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及保护开发研究———以庆阳剪纸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状况及保护开发研究———以庆阳剪纸为例*
作者:李朝阳,郭锋锋
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7年第9期
摘要:通过对庆阳剪纸传承人的调查发现,存在空间分布分散、代际传承弱化、“艺术大师”比例低、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生活窘迫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常传承。庆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传承地缺失、剪纸精神与艺术特色弱化、剪纸人地位下降以及传统文化边缘化等,应从加强剪纸民间艺术的普查和研究、加快剪纸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等方面解决非遗的生存困难。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庆阳剪纸;传承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7.09.047
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受到很大挑战,“庆阳剪纸”传统艺术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调查,揭示传承中的问题,寻找合理的非遗传承思路。
1 庆阳剪纸概况
“庆阳剪纸”是流行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的一种汉族剪纸艺术。庆阳剪纸历史悠久,是中国剪纸传统艺术最早兴起的地区之一,经宋、元、明、清几代,剪纸艺术不断发展走向成熟。庆阳剪纸种类繁多,取材宽广,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灵活,风格古拙质朴、粗犷奔放,与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具优势。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并由国家文化部认定庆阳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庆阳剪纸”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成绩,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代表性作品有剪纸艺术大师金香莲的《孔子像》,该作品在“世界华人艺术精品展”十周年庆典活动暨美国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巡展,荣获华人艺术功勋金奖[1];马路的《春天进行曲》在2011年中国·桐庐国际剪纸艺术大展暨第四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中荣获银奖。很多剪纸艺术大师的珍品、论文、传略被载入《中国艺术》《中国艺术研究》《世界名人录》等多部典籍。地方政府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挖掘研究出版了《陇东民俗剪纸》《庆阳民俗剪纸》《庆阳传世剪纸》等多部研究专著,展现了“庆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巨大艺术价值。
2 庆阳剪纸传承人特点
1)传承人等级和数量。根据各级的政府命名情况,庆阳市的剪纸艺人分为传承人、艺术大师和普通剪纸艺人3类。传承人是指通过代际传递获得较高的技艺并能够进行实际创作和传承活动的剪纸艺人;艺术大师是传承人当中艺术创作和技艺突出的人才,前两类又分省、市2个等级;普通剪纸艺人是指近年来通过培训获得剪纸技艺的人员。目前庆阳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剪纸艺人达到1 000人,具有剪纸爱好自娱自乐的剪纸者在民间大量存在,无从统计(见第48页表1)。由表1可见,庆阳市剪纸艺术人才较多,然而技艺能达到一定认定标准的艺术人才较少。
2)剪纸主要派系代际传承。庆阳剪纸传承的典型派系分为“后山派”和“前源派”。“后山派”随意奔放,重写实和原生态,用大剪刀就勾勒出剪纸的大体轮廓,追求民俗和实用性,运用剪纸原始纹样是其鲜明的特色;而“前源派”的纹样既质朴清新,又大气凛然,在工整对
称的基础上又灵活多变,且重感生和衍生,追求装饰性和创造性是这一派系鲜明的特色。两派
现存的代际传承人数较少,且青年传承人数量减少,导致技艺传承出现危机,见表2。
3)传承人的地域分布。通过观察分析剪纸传承人分布图,并对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发现剪纸传承人广泛分布于庆阳全市,主要分布在镇原县和西峰区,庆城县也较多,各县区的
剪纸民俗差异不大。可以看出剪纸传承人分散程度大、不利于剪纸传承的交流与融合发展,阻
碍了剪纸的发展与创新。
4)传承人年龄结构。传承人年龄结构具有老年型特点,据统计,剪纸艺人年龄基本都在
35岁以上,以50~70岁占绝大多数,而且级别高的传承人和艺术大师年龄都偏大,许多都过了80岁,体现出传承后继无人和活态传承效果不佳的问题。年龄结构失调造成剪纸传承人的换代
断层,阻碍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5)传承人性别及文化结构。庆阳剪纸的传承人多是识字甚少的农村妇女或城镇无业女性,老一代“剪纸艺术大师”和认定的“传承人”也识字不多,民间艺术传承的特点决定了文化程
度较低的农村女性是剪纸传承的主体。农村女性一般将剪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和增加收入的方
式[2],而走出农村的有文化的女性很少接受这种技艺,还有少数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单位职工受家庭和亲朋的熏陶具有剪纸的特长,成为了传承人的中坚力量,但占比较少,“二八闺秀学针线,巧剪花样百家传”的民间谚语很好地揭示了这一民间传承特点。总体来说剪纸艺人文化素
质低对传承发展形成很大制约。
6)剪纸艺人的生存方式。庆阳剪纸的传承人绝大多数以务农为生,并未把剪纸作为专门职业。据调查得知,庆阳剪纸传承人的谋生方式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工作室为依托,进行剪纸的
创作、展览、销售、培训等,实现了专业经营,他们往往是认定的“传承人”,享受政府补贴,同时还承担着剪纸进校园的教学任务,其收入主要来自出版著作、出售作品、技艺展演、培训
和政府补贴等,他们都是“剪纸艺术大师”,也是剪纸艺术发展的带头人。庆阳剪纸现有工作
室18家。二是自身有剪纸技艺,以经营销售与剪纸相关的艺术作品为主,也创作销售自己的作品,经营户较少。三是以布艺剪纸为生,在闲时创作剪纸作品,参加剪纸比赛交流,把剪纸作
为一种业余爱好,这种占绝大多数。
3 庆阳剪纸的生存困境
1)剪纸传承地的缺失。文化发展的先行条件是传播,没有传播,文化将会随文化所有者的死亡而消失。在对各县文化馆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文化馆对剪纸民俗文化的展出规模、布展水平,作品的类别、数量和系统性都不够理想,剪纸传统民俗文化宣传工作不到位。在传统民俗
村镇开发中,对剪纸传统文化展示不完整,缺少动态的可参与性的旅游地文化活动载体[3]。如庆城文化馆在县城普照寺广场曾组织十多名剪纸大师进行剪纸技艺的展演交流,可是因场地条
件的制约及宣传不到位等原因没有收到良好效果。因此,应该建立常规化的公共文化交流场所,通过剪纸进校园,各级文化活动中心设立民俗文化传承基地等方式,为民俗文化传承创造活
动空间。
2)剪纸精神与艺术特色的弱化。传统剪纸艺术是对生活的艺术化描绘,剪纸艺术民间传承以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地域和时代特色。市场经济下,人们生存方式和价
值观的转变使剪纸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基础。调查发现存在老一辈剪纸艺人的绝活无人传承的
问题,以前作为压箱底的手艺,只传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现如今自己的后辈却弃之如敝屣。古
老的剪纸民间艺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失去创作活力,新生力量却少之又少。随着剪纸商业化
制作方式、销售运营模式的出现,机械化模仿与制作大量涌现,必将导致剪纸精神与艺术特色
的消逝。许多剪纸艺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艺术,走向其他经营生存发展之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