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摘要:文化负载词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在目的论视野下的翻译研究中,更是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接受者的文化认知特点。

本文以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视野;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影响因素引言一、目的论视野下的文化负载词研究现状目的论视野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范式,其关注点在于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在目的论视野下,研究者强调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要让目标语言接受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信息,同时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

翻译研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接受者的文化认知特点,尤其是在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更需要谨慎对待。

在目的论视野下的文化负载词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

纽马克(Newmark,1988)提出了七种翻译策略,包括拆分、概括、适应等,用以处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

而巴斯克(Bassnett,1991)则强调了翻译过程中文化认知的传递和交流,提出了文化转换和文化导向的翻译原则,以期实现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文化接受和理解。

这些研究为目的论视野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在目的论视野下,翻译文化负载词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来实现文化认知的传递和交流。

一般来说,翻译文化负载词的策略可以分为直译、意译和文化转换等。

1. 直译直译是指在目标语言中直接保留原文的词语或短语,不做任何改动。

这种翻译策略在处理一些与宗教、地名、人名、文化节日等相关的文化负载词时常常会采用。

将“Christmas”直译为“圣诞节”、“Buddha”直译为“佛陀”等。

直译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但有时会造成目标语言接受者的困惑和误解。

2. 意译意译是指在目标语言中对原文的词语或短语进行译意,以符合接受者的文化认知。

意译常常会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和语境来进行,以期实现在目标语言环境中的文化接受和理解。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语言学家彼得斯特林格曼曾提出语言翻译应当被看成一种“活动”,其中翻译本身一定会受到文化边界的影响。

这就引出了文化负载词翻译这一概念,它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化特点及文化特征之间差异,从而找到恰当的传达方式。

从目的论视角来看,文化负载词翻译就是指一种以源语和目标语文化为基础,用以提供有效、准确的源语到目标语的翻译效果的翻译形式。

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源头是文化,其中涉及到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的多样性。

文化背景涉及到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而文化语境则关乎一个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这种对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全面理解,对文化负载词翻译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和文化特征之间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之间的多样性,翻译者需要进行深入地探究,以判断源语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情况。

这一探究过程需要翻译者认真学习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以及每一个文化负载词在具体语境下的语义和特征。

而重点研究这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中潜藏的社会价值,从而为文化负载词翻译提供相应的参考。

此外,从目的论视角来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也需要考虑翻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外涵的客观性,这就要求翻译者在完成翻译之前,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调查,以确定翻译的内容和范围,以及文化涵义的传达方式。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化负载词的文化涵义以及其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的差异,从而在满足文化语境和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翻译。

最后,文化负载词翻译需要翻译者在文化背景和文化语境上有足够的洞察力,以便把握翻译文化特征的精准表达。

另外,翻译者还需要具备足够的分析能力,用以判断源语文化特征以及其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表达情况。

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对文化背景、文化语境和文化涵义有足够的深入理解,以做到文化内涵的准确诠释。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加强,文化负载词在语言翻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个文化体系中有着特定含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造成交流障碍。

为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人员需要理解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首先介绍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类型,然后分析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和误译现象,最后讨论如何在翻译中准确传达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类型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文化体系中具有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例如“荣誉”、“礼仪”、“义务”、“忠诚”等。

这类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会产生语言障碍和文化误解。

文化负载词可以分为主观文化负载词和客观文化负载词两种类型。

主观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具有某种意义和象征意义的词汇,例如“自由”、“平等”、“爱情”等。

客观文化负载词是指在某一文化中具有某种实际含义的词汇,例如“红绿灯”、“口红”、“电影院”等。

二、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作用和误译现象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正确理解词汇的内涵可以使翻译更加准确,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文化负载词在跨文化交际中易受误译。

误译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直译误译:翻译人员直接按照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忽略了文化内涵。

例如,将“rose-colored glasses”直接翻译为“玫瑰色眼镜”,而忽略了该词的隐喻意义。

2. 同一概念误译: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中的同一概念在含义和表达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中的“一夫多妻制”和英文中的“polygamy”虽然指代同一概念,但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3. 换行误译: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可能将原文含义中的一部分翻译,但忽略了其文化内涵的另一部分。

例如,将“happy-go-lucky”翻译为“无忧无虑的”,但忽略了该词含有的“锲而不舍”和“乐观向上”的意义。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从目的论视野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包括定义特点、研究现状、翻译理论、策略分析和实例分析。

在实例分析中,通过具体案例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式。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目的论视野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的启示,指出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的背景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及重要性,研究意义明确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象明确了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研究, 文化翻译, 理论探讨, 翻译策略,实例分析, 启示, 研究方向, 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目的论视角为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和翻译需求不断增加,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和关键。

本研究旨在通过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策略和实践,从而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间因负载词而导致的交流障碍和误解,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传达效果。

本研究将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翻译理论和策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文化负载词是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特定文化意义和情感色彩的词语,其翻译涉及到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传播等问题。

对于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以增进跨文化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和效果,提高翻译者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基于目的论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基于目的论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加注策略
加注是指在翻译中增加注释以解释相关的文化背 景、历史、习俗等信息。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 如果需要在译文增加注释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 化信息,可以采用加注策略。
04
基于目的论的文化负载词英译实证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文以某跨国公司的中文网站和英文网站 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情况。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该公司在中文网站上使用的文化负载词英译 较为恰当、准确,能够较好地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但在英文网站上,存在部分文化负载词英译不够准确、 表达不自然的情况。
讨论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策略和 技巧。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便提 高该公司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直译策略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如果目标读者具有与源语 言相同的文化背景,可以采用直译策略,保留原 文的文化色彩。
音译策略
音译是一种直接将源语言的发音转化为目标语言 的方法。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如果目标读者无 法找到与源语言相对应的目标语言词汇时,可以 采用音译策略。
意译策略
当目标读者无法理解源语言的文化背景时,可以 采用意译策略,将原文的文化内涵用目标语言进 行解释和传达。
06
基于目的论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Nhomakorabea01
通过准确翻译文化负载词,有助于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
递,减少误解和冲突。
增强文化意识
02
翻译过程中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有
助于提高译者的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03
通过翻译实践,可以培养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翻译逐渐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环节。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词汇中的文化负载词对翻译的难度和精度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为基础,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文化负载词定义文化负载词是指在一种语言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含义,不易转化为其他语言的词汇。

这类词汇是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资本,包括国家、民族、宗教、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元素。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到跨文化语境的传递,常常会出现翻译不准确、信息丢失等问题。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困难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的词汇所涵盖的文化禀赋不同,因此在翻译时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例如,在英语中,“tea”是指一种茶饮料,但在中国文化中,“茶”是一种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和道德伦理的代表。

在翻译时,单纯将“tea”翻译为“茶”可能会丢失其中的深层含义。

2、语言结构差异3、特定用法有的文化负载词还具有特定用法,这种用法常常只有本地人才知道。

例如,在汉语中,一个人去过南极可以称为“洲际游”,但如果翻译成英语,就需要加入解释和背景知识,否则会丢失原汁原味的文化含义。

三、解决方法1、依据目的进行翻译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需要根据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传递文化背景和特定含义,那就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文化符号。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解释和传达意义,那就需要在翻译时加入注释和解释,让目标语言的受众更好地理解。

2、注意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尽量以目标文化为准,采用更接近目标文化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将“monde”翻译为汉语时,可以用“世界”或“全球”,而不是直接翻译为“星球”,这更能符合汉语的文化思维方式。

3、借助主题词汇和关键词在翻译时可以利用主题词汇和关键词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抓住文化负载词的核心含义。

例如,在翻译一篇关于中国风俗的文章时,可以采用“中国年俗”、“传统节日”等主题词汇来辅助翻译。

目的论视域下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目的论视域下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23期总第619期目的论视域下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摘 要:文化负载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俗习惯的文字标符。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结合语言风格及可懂性,探求商标中文化负载词的最佳译法。

研究发现,译者在英译含有文化负载词的商标时,不仅要考虑中华文化意蕴的忠实传递,还需着眼于目的语消费者的理解与接受态度。

在目的原则与忠实原则的指导下,译者能否充分调动想象力与创造力,对等有效地英译商标中的文化负载词,是我国企业能否立足于国际市场的关键,也是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的必要一环。

关键词:目的论;商标;文化负载词作者简介:曹一诺,华南农业大学。

一、引言商标不仅仅用于区别其他品牌,也是品牌文化的象征。

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中,商标毋庸置疑是影响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

好的商标是有力的影响力传播工具,能够使消费者快速熟悉该品牌商品,为企业在无形之中带来更多收益。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增强,我国国家部门和行业协会持续推动外贸行业发展,拓展国际市场,维稳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此过程中,商标英译的得失对于国产品牌能否占据有利先导条件、巩固我国对外经贸的发展乃至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

二、目的论与文化负载词(一)目的论1.目的论概览。

目的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 J Vermeer)首先提出。

该理论以译文的功能性为倾向,并以实用主义为核心依据。

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翻译活动绝非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需要衡量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传统、价值观念,对文本进行综合衡量与处理。

在目的论视域下,翻译被认作是具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通过在复杂的内外因素交融背景下聚焦于目的的选择上,使得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

2.目的论三原则。

根据威密尔的理论,目的论由三个原则构成,分别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实原则。

本文将以目的原则及忠实原则为指导思想进行分析。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方法研究摘要文化负载词根植本民族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其负载丰富的文化内涵。

翻译好此类文化负载词对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和传递好中国声音至关重要。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2023年李强总理答记者问口译文本作为分析对象,探究文化负载词的口译方法和技巧。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文章发现,译员口译时可采用直译、意译和减译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应对负载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表达的翻译,以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口译方法;总理答记者问一、引言文化负载词是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具有独特性。

口译时,译员的任务是要准确忠实地再现原发言者讲话信息给译语听众。

(Jones:2002:4)口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因此,口译时如何处理好此类负载本民族生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表达也给口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口译目的。

两会总理答记者现场口译的预期目的即忠实准确传达讲者讲话信息,传达中国态度及中国政策。

本文梳理了2023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口译文本,整理出总理使用的部分负载文化意蕴的表达,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分析此类文化负载词适用的口译方法和技巧,希望能为未来口译实践提供灵感或启发。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

作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目的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功能主义翻译学派其他重要内容的加持。

凯瑟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弗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贾斯塔•霍茨•曼塔里提出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克里斯汀娜·诺德提出的文本分析和功能加忠诚理论共同组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核心理论。

(赵津,2019:83)莱斯为目的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汉斯·弗米尔提出目的论的基本原则。

随后,曼塔里将研究重心放在翻译行为上。

诺德综合整理了前人的研究,提出“功能加忠诚”原则。

其指出,翻译需尊重原文作者或讲者、源语文化及译文接受者等各方,需忠实传达原文内容。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增强,文化负载词在汉语翻译中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有特定文化修辞和语义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词汇往往涉及到文化背景、历史、语言、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些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具有不同的语义和文化修辞,因此在翻译时应遵循翻译目的的要求。

目的论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翻译理论,其强调翻译应当得以满足特定的交际目的,翻译目的是一切翻译活动的总体导向。

因此,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该注意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特定的目的和功能,以实现真正的交际效果。

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 直译策略直译策略是指在翻译时直接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直译,不加任何修饰。

该策略适用于不涉及文化差异的场合,适合将文化意义精确传递给受众。

例如,英文中的birthday在中文中也是“生日”,因此可以采用直译策略。

又如,“好莱坞”在英文中为“Hollywood”,如果采用直译,也可翻译为“好莱坞”。

2. 文化适应策略文化适应策略是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增加注释、解释、说明等手段,增加受众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使翻译更贴近当地文化。

例如,在英文中,一些地方的街道名字可能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人物、文化等,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很难直接理解这些名字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加入注释或解释。

同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文化负载词和受众所熟悉的目标文化相结合,达到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例如,在中文中,“文化大革命”翻译成英文可以采用“Cultural Revolution”,而在法语中,可以翻译成“Révolution Culturelle”,都采用了同化的翻译策略。

综上所述,翻译文化负载词需要根据翻译目的、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因素进行权衡,采用不同翻译策略,并结合注释、解释等手段,最终实现文化交流的效果。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标题中的「文化负载词」,特指寓含古代文化的繁杂复杂的词语,例如格言、成语、谚语等,它们几乎每个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翻译领域,这些古老语言带有文化负载的词语在进行翻译时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指以原文文化特点和语言特色为基础,以新译语言对应的文化特点和语言特点为依据,以及考虑到文化沟通的要求,做出的翻译。

当今,由于技术的进步以及日益活跃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文化负载词被纳入翻译范围,这也对翻译人员要求更高。

以往翻译人员只会把文字类词汇进行翻译,而对文化负载词,常以直接意译或文字翻译来加以表达,这无论从句法表达上还是语义表达上都无法得到较准确的翻译效果。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于目的论来完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句子的意义和结构都要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语境、文化背景及重要信息等特点而调整,以达到艺术性和信息性的双重要求。

这便是目的论所指的---以求达到目标语言文化中最接近原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针对文化负载词,目的论所提出的基本翻译方法,有意译、借用、改写等。

其中,意译也是文化负载词翻译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是指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遵循翻译的目的使用新译文言语中的表意词语或结构,以表达原文中的文字或语义的含义。

其次是借用,它是指翻译者不改变原文的原意,但在翻译中尽量保留原文格式,并使用新文化的表达形式来表达原文中的含义,以满足读者的熟悉度和理解度。

改写则是指翻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以根据目的语文化文化背景、文章结构及篇章位置等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改写,以使其在新译文里呈现出更为恰当的表达。

但是,文化负载词翻译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由于文化负载词的复杂性,导致翻译时无法完全表达出原句的意思;翻译时还可能遇到文字上的误解、逻辑上的混乱或者句子长度和形式上的不同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翻译过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因此,有效地解决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问题,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文化意识、文学素养以及丰富的语言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创造性。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目的论视角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强调语言使用是基于特定的沟通目的,并受到说话者的意图和背景知识的影响。

在目的论视角中,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在翻译研究中,目的论视角被广泛应用,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翻译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文化负载词是指在特定语境中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的词汇,常常是一种特定文化中独有的词语,往往涉及到特定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难以直接对应,需要翻译者动用更多的文化知识和语境信息,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在目的论视角中,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使用和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因素对意义表达的影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度。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涉及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翻译技巧,更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意义表达的复杂性。

在目的论视角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需要分析目的语言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者的文化认知。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原文词汇翻译成目的语言中对应的词语,更需要考虑目的语言和接受者的文化认知和接受能力。

翻译者需要根据目的语言的文化特点和接受者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手段,确保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目的论视角中,研究者可以借助目的语言和文化学习的理论,深入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为实际翻译提供理论指导。

需要重视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往往涉及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认知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目的论视角中,研究者可以通过对翻译过程中翻译者意识形态和文化认知的分析,深入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结果的影响,为翻译实践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指导。

需要考虑翻译成果的质量评价和反思。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

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究摘要:在各类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地位举足轻重,能否对其进行恰当的翻译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成效。

目的论以翻译目的和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将译文的交际功能放在首位,在指导翻译策略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目的论,翻译策略大思政视域下对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研究 TSGZ2020Y08一、文化负载词与目的论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地理、风俗以及价值观等因素会形成其独特的语言词汇。

这些特色词汇很难在目的语语库中找到对等词汇来实现完全的语义和文化对接,从而形成空缺,成为文化负载词。

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有效翻译文化负载词,扫清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已成为译者的研究课题。

目的论强调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翻译目的:一是译者要有目的地扫清交际活动的语言障碍,让文化交流得以实现;二是译者要结合文本类型,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将源语信息用合适的语言译成目的语。

目的论遵循的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1]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原文,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实现的功能。

[2]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将文化负载词英译时,译者要考虑词汇所承载的文化,根据不同场合、受众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心理期待,采用灵活变通的策略。

(一)直译直译是同时忠实于源语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法。

它能保留文化负载词的形象和修辞特征,让目的语读者开拓视野。

例:“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各领风骚,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With the West learning from the East, and the East learning from the West, Asia and Europe …“东风西渐”指古代中国逐渐将传统文化传入西方;而“西风东渐”指在19世纪晚期,西方人将其价值观、思想和文化带入中国。

鉴于目的语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具有类似结构和文化意义的词组多用直译。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负载词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其翻译涉及到语言、文化、习俗等多个层面,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在目的论视野下进行对文化负载词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还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目的论视角下的研究,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过程中的特点、翻译策略以及影响因素,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促进文化负载词翻译领域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文化负载词在翻译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翻译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播。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的文化内涵,并有效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还可以为翻译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将有助于提升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推动翻译事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文化负载词概述文化负载词是指植根于特定文化中的词汇或短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语用特点,在语言交流中承载着思想、价值观念、习俗和传统等文化信息。

这些词汇通常难以直接翻译成其他语言,因为其所表达的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或情感色彩,有时甚至超出了字面意义。

文化负载词的存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加深了人们对特定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举例来说,像中国特有的“福”字,代表幸福和吉祥,在春节期间常常被挂在门上,意味着迎接新年的希望和美好;而在西方文化中,“Santa Claus”(圣诞老人)则代表着圣诞节的快乐和礼物。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作者:杜园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6期摘要:文化负载词是《元曲三百首》翻译的重要问题。

以目的论为指导,从目的论的目的、连贯和忠实这三大原则出发,以许渊冲的《元曲三百首》英译本为例,研究英译本,有助于对诗歌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关键词:目的论文化负载词《元曲三百首》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91-02元曲英译有助于译语听众充分了解诗词文化内涵。

《元曲三百首》是许渊冲先生的经典译作之一。

从阐述翻译目的论和文化负载词两方面出发,对《元曲三百首》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案例分析,探讨目的论三原则与文化负载词之间的切合点与可行性。

一、目的论目的论是功能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指出,翻译不是语言转换活动,而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的准确把握。

换言之,翻译要做到原文和译本的契合。

一方面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表意,一方面也要考虑读者的感受。

(Jabir,2006)“目的”和“功能”这两方面就不同的接收者而言,文本类型一样也可能存在传递出不同的信息。

二、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翻译主要体现在一个译本的语言运用上,鉴于考虑到原语和译入语在翻译过程中差异,要考虑多种综合因素,才能更好地地实现“目的”。

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使用会导致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出现偏差。

(Peter Newmark,1998)因此,只有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准确、恰当的翻译,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文化沟通与交流。

其中,“文化负载词指在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并且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层面上的展现”(胡文仲,1999),他的这一提法划分了文化负载词和一般词汇的界限。

至此,有学者也提到文化负载词同样也可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其方式为语言词汇(廖七一,2000)。

目的论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

钱钟书的创作被认为是一
种“文化复兴”,强调文化价值的重要性。

文化负载词在语言中的重要
性是显而易见的,探讨一个文学作品的学术价值都离不开其文学语言
表达。

文化负载词是汉语与英语所不同的文化表达,因此在译作中必
须加以关注。

本文建立在重视“文学本质”取向下,以《围城》英译本
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为例,从文化差异研究以及传统与现代语言
学的视角,探讨此类词汇的译作的艺术特征,并通过某种方法提出“最
佳翻译”。

通过研读围城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总结出以下翻译策略:保留汉语词汇;同义移植;定义注释;借词与句式调整等。

进一步探
讨一种有效的策略,即前文标注,可以更好地处理之前提到加以又分
离钱钟书文学艺术之趣。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姜子牙》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姜子牙》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姜子牙》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姜子牙》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导语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字幕翻译作为电影传播的重要环节,对于文化信息的传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以目的论视角为基础,对电影《姜子牙》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保持文化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一、目的论视角的基本概念目的论视角,又称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翻译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其核心观点是讲述语言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功能传递,即将源语言的功能转移到目的语言中。

在翻译实践中,目的论视角要求译者要准确理解源语文化信息的含义和功能,将其转换为目的语文化信息的合理表达。

二、《姜子牙》电影及其字幕翻译特点《姜子牙》是一部中国大陆电影,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姜子牙和妲己之间的纷争。

在字幕翻译中,由于该电影涉及到许多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如古代文化典故、历史背景等,因此对于字幕翻译的要求较高,需要准确传达电影的文化意义。

(一)字幕翻译中的中文化负载词中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具有较强文化内涵、难以直接翻译或者在目的语体系中不常见的词汇。

在《姜子牙》的字幕翻译中,这些中文化负载词包括典故、谚语、历史名人等。

例如,“姜子牙”是姜太公的名字,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但在国外观众中并不常见,因此其翻译需要考虑到所针对的观众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在《姜子牙》字幕翻译中,目的论视角提供了一些翻译的原则和指导,以保持文化信息的合理传递。

首先,译者要准确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文化意义,尽量选择与之相符合的目的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

其次,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接受能力,避免使用过于冷僻或晦涩的文化负载词。

再次,要注重上下文的整体表达,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上下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最后,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性,力求在翻译的同时保持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三、《姜子牙》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针对《姜子牙》电影中的中文化负载词,本文提出了以下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甄嬛传》作为一部描绘清朝宫廷生活与权力斗争的电视剧,凭借其精致的剧情、丰富的角色塑造和深入人心的故事线索,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

然而,其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剧情的吸引力,更在于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呈现。

这些具有浓厚文化特色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对于理解剧情和角色设定至关重要。

然而,这些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将其准确、生动地传达给目标语言观众,成为翻译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甄嬛传》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我们将首先分析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然后探讨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接着以《甄嬛传》为例,详细分析翻译者在处理这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时所采用的策略,最后总结并提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类似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目的论翻译理论概述目的论翻译理论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后经莱斯的学生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翻译并非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在目的论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被看作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对等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甄嬛传》这类具有丰富文化负载词的中文作品翻译中,目的论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释意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汉英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充满文化特色的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

这些词汇不仅是特定文化的表达,也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桥梁。

本文从释意论的视角出发,针对文化负载词的汉英口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释意论视角释意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非单纯地追求语言形式的对应。

在口译过程中,释意论强调的是理解原文的意图和含义,然后以最自然、最贴切的方式将其传达给听众。

对于文化负载词来说,这一理论尤为重要,因为这些词汇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社会背景。

三、文化负载词的特点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可能是历史事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名称等。

这些词汇在翻译过程中往往需要特殊的处理方式,因为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四、汉英口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策略1. 文化背景的熟悉:译员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

只有了解了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和用法。

2. 意译与直译的结合:在口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可以直接对应的目标语言中的词汇,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对于那些无法直接对应的词汇,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通过解释和阐释来传达原文的意义。

3. 添加解释或注释:当某些文化负载词无法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可以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或注释来帮助听众理解。

4. 语境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文化负载词的含义,避免断章取义。

五、实例分析以“茶马古道”为例,这是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

在口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Tea Horse Ancient Road”,同时添加解释:“Tea Horse Ancient Road is a trade route in China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ng tea and horses”。

目的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域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作者:周莉任皆润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1年第05期摘要: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缩影,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性,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同时,文化负载词也是我们文化对外交流的翻译重点和难点。

在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好坏直接影响着文化“走出去”的程度,甚至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败。

电影《花木兰》虽然由西方电影制作人拍摄完成,但它是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影片,无论是故事的发展还是台词的内容,都涉及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根据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来探讨电影《花木兰》台词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及效果。

关键词:目的论; 文化负载词; 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5-101-0021.引言花木兰形象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其替父从军、忠孝节义的巾帼形象流传至今。

花木兰也是我国流传度最为广泛、最受欢迎的女英雄形象之一。

1998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就推出了动画电影《花木兰》(Mulan),电影上映后在欧美国家广受好评,花木兰这一带着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女性形象也被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所认可、接受。

今年真人版《花木兰》在全球各地一上映,便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花木兰替父从军”作为一个中国故事,在对外讲述的过程中翻译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电影台词中“忠、勇、真、孝”、“四两拨千斤”、“可汗”、“天子”等文化负载词(组)的翻译效果也直接决定了中国故事被西方观众所理解的程度。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花木兰》台词中的文化负载词(组)为例,来探讨其翻译方法和成效,并对此提出一定的建议。

2.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最先是德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所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论视野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关注的是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在翻
译过程中,语言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
翻译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一、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目的论视角是由纽约大学的Gideon Toury提出的,它认为翻译是一个目的导向的行为。

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

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研究不再是简单地考察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等价关系,而是关注翻译活动所处的具体语境和目的。

这种视角
下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考虑翻译的社会文化背景、传播目的以及目标受众等因素,从而更好
地理解翻译现象。

二、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问题
文化负载词是指承载着特定文化信息的词语,这些词语在特定语言和文化环境下具有
独特的含义和内涵。

中国的“红色”在西方文化中既代表着热情和力量,又有着政治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地传达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内涵成为一个难题。

因为不同的文化有
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习俗和认知方式,翻译者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等同的词语来替代这些文
化负载词。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1.文化背景的考虑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只有了解源文化
和目标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把握文化负载词的特殊内涵。

对于中国的“红色”,翻译
者需要在翻译成英文时考虑西方文化对红色的理解,避免出现文化的误解。

2.等效传达原则
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翻译者需要遵循等效传达原则,即在确保意思准确传达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文化负载词的特殊内涵。

翻译者可以通过对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选择最适合的译文来传达文化负载词的含义。

3.注释和解释
对于某些特别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者可以选择在译文中加入注释或解释。

这样
可以在尽量保持译文简洁、流畅的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化的特殊内涵。

在翻译中国
古代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加入对特定词语的注释,让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中
国的文化背景。

四、结语
在目的论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源文化和目标文化的文化差异,遵循等效传达原则,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翻译者也可以通过在译文中添加注释和解释的方式,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化的特殊内涵。

希望今后的翻译研究者能够更多地关注这一问题,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