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品德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活动的体悟学习,对于知识内容本身的掌握,学生不难做到,但是,将知识化为能力,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却不容易,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更不容易做到。基于这种现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中浅显易懂的内容与品德教学进行微整合,让其相辅相成,以求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一、融知,厚实品德课堂的底蕴

品德教材的内容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融在其中。《弟子规》依据《论语》编写,涵盖了《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相关内容,言语流畅,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接近白话,易于学生大声朗读。钱文忠教授曾说,《弟子规》是一种文明,所讲述的内容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因而,将《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融进品德课堂中,可以丰厚品德课堂的底蕴。

以《让爱住我家》为例。

导入融知

1. 播放《弟子规》视频片段:出必告,反必面。

2. 结合课文中的内容“小实践”,思考你会怎么爱自己的

家人。

评价融知

1. 小品表演:我在家的一天。

2. 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点出“出必告,反必面”。

小结融知

教师再次用《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小结全课:出必面――反必告。

以上案例是基于当下父母们最担心的安全问题,用“一咏三叹”的方式进行推进。课始,播放《弟子规》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尊老爱幼的和谐氛围;课中,小品表演呈现生活中的例子,实现教育生活化,让学生在评价的思辨过程中明理、导行;课即将结束时,师生合作,将内容再度整合,强化学生在课中所学,同时,丰厚了课堂本身的底蕴。

二、导行,巩固品德课堂的成果

1. 晨诵时间,道理记心间。全程育人是当下重要的育人模式之一。一日之际在于晨,晨读时间就让学生学习浅显易懂的《弟子规》,重点强化与品德教学相关的内容,并在学中操练,将讲授式变为体验式,让学生边学边牢记道理,为导之以行做准备。

以《老师,您好》为例。

现代礼仪引入,比较出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师:古代文明人和你们一样,非常尊敬老师,他们的做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生:路遇长,疾趋揖。

师:对极了!情景表演:作揖_________敬礼

《老师,您好》一课中的“规则贴”中有提示:早晨上学见到老师,说:“老师早!”课间见到老师,说:“老师好!”放学了,和老师说:“老师再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很容易接受尊师敬师的理念,但是,却会因为贪玩而忘记该有的礼节,因此,晨读课上,将《弟子规》中的相关语言进行反复诵读,并在背诵中表演,在表演中分享感悟,从而将道理牢记心间。

2. 午休时间,玩耍中体验。午间休息的时间比较长,这是品德体验巩固的最佳时机。将品德课上和《弟子规》进行了微整合的�热萁�行导行实践,让玩耍时间成为孕育优良品行的土壤。如学完《上学的一天》,先民主选举产生第一轮“班级文明标兵”,然后教师对第一轮标兵进行培训,而第二轮标兵就由第一轮标兵进行培训。当有同学的课间行为不文明或玩耍中不安全时,“班级文明标兵”就将“宽转弯,勿触棱。称尊长,勿呼名。路遇长,疾趋揖”作为劝解标准。通过“班级文明标兵”的换岗培训,并在培训传承中,让教育的范围由点及面,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让学生真正将脑海中的知识储备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晚省时间,整理中实践。低年级学生放学时,容易因为体力不支而显得懒散,忘带作业、乱丢东西等坏习惯就随之而来,此时将品德课上的相关内容与《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便是实践育人的知识内容了。

以《我自己来》为例。

师:铃声响,放学啦!

生:快整理,不拖拉!

师生:小书包,自己理,作业本,不忘记。桌椅正,地面净。

师:小朋友,整队啦!

生:小书包,肩上背,步从容,立端正,兴冲冲,把家回。

在整理学习用品和整队的时段,加入这样的《弟子规》相关语段或者类似于《弟子规》的儿歌进行行为巩固,目的在于让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巩固,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知行合一,提升品德课堂的效果

“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预备”,这是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观点。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成长与发展主要依赖教育引导,而且教育引导要突破教室空间的束缚,自然延伸到课外、校外、家庭、社区。另外,让低年级儿童在生活情境中克服困难、转化矛盾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教育和生

活应该呈现一体化的态势,教师理应将各个空间整合衔接起来,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从而提升育人效果。

1. 教室外,处处有良师。品德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有更大的拓展性和灵活性,需要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展开,引发学生有效体验,促进道德品质优化。因此,品德课的教学空间更为广阔。早上,校门口的电子大屏幕上就循环播放《弟子规》,让学生在进校的第一时间就受到《弟子规》熏陶;傍晚,大屏幕上会出现白天表现好的小朋友的随机小视频,图文并茂,用《弟子规》中的语言或类似于《弟子规》的语言来表扬图片中学生的优秀行为,让榜样成为教育的力量。这就把教育画成了一个圈,实现校园育人无死角。

2. 家庭中,时时有良言。家校合作是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品德课堂中的行为习惯教育如果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就会更高效,而通过《弟子规》中的语言,让家校教育口径一致,就能让教育效果更为有效。比如:在教学完《我自己来》之后,就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将“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信息传递给家长,并让家长用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样,家校统一口径,就将家校育人画上了一个圈,避免了“5+2=0”的教育悲剧。

3. 社会上,刻刻有礼仪。在校外,我们的学生就是一名小公民,因而可以利用春游、秋游、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校外

检验他们的行为习惯,而《弟子规》仍旧可以成为检验和提升的名片。比如:学生春游、秋游时因为分享而发生矛盾时,“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就是用于疏导的相处之道。在校外,我们借助社区工作人员、公园管理人员、路人之手分发“讲文明,有礼貌;步从容,立端正;冠必正,钮必结”等评价条,实现全员育人的目标,也让学生能收获“当文明小公民”的喜悦。

陈鹤琴先生曾说:“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弟子规》中的内容浅显易懂,如果我们取其便于学生朗读、记忆、导行的内容来融入我们的育人过程,即让品德教学与《弟子规》的部分内容进行微整合,适切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引领他们学习与成长,那么也不失为一条育人新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