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学校建设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界掀起了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课堂重构,这一路走来,我们接受了心灵的洗礼,满载着沉甸甸的收获!那什么是核心素养呢?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给出了相应的概念,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对于这六大素养学习和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全新的思想,促进了我们教学理念的更新,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我们教师应该把握这样一个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在生活中,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发展飞快,大到航空、航天、军事、科研,小到我们每天无比依赖的手机电话、家用电器等等都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央视广告中看到了家用机器人小胖,也许我们未来要生活在机器人的时代也并非是科学畅想;还有,我们女性同胞比较关注的购物新形态---淘宝发布的购物新产品Buy+---VR购物,带上VR眼镜就可以让我们体验身临其境地购物,这种信息技术的终极形态---现实虚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说明了美国大片《黑客帝国》中的虚拟世界不再是人类的超级幻想。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在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整个教育界将发生一场巨大的变革,信息化的时代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现今教育界就涌现出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等这样的流行名词,都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探索规避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转变教学方式的方法,无不印证了教育信息化是大势所趋。
例如,新课标倡导的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完全可以依靠VR技术来实现,人类的现实生活有多广阔,而在VR环境中就能做到多广阔,它能够为一个学习者创造可以在里面自由行走、触摸感知各种知识,与各位虚拟的科学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全新学习体验。
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唐贝丽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已经发布。
新课程方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明确课程建设发展方向、路径极为重要。
一、新课标下对核心素养的理解1.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2014年,“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放在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修订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那么素养和素质在什么区别呢?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即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
素质是人的生理上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
素养则为后天习成,是一个课程术语。
素质侧重先天禀赋,是一个教育术语。
2016年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
这是未来人才培养目标,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它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2.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相继都颁布了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它全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就是“素养导向”,各学科或各课程都依据课程方案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核心素养”是这两年流行的教育热词。
这次国培研修培训,使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
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我觉得目前存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
我觉得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
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2、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
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
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
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3、主题化教学,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学习者掌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还不够,还要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整体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那么如何掌握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呢,这个联系在哪里?这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知识观,由这个大的知识观产生的大的教学观,就是主题式教学方式,以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
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首先,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观。
在学校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在学校的主旋律活动中注入爱国主义元素,如组织校园升旗仪式、开展国旗下讲话和国歌大合唱等,加深学生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
其次,校园文化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的基地。
因此,学校应该营造一种重视社会实践的氛围,对学生进行爱心和义务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再次,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团队协作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单枪匹马地面对所有事情,而是需要依靠他人,团队协作才能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如班级活动、兴趣社团等,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团队合作、互助互爱的精神,逐渐形成优秀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发扬积极向上、文明和健康的校园文化。
最后,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注重创新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顺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
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
学校要着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孔城初中张爱珍“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系、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
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互为影响,互相支撑,共同作用。
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为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保驾护航”。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促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一个整体,培养语言能力要建立在一个整体性的语言学习活动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紧密联系真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英语教学情境,作为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桥梁。
通过情境的呈现,既让学生在整体的情境中学到了语言知识,又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
通过语言技能的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语言表达。
(二)精心设计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的思维,独立思考、推理和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譬如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
(三)适时贯穿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情感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同时又不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譬如八上第三单元谈到了朋友的相同与不同,还有一些关于朋友的谚语。
这时就可以借机探讨什么是真朋友。
第二单元由how ofen引出好习惯坏习惯,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同时让他们远离手机电脑游戏。
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总结心得
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总结心得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解决问题的
能力。
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切地参与了核心素养建设工作,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核心素养建设需要全面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
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需要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成绩。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其次,核心素养建设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
课堂教学中,而是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最后,核心素养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教师
的责任,更是全校师生共同的责任。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生要自觉地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做好核心素养建设工作。
总之,核心素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在今后的
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好的核心素养建设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核心素养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核心素养之我见-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核心素养之我见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这就对我们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中国先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指出先生要能顺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本身各方面的能力。
中国先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明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综合表现又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理论创新六大素养,“核心素养”指的是先生应具备的顺应毕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涵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理论。
在我个人的理解中,先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旨在实行本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两者的无机结合,我们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教授知识只是停留在认知领域,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先生的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的浸透,正如我们寻求的有效课堂,有效教学时为了学而教,时以先生学会学习为根本宗旨,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核心素养时为了发展先生顺应社会变化毕生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引导我们的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从言语表达,抽象风度,教学思绪,驾驭教材,主导地位,板书设计等方面深化考虑,作为英语教师要培养先生的言语能力首先老师要加强本身综合言语能力和学习和培养;2011班新课程标准就提出先生经过英语学习了解英语言语国家的文明,经过学习培养国际视野,加强跨文明认识,这也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进步自高本身的文明认识,有必然的祖国情怀。
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让先生能够有必然的输出,那这必然就要求输出大于输出,我们老师的输出时首当其冲的,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各方面的素养时先决条件。
在今后的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先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我必须首先进步本身的素养,真正地发挥英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工具性和适用性的特性,在教学中不仅要完成传统的言语知识与能力培养,还要关注日常教学中本身和先生的思想能力,思想习气的培养,进行启发式思想教学,去健全先生的心智,塑造他们健康健全的人格,让外语教学鲜花绽放。
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总结心得
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总结心得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与核心素养建设工作已有多年的经验。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核心素养建设对学生的重要性,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核心素养建设工作的总结心得。
首先,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从小学
开始,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进行核心素养建设工作。
其次,核心素养建设工作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有明确
的目标和规划,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主动参与核心素养建设。
只有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另外,核心素养建设工作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
长和兴趣爱好,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只有让学生在核心素养建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核心素养建设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的内
涵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注重个性化发展,与时俱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总结心得
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总结心得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领域中所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基本学习素养、创新
素养、批判性思维素养、沟通素养、合作素养和跨文化素养。
在当今社会,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一直致力于核心素养建设工作,并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核心素养建设需要全员参与。
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是核心素养建设的参
与者和受益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思考;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水平。
其次,核心素养建设需要注重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核
心素养。
因此,学校要注重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再次,核心素养建设需要注重评价。
评价是核心素养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只
有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因此,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核心素养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评价信息,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水平。
最后,核心素养建设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
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学校要注重
各学科之间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
总之,核心素养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员参与,注重实践,科学评价和跨学科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全面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希望我们能够在核心素养建设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心得体会--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之我见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目标上,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向的是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
在性质上,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在内容上,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在功能上,核心素养同时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培养上,核心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综合后天环境的影响而获得的,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在评估上,核心素养需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测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在架构上,核心素养应兼顾个体与文化学习、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上,核心素养具有终生发展性,也具有阶段性。
在作用发挥上,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学校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
学校核心素养培训心得体会引言学校核心素养培训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举措,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参与这次培训的过程中,我从中受益匪浅,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主体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学校核心素养培训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基本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等方面。
通过培训中的各种活动和讲座,我学到了如何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研究了一些高效的研究方法。
这些都对我今后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团队合作、项目设计等。
这些活动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潜力。
通过这些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创新不仅是个人能力的发挥,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协作。
这对我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核心素养培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我们深入了解到社会问题,培养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乐于奉献精神。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学生和将来的社会成员,承担起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我将会时刻保持对社会的关注,并积极参与有益于社会的活动。
结论通过学校核心素养培训,我明确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这些培训让我更加全面地,提升了我的综合素质。
我将会把这些经验和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研究和生活中,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和社会成员。
以上是我对学校核心素养培训的心得体会,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与学校建设之我见王阳明龙场悟道后不久,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道:“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
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
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学校一切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为了培育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也就是“核心素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体系。
2014年4 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入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建构,作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2016年2月26日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国际、国内教育人共同聚焦呢?背景一: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业评价——PISA测试。
参与该测试的国家和地区的GDP总量已占到世界经济的86%。
PISA测试的支撑系统是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所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核心素养认知一:核心素养是一所学校或一个国家教育获得国际认同的根本所在。
背景二:十八大最新明确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认知二: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
(它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背景三:2016年,全国各地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达896.5万人,这八百多万人口在七月份所做得这件事影响到中国亿万人民的表情,高考是事关13亿人的大事。
高考测试依托的是课程标准,是考试大纲。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出台后,影响高考的将是什么?认知三:核心素养将是指导高考改革的关键力量,将成为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二、核心素养来了,学校何为?自开展核心素养研究以来,许多学校都在研究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之后,学校能做什么?1、形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理解重点在领会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具体的规定要求。
2、完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转化重点在将“国家标准”转化为学校落实的行动计划或方案,落实在课程、教学、评价、管理的各个方面。
3、生成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重点在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全面理解、执行的基础上,明确本校更强调哪些,需要拓展什么,以更加彰显校本特色。
三、如何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国家层面制定的一个相对完备的育人目标体系。
这个体系如何在学校中形成校本化理解,完成校本化转化,生成校本化表达?新时代学校应该以“一一三二一”办学基本要求为抓手,形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即:确立一个办学理念,明确一个培养目标,抓好三项建设(课程、课堂、评价),建构两个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涵养一种生态(学习生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一)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新的时代迫使学校创新。
基于历史沿革,学校应该以研促思,适时提出新生命教育理念。
新生命是“内源性发展”动力被激发了的生命,是拥有理想,为着理想而努力的生命;是能够自觉完成自新、坚持常新和全新的生命,是追求个体幸福并不断创造群体幸福的生命。
新生命教育理念基于“幸福培育,培育幸福”的学校办学愿景,以“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这一育人目标为支撑。
新生命教育是营造和谐生态,激发生命体的内源性发展动力,让自我、他人乃至一切自然生命精彩绽放的教育。
就培育小学的新生命教育实践而言,就是“在最好的培育,做最好的自己”。
基于核心素养,新时代学校要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确立和再审视。
要求培育人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新生命教育理念进行思考和再审视,对之进行创造性解读。
在全面理解、执行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明确更为强调“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大核心素养,明确更加注重“自主管理”、“勇于探究”、“批判质疑”、“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等指标。
展开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新生命教育实践。
创造,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唯一目的,其他一切皆为准备。
学校应有意识围绕“读出幸福,创出成就”,以“读书文化节”和“创客文化节”为两大抓手,推动新生命教育实践,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新时代学校的办学愿景是“幸福培育,培育幸福”,坚持的办学理念是新生命教育,明确的育人目标是“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基于育人目标确立的毕业生形象是新四有:“有底蕴、有涵养、有特长、有抱负”。
新时代学校应该围绕育人目标具体展开的办学实践可以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基于现代人的六大缺失而展开的“诚信、礼仪、责任、情感、理想、感恩”六大德育主题活动,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的形式予以强化,通过每个年级聚焦一个主题的方式深化。
二是形成了人人“八会”达标机制(会日常英语、会操作电脑、会用一种简单的乐器进行演奏、会讲流利的普通话、会写一手好字、会诵三本经典、通晓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跳绳或其他体育项目达到优秀标准)。
八会达标围绕“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而设计展开。
三是以《论语》《道德经》《弟子规》的传统文化典籍诵读为抓手,打牢培育学子的民族文化根基。
四是以学校剪纸社团为突破口,引入民族文化传承这一课题,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成文化品牌。
以上围绕育人目标而展开的办学实践带有校本特质,具有内发、内生等特征,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为我们完善学校的育人目标框架提供了科学的范本。
基于核心素养,对学校的育人目标进行确立和再审视要完成以下实践:1、从“身份”、“年龄”、“出生地”三个要素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解读;2、建立完备的育人目标达成指标体系,让儿童站到学校中央,创造儿童版的“核心素养”表达;3、对已经成熟的做法,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进行梳理和优化,进一步建立机制、形成品牌。
4、丰富“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和核心素养体系更为贴近。
(三)基于核心素养,抓好课程、课堂、评价三项建设有人将2001年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的基础教育改革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以改结构为中心的“1.0版本”,即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的结构;二是以改关系为核心的“2.0版本”,即改革课堂的师生关系;三是今天以改意义为核心的“3.0版本”,即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是学校工作的三个重点工作,三项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育人目标的达成,三项工作的过程直接或间接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课程改革进入改意义为核心的核心素养时代,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三项建设应该装载入什么样的3.0内核呢?(1)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新时代的学校的课程建设必需加载核心素养这一内核。
应着力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核心素养从整体上设计了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目的是要让学生过完整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也是从综合到分科再到综合。
每一次综合都有新知识的诞生。
创新总发生在知识的交叉地带。
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如爱因斯坦本人,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是数学家,更是一位富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思想家。
他发现的相对论影响人类至今已经110年。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级课程扁平化重构要突出三个关键词:关键词一:校本——核心素养统领(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学校教育特色主要聚焦于课程的校本化程度,而课程的校本化主要依靠核心素养来指导和统领。
这一统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围绕核心素养校本化表达——学校育人目标而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重建上。
)关键词二:跨界——多线整合学科应打开自己的边界,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牵起手来,互相对话。
学科内融合、学科间结合、跨学科弥合是实现课程整合的三个有效策略。
关键词三:选择——双向并重整合与多元,是课程建设的两个方面。
丰富选择性课程,形成课程的多元格局是课程优化的又一重点。
从核心素养出发,进行选择性课程建设可以在以下三个纬度上着力:一是梯度与层次(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二是宽度与类别(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兴趣的领域,实现分类发展);三是多样与选择(有意识建设培养学生选择意识、选择能力的课程)关键词:一体化——递进式上升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级课程扁平化重构,应遵循认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体现“一体化设计,分阶段推进,阶梯式上升”的要求。
培育小学在课程建设方面被评为郑州市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心灯》等校本课程荣获真爱梦想杯相关奖项,学校特色剪纸课程《剪彩童年》先后被埃及、南非等国家电视台进行专访,正是得益于课程建设的整合思想和多元实践。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建设课堂变革,从课堂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
再到今天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培育,我们至少要努力做好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梳理“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建构式学习的课堂理念体系(从课改1.0到课改3.0,我们应该在课堂改革中留下什么,今天,在核心素养时代,我们的课堂应该体现什么?)二是汇聚推动课堂转型的各种力量行政推动力、教研引领力、校长领导力、教师内驱力、家长协同力、学生学习力应该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有效整合,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形成具体指导课堂转型的三个基于校本的有形成果编制旨在推动课堂专业化的校本化的学科质量标准,编制旨在推动课堂目标精准化的课堂乐学电子指导手册,编制旨在突出学习过程自主化的“预学—共学—延学”单。
(3)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优化核心素养出台以后,评价改革有了灵魂和纲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优化说到底就是如何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考核、测量。
评价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评价策略与方式的校本化生成。
从学校旧有传统出发,评价有三个时空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