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关系及其调控研究

合集下载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Ⅱ》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0041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Ⅱ)英文名称: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分: 2.0适用对象: 农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作物育种学等二、课程简介作物栽培学Ⅱ主要围绕南方(特别是广东省)栽培作物,如水稻、玉米(超甜玉米、糯玉米)、薯类(甘薯、马铃薯)、花生、甘蔗、烟草等大田农作物,从生产实际、特征特性、生长发育规律和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和措施与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系统的论述。

Crop Cultivation ScienceⅡof individual introduction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systematically the fe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ultural technology, cultural measures and its mechanism for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high efficiency , secur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crops those were cultivated in south china, especially in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rice, maize, potato, peanut, sugarcane, tobacco.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等专业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课程性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以及优化决策等途径,来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性科学。

作物栽培学(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作物栽培学(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第一节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作物产量作物产量是作物一生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作物产量通常分为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经济产量栽培作物的目的是获得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的产量。

•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经济系数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

通常,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产量构成因素作物产量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群体的经济产品产量,即由个体产量或产品器官数量所构成。

作物产量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株数×单株有效穗(分枝)数×每穗(分枝)粒(果荚)数×(每果粒数)×粒重•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穗数×单穗粒敷×粒重或穗数×单穗颖花数×结实率×粒重•豆类作物为产量:株数×单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单荚实粒数×粒重•薯类作物产量:株数×单株薯块数×单薯重•棉花的产量:株数×单株有效铃数×单铃籽棉重×衣分•油菜的产量: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角果数×每果粒数×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为乘积关系•产量构成因素相互间很难同步增长,往往彼此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株数(密度)与单株产品器官数量间的负相关关系较明显•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对前者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产量因素形成的特点产量因素的形成是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不同时期依次而重叠进行的;产量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动调节现象,这种调节主要反映在对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上。

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及其调控措施

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及其调控措施

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因素研究及其调控措施水稻的生长与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水分因素、养分因素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首先,生态环境因素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光照条件是水稻生长的基本需求,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都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适宜的温度范围也是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关键条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适宜的湿度条件也对水稻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高湿度环境容易导致水稻病害的发生。

调控措施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来改善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比如选择充足的阳光照射、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范围。

其次,土壤因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土壤的肥力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水稻生产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主要是氮、磷和钾等主要元素,同时也需要微量元素的补充。

适量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料可以补充土壤养分,提高水稻的产量。

此外,调整土壤pH值和改善土壤结构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例如,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调整土壤湿度和通气性,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再次,气候因素对水稻生长和产量有直接影响。

适宜的气候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日照时间、降雨量和蒸发量。

过长或者过短的光照时间都会影响水稻的开花和结实。

适宜的降雨量和蒸发量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调控措施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气候条件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例如栽培合适的品种和采取适时的灌溉措施。

最后,水分因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水分条件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并且对水稻的养分吸收和光合作用有重要影响。

调控措施包括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方法,以及选择耐旱性较强的水稻品种等。

综上所述,水稻生长与产量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生态环境因素、土壤因素、气候因素、水分因素、养分因素等。

通过合理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提高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质的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质的与产量品质的关系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空气是许多气体的混合体,由氮气(占78%)、氧气(占21%)、
四、空气因素 二氧化碳(约占0.33%,320ppm)和极少量的氢气,以及一些惰
性气体和不固定的成分如氨气、二氧化硫、水汽、烟尘等。
(一)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CO2)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据测定,农作物的干物质中90%—95%是由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和水合成的,只有5%—10%是来自土壤的营养物质。
(二)作物的蒸腾作用 水分通过作物活体表面的散失称为蒸腾作用 (三)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求
1.生理需水 是直接用于作物生理生化过程的水分 2.生态需水 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分。
(四)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
1.作物需水量 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用蒸腾系数表示; 二是用田间耗水量表示。
2.需水临界期 作物一生中有一个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为400—760nm(即可见光谱区) 。
光质是指太阳辐射的不同光谱成分。
(三)光质 不同波长的光谱对作物有不同的作用。
可见光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能源,为光合有效辐射。 可见光为有色光。 波长0.6~0.7um为红、橙色,被叶绿素大量吸收,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波长0.5~0.6um为绿色和黄色,很少被叶绿素利用; 波长0.4~0.5um为蓝、紫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具 有造型作用。
2,土镶有机质的转化
(1)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是指土壤有机质在良好通气条件下,经
过一系列好气微生物的作用,彻底分解为简单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不仅可以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同时,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可以重新合成新的、更为复杂的而且较稳定 的有机化合物,即腐殖质。

种子的成熟、产量预测、调制和调拨

种子的成熟、产量预测、调制和调拨

第二章种子的成熟、产量预测、调制和调拨第一节种子的成熟和脱落一、种子的成熟种子在成熟过程中,种子的内部总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干物质在种子内部不断地积累,各有机质的矿质元素从茎、叶流入种子,以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形态贮存在种子内部。

种子发育初期,内部充满液体由于贮藏物质不断积累,这种液体逐渐混浊而成为乳状。

以后水分继续减少,不断浓缩,最后种子内部几乎全被硬化的合成的产物所充满。

在物理性状上,种子的成熟过程常常表现为绝对重量的增加和含水量的下降,种子充实饱满,种皮组织硬化,透性降低;在外观形态上随树种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在生理上则种胚有了发芽能力。

种子成熟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生理成熟,即种子成熟过程中,当内部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种胚具有发芽能力时,达到生理成熟。

达到生理成熟的种子含水量还较高,内含物还处于易溶状态,种皮不致密,种子不饱满,抗性弱,这样的种子不易贮藏,同时生理成熟的种子还没有充分完成种胚的生长发育过程,因此发芽率低。

种子具有成熟的特征时,称为形态成熟,形态成熟的种子内部生化变化基本结束,营养物质的积累已经终止,内含物由易溶状态转为难溶的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水量下降,酶活性减弱,呼吸作用也减弱,种子开始进入休眠状态,这样的种子易贮藏,发芽率高。

种子的成熟,必须具有形态上的成熟和生理上的成熟两个方面,才能称为种子的真正成熟,只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时,都不能称为种子真正的成熟。

多数种子是在生理成熟之后进入形态成熟;有些树木的种子两种成熟时间几乎一致,如杨、柳、榆等;有些树木的种子,在形态上已表现出成熟的特征,而种胚未发育完全,需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发芽能力,则称为生理后熟,如银杏、刺楸等树种。

这样的种子只有在采收后经过具备低温、湿润、通气条件的层积贮藏后才会具有发芽能力。

在自然状态下则是在脱落坠地以后,种胚才逐渐伸长至正常的大小而具有发芽能力(图2—1)。

不同树种的种子成熟期是很不相同的。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农业生产中关注的重要指标,对于农民来说,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

下面将从科学种植管理、优质种子选用、土壤改良以及病虫害防治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科学种植管理科学种植管理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基础。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合理的间作选择可以增加作物的养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

同时,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合理的灌溉和施肥也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可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合理选择药剂,采取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灌溉和施肥方面,要注意合理控制用水量和肥料的使用量,确保作物能够得到适量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二、优质种子选用优质种子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

在选用种子时,应注意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品种。

同时,要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强的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灾能力。

此外,种子的萌发率、生长势和纯度等指标也是选种的重要考虑因素。

因此,选择优质种子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三、土壤改良良好的土壤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例如,通过合理的土壤调理和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此外,合理的轮作和翻耕措施也是土壤改良的重要手段。

轮作可以有效地改变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体的生长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而翻耕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作物的根系发育。

因此,积极采取土壤改良措施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有效途径。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为了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方法。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或种属间关系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点。

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来杀灭病虫害,具有快速、广谱的特点。

物理防治是借助于物理手段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如使用虫灯和陷阱等。

选择适应当地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并在病虫害发生前及时进行预防控制,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和种子质量的控制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和种子质量的控制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和种子质量的控制
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
(1)培养基原材料的产地、品种、加工方法及颗粒大小不同以及蛋白胨、琼脂的质量、水质的硬度、污染程度等都会对对孢子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培养温度、空气湿度、通气量等都会影响孢子的数量和力。
(3)斜面孢子一般培养7~8天时就开始自溶了。但是如果培养了5天后再冷藏,那么20天内都不会发生自溶。但是,冷藏时间过长会使菌体的活力下降。
(2)在种子制备过程中,每移种一次都需要进行杂菌检查。
种子质量的控制
(1)实验室种子制备阶段制备菌种时,将保藏的菌株溶于无菌的生理盐水中,逐级稀释,然后在培养皿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培养,长出菌落,选择形态优良的菌落接入三角瓶进行液体摇瓶培养,筛选出生产率高的菌种备用。 这一分离方法适用于所有的保藏菌种,并且每隔一年左右都必须将保藏的菌种用此方法处理一次,以防止菌种的退化。

作物学研究进展

作物学研究进展

作物学研究进展作物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本科学的两个主要的二级学科为作物育种学和作物栽培学。

作物科学的根本任务是探索揭示作物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和作物重要性状遗传规律;研究作物育种技术和培育优良品种,创新集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技术体系,相互配套应用于作物生产,为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一、近年来本学科国内外发展状况进人21世纪,世界作物科学与技术发展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向作物科学领域迅速渗透与转移,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促进了作物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

发达国家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了作物生产向优质、高效、无污染方向发展,显著提高了作物生产的可控程度和农产品的巿场竞争力。

我国作物科学与技术发展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作物学科改良和栽培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促进传统技术的跨越升级,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作物遗传育种发展突出1.以生物技术为特征的现代育种发展迅速依据生物遗传变异的原理,育种的方法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到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再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育种,生物育种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在生物育种新技术差距正在减小。

生物技术育种技术将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途径。

2.以关键性状改良为主的新品种不断涌现优良品种的选育正逐步由表现型选择向基因型选择、由形态特征选择向生理特性选择的转变,优质、高产、抗逆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优良品种培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品种改良取得大批具有显著应用效益的成果,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3.以方法体系为核心的育种技术得到发展近年来,通过生命科学及相关学科的渗透、交融和集成,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在实现品种矮杆化和杂交化二次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细胞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以及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育种技术迅速发展。

现代农业概论作业答案(全)

现代农业概论作业答案(全)

现代农业概论作业答案(全)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电大现代农业概论作业四次作业答案现代农业概论作业 1------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现代农业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一、名称解释1. 农业农业是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在国民经济中农业还包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

在《农业法》中还将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也包括在农业之中。

2.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心的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3.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复种或休耕单作、间作、混作、套作或移栽、轮作或连作等。

4.间作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

5.再侵染初次侵染引起植物发病后在病部形成的繁殖体传播到其他健康植物上引起发病称为再侵染。

二、填空1、循环再生多层次利用2、资源新技术3、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植物检疫植物抗病虫品种 45、有机质团粒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C 4.D 5.A 6.B 7.A 8.B 9.D 10.C四、简答题1、什么是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新的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打破传统农业的结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2、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哪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3、什么是模式化栽培技术作物栽培学在研究作物生育进程中各器官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以及作物与环境间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种栽培措施和调控技术的作用原理科学、定时定量地分析其效应和应用原则形成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调控技术。

作物栽培学 (2)

作物栽培学 (2)

一、名词解释1、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2、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

(条件:要达到一定规模、从外地引入、当地没有、引种的作物要完成其生活史)3、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4、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5、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

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方法和技术来改善农业生产。

在这方面,植物生理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的各个方面,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和逆境响应等,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际指导。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种子质量和种子萌发率的提高种子作为农作物生长的起点,种子质量对于农作物产量的影响非常重要。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发现,适当的种子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种子的质量和萌发率。

例如,种子处理技术中的种子浸种、种子上的激素处理等可以改善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势。

此外,植物生理学还研究了种子休眠和种子萌发的机制,为种子处理技术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类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化合物。

植物生理学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例如,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开花,控制农作物的生长节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植物生长调节剂还可以用于抗逆性的调节,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逆境适应性。

三、光质的调控光合作用是植物进行能量和有机物合成的重要过程。

植物生理学研究了光合作用的机制及其受光质的调控。

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差异影响。

通过调控光质,可以改变农作物的生长节律、提高产量和品质。

例如,通过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开花、延长果实保鲜期等。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合理利用光质调节技术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四、生理生化性状的分析植物的生理生化性状直接反映了植物的生长状态和代谢活性。

植物生理学研究了不同生理生化参数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了相应的指导意见。

通过对农作物进行生理生化性状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营养状况,从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调整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施肥方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作物栽培学总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作物栽培用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对象是大田作物1、作物栽培学特点:复杂性、季节性、地区性2、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方法:生物观察法、生长分析法、发育研究法、作物生理研究法3、作物种植一般分为三大类:粮食作物(谷类、豆类、薯芋类)、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类、其他)、饲料和绿肥作物1.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不可逆增加。

通常可以用大小、轻重和多少来度量。

2.发育: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即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3.分化:细胞、组织和器官在形态结构、内部代谢和生理功能发生的变化。

4.S形生长过程:作物的个别器官、整个植株的生长以及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均经历前期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又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一条S〃形的曲线。

(S型曲线的应用: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减速增长期(最高速率)、缓慢下降期)生产上的指导意义:可作为作物检验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重要依据,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使之达到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

各种促进或抑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该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超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5、棉花的主茎各节均可出生分枝,一般主茎第5~7节位以下着生的分枝多为叶枝(营养枝),其它节位着生的多为果枝,在果枝中,棉铃对叶生,枝条曲折,与茎垂直、叶枝中叶片多锐角。

棉叶为子叶、先出叶、真叶。

4、作物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它包括植物学上的三类器官,即由胚珠发育成的种子、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以及用作无性繁殖的根茎等营养器官选用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的种子,对保证全苗壮苗有重要意义。

浅谈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及一些因素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浅谈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及一些因素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作物学通论》课程论文指导老师:李伶俐学院:植物保护学院班级:植物保护1班姓名:李映虹学号:07浅谈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及一些因素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摘要:作物科学是农业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

作物,即直接或间接为人类需要而栽培的植物。

近年来,因为环境与全球经济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的作物低产,农民遭受损失的现象。

这使得我们更加重视作物生产,对国民经济建设起推动作用。

本论文,从外因和内因两个大方面分析了影响作物高产的因素,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以便在作物生产中有更高的效率及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作物高产外因内因措施形成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主体成分。

因此,作物生产是国民经济建设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作物产量潜力的改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作物高产的遗传基础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不断探讨和不断发明创造的重要的学术命题,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作物高产特性及其改良的途径一直是各类作物遗传改良的一项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作物遗传育种工作者对各种作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一般来说,.影响作物高产的因素概括起来有四个:地域因素、气候因素、遗传因素、种植技术。

这中间,有内因子(如遗传因素),也有外因(如气候因素)。

内因改变作物遗传的特性,外因控制作物生态因素。

因此,为提高农作物的单产量,获得早熟、抗倒伏、抗病等性状,科学工作者往往要综合这四个因素,因地制宜。

将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归纳为育种手段、栽培措施、优化投入、控制逆境和改善环境等等在外因方面一、提高光能利用率1.延长光合作用时间(1)增加种植次数(也称增加复种指数)。

不同地区种植作物的次数不同,南方可以一年两季、三季,而北方只能一季到两季。

(2)套种:也说套作。

即在某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在行间播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期,增加产量。

2.增加光合作用面积(1)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根据土壤肥沃程度等情况种植适当密度的植物。

影响玉米制种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影响玉米制种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影响玉米制种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应对措施吴晋源【摘要】种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科学技术的有效载体。

作为杂种优势利用最早、普及率最高的玉米,种子的高科技含量使它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新世纪以来,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加,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3300万hm^2左右,每年的用种量近10亿kg。

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出苗率、整齐度、种性和产量水平,影响着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尤其是种子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从制种源头抓起,环环紧扣,采取相对应措施,提高种子质量,确保种子纯度,确保用种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期刊名称】《种子科技》【年(卷),期】2012(030)011【总页数】2页(P34-35)【关键词】制种质量;玉米;种子质量;杂种优势利用;播种面积;生产资料;有效载体;科学技术【作者】吴晋源【作者单位】山西省农垦技术服务站,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038种子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科学技术的有效载体。

作为杂种优势利用最早、普及率最高的玉米,种子的高科技含量使它的地位显得更加突出。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新世纪以来,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加,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的玉米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3300万hm2左右,每年的用种量近10亿kg。

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出苗率、整齐度、种性和产量水平,影响着种子生产者、经营者、尤其是种子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因此,从制种源头抓起,环环紧扣,采取相对应措施,提高种子质量,确保种子纯度,确保用种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影响制种质量的主要因素1.1 隔离区不安全玉米制种的隔离区要求在300 m以上,低于这个距离就可能出现串粉,产生伪杂交种或回交种。

但在实际制种过程中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因为土地联产承包致使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各家各户种植面积较小,给连片制种寻找安全的隔离区带来困难。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浙江农林大学作物栽培学期末复习重点

作物栽培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作物、作物(crop)的概念也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目前世界上被人们所栽培的植物约1500种,大致可分为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三类,包括粮、棉、油、麻、丝、茶、糖、烟、桑、菜、果、药、杂等。

对这种广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种植业。

狭义的作物则指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即粮、棉、油、麻、丝、茶、糖、烟和饲料等作物,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农作物等,俗称庄稼。

对这种狭义的作物进行栽培与管理即作物栽培。

耐寒作物: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在1~3o C左右,如小麦、大麦、黑麦、油菜、蚕豆等。

喜温作物: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 0o C 左右,如稻谷、玉米、高粱、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短日照作物:凡在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的条件下,通过其光照发育阶段的作物。

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填空题:作物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下设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和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按用途和植物学特征分类有:1.粮食作物2.经济作物(economic crops)或称工业原料作物3.绿肥及饲料作物(forage andgreeruaanure crops)按作物感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作物、短日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作物。

简答题: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轮作复种、栽培管理、生长调控、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其可持续本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

作物栽培的特点:1.作物生长的规律性2.作物种植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3.作物生产的持续性4.作物系统的复杂综合性作物栽培学的代表性理论成就:1、作物产量源库理论2、作物叶龄模式理论3、作物群体质量理论 4、作物化学调控理论水稻名词解释:水稻品种的“三性”(感光性、感温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分蘖:分蘖是由稻株分蘖节上各叶的腋芽(分蘖芽),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形成的。

【doc】优质米品种双竹粘的产量生理及其调控指标的研究

【doc】优质米品种双竹粘的产量生理及其调控指标的研究

优质米品种双竹粘的产量生理及其调控指标的研究脚,孝腕殂艘指标大穗型水稻品种产量生理与调控对策研究专辑19938优质米品种双竹粘的产量生理及其调控指标的研究彭春瑞戚昌藉L旭华摘要<本文研究了双竹粘在杂优敲培法(稀插,少苗.大稚)下的产量生理及i啊控指标美键词:优质.米品种:产量生理;产量构成;iL~,l控指标在水稻生产中人们发现增加个体数日已难以使产量进一步提高,而稳定个体数目促进个体生产力的提高反更易达到这一目的.戚昌瀚等研究了大穗型常规品种在杂优栽培(稀播,少茁,大穗)下的干物质生产和产量能力…,蒋彭炎等研究了在稀,少,平(稀播,少本插,平稳施肥)下的增产效果I机理J,凌启鸿等研究了小群体,壮个体裁培下的增产效应【4I.许多研究表明:优质米品种的高产裁培也应稳定穗数,主攻大穗. 双竹粘是江西省的主要优质出口大米.其缺点是茎秆细,粒重低,易倒伏.加之月前生产上又太都采用密插多苗多穗栽培,结果由于群体大,每穗杖数太大降低,容易倒伏影响濑浆结实.因此,产量很低,一般为l50~200千克/亩.本试验试图应用杂优栽培法的原理,通过进行播种量,基本苗和施肥试验研究其产量生理,产量形成,高产途径和调控指标.并分析栽培因子对米质的影响,为常规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农学系实验站进行.1.1试验田肥力有机质2.2%,全氮0.13%,速效磷13ppm,速效钾55ppm1.2供试品种双竹粘(邓家埠水稻原种场提供).6月28日一7月2日播种,播种量20千克/亩,秧龄22天.1987年进行预备试验.设l0.16万/亩两种基本茁(包括三Ⅱ1以上大蘖,下同)和低,中,高3种施肥水平.1.3施肥水平1987午低中,高的尿素用量分4为6,l2,18千克/甫,过磷酸钙分别为12.5,25,37.5千克/亩,氯化钾分别为6,12,l8千克/亩.1988年为尿素12.5千克/亩.过磷酸钙25千克/市,氯化钾12.5千克/亩.设5,10,20万/亩三种基本茁和分施,前重两种施肥法.同时设计一个播种量为80千克/亩,基本茁20万/亩,前重施肥法的对照处理(CK).过磷酸钙全部作基(而)肥,氯化钾l/2作基(面)肥,l/2作分蘖肥.1987年尿素60%作面肥,30%作分蘖肥,10%作粒JIB;1988年基肥尿曾发表于江西农业.I989.1(2).其主要内容为彭舂瑞同志在戚昌黼教授指导下的碗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一6一一素5千克/亩,前重法分蘖肥75千克/亩,花,粒肥各施25千克/亩.随机区组排列,1988年6.7m.以后不施.分施法不施分蘖肥,健花,保重复3~4次,小区面积1987年8.3m,在各生育时期取样测定干物质,时面积(干重法),功能叶(齐穗前心叶下一叶,齐穗后剑叶)含N量(扩散法),齐穗前5天词查颖花化,退化.米质测定采用统一方法】进行.2结果与分析2.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2.1.1产量由表l可见:1987年在施肥水平相同时,亩插l0万苗较l6万苗增产.在施肥水平中等或高时增产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基本苗相同时,不同施肥水平的产量顺序为中等>低>高,即以中等施肥水平产量最高,但其与低水平差异不显着,与高水平差异极显着.1988年对照的产量最低.仅202.5千克/亩,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其它各个处理.在施肥方法一致时,产量顺序为5万苗>10万苗>20万苗.采用分施法时,5万茁和1O万苗差异不显着,但它们与20万苗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采用前重法时,三种基本苗之间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基本茁相同时,分施较前重增产2.68%~I】.37%,平均为6.45%.由此可见:(1)双竹粘在杂优栽培方式下能显着增产,特别是在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2)施肥水平以中等为好,分施较前重增产.2.1.2产量构成因索分析由表2可见:1988年农大试验小区和余干调查资料分析同样表明:每亩穗数与其它三个产量因素有极显着负相关,最终与产量也有负相关趋势(r=-0.】212):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之问有正相关,最终与产量也都有正相关,但以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r=0.7426一)对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与产量的通径系数,偏回归平方和的分析表明:它们的太小顺序均为每穗粒数>每亩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即对产量影响或作用最大的因素为每穗粒数.因此,应主攻大穗. 表1不同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1987-1988)注:L—低;M一中;H一高:sA—分旌;HA前期重旌.下同表2相关系数.变异系数和通径系数(1988,n;44)Z2产量生理与产量形成Z2.1干物质生产(1)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关系.生物产量是经济产量的基础.表3 分析表明:产量与群体总干物重有极显着正棚关(r=0.8838一);与单蘖干重也有极显着正相关(r=0.8676?).经济系数(k)与单蘖干重(x)的关系也报密切.其关系式为:K=0.5408-(0.2503/x)(r=0.9592一),即增加单蘖干重可以提高经济系数.从表3还可看出:在总干物重相近时,以穗少.单蘖重高的产量和经济系数为高.例如处理16一中与l0__中.因此,增加生物产量应主要提高单蘖重.表3千物质生产.产量和经济系数(1987—1988)扯理叶面系默fL^l1叶耳乱上升逮率叶面租下障速率t/dlmu】佃/dmu)硼蛐弃l《嚣产量每穗宴岫/mu)x一8一(2)干物质生产进程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干物质生产进程与产量因素的形成密切相关,根据表3和表1分析表明:分化前的物质生产量与每亩穗数有扳显着正相关(r=0.921l一),与其它各产量因索有负相关,特别是与结实率(r=-0.8642一);分化一齐穗期的干物质生产量与每穗粒数及颖花容量(粒重)有扳显着正相关(r:O.8283一,0.7688一);齐穗后的干物质生产量与结实率有正相关(r=0.7277一).土2.2叶面积动态由表4可知:每穗实粒致和产量与齐穗前各个时期的LAI有显着或扳显着负相关,与灌浆期(齐穗后15天,下同)的LAI有显着正相关.与分蘖一一分化的叶面积上升速率有负相关(r=-0.9080一,一0.9597一);与分化一一孕穗期的上升速率有极显着正相关(r=O.9664一,0.9601一);与孕穗一一齐穗的下降速率相关不显着;与齐穗一灌浆的叶面积下降速率有极显着负相关(r=-0.9737一,-0.9984一).2.2.3茎蘖动态从表5可知:双竹粘达到最后穗数和最高茁数的日期分别为移栽后9~l6天和20--28天,在此范围内,提早达到最后穗数和最高茁数,会造成最高苗致多,群体过大,不利于大穗形成.统计分析表明:每穗分化颖花数.发育颖花数,总粒数都与移栽一一达到最后穗数和最高茁数的天数呈显着或扳显着正相关,与最高茁致,无效分蘖致,有效穗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表5茎辇动态与大穗形成的关系(1988)5一前重Io_分施lo-前重2o_分施2前重X1X2I5.58I3.26l2529279.I40.9604'.0.9466..16.4816.5525.7531.82-09594¨-0.9257''120.580.673.65ll4275.06167109.269.157.4699.465559.1291.456.55567n6n6n-l82.2.4源库特性据表3和表6分析表明:增加库容量可以提高后期的干物质生产和经济系数,而增加最大叶面积系数则对后期的干物质生产和经济系数都不利.若以粒/叶比或粒重/叶比来反映源库特性,则产量(y)依粒/叶比(x1)或粒重/叶比(xz)的回归方程为:y=90.97+415.23xl(r=0.9739一)或y=133.12+20.16x2(r=O.9916一),即粒/叶比增加O.1粒/cm或粒重/叶比增加ling/cm可使产量提高41.5千克/亩或20千克/亩.一9一●O8816;;8OO∞"∞∞柏~表6源库关系与产量形成(1988ll=6)注:y--产量:k一收获指数;w一千物质生产表7茎蘖动态.干物质生产进程群体指数指标(1987N1988)2-3高产的调控指标2.3.1播种量和茎蘖动态指标根据前人的研究和1987年的辅助试验结果表明:在二晚栽培下播种量以20--25千克/亩,秧龄20--25天,7叶期移栽为宜,则高产的茎蘖动态指标为:基本苗7.68万/亩,考虑到.后发和.补发作用.实际基本苗有5~6万即可.撮高苗数38~40万/亩.在主茎叶龄l3.4时(移栽后28天)达到.每亩穗敦27~29万/亩.在主茎叶龄I1时(即主茎叶片数减去仲长节问数的I1r龄期,移栽后l5天) 达到(表7).2.3.2干物质生产指标从表7可知:高产的适宜总干物重为800千克/亩左右,总干物重达到这个水平,实际产量可望达到35O~360千克/苜.高产还要求各个时期的物质生产量为:分化前100~I1O千克/商,分化一齐穗期440--460千克/亩.齐穗后23O 一一l0一■■■I,.1▲T●250千克/亩.2.3.3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从表7又可知:虽然1987年和1988年的最高产量差异很大,但两年的适宜有效穗数大致相同.都是在27--29万/亩时产量最高,在这样的群下结实率可达90%以上.1988年的结果表明:在千粒重16克左右时.实际亩产要达到300千克.总颖花数需要2100--2200万/亩;亩产达到350千克,千粒重一般在l7克以上,以此推算每亩总颖花数需要2300--2400万.故亩产350千克的产量构成为有效穗27--29万/亩.每穗85粒左右.结实率9o%以上.千粒重17克.3.4叶面积动态指标图中四条曲线为每年产量最高的两个处理的叶面积消长曲线.若以他们的平均值作为双竹粘高产的叶面积动态.则各个时期的叶面积系数为:分蘖初期0...--0.6,分化期2.7--2.8.孕穗期6.0'~6.2,齐穗期5,O--5.1,灌浆期3.54{~3.6.2.3.5群体指数指标蒋彭炎等人糍3曾以抽穗期的群体指数作为产量形成蠡:期群体调控的途径嘲,本试验求出了呈,2双竹粘各个时期的群体指数适宜值.这些求得值与高产实际值十分吻合.1在杂优栽培下,孕穗期和齐穗期的群体指数几乎相等.因此.高产的群体0表8栽培措施对米质的影响(1988)3讨论3.1双竹粘的源库类型及高产的主攻方向双竹粘的每亩总颖花鼓少,千粒重低,总颖花容量低;茎鞘运转率也低,1988年平均运转率仅为1.1%.甚至出现负值:结实率很高.且与每穗粒鼓设有负相关(表2);产量与粒/叶比或粒重/叶比有极显着正相关. 综上所述,可初步认为双竹粘是库限制型品种.因此,要提高产量就需要增加颖花数,扩大库容量.分析表明:每亩总颖花鼓(Y)与每亩穗数(x.)及每穗粒数(x)的关系式为:y=721.64+16.85xI+l1.82x2(F=19.75一).但XI项不显着,除去后方程变为:Y=16o3.15+6.3261x2(r=0.7733一,n=18),因此,每亩颖花数的提高仅依赖于每穗粒数的增加,这说明高产的主攻方向应主攻大穗.3.2大穗形成与施肥技术双竹粘高产应主攻大穗,因此,旌肥技术应以促大穗形成为中心.分析表明:双竹粘的每穗粒披(y)依分化颖花数/穗(x,)及大保颖率fx2,X2= (每穗粒数/每穗分化颖花鼓)×100%】的回归方程为:Y=-67.72+0.5952xI十1.1402x (F=66.53一,n;6)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b=0.7030,b=0.5177.因此,增加每穗粒数应以促进颖花分化为主,其次是降低颖花退化,提高大保颖率.由于抑制分蘖一一分化前抽出的叶片生长有利于大穗形成(表4),因此要控制分蘖肥的施用.分析表明:在不发生贴地倒伏的小群体中,结实率一般在90%以上.且与灌浆期功能叶含N量相关不显着(r=0.7278,rom=0.950),因此,施用粒肥可能对提高每穗实粒鼓意义不大.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施肥技术应为:控制分蘖肥,重施促花肥,补施保花肥,不施或酌情少施粒肥.3.3双竹粘的品种特性与杂优栽培法的增产机理一般认为迟熟矮秆品种采用少苗,大穗栽培.增产幅度大,但双竹粘为早熟二晚(生育期10天左右).茎秆较高(90cm左右),然而在杂优栽培下增产效果很明显.这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双竹牯分蘖力强,前期物质生产速率高,成穗串高,在少苗时也易达到足够穗效.2.在杂优栽培下穗大粒重,总颖花容量提高,侧5一分旌较ck的总颖花容量增加19.71%.3.在杂优栽培下抗倒伏能力强,结实率大大提高,例5_分施不倒伏,而ck则倒伏面积达80%(贴地倒伏面积达40%).结果前者的结实率达95.27%,而后者仅75,69%.参考文献1戚昌瀚等.大穗型永稻的物质生产特性与产量能力豹研究,作物,1986.(2)一12—蒋彭炎等.水措产量形成期的物质生产及其调控途径的研究,浙江农业科学.1987,(3)蒋彭炎等.水措稀播少本插高产技术的研究.作物,1981,(4)凌启鸿等.IR大面积高产敖培技术途径一一兼论水稻小群体,壮个体栽培模式.江苏农业科学,1982,(9)金煜祥.优质稻米.江西丝苗'的高产栽培技术,江西农业科技,1985,(6)大田济.山形县优质稻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农业技术,1986刘宜柏等.措米品质鉴定方法及我省主要栽培品种的品质概况与评价,江西农业科技.1985,(1)MILOSLAVRECHCIGL,JR.CRCHandbookofAgriculturalProductivity1982V olumeIP lantProductivity201~209STUDIES0NTHEYIELDPHYS10L0GY AND REGULATIONINDEXOFFINEQUALITYRICEVARIETYSHUANG'ZHU—ZHAN PengChunruiQiChanghanZhongXuhuaAI~tractRice".offinegrainqualityShuang-Zhu-Zhanwasstudiedandthemainresults obtainedasfo]lows:TheyieldofShuang--Zhu-Zhancouldbeincreasedsignificantlyinthepatternof hybridriceculture. Shuang—Zhu—Zhanbelongsinasink—limitedvariety,therefore,theyieldincrease canbcobtainedthroughraisingthenumberoftotalspikeletspermu,buttheincreaseofto- mlspikcletspermuwereonlydependedontheincreaseofthenumberofspikelctsper panicle.Toobtainlargerpaniclesandincreasethenumberoffilledspikeletsperpanicle,the fertilizerapplicationshouldbechangedintothemode:acontrolledapplicationatthetil- leringstage,heavyapplicationattheinitiationstage,andwithsupplementaryattheboot- hagstageandheadingstage. Thereexisteda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theyieldandthetotaldryweight.Those withfewerpanic~sandheavierdrymatterofsingletillersshowedhigheryieldandharvest indexinthecaseoftotaldryweightbeingapproximate.Inordertoincrea.sethebiological yield,theemphasisshouldbeputontheenhancementofsingletillerweight. Culturalpracticeooricequalityperformedsignificanteffects.Keywords:Finegrainqualityricevariety;Yieldphysiology;Yieldcomponent;Regu-】ationindex.一13—2345678。

种子质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种子质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种子质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种子是农作物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因此,研究种子质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种子质量对作物发芽率与生长速度有着直接影响。

高质量的种子能够更快地发芽并生长出更强壮的幼苗,从而使作物在整个生长期内保持较高的生长速度。

另外,高质量的种子还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其次,种子质量对作物产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高质量的种子能够使作物在生长期内充分利用养分,提高产量。

同时,高质量的种子还能够使作物更加抗逆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较高的产量。

最后,种子质量对作物品质也有着重要影响。

高质量的种子能够使作物在生长期内获得更多的养分,从而提高作物的品质。

另外,高质量的种子还能够使作物更加均匀地成熟,提高作物的外观品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研究,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种子保存与管理的工作,保
证种子的质量与数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食品安全。

农作物的产量限制因素与调控策略

农作物的产量限制因素与调控策略

农作物的产量限制因素与调控策略农作物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农作物的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

本文将探讨农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并提出调控策略,以期达到更高的农作物产量。

一、土壤因素1. 土壤质量土壤质量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优质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土壤中富含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也对植物生长发育起到重要作用。

调控策略:改良土壤质量,如进行有机肥料施用、灌溉管理和合理耕作措施。

此外,进行土壤检测和分析也能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2. 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会导致养分的缺乏或锁定,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调控策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求,进行土壤酸碱度调节,如施加石灰来中和酸性土壤,或者施加有机物质来提高碱性土壤的酸度。

二、气候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候因素之一。

不同农作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各不相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植物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调控策略: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或者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护膜或搭建温室。

2.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来源。

不同农作物对光照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光照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的生长、开花和结果。

调控策略:选择在日照充足的季节种植适应性强的农作物,或者采取人工补光措施,如使用人工光源照明。

三、水资源因素1. 水分供给水分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缺乏水分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减少产量。

调控策略:合理灌溉,根据农作物的需水特性和土壤湿度状况,科学确定灌溉量和灌溉时间。

同时,提倡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

2. 水质和水浸涝水质的好坏和土壤水浸涝都会对农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水质不佳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水浸涝则会引起植物根系窒息和根部腐烂。

调控策略: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对于水质问题,可以进行水质净化处理,以确保提供给农作物的水达到良好的水质要求。

钾钙比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

钾钙比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

钾钙比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作为两种重要的矿质元素,钾和钙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钾钙比即钾含量与钙含量之间的比值,对于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钾钙比对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及其相应的调控措施。

首先,钾钙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充足的钾供应有助于增加作物的生物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植物的光能利用和固氮能力。

钾钙比适宜时,能促进氮的迁移和转运,提高作物对氮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

研究表明,维持适宜的钾钙比可以增加农作物的根系和叶片生物量,增加果实的大小和数量,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其次,钾钙比对作物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钾在植物中具有调节渗透压、增强抗逆性、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等功能,因此维持适宜的钾钙比可以提高作物的营养品质。

一方面,适当提高钾含量可以增加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含量,促进维生素和酶的合成,提高作物的食品营养价值。

另一方面,合理的钙含量有助于增加作物的硬度和质感,提高果实的口感品质,对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性、色泽和口感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维持适宜的钾钙比可以提高作物的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然而,不适当的钾钙比也可能对作物产量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当钾钙比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理障碍和产量损失。

当钾含量过高时,会抑制钙的吸收和转运,导致钙缺乏症状,进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一些作物如番茄、苹果等对钙的需求量较大,因此维持适宜的钾钙比对于保证作物正常发育十分重要。

另一方面,当钙含量过高时,也容易出现微量元素锌、铜等的缺乏,进而引发作物的次生抗氧化作用降低、黄化和叶片枯死等症状。

钾钙比的调控是维护作物产量和质量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

钾钙比的调控可以通过土壤施钾和施钙、合理选择钙镁肥和钾肥、合理摄入钙、钾含量较高的作物等多种措施来实施。

首先,在土壤中合理施用钾肥和钙镁肥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增加作物吸收钾和钙的能力。

大豆表观光合作用遗传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豆表观光合作用遗传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豆表观光合作用遗传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的开
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
要的意义。

大豆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一个
重要领域,涉及到植物的花期调控、头期开花、果实发育等多个方面。

而大豆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相对较少,需要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究大豆表观遗传学与其产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
对大豆的表观遗传学研究,分析不同表型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解析
大豆产量的影响因素。

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内容
1.大豆表观遗传学实验设计: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分别进
行不同时期的花期调控、头期开花、果实发育等方面的表观遗传学实验。

2.样本采集与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RNA抽取,分别进行RNA酶平衡PCR、RNA测序和蛋白质测定等分析。

3.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RNA和蛋白质水平数据
进行分析和比较,寻找不同表型和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探究不同表型
对产量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
1.探究大豆表观遗传学与其产量之间的关系。

2.为制定新的大豆种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3.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价值。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大豆表观遗传学与其产量之间的关系,为制定新的大豆种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还可以为大豆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作物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关系及其调控研究农作物是农田中最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

种子是农作物的起始点,
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种子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
和品质。

因此,研究农作物种子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探索调控
种子质量的方法,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种子质量与产量的关系
1. 种子质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种子质量对种子的萌发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高质量的种子具有
较高的萌发率和较快的萌发速度。

而低质量的种子则会导致萌发率低下、萌发时间延迟等问题,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2. 种子质量对苗期生长的影响
种子质量不仅关系到种子的萌发,还会影响植物的苗期生长。

高质
量的种子所生长出的幼苗通常具有更好的生长势头、更强的抗逆能力
和更高的生物量积累。

而低质量的种子所生长出的幼苗则可能生长缓慢、易受病虫害侵害,导致后期产量降低。

3. 种子质量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种子的质量影响着植株的生长发育。

高质量的种子能够促进根系的
发达和侧枝的分枝,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植株的光能利用效率。

而低质量种子所生长的植株则可能营养不良,发育不完全,导致产量
减少。

二、调控农作物种子质量的方法
1. 选择优质种子进行种植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种植者应该选择优质种子进行种植。

优质种
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较好的发芽势和较好的生长势头。

通过对种子
的外观、发芽率、农艺性状等进行综合评估,可以选出适宜的种子进
行种植。

2. 适宜的播期和播种密度
播期和播种密度是影响种子质量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播期可
以保证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发芽生长,提高产量。

合理
的播种密度可以避免植株之间的竞争,促进植株充分发育,提高产量。

3.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种子的
质量来说,充分供应营养和水分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科学合理地施肥
和灌溉,可以提高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营养和水分供应,从而提高种子
质量和产量。

4. 防治病虫害和适时采收
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种子质量的重要因素。

适时进行农药防治,及早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可以减少种子的感染和病害传播。

此外,适时采收种子也是保证种子质量的关键步骤。

结语
农作物种子质量与产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选择优质种子、适宜的种植措施以及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
地提高农作物种子的质量和产量。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将为农业生产
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支持,助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粮食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