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基础(第二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生物机体就可以干扰机体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2.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在在或即将进入的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外源化学物(外源生物活性物质):是指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

4.内源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5.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性污染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6.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7.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2)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除规律,及对生物体的一般毒性作用与机理(包括毒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与毒性,影响毒性作用的各种因素);(3)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生物体的致突变、致癌变、致畸变等特殊毒性作用与机理;(4)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繁殖试验、迟发神经毒试验,以及各项致突变试验、致癌试验及致畸变试验等;(5)各种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方法和措施。

8.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转化产物对机体的可能危害及其剂量—反应关系,进行毒性和安全性评价;(2)阐明环境污染物毒作用机理及影响其毒作用的各种因素,探索污染物对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标准、环境卫生标准,为预防、治疗环境污染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4)研究防治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损害的理论、方法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9.、环境毒理学发展方向:1、从高剂量动物模型逐渐向人体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研究模型方向发展;2、制定更为合理的测试程序,继续努力改进试验方法,以减少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的比例;3、尽快地应用一切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新领域来拓展环境毒理学的功能与概念。

4、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5、毒理学方法的替代与更新

6、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膜片钳技术在化学物对细胞膜离子通道的作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荧光分光光度法已用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自旋共振技术已成为直接测定自由基的工具;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研究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变化和直接探索环境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

10.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1)、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2)、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3)、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4)、成年健康动物向年老体弱及患病个体外推的不确定性

11.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特点:(1) 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2) 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3) 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12.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13.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蓄积与放大。

14.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15.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件:(1)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事故与火灾(2)废物的排放------如三废的排放(3)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24.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25.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26.机械迁移:根据作用力的不同,机械迁移分为三种,即水、气、重力的机械迁移。(1)大气的机械迁移: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气流搬运的作用。

(2)水的机械性迁移:是指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的作用。

(3)重力的机械迁移:污染物及其搬运载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迁移运动。

27.物理-化学迁移:是指环境中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的作用力实现迁移的过程。(常见形式: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动物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溶解挥发作用、酸碱作用、络合作用、吸附作用、氧化还原作用)28.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的过程而发生的迁移。(常见形式: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29.生物浓缩(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BCF

30.生物浓缩的意义:用于阐明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及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

31.生物积累:是指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不同阶段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吸收并积累某种污染物,使浓缩系数不断的现象。BAF

32.生物放大:是指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使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BMF

33.影响迁移的因素:(1)、内部因素: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所具有的组成化合物的能力、形成不同的电价离子能力、水解能力、形成络合物的能力和被胶体吸附的能力(2)、外部因素:环境的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胶体的种类和数量、络合配位体的数量和性质

34.生物膜:将细胞、细胞器与周围环境分隔开的一层半渗透性薄膜

35.质膜:包围在细胞外的膜

34.脂/水分配系数: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性与其在水中的溶解性之比

34.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指污染物的外部形态、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即使是同种污染物,在环境中存在的形态可能不同,生物毒性、迁移、转化和富集也不同)

35.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分类:(1)按物理状态与结构分为:固体、液体、气体、胶体、射线等:(2)按化学组成与内部结构分;单质、化合态(有机化合态和无机化合态);(3)按功能特点:离子态、交换态、有机结合态、胶体、难溶态等

36.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37.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

38.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污染物。

39.物理转化:是指通过蒸发、渗透、凝聚、吸附及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等一种或几种过程实现的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