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文化教育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点 和 《 潮 》 篇 课 文 有 异 曲 同 工 之 妙 。 者不 仅 想 让 学 生 积 观 这 笔
活 . 养 学 生 丰 富 合理 的想 象 能 力 . 练 学 生 的语 言表 达 能力 培 训
备 课 过 程 中 , 者 的 思 维 异 常 活 跃 , 红 楼 梦 》 进 了笔 者 的 脑 笔 《 跳 海 , 巧妙 地 利 用 了 《 娲 补 天 》 个 故 事 , 作 品 增 添 了一 种 它 女 这 给
加浓厚。
中 国有 许 多传 统佳 节 . 一 个 节 日都 有 其 独 特 丰 富 的 文化 每
内 涵 第 一 次 让学 生 了解 传 统 佳 节 的来 历 、 俗 的 实践 , 在一 风 是 个 端 午节 。笔 者 提 前 几 天 让 学 生 从 端 午 节 的来 历 、 俗 、 歌 、 风 诗
八 月 何 如 此 , 如连 山喷 雪 来 潘 阆 的《 泉 子 》 长 忆 观 潮 . 涛 酒 : 满
郭 人 争 江 上 望 来 疑 沧海 尽成 空 , 面 鼓 声 中 。弄 潮 儿 向涛 头 万 立 . 把红 旗 旗 不 湿 别 来 几 向梦 中看 . 手 梦觉 尚心 寒 。 有 上 面 还 所 说 的 刘 禹 锡 的 《 淘沙 》 这 几 首 诗 词 在 写 法 上 有 共 同 的 特 浪 。 点, 即运 用 比喻 、 张 等 手 法 来 再 现 钱 塘 江 大 潮 的非 凡 气 势 , 夸 这
累 语 言 .还 尝 试 着 让 他 们 来 感 受 这 几 篇 文 章 写 法 上 的 异 同 . 初 步 明 白 比喻 、 张等 手 法 对 于这 样 雄 伟 的景 观描 写 的渲 染 衬 托 夸
作 用 。果 然 . 们 很 快 就 能 找 出诗 词 中 的 比喻 、 张 之 处 , 能 他 夸 并 感 受 到 不 同 喻 体所 带来 的不 同效 果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传统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是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
如果能够将传统文化融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自信,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1. 丰富语文知识面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们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面,了解历史、传承文化,这样做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理解能力,培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2. 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要有自信心才能推广、传承,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小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既能丰富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也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美丽、多么深厚,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3. 培养人文素养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厚的人文精神,如温情、友爱、礼仪等,这些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所缺乏、需要的。
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1. 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以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为例,书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课文内容方面,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在语文知识方面,对古诗词、古文化知识进行了讲解和学习。
在语文能力方面,课文中有较多的比喻、典故、成语等,这些清晰的语文形象及文化元素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所更加注重的方面,也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元素。
2. 教学策略及方法(1)授课步骤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设计授课:(1)传承文化,讲解传统文化(2)讲解古诗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3)讲解文化背景,使学生懂得文化源流(4)提问引导,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智慧的结晶。
所以,语文教师有义务做好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学生,应该肩负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责任,将优良的传统文化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发扬光大。
基于此,以下对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引言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与洗礼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流传至今最精髓的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能够保持亘古不衰。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了蕴含丰富民族内涵的文章,代表了民族文化中最精华、纯碎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肩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引领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内心深处能够形成完整的文化印记。
一、结合国学经典素材,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
教师可借助丰富的语文教学素材来开展国学经典教学,让学生在国学经典文章阅读中感悟文本内容及其传递的精神。
基于此,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让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对国学经典素材开展自主探究及合作讨论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感受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而在国学经典素材学习中培养并传承爱国精神等。
例如,教师在讲授《孔子拜师》这部分知识时,由于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学习孔子虚心好学、尊敬师长的品质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教师可这样开展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让学生诵读文本内容,使学生深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借助一系列有关孔子、老子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拜师是什么意思?孔子的成就那么高,为什么要拜师?拜师过程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做人要谦虚、要尊重他人,永远保持好学之心的道理。
在讲解课堂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入一系列生动的小故事,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在更多国学经典素材中学习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的优秀品质,从小形成良好的德行。
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探究作者:梁春莲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03期摘要: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增强语文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结合当地特点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民俗文化;教育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51-02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
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并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资源,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民俗文化教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增强语文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散落性与渗透性是教学过程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最大特征。
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一般包括节日、民居、服饰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中,再现了民风民俗,蕴含着为人处事的准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传递着人们朴实的审美观念,彰显着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无不渗透着民俗教育的意义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
实施民俗文化教育者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民俗文化教育实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切实提高对民俗文化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民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缩影,更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受西方思潮影响,社会责任感缺失,文明礼貌失范,这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
一个民族如果在文化传承过程中遗失了自身优秀文化的DNA,造成“民族记忆”的断裂,便会丧失自己民族历史的根脉,“这个民族很可能就会逐渐演化为无民族文化之根的民族”。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民俗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基本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包括经典文学、历史、思想等多个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文化自信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所接触到的内容变得愈发丰富和多样化,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教育界和学者们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方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及传统文化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内核。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对于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精神传统。
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1.2 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 (4)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6)2.1 课程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7)2.2 教学方法与策略 (8)2.3 校园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0)三、传统文化的创新 (11)3.1 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 (12)3.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创新 (13)3.3 创新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实践方式 (14)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16)五、实践案例分析 (17)5.1 某大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介绍 (18)5.2 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19)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20)6.1 当前面临的挑战分析 (22)6.2 未来发展建议与展望 (24)七、结论 (25)7.1 研究总结 (26)7.2 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展望 (27)一、内容简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紧密结合,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本段落旨在简要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得到妥善的传承。
而创新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段落还将强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设置,注重传统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分析,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
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启示
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启示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今的语文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当前的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启示。
目前的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往往局限于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这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变得片面,难以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许多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仍然采用机械记忆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这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变得枯燥无味,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
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过于陈旧,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兴趣。
这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改变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扩展到民间艺术、传统音乐、戏曲、民俗等方面。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
为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和比赛,例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朗诵比赛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兴趣。
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存在教育内容单教育方式陈旧和学生缺乏兴趣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等方面入手。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厚的底蕴,既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民族魂的体现。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研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
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传播文化的主要场所,应该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当前,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备受关注。
通过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方式和效果,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成为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评价这种融合的效果,将有助于推动语文教育改革,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也是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所在。
1.2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基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道德伦理观念,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家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
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的意义在于推动语文教育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语文教育的内涵和水平,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培养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时代新人。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意义,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文化自觉奠定基础。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丁芳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丁芳发布时间:2023-06-17T01:03:58.66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3年7期作者:丁芳[导读]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湖北十堰 442200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
它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意义。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这种基因,既能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积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相呼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我给出以下建议:一、要认真学习理解语文新课程标准,脚踏实地去践行标准语文新课程标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指导纲要。
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才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理清语文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实现五大课程理念,,完成六个学习任务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形成文化自觉,请强文化自信,并积极主动的探究传统文化。
二、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小学语文课本是语文课堂学习的载体他包含学生需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目标。
一节课时间有限,在设置问题时要能引导学生去思考课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我不能失信》这课时我会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守信为何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在学习《端午粽》时,我提前让学生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讨论传统节日和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的传统; 掌握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内容及实施方法; 比较借鉴外国母语课程及港澳台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的优秀经验 参阅教材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P78-89 《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曹明海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即为文化。
“文化”的基本内涵
3
克里格·温斯泰力 男,11岁。不十分强壮,但为人随和,无论参加什么活动都受欢迎,喜爱炊事并善于此道,有哮喘病。
4
希格·威英 女,12岁。乐于助人,健谈,善于把低落情绪鼓动起来;有点儿杂乱无章,不是当领导的材料,近视眼。
5
袭里亚拉·凯恩 女,12岁。能干、理智,工作勤恳,处理问题果敢和有主见;对不同意见的人有时急躁,不吃荤食。
思考与练习 阅读《钱》教学案例,分析它在文化教育上有何得失,如果要文本解读与文化渗透
浅论语文教材的文化建设
论语文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地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专题:我们在岛上的生活
热烈祝贺!
开发荒岛求生存。
你被选为同年会学生组成的“荒岛生活小组”成员之一。你将和旅伴们在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一个月,以显示年青人多么机智、勇敢,多么能适应环境生活。你决定进行一次探险并描述在荒岛上遇到的各种情况。
你可从下列三个岛屿中选定一个,作为你们的地方。
仔细研究所有提供的信息。
课程内容: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教材构成:高中语文教材分编为《国文》和《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是必修的,文理科学生都要学;《国学概要》、《文法与修辞》是选修的,供文科学生选用。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摘要: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做出了简要解读,并基于这一目标探究了接下来语文教学的转变方向,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策略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具有多重意义。
从学生角度分析,学习传统文化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增加他们对文化历史、对传统美德的了解和感悟,以传统优良文化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理想观念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可见这一点高度契合了新时期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落实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再者,通过深入品读传统文化,基于语文教材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也能受到启迪,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去感受传统文化具备的独特魅力,继而逐渐强化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的宣传和讲解不应仅仅停留于口头的层面上,教师要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而在这项任务中,显然现代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是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路径,语文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大量的语言知识和人文历史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根据传统文化融合要求,在培养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民族语言来感悟民族精神,这一方面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内容,提高了教学深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语言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探析(一)以汉字作为语文课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教师务必重视识字教学的精心规划,以带领学生深层感悟汉字的魅力,循序渐进拓宽他们的汉语言知识体系。
根据以往教学案例发现,虽然小学语文教师对汉字的讲解这一部分普遍重视,但更多地集中于对字音、字形和字义的讲解,很少为学生详细阐述汉字背后的历史故事,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这一点要在后续教学中得到改进。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一、前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教育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化的阳刚之美、精神内涵等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实现小学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径之一。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1.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关系小学语文教育是接触、掌握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其中,语文课程教育中所涉及的文化传承包括文字、文学、历史等课程涉及的文化项目。
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读写、语文双基的教学、历史事件的讲解等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之情、传统文化意识和传统文化的认知。
2. 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国家强盛的基础。
而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觉、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
具体而言,它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价值观、思想品德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实现路径1. 运用数字化手段展示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通常存在于文化瑰宝、古迹遗址、名人重要身世等方面。
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呈现出来,比如将古代文文学名著、文学家相关的地方、文化遗迹等进行录制、拍照、数字化收集。
然后通过具有时下流行元素的数字产品,如短视频、用于展示的ppt、虚拟实景等为多元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的直观地融入其中,从而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和认知。
2. 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传统文化的学习除了数字化呈现传统文化之外,数字化手段也可以辅助传统文化课本的学习。
可以通过计算机科技制作大量多媒体资源,如动画、电子书、知识地图、虚拟实景、艺术创意等工具,完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推广。
这样的方法非常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知识。
浅谈《语文课程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导向
浅谈《语文课程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导向[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纷繁世界中完善自我的精神指引。
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的教育,也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其表现在于民族传统教育早已成为一个民族育人之根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作为核心课程的母语课程更是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我国也开始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并于2001年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
中国语文课程设置的性质与中国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中国语文课程改革必将在接受现代精神的感召的同时回应中国传统文化,以下我就《语文课程标准》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导向问题作以分析。
一、《语文课程标准》关键词语中“文化”“传统文化”高频出现“文化”“传统文化”等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频繁出现。
如: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课程目标中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由此看来,“离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势必失其形,也失去其魂,其改革就极有可能迷失方向。
”根据我国的实际,思考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其中除应坚持先进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生机的语文课程外,“关注传统,宏扬民族文化,强调入文精神的培养,吸收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
”也是此次教育改革的导向之一。
这种强调,透视出语文课程改革对教育与文化密切关系的关注,可以说教育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的精神命脉依靠教育来延续,文化的继续发展也要依靠教育的传承,当然,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作用是无法抵挡的。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更是深远。
既然教育与文化具有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那么如何利用教育来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如何利用教育来张扬本民族的文化个性;如何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影响和指导教育等问题将成为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探讨概要: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更高。
教师应该明白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国内语文课程中总具有人性的美好、以及高尚的品德,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其很好的利用,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学生,应该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践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真善美,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初中课文中的文章大都积极向上,富有哲理,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让语文课程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的三个目标中就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表明要开展德育教育,在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师往往以考试为目标,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学内容,导致语文课堂缺少人文性,这让语文教学价值大打折扣。
其二,教育应该面向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仅仅重视科技教育而轻视德育教育,毕竟社会需要的是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不仅如此,在语文教育引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免受社会不良风气以及外来糟粕文化的侵扰,这对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素养的提升极为有利。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语文课程可使用渗透传统文化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
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原则主要为:其一,课堂中对学生多多鼓励,提升其创造性,学生提供自由展示思维的平台,推崇熏陶感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其二,语言的哲理和文字具有较高的统一性,情感和知识能够相互交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守重知识、明道理的原则。
其三,语文教材中具有浸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素材比较丰富,作为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教材。
其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自然的在生活中表达,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联系实际。
二、语文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1、利用语文教学,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利用教材的相关内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具有开阔的眼光,不仅强化知识更对情操进行陶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摘要:小学阶段,有的学生性格胆小而且表现出比较怯懦,不善于表达自己喜欢的事物,面对困难也是犹豫不决,课堂活动教学中很少会主动参与问题回答。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如何增强学生自信心,以此培养孩子养成活泼开朗与良好竞争的性格,是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文化自信教育渗透的相关知识,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化自信教育引言人们学业及未来工作发展中,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自信心培养是持续性活动,学习过程中药不断渗透与树立。
小学阶段,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其历史悠久的文化与古诗词内容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心。
语文教学中自信教育的渗透,可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深入发掘学习潜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综合素养。
1、小学语文教学文化自信教育渗透的意义1.1利于增强学生竞争意识与自信心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竞争意识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
以此引导学生快速融入班集体生活,投入学习与其它兴趣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力与水平发掘学习潜能。
语文教学中,可利用背诵评比活动,回答老师问题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自信心。
1.2通过鼓励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小学时期,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不成熟,但接受能力快且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爱表现或爱虚荣等心理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此阶段学生特点,语文教学中应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
实际教学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学习能力。
根据语文教学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起来,便于学生积极观察发现,以实践解决难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养与自信心。
1.3战胜自我体会自信快乐课堂上举手看起来很容易,但有的胆小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而言比较难。
实际教学中,老师可适当地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表扬这些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战胜自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
品位•经典学科教学传承传统文化,链接古今——以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为例O魏玉华(西安理工大学附中,陕西西安710048)【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在经过岁月洗礼后绽放别样的光彩,闪耀于文化艺术长河之中。
语文课堂作为语言类课堂,内容十分丰富。
纵观初中语文教材,诸多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素质教育在深入开展过程中,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要发挥语文课堂的积极作用,渗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科教育目标。
为达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这一目的,推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正确审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把握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具体探析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对策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传统文化是立足的根基之一,更是我们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外来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传统文化断层现象,势必会严重影响我国的文化根基。
我国提出要发挥教育学科主阵地作用,渗透传统文化,将学科渗透作为最有效的方式,链接古今。
语文学科作为语言类学科,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科素养等都与传统文化有所关联。
教师要想发挥语文学科“战场”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明晰其意义,思考其内涵,探析其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一)体现课程性质,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o这将语文学科的教学由过去的知识传递,转移到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注重对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为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叫在深入分析新课标时,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育的三个目标被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容:(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2)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发展打下基础;(3)注重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自信教育摘要: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学业与未来工作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但自信心的培养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渗透和树立。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贯穿着整个学业的始终,其中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古诗词,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文化自信。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自信教育,能够不断的燃起学生的好奇心与热情,激发学习潜能,促进学科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化自信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和实施,促使教育领域改革与时俱进,紧跟社会与新时代发展的步伐,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我们应该为生在这个国度而感到骄傲、自豪。
基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大背景,教师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当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媒介,营造温馨自由的文化环境,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不断地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优良文化的熏陶,最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的意义(一)让学生学会善于竞争,增强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容易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快速的融入到班集体并投入到学习和各项兴趣活动之中。
进而发挥出自身能力与水平,激发学习潜能。
语文课堂中可以利用背诵评比,回应教师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参与课堂活动并不断增强自信。
(二)在鼓励中获得自信,增加课堂参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还不太成熟。
除了接受能力快,学习热情高之外,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爱表现、爱虚荣等心理。
结合这一年龄段性格特点,在教育活动中增加鼓励的声音,帮助学生获得自信心。
同时促进其在教学活动中表述自己的想法,表达自身本领。
结合语文教学,透过教材知识,融入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多参与观察与发现,通过亲身的实践,来不断克服困难,进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自信。
(三)战胜自我获得成功,享受自信快乐举手看似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对于一些胆小不爱表达的学生来说好像并不那么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的文化教育
一、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个民族的历史与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属于知识与学问的范畴,更是属于道德与价值的范畴。
作为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与理想的凝结物,它标志着民族的身份,也是维持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依据。
现在的学生对西方的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却不清楚自己民族的历史或文化,也感觉不到其必要性。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自身文化的忽视、歧视会弱化一个民族的主人翁意识,丢失民族认同性,最终导致没落到其他民族的结果。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积累与修养会影响整个人生,所以,这一时期介入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通过文学作品鉴赏进行文化教育
朝鲜族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收录了多篇文学作品,教师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
这些作品有着多样的主题与题材,如描述了迁移的伤痛与艰难生存过程的作品,先民不畏艰辛、披荆斩棘的作品,美丽风俗的作品等,通过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学生能体会到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增强道德修养。
(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缩图,通过对这些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让学生对真假、美丑、善恶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能力,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可以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
小说《向下水道扔石头》中的主人公的丈夫和小说《亲戚之间》中的“铜佛寺嫂子”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截然相反的两个典型人物。
鉴赏完
《向下水道扔石头》这篇小说后,学生会对文中主人公的丈夫感到厌恶。
这一形象是一个不愿意干活却又有大男子主义的人,为了促成妻子的假结婚去捏造自己的死亡证明,用妻子寄过来的钱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并且认为这就是成功的人生,“把失败的人生叫作成功”的男人,这一形象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歪曲价值观的代表人物。
从这一人物形象中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因金钱而丢弃道德的人的肮脏和丑陋。
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再深入一步,围绕“女人只要嫁得好就可以”的论题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认同的重要性,从而在物质至上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对自我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
小说《亲戚之间》中的“铜佛寺嫂子”与前一故事的人物相比,截然相反,是一位有着美丽品性的现代女性。
“铜佛寺嫂子”的形象中蕴含着勤劳、善良、朴素的传统美德,体现着现代先进人物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发掘出“铜佛寺嫂子”这一形象中体现出的优秀的品性,让学生学习朝鲜族农村劳动女性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教育,接受美的熏陶。
长此以往,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让学生认识历史,拥有民族自豪感
朝鲜族的语文教科书里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朝鲜族的历史与文化,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开发利用这种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民族精神,拥有民族自豪感。
例如,可以通过抒情诗《接枝》的鉴赏,使学生学习先人们“在别树的根上”“忍受着接枝的痛苦”,并让学生学习先民们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如今可在接枝的地方绕上扎实的绑带”,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存,保存了自身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智慧所在。
而在《不屈的斗魂
———金学铁先生》的鉴赏中,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对金学铁先生和对他的小说《最后的分队长》的介绍,让学生知道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先人的业绩,要让学生认识到“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蕴含的内容,从而使学生们拥有民族自豪感。
(三)通过成语、俗语的学习,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
成语和俗语是一个民族丰富的语言遗产,它虽短小含蓄,但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因为各种功利性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很重视外语的学习,但往往不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
教科书的文学作品里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和俗语。
如《亲戚之间》中,“家徒四壁”“斤斤计较”“忙得不可开交”等,《暗夜》中“春寒料峭”“服人比丧家更伤心”“天无绝人之处”“赶鸡之犬徒仰屋檐”“胼手胝足”“忧心烦恼”等。
这些成语和俗语中蕴含着乡土气息和人情世态,学生可通过这些成语和俗语感受到自己语言的魅力。
除此之外,这些作品中有很多土俗语言。
例如《亲戚之间》中“学字眼之前先学到了社会”“舔着眼泪生活”等惯用语以及《暗夜》中频繁使用的俗语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并增添了作品的乡土气息。
因此,学生在鉴赏时比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亲和力,可以轻易地与文章进行沟通,并可通过带有地域文化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惯的人物之间的对话,感知民族语言的魅力。
(四)感受民俗文化的气息,传承优良传统
随着知识经济进入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在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中渐渐被人们遗忘。
年轻一代往往记得西方节日,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窍不通。
关于民俗文化的一次问卷调查中,艺术学校高中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度很低。
对
他们来说,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是很陌生的。
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处于严重的同化阶段。
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语文教育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教科书中收录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关于描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内容。
《亲戚之间》和《暗夜》等作品可称为“美丽的民俗生活的断面图”,其内容包含很多固有的民俗文化。
教师在进行作品鉴赏时,应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中的精髓,使他们成长为有文化素养的一代。
三、进行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提高对文化的认识和修养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当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传播者。
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教师的文化修养与认识水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改革评价制度
虽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考查和评价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知识传授上,忽视与考试无关的其他内容的教育。
只有改革这种评价制度,方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连接作用。
(三)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只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服务才是有价值的。
因此,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