造特征的总结,被称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

一、“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生平简介:张伯声院士,1903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乔楼村,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

1926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校,以优异成绩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1928年获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地质系研究部攻读地质学。

1930年回国,先后在焦作工学院、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河南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任地质学和岩矿学教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伯声教授随同北洋工学院从天津迁到陕西,先后在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大学任教。

抗战胜利后,原北洋工学院的教师纷纷返回天津,但他则认为,秦岭需要他,西北需要他,毅然跟随西北大学迁回西安,出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解放后,张伯声院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95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1980年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11月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长。

张伯声院士为地质教育和地质科学研究工作整整奋斗了64年之久,献出了他的毕生精力,为党、为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

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引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世界上各大板块处在不停的运动和相对运动之中,它们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全球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这就是学界所称的“六大板块说”,它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的一种新的全球大地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陆漂移说揭示了各大陆是如何分离、漂移的;板块学说则说明了各大陆及其附近海洋是如何形成的。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欧亚板块几乎全部是陆地,南极洲板块几乎全部是冰雪;板块与板块相撞后,又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产生了许多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全球岩石圈被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各个板块可以运动,而两个板块相互碰撞就会发生地震、火山、海啸等现象。

为了更好地阐述板块构造学说,下面介绍一下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这个板块不断地向西北方向移动着。

亚欧板块主要是由亚欧大陆和印度次大陆组成的,东部有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板块等。

大约在10亿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开始分离,这个过程叫做印度洋板块的开始,在海底扩张作用的影响下,大洋板块逐渐裂开,成为几个大板块。

美洲板块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这个板块是由北美洲和南美洲所组成的。

美洲板块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接触处,在海底扩张作用的影响下,两个板块发生了张裂,成为几个大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可以解释一些与岩石圈有关的地质现象。

例如,位于非洲板块内的红海在中生代时期是陆地,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并插入到亚欧板块之下,原来的大洋底逐渐变为陆地,从而使红海成为半封闭的海洋。

又如,科迪勒拉山系,即安第斯山脉,这个山系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

在两大板块的挤压下,这个山系也向北缓慢地移动着。

又如,我国的台湾省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而台湾省的基隆至台北的海岸线就是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大地震
2004、2、24 摩洛哥6.5级 2003、5、1 土耳其6.4级 2003、12、26 伊朗6.3级 2006、11、15 千岛群岛8.1级 2006、4、21 堪察加半岛8级
2004、8、17
日本北海道8级 2004、10、23 日本新潟6.8级 2003、5、26 日本7级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软流层 岩石圈
专题5 板块运动
仔细观察地图上大西洋两侧的南美洲大陆和 非洲大陆海岸线,你有什么发现呢?
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线
大陆漂移过程与各种论点
↓古生物证据
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
↑古冰川证据 ↖古气候证据
大西洋海底地形——“海岭”(大洋中脊)
湖底地貌示意图
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海沟
大洋中脊
火山
热对流
地幔物质的对流作用
观察两种板块边界:
张裂(生长边界)
指两板块互相远离 地质特色:多火山和地震。 形成地貌:海洋或裂谷,如大西洋、东非大裂谷
冰岛的地质构造
中洋脊贯穿冰岛, 产生南北向的裂谷, 裂谷的两侧岩石 (玄武岩为主)呈 对称分布,距裂谷 越远则年代越老。
海平面
6亿 年前
3000万 年前
2000万 年前
700万 年前
200万 年前
现在
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板块张裂与碰撞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日本群岛: 马里亚纳海沟: 海岸山脉:
板块和
板块和 板块和 板块和 板块和 板块和 板块和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形成 形成 形成 形成 形成
形成 形成
冰岛地质图:不同颜色代表 不同年代,中央黃绿色代表 岩石生成年代最年轻,褐色 年代居中,粉红色代表年代 最老。
碰撞(消亡边界)
指两板块间受挤压而相互推挤靠近。 地质特色:多地震、火山及高大山脉(造山运动) 形成地貌:山脉,海沟、岛屿如喜马拉雅山和南美 安第斯山、马里亚纳海沟、日本群岛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马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科 迪 勒 拉 山 系
大地构造学说的“四级跳”
等待你的新发现! 第一次划分 全球板块 第一次总结 板块运动动力 第一次提出 水平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总结前人 不断完善
海底扩张学说
探测科技成果 逻辑推理
科学探索 无止境
大陆漂移学说
提出科学设想 验证科学设想
质疑
站在巨人的 肩膀
2005、6、14 美国加州6.5级
2005、3、29 印度尼西亚8.5级

2004、12、24 澳大利亚与南 极之间8.1级


地震的分布有规律可循吗?
火山与地震的分布
2005年5月中国测得珠穆朗玛峰最新数据——8844.43米
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
“沧海桑田”
3000米 6000米
8844.43米
海底地貌示意图
海底扩张学说 ——海底探测科技的“催生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底扩张学说
海岭
海沟
板块构造学说
——全球大地构造理论
• 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 全球岩石圈分六大板块
– 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运动比较
活跃。
– 板块相对移动产生的碰撞或张裂,形成了不同的地表 的基本面貌
2006、6、15 美国加州7.1级 2003、12、23 美国加州6.5级

2004、5、28 伊朗6.2级





2005、10、8 巴基斯坦7.6级

2004、12、26 印度尼西亚8.7级

2004、11、12 印度尼西亚8.1级 2006、7、17 印度尼西亚7.3级 2006、5、3 汤加8.1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