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7单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复习学案 鲁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政治第七单元(课表要求+中考要点+单元试题)
第七单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课标要求】
1.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2.了解一般某某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某某犯罪,自觉抵制“黄、赌、毒”和“法轮功”邪教等不良诱惑。

3.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某某犯罪作斗争。

4.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X,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中考要点】
1.预防某某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2.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法律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4.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

【学法指导】
学生应联系生活中存在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甚至生命安全的种种行为的实例,理解各种侵害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影响,不断增强自身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名题点击】
1.中学生姜某平时成绩较好,但是虚荣心强,追求名牌。

在家庭难以满足其欲望的情况下,便多次寻找机会偷拿同学的钱财,后来竟潜入学校计算机室,窃得价值2万余元的设备,后被抓获。

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姜某有期徒刑3年。

这一案例说明()
A.一般某某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B.某某必然发展成为犯罪
C.预防某某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D.某某就是犯罪,犯罪就是某某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一般某某和犯罪之间的关系。

姜某由不良行为发展到一般某某和犯罪。

这说明一般某某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预防某某犯罪,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因此,A、C是正确的;B将问题绝对化,是错误的;D混淆了某某和犯罪的关系,是错误的。

答案:AC
2.2002年2月底至3月初,清华大学四年级学生X海洋先后几次用硫酸伤害动物园的黑熊,造成黑熊重伤。

X海洋伤熊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人们纷纷谴责X海洋的恶劣行为。

X海洋被刑事拘留。

据X海洋交代,他向黑熊泼硫酸是出于好奇心。

(1)你认为X海洋的伤熊行为属于一般某某还是犯罪?
(2)X海洋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青少年学生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
解析:此题第(1)问是考查对犯罪行为的判断能力。

判断是否犯罪,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犯罪的概念。

第(2)问则是考查对如何做一个好公民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

回答时不必展开,简单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X海洋的行为属于犯罪。

(2)我们青少年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基础闯关】
一.选择题
1.期中考试就要到了。

老师说期中考试后学校要评出“学习标兵”。

苏亮同学想:要是评不上“学习标兵”多没面子啊!但又害怕自己考不出好的成绩。

你作为苏亮的同学,告诉他应该这样做()
A.考试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问题,偷看课本或同学的答案
B.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考前充分复习,不懂就问
C.考前多向老师询问,打探老师出题的X围
D.让老师在改卷时给多加些分数
2.一天晚上,梁某对一名妇女实施抢劫时,被群众抓获并扭送到派出所。

在法庭审理时,
梁某申辩说:“我什么也没抢到。

”最后梁某仍被判刑。

下列对此案的看法,不正确的有()
A.法院判决错误,梁某没抢到钱不算某某B.梁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梁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D.梁某受到的处罚是刑罚处罚
3.八年级学生X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经常逃课、打电子游戏、结交不良社会青年,逐渐变得品行恶劣。

其家长说,X某之所以变得品行不良,责任完全在学校。

其家长的说法,你认为()
A.是正确的,因为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学校保护的相关内容
B.是完全错误的,因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靠家庭保护
C.是正确的,因为X某是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
D.是片面的,因为未成年人除应受学校保护外,还应受到社会保护、家庭保护等,同时,青少年也应学会自我保护
4.2003年10月18日《半岛都市报》报道:年仅8岁的男孩明明成了被告(因被告属未成年人,名字为化名),被邻居徐女士一纸诉状告至法院。

起诉的理由是该男孩因在自家客厅玩打火机引起火灾,殃及邻居徐女士家,诉请法院判令赔偿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8万元,并将烧坏的房屋恢复原状。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名字为化名”,说明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B.明明的行为证明,青少年的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完全没有能力约束自己
C.明明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徐女士无法打赢这场官司
D.明明的行为已有过失,不再受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
5.某校八年级学生冀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王某等人手持凶器拦截本校学生要钱,遂上前制止,却遭到王某等人的围攻。

冀志见他们人多势众,便假装胆怯躲开,然后迅速到附近厅拨打“110”报警。

冀志的行为是()
A.制止某某犯罪行为的唯一手段B.敢于和善于同某某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表现
C.缺乏见义勇为精神的表现D.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实施的正当防卫
6.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接待未成年人集体参观。

国家广电总局也发出通知,在黄金时间禁播凶杀片,
而以适合青少年观看的优秀影视剧代之。

这些举措表明()
①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必须优化②我国法律约束青少年的行为③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④只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④
7.从2004年9月新学年开始实施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X(修订)》要求:“见义勇为,勇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道的行为要进行劝止,发现某某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青少年要勇于和善于同某某犯罪作斗争
B.遇到某某犯罪行为要及时拨打“110”报警
C.同某某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D.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8.“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给我们的启示是()A.有不良行为的人一定会走上犯罪道路
B.只要自己能够杜绝不良行为,就用不着学法
C.一般某某和犯罪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小错不断,大错不犯”的思想是危险的
9.据统计,我国0~18岁儿童、少年伤害死亡原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溺水、意外窒息、交通事故。

因此,青少年要减少以上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应该()A.多呆在家里,不要参加户外活动B.办事都由家长陪同,不要单独行动C.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D.应该让学校把学生安全包下来
10.某校高一学生林某假日外出,遭到歹徒持刀抢劫,在搏斗中,他夺过歹徒的刀并将歹徒砍伤,从而使歹徒失去了侵害能力。

林某的行为()A.应负刑事责任B.是某某犯罪行为
C.属于正当防卫D.不受法律保护
二.理解认识
11.父母为了让上七年级的儿子小亮学习更多知识,给他购买了微机并上了网。

小亮趁父母不在时,上网聊天、玩游戏,还浏览不健康内容。

由于沉迷于上网,他经常旷课逃学,荒
废了学业。

班主任老师对他提出批评,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对其进行教育。

小亮的家长了解情况后,将小亮暴打致伤。

请你简要评析材料中人物的行为。

12.最近某报刊登载了“他只走错了两步”一文:文章说:童童爱争强。

一天,他被同学硬拉进游戏厅玩赌博机。

他输了,越输越想捞回来,短短20天,他输掉了生活费300元,又输掉了向同学借的400多元。

童童猛醒了,然而欠同学的钱就像山堵在心头。

他不敢向家里要钱,于是他一念之差去抢劫,最终因抢劫伤人被判徒刑6年。

(1)他走错的第一步属于什么行为?第二步属于什么行为?
(2)一般某某与犯罪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13.某乡长在普法教育动员大会上说:“我们要集中进行一次严打行动,关键是针对那些轻微某某的犯罪人员……”
请你对该乡长的讲话加以评析。

14.某中学学生森森放学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

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森森身上的钱搜走,并要求他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外指定的地方交出30元钱。

森森又气又怕,找同学商量怎么办。

甲:“我们一起凑钱给他们,免得找麻烦。


乙:“找几个好朋友去教训他们一下。


丙:“我们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请你对以上三位同学的说法加以评析。

(2)请你帮助森森想出解决问题的两个具体办法。

三.辨析
15.近年来,“一元钱官司”大有越来越多之势。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某政治老师以“‘一元钱官司’该不该打”为主题,组织了一次辩论会。

在辩论中,反方的主要观点如下:打“一元钱官司”既费时又费力,不如忍了算了;就算打赢了,也根本起不到惩戒作用。

请你以正方辩手的身份对反方观点进行辩驳,并对正方观点作简要陈述。

四、实践探究
16.材料一:人民网2008年11月8日报道,铜梁县土桥镇初级中学八年级(2)班学生陈浩,年仅13岁,因打牌欠下同学的钱无法偿还,想到经营副食店的彭某可能有钱,就萌发抢劫杀人的恶念。

2007年12月31日,凌晨4时许,他以购买方便面忘记带钱为借口,将彭某骗出,用水果刀将其刺伤,抢得现金200余元。

31日上午10时,彭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材料二:2008年1月8日,作者易绮丽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防治对策》一文中提到: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少年已成为我国刑事案件的主体人群,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总数的60%以上。

其中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

某校七年级(1)班的班主任X老师看到两则材料后大为震惊,意识到对同学们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开展一系列的法制教育活动。

X老师为了成功地举办这次教育活动,让同学们根据下面的内容献计献策: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体。

(2)请你写出本次法制教育的活动形式。

(3)将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中所学的有关法律知识整理出来。

(4)谈谈这次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第七单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一.选择题
1.B2.A 3.D 4.A 5.B 6.A 7.D 8.D 9.C 10.C
二.理解认识
11.(1)父母为让小亮学习更多的知识,给小亮购买微机,履行了父母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也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但父母暴打小亮致伤.则侵犯了小亮的人身权利。

(2)班主任老师对小亮进行批评教育,履行了教师职责,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学校保护的有关规定。

(3)小亮沉迷于上网,荒废了学业,是不珍惜受教育权、不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行为;浏览不健康内容,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表现。

同时,他的这些做法辜负了父母的关爱
之心,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

12.(1)第一步是一般某某行为,第二步是犯罪行为。

(2)区别:一般某某和犯罪二者在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联系:一般某某行为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

一般某某行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导致犯罪,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13.(1)该乡长的“轻微某某的犯罪人员”的说法是错误的。

(2)某某行为包括一般某某和犯罪行为。

一般某某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但它不是犯罪。

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应受刑罚处罚。

但不能说它是轻微某某。

14.(1)甲、乙的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他们没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甲采用忍让、顺从的态度只会助长犯罪分子的气焰;乙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不仅不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是一种某某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

丙的说法是正确的,他用法律武器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

(2)拨打110报警;记住歹徒的相貌;告诉老师或父母等
三.辨析
15.(1)对反方观点的反驳:
①因为费时费力就不打“一元钱官司”,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维护,这是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强的表现,会助长不法行为。

②法律的惩戒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精神上、道德上及其他方面。

所以,认为不打“一元钱官司”起不到惩戒作用是错误的。

(2)正方观点的陈述:
我方认为“一元钱官司”该打,它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惩戒了不法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正当权益的良好风气。

四.实践探究
16.(1)“学习法律,拒绝犯罪”“知法懂法,远离犯罪”“明辨是非,预防犯罪”等(2)主题班会、黑板报、墙报、开展法律课堂、法律知识竞赛、“我与法”征文大赛等。

(3)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就是某某行为;严重的某某行为就是犯罪;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青少年犯罪也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远离犯罪,要在心中筑起法律的堤坝,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事多考虑可能引起的后果等。

(4)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们知道犯罪的含义、特征、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年龄,以及远离犯罪应该了解的法律知识;学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某某犯罪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