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劳动的需要,起源于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的,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言传与身教,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3.原始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与军事训练教育。

4.文字的产生,文字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5.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如五帝传说时期的成均,有虞氏之学庠等。

6.夏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7.夏代王都所在地有序这种学校,但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8.夏代据说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据《孟子》,这种地方学校就是校。

9.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10.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时代的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11.西周时期的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

12.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

13.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14.“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结果是打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到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15.春秋时期200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而已,一是鲁僖公修泮宫,一是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

16.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18.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19.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的学科,并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新的学科。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的教材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

20.孔子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就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21.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

22.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

23.战国时期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4.战国时期,儒家私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和荀卿;墨家私学的创始人是墨翟;道家私学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法家私家的代表人物早期是李悝、吴起,后期的代表是韩非和李斯,商鞅的出现则意味着法家的成熟。

25.“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

26.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27.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

28.孟轲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荀卿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恶论”,法家的人性观则表现为绝对的“素丝说”。

29.孟轲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30.自孟轲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

教育。

31.孟轲提出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32.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

33.“群”是荀况提出的一个范畴,兼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儒家诸子都有较强烈的社会意识,而荀况更从群体和社会的角度对人类的学习和教育作了考察。

34.“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反映了荀卿对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35.在先秦诸子中,孟轲将君师并称,荀卿则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36.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法后王”的主张,又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又流于否定文化教育活动的偏颇……这些就是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的轨迹。

37.“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

38.战国末年开始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诸多篇什,是这些教育论著中的代表,而其中尤以《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为最。

39.宋代理学家对《大学》有一基本估价,认为它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原因就在于《大学》对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的和目标的具体步骤作了纲领性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40.《中庸》对古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对学习过程的阐述。它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先后相续的步骤。

4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2.《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43.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4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焚书”和“坑儒”事件即其极端文教政策的表现。

45.汉朝建国伊始,政治尚不稳定,未能顾及建立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官学未创立,私学实际上就承担起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任务。

46.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从法律上为汉初学术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47.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48.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提出的三条建议: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②兴太学以养士,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

49.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元光元年(前134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

50.汉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51.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学生则称太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弟子。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

的形式。

52.汉朝的宫邸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一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53.汉朝郡国学校创办于公元前141年,创始人是蜀郡太守文翁。

54.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弟子又分为及门弟子(授业弟子)和著录弟子两种。

55.重视师法和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

56.汉代贾谊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认为首先要重视婚配对象的选择,其次要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57.汉代贾谊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内容深浅多少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孟子的“盈科而后进”、《学记》中“学不躐等”等教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