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下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实践力下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
摘要:2008年教育部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了教学方案中,并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和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文章基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研学旅行的计划设计研究。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研学旅行;计划设计
高中地理课程是义务课程和专业课程衔接性比拟强的一门根底课程,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来观赏世界。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和教师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继承和开展了中国古代“游学〞中注重实践和实际体验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与古代的游学比起来,现代的研学旅行更科学,更系统,更具备教育意义,旨在通过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安顿,引导学生在集体旅行中发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具备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该学习方式让学生受益匪浅,徐明波[1]的研究说明,研学旅行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其中各种科目的活动课程开发中,就包括了地理类。

因此研学旅行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实践力的概述及基于此的研学旅行方式
地理实践力指学生在进行考察、调研、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和意志品质。

[2]地理实践力主要展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各种地理工具示例地图、罗盘等,进行方位确定和周边环境特征如云层变化、土壤植被分布、地质地貌水文特征等的描述;第二是学会运用地理视角如从气候、地形水源等视角进行生存营地的选择,从而防止在野外遭遇自然灾害,确保学生具备积极自信的环境适应、独立生活和自我认知的能力;第三是通过察看和描述来刺激自我想象力和发明力,从而进行环境演变过程的推断模拟,能够对环境变化进行观赏解释的综合能力;第四是能够设计自然规律和原理模拟演示试验计划来进行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模拟演示计划,并且借助实验环境,完成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具备有关的科学调研能力;第五是能够根据身边的生活环境进行有关的调查访问,关注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推动地区的区域开展,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因此,地理实践力可以概括为组织协调能力、实地考察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空间图像能力等。

[3]学生只能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掌握、锻炼以及提升地理实践力。

因此研学旅行在该能力的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发展
的研学旅行前,教师应重视活动的设计,在导学计划和教学设计环节时,更要注重对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活动通常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再进行实地考察;二是先进行研学旅行收集实地资料,再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解释和验证;三是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二、基于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设计
〔一〕明确活动目标,凸显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师在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环节的研学旅行的设计时,应以学生身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载体,激励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的考察,以此来帮忙学生了解身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形成,使学生养成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学生在进行地理现象分析的过程的同时,促进地理实践力等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在进行研学旅行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了解流水侵蚀作用的概念及其在流水侵蚀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地貌形态,通过对流水侵蚀作用的总结,帮忙学生明确本次进行研学旅行所要到达的学习目标。

流水侵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地表通过降水降雪进而融水聚集形成沟谷流水,通过溯源侵蚀加深和延长了沟谷,再通过地下水的补给形成了“V〞字形河谷,此时初步形成了河谷,再进行倒蚀,形成了河谷展览,最后通过侧蚀堆积,形成槽型河谷,为河谷的成熟期。

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在游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具体的地形地貌的特征,最后进行总结。

在这一次的研学设计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具体体现在了实地考察能力即需要进行野外地位、地形地貌的描述、环境演变过程的推断、设计制作能力、感知概括能力即对河流水文特征等进行描述和综合分析能力即推测“V〞字形河谷的成因,以及最后的实验模拟能力。

[4]
〔二〕精心选取活动地点,彰显研学旅行的教育新形式在进行研学旅行地点考察的时候,要注重考察地点的选择,主要应该遵循下列四点原那么:第一,平安性原那么。

这是研学旅行发展的前提条件,所有研学旅行活动必须在保证师生平安的前提下发展,因此活动地点的选择以及研学旅行的路线规划必须提前踩点,做好规划和平安、应急和避险措施,充沛考虑研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平安问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职责到位。

第二,教育性原那么。

遵循教育性原那么首先是要求学生在进行研学实践过程中,在面对现实中具体问题时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分析、推理,然后通过察看实验对问题进行验证和解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发明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其次是促进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实践能力的融合,活动计划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性,学科知识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关联性,在融合的过程中应以本次研学旅行的教学目标为核心,把研学旅行与学科知识相融合,需要注意的是,“学科知识〞包括但不限于地理学科知识。

第三,有效性原那么。

选取的研学地点应该能够直观地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进而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对研学成果进行展示评估,对学习内容进行稳固提升。

第四,可操作性原那么。

这是研学旅行实践活动实施的根底,也是学生发明性思维培养的基本。

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察看,才有更好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计划设计时,需要根据当地不同的地域特色,设计切实可行
的活动计划,同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能力培养。

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这一节课的研学旅行时,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设备开发较完善、地理特征较为明显的山地,让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

〔三〕拓展延伸,提升研学旅行能够进行科学化结束研学旅行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对旅行中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总结,并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做出客观评价,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收获感,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如在?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章节学习时,教师在进行流水侵蚀或者溶蚀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喀斯特地质地貌〞相关知识点的交流,分析在旅行中遇见的一些石林地貌形成的成因,并结合学生的发展活动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个体或者小组的“言〞和“行〞做出全面的、客观的、公道的、科学的评价,总结该研学旅行的收获。

学生也可以在?河流地貌发育》这一章节中,根据事先的知识学习和旅行所见,对途中某一段河流的形成进行探究,同时进行山前洪冲积扇形成的模拟实验,同样在最后对该研学旅行做出评价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徐明波.研学旅行的德育创新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8(4):8-12.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规范(2008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黄雯君,林惠花.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表现性评价研究[J].地理教学,2008(20):36-38,27.
[4]魏晋龙,马成源.“读行金城〞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J].地理教育,2008(9):57-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