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法律制度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一、本章知识点(一)明代立法概况1.立法思想:(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立法指导原则。
从“德主刑辅”到“明刑弼教”,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立法之初,便以“刑乱国用重典”作为指导思想。
(2)“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
2.主要立法:(1)《大明律》。
《大明律》共30卷,460条。
它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
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
(2)明《大诰》。
明《大诰》的主要内容为惩治臣民各种犯罪的典型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代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和案例,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编例与《问刑条例》。
至万历年间,始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从而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先例,并影响了清代。
(4)《明会典》。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
对封建社会最后一部行政法典《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二)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1.明代刑事立法:(1)“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
清人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贼盗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为重。
”“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
”(2)严法整饬吏治与重典惩治贪官,表现在:首先,严惩官吏失职、渎职的行为;其次,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朋党;最后,重典惩治贪官污吏。
(3)刑罚制度的变化及残酷:明代除继续适用封建制五刑外,增设了充军刑、枷号刑,并将廷杖制度化。
(4)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
2 . 明代强化对传统商业的法律调控:(1)颁行茶法、盐法等单行特别法,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第一节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学习重点:1、明代的立法思想;2、明代的立法概况和法律形式。
一、立法思想(一)“明刑弼教”的思想“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尚书·大禹谟》)五教:指五品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深切叮咛之意,未尝不在乎此也。
”(朱熹:《朱文公文集》)(二)“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1、元朝灭亡的教训2、“刑罚世轻世重”的传统法律思想影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一)《大明律》的制定与颁行明朝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
1、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
2、《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
(二)《御制大诰》大诰之名源于儒家经典《尚书·大诰》,本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
《明大诰》的问世,是明初推行重典政策的产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导编纂的一部严刑惩治吏民的特别刑法,《大诰》中颁布的重刑法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大诰”有以下几个特点:1、列举种种以酷刑惩治吏民的案例,公开肯定律外用刑的必要性、合理性。
2、同一犯罪,“大诰”较明律大大加重,3、强调重典治吏。
“大诰”的打击矛头总的说来是针对全体吏民,但侧重点是惩治贪官污吏,其条目80%以上是属于治吏的。
(三)“例”的编撰判例或事例。
明朝有多部条例,如:1、《〈钦定律诰〉条例》2、《问刑条例》、3、《真犯杂犯死罪条例》4、《充军条例》条例是明律之外最重要的单位法规,一般常简称“例”。
为补充律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明朝继续采用宋、元以来以例断案的传统,并将例附于律文之后。
明太祖时已有例,不过不是法律之主要形式。
但历朝积累,例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演变为通行的条例。
明朝法律制度
明朝法律制度立法思想:一、刑乱国用重典。
原因:1、吸取元朝“宽纵”亡国的历史教训;2、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3、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二、礼法结合,明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设置了极具礼教特点的“申明亭”制度,指全国各地建立名为“申明亭”的基层司法组织,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榜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及其过错的行为,并由老人主持轻微诉讼的调解,以此“申明教化”。
立法活动:一、《大明律》的制定明代律法意义:1、律法经历了逐步完善、前后相继的制定过程。
2、明律的编制体例展示了立法者高超的立法技术。
(1)仿《元典章》,篇目以中央行政六部分类(2)仿《宋刑统》篇下分门的体例,便于寻检条文。
(3)条文简、凝练(4)图文并茂,极具实用性(5)律例并举,创一代形式法典编制体例之河二、《大明令》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三、大诰和榜文:朱元璋采辑官名犯罪的重要案例,编成《大诰》四编。
《大诰》由典型案例、重刑法令、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组成,《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大诰》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大诰》对比《大明律》的特点:1、规定了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2、设置了许多新的罪名和禁令3、同一犯罪,量刑较重4、“重典治吏”的色彩鲜明为处理民间细微纷争以及减少诉讼,朱元璋命令颁布了《教民榜文》四、条例编篡和修订:1、第一阶段:明中期前的单行法规时期。
条例是司法机关根据案例拟定条文,由皇帝批准颁布,性质上接近于宋代的“敕”。
2、第二阶段:明中期后的条例汇编时期。
明神宗时期,刑部尚书舒华等重新辑修《问刑条例》将其附于《大明律》,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
刑罚制度:1、充军:原指军人犯徒、流罪发往环境恶劣之卫所充当军户、参加屯种的刑罚,并附加杖。
分为(1)“终身”,只及于犯罪者本人一生(2)“永远”则罚及子孙,犯罪者死亡后官府可至其家乡拘子孙一名来代替。
明朝法律制度
明朝法律制度立法思想:一、刑乱国用重典。
原因:1、吸取元朝“宽纵”亡国的历史教训;2、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3、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二、礼法结合,明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设置了极具礼教特点的“申明亭”制度,指全国各地建立名为“申明亭”的基层司法组织,由本里百姓推举正直的里甲老人主持,亭内树立板榜,定期张榜公布本地有过错人的姓名及其过错的行为,并由老人主持轻微诉讼的调解,以此“申明教化”。
立法活动:一、《大明律》的制定明代律法意义:1、律法经历了逐步完善、前后相继的制定过程。
2、明律的编制体例展示了立法者高超的立法技术。
(1)仿《元典章》,篇目以中央行政六部分类(2)仿《宋刑统》篇下分门的体例,便于寻检条文。
(3)条文简、凝练(4)图文并茂,极具实用性(5)律例并举,创一代形式法典编制体例之河二、《大明令》是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三、大诰和榜文:朱元璋采辑官名犯罪的重要案例,编成《大诰》四编。
《大诰》由典型案例、重刑法令、明太祖对臣民的“训诫”组成,《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大诰》成为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大诰》对比《大明律》的特点:1、规定了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2、设置了许多新的罪名和禁令3、同一犯罪,量刑较重4、“重典治吏”的色彩鲜明为处理民间细微纷争以及减少诉讼,朱元璋命令颁布了《教民榜文》四、条例编篡和修订:1、第一阶段:明中期前的单行法规时期。
条例是司法机关根据案例拟定条文,由皇帝批准颁布,性质上接近于宋代的“敕”。
2、第二阶段:明中期后的条例汇编时期。
明神宗时期,刑部尚书舒华等重新辑修《问刑条例》将其附于《大明律》,称为《大明律集解附例》。
刑罚制度:1、充军:原指军人犯徒、流罪发往环境恶劣之卫所充当军户、参加屯种的刑罚,并附加杖。
分为(1)“终身”,只及于犯罪者本人一生(2)“永远”则罚及子孙,犯罪者死亡后官府可至其家乡拘子孙一名来代替。
第12章明朝的法律制度
3、迁徙刑是强迫罪犯全家迁往千里以外的刑 罚。
4、枷号刑是给罪犯带枷示众受辱的刑罚,枷
重15~25斤。
5、刺字刑是对于侵犯公私财产犯罪的附加刑。
6、廷杖大臣。武宗时,有146人受到廷杖, 11人被杖死。明世宗嘉靖3年的大礼仪之争, 杖责大臣134人,打死16人。
此外还有赎刑、族刑等酷刑。
二、刑罚制度的变化
1、加重了对谋反、谋大逆等重罪的处罚。对谋 反罪大逆,明律规定:“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 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 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 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 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 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 官。”
明初四篇《大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普及的法律 文献。朱元璋对四篇大诰非常重视,规定“一切 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 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 熟观为戒”。明初全国各类的学校都要以《大诰》 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科举考试也从中出题。洪 武后期,还在京师举行讲读《大诰》的比赛,人 数十九万人,皆“赐钞遣还。”
4、删定《问刑条例》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命令翰林院会同刑部编类颁行。洪武二十五 年,刑部请求更定律条与条例不同者,朱元璋以定律不可改,不从,
将条例当作权宜之法。明初的条例有《充军条例》、《抄箚条 例》等。明成祖时,禁止随意引用“榜文条例”,司法审判依据
《大明律》。到宪宗成化年间,下令“尽除所有条例”。 明孝宗时弘治13年,因《大明律》不敷应用,于是制定《问刑条例》
对于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除古器、钟鼎等异常之物。
明代的契约制度
1、对借贷契约的规定
明律《户律》增设了“违禁取利”的条款, 规定借贷利息不能超过“月利三分”,利 息最高不能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禁止 债权人强夺债务人的财产抵债,违者杖八 十。
明代的法律制度[整理]
明代的法律制度特点:高度专制主义1、立法思想明刑弼教注重礼法结合对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坚持重典治世的同时,也对礼的教化作用给于高度重视。
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朱元璋《御制大明律序》)刑乱世用重典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初立法指导思想的核心,强化了法律的镇压作用,重典治世的主要内容是重典治吏。
法贵简当使人知晓,语言简明。
例:法条简要,《大明律》,语言通俗易懂,《明大诰》。
2、《大明律》基本法典,经30年几次修改而成。
朱元璋于在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颁行天下。
一改唐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的格局。
强化六部,取消宰相制度。
律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
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体例和条文被清律所继承。
3、《明大诰》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至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亲手订立《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等四编《大诰》。
效力:具有同《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内容:采辑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令等。
内容80%以上针对官吏。
主要目的:法制宣传教育,树立善恶标准,趋吉避凶,预防减少犯罪,比大明律加重量刑。
4、榜文教民榜文,效力高于律典其内容是皇帝谕旨或经皇帝批准的官府告示、法令或案例,悬挂于各级官府和各地的申明亭中,主要出现于明太祖、成祖时期。
5、条例由典型判例发展而成为单行成例,例经过汇编后成为通行法律。
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合编为《大明律集解附例》,创律例合编先例,并影响清代。
6、《大明会典》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大明会典》孝宗弘治十五年(公元1587年)成书,但未及颁行武宗、世宗、神宗重加校刊增补,相继编有《正德会典》、《嘉靖续纂会典》、《万历会典》等《大明会典》基本仿照《唐六典》7、刑法一、刑法原则1轻其轻罪,重其重罪(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改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法律制度和司法改革对于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改革进行论述。
一、明朝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明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朝的法律制度以《大明律》为核心。
《大明律》是明朝建立后颁布的法典,有严密的结构和详细的条文,对几乎所有方面的刑法和诉讼程序进行了规定。
其次,明朝的法律制度注重刑讯的限制和刑罚的适度。
根据《大明律》,严刑拷打只用于严重的案件,而对于轻微的罪行则采取温和的刑罚。
此外,明朝法律制度注重惩治贪污腐败和保护人民权益,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司法提供了保障。
二、明朝司法改革的动机和意义明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司法改革成为必然的趋势。
明代官员的职责除了管理地方和负责治理外,也包括审判案件和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建立高效公正的司法制度对于明朝的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朝的司法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设立专门的地方巡抚和巡按使监督地方官员的司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对于重要案件和官员的刑讯审问进行限制,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加强了对刑讯逼供等不法行为的打击。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专门负责监察官员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衙门,进一步增加了司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三、明朝司法改革的效果和影响明朝的司法改革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司法改革减少了地方官员的权力,限制了他们的不当行为,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和制约,提高了政府的执行效率。
其次,明朝的司法改革加强了对刑讯逼供等不法行为的打击,保护了公民的人权,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司法改革也促进了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为后来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改革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通过《大明律》等法典,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注重司法公正和人权保护,为后代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
明朝法律制度
(二)犯罪与刑罚的特点
1、加强威胁中央集权罪的处罚,如“奸党”罪的设立。 2、刑罚适用上,“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即“事关贼盗 及帑项钱粮等事”加重重罪的处罚,表现在
第一,大大加重对于谋反、大逆之类严重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罪名的刑罚。 第二,增设许多侵犯皇帝专制权力的罪名。 为,消除对皇权的威胁。 第三,加重对官吏贪污渎职罪的处罚。 第四,加重对侵害统治秩序的犯罪的处罚。 •
• 三、《问刑条例》与编例
1、例,是作为判案依据的典型判例,经过朝廷汇编 并经朝廷认可上升为法令。编例具有特别的性质。 2、例作为补充性法规一样成为司法审判的依据,比 律更灵活。 2、编例直到明孝宗弘治年间《问刑条例》时成为正 式法律。万历年间《大明律集解附例》,开启律 例合编先例,并影响清代。
• 四、《大明会典》
一、刑事立法
(一)刑罚制度
明朝是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与之相适应,其刑罚残酷性也较突出, 添加了凌迟、充军刑、廷杖等。 凌迟 明律将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刑作为正式的死刑执行方式, 使之合法化,并对清朝的法律也产生了影响。 充军刑 所谓充军,就是强迫犯人在戍守地服军役。它是明朝除死刑外最 重的刑罚。充军按期限分为“终身”和”永远”两种。“终身” 者服役到本人死亡为止;“永远”者则要罚及子孙,直到“勾尽 补绝”,才能“开豁”。明代充军刑运用的十分广泛,流刑。 “常设而不用”,实际上是以充军刑取代了流刑。这也反映出刑 罚的加重。 廷杖 所谓廷杖,即在皇帝的决定与监督之下,在殿廷之上对违抗圣命 的大臣直接执行杖刑。
(三)“厂”“卫”特务司法机关 明朝在普通的审判机关之外,又设立了特务审 判机构直接行使审判权。明朝的特务组织简称 “厂卫”。厂即东厂、西厂、内行厂,是由宦官 一手掌管的。卫即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亲军系统 发展起来的。 锦衣卫,皇帝禁卫军十二卫之一,原掌仪仗和 警卫事宜。其后,明太祖为了加强专制统治,赋 予锦衣卫兼管刑狱,巡察辑捕之权力。洪武十五 年,于锦衣卫下设南北镇抚司,北镇抚司“专理 诏狱”。有关妖言、人命、强盗及其他军民诉讼、 锦衣卫都有权管辖,并设有法庭和监狱。洪武后 期,为平息民愤,朱元璋曾下令焚毁锦衣卫所有 刑具,一切审判均归三法司。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明初立法思想和立法过程一立法原则明刑弼教,重典治国明初建立,元的势力以及地方好强势力都在压迫人民,朱元璋起以前看到底层官吏不恤民,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认为元朝纲纪废弛,法制败坏,姑息官吏犯罪的根源。
同时强调礼的作用,《大明律》中列出了八礼图。
要求立法简明,立法有一定的继承性,继承了唐宋的东西,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因时制宜。
要遵循天理,礼法情(天理人情国法)的结合,在立法方面也强调,在司法方面更加突出。
二立法概况,但是明律的制定有一个过程。
朱元璋首先打下武昌,建立了吴的势力。
吴元年制订,律二百多条,吏、户、礼、兵、刑、工。
一开始只是作为指导性的内容,手下大臣解释法律的含义,叫做《律令直解》,后来被吸收到法律中。
制定的时间可以说是六年律,颁布的时间是洪武七年。
篇目和唐律相同,条数比唐律多,唐律502条,洪武七年律606条。
内容上相较于唐律有很大的变化。
重新修订了律条,选择了条例放入《大明律》中。
名例为首,吏、户、礼、兵、刑、工七篇,进行了删并,条数有所减少。
460条基本定型的法典。
强调律条是不可更改的,如果有人要提出来修改条文,就要把谁杀掉。
把大诰147条附在律后面。
洪武三十年的律已经定型了,条文再也没有改变。
特点是比唐律简明,立法技术方面比较系统。
名例律:47条总纲吏律:职制、公式,共33条,官吏公务方面的法律规定户律: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钱债、市廛,共95条,民事和经济方面的规定大明律礼律:祭祀、仪制,共26条,维护礼治方面的规定兵律:宫卫、军政、关津、厩牧、邮驿,共75条,军事方面的规定刑律:盗贼、人命、斗殴、骂詈、诉讼、受赃、诈伪、犯奸、杂犯、捕亡、断狱,共171条,关于诉讼和处罚各种刑事犯罪的规定工律:营造、河防,共13条,关于工程兴建和水利交通方面的规定2明大诰诰是君主对下属的命令,训诫,最初源于《尚书》周公“陈大道以诰天下”。
朱元璋自己亲自编订的大诰。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明初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
一、立法思想 明刑弼教” 重典治国” 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原则 “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 中“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后人简称 “明刑弼教”。 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礼法合一角度对“明刑 弼教”进一步说明:“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 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 缓或急,而其叮咛深切之意,未尝不在乎此 也。”
为革除此弊,遂有内阁的设立,作为皇帝的秘 书处,协助皇帝处理大量的公文奏章。洪武十 五年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成祖以后改称“内 阁大学士”,又因其办事地点在皇宫内,故称 “内阁”。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以后,六部的职权和 地位大大提高,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 高一级行政机关,六部各设尚书一人,正二品, 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下置各司设郎中一 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
2、通政使司和廷议制度 通政使司始设于太祖洪武十年,朱元璋说: 置通政使司是为了“有喉舌之司,以通上下之 情”,“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 名官”。明代的通政使司实际上是朝廷负责收 管内外奏章的机构。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明朝朝廷的议事制度。 明代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 廷臣集议。廷议的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 问题的形式进行。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 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作裁决。明 代除廷议外,还有“朝议”和“部议”制度。
“奸党罪”是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时 奸党罪” 新增加的政治性罪名,目的是打击臣下“朋 比结党”的行为,消除对皇权的威胁。《大 明律》“吏律”中“奸党”条规定:“凡奸 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若犯罪律该处死, 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 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 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门官吏 不执法律,听从主司主,刑部尚书 舒化等编辑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以 后诏令及《捕盗条格》等中与刑名相关部分, 共计382条,分类附于律文之后,作为明律 正文的附注。至此,明代以律为主,以条例 为附注补充的律例合编体制确定下来。采用 律例合编体例编纂的《大明律集解附例》最 终改变了唐宋以来法典编纂的惯例,并且对 后来建立的清王朝带来直接的影响。
第十二讲明朝法律制度介绍
编纂体例采用以官职为纲,分别规定 各行政机关的职掌、沿革、事例、章程、 法令、典礼,形成宗人府1卷、吏部12卷、 户部29卷、礼部75卷、兵部41卷、刑部22 卷、工部28卷、都察院3卷、武职衙门2卷 以及通政使司、六科、大理寺、大常寺、 詹事府、光禄寺、大仆寺、鸿胪寺、国子 监、翰林院、尚宝司、钦天监、太医院、 上林苑监、僧司各一卷。
(4)重典惩治贪官污吏
《大明律》专设官吏“受赃”专章,用刑 也严,官吏有受财而枉法者,一贯以下杖七十, 受财达八十贯者处以绞刑。洪武十八年(1385) 郭桓贪墨案发后,明太祖以重典治之,“自六部 左右侍郎下皆死”,“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 数万人”;查出遍及全国的借用、寄存赃粮,凡 中等的富民家庭都被抄查破产;还将审判不力的 大理寺审刑司长官吴庸等司法官处以死刑。
从《大明律》的内容看,它脱胎于唐 律,又不同于唐律。它总结了唐、宋以来, 特别是明朝建国三十处封建统治和司法镇 压的经验,增加和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 展、比《宋刑统》更加周密的封建法典。
朱元璋曾下诏“令子孙守之。群臣有 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之罪”。因此 除明神宗万历十三年( 1585 )将《问刑条 例》附其后面而形成《大明律附例》外, 终明一代,《大明律》的律条通行无改。
朱元璋深知治吏在治国中的极其重要 性,也熟谙历史上法家“明主治吏不治民” 的深刻道理。因此,他在治吏上坚言“故 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蠹害吾民者,罪之不 恕”。“胡党之狱”、“郭桓贪污 案”“蓝玉案”等足以说明重典治吏的思 想和决心。
(二)“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 结合原则 朱元璋深知礼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 用。建国之初,就鼓吹“纪纳法度为治之 本”,“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 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 治国重礼、礼法结合又是朱元璋一以贯之 的立法指导思想。
《明朝的法律制度》课件
2
地方法律修订和实施
由地方政府与中央协调,尽力维护地方利益和中央权威。
3
地方法律与官制法律的关系
地方法律和官制法律的关系既有协调和较量,又有影响和超越,是一种动态的权 力版本,对中国法律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朝法律实践与社会生活
明朝法律实践的特点
治安压力大而复杂,警务高度发达,民众对法律 的重视程度也超乎过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司法 治理体系。
官制法律制定与实施
针对各类问题制定了详细的官制法律,并在实施中 不断调整和修订。
明代司法制度
从官员选拔到案件决定,经过苛刻的程序与层层审 核,尽量避免误判与冤案,有其独特的特点。
明朝地方法律制度
1
地方法律种类和特点
综合了官制法律和地方惯例,以地方具体情况为基础,为全国法律制度提供了丰 富的思想和经验资源。
《明朝的法律制度》PPT 课件
# 明朝的法律制度 了解明朝法律制度,探索中华文明的法制发展历程。
明朝法律制度概述
明朝法律原则
法律思想以尚法治、惩恶扬善为核心,注重职守、权责相当,向人文主义靠拢。
经典法律文献
大明律、大明会典、太宗肃宗实录、祖训等法律文献代表了明朝法律的最高规范。
明朝官制法律与司法制度
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和处理
对于家庭、财产等方面的维权和治理,明朝法律 也提供了比较丰富和全面的思路和方案。
明朝法律制度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
明代法律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明代法律制度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后世法律制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明代法律思想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明代法律思想和文化价值,则为中国法律制度文化 赋予了深刻的历史观哲学价值。
第九章 明朝的法律
(二)明律关于惩治犯罪规定的主要特点 与唐律相比,明律在惩治犯罪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轻其轻者,重其重者”(“轻其所轻,重其所 重”),加重处罚反逆大罪,突出刑法的打击对象 • “轻其轻者,重其重者”是清末刑部尚书薛允升在《唐 明律合编》一书,以唐律为参照,对明律特点作的评价。 2、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交结 • 在《大明律》中增设了汉唐宋元刑法中所没有的“奸党” 罪,罗列了“奸党”罪的种种表现。 • 3、严惩官吏渎职与贪赃犯罪 • (1)以《大明律》为常法严厉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 • (2)明《大诰》惩治贪官污吏更是从严从重
• 在宋元以来“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影响下,明 代法律进一步鼓励寡妇“守节”不改嫁。守节不嫁可以 立贞节牌坊,免除差役,还可继承丈夫遗产。 • 关于继承,明代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和财产继承的诸子 均分制。户绝财产由所有亲女继承。
(二)经济法律规范 1、手工业管理制度 • 明朝建立了匠户匠籍制度。一旦编入匠籍,便世代为官 府服役,不许脱籍,没有自己经营和迁徙的自由。 2、禁榷专卖立法 • 明代盐、茶等专卖制度内容更加充实。《大明律·户律 》首次设立“盐法”条款,把盐的专卖制度纳入国家基 本法典。
• (二)会官审录制度 • 1、三司会审与圆审 • 对于特别重大案件,或经反复审判犯人仍翻异不服的案 件,则由皇帝令三法司长官,会同吏、户、礼、兵、工 五部尚书和通政使等九卿会审,称为“圆审” 。 • 2、朝审:即在秋后处决人犯前,由三法司与公、侯、 伯等爵高位重者在每年霜降后共同审理已决在押死罪囚 犯的制度,是古代录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 • 3、大审 • 会审制度的特点是:(1)参与会审的官员级别相当高, 如朝审包括在京最主要的官员;(2)监察机构在会审 中起重要作用,各类会审都由监察官员参加;(3)这 些会审都只为皇帝的判决提出建议,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因其独特的特点而备受研究和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进行详细探讨。
一、法律制度明朝的法律制度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律为主,兼采刑、御、行、仪等法。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明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明律》。
《大明律》是当时最为严格和完善的法典,总计六千多条,分为九卷九十九门,包含刑名、财产、礼制、度量衡等各个方面。
在明朝法律制度中,刑法严明、刑罚重厉。
《大明律》对犯罪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涉及盗窃、杀人、伤害等各类犯罪,同时也规定了对不同犯罪的处罚措施,包括杖刑、鞭刑、流放、死刑等。
此外,《大明律》还重视保护农民和平民的利益,规定了对官员的贪污、征收苛捐杂税等行为的严惩。
明朝的法律制度也注重举证和审讯的程序规范。
司法的过程中,明朝法官严格依据法律程序,进行正当合法的调查取证和审理,确保公正和公平。
同时,明朝还颁布了《刑律施行赈恤章程》,用以规定对于刑律的施行和赈恤,体现了当时法律制度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司法体系明朝的司法体系由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构成。
中央司法机构主要是刑部和吏部,分别负责刑法和官员任免的事务。
刑部设有六部主事官,分别管理各地的监狱和司法机构,其权力较为集中。
吏部则负责监督官员的任免、考核和能力评价,以确保官员廉洁公正。
地方司法机构以知府为首,负责各地的司法事务。
知府由中央政府任命,同时监察和管理一地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此外,明朝还设立了各级巡按、都察院等机构,以加强对地方政治和司法的监督。
明朝的司法体系注重官员的廉洁和执法的公正。
明代还有一项重要的制度,那就是“民诉官制”,一定比例的民众可以把案子自己告上法庭,极大地保护了人民的权益。
三、评价与启示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在当时被认为是相对完善的,其特点也为历史学家和学者们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然而,明朝的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刑法过于严苛,法官的腐败等问题。
明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1368年正月,原红巾军重要领袖朱元璋在 南京即皇帝位,国号明。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在封建经济继续
开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另一方面 由于内外矛盾交织,不断爆发人民的对抗斗争, 又长期面临外来的威胁和侵扰,统治者为了维护 封建君主专制集权,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极度开展的国家制度,法制也明显 反映出维护这种高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 特点。
所以,在中国封建法律开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⑵ 加重对盗窃罪的处分。
有凌迟,充军和带枷发遣及廷杖刑等等残酷的刑 明代的会审制主要表现为“三司会审〞和“圆审〞。
吴元年(公元1367年),即夺取全国政权的前一年,朱元璋即着手立法活动,在平定武昌以后,由右丞相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本着
罚。 “法贵当简,使人知晓〞的原那么。
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重修大明律,又将名例律冠于篇首。下带六篇,并正式 以?大明律?为名颁行天下。至此,明律已正式修订整齐。
至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大明律?经屡次修订,历三十年,最后编撰完成,颁行全 国。?大明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条。在体例上,为适应强化六部,集中皇权的政治需要,
按六部官制分门,置“名例〞于律者,合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 律七篇,使自?法经?沿袭已久的法建法典结构体系为之一变。
?大明律?是明统治者总结了自唐宋以来,特 别是明初三十年的统治经验而精心制定的, 确实如?明史.刑法志?而言表达了“日久而虑 精,一代法使定。〞而且其条文简于唐律, 精神严于宋律,是唐以后法典编修体例上的 一大变革,为清律所继承。所以,在中国封 建法律开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与明朝极端专制的君主集权制度相适应,明朝 厂即东厂、西厂、内行厂、是由宦官一手掌管的。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司法实践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一个法治国家。
明朝的法律制度健全,即便到现在,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介绍明朝的法律制度以及司法实践。
一、明朝的法律制度1.律令制度明初的治理体系主要由三法:律、令、禁构成,其中律较为严厉,是刑法的主要依据。
明代的刑律有《大明律》、《太和正音律》、《太和令》、《增刊律例》和《宣德律》等。
这些法律对于人身、财产、家庭等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2.科举制度明朝一直沿袭着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极大的提升了全国教育水准,培养了众多人才,为刑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3.地方官制明代的地方官制十分严密,守望相助、互相制约。
官员晋升和罢免,都遵从严格程序。
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官员的特权,仍然存在被绕过的情况。
二、司法实践1.审案标准明朝有着严格的审案标准和程序,适用一些基本的司法原则,如证据规则、罪刑合一等。
如果严格执行,将对司法公正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特权和权威主义,导致了案件的中立性及公正性受到了威胁。
2.刑罚执行明朝也有一些刑罚执行的规定,如听取当事人辩护、在执行中注重人文关怀等。
这些规定需要保障被告人的权益,提高刑罚执行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3.民事纠纷处理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诉讼制度,以解决民事纠纷,如民间调解、匿名判决、诉状等。
这些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满意度,但如果是被方违背了协议的情况,就很难保证纠纷执行的公平性。
三、结语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对于今天的法律制度也具有参考价值。
当然,与今天相比,它仍然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
明朝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也反映出了历史的局限和不足,但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有所启示,建立更为健全的法制和司法制度。
明朝的法律制度刑罚与司法改革
明朝的法律制度刑罚与司法改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和刑罚体系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明朝,法律制度和刑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改革,在司法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明代法律制度明代法律制度主要以律令为基础,律令是明朝的立法、司法和刑罚依据。
明代律令体系具有一定的统一和完备性,主要包括《大明律》、《大明鞫法式例》和《大明刑统》等。
《大明律》是明代刑法基本法典,分为刑则、刑名、刑罚等内容,其中规定了各种犯罪的罪名和刑罚。
《大明鞫法式例》是明代的司法程序规范,明确了审理案件的程序和规则。
《大明刑统》是刑法的细则,对于刑罚的具体内容和执行方式进行了规定。
明朝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律令起到了很好的法律约束和规范作用。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官的权力过大、法律执行不公等,这些问题成为了后来司法改革的重点。
二、明朝的刑罚体系明代的刑罚体系相对严格,刑罚主要分为三类:死刑、杖刑和流刑。
死刑是最严重的刑罚,包括斩首、车裂、腰斩等方式。
杖刑是常见的体罚方式,包括笞、杖责等,常用于轻罪的处罚。
流刑是将罪犯流放到边远地区,作为一种间接的刑罚。
明代刑罚的严厉程度使得法律的执行和司法的公正性备受质疑。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刑罚也可能过于苛刻,造成了一些不公和滥用的现象。
三、明代的司法改革明朝的司法改革主要包括对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对刑罚的改革。
在法律制度上,明代实行了严格的法官选拔和考核制度,以确保司法公正和专业性。
此外,还建立了科举制度,选拔出精通法律知识和具备司法能力的人才。
这些举措使得明代的司法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在刑罚改革方面,明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和改革刑罚。
明朝加强了刑罚的限制和规范,明确了刑罚的执行标准和程序。
此外,还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逐渐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减轻了对犯罪分子的处罚。
明朝的司法改革为后来封建社会的法制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的法制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也反映出了明朝重视司法公正和法律精神的追求。
明朝的法律制度
者,世代延续被充军,非奉皇帝特旨,不得开释。
❖ 2)枷号 ❖ 3)廷杖 ❖ 4)凌迟刑的广泛使用
3、罪名的变化
❖ 1)奸党罪:交结朋党
❖ 2)其他:交结近侍官员
❖
大臣专擅选官
❖
上言大臣德政等
❖
以上三罪都是朱元璋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防
止皇帝被欺蒙所定的罪条。史家有谓“此乃太祖无
弊不防而设。然猜忌过甚,则刚克消亡。朝多沓沓
“重典治国”的主要方法
(1)法外用刑; 明初“四大案”: 空印案 郭桓贪污案 胡惟庸谋反案 蓝玉谋反案
(2)加重法律的处罚力度;
(二)主要的立法
❖ 1、《大明律》:终明之世,明朝后代皇帝都不敢修订《大明律》的 “律文”。
❖ 2、《大明令》: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令”为名的法典 ❖ 3、《明大诰》和《榜文》:刑事特别法 ❖ (1)特别的罪名:禁游食、禁官吏下乡、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等等; ❖ (2)特别的刑罚: ❖ (3)强制宣传: “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
之流,士保容容之福。每当大事,则唯诺盈廷”,
这正是明朝政治败坏的重要根源。
四、明朝司法制度的变化
❖ (一)司法机关的变化 ❖ 1、中央:“三法司”: ❖ 2、地方: (1)省、府、县三级; (2)“申
明亭” ❖ 3、特务机关:司礼监 东厂、西厂、内行厂 锦衣卫 ❖ (二)诉讼审判制度的变化 ❖ 1、诉讼制度: ❖ (1)诉讼管辖制度: ❖ (2)诉讼权利之限制:①“干名犯义” ;②年龄、
❖ 2)加重处罚反逆大罪
❖ 3)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交结
❖ 4)严惩官吏渎职与贪赃犯罪
2、刑罚制度的变化
❖ 1)充军 是明代的创设。将犯罪人发往蛮荒之地做苦役。明朝的充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的执行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的执行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法律制度和刑罚执行对于当时社会的秩序维护和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明代的法律体系、法官制度和刑罚的种类与执行等方面阐述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的执行情况。
一、明代的法律体系明代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大明律”和“大明鞫案”两部法律,其中,大明律是基础性的法典,是明代法律制度的核心;而大明鞫案则记录了明代的判案经验,成为指导法官办案的依据。
此外,明代还设立了地方性的“州律”、“州牧律”等法典,以适应地方实际情况。
这样的法律体系为明代的法律实施提供了依据,并确保了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二、法官制度明代的法官制度相对完善,主要分为刑部官员和地方官员两类。
刑部官员负责中央司法事务,包括审理重大案件和监察地方官员的司法活动;地方官员则负责地方的司法管理,包括审理一般案件和制定地方法规等。
这一双层的法官制度使得明代的刑罚执行更加规范和有效。
三、刑罚的种类与执行明代的刑罚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鞭刑、杖刑、剐刑、斩刑、流刑等。
具体执行的刑罚种类和程度,取决于犯罪的严重程度。
在执行刑罚时,明代注重公正与规范,法官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确保刑罚的公正性。
同时,明代还注重刑罚的一定程度上的人道主义,尽量避免对犯罪者的过度伤害。
四、刑罚的改革与影响明代的法律制度和刑罚执行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明朝高度重视法律的权威和公正,法官的廉洁和司法公正成为治国理念的一部分,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明代也有一些创新性的刑罚改革,比如推行重刑和输送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加强对刑罚执行过程的监督等,这些改革也对中国刑罚制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结起来,明代的法律制度与刑罚执行主要体现在其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双层法官制度以及严格规范的刑罚种类与执行程序等方面。
这些制度和实践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后世的法律发展和刑罚改革产生了影响。
明朝的法律制度与刑罚执行的研究和借鉴,对于今天的法律体制建设和司法实践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法律制度》本章重要知识点
1.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
(一)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
第一,元朝覆灭的深刻教训。
第二,“刑罚世轻世重”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
第三,明初复杂的社会形势迫使朱元璋以“重典治国”。
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年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二)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
(三)强调“法贵简当,诗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
在这些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唐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立法概况及《大明律》的立法成就
(1)立法概况:《大明律》、《明大诰》、《问刑条例》、《明会典》等的制定和编纂。
(2)立法成就:
首先,《大明律》突破了隋唐以来律典依十二篇分编的传统,首创按朝廷六部的政务范围分目的的新体例,具有分类贴切、内容集中、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的特点。
其次,在内容上,《大明律》充分吸取了民初三十年及以前朝代的统治经验,是一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的封建法典。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表现。
(1)“轻其轻罪”是指明律相对唐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
(2)“重其重罪”明律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犯罪处刑普遍比唐律加重。
一、重其所重
(1)加大打击谋反大逆
凡谋反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2)加重打击反逆盗贼
明律的惩罚重在:
①对犯罪人本人及亲属处刑更重。
②株连范围广。
③明律的处罚不分情节。
④还扩大了“十恶”重罪的范围。
二、轻其所轻
(一)事关礼教之罪减轻
(1)告祖父母、父母者。
(2)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
(二)轻其所轻并非绝对
(1).关于强奸罪:唐律规定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规定:已成者绞监侯,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2).关于亲属间强奸罪之罪:强奸同宗无服亲属或同宗无服亲属之妻,唐律仅视为一般强奸罪,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则加重至斩监侯。
强奸缌麻以上及缌麻以上亲之妻,唐律规定流二千里(折伤者绞),明律规定为斩监侯。
4.明朝刑罚的变化
答:明代除继续适用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刑以外,又设置充军刑、枷号刑,实行廷杖制度。
(1.)充军刑
增设充军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充实边防,并设有里程规定,后逐渐规定不等的里程。
至明末分为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五种,又叫“五军”,最远四千里,最近一千里。
充军期限分为“终身”(即本人死之为止)和永远(即犯罪者本人死亡,子孙亲属须继续充军,直到丁尽户绝为止)。
可见充军刑远比流刑重得多。
明代为了规范充军刑,专定法条和几次颁行《充军条例》。
(2.)枷号
明代的枷号有断趾枷令,常枷号令、枷项游历之分。
刑期为一月、二月、三月、六月、永远五种。
枷号重量按规定应该是二三十斤,但明代皇帝和宦官为了滥施淫威,常把枷号作为羞辱大臣的惩罚,用重达百斤的大枷枷刑犯人,往往几天内便置犯人于死地。
(3).廷杖
所谓廷杖,就是在午门前对大臣施用杖刑,以暴力强迫臣下完全顺从皇帝意志的制度。
它是明朝皇帝处罚大臣的一种特殊刑罚。
明律中并无廷杖的规定,但从朱元璋开始,经常于殿廷之上,由太监监督刑,锦衣卫施杖,对冒犯皇帝的大臣施以笞杖。
廷杖可以施加于任何一个大臣,从而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专制皇帝的淫威。
如此以极其残忍的刑责羞辱朝臣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闻。
5.严法治吏的措施
答:一、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结党
朱元璋鉴于历史结党造成皇权削弱,内部矛盾,导致国之民乱的教训,在中国法制史上,首立“奸党”罪。
明律还严禁宦官与后妃、外戚干预朝政,严禁内外官交结。
二、重典惩治官吏渎职和贪赃犯罪
为了强化吏治,明通过一系列行政法规明确官吏的职责权限,对于不能尽职尽责的官吏则给与行政处罚、刑罚制裁。
明代重惩贪官治吏的法律规定,集中表现在《大明律》和《明大浩》中。
《大明律》中设置有“贡举非其人”、“举用有过官吏”、“擅离职役”、“官员赴任过限”、“无故不超参公座”、“擅勾属官”、“事应奏不奏”、“官文书稽程”等罪名。
严厉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是明朝立法的重点。
朱元璋诏令:“犯赃者无贷”;所有枉法赃者,不分南北,一律发往北方边卫充军;通贿之人也同样受到徒家于边的惩罚。
《大明律》沿用唐律原有的“六赃”罪名——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与坐赃,于律首置“六赃图”,依照“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的原则,将各种赃罪的具体量刑详细的加以罗列。
另外,《大明律·刑律》还专设官吏“受赃”专章,用刑也严,下列各种赃
罪十一条及其具体刑罚。
此外,在其他篇目中也有处罚赃罪的条文。
和唐律比较,整个明律条文数量减少了四十条,但赃罪的条文却比唐律大大增加。
明律对赃罪的量刑也明显重于唐宋。
明律对负有监察职责的御使等“风宪官”犯赃,更是加重惩罚:“凡风宪官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人财物,若买卖多取价利及首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
朱元璋在世时,曾亲手制定了以惩治官吏赃罪为主要内容的刑事特别法规——《明大诰》,以大量的严刑峻法打击贪官污吏。
6.明朝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设置的发展变化
明代中央司法机关为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1).刑部
明代刑部的组织机构扩大,地位提高,成为中央主审机关。
设尚书和左、右侍郎为正副长官,其下设司务厅和十三清吏司,具体掌管中央与各省审判,审核地方徒刑以上重案。
同时,代表皇帝去各地录囚,审理大狱。
(2).大理寺
大理寺是复核机关,一般不掌管审判,主要负责案件的复核。
凡刑部、都察院审判的案件,都必须将案卷和人犯移送大理寺复核。
如大理寺认为审判得当,则允许具奏行刑,如认为不妥,可驳回刑部重审。
(3).都察院
都察院,即原来的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称为风宪衙门,有权监督刑部与大理寺的审判与复核。
洪武十七年为了加强司法镇压,还成立了三法司的联合审判组织。
三法司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机关组成。
刑部为中央主审机关,“受天下刑名”。
设尚书和左右侍郎为正副长官。
下设司务厅和十三清吏司,具体掌管京师与各省案件审判。
即审理京师地区徒刑以上(一审)案件,审地方流刑以上案件,又代表皇帝到各地录囚,审理大狱。
凡遇有大狱重囚,均由三法司审理,叫做“三司会审”。
会审后作出的判决,必须经皇帝批大理寺为慎刑机关,掌驳正、审谳(复查)、平凡,一般不掌审判。
设大理卿一人为长官;设左右二寺分掌京师及各省案件的复核和平反工作。
对于刑部和都察院审理的案件加以“驳正”,然后告成于天子而听之。
都察院:风宪衙门,职掌纠察。
具体负责监察弹劾百官,并参与或监督重大案件及怀疑有冤情的案件的审理。
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音签)都御史及百余监察御史。
7.明朝的会审制度
答: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凡遇到
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院在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
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