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俄罗斯的现代化之路及其启示
作者:王丽鹏
来源:《公关世界》2020年第14期
摘要:实现现代化,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一个具有强烈影响力的现代化强国是贯穿俄罗斯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
无论是十七世纪的俄国还是苏联解体之后的新俄罗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现代化的历程都是十分纷繁复杂的。
整个俄罗斯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历程总结起来就是一种传统和现代相糅合的过程。
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在尊重国家传统的基础上,考虑到自身国情因素,合理处理好国际传统与发展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俄国领导人都将面对着来自不同层面时的机遇和挑战,其发展经验也为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化传统国情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关键词,也可称之为新时代的代名词。
大约在三十年前,“民主”一词也在时代发展中发挥了相同的作用。
如今的现代化,就如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民主制度一样,其核心理念和思想不断地在国家中普及,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肯定,这种理念拯救着在历史长河中反复探索并寻求发展的国家,将其带入新的历史路线,看到国家新的发展前景。
对一个国家来说,现代化理念的诠释,单单只是将现代化理解为技术时代的变化(技术突破)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技术发展的问题在于存在能够复制、实施和使用技术的社会环境。
从历史上观察到的技术和每种技术模式的核心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样的定义避免了需要通过参考外部标准和样本国家来披露现代化的概念,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是普遍的,另一方面,它总是与这些历史和文明环境联系在一起。
形成这种的广泛特征包括:文化特征(合理化公众意识,线性历史思维),社会人口统计(城市化),经济(劳动力专业化,大宗商品生产),行政(将管理职能转变为理性的官僚机构),民族民族的(在单一语言和文化标准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统一),政治性的(“公共场所”的形成,个人、公民而不是社区、房地产、公司向社会基本单位的转变),法律(法律的垄断,法院,国家主持下的合法暴力)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纵观世界上许多国家(日本、韩国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已经走上了适合本国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他们的经验在某些方面确实保有许多值得吸取借鉴的价值。
总之,现代化需要理解和被尊重,现代化不是意味着拒绝有关国家或者文明社会发展的运转模式。
俄罗斯现代化是外生的,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压力,不全是国家内部精英、社会以及人民对现代化的内部需求。
现代化是进步的选择,对于一个转型国家来说也是顺應历史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选拔。
现存的体制和机制也是国家过去在其现代化发展之路上所取得的历
史成果,这也反应出人类文明进步在不同的阶段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在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上,传统与现代合理化的糅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也是一门高超的政治艺术。
一、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概念
在现实社会中,现代化主要指的是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工艺流程(例如,计算机现代化),是要求其符合新的要求和标准,技术规范和质量指标。
也可以说是一种国家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宏观过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根据西方学者的说法,现代化的历史概念主要被认为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首先,作为西欧和北美国家的内部发展,与欧洲现代时代有关。
其次,是追赶现代化,这是由非第一组国家成员国实施的,但却力求追赶它们。
最后,是指在现代化社会(西欧和北美)的进化发展过程,即现代化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实现的持续过程,今天意味着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
俄罗斯的现代化在不同时期都不得不依赖进口和先进的外国技术和组织模式。
正如苏联科学史上的领先专家洛伦·格雷厄姆所指出的那样:“纵观其历史,俄罗斯一直试图通过最新技术进行现代化改造。
但这还不够。
”他认为,“苏联科学技术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在社会本身”。
其他学者认为,斯大林主义的五年计划是一种反常的加速形式,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开始实施现代化。
俄罗斯是一个来自农业、农村文化和农村形象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由于现代化的推进,逐渐成为了一个工业型国家,城市文化和都市生活方式也顺势取得了发展。
学者阿诺德·汤因比将斯大林主义的五年计划看作是西化的企图,使彼得大帝的活动蒙上了阴影。
而学者艾萨克·德意志也指出,斯大林主义政权追求的也是俄罗斯现代化的革命目标。
因此彼得大帝和斯大林都称得上为俄罗斯史上完成划时代意义的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杰出领导人。
现代化是一个“集大成”的过程,在当时现代化的核心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
在面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种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基础,即工业化。
用中国一句古语概括,这种“集大成”的过程即:过去与现代之长应采集;过去与现代之短应抛弃;顺应未来之长应独持。
总的来说,俄国现代化的典型特点是:由传统的农业向工业化转变为核心;渴望赶超欧洲;都是自上而下方式推行;都遇到强大的保守势力的阻挠;现代化往往具有军事目的,伴随着制定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二、旧俄罗斯时期俄国的现代化
翻开俄国近现代几百年的历史,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曾经的俄国经历了几起几落。
同样为了使国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十八世纪初彼得一世在俄国发起的改革,可以称之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
十七世纪末的俄国是欧洲落后的国家,国家出于内忧外患的环境的之中。
政治上内乱不断,东正教教会干政,国内反对沙皇的叛乱也频频爆发;经济上严重落后于当时欧洲地区大多数的国家;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在地缘环境中还常受到波兰、土耳其等强大邻国的攻击,军队战斗力低下;文化和教育水平上更是落后于西欧和中欧国家,全国范围内竟没有一所
世俗学校,国民的识字率仅仅为2%--3%,面对国内局势,彼得一世带着激情的政治野心决心改变俄国惨淡的现状。
即便面对宫廷中的反对之声,彼得大帝也丝毫没有退缩。
他的改革涉及领域极为广泛,他下令组织庞大的“俄国大使团”并亲率使团出访欧洲,学习并引入了当时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军工实力的增强。
此外,政治层面的改革也削弱了贵族的权力,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九世纪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作为彼得大帝改革的延续,是一场以废除农奴制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
可以看作一次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变革,不仅解放了农奴,同时也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时俄国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劳动力。
进入到二十世纪初,为了改善农奴的社会地位,使农民成为自由、独立的生产者,鼓励农民独立经营,斯托雷平的农业改革也极大地推动了俄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这一阶段也是俄国工业现代化的高潮时期,与此同时,俄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政治变革的浪潮风起云涌。
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得不为了巩固政局作出妥协,对政治体制进行小修小改,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现状。
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也受到封建主义关系的缠绕和束缚,这种关系曾被列宁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拒绝彻底改革社会现状的沙皇专制政权终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终于专制政权在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随后迎来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在政权变革和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俄国历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苏联时期,而国家近代化的步伐从未停歇。
这一时期的俄国现代化也是在自身民族精神的独特性与势力正强的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磨合中滋生的。
三、苏联时期俄国的现代化
在苏联时期,俄国的近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位领导人的执政时期:一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
苏联时期的现代化也是俄罗斯整个现代化之路中重要的一环。
列宁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为社会主义的实践设计出一个具体的模式。
俄共党人要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就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去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列宁通过实践找到了新经济政策之路,就是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之路。
在斯大林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仍然实行着新经济政策。
直到1926年,苏联领导人依旧将反集中作为经济决策上的重点部分。
在联共(布)十四大及以后,斯大林反复提出主张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手段来操控和管理。
从1928年开始,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迅速推进,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深,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也加大了对经济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控制。
伴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一体制的高效率。
但是这种
体制过分强调计划经济、政府行使命令,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更好的将“传统”和“现代”好好结合起来,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也层出不穷,愈发明显。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5年通过了三项有关改革的决议,《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关于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决议》和《国营生产企业条件》。
上述三个文件作为指导,苏联于1966年正式推行了《新经济体制》。
1966—197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工业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率都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新经济体制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企业盲目地追求利润,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上的提升,不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这都不利于苏联现代化进程正常运作。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他明确指出,国家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无法脱离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前提。
他指出苏联需要更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背离它。
任何其他的非社会主义的社会,对国家来说都是没有指望的,转变也是不现实的。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乐观积极的改革也是为了建立一个高效机制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自我管理,加强纪律与秩序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改革同样尚未触及对传统制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到后期阶段弊端也是越来越明显,在与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竞赛中落后的越来越远,终究还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这一阶段现代化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传统力量的过分强大。
在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传统与现代这一矛盾统一体更是不可分割,一定要正确的处理和应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新俄罗斯时期的现代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实行了一定的改革。
苏联解体以后,作为全新国家俄罗斯,它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已经历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分别是叶利钦时期、普京八年和“梅普组合”时期。
继戈尔巴乔夫执政结束之后,新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则比戈尔巴乔夫的现代化的改革之路走得更远、其改革方式也更加激进。
他主张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来挽救全新的俄罗斯。
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倡导经济上的全盘私有化,使得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开始了其艰难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之路。
不料想其结果是俄罗斯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连续四年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极具下降,国家面临的国际政治局势严重动荡,地方分离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也愈演愈烈,导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俄罗斯联邦的地位一落千丈。
而现今俄罗斯所进行的现代化改革,是从历史上这三百多年以来俄国现代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持续进行。
在新旧世纪之交,普京在俄罗斯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际就任总统职位,结束了叶利钦时代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开启了崭新的俄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
普京并没有对苏联过去七十年的成就全盘否定,也没有对叶利钦时代的改革给予过多的肯定,在阐述俄罗斯传统的同时,力图将传统模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注重俄罗斯的核心传统,采取循序渐进和逐一审慎的方法,探索到一条适合俄罗斯同时具有国家特色的现代化复兴之路。
五、经验与启示
归纳总结俄罗斯几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俄罗斯国的转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转型往往伴随着整个制度的变迁而进行,不单是对过去落后发展模式的修补与完善,而是走向了一条全新的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此外,不同时期的改革与社会转型都是国家现代化发展之路上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俄罗斯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兼具经济领域工业化、政治领域民主化和社会领域城市化乃至价值观念领域理性化等多角度糅合的过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最终目标都是實现国家现代化。
十九世纪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作为彼得大帝改革的延续,是一场以废除农奴制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
可以看作一次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变革,不仅解放了农奴,同时也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当时俄国工业现代化提供了劳动力。
进入到二十世纪初,为了改善农奴的社会地位,使农民成为自由、独立的生产者,鼓励农民独立经营,斯托雷平的农业改革也极大地推动了俄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这一阶段也是俄国工业现代化的高潮时期,与此同时,俄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政治变革的浪潮风起云涌。
俄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也不得不为了巩固政局作出妥协,对政治体制进行小修小改,但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现状。
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也受到封建主义关系的缠绕和束缚,这种关系曾被列宁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拒绝彻底改革社会现状的沙皇专制政权终究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终于专制政权在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中被推翻,随后迎来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在政权变革和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俄国历史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苏联时期,而国家近代化的步伐从未停歇。
这一时期的俄国现代化也是在自身民族精神的独特性与势力正强的西方文明之间相互碰撞磨合中滋生的。
三、苏联时期俄国的现代化
在苏联时期,俄国的近代化主要体现在三位领导人的执政时期:一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
苏联时期的现代化也是俄罗斯整个现代化之路中重要的一环。
列宁认为,马克思并没有为社会主义的实践设计出一个具体的模式。
俄共党人要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就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去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
列宁通过实践找到了新经济政策之路,就是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之路。
在斯大林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仍然实行着新经济政策。
直到1926年,苏联领导人依旧将反集中作为经济决策上的重点部分。
在联共(布)十四大及以后,斯大林反复提出主张在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行政手段来操控和管理。
从1928年开
始,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迅速推进,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深,政府和相关管理机构也加大了对经济自上而下的管理和控制。
伴随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这一体制的高效率。
但是这种体制过分强调计划经济、政府行使命令,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更好的将“传统”和“现代”好好结合起来,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也层出不穷,愈发明显。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965年通过了三项有关改革的决议,《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关于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决议》和《国营生产企业条件》。
上述三个文件作为指导,苏联于1966年正式推行了《新经济体制》。
1966—1970年,蘇联的国民收入、工业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利润率都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不得不提出的是,新经济体制在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些企业盲目地追求利润,忽视产品的质量和技术上的提升,不顾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需要,工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这都不利于苏联现代化进程正常运作。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他明确指出,国家的现代化之路离不开社会主义道路,改革无法脱离社会主义这一历史前提。
他指出苏联需要更美好的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时代的社会主义而不是背离它。
任何其他的非社会主义的社会,对国家来说都是没有指望的,转变也是不现实的。
总的来说,戈尔巴乔夫乐观积极的改革也是为了建立一个高效机制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自我管理,加强纪律与秩序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改革同样尚未触及对传统制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到后期阶段弊端也是越来越明显,在与西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竞赛中落后的越来越远,终究还是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这一阶段现代化的失败主要还是因为传统力量的过分强大。
在现代化新技术革命的强烈冲击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传统与现代这一矛盾统一体更是不可分割,一定要正确的处理和应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新俄罗斯时期的现代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实行了一定的改革。
苏联解体以后,作为全新国家俄罗斯,它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已经历了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分别是叶利钦时期、普京八年和“梅普组合”时期。
继戈尔巴乔夫执政结束之后,新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则比戈尔巴乔夫的现代化的改革之路走得更远、其改革方式也更加激进。
他主张全盘西化的“休克疗法”来挽救全新的俄罗斯。
推行西方式的“民主”制度,倡导经济上的全盘私有化,使得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开始了其艰难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转轨之路。
不料想其结果是俄罗斯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连续四年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极具下降,国家面临的国际政治局势严重动荡,地方分离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也愈演愈烈,导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俄罗斯联邦的地位一落千丈。
而现今俄罗斯所进行的现代化改革,是从历史上这三百多年以来俄国现代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持续进行。
在新旧世纪之交,普京在俄罗斯
国家处在水深火热之际就任总统职位,结束了叶利钦时代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开启了崭新的俄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
普京并没有对苏联过去七十年的成就全盘否定,也没有对叶利钦时代的改革给予过多的肯定,在阐述俄罗斯传统的同时,力图将传统模式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注重俄罗斯的核心传统,采取循序渐进和逐一审慎的方法,探索到一条适合俄罗斯同时具有国家特色的现代化复兴之路。
五、经验与启示
归纳总结俄罗斯几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可以了解到俄罗斯国的转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转型往往伴随着整个制度的变迁而进行,不单是对过去落后发展模式的修补与完善,而是走向了一条全新的与时代紧密结合的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此外,不同时期的改革与社会转型都是国家现代化发展之路上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俄罗斯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兼具经济领域工业化、政治领域民主化和社会领域城市化乃至价值观念领域理性化等多角度糅合的过程,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最终目标都是实现国家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