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

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了解其影

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

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与信号高低、强化

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结果:在60例腮腺肿块患者中,腮腺多形性腺

瘤36例(40个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多呈分叶状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

可见囊变,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性强化”特点;腺淋巴瘤24例(35个病灶),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裂隙状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及贴边血管征。两者MRI图像 DWI均呈高信号,腺淋巴瘤ADC值明显低

于多形性腺瘤。结论:正确认识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

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腮腺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影像学特征

腮腺疾病种类较多,病理分型复杂,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肿瘤,

约占颌面部涎腺良性肿瘤的7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腮腺

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腮腺和腮腺淋巴

结内,其发生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20%,近年来相关研究

报道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20年6

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4例腺淋巴瘤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力求提高腮腺良性肿瘤的诊

断正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 6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

者的临床资料,病程在2月~18年,平均病程为6.3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

无痛性肿块。36例多形性腺瘤(40个病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17~

83岁,中位年龄47岁。24例腺淋巴瘤(35个病灶),均为男性,有明确吸烟史19例,年龄40~85岁,中位年龄62岁。

1.2 检查方法

CT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螺旋CT进行检查,所有患

者均行平扫加增强双期扫描,患者采用仰卧位,双臂自然下垂,头先进,嘱咐患

者保持平静呼吸,避免吞咽及眨眼动作,去除扫描范围内穿戴的金属物体。扫描

范围自前颅窝底至舌骨下缘平面,扫描基线为下听眶线;FOV24cm,120kv,

200mA;矩阵512×512,准直0.6mm×64,螺距为0.6~1。先常规平扫,平扫后

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350mgl/ml)进行增强扫描,注射量80ml

左右(剂量1.0~1.5ml/kg体重),注射速率为5ml/s。对比剂注射后分别延时

25s、70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图像显示窗宽350Hu,窗位40Hu。

MR采用GE Sgna HDxT 3.0T MRI扫描机,使用头颈联合线圈。所有患者均行

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常规MRI扫描序列为横轴位SE T1WI(TE8.73ms)、fsT2WI(TE70.08ms),矩阵320×256,FOV20×20cm,4.0thk/5.0sp;冠状位STIR T2WI(TE43.78ms),矩阵320×192;FOV20×20cm,5.0thk/6.0sp。DWI:

采用轴位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ss-EPI)序列,TE74.30ms,矩阵160×160,FOV24×24cm,5.0thk/6.5sp,2.0NEX,B值=1000。部分病例行轴位及冠状位、

矢状位增强T1WI扫描,增强使用对比剂Gd-DTPA(剂量0.1mmol/kg)。

1.3 图像评价

由两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诊断不一致时科内集体讨论得出会诊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强化方式、病灶与周围血

管的关系及颈部淋巴结等征象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依据面神经腮腺段及其分支为

界将腮腺分为深浅叶,以耳垂为界分为上下极,然后以这两者为界将腮腺分为浅

叶上极、浅叶下极、深叶上极、深叶下极四部分[3]。判断颈部淋巴结增大的标准

为:单个淋巴结短径>10mm或多个小淋巴结短径总和超过30mm[4]。信号(密度)

强度以正常腮腺腺体作为等信号(密度)为参照将肿瘤信号分为低、等、高信号(密度),增强效果以正常腺体的增强程度作为中等强化,以此为参照分为轻度、中等、显著强化[5]。

2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男性仅11例占37.9%(11/29),发病中位年龄47岁,单

侧发病32例占88.9%(32/36);腺淋巴瘤均为男性,发病中位年龄62岁,双侧

发病11例占45.8%(11/24)。腮腺多形性腺瘤主要位于腮腺浅叶中前部,后下

极5例仅占12.5%(5/40);而腺淋巴瘤中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29例占82.9%

(29/35),其中单发者均位于腮腺后下极,多发者位于腮腺浅叶各处但后下极

均可见。

2.2 影像学特征

腮腺多形性腺瘤40个病灶中,直径约0.6~4.7cm,平均2.6cm,呈圆形及

类圆形22个占55%(22/40),明显分叶状7个占17.5(7/40),呈浅分叶状11

个占27.5%(11/40),边界清晰可见包膜35个占87.5%(35/40)。CT平扫呈相对

略高密度32个占80%(32/40),5个病灶呈等密度,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40个

病灶中15个病灶(37.5%,15/40)密度均匀, 25个病灶(62.5%,25/40)密度

不均匀,呈斑片状囊变、坏死,其中1例囊变区呈裂隙状。CT增强扫描动脉期

38个病灶(95%,38/40)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实性部分强化程度明显增加,CT

值达93Hu,相对动脉期CT值增加约12~65Hu,囊变、坏死区均未见强化, 1个

病灶(2.5%,1/40)周围出现贴边强化血管影,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性强化”

特点。36例中8例行MRI检查,共8个病灶,信号欠均匀, T1WI均呈等、稍高

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稍高信号, 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等、稍高信号。

腮腺腺淋巴瘤35个病灶中,直径约0.5~5.1cm,平均2.4cm,呈圆形及类

圆形30个占85.7%(30/35),明显分叶状5个占12.5(5/40),边界清晰32

个占91.4%(32/35)。CT平扫呈相对略高密度33个占94.3%(33/35),1个病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