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年4月第6卷第10期技术方法DOI :10.19347/ki.2096-1413.202110034作者简介:朱华(1976-),女,汉族,河南濮阳人,主管技师,学士。
研究方向:放射技术。
腺淋巴瘤、腮腺多形性腺瘤均属于腮腺肿瘤常见类型,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主要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发病率为84%;腺淋巴瘤是第二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为15%[1],两类患者虽可通过手术治疗控制病情,但因病变位置、形态、大小等差异,需选择各自合适的手术方案,故术前诊断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虽可分辨良恶性病变,提高准确率,但其属于一项创伤性操作,不利于基层医院推广,再加上费用较高,不可作为首选方式。
在相关研究深入过程中,临床学者发现影像技术具有较高利用价值,早期常运用B 超诊断,虽具有操作简便、性价比高等优势,但假阳性率较高。
相比之下,CT 更具有推广性,不仅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密度分辨率高、操作简便、诊断正确率高等优势,还能够通过对比剂在组织中真实、直接可靠地反映组织血流情况,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区分腮腺内的肿瘤,为良性肿瘤之间鉴别提供科学化重要依据[2]。
本研究深入探讨CT 在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中的作用以及相关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朱华,高建梅(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放射科,河南濮阳,457001)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 特征及鉴别诊断。
方法选取2017年3月12日至2020年2月18日收治的65例疑似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设为多形性腺瘤组;选取同期65例疑似腺淋巴瘤患者,设为腺淋巴瘤组。
两组患者均进行CT 检查及病理活检检查。
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 检查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比较两组患者的CT 影像学特征、静脉期强化幅度、动脉期强化幅度、平扫CT 值。
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学比较
腺瘤最大径分别为 14~ . m、. 4 5c ; . 45e 12~ . m 腺淋 巴
别为 4 . 、 、6H , 5 5 5 5 u 多形性腺瘤病灶平扫密度 的 P 2 … P P , 分别 为 2 、6 4 u 83 、4H 。对于增强扫描 图像 , 因单 期扫描缺乏规律性而未作统计 。 2 2 R C受试者工作特征 曲线分析 及诊 断符 合率 . O 利用 R C受试 者工作 特征 曲线 , O 对应 用平 扫密 度 C T
均匀密度病 灶 以高密度 区为准 , 避开低密 度 区和液 化 区; 同时避开下颌骨骨嵴伪影 。 14 统 计 学 方 法 使用 S S 10统计 软 件 , 年 . P S1. 对 龄、 最大径线 、 平扫密度 等计量 资料进行 均数分 析和 t
检验。对两组病 灶 的平 扫密 度进一 步进行 R C受 试 O 者工作特征 曲线分析 , 取约登指数值最 大点 的 C T值为
【 关键词 】 腺淋 巴瘤 ; r i Wat n瘤;多形性腺 瘤;体层摄 影术 , h x线计算机
腮腺 良性肿瘤 中 , 部分为腺 淋 巴瘤和多形 性腺 大 瘤 , 中多形性腺瘤最常见 , 其 腺淋 巴瘤其次。两者 C T影
静脉分界分为浅叶 、 深叶 , 再把腮腺 以前后及上下侧均
分为 4个象限 ;2 病灶形态 : 为边界光滑的类圆/ () 分 类
女性别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0 0 1 ; 生于腮腺 P= .0 ) 发 浅深 叶的分布 比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04 1 ; P= .7 ) 而发 生 于腮 腺 后 下 象 限 的 比率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P
000 ; . 0 ) 病灶 的形 态 、 大径线 、 最 病灶 密度 的均匀 性差 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00 ) 其 中腺淋 巴瘤 与多 形性 .5 ,
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 以下颌支后缘/下颌支后静脉或穿 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为界,分为: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 MR:较小时,T1WI呈等信号,T2WI略高或高信号,周 边常可见低信号薄壁包膜,发生坏死、囊变时,信号 不均匀,T2WI高信号瘤体内一些低信号常认为是瘤体 内纤维间隔和条索,极低信号为钙化,此征象常提示 混合瘤
➢ 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渐进性延迟强化, 呈“慢进慢出”为特征性改变
右 侧 腮 腺 混 合 瘤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有
无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快进快出”、“贴边血管”征
DWI、
//
ADC
DWI高信号,ADC低信号
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
❖ BCA:少见腮腺良性肿瘤,最常见于60岁以上女性,常单发,
位于腮腺浅叶
❖ 由单一的基底样细胞构成并有清晰的基底细胞层和基底膜样结构 ❖ 病灶一般比较小,多小于3cm,易出血、囊变而表现为混杂密度/
❖ MRI:T1WI信号与肌肉相仿,T2WI高信号,均匀或不均匀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
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腺淋巴瘤不是淋巴瘤)腮腺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为混合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Warthin瘤、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为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第2常见的腮腺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10%。
多发于老年男性(50-70岁),多有吸烟史,肿瘤大多生长缓慢,病程长短不一,肿块有消长史,绝大多数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表面光滑,质地较软,有时有弹性感,常呈多发性,约有12%病人为双侧腮腺肿瘤,也可单侧多发。
注意:腺淋巴瘤与淋巴瘤虽只差一字,但是其良恶性确截然不同,淋巴瘤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
以往认为腺淋巴瘤与男性高龄吸烟者相关,本人认为主要与吸烟有关(与其发病机制有关),以往认为男性高发这应该是得益于男性吸烟比例比较多,对于“否认吸烟史”的,尤其是女性要注意询问其被动吸烟史。
其发生机制其中之一:腮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殖形成,异位的导管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可位于腮腺内或者腮腺周围淋巴结内,烟焦油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淋巴结中迷走的腮腺组织,导致这些组织化生。
由于腮腺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因此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限,该病基本不发生在无腺内淋巴结的其它涎腺,这是对该理论的有力支持。
超声表现:形态规则,边界清,圆形或椭圆形,无分叶,内部回声较混合瘤低,分三型:I型囊实间隔型:内见线状强回声分隔,呈网格状(特异性高,敏感性低);II型均匀实质型:均匀实性回声;III型囊性变为主型:表现为I型或者II型内部局限性无回声,囊实性成分境界清晰(蜂窝状无回声: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的指标)。
CDFI:大部分肿块血流较丰富,比大部分腮腺肿瘤血供丰富,典型的呈淋巴结样的门型血流:呈分支状走行,从瘤体一极向内部树枝样散开,走行规则无扭曲。
男53岁,双侧腮腺内多发低回声,边界清,形态规则,内见多发小的无回声,CDFI:见较丰富分支状及边缘血流信号。
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超声诊断及病因分析
we e a a y e e r s e tv l c o d n o s r i a a d p t o o ia i d n s r n lz d r t o p c i ey a c r i g t u g c l n a h lg c l fn i g .Re u t sl s
【 图 分 类 号】 R7 9 8 中 3 . 【 献 标 志码 】 A 文
彩 超 检 查 对 腺 淋 巴瘤 及 多形 性 腺 瘤 有 重 要 的 鉴 别 诊 断 价 值 , 合 病 因 分 析 可 提 高 结
Eto o ia n l ssa ta ou a no i n a e o y p m a a e m o p ca n m a il gc la a y i nd Ulr s nd dig sso d n l m ho nd plo r hi de o YA N G e W U aixi ng W i。 H — a
Th a i f v r ia n Leabharlann r t o e t la d o c
h rz n a, y t h n ert bo d sg a ai r tt t a i e e t P< 0 0 P< 0 O ) Ag , e s kn o i tlc si c a g ai lo in lrt wee sai i ldf rn ( o c o。 o sc f . 5。 . 1 . e s x, mo ig a d oh rfco sweesait a i ee tP<O 0 P< O O ) C n lso s u ta o 0 r p i i au eu t o o n t e a tr r ttsi l f rn ( c df . 5, . 1 . o cu in lrs n g a hc s sf l meh df r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及病理对照分析
1 O V, 电流采 用 自动 毫 安 技术 , 厚 5 2k 管 层 mm, 间隔 为 1 0 矩 阵 5 2 1 ; 强 扫描 : 用 高 压 注射 器 ., 1 ×5 2 增 应
经 肘 正 中 静 脉 注 射 非 离 子 型 对 比 剂 碘 海 醇 ( 0 mg/ ) 剂 量 1 0 , 3 0 Im1, 0 ml注射 速 率 2 0 / ; 别 . mls 分 于注射 后 3 ~ 4 s 1 0 1 0 进 行 双 期 扫描 , 描 O 0 、2 ~ 4 s 扫
淋 巴瘤 , 2 男 8例 , 4例 , 女 年龄 3 ~ 7 5 2岁 , 中位 年 龄
6 O岁 。
1 2 仪器 与方法 . 采用 GE B ih p e 6层 螺 旋 C 机 检 查 。 r ts ed l g T 6 例 均 行 平 扫 及 增 强 双 期 扫 描 。 平 扫 : 电 压 9 管
范 围从 颅 底 至 上 颈 部 。
MS 2 影像 学资料 进行 分 析 , 结 两者 影 像 学 的 特 C、 总
征, 旨在降低 两者 的误诊 率 。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一 般资料 .
1 3 图像 分析 . 由 2名 具 有 l 0年 以上影 像 诊 断 经验 的 医师共 同阅 片重 点 观察肿 瘤 的部 位 、 目、 数 大小 、 形态 、 肿瘤
【 键 词 】 腮 腺 肿 瘤 ; 理学 ; 层 摄 影 术 , 线 计 算 机 关 病 体 x
中 图 分类 号 : 7 9 8 ; 8 4 4 R 3 . 7 R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69 1 ( O 2 O 一 5 90 l 0 —0 l 2 l ) 4 O 3 — 3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诊断体会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诊断体会发表时间:2014-03-19T10:19:28.780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柏钢史卫健[导读]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过去习惯称之为腮腺混合瘤,它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1]。
柏钢史卫健(荆门市中医医院(荆门市石化医院)放射科湖北荆门448000)【摘要】目的:总结腮腺混合瘤及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混合瘤和19例腺淋巴瘤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
结果:16例混合瘤患者,均为单侧单发;平扫CT值平均值为25HU;7例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上升平均16HU。
19例腺淋巴瘤患者,1例双侧多发;平扫CT值平均值为38HU,10例增强扫描动脉期CT值上升30HU。
结论:在腮腺发病率前两位的良性肿瘤的诊断中,CT平扫和增强扫描能够从病灶部位、形态、密度等方面提供鉴别诊断信息,结合病史和各自的流行病学特点,在术前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277-01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过去习惯称之为腮腺混合瘤,它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1]。
腺淋巴瘤过去习惯称之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在腮腺良性肿瘤发病率中占第二位[2]。
除了临床触诊外,CT检查是常规而有效的形态学检查方法。
我院1997年1月~2012年9月期间,共具有完整CT和病理资料的16例多形性腺瘤和19例腺淋巴管瘤病例,通过对这些病例CT影像表现的回顾分析,我们对二者的CT鉴别诊断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所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6例多形性腺瘤中,男5例,女11例,男女之比为12 2;年龄27~52岁,平均45岁。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及相关临床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
【影像学诊断要点】
①CT腮腺内腺瘤,好发于浅叶,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呈等或稍高密度,较大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状钙化。
②增强扫描较小者可无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图1A)。
③MRI 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较大者为混杂信号(图1B~D)。
④如肿物边界不清,有多发结节并不均匀强化者应考虑有恶变倾向(图2)。
⑤恶变者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相关临床】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肿瘤无痛,生长缓慢,表面光滑,可有包膜,可有钙化或骨化,亦可有出血、坏死等。
恶变时可迅速增大,有疼痛、固定、皮肤破溃等,未完整切除者术后可多次或延迟复发。
图1多形性腺瘤
女,45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4年
A(CT增强扫描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边缘清楚,不均匀强化,内可见低密度区,边缘及分隔可见强化
B(MRI T2WI脂肪抑制横断面):左侧腮腺浅叶肿物,内信号不
均匀,T2WI脂肪抑制呈混杂高信号
C、D(MRI增强扫描横断面、冠状面):肿物实性部分及分隔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图2多形性腺瘤恶变
男,24岁,发现左腮腺区肿物2年
A~D(CT增强扫描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图像):左侧腮腺肿物,分叶状,边缘欠清楚,主要为实性成分,不均匀强化,前缘可见明显强化结节。
腮腺肿瘤-腺淋巴瘤影像诊断综述
腮腺肿瘤-腺淋巴瘤影像诊断综述1、定位:明确病灶位于腮腺浅叶或深叶,腺体内还是腺体外,其定位标志分别为下颌后静脉和咽旁间隙透明带。
2、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腮腺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混合瘤,其次为腺淋巴瘤。
腮腺恶性肿瘤种类繁多,最常见为粘液表皮样癌,约占1/3,其余依次为腺癌、腺泡细胞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腺样囊性癌及恶性混合瘤。
肿瘤边缘规则、清晰与否亦为良、恶性肿瘤的主要鉴别要点。
一般地,良性肿瘤呈类圆形,边缘光滑,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以下征象提示恶性肿瘤:(1)肿块境界不清,呈弥漫性侵润;(2)肿瘤中心坏死,显示低密度区或浓淡不均;(3)肿瘤外形不规则,呈分叶状;(4)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3、腮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腮腺良性肿瘤中以腮腺混合瘤最常见,约占75%,其次为腺淋巴瘤占5%-10%,两者均表现为无痛性耳前肿块,结合影像学表现可诊断为良性肿瘤,但不能区别肿瘤组织学来源,以下几点对其鉴别有一些价值:(1)临床表现:腮腺混合瘤多见于30-50岁女性,常为单发,表面光滑或呈结节状,质地较硬;腺淋巴瘤以50岁以上男性多见,常多发或双侧发病,表面光滑,质地较软。
(2)发病部位:腺淋巴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因该部位分布的淋巴结较多所致;腮腺混合瘤以中心区常见。
(3)影像学表现:腺淋巴瘤若来源于腮腺旁组织者,肿块与腺体之间无低密度带存在。
腺淋巴瘤易产生蛋白质含量高的囊腔,T1WI、T2WI及质子密度加权均呈高信号,颇具特征。
腮腺混合瘤发生坏死囊变时,瘤体内出现纤维间隔和条索、钙化时,T2WI表现低信号、极低信号,此征象常提示混合瘤。
4、单独介绍: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 cystadenoma lymphomatosum)或Warthin瘤。
是发生于涎腺的良性肿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腮腺,极少数见于颌下腺。
组织来源不清,有两种说法:一是胚胎发育时期存在于腮腺导管内的淋巴结内的腮腺组织发生而来,另一种说法是由于腺管上皮的增生与炎症或免疫反应发展形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放射组学研究
[9]周荣华,薛强东,吴丽芳.HIF-1α蛋白在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5):73-76. [10]Fruhauf J,Leinweber B,Fink-Puches R,et al.Patient acceptanceand diagnostic utility of automated digital image analysis of pigmented skin lesions[J].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2,26(3):368-372.[11]王晖,李小静.兔耳瘢痕模型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5):73-76.(收稿日期:2020-09-20)余先超,孙宇凤,李鹏,李叶,邵美瑛,温晓玲研究放射组学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44例腮腺多形性腺瘤与40例腮腺腺淋巴瘤增强CT图像,采用纹理分析软件MaZda对肿瘤最大层面感兴趣区(ROI)进行分析,用费希尔系数()、分类误差概率与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互信息(MI)分别筛选10个最佳纹理参数,再结合B11模块中的原始数据分析(RDA)、主成分分析(PCA)、(LDA)、非线性判别分析(NDA)对肿瘤进行判定,以最小错误判别法作为基准,计算错误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纹理参数均值()在3种降维方法中均被选出;在纹理判别分析中,/RDA和/PCA的错误率最低,/RDA和/PCA,灵敏度均为96.43%,特异性最高为MI/NDA(97.5%)。
放射组学能够用于区分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
;多形性腺瘤;;R445.3/730.26A1004-0188(2020)10-0900-04doi:10.3969/j.issn.1004-0188.2020.10.005Yu12Peng1,Li1111.West China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ichuan University/West ChinaFourth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41,China;2.Chengdu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adiomics in the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adenolymphoma in the parotid gland.contrast-enhanced CT images of44cases with pleomorphic adenoma in parotid gland and40cases with gland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region of interest(ROI)at the maximum level of the tumor was analyzed using MaZda,a texture analysis software,and10optimal texture parameters were screened out using's coefficient (),probability of classification and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OE+ACC),and mutual information(MI).Then the tumor was determined through original data analysis(RD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and non-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NDA)in module.The minimum error entropy was used as the criterion to calculate the error rate,sensitivity,specificity,and accuracy.The mean value of the texture parameter()was selected in three methods of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In texture discriminant analysis,/RDA and/PCA generated the lowest error rate(3.57%).When predicting the type of parotid tumor,/RDAand/PCA highest sensitivity(97.73%)and the highest accuracy (96.43%),and MI/NDA presented the highest specificity(97.5%).Radioomics can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pleomorphicin the parotid gland.parotid gland;pleomorphic adenoma;adenolymphoma;radiomics;computer tomography腮腺肿瘤中以良性肿瘤居多,其中约80%为多形性腺瘤,10%为腺淋巴瘤[1]。
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MSCT征象对比分析
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MSCT征象对比分析王明杰,李旭丹,梁峰,陈淑艳(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丽水323000)【摘要】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MSCT影像特征。
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与35例多形性腺瘤,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肿瘤数量、发生部位、形态、边界、平扫密度、C T强化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肿瘤数量、病灶形态、边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0.05);病灶发生于后下象限、平扫密度较高、早期显著强化更常见于腮腺腺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0.05)。
3种阳性单一征象中,发生于后下象限敏感度最高(90. 3% ),早期显著强化特异度最高(92.4% );两种联合征象中,发生于后下象限+平扫密度较高敏感度最高(83.4%),发生于后下象限+早期显著强化特异度最高(94. 4% );3种征象联合时,诊断腺淋巴瘤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1%、96.4%。
结论发生部位、平扫密度及早期显著强化在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MSCT影像鉴别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多种征象联合应用大多数病灶术前可作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腮腺;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9.8;R81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11 (2018 & 05872184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SCT manifestation between parotid gland lymphoma and pleomorphic adenomaWANG M ingjie,LIANG Feng,LI Xudan,CHEN ShuyanDepartment o f Radiology,Lishui People's Hospital,Lishui323000,P. R.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MSCTfindings of parotid gland lymphomaand pleomorphic adenomaand its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TheM SCTfindings of 24 cases parotid gland lymphomaand 35 cases of pleomorphic adenomabypathology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including their number,location,shape,border,scan d ensity,CT enhancemen and so on. Results Number,shape,border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c between parotid gland lymphoma and pleomorphic adenoma ( P >0. 05 ). Parotid gland lymphoma was on the posterior inferior quadrant,high cantly improved in enhanced arterial phase ( P<0.05). Among the relevant signs,the p osterior inferior qu sensitivity (90. 3%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enhanced arterial phase had the highest specificity (92. 4% ). Combining the posterior inferior quadrant and higher scan density achieved highest sensitivity (83. 4% ),and combining th quadrant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enhanced arterial phase achieved the highest specificity (94.4% ).combined,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63. 1 % and 96. 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osterior inferior quadrant,higher scan density a 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enhanced arterial phase had higher specificity in the MSCT diagnosis of parotid gland lymphoma and pleomorphic adenoma. The 3 signs combined use of most of the le atively.【Key words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denolymphoma; Tomography,spiral computed腮腺多形性腺瘤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是腮腺 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80%。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研究
19筛查中使用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技术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患者生存率,促进康复,有助于减少漏诊发生,从而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在乳腺癌筛查中使用超声光散射乳腺成像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安全可靠性较高,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资料,减少恶化,提高患者生存率,适用于临床诊断大量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1]智文祥,周瑾,常才,等.常规超声及超声光散射技术评估乳腺癌新辅助疗效的价值比较[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027(005):406-410.[2]郭轩,唐甜甜,王新乐,等.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早期评价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8,27(2):160-163.[3]王深明.发病形势不容乐观 诊断标准亟待规范——《乳腺癌诊断》标准解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1,2(06):12-14.[4]董愉,张洁.乳腺超声光散射成像与血清CA153、CEA 联合检测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8, 033(023):5635-5638.[5]韦彩芬,梁柳菊,陈保君,等.超声BI-RADS 分类联合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在中老年女性乳腺4类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10):95-99.[6]曹文斌,陈琴,罗俊,等.超声成像技术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016(003):250-253.[7]高海凤.超声光散射技术与超声、X 光钼靶在乳腺癌筛查中作用比较[J].影像技术,2020,32(1):45-48.[8]王薇薇,姜珏,周琦,等.超声光散射成像技术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0):1119-1121.腮腺是人体中最为重要的唾液腺,也是腺肿瘤经常发生的部位。
从临床研究上看,最常见的两种良性肿瘤包括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其中腺淋巴瘤具有双侧多发和受累现象的特点,而腮腺多形性腺瘤则具有临界瘤的特点,比如说包膜不完整[1]。
腮腺多形与腺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腮腺炎
鉴别 3 腮腺恶性肿瘤
•具有恶性肿瘤的面面特点,面般肿块较面,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边缘不规则,囊变坏死多面,容易侵犯周围组织,易包绕下 颌后静脉及面神经,且淋巴结转移较多面。
M 24y 发现右面部肿物10面余。 粘液表皮样癌
CT动态增强
ADC值
多形性腺瘤肿瘤细胞核浆面腺淋巴瘤面,肿瘤间质丰富 ,面般认为面扩散受限不明显, ADC均值较面; 腮腺恶性肿瘤ADC均值为(I.19+±0.19)x103mm²∕s;腺淋巴瘤ADC均值为(0.96±0.13)xlO-3 mm²∕s。
腺 淋 巴 瘤
M , 5 3 岁,以“发现双侧面垂下肿物2年余”
腺淋巴瘤
多形性腺瘤
多 形 性 腺 瘤
腺 淋 巴 瘤
腺淋巴瘤
M 50Y 发现左面前面痛性肿物1年
CASE 1
F36Y 发现右面后面痛性肿物5年余
CASE 2
M33Y 发现右面垂后下面面痛性肿物半面余。
CASE 3
11·29′-32′-- 35′
PART.06
女结
面结
疾病
性别、年龄 病史特点
影像特点
多形性腺瘤 中年面性
面面缓慢,面痛性 延迟强化 肿块
Warthin
中面年男性
吸烟史 病灶消面史
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快出
恶性肿瘤 炎症
中面年
面面迅速,侵袭 持续强化 强
急性炎症,红 明显强化 肿热痛
T2WI上信号明 显增女 (粘液 成分)且信号 不均匀 T2等或稍女 信 号 DWI女 信号, ADC低信号 (核质女 女 )
腮腺多形与腺淋巴瘤的影 像表现
PART.01
腮腺解剖
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MSCT征象分析
作者单位:510101㊀广东,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放射科作者简介:梁久平(1982-),男,江西遂川人,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头颈部影像诊断.通讯作者:宋建勋,E Gm a i l :40200212@q q.c o m 头颈部影像学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M S C T 征象分析梁久平,符念霞,闫瑶瑶,彭华荣,宋建勋ʌ摘要ɔ㊀目的:对比分析腮腺多形腺瘤与腺淋巴瘤的M S C T 征象,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搜集31例(31个)腮腺多形腺瘤及17例(28个)腺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中患者的年龄㊁性别及病灶的位置㊁数目㊁最大径㊁密度及血管贴边征等征象.将病灶进一步分为密度均匀组和不均匀组㊁伴血管贴边征组和不伴血管贴边征组㊁肿瘤最大径>20mm 组和ɤ20mm 组,分析肿瘤密度和血管贴边征与肿瘤大小的关系.结果:两组间患者性别㊁年龄及病灶的位置㊁数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形性腺瘤中密度均匀组和不均匀组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22.60ʃ6.54)和(27.15ʃ11.03)mm ,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腺淋巴瘤中密度均匀组与不均匀组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18.92ʃ9.45)和(26.87ʃ8.10)mm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肿瘤最大径ɤ20mm 组(23例)中,多形性腺瘤10个,包括密度均匀2个㊁密度不均匀8个,腺淋巴瘤13个,包括密度均匀11个㊁密度不均匀2个,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肿瘤最大径>20mm 组(25例)中,多形性腺瘤21个,包括密度均匀3个㊁密度不均匀18个,腺淋巴瘤15个,包括密度均匀2个㊁密度不均匀13个,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形性腺瘤中伴血管贴边征组与不伴血管贴边征组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29.55ʃ10.45)和(20.73ʃ8.20)mm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腺淋巴瘤中伴血管贴边征组与不伴血管贴边征组的肿瘤最大径分别为(24.48ʃ9.65)和(17.20ʃ6.38)mm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最大径ɤ20mm 的腮腺肿瘤中,密度是否均匀及血管贴边征对鉴别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但在最大径>20mm 的腮腺肿瘤中这2个征象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大.ʌ关键词ɔ㊀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ʌ中图分类号ɔR 814.42;R 739.87㊀ʌ文献标志码ɔA㊀ʌ文章编号ɔ1000G0313(2021)02G0181G05D O I :10.13609/j.c n k i .1000G0313.2021.02.007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A n a l y s i s o fm u l t i Gs l i c eC Tf e a t u r e s o f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a n da d e n o l y m ph o m a o f p a r o t i d g l a n d L I A N GJ i u Gp i n g ,F U N i a n Gx i a ,Y A N Y a o Gy a o ,e t a l .D e p a r t m e n t o fR a d i o l o g y ,t h eP e o p l e 'sH o s pi t a l o f B a o Ga n ,G u a n g d o n g 518101,C h i n a ʌA b s t r a c t ɔ㊀O b je c t i v e :T o c o m p a r e t h em u l t i Gs l i c eC Tf e a t u r e so f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a n da d e Gn o l y m p h o m a o f p a r o t i dg l a n d ,th u s t oi m p r o v e t h e p r e o p e r a t i v e l y d i a g n o s i s a c c u r a c y.M e t h o d s :59l e Gs i o n s f r o m31c a s e sw i t h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n =31)a n d17c a s e sw i t ha d e n o l y m ph o m a (n =28)w e r e e n r o l l e d i n t h i s s t u d y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a g e ,s e x ),a n d M S C Tf e a t u r e s (l o c a t i o no f t h e l e s i o n s ,n u m b e r o f l e s i o n s ,t u m o rm a x i m u md i a m e t e r ,d e n s i t y a n d t u m o rV a s o Gw e l t s i g n )o f p l e o m o r ph i c a d e Gn o m a a n d a d e n o l y m p h o m aw e r e a n a l y z e d a n d c o m p a r e d .A l l c a s e sw e r e f u r t h e r d i v i d e d i n t o s u b g r o u p s a c c o r d i n g t ou n i f o r ma n dn o n Gu n i f o r md e n s i t y ,w i t ho rw i t h o u tV a s o Gw e l t s i g n ,a n dm a x i m u md i a m e Gt e r>20mma n d ɤ20mm.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t u m o r d e n s i t y ,V a s o Gw e l t s i g nw i t h t u m o r s i z ew a s a n a Gl y z e d .R e s u l t s :T h e g e n d e r ,a g e ,l o c a t i o na n dd e n s i t y o f t h e l e s i o n s s h o w e d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Gr e n c eb e t w e e n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a n d a d e n o l y m p h o m a (a l l P <0.05);t h e r ew a s 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G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P >0.05)i n t h em a x i m u md i a m e t e r b e t w e e n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a n d a d e n o l y m Gp h o m a .I n t h e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g r o u p ,t h e r ew a s n o s i g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P >0.05)i n t h em a x i Gm u md i a m e t e r b e t w e e n t h eu n i f o r m d e n s i t yg r o u p a n d t h eu n e v e nd e n s i t yg r o u p [(22.60ʃ6.54)v s .(27.15ʃ11.03)mm ];i n t h e a d e n o l y m p h o m a g r o u p ,t h e r e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P <181放射学实践2021年2月第36卷第2期㊀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 ,F e b2021,V o l 36,N o .20.05)i nt h e m a x i m u m d i a m e t e rb e t w e e nt h eu n i f o r m d e n s i t yg r o u p a n dt h eu n e v e nd e n s i t yg r o u p [(18.92ʃ9.45)v s.(26.87ʃ8.10)mm].I nt h e g r o u p o f t h e l a r g e s t t u m o rd i a m e t e rɤ20mm,t h e r e w e r e10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sw i t hu n i f o r md e n s i t y(n=2)o r u n e v e nd e n s i t y(n=8),a n d13a d e n oGm a sw i t hu n i f o r md e n s i t y(n=11)o r u n e v e n d e n s i t y(n=2),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w a s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 f i c a n t (P<0.05);I n t h e g r o u p o f t h e l a r g e s t t u m o r d i a m e t e r>20mm,t h e r ew e r e21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s w i t hu n i f o r md e n s i t y(n=3)o r u n e v e nd e n s i t y(n=18),a n d15a d e n o m aw i t hu n i f o r md e n s i t y(n=2) o r u n e v e nd e n s i t y(n=13),t h e r ew a sn o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 t w ot y p e s(P>0.05).I n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s,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m a x i m u md i a m e t e r[(29.55ʃ10.45)v s.(20.73ʃ8.20)mm]b e t w e e n t h e g r o u p w i t hV a s oGw e l t s i g n a n d t h e g r o u p w i t h o u tV a s oGw e l t s i g nw a s s t a t i s t ic a l l y s i g n i f iGc a n t(P<0.05);I nade n o m a s,n o s t a t i s t i c a l l y s i g n i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P>0.05)i n t h em a x i m u md i a m eGt e r[(24.48ʃ9.65)v s.(17.20ʃ6.38)mm]w a s f o u n db e t w e e n t h eg r o u p w i t hV a s oGw e l t s i g na n d th e g r o u p wi t h o u tV a s oGw e l t s i g n.C o n c l u s i o n:T h e t u m o rd e n s i t y a n dV a s oGw e l t s i g n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v aGl u e s f o r t h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l d i a g n o s i s o f 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 a n d a d e n o l y m p h o m aw i t hm a x i m u md i a m eGt e rɤ20mm,b u t t h e y h a v en od i f f e r e n t i a l v a l u e f o r t h e t u m o r sw i t hm a x i m u md i a m e t e r>20mm.ʌK e y w o r d sɔ㊀P a r o t i d g l a n d;P l e o m o r p h i c a d e n o m a;A d e n o l y m p h o m a;T o m o g r a p h y,XGr a y c o mGp u t e d㊀㊀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腮腺肿瘤的66%~80%,两者均可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㊁边缘清晰㊁膨胀性生长㊁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及对周围血管推移压迫等[1],术前鉴别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但多形性腺瘤如未完整切除则可复发,复发肿瘤多表现为多发病变㊁沿神经分支分布,手术切除更为困难[2];此外,两类肿瘤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差异,位于腮腺浅叶的多形性腺瘤选择包膜外切除术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和保留腮腺功能[3],所以术前准确诊断对手术方案的制订极为重要.国内㊁外文献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影像报道较多,但对两者影像征象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的文献较少.笔者搜集4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59个病灶)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文献比较二者的M S C T征象,旨在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31例(31个病灶)和腺淋巴瘤17例(28个病灶,其中6例为双侧多发),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87ʃ14.85)岁.所有病例术前行常规C 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24例多形性腺瘤和12例腺样淋巴瘤行双期增强扫描,7例多形性腺瘤和5例腺样淋巴瘤行动态增强扫描.2 扫描方法使用P h i l i p sB r i l l i a n c e64排螺旋C T扫描仪(29例)和G E H i s p e e dN X/i螺旋C T扫描仪(19例),扫描参数:120k V,100m A s,螺距1.5,层厚3.0mm,扫描范围自颅底至甲状软骨水平.采用高压自动注射器经前臂静脉注入(碘海醇或优维显,300m g I/m L)100m L,双期增强扫描注射流率为3.0m L/s,分别于注药后28s和及65s启动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的注射流率为4.0m L/s,于开始注药5s后以电影模式扫描40次,于开始注药5s后以电影模式连续扫描40次,1r/s,数据采集时间40s.3 图像分析所有图像经两位诊断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遇分歧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肿瘤强化程度的分级标准:0~20HU为轻度强化,21~40HU为中度强化,>40HU为明显强化.4 统计分析使用S P S S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F i s h e r s e x a c t t e s t).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㊀果两组的主要临床资料和M S C T征象的比较见表1.腮腺多形性腺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瘤最大径ɤ20mm时血管贴边征少见(图1);其中,轻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16个,明显强化3个.腺淋巴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肿瘤最大径ɤ20mm时常表现为密度均匀伴血管贴边征(图2);其中,轻度强化2个,中度强化8个,明显强化18个.两组间患者年龄㊁性别及病灶的位置㊁数目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81放射学实践2021年2月第36卷第2期㊀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F e b2021,V o l36,N o.2图1㊀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a )C T 平扫示右侧腮腺浅叶内有一类圆形结节(箭),密度不均匀,边缘清晰,最大径约19mm ;b )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箭)呈轻度~中度强化(箭),C T 值约55HU ;c )静脉期示病灶(箭)呈渐进性强化,C T 值约65HU ,未见明显血管贴边征.㊀图2㊀右侧腮腺腺淋巴瘤.a )C T 平扫示右侧腮腺浅叶有一类圆形结节(箭),密度均匀,边缘清晰,最大径约12mm ;b)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箭)明显强化,C T 值约89HU ;c )静脉期示病灶强化减退,C T 值约68HU ,病灶内侧缘可见血管贴边征(箭).表2㊀两组肿瘤的密度特征与最大径的关系肿瘤密度最大径(mm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肿瘤最大径ɤ20mm 组(个)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肿瘤最大径>20mm 组(个)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均匀22.60ʃ6.5418.92ʃ9.4521132不均27.15ʃ11.0326.87ʃ8.10821813表1㊀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及M S C T 征象的比较指标/特征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χ2/t 值P 值年龄(岁)56.88ʃ9.7436.74ʃ12.105.8870.000性别(男/女)14/1717/0-∗0.000病灶位置(个)6.2030.013㊀深叶101㊀浅叶2127病灶数量(个)-∗0.001㊀单发3111㊀多发06肿瘤最大径(m m )26.42ʃ10.4823.18ʃ9.481.2400.220注:由于有理论频数T<1,故采用F i s h e r 's e x a c t t e s t,统计结果中无卡方值.2 肿瘤密度与最大径的相关性两组肿瘤的密度特征与最大径的关系见表2.多形性腺瘤中密度均匀组与不均匀组之间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886,P =0.383);腺淋巴瘤中密度均匀组与不均匀组之间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0.240,P =0.024).在肿瘤最大径ɤ20mm 组中,在肿瘤密度是否均匀方面,两类肿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而在肿瘤最大径>20mm 组中,两类肿瘤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63).381放射学实践2021年2月第36卷第2期㊀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 ,F e b2021,V o l 36,N o .2表3㊀血管贴边征与肿瘤最大径的关系血管贴边征最大径(mm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肿瘤最大径ɤ20mm 组(个)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肿瘤最大径>20mm 组(个)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有29.55ʃ10.4524.48ʃ9.653101713无20.73ʃ8.2017.20ʃ6.387342㊀㊀3 血管贴边征与肿瘤最大径的关系腮腺多形性腺瘤中伴血管贴边征组与不伴血管贴边征组之间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416,P =0.022);腺淋巴瘤中伴血管贴边征组与不伴血管贴边征组之间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00,P =0.122).在肿瘤最大径ɤ20mm 组中,两类肿瘤之间血管贴边征出现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0);而在肿瘤最大径>20mm 组,两类肿瘤之间血管贴边征出现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07).讨㊀论多形性腺瘤的好发年龄为24~48岁,女性稍多于男性,而腺淋巴瘤多见于47~65岁的男性患者[4].本研究结果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组与腺淋巴瘤组之间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满育平等[5]报道腮腺多形腺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上极,而腺淋巴瘤多位于腮腺深叶下极.而本组病例中,约32%(10/31)的腮腺多形性腺瘤位于腮腺深叶,96.4%(27/28)的腺淋巴瘤位于腮腺浅叶,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学者研究分析认为是由于腺淋巴瘤起源于腮腺内的淋巴结,而腮腺内淋巴结常位于腮腺浅叶后极,腮腺多结节病变中腺淋巴瘤发病率最高,并且好发生于双侧,主要影像表现为密度均匀㊁边缘清楚㊁较少发生囊变㊁坏死和钙化[6].在本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均为单发,而腺淋巴瘤中6例(6/17)为双侧多发病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肿块最大径在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分析认为可能因两者均为良性肿瘤,早期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大小主要与个体就诊时间有关.多形性腺瘤肿块较大时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平扫肿块中心密度减低,周边强化明显;而肿瘤较小时多表现为密度均匀,囊变㊁坏死少见,均匀强化,静脉期密度高于动脉期,呈延迟强化[6].而刘颖刚等[9]报道多形性腺瘤均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呈点状㊁簇状㊁扭曲线样稍低密度,较大者肿瘤内可见明显低密度坏死区,可融合呈囊腔状.在本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的密度均匀组与不均匀组之间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肿瘤密度是否均匀与肿瘤大小并无明显相关性.罗德红等[2]研究认为多形腺瘤由于组织复杂且有多形性,不同的肿瘤和同一肿瘤内的不同部位其组织成分可不一致,所以密度多表现不均匀;而本组病例中腺淋巴瘤密度均匀组最大直径明显小于密度不均匀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陈建华等[10]分析认为由于腺淋巴瘤淋巴样组织极为丰富,伴有淋巴滤泡形成,肿瘤直径大于20mm 时易于囊变;说明腺淋巴瘤密度是否均匀与肿瘤大小相关;将病例进一步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在肿瘤最大径ɤ20mm 病例中多形腺瘤密度均匀或不均,而腺淋巴瘤多表现为密度均匀,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肿瘤最大径>20mm 时,大部分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密度不均匀,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肿瘤密度是否均匀对鉴别诊断肿瘤最大径ɤ20mm 的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肿瘤最大径>20mm 的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不大.肿瘤血管贴边征形成的机制是由于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且不具侵袭性,当肿瘤贴近血管时,局部生长受阻但不侵犯血管而形成,甚至形成浅分叶.刘连生等[11]和欧阳芬等[12]报道多形性腺瘤多无血管贴边征,而腺淋巴瘤常伴血管贴边征,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他们认为血管贴边征是腺淋巴瘤较具特征的征象.在本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均可见血管贴边征,在最大径ɤ20mm 的病灶中,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之间血管贴边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盛茂等[1]报道一组多形腺瘤病例中出现包绕血管或血管贴边征病例肿块直径均>2c m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肿瘤最大径>20mm 的肿瘤中,血管贴边征在两类肿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蔡伶伶等[13]研究结果显示多形腺瘤包膜边缘小血管样强化在腮腺良性与恶性多形性腺瘤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可能与恶性肿瘤血供丰富有关.本研究中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在多形性腺瘤中有血管贴边征组的肿瘤最大径明显大于无血管贴边征组,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多形性腺瘤中血管贴边征与病灶的大小具有明显相关性;而在腺样淋巴瘤中有血管贴边征组与无血管贴边征组之间肿瘤最大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提示血管贴边征对鉴别诊断肿瘤直径ɤ20mm 的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但对肿瘤直径>20mm 的多形腺瘤与腺淋巴瘤无鉴别价值.综上所述,腮腺多形性腺瘤好发于24~48岁患者481放射学实践2021年2月第36卷第2期㊀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 ,F e b2021,V o l 36,N o .2的腮腺浅叶或深叶㊁单发多见,而腺淋巴瘤多见于47~65岁的男性患者的腮腺浅叶,单发或单侧/双侧多发;腮腺肿瘤密度是否均匀及血管贴边征对鉴别最大径ɤ20mm的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但对肿瘤最大径>20mm的多形腺瘤和腺淋巴瘤则鉴别诊断价值不大.参考文献:[1]㊀盛茂,王嗣伟,晋丹丹,等.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 T影像特征及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1):28G30.[2]㊀罗德红,石木兰.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 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2):22G25.[3]㊀余永春,张树标,刘小峰,等.腮腺浅叶区域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的效果评价[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6,22(3):249G253.[4]㊀白君,张朋,李亚军.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 a r t h i n瘤C T对照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1):25G27.[5]㊀满育平,马隆佰,林华,等.多模态M R I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8,33(12):19G23.[6]㊀潘为领,王学廷,尹冬雪,等.M S C T对腮腺多结节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9,29(2):41G44.[7]㊀J o oY H,K i mJ P,P a r k J J,e t a l.T w oGp h a s e h e l i c a l c o m p u t e d t o m oGg r a p h y s t u d y o fs a l i v a r yg l a n d w a r t h i nt u m o r s:ar a d i o l o g i cf i nGd i n g s a n ds u r g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J].C l i nE x pe rO t o r h i n o l a r y n g o l,2014,7(3):216G221.[8]㊀丁雪梅,张福洲,郭志伟,等.双源C T对腮腺腺淋巴瘤及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6):667G669,672.[9]㊀刘颖刚,李蕾,付丹丹,等.腮腺多形性腺瘤C T少见征象与病理表现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12):1750G1754.[10]㊀陈建华,沈剑敏,盛亮,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 T动态增强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12):878G880.[11]㊀刘连生,李恒国,欧阳群忠,等.腮腺W a r t h i n's瘤的C T表现[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8(4):43G46.[12]㊀欧阳芬,赵洪利,朱新进,等.M S C T在腮腺混合瘤与腺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7,15(5):534G540.[13]㊀蔡伶伶,方秉一,吴利忠.腮腺多形性腺瘤和低度恶性多形性腺瘤的C T表现及初步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8,24(4):296G300.(收稿日期:2020G04G24㊀修回日期:2020G06G11)本刊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投入使用㊀㊀本刊网站与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已开发测试完毕,已于2008年3月1号正式开通投入使用.作者进行网上投稿及查稿具体步骤如下:请登录«放射学实践»网站(h t t p://w w w.f s x s j.n e t)点击进入首页ң点击 作者投稿 ң按提示注册(请务必按系统提示正确填写个人信息,同时记住用户名和密码,以便查询稿件处理进度)ң用新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ң点击 作者投稿 进入稿件管理页面ң点击 我要投稿 ң浏览文件ң上传文件(浏览文件后请点击后面的 上传 按钮,只有系统提示 稿件上传成功 方可进行下一步录入操作,文章须以WO R D格式上传,图表粘贴在文章中)ң录入稿件标题㊁关键词等ң最后点击 确定 即可完成投稿.投稿后请速寄审稿费(100元/篇)以使稿件迅速进入审稿处理.作者自投稿之日起可不定期登录本刊网站查看稿件处理进度,不必打电话或发邮件查询,具体步骤如下:用注册过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ң点击 作者查稿 进入稿件管理页面ң点击左侧导航栏 我的稿件库 ң 稿件状态 显示稿件处理进度ң点击 查看 ң选择 当前信息 或 全部信息 查看稿件处理过程中的具体信息.稿件退修和催审稿费(版面费)的信息作者亦可在注册时填写的邮箱中看到,作者在邮箱看到相关信息后须进入本系统进行相应处理.作者如从邮箱和邮局投稿(或网上投稿成功后又从邮箱或邮局再次投稿),本刊须花费大量精力将稿件录入系统中,部分稿件重复多次处理,这给我们的稿件统计及处理工作带来巨大困难.本刊作者需登录本刊网站投稿,如果通过邮箱或邮局投稿,本刊会通知您通过网上投稿.由于准备时间仓促及经验不足,网站及远程稿件处理系统必然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影像同仁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予以指正.如果您在投稿中遇到什么问题,或者对本系统及网站有好的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人:石鹤㊀明桥㊀㊀联系电话:027-69378385㊀15926283035581放射学实践2021年2月第36卷第2期㊀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F e b2021,V o l36,N o.2。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超声造影研究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超声造影研究
袁方;燕山;周辉红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9(018)006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诊断涎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百胜DU-8高频造影探头,注射声诺维1.2 mL,连续实时观察2.5 min,观察和分析肿决造影剂信号的填入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和填充面积.结果超声造影剂有效地增强了肿瘤血管的对比,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肿瘤血管灌注、分布和流动情况,腮腺多形性腺瘤的峰值时间比腺淋巴瘤提前,峰值强度比腺淋巴瘤弱,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对肿瘤的低速血流信号仍不敏感.但超声造影剂可以提供肿瘤的血管网和供血情况.
【总页数】2页(P602-603)
【作者】袁方;燕山;周辉红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20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87
【相关文献】
1.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灌注成像研究 [J], 冯红梅;徐志锋;潘爱珍
2.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放射组学研究 [J], 余先超;孙宇凤;李鹏;李叶;邵美瑛;温晓玲
3.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研究 [J], 张训平;邹子仪;曾桂华;翟锦添;陈康平
4.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研究 [J], 张训平;邹子仪;曾桂华;翟锦添;陈康平
5.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J], 朱华;高建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 CT 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 CT 诊断及鉴别诊断王传彬;程涛;曹东兴;贾鑫鑫【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目的:探讨 CT 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5例多形性腺瘤、18例腺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和 CT 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①85例多形性腺瘤全部单发,男女比例接近,绝大多数位于腮腺非后下象限,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缓慢延迟强化,约一半病灶出现强化范围扩大、实性成分强化不同步的特点;18例腺淋巴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老年男性,绝大多数位于腮腺后下象限,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快进快退模式。
②在瘤体最大径、左右侧分布、深浅叶分布、边界是否清晰、密度是否均匀、有无钙化、有无包膜外结节、有无下颌后静脉移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在性别、年龄、是否吸烟、是否多发、肿瘤形态、象限分布、有无贴边血管征、有无胸锁乳突肌受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平扫及双期增强CT 值、各期CT 值增加幅度及强化范围有无扩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CT对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可有效将二者鉴别。
【总页数】4页(P598-601)【作者】王传彬;程涛;曹东兴;贾鑫鑫【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CT 室,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CT 室,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CT 室,合肥 230001;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CT 室,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7【相关文献】1.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鉴别诊断 [J], 肖允艳;刘敏;邹航宇;段福东;赵娅竹;刘玉2.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研究 [J], 张训平;邹子仪;曾桂华;翟锦添;陈康平3.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比较研究 [J], 张训平;邹子仪;曾桂华;翟锦添;陈康平4.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MSCT征象分析 [J], 梁久平;符念霞;闫瑶瑶;彭华荣;宋建勋5.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 [J], 朱华;高建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CT表现的对照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CT表现的对照分析发表时间:2014-04-25T10:48:17.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作者:沈星俞福华黄永志[导读] 另外,老年男性(可能与吸烟有关)、病变位于腮腺下极(尤其是后下极)或多发病灶则更倾向于腺淋巴瘤。
沈星俞福华黄永志(昆山市中医医院放射科江苏昆山 2153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CT特点。
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形性腺瘤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在16-78岁,平均年龄49.39)和腺淋巴瘤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在43-80岁,平均年龄62.1),对有术前CT的19例多形性腺瘤(19个病灶)和15例腺淋巴瘤(19个病灶)的CT特点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大多(13/19)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均呈持续上升,上升幅度在(13±7)Hu,腺淋巴瘤实质成分动脉期均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在(14±10)Hu。
结论双期增强CT扫描对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腮腺多形性腺瘤增强曲线以缓慢上升为主,而腺淋巴瘤则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技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30-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T Manifestations on Plemorphic Adenoma and Adenolymphoma of ParotidSHEN Xing,YU Fu-hua,HUANG Yong-zhi(Department of Radiology,Kunsh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Kunshan,Jiangsu,215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characteristics of plemorphic adenoma and adenolymphoma in the parotid gland. Methods 31 cases of pleomorphic adenoma(male 14,female 17,aged 16-78 years old,mean age 49.39 years old) and 20 cases of adenolymphoma(male 19, female 1,aged 43-80 years old, mean age 62.1 years old), confirm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CT features of 19 cases of pleomorphic adenoma(19 lesions) and 15 cases of adenolymphoma(19 lesions),which were performed Enhanced CT scanning before operation. Results The solid portion of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were mostly slightly enhanced in arterial phase. Degree of enhancement in venous phase were continued to rise,rise in (13±7) Hu. The solid portion of adenolymphoma in arterial phase were obvious or moderate enhancement. In venous phase, enhanced degree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dropped in (14±10) Hu. Conclusion Dual-phase enhanced CT scan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adenolymphoma,the enhanced curves of pleomorphic adenoma of parotid are mainly rising slowly,and the curves of adenolymphoma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quick rising and falling.【Key words】parotid;plemorphic adenoma;adenolymph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腮腺肿瘤占涎腺肿瘤的70%-80%,而腮腺肿瘤中80%是良性肿瘤,其中又以腮腺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其次为腺淋巴瘤,约占6%-10%[1]。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表现对比分析作者:江惠强欧鸿儒莫家彬张冠业【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
方法收集2007年~200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35例腺淋巴瘤进行CT回顾性分析。
结果30例多形性腺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例(6%) ;多发者1 例(3%);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16.42±11.10)HU。
35例腺淋巴瘤患者,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32个(92%);多发者12 例(34%);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31.23±13.10)HU。
结论在腮腺的良性肿块的鉴别诊断中,对于中老男性,发生于后下象限,病灶多发,血供丰富、增强后明显强化,应首先考虑诊断为腮腺腺淋巴瘤。
【关键词】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T manifestations of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Adenolymphoma. Methods CT findings of 30 cases with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nd 35 cases with Adenolymphoma confirmed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during 2007~2009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6%(2/30)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Multiple synchronous 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in one side or bilateral parotids were found in 3%(1/30).30 cases with CT scanning increased (16.42±11.10)HU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92%(32/35)adenolymphomas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Multiple synchronous adenolymphomas in one side or bilateral parotids were found in 34% (12/35)35 cases with CT scanning increased (31.23±13.10)HU after contrast administration. Conclusi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the Parotid Benign Tumor,adenolymphomas of the parotid should be first considered when the mid-age male has lesions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and inferior quadrant , especially when the lesion is multiple or bilaterally located.[Key words]parotid ;pleomorphic adenoma ;adenolymphoma;tomography;X-ray computed腮腺混合瘤来源于腮腺上皮组织,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1]。
腮腺多形性腺瘤的MRI诊断
侧发病或单侧多发病灶,常囊变。 o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
囊变区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 o 血管包绕或血管贴边征是其特点。
男性,68y, Warthin’s瘤
T2WI等-稍高信号 T1WI稍低信号 T1WI+C呈轻度强化
淋巴பைடு நூலகம்瘤 2y,M
鉴别诊断
血管瘤 o 婴幼儿多见。 o 明显长T1长T2信号,瘤体内可见血管
流空信号影。 o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2月,女
鉴别诊断
6、腮腺炎症性病变 o 临床病史。 o 影像表现:腮腺形态肿胀,T2WI上信
号增高,合并有脓肿形成时DWI上脓腔 呈高信号。
女,5y,左腮腺炎症并脓肿。
面神经神经鞘瘤
面神经神经鞘瘤
鉴别诊断
3、基底细胞腺瘤 o 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上皮肿瘤,
病理上表面光滑,包膜完整,肿瘤内含有丰 富的线样内皮血管和小静脉,易发生出血、 囊变。WHO组织学分类将其分为立方状变 型、管状变型、小柱状变型和膜状变型。 o 临床上女性较多见,好发年龄50-60岁。
不均匀,瘤体内可见条索状低信号的胶原 纤维间隔或低信号钙化灶。 o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信号明显增高 且信号不均匀是多形性腺瘤的特点。 o 增强扫描延迟强化是其特点。
多形性腺瘤
右 侧 腮 腺 多 形 性 腺 瘤
右侧腮腺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强化特点:延迟强化
鉴别诊断
1、腮腺腺淋巴瘤 o 中老年男性,常有长期吸烟史,有消长史是
征,一般肿块较大,质地较硬,活动度 较差,边缘不规则,囊变坏死多见,容 易侵犯周围组织,易包绕下颌后静脉及 面神经,且淋巴结转移较多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了解其影像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与信号高低、强化方式、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
结果:在60例腮腺肿块患者中,腮腺多形性腺瘤36例(40个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多呈分叶状类圆形肿块,密度均匀,可见囊变,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性强化”特点;腺淋巴瘤24例(35个病灶),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呈圆形或椭圆形,可有裂隙状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及贴边血管征。
两者MRI图像 DWI均呈高信号,腺淋巴瘤ADC值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
结论:正确认识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腮腺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影像学特征腮腺疾病种类较多,病理分型复杂,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肿瘤,约占颌面部涎腺良性肿瘤的7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腮腺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几乎全部发生于腮腺和腮腺淋巴结内,其发生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20%,近年来相关研究报道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20年6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6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24例腺淋巴瘤肿瘤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探讨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力求提高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 6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程在2月~18年,平均病程为6.3年,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
36例多形性腺瘤(40个病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17~83岁,中位年龄47岁。
24例腺淋巴瘤(35个病灶),均为男性,有明确吸烟史19例,年龄40~85岁,中位年龄62岁。
1.2 检查方法CT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双源螺旋CT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加增强双期扫描,患者采用仰卧位,双臂自然下垂,头先进,嘱咐患者保持平静呼吸,避免吞咽及眨眼动作,去除扫描范围内穿戴的金属物体。
扫描范围自前颅窝底至舌骨下缘平面,扫描基线为下听眶线;FOV24cm,120kv,200mA;矩阵512×512,准直0.6mm×64,螺距为0.6~1。
先常规平扫,平扫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350mgl/ml)进行增强扫描,注射量80ml左右(剂量1.0~1.5ml/kg体重),注射速率为5ml/s。
对比剂注射后分别延时25s、70s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图像显示窗宽350Hu,窗位40Hu。
MR采用GE Sgna HDxT 3.0T MRI扫描机,使用头颈联合线圈。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
常规MRI扫描序列为横轴位SE T1WI(TE8.73ms)、fsT2WI(TE70.08ms),矩阵320×256,FOV20×20cm,4.0thk/5.0sp;冠状位STIR T2WI(TE43.78ms),矩阵320×192;FOV20×20cm,5.0thk/6.0sp。
DWI:采用轴位单次激发自旋平面回波(ss-EPI)序列,TE74.30ms,矩阵160×160,FOV24×24cm,5.0thk/6.5sp,2.0NEX,B值=1000。
部分病例行轴位及冠状位、矢状位增强T1WI扫描,增强使用对比剂Gd-DTPA(剂量0.1mmol/kg)。
1.3 图像评价由两名以上高年资医师共同阅片,诊断不一致时科内集体讨论得出会诊意见。
评价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强化方式、病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颈部淋巴结等征象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依据面神经腮腺段及其分支为界将腮腺分为深浅叶,以耳垂为界分为上下极,然后以这两者为界将腮腺分为浅叶上极、浅叶下极、深叶上极、深叶下极四部分[3]。
判断颈部淋巴结增大的标准为:单个淋巴结短径>10mm或多个小淋巴结短径总和超过30mm[4]。
信号(密度)强度以正常腮腺腺体作为等信号(密度)为参照将肿瘤信号分为低、等、高信号(密度),增强效果以正常腺体的增强程度作为中等强化,以此为参照分为轻度、中等、显著强化[5]。
2结果2.1 临床资料比较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男性仅11例占37.9%(11/29),发病中位年龄47岁,单侧发病32例占88.9%(32/36);腺淋巴瘤均为男性,发病中位年龄62岁,双侧发病11例占45.8%(11/24)。
腮腺多形性腺瘤主要位于腮腺浅叶中前部,后下极5例仅占12.5%(5/40);而腺淋巴瘤中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29例占82.9%(29/35),其中单发者均位于腮腺后下极,多发者位于腮腺浅叶各处但后下极均可见。
2.2 影像学特征腮腺多形性腺瘤40个病灶中,直径约0.6~4.7cm,平均2.6cm,呈圆形及类圆形22个占55%(22/40),明显分叶状7个占17.5(7/40),呈浅分叶状11个占27.5%(11/40),边界清晰可见包膜35个占87.5%(35/40)。
CT平扫呈相对略高密度32个占80%(32/40),5个病灶呈等密度,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40个病灶中15个病灶(37.5%,15/40)密度均匀, 25个病灶(62.5%,25/40)密度不均匀,呈斑片状囊变、坏死,其中1例囊变区呈裂隙状。
CT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95%,38/40)呈轻度强化,静脉期实性部分强化程度明显增加,CT值达93Hu,相对动脉期CT值增加约12~65Hu,囊变、坏死区均未见强化, 1个病灶(2.5%,1/40)周围出现贴边强化血管影,增强扫描呈“延迟渐进性强化”特点。
36例中8例行MRI检查,共8个病灶,信号欠均匀, T1WI均呈等、稍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稍高信号, 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等、稍高信号。
腮腺腺淋巴瘤35个病灶中,直径约0.5~5.1cm,平均2.4cm,呈圆形及类圆形30个占85.7%(30/35),明显分叶状5个占12.5(5/40),边界清晰32个占91.4%(32/35)。
CT平扫呈相对略高密度33个占94.3%(33/35),1个病灶呈等密度,1个病灶呈低密度,其中密度均匀5个,其余26个病灶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而致密度不均匀,其中1个病灶呈斑片状囊变。
CT增强扫描动脉期33个病灶(94.3%,33/35)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CT值达110Hu,静脉期实性部分强化程度明显减低,相对动脉期CT值下降约20~55Hu,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点。
26个病灶囊变、坏死区均未见强化,其中15个病灶(50%,15/30)囊变区呈裂隙状,1例囊变区呈斑片状。
18个病灶(60%,18/30)周围出现贴边强化血管影。
24例中5例行MRI检查,共7个病灶,T1WI大部呈低信号,间杂少许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呈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2个病灶可见裂隙状囊变的高信号区,DWI呈混杂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
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CT及MRI影像分别见图1,2,3,4。
3讨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为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式不同。
腮腺多形性腺瘤多数会复发,复发者常沿神经分支分布,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因此多形性腺瘤需采用彻底清除术,主要采用浅叶腮腺组织的肿块切除术,而腺淋巴瘤则采用肿块剜除术[6]。
因此术前准确鉴别诊断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订,目前临床上腮腺肿块常使用CT 及MRI 影像进行诊断,肿块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均可经CT 及MRI扫描后得到清晰的显示,通过腮腺肿块的影像学分析,可确定肿块的性质,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7]。
腮腺多形性腺瘤,又称腮腺混合瘤,是因为它成分复杂,组织学上由多种上皮结构、黏液样间质及软骨基质构成,多形性腺瘤的黏液和软骨样组织都是由正常腮腺组织分化而成。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一般较长,女性略多于男性,年龄跨度较大,发病中位年龄47岁,深、浅叶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可跨咽旁间隙生长,冠状面多位于腮腺中部[8]。
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或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其发生率14%~30%,在腮腺肿瘤中居第2位,仅次于多形性腺瘤[9]。
其有两种主要的组织发生理论: 第一种理论为其来自于腮腺内或腮腺周围淋巴结内异位的涎腺导管的闰管细胞和基底细胞[10]。
这个理论解释了腮腺腺淋巴瘤的分布特点: 由于所有唾液腺内数腮腺尤其是后下极淋巴组织最为丰富,故绝大多数腺淋巴瘤发生于腮腺组织后下象限;另一种理论则是该病为良性上皮性肿瘤或增生,并引起重度淋巴样反应,与某些其他类型的涎腺肿瘤相似,目前文献多支持第一种理论[11]。
本组腺淋巴瘤均为男性且大部有吸烟史,发病中位年龄62岁(多形性腺瘤42岁),11例多发(多形性腺瘤4例)且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12-13],符合既往文献报道的该病诊断要点,也是与多形性腺瘤的主要鉴别点。
CT特征分析:①血管贴边征是腺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腺淋巴瘤的被膜内外及淋巴间质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大小血管,增强扫描时这些血管表现为肿块内部及周边可见1 条或多条小血管影,血管贴边征为本病的一大特征。
本组病例中腺淋巴瘤血管贴边征占60%(18/30)高于多形性腺瘤2.5%(1/40),故此征象对两者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②腮腺腺淋巴瘤病灶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特征[14-15]且强化峰值较高,而多形性腺瘤呈延迟渐进性强化表现且强化峰值较低,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和强化程度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的强化程度和强化时间主要取决于肿瘤的血管化程度、肿瘤内血管通透性及细胞外间隙。
腺淋巴瘤由于肿瘤有较多的微血管和高细胞-间质比呈快进快表现;多形性腺瘤由于肿瘤组织内细胞外基质丰富,而使造影剂滞留时间增加呈渐进性强化。
③裂隙样囊变是腺淋巴瘤特异性表现[16],腺淋巴瘤肿块大部分呈实性或囊实性改变,多数为实性,极少数呈囊性,有研究认为较其他涎腺肿瘤更易囊变[17],可呈裂隙状或大部分囊变。
本组病例腺淋巴瘤周边裂隙状坏死比例50%(15/30)高于多形性腺瘤2.5%(1/40),而多形性腺瘤斑片状囊变比例62.5%(25/40)高于腺淋巴瘤3.3%(1/30)。
腺淋巴瘤的囊变坏死低密度灶常比多形性腺瘤更低,边界相对清楚。
MRI特征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T2WI以高信号为主,腺淋巴瘤T2WI呈低信号或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两者 DWI均呈高信号,腺淋巴瘤ADC值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