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的应用解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的应用解剖

脑室

脑室系统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以及连通脑室的室间孔和中脑水管(图-1)。部分人还可见到发育变异的第五、六脑室。

图-1脑室系统模式图

侧脑室

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位于大脑半球内,左右各一,形状不规则,可分为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后角和下角四部分,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图-2)。

图-2侧脑室(上面观)

侧脑室前角为室间孔以前的部分,伸入额叶,冠状面上呈三角形。前壁、顶壁为胼胝体纤维,内侧壁是透明隔,腹外侧壁是尾状核头。侧脑室中央部位于室间孔与胼胝体压部之间,为斜行裂隙状,横断面上呈三角形。顶壁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下壁是穹窿、背侧丘脑、侧脑室脉络丛和尾状核等。

侧脑室后角伸入枕叶,多呈短三棱锥形。顶壁、外侧壁为胼胝体纤维,在外侧壁的外侧有视辐射经过。内侧壁上有两个纵形隆起,背侧者称为后角球( bulb of posterior horn),由胼胝体枕(后)钳形成;腹侧者较大称为禽距( calcar avis)(图-3),由距状沟前部的皮质陷入而形成的隆起结构。下壁由枕叶的髓质构成。

图-3海马结构脑室下角最大,呈弓形裂隙状,冠状面上呈半月形;在背侧丘脑的后下方弯向前下进入颞叶,其尖端距颞极约2.5 cm。外侧壁主要为胼胝体纤维;顶壁由胼胝体纤维、尾状核尾、终纹和杏仁体构成;底由海马伞、海马和侧副隆起构成。下角的底壁上有两个隆起,内侧部的隆起称为海马( hippocampus),由海马沟底的皮质陷入脑室而形成的潜在性皮质,其前端宽大为海马脚,被2-3条纵行浅沟分成数个趾状隆起的海马趾;外侧部的隆起称为侧副隆起( collateral eminence),由侧副沟的皮质陷入侧脑室下角形成,其后端膨大称为侧副三角( collateral trigone)。

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trigone of lateral ventricle)。侧脑室脉络丛位于中央部、三角区和下角内,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部位。

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 third -,-entricle)是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狭窄腔隙,有顶、底、前壁、后壁和左、右侧壁。顶为脉络组织,突入室

腔形成第三脑室脉络丛。底为下丘脑,自前向后有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室腔向下伸入漏斗的部分称为漏斗隐窝(infundibular recess)。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室腔伸入终板与视交叉之间的部分称为视隐窝( opticrecess)。后壁为缰连合、松果体和后连合,室腔伸人松果体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 pineal recess),此隐窝的上方尚有一个更深的松果体上隐窝( suprapineal recess)。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第三脑室向前上借室间孔连通侧脑室,向后下借中脑水管连通第四脑室(图-4)。

图-4 笫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

第四脑室( fourth ventricle)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形似帐篷。其底为菱形窝,顶的前部是小脑上脚和上髓帆,后部是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两个外侧角突向小脑与脑干之间,称为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lateral recess of foutth ventricle)。第四脑室向上借中脑水管连通第三脑室,向下连通脊髓中央管。在靠近前庭蜗神经附着处,第四脑室外侧隐窝的末端开口形成外侧孔;靠近菱形窝的下角处有单一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和正中孔均通向蛛网膜下隙。

第五脑室

第五脑室(fifth ventricle)是脑发育上的变异,位于两侧透明隔之间,又称透明隔腔(cavity of septum pellucidum)。其前界为胼胝

体膝,后界是穹窿柱,上界为胼胝体干,下界是胼胝体嘴和前连合(图-5、图-6)。一般情况下,此脑室不与其他脑室相通,该脑室有时形成囊肿可阻塞室间孔致使脑脊液循环障碍,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图-5第四脑室顶

图-6第五脑室和第六脑室

第六脑室

第六脑室( sixth ventricle)又称Verga室或穹窿室(cavea of fornix),亦为脑发育上的变异,位于第五脑室后方的穹窿连合与胼胝体之间,呈水平裂隙状,借穹窿柱与第五脑室相分隔。此脑室可扩大致使脑脊液循环阻塞,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第五、六脑室并非真正

的脑室,常共同存在,且相互交通。

中脑水管

中脑水管( mesencephalic aqueduct)位于中脑背侧,纵贯中脑全长,与第三、四脑室相连通。其宽度变化较大,通常中脑水管的中部较宽,上、下端稍窄。

脑膜和脑池的应用解剖

脑膜及硬脑膜窦

(一)脑膜

脑膜( meninges)自外向内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等三层。1·硬脑膜( cerebral dura mater) 紧贴于颅骨内面,分为两层。外层为骨膜层,与颅底骨结合紧密,与颅顶骨结合疏松,易于剥离;内层是包裹层,内面光滑,紧贴蛛网膜,包裹于脑的表面,并向内发出四个突起分别形成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和鞍膈等(图-7)。

图 -7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1)大脑镰(cerebral falx) 呈正中矢状位,前窄后宽,似镰刀状,分隔左、右侧大脑半球。大脑镰的上、下缘分别有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上矢状窦两侧有许多陷窝,内含有蛛网膜粒,使颅顶骨内板形成凹窝。大脑镰的前下缘附着于鸡冠,后下缘与小脑幕相连,连接处形成直窦;直窦向后与横窦汇合成窦汇。 (2)小脑幕(tentorium of cerebeLlum)呈帐篷状架于颅后窝上方,分隔端脑与小脑。小脑幕的

后部附着于横窦,前外侧附着于颞骨岩部上缘,前端连于前床突和后床突;前内侧缘游离,呈U形,称为小脑幕切迹( tentorial notch incisura)。由于小脑幕顶高于其两侧,故横断面上的形态存在差异,可呈YV或八形。 (3)小脑镰(cerebellar falx) 为小脑幕下方的一个正中矢状位的小隔,介于小脑后面的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内含有枕窦。 (4)鞍膈(diaphragma sellae)值于蝶鞍上方,张于鞍背上缘与鞍结节之间,覆盖垂体窝;其中央部有一小孔,漏斗经膈孔与垂体相连。

2.脑蛛网膜(cerebral arachnoid mater) 为一薄的半透明膜,包裹于脑的表面,由此膜发出许多蛛网膜小梁与软脑膜相连,两层膜之间形成网眼状的蛛网膜下隙,内含有脑脊液。

3.软脑膜( cerebral pia mater) 为一菲薄且富含血管的薄膜,紧贴于脑的表面并随其沟、裂而伸展,软脑膜与脑组织结合紧密,不易分离。软脑膜在脑室的一些部位参与形成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

(二)硬脑膜窦

硬脑膜窦( sinuses of dura mater)为颅内静脉的一部分,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故损伤时难于止血,易形成颅内血肿。主要由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窦汇、枕窦、海绵窦及其他颅底诸窦组成(参见图-7),各窦最后通过乙状窦经颈静脉孑L延续为颈内静脉。 1.上矢状窦(sup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附着缘,收集大脑半球上外侧面上部及内侧面上部的静脉血,以及通过蛛网膜粒回流的脑脊液,向后注入窦汇。 2.下矢扶窦( inferior sagittal sinus)位于大脑镰的游离缘,收集大脑半球内侧面、大脑镰和胼胝体的部分静脉血,向后至小脑幕前缘与大脑大静脉汇合形成直窦。

3.直窦( straight sinus) 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的附着处,向后与上矢状窦在枕内隆凸附近汇合成窦汇( confluence of sinuses),窦汇向两侧与横窦相延续。 4.横窦( transverse sinus) 位于枕骨内面的横窦沟内,向外、向前行至岩枕裂处急转向下而延续为乙状窦。

5.乙状窦(sigmoid sinus)位于颞骨乳突和枕骨内侧面的乙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