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文化建设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文化建设探究
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国家有效运转的基础和灵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当前我国的法治文化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存在距离,建设法治文化,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深入推进。

标签:法治国家;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是现代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们追求的良好秩序形态。

实践表明,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弱则国家衰。

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目标。

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有效运转的基础和灵魂,它植根于法治建设实践,反映和表达法治实践,同时一经形成又反作用于法治建设实践。

因此,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之外,还需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总体而言,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应积极推进法治文化的建设。

一、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

”〔1〕175厉行法治,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

法治文化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灵魂,“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对法治制度的有力支撑,使法治不再是口头上和书面上的,也不再是僵硬的与现实脱节的制度形式,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

”〔2〕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亟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一)法治文化内涵阐释
法治文化是“法治”和“文化”相结合的一个概念,对其内涵的界定需正确理解法治、文化各自的内涵。

关于“法治”内涵,早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法治”进行了界定,他说:“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3〕199在这里,他指出了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善治”,它要求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法治认同和法治服从,即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定义,影响深远。

概括而言,法治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制”相区别。

“法制”是“依法而治”,指的是用法治理,把法视为一种治理工具,而“法治”即法的统治,是将法治视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关于“文化”概念,学者们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体来看,知识界普遍把“文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所有打上了人类烙印的事物都可归属于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则只包含人类在实践中創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人们对文化理解的广狭深浅影响着其对法治文化内涵的界定。

结合上文对法治和文化内涵的阐述以及学界对法治文化的理解,我们可把“法治文化”看成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的,以制定良法为前提,以奉行法律
至上为原则,以维护民主、倡导自由、追求公正、保障人权、制约权力为核心要义的先进文化形态。

法治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既包括法治意识、法治精神、法治信仰等观念层面,也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等制度层面以及法治思维方式、法治行为方式等行为层面。

其中,法治意识、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是法治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法治精神最终外化为人们自觉的法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法治文化的要义所在。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其内在要求。

具体而言,法治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
第一,法治文化建设为依法治国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

法治文化是伴随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的推进而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它一经形成又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为其提供正确的思想保证。

在我国,“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因此,我国的法治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建设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保证,有助于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过程中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法治文化的影响,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的法治发展道路。

同时,我国的法治文化集中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为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落实提供根本的指导原则,从而实现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造福人民的愿景。

第二,法治文化建设为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一方面,法治文化建设是增进人们法律知识,增强人们法治观念的重要举措。

法治文化建设通过传播媒介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深入学习和掌握法律文化知识,进而提升人们的法治观念,塑造人们的法治素养,养成遵法、用法和守法的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法治文化建设是树立宪法法律权威的关键一步。

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强化法治人才队伍的培育,加强领导干部和执法司法人员的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其做到科学民主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从而树立起宪法和法律至上的权威,使人们形成自觉的法律认同和法治信仰。

二、当前我国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推进,人们的法治观念、法治素养得到提升,社会崇尚法治、信仰法治的氛围大大增强。

但同时,我国的法治文化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法治文化土壤先天不足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度,在传统的封建社会里,人治是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即便有人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但与现代意义上法治的要义相去甚远,它仅仅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一种工具,而不是限制公权的利器。

现在,封建制度虽已消灭,人治文化却没有消失,它还继续左右着人
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人治文化对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权本位、官本位文化制约法治文化的生成。

古代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权大于法的人治文化,这种人治文化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处世原则,造成权大于法的普遍社会心理。

这种对权力盲目推崇的社会心理导致现实生活中以权压法、司法不能独立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公正难以实现,从而阻碍了先进法治文化的生成。

二是乡土人情文化阻碍法治文化的形成。

我国传统社会的人情文化高度发达,重关系、讲人情的传统影响着现代人的观念。

受此文化影响,在发生纠纷时人们大多不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寻求关系和人情资源。

这种乡土人情的处置方式影响了法律的运行,阻碍了法治精神的内化。

(二)法治文化宣传效果不佳
法律权威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但人们的头脑中不会自发生成法律意识。

根据革命导师列宁的灌输理论,人们要生成法律意识,必须依靠灌输,必须依靠切实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法治宣传工作的力度,推进了法治文化建设进程,但我国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较突出的是:
一是法治文化宣传内容单一。

当前,我国法治宣传在内容上注重法律知识和法律义务的宣传。

法律宣传部门通过免费发放法律图书、邀请法律专家讲座、普法栏目等形式向人们灌输法律知识,强调遵纪守法。

这种只强调法律知识和法律义务的普法活动,导致人们在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破坏了社会稳定,也使公民不信任法律,法治宣传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法治文化宣传形式单调。

法治文化宣传的形式影响宣传的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下,我国法治宣传仍主要依靠传统手段,对手机及网络等带来的新需求难以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宣传的重点人群应是80后、90后和00后等新生代,他们追求新颖,法治宣传传统的说教方式对他们效果不大。

(三)法治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人的具体实施。

法治文化建设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法治文化建设队伍。

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法治文化建设队伍首先必须具备法律专业知识。

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是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从事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

然而在许多地区,拥有较高法律专业知识的专业法律人才匮乏,这些地区法治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令人堪忧,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有些工作人员不从法律角度出发仅仅凭工作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新媒体时代要求法治文化建设队伍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练掌握。

新媒体丰富法治建设的内容,拓宽法治宣传的受众面,增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给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带来机遇。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是当前顺利推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法治文化建设队伍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

现实中,有许多法治宣传人员还不太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这直接影响着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三、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
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方向,自觉抵制传统人治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法治文化的影响。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着手深入推进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

(一)坚持科学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因此,法治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坚持科学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为建设法治国家提供良法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即必须及时做好宪法法律的立、改、废、释工作,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这要求立法工作者秉持与时俱进的立法精神,及时废除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定新的法律,实现立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增强立法的科学性。

同时,立法工作者必须坚持民主立法,恪守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理念,把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贯彻到立法的全过程,在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形成民主共识的基础上,制定出反映人民意志、体现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的法律。

(二)落实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4〕14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塑造公民的法治观念,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

公民法律信仰培养的关键就在于落实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是落实严格执法。

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就是说,各级政府必须依法惩处任何违法犯罪行为,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落实公正司法。

司法公正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举动祸害尤烈,因为后者不过是弄脏了水流,前者却破坏了水源。

”〔5〕193要求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秉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同时,必须着力构建公开透明的执法司法程序、法律监督体系以及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有效预防执法司法权力的腐败。

总之,法治文化建设不仅要制定良法,更要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来保证良法的有效实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公民的法律信仰。

(三)优化法治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
法治文化需要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学法、知法、懂法,进而做到自觉遵法、用法和守法,營造全体社会成员崇尚法治的良好社会风尚。

其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队伍的培育。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宣传队伍对于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落实至关重要。

因而,必须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人员的专门性法律教育,增强其法治观念,使其做到带头学法和模范守法,提高他们的法治宣传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其二,优化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

转变以往法治宣传教
育单纯地灌输法律条文,偏重于义务教育而轻权利教育的做法,将权利教育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心;其三,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形式。

必须转变传统理论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渗透力优势,推进法制图书报刊的出版、广播影视的制作,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开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和文艺活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丛日云.现代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及其实现次序〔J〕.探索与争鸣,2015,(07).
〔3〕〔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5〕〔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M〕.水天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