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注释
螳螂捕蝉的文言文注解
![螳螂捕蝉的文言文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f46b55c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0.png)
螳螂捕蝉的文言文注解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解]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身。
⑤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20b7676dad02de80d5d8403f.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e4c6d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6.png)
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高中语文《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吴王欲伐荆(楚国),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国王的侍从官有少孺子(年轻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阅读训练及答案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攻打)旦(天,日)子(您)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2)如是者三旦。
(何苦沾衣如此)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吴王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一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6、请概括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这则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定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二: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d214a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2.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译文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原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cb6e72e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66.png)
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原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说苑·正谏》
注释:
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
附即“跗”,脚背。
⑤傍:同“旁”旁边。
⑥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e3b626cc7931b765ce15d4.png)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相关推荐】
文言文《螳螂捕蝉》的整体含义
螳螂捕蝉文言文寓意
螳螂捕蝉文言文启示
螳螂捕蝉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4c24ade5d0d233d4b04e6918.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螳螂捕蝉是成语,拼音táng láng bǔchán,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顾追求眼前的利益。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刘向《说苑;正谏》)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①荆:楚国②舍人:宫廷侍从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⑤傍:通“旁”⑥延颈:伸长着头颈⑦伐:进攻⑧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⑨罢:停止⑩则:就。
11.三:多次12.子:你13.委:缩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他像这样子了多(三:虚词即为多次)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边放声得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缩着身子贴紧树枝向前爬去想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灾祸!”吴王说:“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国君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又所国家遭殃。
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君王注意。
古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翻译赏析
![古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e0fd740722192e4436f64e.png)
古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翻译赏析文言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吴王:指吴王阖闾。
荆:指楚国。
欲伐荆:想攻打楚国。
谏:规劝。
以下劝上婉言规劝。
如是:像这样。
是,这样。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
国王的侍从官员。
少孺子:年轻人。
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
操:拿着。
旦:清晨。
高居悲鸣:在高高的树上悲伤凄凉地鸣叫着。
再三:三,泛指多次,就这样过了几天。
其:树上。
居:停留。
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前肢。
附,同“跗(fū)”,脚背。
傍:侧,旁边。
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顾:考虑。
患:灾祸。
伐:攻打。
子:你。
乃:于是,就。
【翻译】吴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但是大臣们说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对大臣们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说吴王放弃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说,就拿着弹弓,一连三天早晨,在王宫后面的花园里走来走去,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全不在意。
吴王问他:“你为什么早晨跑到花园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少年说:“园中有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放声地鸣叫着,喝着露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想要吃掉它;螳螂屈着身子靠近蝉,想捕捉它,却没想到黄雀就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就在树下瞄准了它。
这三个家伙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它们身后隐伏的祸患。
”吴王想了想说:“你讲的很好!”于是便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e81283b96bec0975f465e278.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刘向《说苑·正谏》)螳螂捕蝉文言文注释①荆:楚国②舍人:宫廷侍从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⑤傍:通“旁⑥延颈:伸长着头颈⑦伐:进攻⑧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⑨罢:停止⑩则:就。
11.三:多次12.子:你13.委:缩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他像这样子了多(三:虚词即为多次)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一边放声得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缩着身子贴紧树枝向前爬去想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灾祸!吴王说:“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吴国国君执意要攻打楚国,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国君竟然大怒道:“谁反对,我就处死谁!此语一出,大臣们当然惊慌起来:再劝说会遭到杀身之祸;不阻止又所国家遭殃。
这时,有个侍卫小官想了个办法,天天拿着弹弓在国君的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君王注意。
君王终于问他:“你干什么呢?露水把衣服打湿了还在转。
侍卫回答道:“你看花园中有个蝉,它爬在树梢上,一边吃着露水一边唱,叫得很欢却没发现有只螳螂正向它靠近。
螳螂捕蝉 文言文
![螳螂捕蝉 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dd744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2.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
《螳螂捕蝉》的原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译文
吴国国王想要讨伐楚国,对其左右大臣说:“有谁敢劝谏我不出兵,我就将他处死!”吴王的侍从里有个年轻人,他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于是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几天。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https://img.taocdn.com/s3/m/160609db80eb6294dd886c19.png)
螳螂捕蝉(《说苑》)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句:()(2)如是者三旦。
字:句:()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螳螂捕蛇》写了和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讨伐)旦(天)子(你)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f14d7e9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f.png)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以下是《螳螂捕蝉》的译文:春秋时期,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他跟大臣们说:“我下定决心要攻打楚国,谁要是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有个年轻的侍从,早上拿着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溜达。
他看到有一只蝉在树枝上,美滋滋地喝着露水呢,可它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正弓着身子,想把它当美餐。
那螳螂呢,一心盯着蝉,完全没注意到旁边有只黄雀,伸长了脖子,正准备一口吞了它。
这黄雀呢,也光顾着盯着螳螂,压根儿没察觉那个年轻的侍从正把弹弓拉得满满的,要打它呢。
侍从就去见吴王,把他看到的这一幕讲给吴王听,然后说:“大王呀,您看,蝉只顾着喝露水,没留意螳螂;螳螂一心想吃蝉,没发现黄雀;黄雀就想着吃螳螂,没注意到我。
这楚国就好比是那蝉,咱吴国就像螳螂,而其他强国可能就是黄雀啊!您要是去攻打楚国,别的国家说不定就会趁机来攻打咱们吴国,那可就麻烦啦!”吴王听了,恍然大悟,说道:“哎呀呀,你说得太对啦!我差点就犯大错喽!”于是,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处:这个故事出自《说苑·正谏》。
咱来说说啊,这吴王也是够冲动的,啥都不想,一门心思就要打楚国,还放出狠话,谁敢劝就处死谁,这脾气可真够大的!那个年轻侍从倒是聪明,没直接硬劝,而是讲了这么个有趣的事儿。
你想啊,那蝉多享受啊,喝露水喝得美滋滋的,哪知道危险就在身后。
螳螂呢,眼睛就盯着蝉,心里估计在想:“嘿嘿,这顿美餐跑不了啦!”可它自己也没留神还有个黄雀在边上等着呢。
黄雀也是,光想着螳螂好吃,根本没注意还有人拿着弹弓瞄着它。
这就跟吴王要打楚国一个道理,光想着打楚国能得到好处,没考虑到可能有别的国家在后面等着捡便宜呢。
还好吴王最后听进去了,不然吴国说不定得吃大亏!所以啊,咱们做事得前前后后都想想,别光看眼前,不然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啦!。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拼音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拼音版](https://img.taocdn.com/s3/m/d210d20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7b.png)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拼音版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日暮鼓,庭前灯火初明。
一螳螂立于门前,鼓臂高擎,威势不凡。
其时,一只黄雀飞至,眼见螳螂欲伸臂捕捉,急停翅欲飞。
而螳螂猝起一掌,将黄雀击毙于地。
二、文言文拼音版yī、tángláng bǔ chán huángquè zài hòuchūnrì mùgǔ, tíng qián dēnghuǒ chū míng. yī tángláng lì yú ménqián, gǔ bì gāoqíng, wēishì bùfán。
qí shí, yī zhǐ huángquè fēi zhì, yǎnjiàn tángláng yù shēn bǔzhuò, jí tíng chì yì fēi. ér tángláng pù qǐ yī zhǎng, jiāng huángquè jībì yú dì.三、原文翻译与注释【原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庭前明月光,地上鼠子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译文】螳螂在抓蝉,黄雀却从背后袭来。
庭院里,明月如练,一只只老鼠狂奔。
我抬头仰望着皎洁的月光,低头思念着故乡。
【注释】1.螳螂捕蝉:比喻做事得不偿失,或贪小失大的行为。
这里把螳螂和黄雀对置,表达了一个“瞒天过海”的意思,给人一种出奇制胜、取得胜利的感觉。
2.黄雀:送字“雀”,是鸟类的通称。
螳螂捕蝉一文言文翻译
![螳螂捕蝉一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076f0d8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0c.png)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虫也,长颈细腰,善捕飞虫。
蝉,亦虫也,鸣于夏树,声清而远。
螳螂见蝉于树,欲捕之,遂伏于枝,静以待。
蝉不知螳螂之将至,悠然自得,鸣声不绝。
螳螂伺机而动,疾如风,跃如兔,其势不可挡。
蝉不及防,遂为螳螂所捕。
螳螂得蝉,喜形于色,徐徐而食之。
黄雀见螳螂捕蝉,亦欲得之,遂伏于草,伺螳螂之不备,伺机而动。
螳螂不知黄雀之将至,专心致志,啄食蝉肉。
黄雀伺机而动,疾如鹰,跃如鹞,其势亦不可挡。
螳螂不及防,遂为黄雀所捕。
黄雀得螳螂,亦喜形于色,徐徐而食之。
人皆知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
黄雀捕螳螂,人皆知之,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三者,皆有利己之心,而不知害己之道。
是以古之贤者,皆能审时度势,避害趋利,以全其身。
译文如下:螳螂捕捉蝉,黄雀跟在后面。
螳螂是一种昆虫,长着长长的脖子细瘦的腰身,擅长捕捉飞翔的昆虫。
蝉也是一种昆虫,在夏天的树上鸣叫,声音清脆且传得远。
螳螂看到蝉在树上,想要捕捉它,于是藏在树枝上,静静地等待。
蝉并不知道螳螂即将到来,悠然自得,鸣叫声不断。
螳螂等待时机,动作迅速如风,跳跃如兔,其攻势无法抵挡。
蝉来不及防备,就被螳螂捕获。
螳螂捕获到蝉后,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慢慢地享用它的猎物。
黄雀看到螳螂捕捉蝉,也想要得到蝉,于是藏在草丛中,等待螳螂不备之时,伺机而动。
螳螂并不知道黄雀即将到来,专心致志地啄食蝉肉。
黄雀等待时机,动作迅速如鹰,跳跃如鹞,其攻势同样无法抵挡。
螳螂来不及防备,就被黄雀捕获。
黄雀捕获到螳螂后,也露出喜悦的表情,慢慢地享用它的猎物。
人们都知道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跟在后面。
黄雀捕捉螳螂,人们都知道,却不知道螳螂捕捉蝉,黄雀又跟在后面。
这三者,都有利于自己的心思,却不知道对自己有害的道路。
因此,古代的贤者,都能审时度势,避开危害,追求利益,以保全自己的身体。
嘡螂捕蝉文言文翻译
![嘡螂捕蝉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856708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62.png)
古之有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此语寓意深远,寓意着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循环,相互依存。
今吾以文言文译之,以飨读者。
原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之虫也。
其形如鹤,而臂长,善持物。
蝉,鸣树间,其声嘹亮,而不知后患。
黄雀,小鸟也,常伺螳螂之隙,伺机而食之。
此三者,皆生于世间,各有其命,各有其道。
螳螂以捕蝉为食,黄雀以螳螂为食,而不知祸患将至。
是以古人云:“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
”译文:古有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者,捕食蝉之虫也。
其形似鹤,臂长,善于捉持。
蝉居于树间,鸣声嘹亮,却不知身后隐患。
黄雀,小鸟也,常伺机于螳螂之隙,欲食其肉。
此三者,俱生于世间,各有其命,各有其道。
螳螂以捕食蝉为生,黄雀以螳螂为食,皆不知祸患将至。
故古人言:“不知其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
”螳螂捕蝉之时,其目光如炬,一心只图捕食,岂知黄雀已在后伺机。
黄雀虽小,其心机却深,伺机而动,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此二者,皆为利而行,不知天命,不知世间因果。
蝉者,无知之物,不知自身之危险,犹自鸣叫。
古人常以蝉喻人,谓人应知进退,知生死,而不应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蝉鸣之时,正是夏日炎炎,蝉不知热,犹自欢歌。
此乃无知之乐,非智者之所为。
黄雀捕食螳螂,虽得一时之快,却不知螳螂之怒。
螳螂一旦发现,必奋力反击,黄雀未必能逃。
螳螂虽小,其志不可小觑。
古人常以螳螂喻人,谓人应奋发向前,不畏强敌,不惧艰险。
世间万物,皆有其道。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皆因利而行。
然而,利与害,往往相辅相成。
古人有云:“利之所趋,害亦随之。
”故人应知所趋避,不应贪图一时之利,而忘却身后之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乃世间常态。
人亦如此,应知进退,知生死,知利害。
古人云:“知进退,则不失其志;知生死,则不失其道;知利害,则不失其身。
”此乃人生之道,亦为处世之理。
综上所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实乃世间万物之常态。
人应以此为鉴,明辨是非,知所趋避,方能立于世间,立于不败之地。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道理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9d02212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17.png)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道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的这类人提出警告。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及道理,欢迎阅读。
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https://img.taocdn.com/s3/m/ca0cfdc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6.png)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导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是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捕蝉译文: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寓意:这个成语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螳螂捕蝉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韩婴《韩诗外传》韩婴,生卒不祥,燕(今属北京市)人。
西汉"韩诗学"的开创者。
著述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共6卷,杂述古事古诗。
课文《螳螂捕蝉》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
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
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翻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3c0731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0.png)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昔者庄子游于山林,见螳螂欲捕蝉,而黄雀又欲啄螳螂之背。
庄子叹曰:“此螳螂之欲也,固未免于黄雀之害;黄雀之欲也,又未免于螳螂之害。
吾观于物,未尝不有此理也。
”夫螳螂者,螳螂之族也,生于草野之间,以其前足如钩,后足如叉,善于捕食,故能以蝉为食。
蝉者,蝉之族也,生于树木之上,以其声鸣于林,故能以螳螂为食。
螳螂欲得蝉,而蝉欲得螳螂,二者相争,未尝有已时。
今观黄雀,生于林间,以其喙锐利,善于啄食,故能以螳螂为食。
螳螂欲得蝉,而蝉欲得螳螂,黄雀又欲得螳螂,三者相争,未尝有已时。
庄子曰:“吾观于物,未尝不有此理也。
”夫螳螂之欲得蝉,非为蝉之美味,盖为其所捕之利也。
黄雀之欲得螳螂,非为螳螂之美味,盖为其所捕之利也。
而蝉之欲得螳螂,非为螳螂之美味,盖为其所避之害也。
三者皆欲求利,而不知害之所伏。
盖螳螂之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之捕螳螂,又必有他物在后。
是以庄子曰:“吾观于物,未尝不有此理也。
”夫螳螂、蝉、黄雀,皆生于自然,各有其欲,各有其害,而相争不已。
此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
然而,庄子又曰:“夫天下之害,莫大于欲。
欲之所害,莫大于不知其害。
是以圣人无常师,无常友,无常居,无常处,唯变所适。
”夫圣人之所以异于众人者,以其能知害而避之,能知利而舍之。
故螳螂、蝉、黄雀之害,圣人皆能避之。
吾辈当以此为鉴,勿为眼前之利而忘身后之害。
夫人生在世,当知进退,知取舍,方能避害趋利,成就一番事业。
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亦为人生之镜,教人知进退,知取舍,以成大业。
综上所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虽为自然界之常理,实则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吾辈当以此为鉴,砥砺前行,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8f813bcb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79.png)
《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注释
导语:对于螳螂捕蝉这一文言文,大家都来了解一下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螳螂捕蝉文言文知识,供各位参阅,希望为大家带来帮助。
螳螂捕蝉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吴王欲伐荆(楚国),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国王的侍从官有少孺子(年轻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一心想要)得其前利(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
⑴吴王:指吴王阖闾。
欲:想要。
伐:征讨,讨伐。
荆,指楚国。
⑵谏:规劝。
以下劝上为谏。
⑶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员。
⑷少孺子:年轻人。
⑸怀丸操弹:怀揣子弹,手拿弹弓。
操:持、拿。
⑹三旦:三旦,三天。
三,多次。
天,古汉语里“旦”就是“天”的意思。
⑺子:你。
⑻悲鸣饮露:一边凄切地放声高唱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
⑼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
附即“跗”,脚背。
⑽傍:同“旁”旁边。
⑾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⑿务欲得其前利:很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
⒀顾:回头看。
(句意疏通后为“考虑”)
⒁患:祸患。
⒂善哉:好啊(16)罢:停止
【译文】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舍人名叫少孺子,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少孺子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傍。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说苑正谏》。
主要讲了少孺子利用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劝说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重点在于说明一个道理,即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透过少孺子以事喻理可以看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对吴国的忠诚,也可以感受到“曲谏”方法的巧妙。
课文内容简短,但是讲了一件完整的事情,经过部分的寓言故事情节生动,印证了课文中心句: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二、学情分析
文言文因其文字的特殊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本文的学习从朗读中穿插联想与想象的角度切入,通过阅读教学,引领学生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文中蕴含的'道理。
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有限,尤其是对于文言文,从朗读、理解内容上来说都是一个难点。
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要解决朗读和对语句理解的问题,为本课时扫清障碍。
本班绝大部分学生喜爱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较强,能通过预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联想、想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打开想象之门。
教师要引领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在阅读文本体会寓意的过程中感受情节的合理、生动,与寓意
的完美结合,进而悟到寓言的学法、写法。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课教学目标:
1、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事不要急功近利,要考虑周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与吴王伐荆之间的关系,体会少年进谏方法之巧、之妙。
四、教法、学法
教法: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读中感悟;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分角色朗读,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学法:
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
五、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勾勒画面。
你头脑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2、走进课文,完善画面。
交流。
3、完成板书:三者(动物),点明故事。
4、交流: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出示中心句。
指导朗读。
(二)直奔中心,设置悬念
质疑:少孺子为什么给吴王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默读课文,可适当批注。
(三)品味语言,读中解疑
1、揭示问题:少孺子为什么给吴王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
2、交流:
(1)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起因:伐荆和吴王的语言理解,并指导朗读。
(2)结合春秋时期地势图来理解吴国的处境,感悟吴国的前利和后患。
顺势板书:“吴楚越”三国位置,说明理由。
(3)面对眼前的局势,你想对吴王说什么呢?
(4)体会曲谏的好处。
(5)说说少孺子是个怎样的人?
3、师生对读:“如是者三旦”一句,体会少孺子的良苦用心。
4、齐读故事
5、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吴王恍然大悟,他明白了什么?(明理)
6、理解“善哉”的含义。
从而感悟吴王这一人物。
7、联系自身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8、分角色读课文。
(四)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少年利用一则寓言巧妙进谏,不仅制止了战争而且保住了性命。
使这则寓言演变成一个成语流传至今,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我国历史上还有许多智者巧用故事向国君进谏的典故,同学们可以积累一些。
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课后,请大家在小组中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明日上早朝时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