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特色有:
1.“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由挥洒,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且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在描写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苏轼常用的方法是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或用比喻生动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或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而妙趣无穷。

3.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为文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文的国度。

散文一直与诗歌的发展并行不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欢迎阅读参考!一、一种表达――描写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山水游记得告诉读者是怎样的山水,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诉读者就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

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

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

苏轼以风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荡,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精致的写景状物的山水游记,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接着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且以水、石、鱼为描写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在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凄怆的感受。

二、层次安排――移步换景写景散文,一般都会采用“移步换景”,也即作者的视点(立足点及观察点)不固定,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

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情趣的《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

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论苏轼记游散文的艺术特色

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摘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蘇軾是一個少見的、傑出的全能藝術家、文學家。

蘇軾的一生雖命途多舛,卻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他的記遊散文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展現強烈的自我感受;喜用比喻,豐富貼切,新鮮生動;行文自然天成,姿態橫生,變化萬千;語言清麗樸素,平易自然,開創了記遊散文的曠達浩逸之美。

【關鍵字】蘇軾、記遊散文、自然天成、比喻壹、前言林語堂先生曾在其《蘇東坡傳》的序言提到:「鮮明的個性永遠是個謎。

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1對於蘇軾這麼一位「曠世奇才」給予高度的讚賞。

在中國古代藝術王國中,蘇軾是一位非常少見的、傑出的全能文學家、藝術家。

他多才多藝,但縱觀他幾十年的人生道路,卻是風雨坎坷不斷,雖有過坦途順境、榮耀和顯赫,有過短暫的輝煌,卻是荊棘多過於鮮花,磨難遠超過安適。

也正因為如此,蘇軾的藝術之路卻比坎坷的仕宦之路來得順暢、輝煌得多。

生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的深度,政壇生涯的黯淡卻常常伴隨著藝術生涯的璀璨。

蘇軾一生命運多舛,但他從不屈服於磨難,反而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如果說柳宗元的記遊散文流露出貶謫生活的抑鬱色彩,那麼蘇軾的記遊散文則是透露出更多的豪放暢達之氣。

蘇軾以其寬廣的胸襟,樂觀向上的性格為基礎,師承韓愈雄奇奔放之風,藉助政論文縱橫開合的筆勢,開創了記遊散文的豪壯浩逸之美。

蘇軾的記遊散文在審美思想上,崇尚自然率真,描摹山水景物注重保持其自然性態,他反對記遊散文的創作粉飾雕琢,好奇務深,強調創作就如流水一樣,自然成文。

蘇軾的記遊散文擺脫了對山水景物作細膩、如實地描寫,而是受了時代文化思潮的影響,藉助山水景物來闡發人生哲理。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加上其思想揉雜了儒釋道,讓他徜徉於自然景物中的同時,也找到了精神寄託,淡化了仕途受挫給他帶來的痛苦。

因此他的記遊散文不同凡俗,浩逸而不失儒雅,更可貴的是,在他的記遊散文中,不傴山川風景別致秀麗,在豪邁的筆墨中,又有著精妙的議論,既閃耀著思辯的理性火花,也湧動著藝術的感性魅力。

苏轼散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散文的写作特点

苏轼散文的写作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题材广泛:苏轼的散文涵盖了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

他的文章既有对时政的评论,也有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对个人生活的描绘,也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2. 思想深刻:苏轼的文章思想深刻,见解独到。

他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道理。

他的文章既有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也有对新生事物的探索和思考,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3. 语言优美:苏轼的文章语言优美,文笔流畅。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使文章富有诗意和美感。

他的文章既有散文的朴实自然,也有骈文的工整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

4. 幽默诙谐:苏轼是一个性格开朗、豁达的人,他的文章中也充满了幽默诙谐的元素。

他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表达严肃的道理,善于在文章中穿插有趣的细节和故事,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5. 结构巧妙:苏轼的文章结构巧妙,层次分明。

他善于运用各种手法组织文章,使文章脉络清晰、有条理。

他的文章既有总分总的结构,也有分分总的形式,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他的思想。

总的来说,苏轼的散文写作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广泛性、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优美性、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巧妙的文章结构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表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在苏轼的散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赤壁赋》、《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研究和学习苏轼的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艺术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文学成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他的散文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中国散文的巅峰之作。

苏轼的散文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真实的写实风格苏轼的散文具有自然真实的写实风格,他写作时不刻意追求美感,而是尽可能真实的反映生活中的情景。

他笔下有的是平凡的人和小事,但他却能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比如他的《东篱乐府》中写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虽然很平凡,但却能抒发出他对古人学问认真用功的态度,以及自身学问的独特理解。

苏轼在表现文字时,不会写一些简单的文字描写,而会用自己独到的视角描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二、情感丰富的文学表现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他情感丰富的表现,无论是对于人情世故的描写,还是对于自然风景的观察,都能够体现出他感性的情感。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对于长江、山水、云霞的描写,展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的感性理解。

他写到:“扶摇而上者,两翼已成兮!临风而立,烟波浩渺;远景则为层峦叠嶂,近处或喷岩溅水,奔流直下,或崭露峥嵘。

”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他对于赤壁风光的生动描写,充分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感性把握。

三、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苏轼的散文作品中,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

他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出对人性、人情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在《黄州寒食作》中写到:“但因自谓少颜色,却也独有凌云志。

后来风韵各殊策,成就肝胆两昇平。

”这段文字的笔调非常独特,通俗易懂,是描写自己过往经历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而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也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

四、音乐性的文学表现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音乐性特征,他的散文文字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文字具有优美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东篱乐府》中,他写到:“鹅湖之水,菡萏之浦,采菱步稳稳兮。

几时乎君子来,尔冀其早吉兮。

苏轼散文的特点

苏轼散文的特点

苏轼散文的特点
1.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苏轼的散文作品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取材,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

2. 立意高远,格调高雅:苏轼的散文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见解,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掘出不平凡的意义。

3. 风格多变,不拘一格:苏轼的散文作品风格多样,有的雄奇奔放,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婉转含蓄,有的诙谐幽默。

4. 语言优美,表现力强:苏轼的散文作品语言优美流畅,富有诗意,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5. 感情真挚,动人心弦:苏轼的散文作品往往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社会等的深刻感悟和真挚情感,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6. 行文自然,结构严谨:苏轼的散文作品行文自然流畅,不雕琢做作,同时又注意结构的严谨和层次的分明。

总之,苏轼的散文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对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苏轼一生对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体散文约四千余篇。

体裁有赋铭、颂赞、论议、杂著、记叙、表状、书牌、碑传、笔记等多种,略可区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杂著几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苏轼的散文艺术成就议论文是苏文中的一个突出部分,它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

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记、亭台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

碑传文善用生活素材和日常细节刻划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特操,《方山子传》、《石氏书苑记》等可作代表。

游记文长于在写景记游、烘染意境中,寄寓识见,融入诗情雅趣,《石钟山记》、《雩泉记》、前后《赤壁赋》等,是这方面的名篇。

比之欧曾诸家,苏轼在散文艺术上有新的推进和开拓。

其一,由长于议论到精于思辨。

苏文也以议论见长,它的议论具有一种雄辩的气势和化隐为显的形象状述力,如苏轼的史论、政论,大多立意新警,善于翻空出奇,推倒旧案;在论证中,上下古今,援据赅博,雄辩滔滔,一往无前;而笔力纵横捭阖,腾挪变化,使文章具有一种滚滚不穷,浑浩流转的气势。

东坡的议论,不同于某些政治家一味平正的开陈正见,他善于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述复杂的道理。

其二,由重在传道义到重在写性灵。

北宋古文运动从倡导尊韩崇道开始,初期古文家多主张宗经明道,至三苏强调了写胸达意。

苏轼说:“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

”(《清波杂志》)苏轼写人耿介旷达,敢笑敢骂,曾自谓“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腑藏(《密州通判厅题名记》),故其文多写自我,见胸臆,显性灵。

其三,由容与闲易到灵动活脱,舒卷自如。

欧文“修达疏畅”、“容与闲易”,是平易自然风格的典范。

东坡沿着欧文的路子迈入了工巧与天然浑化统一的新境界。

苏轼散文不仅以议论见长,且贯于向思辩化的更高层次升华,不拘于明道议政,而尤长于写胸臆,见性灵,妙手生春,涉笔成趣;在手法和体制上,由单一化走向复合化,善于融众长于一炉,破旧格生新变,由此文风从自然平易一途,迈入了活脱灵动、仪态横生、出神入化、气韵天成的高境妙域。

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艺术成就:
1.苏轼散文代表了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最为
深远;
2.苏轼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3.苏轼散文是中国散文的代表之一;
4.苏轼一生对散文用力甚勤,咳唾成章,作品宏富,今存各体散文
约四千余篇,体裁有赋铭、颂赞、论议、杂著、记叙、表状、书牌、碑传、笔记等多种,略可以区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小品文、杂著几类。

艺术特色:
1.自由奔放的风格,挥洒自如的文笔,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随
物赋形”的表达能力与变化莫测的结构;
2.广证博引,大量援引史实,层层剖析论证;
3.善于把写景、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
4.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但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
散结合,错落有致;
5.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多姿多彩;
6.文有实用,语必明达;
7.运思宏远,论事明晰;
8.说理抒情,文有诗味;
9.写人写事,白描传神。

苏轼作品风格

苏轼作品风格

苏轼作品风格苏轼,北宋文坛的巨擘,他的作品无论是在文学、诗歌还是散文方面都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作品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那么,苏轼的作品风格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豪放不羁的情感表达。

苏轼的作品中表露出来的情感总是直接而豪放,充满了才子的激情和豪气。

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散文,都在情感的线索中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独特视角。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人情味,以及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例如,他的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并松叶如初翠,才人倚阑嗟。

”诗中以松叶的变色表达了个人内心的悲伤与不安,以及对景色的凄美描写,更凸显了他的情感表达的独到之处。

二、情意交织的意境描写。

苏轼的作品往往以别样的情感和意境为读者独特的感官体验。

他的作品在情感的表达中融入了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深沉体验,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和社会环境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描写。

例如,他的诗《临江仙·满地都是牡丹花》中将牡丹花与女子的美貌进行了奇妙的结合,以独特的联想与比喻,给人以震撼和感动之感。

这种情意交织的意境描写让苏轼的作品显得更加卓越和独特。

三、洒脱纵游的艺术追求。

苏轼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他倡导“庐山谣罢月初弹,院中琴瑟琵琶弦”。

他以洒脱纵游的艺术追求,塑造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和咀嚼,以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例如,他的散文《幼学箴言》中谈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表达了他对知识和学习的追求与推崇,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洒脱与纵游。

苏轼的洒脱纵游的艺术追求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力量。

四、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怀与思考。

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知识分子,始终关注社会和民生问题。

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篇章表达了对世事的关怀和思考,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

他的散文《致酬乐天先生书》中,他对迁徙流离的百姓表示了抱歉和同情,对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这种对社会和民生的关怀与思考使苏轼的作品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深度。

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苏轼散文创作的特点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
风格和独特的艺术特点而闻名。

苏轼的散文创作特点如下:
1. 情感细腻:苏轼的散文充满了细腻的感情,他善于表达内心的感受。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他对人生、自然和
社会的思考与体验。

2. 散文结构独特:苏轼的散文常常以抒情的方式开篇,然后逐渐展示
出作者的思考和观点。

他的散文篇幅一般较长,有较为完整的结构。

同时,他注重篇章之间的衔接,使整个文章连贯流畅。

3. 多样的题材:苏轼的散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包括自然景色、
人物描写、社会风俗等等。

他的作品既有山水田园的描写,也有对社
会现象的观察与探讨。

4. 文笔优美:苏轼的散文语言流畅优美,富有音韵感。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5. 情境感强烈:苏轼的散文常常通过描绘细致入微的情境,将读者带
入其中,使人身临其境。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与心灵享受。

总之,苏轼的散文作品以其情感细腻、独特的结构、多样的题材、优
美的文笔和强烈的情境感而备受瞩目。

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
要意义,也对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

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与创作个性苏轼,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誉为“文学巨匠”。

苏轼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流传千古,为后人所传颂。

本文将探讨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创作个性,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苏轼的散文充满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这得益于他丰富的词汇。

在苏轼的笔下,普通的景物和事物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和情感。

例如,在《赤壁赋》中,他用“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来描绘月夜下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优雅与宁静。

苏轼在散文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例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写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将月光比喻成积水,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使文章显得灵动而有意境。

苏轼的散文常常充满了诗情画意,具有浓厚的诗意。

他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使文章具有了诗的韵味和意境。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长江画卷,使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物的传奇。

苏轼的散文注重情感表达,无论是欢乐还是悲痛,都显得非常真实。

例如,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使读者感受到他的内心世界。

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使得苏轼的散文具有深厚的感染力。

苏轼的散文不仅注重形式的美,更注重思想的深刻性。

他的作品常常包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例如,《前赤壁赋》中,他借江水、明月、清风等意象,表达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苏轼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以创新的手法将诗、词、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作品。

例如,《东坡志林》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在贬谪地黄州的生活,并通过小序、题跋等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

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

论苏轼散文的艺术美一、本文概述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其散文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苏轼的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苏轼散文的艺术美,分析其在文学艺术上的独特成就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苏轼散文的语言风格入手,探讨其如何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展现出散文的鲜明个性和艺术魅力。

苏轼的散文语言既有古文的典雅,又有口语的自然,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其作品具有了广泛的可读性和深远的影响力。

本文将分析苏轼散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哲学思考。

苏轼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和思想的流露。

通过对苏轼散文中情感表达和哲学思考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本文还将探讨苏轼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全面分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美,从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哲学思考以及文学史地位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苏轼散文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学艺术欣赏视角。

二、苏轼散文的艺术美之源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各种细节。

他的散文常常以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事件等为载体,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分析,展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性的复杂多变。

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使得他的散文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源于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但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既有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也有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他通过散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使得他的散文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苏轼散文的艺术美源于他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苏轼山水游记是苏轼在其流寓黄州期间所写的游记和画赞,共11篇。

这些游记通过苏轼的亲身经历和艺术体验,向我们描述了江南山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具有一定的文学和美学价值。

以下是苏轼山水游记的几个艺术特点:一、自然主义与写意苏轼山水游记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自然主义,即苏轼试图真实地展现山水景色和自然物象的真实面貌。

他通过对江南的山川水流、云雾、植物、鸟兽、石头等风景的描写,力求真实、细腻和生动。

他重视写生,善于利用笔墨技巧和色彩语言,表现出他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感受。

此外,苏轼在山水写作中还注重写意,尤其是以柳树、梅花、牡丹、菊花、竹子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为形象,寓意深远。

他通过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探讨人的处境、心理和人性的问题。

在描述自然景象和思考人的生活感悟时,他也采用了象征、意境等多种表现手法,以丰富艺术表现力。

二、情感表达与人文情趣在苏轼的山水游记中,情感表达是一种情感内化和精神抒发的过程。

他在游山玩水,欣赏景色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与自然的交流,发现了自身的情感与精神内在,这种体验深入到感性层面,使苏轼能够通过优美的笔墨和感性的描述将自己的精神和情感直观地展现出来。

在这种情感表达中,他将人文情趣与自然景致相结合,将自己塑造成观景者和游客之一,与自然直接交流。

他还在游记中赞美渔民的勤劳和质朴,体现了人们在自然中的平等身份和处世态度。

三、诗意与艺术创新苏轼是一位同时拥有文学才华和绘画才华的艺术家。

在其山水游记中,他不仅以文学形式,而且以绘画形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认识。

他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色彩,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景画世界,以真实丰富的细节和表现方式展现了自然景物和山水的动态。

他还通过绘画注重东方审美和意境,涉猎了传统山水画、花鸟画等画派,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总结: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自然主义与写意的表现手法、情感表达与人文情趣的内涵以及诗意与艺术创新的综合表现。

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1. 苏轼的记叙文特别生动有趣呀!就像《记承天寺夜游》,那简单的文字就把那个夜晚描写得活灵活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哇,这描写简直绝了!让你感觉好像自己也跟着他在那个夜里溜达呢!
2. 他能把小事写得超级有意义哦!例如《石钟山记》,为了弄清楚石钟山名字的由来,亲自去考察,这种探究精神难道不值得点赞吗?这不就像我们平时对感兴趣的事情非要弄个明白一样嘛!
3. 苏轼记叙文的情感很真挚呢!在《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对妻子的怀念之情让人感动不已,“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那深深的思念真的能直直闯入你的心里呀!这和我们思念亲人时的心情不是一样吗?
4. 他的文字还特别简洁明快呀!《记游松风亭》就那么短短几句,却把那种释然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多直接,多干脆!就跟我们累了想休息一样干脆!
5. 苏轼记叙文还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呢!像《东坡志林》里的各种小故事,有趣又好玩,“有二措大相与言志”,这像不像我们平时和朋友聊天谈理想呀!
6. 他能在记叙中自然融入自己的感悟啊!《赤壁赋》里从赤壁的景色写到人生的思考,“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哇,这思考多深刻,难道不是给我们也带来了很多启迪吗?
7. 苏轼记叙文的人物刻画也很厉害哟!《方山子传》中方山子的形象跃然纸上,“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一个独特的人物就这么清晰地站在你面前了,是不是特别神奇?
8. 他的记叙文中常常蕴含着哲理呢!《晁错论》就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见解,“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话说得多在理,不就和我们生活中要成功就得努力坚持一个样嘛!总之,苏轼的记叙文丰富多彩,魅力十足,非常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呀!。

浅论苏轼的文学散文艺术美

浅论苏轼的文学散文艺术美

浅论苏轼的文学散文艺术美中国文坛对于苏轼的评论很多,有说不幸的文人幸运的文坛、有说苦恼的生活旷达的精神,而大多数评论的基础源于苏轼的词,我更侧重于苏轼的散文艺术美。

现就我粗浅的认识表述对一代文豪的景仰和认识。

苏轼的文学散文,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具有浓郁的诗情和丰富深刻的哲理。

它使人陶醉在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之中,得到丰富的美的享受。

一、诗情美苏轼的散文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渗透了他情感的血液,表现了他情感世界的某一个侧面。

这些丰富的侧面结合起来,便构成了鲜明独特的“抒情个性”,即一种开朗乐观、闲适平和、活泼幽默的情感基调。

1.乐观情怀《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

……吾安往而不乐!”这篇文章写于密州任上。

密州的生活本是艰苦的,但是,苏轼这篇文章洋溢着的快乐气氛,却把他乐天的个性表现得鲜明突出。

苏轼晚年受到更残酷的迫害,远窜海南岛。

在食无肉,病无药的困难条件下,他微笑迎接苦难,发掘生活的快乐。

这时期写的《儋耳夜书》说到应几老书生之邀深夜赴约。

他年老多病,政治上又受到残酷的打击,还和几个老书生一起,玩到半夜才回家,真是好兴致!苏轼有不平,有牢骚,有痛苦,有忧愁,有烦闷,有失望,但是,这类消极的情感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并没有成为主调,而只是作了旷达超脱、开朗乐观、闲适平和、风趣幽默情感基调的陪衬。

2.至性情怀在唐宋散文中,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历来被尊为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试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和“永州八记”作一简单的比较,即可看出两家在情感表现上的不同艺术特色。

在“永州八记”中,作家的情感表现是在对自然美的忠实再现中得到实现的。

特别是描写潭中鱼的八句,更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

我们从作品凄清幽邃的境界中,体会到了作者贬谪永州时的孤独抑郁的心情。

苏轼的《赤壁赋》就不同了。

主观情感的抒发压倒了自然景物的客观再现。

为了抒情的需要,他不求形似,重在传神写意,让自然景物经过感情的过滤,染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1. 苏轼的记叙文常常生动有趣呀!就像《记承天寺夜游》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他用这么简洁的话语,就把那夜的情景和自己的心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多妙啊!
2. 苏轼写记叙文很擅长捕捉细节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啊!你看《石钟山记》里对石钟山的各种描写,那简直是细致入微呀,好像自己就在那儿探索一样,厉害吧!
3. 他的语言质朴自然,毫不做作哟!像在《东坡志林》里的一些故事,就像平时和朋友聊天一样亲切,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对不对?
4. 苏轼的记叙文中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呀,真的特别打动人!《亡妻王氏墓志铭》里那真挚的怀念之情,哎呀,让人读了怎能不感动呢!
5. 苏轼写记叙文还很会设置悬念呢,太会吊人胃口啦!比如《记游松风亭》,一开始就吸引着你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牛不牛?
6. 他对人物的记叙也是活灵活现的呀!像《方山子传》里对方山子的刻画,一下子就让这个人立在了眼前,神不神?
7. 苏轼的记叙文还有着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贯穿其中呢,太让人佩服啦!不管经历什么,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积极,这多难得呀!
8. 你说苏轼的记叙文是不是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呀!读他的文章,就是一种享受,就是能让你沉浸其中呀,对不?
总之,苏轼的记叙文那真的是精彩绝伦,妙不可言,值得我们反复去品味和欣赏!。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简述苏轼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苏轼的《山水游记》是一部以游览自然山水为主题的散文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感悟,展示了苏轼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细腻的描写《山水游记》中的描写非常细腻,苏轼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通过描绘山川、河流、花草等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风光的美妙与壮丽。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苏轼写道:“山上有九龙瀑,从九龙瀑下,飞舞激石,如风雨之夜,如电光之照,如雷鸣之声。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景观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磅礴和魅力。

二、情感的抒发苏轼在《山水游记》中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热爱和情感的抒发。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他写道:“尚有云海激波,烟雨凝霞,青天直上,白日几丈,岂有此理!”这样的语言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寓情于景苏轼在《山水游记》中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景物成为表达情感的载体。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他写道:“黄山之奇,天下无双,我亦尝闻其名,未尝见之,今独得见,可谓大开眼界也。

”这样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苏轼内心的喜悦和对美的追求。

四、意境的营造《山水游记》中的描写不仅仅是对景物的形象描绘,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来营造出一种意境。

苏轼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使读者能够进入到一种超然的境界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

例如,在描写黄山时,他写道:“黄山之巅,云雾缭绕,烟波浩渺,宛如仙境。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感觉,进入到一种宁静的境界中。

苏轼的《山水游记》以其细腻的描写、情感的抒发、寓情于景和意境的营造等艺术特点,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和宁静,思考人生的意义,获得心灵的满足。

苏轼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

苏轼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 韩国强
作者机构: 海南省儋县县委宣传部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13-15页
主题词: 艺术特色;姿态横生;平淡自然;石钟山;艺术风格;民师;答谢民师书;北归;空明;记游松风亭
摘要: 苏轼自海南北归,在《答谢民师书》中称赞谢民师的诗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其实,用这段话评论苏轼的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是最恰当不过了。

苏轼一生在艺术上刻意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他在《与侄论文书》。

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

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

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苏轼杂记文中的艺术特色打开《苏东坡集》,我们就会发现,在洋洋三十多类文章中,有一类被称为记的,一共包含六十多篇作品。

这是苏轼最富于文学性的散文之一,其中很多篇章,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被收入各种选本,颇能代表苏轼散文成就的一斑。

记之一体,中唐以前还不多见,《文选》不列其类,《文心雕龙》不著其说,它是随着唐宋古文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兴盛起来的。

苏轼的记,同"唐宋八大家"其他诸家相比,数量上是最多的。

且不说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苏洵和苏辙几个人,他们的记,从几篇到二十几篇不等,还未及苏轼的一半,就是曾巩有三十四篇,柳宗元有三十六篇,数量上也瞠乎其后。

在题材方面,苏轼电有所开拓。

例如,在他以前最擅长此体的柳宗元,在题材不过为"记官署"、"记亭池"、"记祠庙"、"记山水",而苏轼这类文章,虽没有明标分项名目,但起码可以增加"记宫室"、"记书画"、"记碑石"、"记琐事"几项。

苏轼的记,其内容方面也与韩愈、柳宗元有较大区别,即欧、柳之记,虽亦涉论,但毕竟以记事为主。

而苏轼则"名不符实",在记中大发议论。

这当然是宋代文人的一般倾向,陈师道在当时就说过:"韩退之作记,记其事耳,今之记乃论也。

"不过,苏轼尤为特出罢了。

他以其积极用世的政治态度,几经沉浮的丰富生活经验,儒释道混合的世界观,宽阔旷达的胸怀,渊博的学问,高度的文艺修养,在记里谈政治,谈人生,谈佛道,谈哲理,谈艺术,谈学问。

我们在这些文章里可以看到丰富生动的记述,妙趣横生的议论,获得优美的艺术享受。

这些文章的艺术特色,同苏文总的艺术特色是一致的,那就是"随物赋形","姿态横生"。

下面拟就构思、谋篇、表现手法几个方面,谈一下这一总的特色在他的记中的具体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摘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蘇軾是一個少見的、傑出的全能藝術家、文學家。

蘇軾的一生雖命途多舛,卻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他的記遊散文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展現強烈的自我感受;喜用比喻,豐富貼切,新鮮生動;行文自然天成,姿態橫生,變化萬千;語言清麗樸素,平易自然,開創了記遊散文的曠達浩逸之美。

【關鍵字】蘇軾、記遊散文、自然天成、比喻壹、前言林語堂先生曾在其《蘇東坡傳》的序言提到:「鮮明的個性永遠是個謎。

世上有一個蘇東坡,卻不可能有第二個。

……我可以說蘇東坡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1對於蘇軾這麼一位「曠世奇才」給予高度的讚賞。

在中國古代藝術王國中,蘇軾是一位非常少見的、傑出的全能文學家、藝術家。

他多才多藝,但縱觀他幾十年的人生道路,卻是風雨坎坷不斷,雖有過坦途順境、榮耀和顯赫,有過短暫的輝煌,卻是荊棘多過於鮮花,磨難遠超過安適。

也正因為如此,蘇軾的藝術之路卻比坎坷的仕宦之路來得順暢、輝煌得多。

生活的坎坷往往造就文章的深度,政壇生涯的黯淡卻常常伴隨著藝術生涯的璀璨。

蘇軾一生命運多舛,但他從不屈服於磨難,反而以他雄視百代的才華,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記遊散文。

如果說柳宗元的記遊散文流露出貶謫生活的抑鬱色彩,那麼蘇軾的記遊散文則是透露出更多的豪放暢達之氣。

蘇軾以其寬廣的胸襟,樂觀向上的性格為基礎,師承韓愈雄奇奔放之風,藉助政論文縱橫開合的筆勢,開創了記遊散文的豪壯浩逸之美。

蘇軾的記遊散文在審美思想上,崇尚自然率真,描摹山水景物注重保持其自然性態,他反對記遊散文的創作粉飾雕琢,好奇務深,強調創作就如流水一樣,自然成文。

蘇軾的記遊散文擺脫了對山水景物作細膩、如實地描寫,而是受了時代文化思潮的影響,藉助山水景物來闡發人生哲理。

蘇軾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加上其思想揉雜了儒釋道,讓他徜徉於自然景物中的同時,也找到了精神寄託,淡化了仕途受挫給他帶來的痛苦。

因此他的記遊散文不同凡俗,浩逸而不失儒雅,更可貴的是,在他的記遊散文中,不僅山川風景別致秀麗,在豪邁的筆墨中,又有著精妙的議論,既閃耀著思辯的理性火花,也湧動著藝術的感性魅力。

以下僅淺論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貳、蘇軾記遊散文的藝術特色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在幾經輾轉跋涉中,遊歷了許多大江名山,欣賞了眾多秀麗風光,留下許多富有才情,長於理趣的記遊散文。

他以藝術家的睿智及高超的造詣,將詩、詞、文、賦、繪畫及書法等融會貫通於其中,以獨特敏銳的眼光來觀察自然,描繪自然。

1在其記遊散文中,不但為其雄奇瑰魄的想像所折服,更為他那種笑對世間厄運,超凡脫俗的豪放不羈的人格所打動。

他那隨緣自適態度表現了他對人生的熱愛,也使他的記遊散文多了一種不同流俗的氣質,消極中有積極,超脫中有執著,苦悶中有樂觀向上。

一、融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自我感受強烈唐宋以前,記遊散文純粹寫景。

但蘇軾卻突破了以寫景記遊為主的傳統窠臼,其記遊散文善於觸景發議論,藉題議理。

蘇軾進一步發展了古代散文情理相生的優秀傳統,把大量議論的成分融入進了記遊散文,拓寬了記遊散文既有詩味,又富於理趣的創作道路。

蘇軾的記遊散文所展現的是一派睿智的理性風範,深邃的思想,盎然的理趣,使得蘇軾的記遊散文有了更深廣的容量,他用抒情的筆調描摹山水,將自己的學識、見解隨時闡發,哲理與議論的融入,更使得他的記遊散文具備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讓人耳目一新,百讀不厭。

〈石鐘山記〉是蘇軾最負盛名的一篇記遊散文,文章以辯駁起筆,單刀直入,對酈道元和李渤對於石鐘山命名由來的看法提出疑義,接著敘述自己夜訪石鐘山的始末,而後作者從水擊山石如鐘鼓聲,聯想到石鐘山命名的真正由來,說明了凡事必須經過調查,絕不可任憑想像而主觀臆斷的道理。

整篇文章前後議論,中間敘事寫意,由辯駁提出了疑義,為下文張本;由敘事寫景而釋義,為結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最後畫龍點睛,突出了主題,敘議相融,使得這篇文章成為一篇寓含事理的哲理記遊散文。

又〈喜雨亭記〉,一個普通的亭子本無可記,但蘇軾喜雨,流露出一種深厚的「先憂後樂」的情感,作者的真實情感貫注其間,又融會進深沈的理性思考,使文章富有深意,抒情與議論結合地不著痕跡。

在〈超然臺記〉裡,作者在文章開頭便起一段內涵不俗的遊於物外物內的議論,讓人一時摸不著頭緒,後半段記敘其移守膠西,依舊自得其樂,修臺及登攬臺上的歡樂情景,命其臺為「超然」時,才知前半部的議論乃是蘊含著超然之意。

蘇軾使理、事、景融為一體,相輔相成,表現出君子安貧樂道的主旨,發人深省。

〈記遊松風亭〉更是無一字描寫山水景物,但蘇軾在足力疲乏,心有畏難之際,忽然悟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鈎之魚,忽得解脫。

」這種妙悟之後的痛快,已與他身邊的山水景物渾化為一,更有著耐人尋味的哲理。

從魏晉南北朝的山水文,到中唐時期柳宗元的山水遊記,都以對山水景色作細緻、逼真的描摹,真實又客觀地呈現自然山水而著稱。

至於自我感受的抒發,則比較隱蔽,也不佔主導地位,但蘇軾卻一反傳統的寫法,他的記遊散文很多是淡化了自然景物的描寫,強化了自我情感的抒發。

山川景物有時是做為觸發情志的工具,或做為抒情議論的媒介,甚者景物的描寫更是淡化到看不見的程度。

〈記遊廬山〉一文,沒有一字著眼於眼前的廬山勝景,只用了「山谷奇秀,平山所未見,殆應接不暇」概括性的語言代替了具體的山光水色的描寫,把重心放在詩人暢遊廬山的主觀感受上,可見蘇軾記遊散文重視主體意識,表現自我感受的特點,既鮮明又強烈。

〈遊沙湖〉是一篇隨筆式的散文,文中只用了寥寥數句描寫景色:「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

」蘇軾由景生情,借景抒情,用歌來表現自己雖遭貶謫,但仍有積極樂觀的一面,景物的描寫已經「淡化」到幾乎不可見的程度了。

蘇軾在學習柳宗元將景物的描繪與豐富的情感相結合的基礎上,在優美的意境中引入了精闢的哲理,再次突破了已有的山水審美模式,情由景生,由情入理,發而有緣,論之有道,體現了文章的藝術性與廣闊性,在他筆下的山水景物處處閃耀著一種哲理之思的光芒。

蘇軾記遊散文中的景物都很平常,幾乎隨處可見,但他卻能在平常的景物中發現了美,領悟到人生的哲理,體現對自然景物的賞會和對人生哲理領悟之間的融合,從而賦予他筆下的山水有著睿智的美與魅力。

二、善用譬喻,豐富貼切,生動鮮明蘇軾好用、善用譬喻,新奇而不生硬,以自然妥貼取勝。

錢鍾書先生曾精闢地指出:「他(蘇軾)在風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豐富、鮮明、貼切。

」2蘇軾一生遊歷廣闊,喜歡觀察事物,把平時所感知的、思考的各種物像和客觀事物之間相互聯繫,都儲存在腦際,創作時便可做為自己描寫景色,表達情感,說明事理的比喻材料。

於是,豐富貼切、新鮮生動的比喻,幾乎無篇不有,取喻之法也不拘一格。

王士君以為,有以下四個特色:3(一)用比喻對事物做準確形象的描寫〈記承天夜遊〉中:「庭中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即是一個獨特的比喻。

月光如水本是習用之喻,但蘇軾卻別出心裁,把月色寫得更為新穎、真切,月光投影地面,不僅如水,而且空闊明亮。

水中藻荇交橫,蓋為竹柏之影,簡直讓人產生一種身臨空明積水的感受,絲毫意識不到月色。

兩個比喻,一明一暗,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給人留下足夠的想像與尋味空間。

又如〈石鐘山記〉中,把鸛鶴的聲音比喻為老人的「咳且笑」,陰森而淒冷,刻畫出一種恐怖的氛圍,聯想奇妙,實為獨步。

〈凌虛臺記〉中:「見山之出於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於牆外而見其髻也。

」蘇軾在此化靜為動,把靜態的山巒賦予了動態的活力,給人以清新自然、流動變化的美的享受,與柳宗元的〈鈷鉧潭西小丘記〉中的「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衝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於山。

」有著同工之妙。

(二)善用比喻寫人寫物,追求神似,力求寫出人的風韻和物的氛圍〈後赤壁賦〉中寫孤鶴:「適有孤鶴,橫江東來。

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余舟而西也。

」用翅如車輪,形容孤鶴飛翔時,鼓動的雙翅如車輪一樣大、一樣圓,比喻新奇,繼之以擬人的手法介紹該鶴,白身黑尾,像穿上白色上衣、黑色褲子的人一樣,神秘肅穆。

〈石鐘山記〉中描寫大石:「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把靜物寫「活」了,使人產生驚恐畏懼之感。

在2張大聯、汪佑民,〈蘇軾散文的語言特色與創作個性〉,瀋陽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第29卷,頁95。

3〈記遊定惠院〉寫山上老枳:「山上多老枳,木性瘦硬,筋脈呈露,如老人頸項:花圓而白,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

」生動形象的比喻,使文采飛揚,具有一種繪畫之美。

再如〈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徘徊」一詞本是形容人來回地行走,蘇軾卻將它賦予夜空中的滿月,似乎它也通達人意,為江上美景所陶醉而來回移動於斗牛二宿之間。

比喻的運用,不僅生動傳神地描寫了彼時皓月不易察覺的緩慢移動的狀態,而且也將作者的主觀情愫傾注在客觀的事物上,可謂極盡物我交融之致了。

(三)善用比喻描寫情緒和感受坎坷的經歷,使蘇軾的內心常充滿難以言傳的悲憤和痛苦,但他的過人之處即在善於從逆境中解脫,投身自然,表現出超然曠放的人生態度。

在〈前赤壁賦〉中,「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身陷困境,但仍舊把握當下,及時行樂。

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種飄逸無掛的心情,就好比脫離塵世羈絆的神仙,快意且自由的心境,也只有蘇軾才能做到吧!再如〈記遊松風亭〉中:「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對於前方松林深處的松風亭,一時足力難以到達,就如同自己的官宦生涯,雖幾經貶謫,但仍舊壯志未酬,希冀重返朝廷,為國效力。

對疑問的解答,蘇軾忽然豁然開朗,以脫離魚鉤的魚來比喻自己,自我安慰,自我開釋政治上的失意和精神上的苦悶,勾畫出作者不甘被憂鬱所包圍,而聽憑自然、自安自適的處世哲學。

文字精鍊,言簡意賅,比喻恰當。

(四)用比喻闡明道裡這是蘇軾行文用比喻超過他人的地方。

用比喻說明事物,需把握二者的相似或相同點,達到以此喻彼的目的。

用比喻說明抽象的道理和觀念,則要把握二者的某種關係,而這種關係一經點破,人們又易於聯想到。

如〈靈壁張氏園亭記〉運用「譬之飲食,適於飢飽而已。

」蘇軾在這裡發出了一個十分奇特的議論:古代的賢人,不必作官,不必不作官。

因為作官勢必要過著坎坷的官涯生活,不作官就會忘記報效君王的義務,該如何取捨?就要像吃飯那樣,適可而止。

當仕則仕,不仕就隱退。

這一個比喻把何時必仕,何時不必仕的分寸闡述地既貼切又淺顯。

又如〈寶繪堂記〉中:「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

譬之煙雲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

」蘇軾年少時也喜歡書畫,文中寫出了其愛好之切,沈溺之深,但以後領悟到這種作法是以物損身,以物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