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城市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
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1)城市产生的定义: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功能的定义: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
(3)城市集聚的定义: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与周围区域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职能
(5)城市的景观定义: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建筑物、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复合的巨系统。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4、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1、城乡结构的”二元化” :城乡分治与城乡统筹
2、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已达6:1 -7: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
4、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严重失衡
5、城镇化的含义:是一个过程,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镇常住人口与区域总人口比例,质量指标更反映发展水平)。目前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区。城镇化水平=城镇常住人口/ 区域
总人口.(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6、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速度极快政府主导与政策主导发展和分布极不均衡城市化的质量不均衡与产业发展不协调城市群体化发展
7、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古希腊:(广场为中心,方格网为道路骨架)古罗马:(纪功柱铜像)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营寨城的十字形
街道
中世纪:城市以城堡、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古罗马、佛罗伦萨;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城市放射轴线,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
8、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东周
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周礼考工记》(周王城)——统治中国长达3000 年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因天材,就地利”——长期并存
《管子乘马篇》(选址与供水,防洪)、《商君书》(规模分配)中国古代城市中最具影响的典型——唐长安城、元大都、明清北京城战国时期:在都城建设上,形成大小套城的布局模式--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鲁国国都曲阜按周制建造,而济南打破对称,与水和谐布局
吴国国都阖闾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水乡城市建设理念
9、《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
(1)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2)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
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
(3)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10、《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
(1)《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都较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2)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的确都是一直都有所遵从,但是除了元大都外,其他很多城市都是前市后朝,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城制的严整的布局,市场集中改为沿街商业。
11、
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路网、东南西三面各有三处城门、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闭。
元大都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明清北京城
北部收缩2.5KM、南部扩展0.5KM、突出8KM中轴线、皇城南形成商肆
12 、天人合一、师法自然
13、霍华德田园城市(Garden City )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 希望通过田园城市实现社会主张和抱负——明确的社会改革愿望。
“田园城市”主张“城市应与农村结合” ,提出“城乡磁体”的概念。
14、“田园城市”模式的三大目标:
(1 )空间目标
1 )每个田园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建成区用地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开敞地将居住区、工业区隔开。绿带概念开始形成;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城市各功能区之间有良好的交通联系;
6)市民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2)社会目标
1 )解决土地私有化造成土地投机的问题。土地归集体所有,通过公共政策降低土地与住房租金;
2)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
3 )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
(3)管理组织目标
1 )具有约束力的城市建设规划;
2)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建筑方案审查制度;
3)公营或共营企业建立,由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
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第二座田园城市一韦林(Welwyn)
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针对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中出现的(城市空间、社会和政府管理弊端)提出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