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

合集下载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分析教育科学学院陈霞一. 什么是攻击性:1.根据攻击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言语攻击和动作攻击。

言语攻击是用口头,文字,表情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行为;动作攻击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如手,脚,或用武器对他人的攻击。

2.根据攻击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报复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报复性攻击的目的在于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对方,给他人造成痛苦的行为;工具性攻击的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3.根据攻击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处罚性攻击和内罚性攻击。

处罚性攻击的对象是针对他人或他人的财物;内罚性的对象是自己。

4.从攻击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看,可以分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和被认可攻击。

违反社会准则的攻击称为反社会攻击;亲社会攻击是捍卫群体的道德标准,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采取的行为;被认可的攻击是介于亲社会攻击和反社会攻击之间的攻击。

二.儿童攻击性的发展特点:1.非指向性的发脾气行为在学前期逐渐减少,四岁后已不常见。

而攻击性行为在学前呈上升趋势,四岁后达到高峰。

2.三岁以后幼儿对同伴攻击自己以后的报复性反攻击反应明显增加。

3.激发攻击行为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各有不同。

2—3岁的幼儿往往在家长的和成人的发泄暴力后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更大的儿童多与同伴冲突后发生攻击性行为。

4.攻击性行为随年龄而变化。

2—3岁幼儿常采用踢打对手的方式,他们的攻击性表现为工具性攻击。

年龄稍大些的托儿所儿童或小学低龄儿童多采用叫绰号,奚落,戏弄等方式。

年长儿童攻击性多表现为故意攻击,主要目的是伤害别人。

5.儿童的攻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但是敌意性攻击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

6.在攻击性意图上的认识上,3—5岁儿童已能认识到有意识的伤害比偶然的无意侵害更坏但与年长儿童相比他们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动者的敌意意图。

7.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征,无论对男女性都适用。

三.什么导致了攻击性行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由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分析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攻击性行为类型
1.身体攻击行为:如打、踢、咬、推、抓等;
2.言语攻击行为:如辱骂、威胁、打击等;
3.财物攻击行为:如抢、毁坏、损坏等;
4.自我攻击行为:如自伤、自责等。

二、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原因
1.情感上的原因:嫉妒、愤怒、沮丧、不满、恐惧、焦虑等;
2.生理上的原因:饥饿、口渴、疲劳、疼痛等;
3.社交上的原因:争抢物品、地盘、角色等;
4.学习上的原因:学习困难、表达能力差等。

三、教师应对策略
1.积极引导宝宝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提高儿童的情感管理能力;
2.注意孩子的个体差异,对攻击性行为宝宝要有针对性的改变
他们的行为,比如提供独特的安抚方式;
3.保持一贯性、连贯性和公正性,不偏袒任何一方;
4.在不影响班级其他宝宝学习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如:停留在角落、静坐、写道歉信等。

通过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察与分析,教师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优化幼儿园的管理策略,培育正常的童年成长环境,让宝宝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浅谈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浅谈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摘要:由于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交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儿童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出现有意或无意的攻击性行为。

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良好发展产生阻碍。

在学校班级中,如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会增加班级管理难度,严重者影响班级风气与班级团结。

本文将从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出发,通过个案分析与调查研究论述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策略。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策略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语言攻击和关系攻击。

研究表示,学生群体之中,幼儿和儿童时期的攻击性行为更频繁,以身体攻击行为最为常见。

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则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儿童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的阻碍。

除此外,攻击行为也会给校园管理增加难度,同时给家庭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放任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则儿童长大后成为校园施暴者的概率更高,长期以往,越来越难矫正此类行为,步入社会之后,可能做出更多反社会行为。

攻击行为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受攻击者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话会导致受害个体出现不自信、缺乏社交安全感、注意力分散和抑郁等不良症状。

总而言之,攻击行为对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危害。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选取低年段学生家庭为调查对象,根据调查分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往往源于以下几点:(一)引起他人关注部分儿童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诉求,通常选择击打他人的方式达到引起对方注意的目的,然而这种不恰当的交往方式往往会引发矛盾冲突。

如在家庭中,父母常常因为忙碌而忽视孩子表达的诉求,孩子则会采取更能引起父母注意的方式,如拍打父母等行为。

调查显示,有部分儿童在家庭中会通过击打行为引起父母的关注,而长期形成此习惯的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也更大可能通过击打同伴的方式引起同伴注意,当其他儿童接受到最直接的击打感受,对此行为进行反击时,则更容易引发同伴之间的矛盾。

(二)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差部分儿童受到他人的攻击(不管是有意攻击还是无意攻击),总会认为对方故意对他造成伤害而产生情绪变化,为了“报复”对方会马上生气地回击以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攻击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攻击行为的原因及对策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水准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日活动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这是根据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疲劳特点决定。

而有时在幼儿园却看到这种现象,因为种种原因,孩子常趴在桌上静息或长时间在户外“放羊”,这种长时间的抑制和长时间的兴奋,使孩子的情绪极为不稳定并出现了较多的攻击性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六一”前的节目排练,班里没有节目的孩子终日无事可做,便以打闹等各种不良方式发泄其烦燥的消极情绪。

二、祖辈过度溺爱现在的孩子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更是祖辈眼中的“小皇帝”。

因为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不对的。

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假如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误导家庭对独苗过多注重,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策略

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策略

区域活动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策略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例如打架、推搡、咬人等,这些行为不仅对其他幼儿造成伤害,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困扰。

在区域活动中,针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需要制定合适的引导策略,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情绪,避免伤害他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机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往往与情绪管理不当有关。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首先要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机制。

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幼儿学会面对负面情绪时如何处理。

可以鼓励幼儿在发脾气的时候,先停下来深呼吸,然后和老师或家长沟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老师也可以与家长合作,共同制定情绪管理方案,通过亲子互动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会主动调节情绪,避免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积极引导幼儿交流沟通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当幼儿因为一些事情感到不满或生气时,我们可以鼓励他们说出来,并尝试解决问题。

老师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教导幼儿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通过交流沟通,幼儿可以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控能力,避免因情绪冲动而发生攻击行为。

三、增加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游戏和活动,来增加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合作、宽容和尊重他人。

也可以通过一些体能训练活动,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

通过这些活动的培训,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表达情绪,自觉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在区域活动中,老师可以建立积极的奖惩机制,来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攻击性行为。

对于表现良好的幼儿,可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

而对于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老师则需要及时制止并进行适当的惩罚,让幼儿明白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

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分析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指在情境中主动使用肢体或言语伤害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常常给儿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性格特征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的攻击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提供对这个问题的更深入理解和处理的方法。

一、攻击性攻击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核心性格特征之一。

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具有许多负面情绪,例如愤怒、不满和敌对心理。

他们常常会用肢体或言语来表达这些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攻击行为。

这些儿童通常有较低的自控能力,很难管理自己的情绪,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较高。

二、冲动性冲动性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另一个重要性格特征。

冲动性的儿童往往缺乏对后果的预见和思考能力,容易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做出冲动的行为。

他们可能没有考虑到攻击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和后果,仅仅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

因此,帮助儿童培养冷静思考和控制冲动的能力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三、自尊心问题自尊心问题也是儿童攻击行为的常见性格特征。

儿童攻击行为常常与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的问题有关。

一些儿童攻击他人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利和优越感,通过攻击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心。

另一些儿童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感到受到了侮辱或羞辱,以攻击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尊重。

因此,对于这类儿童,我们应该重视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健康的自尊心。

四、社交技能缺失儿童攻击行为还与他们缺乏适当的社交技能有关。

一些儿童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技巧和方法,往往采取了攻击行为来解决他们与他人之间的矛盾。

他们可能没有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也缺乏理解和尊重他人观点的能力。

因此,帮助儿童学习积极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非常重要,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结论通过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攻击性、冲动性、自尊心问题以及社交技能缺失等性格特征是导致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给他人带来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原因和处理方法。

小明是一名3岁的男孩,他在幼儿园中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比如,当其他小朋友拿走他的玩具时,他会用手推搡对方;当老师不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会大声哭闹并试图咬老师。

这些行为给幼儿园的师生带来了困扰,也让小明的家长感到焦虑不安。

首先,我们来分析小明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的身体和言语上。

他会用手推搡、咬人,还会大声哭闹。

这些行为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秩序。

其次,我们来探讨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足。

在面对挫折和冲突时,他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只能通过攻击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另外,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小明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可能是家庭中长辈的冲突、家庭教育方式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我们来探讨处理小明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首先,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需要加强对小明的情绪引导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

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理的冲突解决。

其次,家长需要关注家庭环境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积极调整家庭氛围,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同时,幼儿园老师也需要加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幼儿正确处理情绪和行为。

综上所述,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不应该简单地认为他们还小不懂事,而是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促进幼儿园的和谐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育儿早教—宝宝出现攻击行为(1)

育儿早教—宝宝出现攻击行为(1)

育儿早教—宝宝出现攻击行为(1)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其中有一种行为是家长特别关注的,那就是攻击行为。

宝宝出现攻击行为不仅对其自身成长有负面影响,而且也可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

本文将从育儿早教的角度探讨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一、攻击行为的原因1.不良情绪的宣泄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自己情绪的不稳定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常常会通过攻击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满和情绪的紧张。

2.模仿他人的行为宝宝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包括攻击行为。

当宝宝看到其他孩子或成人使用攻击行为时,有可能会学会并模仿。

3.对于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不满足宝宝可能会因为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出现攻击行为。

比如宝宝在与其他孩子争抢玩具时,如果没有得到自己心仪的玩具,就有可能出现攻击行为。

二、应对宝宝攻击行为的方法1.引导宝宝正确表达情绪家长可以通过和宝宝沟通,教导他们正确表达情绪的方式,如有话好好说、可以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等。

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宝宝足够的关注和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和情绪都可以被理解和关注。

2.积极引导宝宝学习友善行为家长可以主动引导宝宝学习友善行为,例如分享玩具、帮助他人等。

通过对正面行为的鼓励和赞扬,宝宝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3.及时干预和纠正攻击行为如果宝宝出现攻击行为,家长应该及时干预并表达自己的不满。

但是,家长在纠正攻击行为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度惩罚或伤害到宝宝的自尊心。

采取适当的惩罚和引导,帮助宝宝意识到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4.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宝宝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应该给予宝宝足够的关爱和陪伴,提供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同时,家长也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宝宝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5.寻求专业的帮助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严重且长时间存在,家长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专业的早教机构或儿童心理专家可以给予家长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帮助解决宝宝攻击行为的问题。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案例分析与处理策略攻击性行为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抢劫等行为。

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儿童攻击行为和将来犯罪行为的关系上,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年龄越小就具有攻击行为的幼童,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比在特定情境之中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发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一般没有成人那样残暴,比较容易受到忽视。

但是随着社会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发展和电视等宣传媒介的不良影响,社会中的暴力和其他形式的攻击现象正在以各种形式和途径逐渐向幼儿园、学校中渗透。

再加上幼儿园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某些局限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特点,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正在受到攻击现象的侵蚀,尤其是暴力行为正在逐年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1997年6月25日报道,北方某大城市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外校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成都的调查也表明,有三成以上的同学曾受到过同校学生不同程度的骚扰,五分之一的学校存在学生勒索钱财等恶性事件。

来自瑞典的卡罗琳斯应激研究室的研究者对北京267名12—13岁小学生欺侮行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6.7%的小学生回答在上学期中,每周至少一次受人欺侮过。

因此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必须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近期,笔者对一个四岁半的小班男孩进行了攻击性行为的跟踪观察,以案例形式呈现,以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和矫治措施,希望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所帮助。

教师手记(一)“我要玩这个大球”地点:操场“滚大球”运动场地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X X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难免有一些孩子会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攻击身边的亲人或者小动物。

这样家长忧心不已,儿童攻击性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攻击性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研究者通常将攻击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直接身体攻击、直接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特点的研究,主要是从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两方面着手。

1.攻击行为的方式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

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类型看,敌意性攻击的比率逐渐超过工具性攻击,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形式看,语言攻击逐步超过身体攻击。

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具有了推测对方行为的意向和动机,所以工具性攻击方式逐渐转变为更多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敌意性攻击。

Hartup(1974)研究观察4~7岁儿童的攻击行为表现,结果表明:工具性攻击逐渐下降,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加。

如饶舌、批评指责和嘲笑经常在6—7岁儿童身上引起的敌意性反应,在4~5岁儿童身上则较少出现。

2.攻击性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Olweus对挪威和瑞典儿童欺侮行为的研究表明:在中小学,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报告的被欺侮的比率呈下降趋势。

儿童从以前的经验中习得了一些无损于同伴关系等方式来解决冲突,再加上父母与教师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不再容忍其攻击性行为,所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频率逐渐降低。

3.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有性别差异。

这些差异既表现在男女儿童参与欺侮的比率上,也存有于欺侮的方式中。

男孩成为欺侮者的可能性大约是女孩的两倍,男孩比女孩更多地卷入欺侮行为,女孩更好使用言语和心理欺侮,而男孩则更好使用身体欺侮,但在言语攻击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从直接身体攻击逐渐转变为更多采用其他攻击方式,男孩之间的攻击性冲突比男孩与女孩之间和女孩与女孩之间多得多,男孩不但易挑起事端,而且也易成为攻击的对象,高攻击性男孩因其敌意倾向常会招致同伴的攻击。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中班幼儿往往因为情绪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发展,表达能力有限,对冲突和挫折的处理能力较差,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制定适当的矫正策略。

原因分析:1.发展迟缓: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幼儿发展迟缓所引起的。

发育迟缓的幼儿在社交和情绪调节方面相对滞后,导致情绪容易受到挫折和冲突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攻击的行为。

2.沟通困难: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难以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当他们感到受到挫折或冲突时,可能通过攻击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或寻求帮助。

3.模仿行为: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家庭和周围同伴的行为,如果他们生活环境中存在暴力行为的模范或冲突频繁,会增加幼儿表现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4.情绪管理困难:中班幼儿的情绪调节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往往难以自我控制情绪。

当幼儿遭遇挫折或冲突时,情绪很容易被激发,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矫正策略:1.情绪管理教育:通过幼儿园中的情绪管理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不同情绪的特征和相关表达,如悲伤、痛苦、愤怒等。

教育幼儿如何适应挫折和冲突,以及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

2.温暖亲密的关系:教师应建立亲密温暖的关系,通过鼓励和赞美幼儿的积极行为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同时,鼓励幼儿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和需求,帮助他们学会用语言而不是攻击来解决问题。

3.规则和限制:制定明确的规则和限制,让幼儿知道攻击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教师要耐心地解释规则的重要性,并通过积极反馈的方式来加强正面行为。

4.模仿行为纠正:教师要监控幼儿在幼儿园内的行为,避免暴力行为的模仿。

如果发现幼儿经常模仿攻击性行为,应积极引导他们寻求解决冲突的其他方式,如交流、分享和求助。

5.家校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与家长分享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和矫正策略。

家长可以提供更多关于幼儿发展、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信息,以便教师制定个性化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儿童攻击(一)的矫正策略:儿童的攻击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受个体自身以及外部环境两个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提出矫正策略,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攻击;影响成因;矫正策略一、问题提出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将攻击分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

外部攻击是指在挑衅者和受欺者之间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进行公开、直接的对峙。

如: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物品抢夺而引起打、骂。

关系攻击是指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

如散布谣言、排斥同伴、中止友谊关系等。

儿童的攻击是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比较常见的社会,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它阻碍了儿童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知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它还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在对儿童的观察、调查以及参考大量的基础上,分析儿童攻击的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出在家庭、学校、社会对儿童攻击进行矫正的策略,为有效的矫正和防止儿童的攻击提供建议,从而促进儿童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儿童攻击的影响因素一)、社会学习因素不论行为适当与否,都是儿童对其周围环境及人的反应而习得;儿童在与伙伴及成人互动时,学会在社会情境中反应、表现方式,也得知他人会如何反应或应对我们的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是由于其过去习惯或社会经验受限的无知所造成的。

二)、可改变的因素1、物的环境环境会助长或抑制攻击行为视为发生。

空旷的教室没有间隔易使儿童相互追逐,室内走道穿越经活动区易造成破坏行为、攻击行为。

空间安排也很重要:围坐适合讲故事,排队适合上厕所。

若挤在一起会有推挤、攻击等行为。

环境中的器材不够会造成争执和攻击,要根据儿童的发展经常评估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引导方法罗文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引导方法罗文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引导方法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的孩子比较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

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

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具体来说,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幼儿天性攻击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外在表现上不同的幼儿表现出来的情况不尽相同,在社会教育中,我们需要转移幼儿对这种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这种行为对他人和自己造成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人的大脑是分为左右两半球的,正常的儿童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处于均衡状态,但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则不然。

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较,其大脑处于非均衡状态,大脑的左半球抵抗干扰的能力较差,而右半球完性认知能力较弱,这也许是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某些神经心理学愿意。

如有的小朋友遇见其他的小朋友很爱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或抢其玩具,这就是由于他左右两半球处于非均衡状态造成的,以至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导致毫无目的的对其他小朋友进行人身攻击。

2.家庭因素——权威或溺爱有些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

这些往往强迫父母武断专行,往往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他们认为儿童必须服从,必须限制儿童的自主性;权威型的家长常常滥用职权,不鼓励儿童有同父母不同的看法,对儿童缺少温暖和慈爱;并实行高度严格的控制,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自主。

处理孩子攻击行为的三点建议

处理孩子攻击行为的三点建议

处理孩子攻击行为的三点建议
受武侠剧的影响,大部分幼儿都特殊爱仿照剧中的英雄人物。

但这样的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往往会引起冲突,由于那些孩子不会考虑到他的“行侠之道”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影响。

父母在处理这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须留意以下三个方面:
·对幼儿的表演不要赐予关注,使幼儿缺乏重复的爱好。

·应尽量避开幼儿接触暴力性影视节目。

假如幼儿对一般的影视中的某些情节感爱好,父母可以给他分析影视上以及生活中的暴力行径的坏处,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力气。

·通过进行球类、棋类活动,绘画,音乐等活动陶冶幼儿性情,以此达到转移幼儿留意力的目的。

- 1 -。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可能会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

本文将深入分析学生攻击性行为,并提出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的具体方法。

一、案例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小明展现出了明显的攻击性行为。

每当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小明总是先动手打人。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活动,也给老师带来了很大困扰。

小明的家长也因此频繁地被老师召集到学校,希望老师能够帮助孩子改正这种不良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分析1. 情绪管理不当:小明可能没有健全的情绪管理能力,遇到挫折或愤怒时无法正确表达和释放情绪,只能通过攻击行为来获得发泄。

2. 缺乏社交技能:小明可能不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导致在与同学交往中产生摩擦,进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家庭环境影响: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家庭环境有关,可能存在家庭纷争、家庭暴力等负面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学前教师如何应对攻击性行为1. 深入了解孩子:学前教师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情感状态、日常生活等,找到攻击性行为的根源,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

2. 建立正面关系:学前教师应当与小明建立起积极的、信任的关系,让他感受到老师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他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 引导情绪表达: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艺术创作等方式,引导小明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教会他正确处理情绪,使其学会用言语来替代暴力行为。

4. 整合资源进行干预:学前教师可以整合学校的心理老师、家长以及社会资源,共同帮助小明改善攻击性行为,例如进行心理辅导、家庭关系疏导等。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在面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时,我深切理解教师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攻击性行为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并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取得成效。

我认为学前教师在应对攻击性行为时,应当既重视干预措施的及时性,又注重长期性,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教育过程中,遇到学生攻击性行为是难免的,但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行为,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向良好的发展道路。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师如何应对学生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高频电路原理与分析实验报告组员:学号:班级:电子信息工程实验名称: FM波频谱分析指导教师:FM波频谱分析摘要:频谱是指一个时域的信号在频域下的表示方式,可以针对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而得,所得的结果会是以分别以幅度及相位为纵轴,频率为横轴的两张图,简单来说,频谱可以表示一个信号是由哪些频率的弦波所组成,也可以看出各频率弦波的大小及相位等信息。

信号若随着时间变化,且可以用幅度来表示,都有其对应的频谱。

本文通过MULTISIM进行FM调频波的调频以及频谱分析,进而阐明关于频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调频解调频谱分析Abstract:The spectrum refers to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signal in time domainin frequency domain, which can be obta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The result is two graphs with amplitude and phase as the longitudinal axis and frequency as the transverse axis respectively. If the signal changes with time and can be expressed in amplitude, it has its corresponding spectrum. In this paper, FM frequency modulation and spectrum analysis of FM frequency modulation wave are carried out by MULTISIM.Keywords: FM Demodulation Spectrum analysis1引言频谱分析是一种将复噪声号分解为较简单信号的技术。

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

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强强(化名)。

强强是个男孩,19xx年8月出生,现在幼儿园读中班。

强强思维活跃,计算能力强,显得很聪明。

虽然强强说起话来“奶音”较重,但这并不妨碍他参与任何集体活动。

强强的爸爸是上海本地人,妈妈则是从外地到上海的。

平时,多是妈妈带强强,他爸爸因为工作忙,与强强接触较少,但是对他管教颇严。

强强在幼儿园里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异常,他常常骂人、动手打人。

在集体活动中,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只要一发生矛盾,强强就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

他还经常欺负能力较弱的孩子,自己感到很威风。

经老师多次教育,他虽口头上答应,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会儿又犯了。

强强脾气非常倔强,有时老师对他进行“冷处理”,他就采用拉住老师的衣服,在地上打滚等手段进行反抗,情绪极为不稳定。

像强强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到这是一个具有攻击性异常心理的幼儿,必须经过辅导帮助他早日纠正。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aggre ion) 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从强强这个个案来看,其攻击性心理成因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经过与强强妈妈的沟通,得知强强在家里非常害怕爸爸,因为爸爸对他要求很严,有时他做错了什么事,爸爸常常对其进行惩罚,态度比较粗暴。

事实上,强强的爸爸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他的粗暴行为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相反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你可以这样的行为去对待。

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幼儿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强强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差悬殊,他们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这一局面便形成了高压式家庭环境。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和矫正方案一被矫正幼儿情况介绍小雨,男,5岁。

他在班级表现较强的攻击行为,具体表现为;争夺玩具,咬人,踢打同伴,有自残行为,上课经常吵闹,打断教师讲话。

二行为分析影响攻击因素很多。

有;直接外因(1)挫折:有段时间小雨受到轻视,情绪易激动,喜欢惹是生非来吸引同伴和老师的注意,对同伴进行攻击。

这是孩子吸引旁人注意的方法。

(2)挑衅:小雨是个调皮的孩子,他犯错时,难免受到同伴的轻视而伤自尊,尤其在个头相当的男孩面前,他有敌意性偏向,从而进行报复。

他主要针对某些同伴实施攻击行为。

2背景因素(1)家庭环境冲突等问题小雨爸爸脾气较为暴躁,小雨稍有不对就用棍棒教育,父亲的这种行为强化了幼儿的错误观点: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性为,从而导致了幼儿的攻击行为。

(2)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游戏班杜拉的社会学理论认为,通过观看电视或电影上的暴力行为,即使是年幼的儿童也会习得攻击他人的种种方式。

小雨家里有很多《奥特曼》之类的日本电影,里面有很多血腥的剧情,又没有合适的引导,的确影响了孩子的生活,例外和同伴哥哥玩攻击性游戏,和喜欢惹事,爱打架的同伴在一起,也学会一些攻击行为。

三行为矫正给他宣泄的机会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让他发泄自己的愤怒。

如增加激烈的消耗体能的对抗性体育活动,拍球,抛纸球等。

2教师给予适当关爱,使之受到关注。

给予积极的情感,同情,幽默,关心。

于此同时,教师也要把握好度,适当的给予惩罚。

3加强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提高与同伴的沟通能力。

如多帮助同学,多为班级争光,教师给予赏识教育4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家长要提供和谐榜样,做到言谈举止文明,要注意引导孩子看一些乐于助人,有好相处的电视节目或故事。

来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攻击性儿童的行为分析和矫正
导读:强强在幼儿园里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异常,他常常骂人、动手打人。

在集体活动中,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只要一发生矛盾,强强就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

他还经常欺负能力较弱的孩子,自己感到很威风。

经老师多次教育,他虽口头上答应,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会儿又犯了。

强强脾气非常倔强,有时老师对他进行“冷处理”,他就采用拉住老师的衣服,在地上打滚等手段进行反抗,情绪极为不稳定。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强强(化名)。

强强是个男孩,1999年8月出生,现在幼儿园读中班。

强强思维活跃,计算能力强,显得很聪明。

虽然强强说起话来“奶音”较重,但这并不妨碍他参与任何集体活动。

强强的爸爸是上海本地人,妈妈则是从外地到上海的。

平时,多是妈妈带强强,他爸爸因为工作忙,与强强接触较少,但是对他管教颇严。

强强在幼儿园里的行为表现出某些异常,他常常骂人、动手打人。

在集体活动中,在和其他孩子的交往中,只要一发生矛盾,强强就用打人的方式来解决。

他还经常欺负能力较弱的孩子,自己感到很威风。

经老师多次教育,他虽口头上答应,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会儿又犯了。

强强脾气非常倔强,有时老师对他进行“冷处理”,他就采用拉住老师的衣服,在地上打滚等手段进行反抗,情绪极为不稳定。

像强强这种情况,应该考虑到这是一个具有攻击性异常
心理的幼儿,必须经过辅导帮助他早日纠正。

心理学中把攻击性(aggreion)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

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

从强强这个个案来看,其攻击性心理成因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经过与强强妈妈的沟通,得知强强在家里非常害怕爸爸,因为爸爸对他要求很严,有时他做错了什么事,爸爸常常对其进行惩罚,态度比较粗暴。

事实上,强强的爸爸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他的粗暴行为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的目的,相反变相地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你可以这样的行为去对待。

研究表明,常靠体罚来约束幼儿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是强侵犯性的。

另外,我们还了解到,强强的父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差悬殊,他们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这一局面便形成了高压式家庭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形式多为一成员迫使另一成员停止对他的侵扰,而在形成高压式交往的过程中,负强化起着重要作用,导致攻击性行为得到进一步强化。

第二,榜样示范的影响。

强强非常喜欢看一些有激烈打斗场面的片子,还常常模仿里面的动作。

因为他妈妈家务较
重,只要他能一个人玩,不来烦她,她也就放任他不加选择地看电视。

相关研究已经证明,那些高频度高转换的打斗画面极易吸引幼儿,幼儿还常常以打斗中的人物自居,而当他自居时,他只在意自己的言行和影视中的人物一样厉害,而不会考虑这种厉害对他人的影响,结果就在无意之间造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第三,武器玩具的影响。

强强热衷于玩刀、枪等武器玩具,他爸爸对他在这方面的爱好倒也百依百顺,只要他完成对他提出的要求,他要什么,爸爸就给他买什么,所以,家里就积累了一大堆武器玩具。

其实,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为宽敞的游戏空间和游戏方式,应该尽量控制向幼儿提供有攻击性倾向的玩具,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那么,对强强这样的孩子可以采取哪些矫正方法呢?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了三种方法:
1、代币管制法。

代币管制(TokenEconomics)是基于条件强化物这一概念而发展出来的。

根据强强的情况,我们制定了以胸卡上的红五星作为强化物,由老师对此进行执行。

在一开始先告知强强规则:当在一个半天没有攻击其他小朋友后,可得到两个红五星,但当有一次这样的攻击行为后将扣除一个红五星。

当红五星数量达到十颗时可以有一个奖品。

随着时间推移可增加难度,一天没有攻击性行为可获得两颗红五星,这时应及时给与正面鼓励,并可以在全班面前给予表扬,增加他完成计划的信心。

直至能够基本进行自我控制。

2、角色替换法。

像强强这样年龄的儿童还缺乏用语言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于是,我们通过角色替换法,让强强扮演其他小朋友,从中了解到别人的心情,体验到别人的不舒服。

再如,玩玩具时发生矛盾后,可以教给他一些知识和方法――别人在玩时,你如果也想玩,应当和别人商量:“咱们轮流玩吧,你玩一会儿给我,我玩一会儿再给你。


3、粘贴游戏。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强强利用实物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和行为。

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强强粘贴比较大的正方形,帮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

强强一开始粘贴正方形时没有按照要求,满纸粘贴得上上下下,极不整齐,以至失去控制。

此时,要提醒他不能太过兴奋,必要时还可手把手地教他,来约束他的动作,以使他平静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强强能够有意识地控制动作了,这时,我们再让他根据铅笔画好的轮廓进行粘贴。

等到他也能较好地控制时,再把大正方形替换成小正方形。

此时,随着难度的加大,强强遇到了困难,不太容易粘贴了,有了急躁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引导鼓励他,让他循序渐进地慢慢来,以此达到游戏的目的。

事实证明,这些矫正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在接受一段时间的辅导后,强强基本消除了无缘无故打人的行为,而且在发生矛盾后也会用语言来解决了,有时虽会有小脾气想要发泄,但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及时控制。

从强强这一个案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施以正确的教育方式,对防止幼儿形成攻击性心理及行为是十分有效
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尤其要教给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

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

如果对他进行大声训斥,反而会正中下怀,起到强化作用,因而通过适当的惩罚,对弱小的一方表示明显关心与同情,对攻击一方采取隔离措施或不予理睬,有一种特别敏感的效果。

攻击性强的孩子同样也渴望朋友、爱和关怀,只是他们往往缺少解决冲突的办法。

父母和教师应该更多地理解孩子,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的方法,在爱的教育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