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3:单元过关检测(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过关检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
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
”材料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
A.尊儒抑法B.抑儒尚法
C.抑儒抑法D.尊儒尚法
解析:选D据材料“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和“无本者不立”可知并非抑儒而是尊儒,据材料“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和“无末者不成”可知并非抑法而是尚法,D项符合题意。
2.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韩非却主见“唯法为治”。
将二者揉为一体,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基础的是()
A.荀子提倡“隆礼至法”B.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C.韩愈提出“复兴儒学”D.朱熹宣扬“格物致知”
解析:选B荀子虽然融合了法家思想,但其思想并没有奠定后世传统治国理念的基础,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不仅融合了法家思想,还推动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韩愈提出的“复兴儒学”与题干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朱熹宣扬“格物致知”属于理学的内容,也与题干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3.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消灭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析:选B“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所提出的思想主见,该思想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相融合,故B项正确。
4.《墨子·尚贤》云:“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非攻B.以民为本
C.以德治国D.公正至上
解析:选D本题主见以德、劳等为依据选贤举能,故D项正确。
5.《春秋决狱》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
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
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
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
解析:选A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和“但董仲舒依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可知材料主要涉及法治,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 项错误。
6.汉代董仲舒曾提出“屈君而伸天”的主见。
这表明他主见()
A.用天来限制皇权B.用天来加强君权
C.加强中心集权D.使儒学处于独尊
解析:选A题干中“屈君”一词,体现出了对君权的限制,故A项正确。
7.“道统”即为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明末清初的安徽桐城派就以“道统自任”。
梁启超说:“桐城派……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争辩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相互轻。
”可见桐城派在文学创作上()
A.提倡经世致用B.主见“知行合一”
C.颠覆了理学传统D.宣扬人伦即天理
解析:选A材料“与当时所谓汉学(专于争辩经史、训诂考据之学)者相互轻”可以看出其反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和不留意解决实际问题,由此而推出,其提倡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
8.《朱子语类》载朱熹弟子陈淳的话说:“先生在临漳,首尾仅及一期,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始虽有欣然慕,而亦有谔然疑,哗然毁者,越半年后,人心方肃然以定。
”材料确定了朱熹在漳州()
A.强化伦理纲常B.整肃社会治安
C.变革社会习俗D.提倡重学风尚
解析:选A“以南陬敝陋之俗,骤承道德正大之化”说明朱熹在漳州强调道德教化,结合朱熹是理学家,故A项正确。
9.下面的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
A.儒家思想的进展B.君主专制的演化
C.商品经济的进展D.传统科技的兴衰
解析:选A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兴起进展,秦朝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三国两晋南
北朝受到佛道的冲击有所下降,宋明时期成为官方哲学,随着西学东渐开放,受西学冲击,其地位下降,该示意图形象地反映了儒家思想的进展,故A项正确。
10.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抱负;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
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D.重建伦理秩序
解析:选A张载提出抱负在于为天地、生民、万世等,顾炎武为天下呼吁,这都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故A项正确。
11.《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对此材料理解最精确的是() A.蔡伦是造纸术的创造者
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
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缘由之一
解析:选D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排解A项;实物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排解B项;“缣贵而简重”,因此选择成本更低的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为原料造纸,人们对价格低廉纸的需求推动造纸术的进展,因此C项错误,选择D项。
12.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这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快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进展
D.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选C解答此题,留意题中关键词“今(雕)板……之幸也”说明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创造,推动了儒学的进展,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法家信任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亮、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
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仆人。
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信任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
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分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
因此统治手段不仅打算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打算了法律的有效性。
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
韩非综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
因此王道依靠于“势”,即王者的奇特力气。
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快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
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
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觉法家的理论和实践格外有用。
因此,倾向于中心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
——《外儒内法》
(1)依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生疏。
(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法家信任人性本恶”得出人性本恶,据材料“信任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得出严刑峻法,据材料“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王道依靠于势”得出法、术、势相结合,据材料中“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得出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据材料“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得出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第(2)问,结合所学学问归纳即可。
答案:(1)生疏: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始终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亲密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行或缺的人员。
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很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挨次排列。
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打算人们庆祝“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精确的历法。
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
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争辩
表明,所记日食绝不行能发生。
日食记录竟然因政治上的缘由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
(8分)
解析:第(1)问,可从政府支持和推动、完善历法服务农业生产、进行天象观看、制造和改进天文观测仪器等方面回答。
第(2)问,可从思想上“天人感应”、政治上的服务政治及中国古代科技自身特点等方面回答。
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心政府支持、组织,设置特地机构。
(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留意有用性,理论探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