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教师观。

合集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幼儿教师观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幼儿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幼儿教师的角色在幼教中变
得更加关键。

幼儿教师是指具有专业幼教知识、技能和态度,以及对幼儿的关爱、照顾和
教育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幼儿教师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

第一点,注重教师的情感教育观念。

幼儿教师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构建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

新课改的要求是全面发展幼儿的各个
方面,而情感教育是其核心,教师要注重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其自信心、自尊心和自
主性,这是幼儿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二点,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观念。

幼儿教师在新课改下也要符合新的幼教教学理念,注重幼儿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好奇心和好学精神。

同时,在专业素养方面,
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教学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学习和提升,保持专业素养上的全面提高,并
能够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最大化的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

第三点,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观念。

在新课改背景下,幼儿教育中要注重对幼儿兴趣
和需求的引导,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在教育方法方面不断创新,使幼儿
教育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和满足幼儿的需求。

总之,新课改为幼儿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要求幼儿教师不断发掘和
培养幼儿的优势,构建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幼儿的学
习能力和兴趣,这些都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是新课改下的一种新的教师观,要真正成为新课改下的新教师,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认识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从大学到高中到初中到小学,重心越低,越应该关注人的发展,数学教育也不例外。

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我们不仅要考虑到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受者,施教、操练的对象,永远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

首先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要以学生为教学之本,而不能以教材为本。

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能灵活的驾驭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的处理教学内容,精心的设置教学程序,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激活课堂教学是教学,使教学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在课堂上,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知识,快乐的感受知识。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创造性地思考,获得积极而良好的体验,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品德是第一位的。

我们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

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数学。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新课改的教师观是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的重要考点。

在考试中主要以单选题和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查。

其中单选题的具体出题角度包括两类:第一,理解型,题干以教学事例的形式考查对内涵的理解;第二,识记型,考查对每条教师观内涵的匹配。

而材料分析题大多涉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行为的变化,让考生运用教师观理论进行评析。

因此在备考这部分知识点时,同学们既需要识记,也需要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看一看有关新课改教师观的具体内容。

中小学教师观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角色转变,二是教师行为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出题角度:在案例分析题和例子单选题中,出现老师关注学习动机、注重人格养成、老师灵活使用教材、补充教材内容、课程资源开发、老师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等说法,都能够体现出教师角色的转变。

(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教师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出题角度:在案例分析题和例子单选题中,出现老师对待后进生依然做到不放弃、引导学生学习、加强与同事、家长等人之间的合作,都能体现出教师行为的转变。

【案例分析题】多年来,徐老师一直坚持还课堂于学生,他安排的“课前五分钟”深受好评。

其做法是在每堂课的开始安排一名学生上台演讲,主要程序是:学生讲授——大家评论——师生共同给出成绩,此项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除了这项活动,徐老师鼓励学生开展的自编课本剧活动、班级读书交流活动、创办文学刊物都收到了很好效果。

徐老师的教学方式别具一格,他尝试过用分析讨论法讲议论文、用欣赏分析法讲小说、用朗读品味法讲诗歌、用形象体会法讲散文等。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

新课改的教学观新课改的教学观是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一综合素质中的重要考点。

在考试中主要有两类题型:一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二是以案例分析题的形式考查。

不论是单选题还是案例分析题,都是考查学生对其中每一条具体理念的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看一看有关新课改教学观的具体内容。

一、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一般都是以“教育者中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一切,掌控课堂,大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实际需要、兴趣爱好、主观想法等,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们应转变理念,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智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一般都把教师单纯当做知识的传授者,老师的任务就是教授书本知识而已。

但是在现今知识体系急速更新的情况下,要让学生真正提升学习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授书本知识,必须要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纯教会学生知识只能让学生着眼于现在,而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三、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教学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者所需获得的结果。

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要的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人们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即分数。

于是造成了严重的“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过程;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急功近利,忽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造成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及发展过程,忽视了引导和帮助。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与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与学生观

模块一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观与学生观1、教案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案不能只重结果忽视过程二、新课程改革中的评价三、教育技术的定义1、关于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的定义。

可以大致将它们分为两大体系:电化教育体系和教育技术体系。

2、电化教育体系的内涵是“媒体论”,即运用现代化的教案媒体传递教育信息,外延是应用现代化教案媒体的教育,力图通过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3、教育技术体系的内涵是“方法论”,即运用系统方法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外延是整个教育领域,力图通过系统科学方法和教案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实际上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也主要体现这两方面的要求。

4、教育技术94定义:教案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5、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它们既是工作过程,也是工作方法四、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1. 网络化2. 多媒体化多媒体教案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多重感观刺激。

②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

③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

④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⑤交互性强。

3. 愈来愈重视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研究4. 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5. 愈来愈强调教育技术应用模式的多样化模块二一、教案系统设计,也称教案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

二、教案设计定义:教案系统设计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案理论等的原理转换成对教案目标、教案内容、教案方法和教案策略、教案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案系统设计具有如下特征:三、教案系统设计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教案系统设计的系统性2.教案系统设计的理论性与创造性3.教案系统设计过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4.教案系统设计的具体性四、教案系统设计的作用学习教案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教案理论与教案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案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案设计模式:(1)教案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学习情境创设(4)信息资源设计与提供(5)自主学习设计(6)协作学习设计(7)学习效果评价设计2. 学习风格的认知因素的研究(1)关于认知方式的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研究(2)格雷戈克的学习风格分类(3)沉思型与冲动型3. 学习风格的情意因素的研究(1)内控与外控(2)正常焦虑与过敏性焦虑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和角色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最伟大的课程改革”(王湛语,见2004年3月12日《中国教育报》)。

它影响深远,涉及面广。

就教师来说,它要求我们转变传统观念与角色,树立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几种教育观。

一、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过去,我们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教育教学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要,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位学生实现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学生中心”即是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就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观念。

应把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发展等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

以学生为本,就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主动的发展;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发其独特的潜能,促进其发展特长,使其有个性地发展。

二、树立“活动中心”的教学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奉行以知识传授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活动对其素养形成及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致使学生不能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为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活动的教学观。

重视学生主体活动,要求课堂教学淡化教师的表达欲,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使其在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发现真理、体验情感、陶冶情操,从而真正能够自主、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三、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严守师道尊严,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师生间谈不上民主平等,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关系要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共同提高的平等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领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便是新课程改革,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角色与观念提出了新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课改对教师观的影响,并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新课程改革是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为背景的,对传统的功利性教育观念进行颠覆与重构的一项教育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主张挑战了传统教育观念,也给教师的角色和使命重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在传统课程中,教师被赋予了一种传授者的角色,主要目的是传递知识给学生。

然而,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单一源泉,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新课改下的教师观念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教师观念认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和职责。

然而,新课改中的教师观念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成长的伙伴和引路人。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四、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首先,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新课改的理念和目标,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

其次,教师需要主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还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展望未来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在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形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更加积极、开放和多元的特点。

未来,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师将成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陪伴者,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

新课改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口诀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一)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三)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秒记口诀:两全一个性两重点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一)学生/儿童是发展的人(二)学生/儿童是独特的人(三)学生/儿童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秒记口诀:两独一发三、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秒记口诀:“提素”“个性”“实”“创”“两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秒记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三)新课改下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学科”转向“**人”秒记口诀:四个转向四、素质教育的评价观(一)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三)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秒记口诀:许三多形终展第1页共3页Slogan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秒记口诀:学促开设课,教学实研者(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秒记口诀:师生尊赏、教学引帮、自我反想、同事合掌六、教师职业素养(一)完整的知识结构(二)灵活的教学能力(三)教育机智(四)情感智力和品质秒记口诀:知能机品七、教师职业道德(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学前教育】幼师新课改的教师观

【学前教育】幼师新课改的教师观

幼师新课改的教师观1️⃣ 引言:幼师新课改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变革。

幼师新课改,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素养等多方面的努力,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教育服务。

在这一背景下,教师观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新课改的成效与幼儿教育的未来发展。

2️⃣ 幼师新课改下的教师角色转变2.1 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引导者在幼师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转变为幼儿学习的引导者。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并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从课堂的管理者到情境的创设者新课改强调情境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因此,教师需要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情境的创设者,通过设计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为幼儿提供真实、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2.3 从评价的评判者到发展的支持者在幼师新课改中,评价不再仅仅是对幼儿学习成果的简单评判,而是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师需要从评价的评判者转变为发展的支持者,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通过正面、积极的评价激励幼儿不断进步。

3️⃣ 幼师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发展3.1 持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面对新课改的挑战,教师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通过参加培训、阅读专业书籍、参与教育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3.2 反思实践,提升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3 合作交流,促进共同成长新课改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育研讨等方式,与同事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问题,实现共同成长。

基础教育改革PPT课件-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基础教育改革PPT课件-新课程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 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 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 教师权威。
•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 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 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 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 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 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
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
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
• ——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 ……
•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 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 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 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 脸堆笑。
案例

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
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 声,这
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
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
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
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
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
• 4、新课程教学观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的学科 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 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 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 的发展为本位。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 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 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 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 健康发展。这意味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 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 人格养成。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一、背景介绍新课改是指新一轮课程改革,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新课改的实施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的教师观1. 教师角色转变在新课改下,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努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2. 教学方式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新课改下,需要采用更多样化、灵活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例如:小组合作式探究、项目式学习等。

3. 能力培养重要性凸显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竞争的加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成为了评价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标准。

在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 评价方式改变新课改下,考试评价将不再是教育工作的唯一标准。

教师需要探索更多样化、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例如: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三、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1. 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这种角色转变使得教师在工作中更有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提高了其职业认同感。

2. 增强教师专业素养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更多样化、灵活性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

这种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

3. 增加教师工作压力新课改下,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这种要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使得教师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

四、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新课改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这种要求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更全面、更深入的发展。

2.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新课改下,采用小组合作式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师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01教师角色的转变(一)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三)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

教师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改教材的能力。

(四)社区型的开放教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和社区生活教育化。

新课改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02教师行为的转变(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此外,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

(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帮助、引导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改强调反思新课改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阶段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能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合作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观新课改以来,人们对教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体现在:(教师不再只是一个课程知识的被动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地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师不再是一个真理的垄断者和宣传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因此,积极能动的教师形象取代了消极被动的教师形象。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育工作者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潜能、素质目标及评价标准等问题的中的看法和观点。

怎样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此背景下,新课改的学生观包涵一下三点: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权责主体。

教学观: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

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观也发生变革,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二、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2.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课程” 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新课改理论》教育,是一项塑造灵魂、培育未来的伟大事业。

在这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课改理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它们犹如指引教育航程的灯塔,为我们照亮前行的道路,帮助我们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观,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目的和价值的总体看法。

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现代教育观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潜力和发展需求。

因此,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多元化的环境中成长为有个性、有创造力、有社会担当的人。

教师观,是对教师角色和职责的理解。

在过去,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权威和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但如今,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学生观,是我们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们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而要相信他们在适当的教育环境下能够不断进步和成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

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改理论则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

新课改下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1.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新课改下的教学观主张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即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代表,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规律,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新课改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强调以问题为主线,让问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起点和引导,让学生通过问题引发的探究和思考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加深对学科本质的认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将课堂变为研究性学习的空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以案例分析、小组合作、PBL等方法为主要教学手段,使学科知识有生命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应用。

同时,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还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

4. 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而言,教师是如此重要的角色。

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知识上有深厚的基础,同时也需要拥有领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此外,教师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帮助。

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认为,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石。

总之,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师的专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基本内容,这些观点不仅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教育者们为学生教育而倾心努力的方向。

新课改的教师观心得体会

新课改的教师观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新课改的实施,深感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以下是我对新课改教师观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裁判员、演员、家长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探讨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这种转变意味着教师需要放下权威,与学生共同成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探讨者。

我们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指导者。

我们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超越。

此外,教师还应成为学生组织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活动,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下是我对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些体会: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知识、体验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成长。

3. 案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教师要注重案例教学,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拓宽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改要求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下是我对教育理念转变的一些体会:1.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

新课改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的汇总(一)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口诀:两独一发(二)学习方式的转变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2、合作学习合作性学习,是以学习者小组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一切相关行为。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因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

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

每个小组4—6人为宜。

每学期应该调整一次小组的划分,以便让学生有更宽的交往空间。

3、探究学习当学生在这种问题探究学习中能培养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观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口诀:教师学生促研究,建设开发搞开放(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五)教学观的转变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1)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教师观。

下面我们就教师观的具体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新课改的教师观有四条,在对这四条理论的理解上,我们首先要把握总的方向,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是对过去应试教育背景下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师观的一种修正,强调的都是时代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凡是不符合这四条内容的,或者服务于应试教育的教师观都是错误的。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这条着重强调教师的责任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这条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做好教学的研究和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本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成长。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这条强调的是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课程执行者,要更多的参与到课程的建设当中去。

体现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教师要做好校本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这条强调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不仅要服务于校内的学生,而且要在社区文化的建设当中发挥作用,学校教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