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复习资料(必修三)(五)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姓名:___________执笔人:张纪琴核对人: 侍东升【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学习方法】课前导学、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学习过程】A.自主学习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步骤。

特点提醒:针对具体事例理解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要同时联系实验设计的步骤。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从教材的两个实例看出,种群呈____________增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结构总是___________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____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___________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___________降低,___________增高。

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___________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有时会___________在一定的水平。

“S”型曲线是指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___________后,数量趋于___________的增长曲线。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2、3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知识点总结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2、模型假设(适用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

●或以下情况之一: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没有环境阻力、理想条件下。

3、数学模型:N t =N 0λt其中: N 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 为时间N t 表示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年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4、增长率:(1)定义:该年种群数量比上一年种群数量多了多少倍。

必修1相关知识链接: 模型1、模型定义: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模型形式: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

3、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

●注意:拍摄的实物照片与视频不是模型。

4、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

(2)增长率与λ的关系:增长率=λ-1。

①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上升,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②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不变,该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③λ<1,增长率<0,种群数量下降,该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3)“J”型曲线增长率:由于“J”型曲线的λ是常数,值不变,所以其增长率不变。

5、增长速率(看斜率):(1)定义: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

(2)计算方法:(3)“J”型曲线增长率:持续增加。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辨析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辨析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辨析1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模型建立项目j型快速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条件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状态资源和空间非常有限的实际状态模型假设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①存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小环境容纳量k值非常有限,种群数量达至k时,种群将不再快速增长。

②环境条件对种群快速增长的迟滞促进作用,随着种群密度的减少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减少。

模型创建【马尔萨斯模型:指数式增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罗捷斯蒂克模型:k为环境的容纳量】其分成五个时期:潜伏期──个体太少,快速增长快;快速期──个体减少,快速增长慢;转折期──个体数达至k/2,增长速度最快;减速期──个体数少于k/2,增长速度减缓;饱和状态期──种群个体达至k值饱和状态。

2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种群增长率就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快速增长数量,种群增长率=出生率d死亡率=(长大数-死亡数)/(单位时间×单位数量)。

从个体的角度通常认知为每员增长率,即为看看种群中每个个体的快速增长情况:“j”型快速增长曲线,种群生活在无穷环境下,每员增长率与种群密度毫无关系,因而维持维持不变;“s”型快速增长曲线,种群生活在非常有限环境下,随着种群密度的下降,个体间对非常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种内斗争必将激化,以该种群杂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可以减少,这就可以并使种群的出生率减少,死亡率升高,从而并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上升。

种群中每减少一个个体利用了1/k的空间,若种群中存有n个个体,就利用了n/k的空间,而供种群稳步快速增长的空间就只有(1-n/k)了。

运用音速的思维,如果种群数量n吻合0,那么1-n/k就吻合1,种群快速增长就吻合指数快速增长;如果n吻合k,那么1-n/k就吻合0,这意味著种群快速增长的空间极小甚至没。

也就是n越大,快速增长阻力就越大,种群增长率就越大。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保持数量稳定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呈“J”型增长 “S”型增长
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
5.下图是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 课堂练习 d点增长率为零 增长曲线图,据图 回答(1)~(5)题:
d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 b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 2 (3)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到增大是在迁入________ 年后开始的。 S (4)此动物种群增长的曲线呈________型。 d (5)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的点是________ 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不受 b 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________点。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
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数学表达
细菌每20min分裂一次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中,细菌种 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Nn=2n ,N代表细菌数量,n表示第几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所建立 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水葫芦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不能,因为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 等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斗争不断加剧, 捕者数量不断增加,即存在环境阻力,导致该 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当出生率与死 亡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停止,有时会稳定 在一定的水平.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实例:高斯实验
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1)数学方程式: 精确
(2)曲线图: 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高中生物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第一章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学习目标:1.说出种群的数量特征;2.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及相关计算;3.探究调查种群密度时的注意事项。

一、种群的概念:生活在的生物的个体。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有、、、、。

(一)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或中的。

是种群最基本的。

2.特点:①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中 (会/不会)发生变化,如蝗虫在夏天和秋天密度不同。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 (相同/不同),如一片草地上的仓鼠和野驴。

4.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Ⅰ.逐个计数法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的方法。

Ⅱ.估算法(1)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也适用于及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植株上、等。

②步骤: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③【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a.调查对象:宜选用草本植物,因单子叶植物多为,难以计数。

b.样方选取:草本植物样方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

c.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不能掺入主观因素,确保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使结果(估算值)更接近真实值。

常用取样方法有(非长条地段)和(长条地段)。

d.计数方法: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应统计的个体和的个体。

边界线上的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实心圈表示统计的个体)。

(3)标志重捕法①适用范围:适用于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如哺乳类、鸟类、鱼类等。

②步骤: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根据重捕到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③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密度=重捕中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 种群密度=④注意事项若标志易脱落,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标志明显,易被捕食者发现,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初次捕获后动物警惕性提高不易再被捕获,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较短,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若两次捕获时间间隔较长,将会使估算值比实际值 ;(二) 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 占 的比率。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义【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科学思维—通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研究方法及实例二、种群的“J”形增长1.含义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形。

这种类型的种群增长称为“J”形增长。

2.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3)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的“S”形增长1.条件: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2.原因:随种群数量的增多,生物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趋于激烈,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会停止,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4.应用(以大熊猫为例)(1)大熊猫锐减的重要原因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会变小。

(2)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对于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3.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五、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

2.具体计数过程: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

种群知识点总结手写模板一、种群的定义和特点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同物种个体的总和。

种群是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种群有自己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性等特点。

1.1 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区域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数量可以根据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发生变化。

种群数量的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1.2 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会受到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疾病、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种群密度的变化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1.3 种群分布种群分布是指个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分布状况。

种群分布可以是随机分布、聚集分布或者均匀分布。

种群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生态学中的相互关系和种群动态。

1.4 种群结构种群结构指的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组织结构和组合方式。

种群结构包括了个体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体量结构和分布结构等。

种群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种群的增长和繁衍。

1.5 种群增长率种群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个体数量的变化比率。

种群增长率可以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来衡量。

种群增长率的变化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环境的变化。

1.6 种群遗传结构种群遗传结构是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

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物种的起源、进化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1.7 种群适应性种群适应性是指物种个体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种群适应性可以通过物种的生理生态特征和行为特征来衡量。

种群适应性的改变可以相关到环境的变迁和世界的气候变化。

二、种群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结构、增长率和种群遗传结构等问题。

种群生态学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和前提。

2.1 种群数量动态种群数量动态研究的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种群数量动态可以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和分析来进行研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种群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而了解种群的特征对于深入理解生态学和生物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关键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探讨一下种群的特征。

种群,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具有多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反映了种群的状态和变化趋势。

首先是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它指的是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例如,在一平方千米的草原上生活着多少只羊,或者在一立方米的池塘水中有多少条鱼。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

对于植物,常用样方法。

比如,要调查一块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我们可以在这块草地上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算每个样方内蒲公英的数量,然后取平均值,以此来估算整个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对于动物,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假设在一个池塘中,第一次捕获了 M只鱼并标记,然后放回池塘,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捕获到的鱼中有标记的为 n 只,总捕获数为 N 只,那么该池塘中鱼的总数大约就是 M×N÷n 只。

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重要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就会减少。

迁入率和迁出率同样对种群数量有影响。

迁入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出率则是指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一个地区的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会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

年龄组成是种群的另一个特征。

它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年龄组成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等,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量较多,幼年个体数量较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必背知识点附图

1. 1.种群的特征(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特征。

2.种群:一定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3.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是间接,其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可以影响出生率(记住,不影响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

4.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5.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6.杂草不是一种草,出生率大不一定增长,可能死亡率更大7.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分布范围小,个体大的种群)8.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1)植物和活动范围小和活动力弱的,用样方法,原则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是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

(2)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公式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乘以第二次捕捉的除以第二次捕捉中带标记的9.样方的边界上正好有生物,我们用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只计两边夹角10.样方的面积越大,越接近实际值,草本植物的样方一般为1平方米,灌木的16平米,乔木一般100平米11.标记重捕法的时候,标记物不能容易脱落,不能过于醒目。

如果标记物容易脱落,或容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比实际数量偏大,如果标记的容易被人类捕捉,会造成比实际的偏小12.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13.抽样检测法范围:适用于微生物。

14.种群的J型增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竞争物种,也就是理性状态,数学公式是N t=N0λt,其中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N0表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t表示时间。

15.λ小于1表示衰退,大于1表示增长型,等于1表示稳定型16.增长率大于0,种群就是增长,注意和λ的区别17.数学模型(如J型增长)和曲线图,数学模型更加的直观和准确,曲线图没有公式准确18.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最初的一段时间,可以认为接近J型19.J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减去S型增长的数量,是环境阻力减少的数量20.种群的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不是最高点,是稳定的点),原因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现实状态)21.S型的前期是增长缓慢的,原因是个体数量少。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的生物知识比较难,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多思考,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1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J型增长”a、数学模型:(1) Nt=N0λ(2)曲线(略)(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种群数量)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2、“S型增长”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3、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意义: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与纬度、环境污染有关。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4、群落的空间结构: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必修三生物知识点总结2激素的调节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3)、调节血糖的激素:(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生物选二 知识点填空 认真填、读、背第一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一、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提示 一定的区域,是指连续的区域,中间不能有间隔(地理隔离),如两个湖泊,这是两个区域。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

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法适用于逐个计数非常困难的种群。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1.“两看法”选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容易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

(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 m 2,灌木为16 m 2,草本植物为1 m 2。

(4)选取样方时,要注意随机取样。

例如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

(5)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1)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期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开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包括数学公式和曲线图两种表现形式。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

种群的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定义种群是指生态学上生物体群体的总称,是由一群在空间和时间上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个体组成。

种群内的个体具有生活习性相似,种群是由一群相同种的个体组成,动植物都有种群。

种群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合作,形成了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

二、种群的数量种群数量是指种群的个体数量,也称为种群密度,它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指标。

对于数量的研究以及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种群数量都是受到环境影响的。

当数量过多时,种群间的竞争可能会激烈,导致资源匮乏、疾病传播等问题;当数量过少时,种群可能会濒危甚至灭绝。

因此,保护种群数量很重要。

三、种群的结构种群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特征,包括性别比例、年龄比例、空间分布等。

不同的物种种群结构各不相同,这些特征对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生活方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都有影响。

比如,性别比例不均衡可能会影响繁殖,并可能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四、种群的生态学种群生态学是种群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种群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的数量、分布、种群结构等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平衡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都有重要作用。

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

五、种群的动态种群动态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种群数量的动态可以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变化、种群内部的竞争、疾病传播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状况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物种适应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六、种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开发活动,很多物种的种群数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物种灭绝。

因此,种群的保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过度捕猎等方式,可以有效保护种群的数量、结构和生态系统。

以上是关于种群的相关知识点总结,种群学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物种适应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种群的数量、结构、生态学、动态以及保护等都是种群学研究的重点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知识点
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
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
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
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
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
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
种类型。

“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
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
增长速率达最大值。

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
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

在平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
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
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

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
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


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
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1.食物:旅鼠过多时,它们在草原上大面积地吃草,草原植被遭到破坏,结果食物缺
乏加上其他因素,如生殖力降低,容易暴露给天敌等。

种群数量从而减少,但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数量也随着恢复过来。

2.生殖力:生殖力受密度的影响,池塘内的椎实螺在低密度时产卵就少。

大山雀在英
伦三岛的林区,每窝产卵数随着密度的大小而减少或增多。

3.抑制物的分泌:多种生物有分泌抑制物来调节种群密度的能力。

蝌蚪密度高时产生一种毒素,能限制蝌蚪的生长,或增加蝌蚪死亡率。

在植物中,桉树有自毒现象,密度高时能自行减少其数量。

细菌也有类似的情况,繁殖过多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就将限制数量的再增加;密度降低时,这些代谢产物少,就不足以起抑制作用,因而数量又能上升。

4.疾病.寄生物等是限制高密度种群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越高,流行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越容易蔓延,结果个体死亡多,种群密度降低。

种群密度低了,疾病反而不容易传染了,结果种群密度逐渐恢复。

5.物理因素:其作用一般总是很猛烈的,灾难性的。

例如,我国历史上屡有记载的蝗灾是由东亚飞蝗引起的。

引起蝗虫大发生的一个物理因素是干旱。

东亚飞蝗在禾本科植物的荒草地中产卵,如果雨水多,虫卵或因水淹或因霉菌感染而大量死亡,因而不能成灾,只有气候干旱蝗虫才能大发生,所以我国历史上连年干旱同时伴随蝗灾。

同一个人的肝细胞中不含胰岛素基因。

血红蛋白位于内环境中、血浆蛋白位于细胞内。

只有复制过程才有碱基互补配对,转录和翻译中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

酶都是蛋白质。

中午叶片气孔关闭是由于光照强度太强的原因。

减数分裂也有细胞周期。

原核生物能发生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有丝分裂能发生基因重组或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用32P和35S能直接标记噬菌体。

RNA中A和U、G和C数目相等。

RNA中有T、DNA中有U。

基因突变一定能遗传。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一定有四种表现型、不一定有9种基因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