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身后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名人身后事
作者:智效民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3年第12期
最近,有关钱钟书手稿和书信拍卖的新闻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这让我想起了梁启超的身后事。

据《梁启超年谱长编》前言介绍,梁先生去世以后,他的亲属和朋友们为了纪念这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给后人研究评论提供基本资料”,决定办两件大事:一是编辑《饮冰室合集》,由林志钧负责;二是编一部梁氏年谱,由丁文江负责。

随后,他们通过写信和登报等方式公开征集梁启超信札和诗、词、文、电的抄件、复印件,并诚恳表示原件应该由收藏者保存。

因为做法得当,所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收集到梁启超信札近万件。

这成为编纂年谱的基本资料。

书信和日记是很私密的个人文件,因此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梁氏亲属就不怕暴露其中的个人隐私吗?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第一,既然你是一位文化名人,那么你在享受喜爱与崇敬的同时,也应该接受批评和挑剔。

须知名誉度和透明度应该成正比,否则就不合逻辑。

第二,文化名人的书信、日记等第一手资料,对于追寻历史真相、提升民族的文化水平至关重要。

把文化名人的日记、书信等遗产公开,既是对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尊重,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说到这里,还需要对“拍卖”一词有所澄清。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商业活动,“拍卖”也经历了从不理解、被排斥到广泛接受、大行其道的过程。

我注意到:在1979年版《辞海》中,曾经把“拍卖”解释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买卖方式”;后来人们又认为“拍卖”不过是处理剩余商品,与甩卖、贱卖没有两样,这种认识至今还被商家使用;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对“拍卖”给出的定义是“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

因此,我们对于钱钟书文稿的“拍卖”,应该抱一种平和的态度。

另外,钱钟书先生是一个风趣幽默、比较自我的人,因此他对文化圈多有苛评。

这些评论也许未必公正,但是却能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如果把这些东西以个人隐私的名义藏于密室,恐怕对全面认识钱先生有害无益。

再说,与公开言论相比,私人书信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对于研究钱钟书以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至关重要。

因此,文化名人的日记和信札中包含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要远远大于商业价值。

在这方面,梁启超家属的作法非常值得借鉴。

《梁启超年谱长编》的撰稿人之一赵丰田说:当年他们收集到大量的梁氏书信以后,发现其中“不少资料对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许多诬蔑之词”,但是基于对历史和谱主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在“修订时均保持原貌,未予删节,借以反映梁启超这派人物的历史面目。

”(见该书前言第5页)
近年来,涉及文化名人遗产的纠纷层出不穷。

为此有人对簿公堂,致使家庭失和;有人闹到墓地,让逝者不能安息。

之所以如此,无非是为了一个“钱”字。

文化名人的遗产,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遗产”,比如房子、票子、存款、股票之类;另一种不妨借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比如日记、书信、手稿、字画之类。

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乏“稀世珍宝”,再加上如今有“盛世收藏”的说法,这就让不少人产生“只要据为己有就能一夜暴富”的想法。

这恐怕就是如今文化名人遗产纠纷不断的基本原因。

文化名人本来是知书达理的社会精英,但如今却遭遇斯文扫地的尴尬。

所以人们在感叹世道浇漓、人心不古的同时,也对所谓“盛世收藏”提出质疑。

有人甚至说:这哪里是盛世收藏?简直是浮世乱象!
这种浮世乱象也是“拼爹”的一种表现。

这些年,我们目睹了发生在官二代和富二代身上千奇百怪的拼爹丑态,到如今又看到文二代也为了金钱撕破脸面。

不同的是,官二代、富二代们往往是他爹在位和在世的时候,就表演得淋漓尽致;而那些觊觎遗产的文二代们,则要等到老爹去世以后才有机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和“富贵传家,不过三代”等说法。

如今层出不穷的文化名人遗产纠纷,却演绎了一幕又一幕“文化传家,二世而亡”的悲剧。

这难道不是对所谓文化名人及其时代的最大讽刺?
(作者为近代史学者,现居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